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刚刚肄业。计算机图形学直博第五年退学,没有硕士学位。
读博读到怀疑人生,所以就退了。
退学之前我问了自己下面五个问题,在全部想清楚回答之后,就毅然选择退学。
实际上我一直以来希望从事游戏开发方面的研究,翻出13年申请直博的个人陈述备份(https://rpg.blue/home.php?mod=space&uid=57889&do=blog&id=11951),我发现我的目标一直没有变。但是在中国目前没有好的游戏设计专业,所以当年推免保研的时候,我在计算机专业里选择了一个与游戏最接近的方向:计算机图形学。当时对硕士与博士的区别并没有什么概念,家人都觉得5年读个直博比3年读个硕士,看起来更有性价比;再加上自己本科连续四年都是中南大学的年级专业第一,自己也有些飘了。学长学姐们苦口婆心地劝我不要直博,我偏偏不信这个邪,觉得只要努力,一定能把博士学位拿下。所以在浙大硕士、清华硕士与北大博士三个offer中,选择了最难的那个。
2. 自己是靠什么被北大录取直博?
凭借体面的本科成绩单,以及不错的算法、编程能力,我顺利进入了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我是山东学生,最不怕的就是吃苦。从小就信奉天道酬勤,读书学习与应试是我的强项,所以在北大读研期间,我的成绩在所里依然首屈一指。还拿过学习优秀奖。
3. 这几年直博我都做了什么,为什么不顺利?
直博的前两年主要是上课与做横向项目,这两年非常顺利。我的成绩与编程能力都不错,所以很得心应手。但是从第二年下学期开始,我感觉越发不对劲起来。导师在学术方面并没有展现出作为一个北大教授应有的科研素质,有很多次与他讨论课题,都让我感觉他已经脱离学术圈很久,却日益骄固,对待学生专横暴躁。在北大这五年,身边的学姐学长学弟学妹全部都是不敢言而敢怒。另外,我的导师是收割型教育,在北大的这五年,导师只有在需要我做横向的时候才对我表现出一丝尊重。但是每当我遇到了问题,导师就只有一句:你自己看着办。除了催进度与非常大非常空的批评(比如他会批评我科研能力差,学术水平低。我心里会很委屈:如果我本科毕业就能达到很高的学术水平发出顶会论文,我直接去微软亚研院工作去了,干嘛来您这读博?),几乎给不出实质性能够落地帮到我的指导。之前论文投稿,导师压根没看就让我投出去,让我一度感觉连盲审的审稿老师对我的论文都比我的导师更上心更负责。修行在个人的前提是要先让师傅领进门。但是我直博了五年,在科研方面丝毫感觉不到自己有任何长进。我一直感觉自己是在搞民科。
4. 读博不顺,是个人原因导致,还是非个人的不可控原因导致?
导师把我们实验室不出成果全部归咎为招的学生不努力。但是我能够看到眼里:能考到或者保研到北大的学生,都是很有才华很努力的学生。
纵向比较实验室的其他人:我读博一时,一名延毕的学姐退学了;我读博二时,一位大我一级的学长因为开题时与导师的意见产生了分歧,所以换了导师。(当时我的导师说这个学长所做的课题是“粪坑”,结果学长在新实验室里频频发顶会,出国交换一年,今年顺利毕业了)。一名已经发够了论文、达到毕业要求的硕士学姐由于跟导师关系不好被导师穿了小鞋,导致这位学姐在条件够的情况下答辩没过,一年之后再次回学校答辩才拿到学位。在我读博期间,同门的博士里只有一位博七的博士毕业了,而这位博士在读博期间所承受的来自导师的污名化与延毕的压力我们也是有目共睹的。让我更加难过的是,这位博士师兄即使这么努力,他最后的毕业论文,在我看来也是不堪卒读的——他但凡接收过好一点的科研指导,也不至于写出这种水平的论文。
种种迹象让我相信,读博不顺并不是我出了问题。
5. 我未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如果退学对我将来的规划是否有不利影响?
