问题

现在的指挥家排练演出时主要以听历代大师的经典版本然后模仿为主还是研究总谱发掘自己的特色为主?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切中要害。实际上,这两种方式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在现代指挥家排练演出中,根据不同的作品、不同的指挥家自身以及不同的音乐会目的,以一种互为补充、辩证统一的方式存在的。简单地说,没有哪个指挥家会完全摒弃其中一种,而是更侧重于哪一种,以及如何结合。

我们不妨从两个层面来深入剖析:

一、 学习与理解的起点:借鉴大师的经典演绎(听与模仿的必要性)

毫无疑问,任何一位严肃的指挥家在排练演出前,都会投入大量精力去“听”——听那些早已被历史证明的、深入人心的经典录音。这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更深层次的学习、理解和吸收。

建立对作品“正统”理解的基石: 音乐,尤其是那些流传百年的经典作品,已经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演奏习惯和理解方式。这些经典版本,往往是历代优秀指挥家、乐团和演奏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经过无数次排练、演出和录音的沉淀,代表了对作品情感表达、结构处理、速度节奏、音响色彩等方面的成熟理解。指挥家通过聆听,可以了解不同指挥家如何处理乐句的呼吸、如何塑造高潮、如何展现音乐的戏剧性等等。这就像一个初学画画的学生,会去临摹大师的作品,不是为了照搬,而是为了学习构图、用色、笔触的技巧。
把握作品的“灵魂”与风格: 不同时期的音乐有其独特的风格特征。比如,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讲究清晰的线条和装饰,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则更注重情感的起伏和歌唱性。通过聆听不同时代、不同指挥家对同一作品的演绎,指挥家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作品的时代风格和作者的艺术追求。例如,听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交响曲,和听伯恩斯坦指挥的贝多芬交响曲,你会感受到截然不同的能量和表达方式。这帮助指挥家建立起对作品风格的认知框架。
发现不同诠释的“可能性”: 经典版本的多样性恰恰说明了音乐的丰富性和诠释的空间。听不同的指挥家处理同一段乐句,即使速度、力度略有差异,也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听感。这会激发指挥家思考:我如何才能在尊重原谱的基础上,找到更符合自己感受、更能打动观众的表达方式?这是一种“知己知彼”的过程,了解了前人的成果,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想法。
技术层面的学习: 好的录音不仅是艺术的展现,也是技术上的典范。指挥家会从这些录音中学习乐团的平衡、声部的配合、音色的控制、节奏的精准度等方面。虽然乐团不同,但很多核心的演奏技法和协作模式是共通的。

但是,将“听与模仿”简单化为“照搬”,是对现代指挥家工作的误解。 绝大多数情况下,指挥家听取经典版本,是为了“内化”和“转化”,而不是为了“复制”。他们是在汲取养分,而不是被动地被塑造。

二、 挖掘与创新的核心:研究总谱发掘自己的特色(研究与创新为主导)

如果说听经典版本是打下基础,那么研究总谱并在此基础上发掘自己的特色,才是现代指挥家工作的核心和灵魂。这才是真正区别于“模仿者”的关键。

总谱是音乐的“圣经”: 总谱是作曲家最直接、最原始的思想载体。指挥家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去解读总谱上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表情记号、每一个力度标记、每一个演奏提示。这需要极高的音乐学素养、对乐器性能的深入了解、对作曲家创作手法和时代背景的研究。
细节的精确性: 总谱上的每一个音高、时值、音程关系都是精确的。指挥家需要仔细辨析这些细节,思考它们在整体音乐结构中的作用。比如,一个微小的节奏变化,可能就改变了音乐的推进感;一个不起眼的力度标记,可能就决定了乐句的走向。
结构与逻辑的把握: 指挥家需要从宏观上把握整部作品的结构,理解乐章之间的联系、主题的发展和变形、乐句的起承转合。这是构建音乐整体性的基础。
作者意图的深度探究: 除了谱面上的指示,作曲家在创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哲学思想等,都会影响到作品的表达。深入研究这些信息,有助于指挥家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诠释。比如,了解马勒的创作常常与他的人生经历、哲学思考紧密相连,就能更好地理解他音乐中的宏大与深邃。
发掘“个性化”的诠释: 音乐的魅力在于其开放性和多义性。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指挥家可以给出截然不同的,但同样精彩的演绎。这取决于指挥家自身的音乐品味、情感体验、人生阅历以及对音乐的理解深度。
赋予音乐生命力: 指挥家不仅仅是传递乐谱上的信息,更是要将这些静态的符号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声音。这需要指挥家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对音乐的独特理解注入到指挥棒的每一次挥动中,并通过与乐团的沟通来传递。
对速度、力度、音色等的再思考: 尽管有经典版本的参考,但指挥家仍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速度的细微调整、力度的层次划分、音色的组合与对比等进行再思考。例如,一个指挥家可能觉得某个慢板乐章的处理可以更“沉思”,于是会在速度上稍微放慢,并在音色上强调一种“内敛”的美感。
乐团资源的最佳利用: 不同的乐团拥有不同的音响特点和演奏风格。一个优秀的指挥家会充分了解自己指挥的乐团,并根据乐团的优势来设计自己的诠释,从而最大化乐团的艺术表现力。这是一种“量体裁衣”的工作。
应对不同演出场合: 音乐会的演出场地、观众群体、甚至当日的情绪状态,都可能影响到指挥家对作品的临场处理。这种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也是指挥家自身特色的体现。
创新是对经典的致敬,而非颠覆: 现代指挥家追求的“特色”并非是凭空创造或刻意标新立异。大多数情况下,真正的创新是建立在对作品深刻理解和对传统尊重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是对音乐更深层次的挖掘,是对作曲家可能没有完全表达出来的潜力的发掘。