未来我还是希望能在游戏设计方面有所建树,但是自从我来到这个实验室后,导师给我安排的选题都是他感兴趣的方向。另一方面,就像王妙一在《为什么中国不会有3A游戏》(https://www.vgtime.com/forum/946714.jhtml)里所说的,真实感渲染技术在游戏这个领域已经非常成熟了。每次看图形学顶会里的一些论文,感觉大家都是已经没有新鲜东西可发,在找一些边边角角的Show case进行凑数。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即使勉强读完博士学位,对我将来的人生规划也没有太大帮助,徒有博士头衔的虚名而已。
综上所述,我不是一个沽名钓誉的人。我的导师可以混日子,混时间,但是我不行。我还年轻,我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去做。所以,我选择了退学。
========2019.09.27 修改二稿
第3问下的“在科研方面丝毫感觉不到自己没有任何长进”有语病,已改为“在科研方面丝毫感觉不到自己有任何长进”。
第4问下第二段中的“不忍卒读”意思为:“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内容悲惨动人”,用在这里不准确,已修改为“不堪卒读”。
第5问下第一段中的“我认为即时勉强读完博士学位……”中含有错别字,“即时”已改为“即使”。
感谢大家的校正!
我是真的退啦。
读了2年半,我实在是对科研不上道,2年半科研生涯浑浑噩噩,发不出sci论文,想自杀是家常便饭饭,经常是看着别人笑,而我自己就更想哭。
研三毕业之际,我果断选择退学而不是延毕,退学之后心理压力立即减轻。虽然找工作经历了太多遗憾和心酸,但我从不后悔退学这一决定。
想起当初做不出实验,要开组会了,要做实验了,我还是一阵阵的心悸感,永远不想回去那样的心理状态了。
活着重要,开心重要
——————
超多人私信问我怎么转行码农,一个个回不过来了,大概回忆了一下我咋学的,想要了解的各位看这个吧~
2021.10.30
上半年从北大退学了,现在工作也稳定了下来。刚好知乎上有类似的同学在问我具体的情况,拖了这么久,顺便把这个坑填了。希望也能让后人少踩点坑吧。
我上了研究生后,发现:
同样非科班转码,室友都天天出去大厂实习,而我最早起床去实验室搬砖。虽然很努力,但是一直在错误的方向上,离自己的目标越走越远。一幅现实版的“白非立上进记“。正如“安排定律”(来自 大佬 @弗兰克扬 )所述——
“方向不对,越努力越失败,但很多人却在执行的时候一次次搞错了方向,被不该安排你人生的人给安排了,而且每次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最后在被现实教育和摩擦的时候才恍然大悟,这真是一种多么痛的领悟。“
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变得抑郁,也因此和当时的女朋友分了手。其实一两年前就看到了 @哈里叔叔 和 @搬砖搬砖搬砖 的相关回答,但当时和大多数人一样,犹犹豫豫,患得患失,父母也很反对我 quit,没有“断舍离”的勇气。
去寻找我的钥匙 —— 尝试挣脱“安排定律”的破局
“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够摆脱自己的学生思维,不要一遇到事儿,就嫌麻烦,就本能地想要别人给你一个安排好的答案,正是因为你有这样的思维,才导致了你一次次被安排定律给安排了,不要总想着去抄别人的标准答案,别人的答案不一定适合你,就像别人的钥匙开不了你的锁一样,你要行动起来,去寻找自己的钥匙。“
1.【失败的破局之法1】最开始的破局之法是,我想着早点发出文章满足毕业要求后,可以和“导师”谈出去实习的条件,这也是之前在知乎上看到某一部分同学的解决方法。于是我在研一上学期开学后(大四就在组里搬砖了),加班加点,两个月后就投了篇文章,并侥幸中了,满足了学院的毕业条件。后来和“导师”商量时,被狠狠骂了一顿,并明确威胁“不予毕业”。于是,后续只有更多对我个人成长“无价值”的活。后来我才发现自己的想法有多蠢——马克思很早就说过了,雇佣劳动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对剩余价值是有着贪得无厌的追求。
2.【失败的破局之法2】经过了前面的折腾后,我彻底抛弃了“与‘导师’商量实习”的幼稚想法。由于实在没办法出去实地实习,后来想办法找了远程实习和校内创业公司的实习。但皆因为“小公司“技术太差,逐渐发现提升自己竞争力,便及时止损,另寻出路。
3.【成功的破局之法】
明确求职开发岗位———既然实习无望,只能退而求其次。首先在战略上,通过网上资料和本科便在百度就业的同学后,充分了解了各个技术岗位,明确了算法岗位对“实习”、“学校”、“顶会”要求较高。但在我当时的情况下肯定是不会有“实习”和“顶会”的,等于说除了学校以外不具有任何竞争力,于是打算瞄定需求量更大且还没那么卷的开发岗位。
脱离“安排定律”———研一下研二上的这段时间,对“导师”安排下来的无意义的“杂活”尽可能地敷衍完成,并把重心放在了学习上。我向科班同学要来相关课程的ppt,自己也看完了计网、操统、数据结构与算法、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数据库、Redis、设计模式等等书籍,之后通过八股文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不断刷题。
运气———由于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北京高校不允许返校,学生都在家里搬砖。于是,趁机拿到了在字节核心部门的远程实习机会。于是后续秋招也变得顺利很多,这里不再赘述,感兴趣可以看 Jacob:2021 互联网校招总结。同时尽量敷衍实验室“无意义”的“活”,虽然也一直被push和PUA,不断被威胁“延毕”。
秋招之后
其实秋招顺利后,本来再混个硕士学位就行了。但“导师”想在最后一年再压榨我一下,给了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仿真+制板+理论设计+实验验证。由于从来没学过天线相关知识,完成就是瞎子摸鱼,在第一步仿真就卡住了,“导师”完全不会,咨询了相关专业的同学也无法解决。后来了解到该课题对于该专业学生都难度极大,且工作量巨大,但和“导师”沟通了很多次都被拒绝换题目,同时也不断PUA和push我,以及被威胁“延毕”。后来有一天晚上仿真实在跑不出来,心态崩掉了,加之心里压力太大,以及有了后路,就打算直接 quit 掉去工作了。也和一些之前拿到 Offer 的公司的 HR 联系了相关情况。
回顾自己的研究生经历,自己踩的坑有:
其实这两点有一点做好了都不会走这么大弯路。
——————
占个楼,搞完了手续写
我的故事里,没有周扒皮似的导师,没有排挤新人的师兄,没有黑暗的学术环境。有的只是我作为一个个体,最真实的一些关于生活的思考。
先说说自己的现状吧。目前已休学,但估计不会回去了。
我本科毕业于某985,化学专业。学化学的原因是高中的时候化学学的不错,屡次考单科的年级第一,让我这样一个其他学科都平庸无比的学生,仿佛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除了化学的书本知识,我喜欢在家做实验。家里楼顶的书房成了我的实验室,刚开始做一些课本上的实验,制制氢气氧气,后来接触到了贴吧,进化学吧看了很多人在做的一些有意思的实验,我也开始参与其中。我开始做“大象牙膏”、“蓝瓶子”、“铝热反应”、“黄金雨”等炫酷的实验,也做了硫酸铜心形晶簇、重铬酸钾心形晶簇、硫酸镍单晶等足够吸引眼球的小玩意儿。还有一些不可描述的实验。
记得高一的时候,有一次班里组织让每个科目月考考到班级第一的人上台表演节目。其他人唱歌跳舞,我上去做了个“铝热反应”。我现在还记得,当镁条燃烧殆尽,火焰触及到氯酸钾表面,氯酸钾分解产生氧气使铝粉与三氧化二铁剧烈反应时,讲台下每个同学的呼声和表情。那个时候开始,所有人都把我和会做实验的人,画上了等号。后来我也经常在班里展示一些有趣的实验,甚至高二的时候,我在一些同学的陪伴下,创办了化学实验社。我们做的实验更多了,金镜、铜镜、铋晶体、CPPO荧光......大家都以为,我会是未来的化学家。
如果要细说那段时间的事,可能要很长的篇幅,和主题不符,故就此打住。
即使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我是真的喜欢化学,我喜欢化学的创造之美,这种美对于我这样一个理科男来说,是一种艺术。