总结来说,现代指挥家排练演出的过程是一个“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有据”的过程:

1. 汲取与学习: 指挥家会认真学习、研究历代大师的经典演绎,理解作品的传统理解和核心价值。这是一种必要的“吸收”和“内化”过程。
2. 钻研与探索: 指挥家会深入研究总谱,从最根本的层面理解作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探索出更具个性化的诠释。这是“创造”和“发掘”的过程。
3. 平衡与融合: 最终,指挥家需要将经典理解和个人特色进行巧妙的平衡与融合。他们的目标是既能呈现作品的普适性魅力,又能注入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印记,让音乐在每一次的演绎中都焕发新的生命力,并与当下的观众产生共鸣。

所以,与其说“主要以听历代大师的经典版本然后模仿为主”,不如说“以深入研究总谱为根本,广泛借鉴历代大师的经典演绎为参考,最终发掘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诠释”。这两种方式并非此消彼长,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现代指挥家严谨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音乐诠释是一个系统工程,模仿大师显然不是一个好的主意。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大师指挥的技术都是根据自己的先天条件来的,如果一个指挥体重200斤,身高2米想学卡拉扬的指挥方式,这显然是行不通的,而技术动作会影响音乐的表现力和张力,所以就这一点就很难完成了,每个指挥都想学克莱伯,但是基本上没人能做到,即使很像,也不是,这个没办法,如果追求的是克莱伯飘逸的东西,但是希望有那种厚重的声音,这就跟想把自行车骑出重型坦克的意思,这本来就是不可能的。第二,决定音乐最后结果的要素很多,只学个表面的虽然很容易,但是骗骗外行还行,给内行听了就显得比较丢人了。第三,乐团是否能支持那种模仿,如果想模仿克莱伯的蝙蝠序曲或者贝七,得看乐团能不能那么给力了,那种几乎飞起来的速度非顶级乐团真的还是不要模仿了,也许可以骗骗观众换点廉价的掌声,但是我本人真的受不了那种近乎失控的混乱模式。

模仿录音对于很多指挥来说是个很省事的办法,拿个录音对着总谱听几遍就可以去排练演出了,这种情况确实有,甚至拉特还有一个在飞机上听录音看总谱的照片。但是作为一个指挥我个人是比较反感这样的。这对于作品不尊重,对于乐团和录音里面的前辈都不太尊重。因为在没有彻底学过总谱以前听录音,会让人失去对很多细节的注意力,同时看总谱的时候会非常的草率,同时也不会自己动脑子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大的结构怎么衔接,速度选择怎么样才更合适,具体的节奏与力度该怎么处理。这些问题也许在排练中并不容易体现出来,很多指挥讲故事也能把排练混过去,但是排练是解决问题的,我真的见过很多指挥排练以后乐团反而演奏得更糟糕的情况,包括一些挺有名气指挥,那么这显然是排练出了问题。要么就是演出时候整个音乐都显得散乱,没有章法,甚至是拖沓,这都是指挥在学习总谱的时候对作品没有很准确认识的体现。但是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指挥会面对首演的作品,这种平时很懒惰的工作方法在这时候就比较坑了。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把作品理出头绪,制定好排练计划,准确的在规定时间内把作品排好,那是非常需要能力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