那个时候,我喜欢实验,我想用自己的双手,去感受这种艺术,去创造这种艺术。
高考完,毫不犹豫的把所有志愿学校的所有志愿专业,都填了化学,以及化学相关的专业。
进了大学以后,还是挺喜欢化学,尤其是有机化学,我觉得有机化学最符合我心目中化学的形象,一旦掌握了它,就能让人成为一名分子水平上的建筑师,构筑出最具有美感的化合物。同时有机化学也是最需要动手做实验的方向,也是在我看来最为实用的方向。这些想法也为我日后选择了天然产物全合成做好了铺垫。
在大学里,不管是专业课老师,还是实验课老师,都不止一次给我们灌输了一个观念,就是我们班级的学生出来,以后基本都要搞科研。而除了搞科研,再也没有告诉我们学化学出来还能做什么。甚至教我们职业规划的老师,也没有自己找过工作,毕业留校。
于是,在我们看来,好像学化学就是为了读完本科读硕士读博士,但只读个土博还进不了高校,那就再出国做一段时间博后,然后回国,进高校,搞科研。
那看起来也挺好,因为我就想做实验,搞科研。我的梦想就是在实验室做着自己的课题,不在意时间的流逝,为祖国奉献半生,等到退休那一天,能够拥有自己的一面分子墙。
怀着对科研的崇高理想,我总是会对“生化环材,垃圾专业”这样的说法嗤之以鼻。认为有这样想法的人,都是没有追求的人,都是金钱至上的人。
本科四年很快就过去了一大半,开始考虑上研究生的事了。既然要读研,先要确定在哪儿读吧。在我们学校,最顶尖的一批人可以保外校,中间的人可以保本校。我当时成绩一般,可以保本校,没法外保。但我周围的人,大多数都是成绩很好的大神,他们为了跳出这个西部不发达的城市,刻苦努力的学习,有的人是为了科研梦想,有的人只是想跳出去,到更好的环境里去。身边的人几乎都以外保为荣,内保为耻,考本校为耻上加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也果断放弃了内保,开始考研。我选择了一所家乡的985院校,8月份开始着手准备,每天起早贪黑,除了上课,几乎不休息。这样准备了不到5个月,我考了400分,初试第二名。
出成绩是在凌晨12点,激动,欣喜若狂,觉得自己离实现梦想又近了一步,仿佛走上了人生巅峰,开始一一感谢对自己有帮助的学长学姐,半夜三点都没睡着。
再后来,考研复试就跟走了个流程一样,顺利上研。本科也悄无声息的结束了,但我并不感到难过,因为再往前走,仿佛就是星辰大海。
我回到家乡后,先花了一个月时间学车,然后马不停蹄的在7月份主动申请,进了实验室。我们实验室的作息时间是早上8点半到中午12点,下午2点到6点,晚上7点半到11点,一周六天,周六晚上开组会。时间看上去也是我完全能接受的样子。
以前本科的时候做毕业设计,作息时间和现在实验室差不多,只是以前下午是2点半上班,每两周开一次组会而已。
但过了两周,仅仅两周,我就表现出了极度的不适。我开始了解了新学校的基本情况,博士生宿舍楼是上世纪50年代建的,宿舍条件极差,没有地方能下脚;我开始了解了实验室里的基本情况,让我吃惊的是,有的条件竟然还不如我的本科学校;我开始了解师兄师姐们的情况,他们几乎没有准时毕业的,延期两年算是正常操作。
我们实验室也有着严格的作息要求,如果到了点人还没到实验室,就会被老师在QQ群里@出来,听说几次不到还有惩罚。每周六晚上,要开一场接近5个小时的组会。而开完以后,我只能火速蹬着共享单车赶往地铁站,乘坐末班车回家。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回家,待学校不好吗,回家多浪费路上的时间。
因为我没有归属感啊。在这个学校里,我感觉自己是如同工具人一般的存在。
每天做实验跟打仗一样,怕自己迟到,怕自己做不好实验总是失败,怕自己没法完成导师所期望的工作量。
我跟小导师谈心,我告诉他我没有研究生该有的状态,每天浑浑噩噩,觉得不踏实,觉得自己很压抑。
小导师开导我,当年他在做博后的时候,都是凌晨在手套箱里过柱子到三四点,然后回寝室睡几个小时,又来照常上班。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可能不适合这个专业了。
小导师又问我,你们本科的时候不也差不多这样的作息吗?
我也问过无数次自己这个问题,我知道,大多数有机实验室,都是我们这样的作息,甚至还有很多比我们工作更疯狂的课题组,他们可以彻夜不归,第二天继续工作。以前做毕设也没有这么心累,现在为什么会这样?
我请了一周的假,回了家,看了心理医生。医生认为我是焦虑超出了个人的承受范围,附带了一些抑郁的情绪。她建议我多运动。我也想多运动,但这样的实验室作息,我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去运动,去踢我喜欢的足球,去跑长跑,去游泳。我做不到,因为我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实验室里度过。
当时还是7月底,家里人建议我9月开学了再去。但我想到导师已经把课题给我了,那我得赶紧做,因为化学这个东西很多时候不靠智商,靠时间去堆,谁先把东西做出来谁牛逼。于是我赶紧回实验室了。在实验室做了一周,课题组就放假了,半个月。
这半个月里,我和本科时的几位室友一起出去旅游了几天,他们也都上了本专业的研究生。我当然和他们交流了我的想法,我的苦恼。
有的室友比我还惨,中午只能在实验室休息,晚上12点之前没有离开过实验室。但恰恰是这样的实验室,才能够出好的成果。我也就稍微坦然一些了,但心里还是有些放不下的东西。
假期结束再回实验室,那种焦虑、抑郁之感,又回来了。与其说又回来了,不如说从来没消失过。
我终于强烈的感受到了,我不希望接下来的几年里,都把自己禁锢在这狭窄的实验室内,日复一日过着柱子,架着反应,打着核磁,能反映自己在这里存在过的证据,也只是一本本书写过的实验记录本,和通风橱里做实验爆炸后可能会留下的痕迹。人生中最美好的几年里,就只能在这一个坐标点上,默默的做99%都会失败的实验,这是一种我所无法忍受的寂寞。
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本科时候做毕业论文不觉得苦了。那个时候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在做实验,我连科研的皮毛都还没摸到,就忙着毕业了。那个时候,是我对科研最后还充满热情的日子,只是可惜建立这种热情的条件,是那么的脆弱,那么的短暂。
我觉得我不适合做科研了。我一个人躲在厕所里哭,每天感觉跟坐监狱一样。一想到接下来的几年都得呆在实验室里,丧失主动性的做实验,我就感到压抑。
主动做事和被动做事,绝对是两个概念。考研的时候我是完全主动的,没有人逼我,全凭自觉。所以即使那段时间再苦再累,我也能收获学习的快乐。但现在在实验室里,我只感觉自己成了工具人,每天即使在实验室摸鱼也摸得不够心安,还得不到足够的休息。这是我第二次感觉自己不适合这个专业了。
那一周结束后,我给导师写了一封告别信。写的过程中,也不知道自己哭了多少回。毕竟这是自己曾经的梦想,我感觉自己辜负了那个十几岁的少年。
导师回复我说,他理解我的状态,但不赞同我的决定,建议我休学。
经过几次反复的思想斗争,我还是跟我爸去学校见了导师。
那天开组会结束的异常早,晚上九点多就见到了导师。我爸也把我的情况告诉了导师,导师也一直面带微笑的听着。等我爸说完后,导师说,他其实很看好我,他也讲了自己曾经考研复试被看不起的故事,希望激励我。他说,我可以休息一段时间,休学一年、两年,甚至更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想去的地方,甚至可以以本科学历出去找一份工作。他说,我只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完全可以不回实验室,放手去干就行了。不要在乎浪费名额的问题。
我不知道他是否想借此打动我,让我回去。但我能感受到一点,我的导师和那些只会疯狂压榨学生的人不同,当他说出那些话的时候,我心里的石头也算落了地。
所以,我不想说是因为导师的不好导致的我想退学,我只是真正认清了,要想在化学,在有机合成上混出名堂,可能就是得这样去花时间,去下功夫。
我永远佩服那些还在做科研的人,只是我可能不会再成为你们了。
既然做不到,那退出也算是一种及时止损吧。
现在想开了,我觉得退学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如果真在自己不想做的事上浪费太多时间,那我也无法想象,几年以后的我是否精神还正常。关键在于接下来应该怎么去找方向了。
写这篇回答可能有些零散,主要目的也不是劝退,我只是想用自身的故事给旁人一些启迪,哪怕一点点对未来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的思考,那也足够了。正因为我知道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所以我选择退出。如果你也恰巧走错了方向还走的很痛苦,那也希望你能不抱怨,不消极。开心的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能快乐,我希望你健康。
人嘛,总是要走着走着才能成长嘛。
To be continued.
这么多人愿意看我的文字,使我着实惊讶,虽然写这一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理清自己的思绪,但有这许多陌生人有同感,且能够给予我支持,相互关注交流,也是一件幸事。我想再写一写我现在的一些思考。
从去年休学开始,到现在,已经8个多月了。
休学以后,我就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寻找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职业。
我想起我为什么之前拼了命地想要读博了。因为我觉得,这似乎才是彰显自己真正喜欢化学的唯一方式,”你喜欢化学,连硕士博士都读不下去,凭什么说你喜欢化学?”我曾因此深深地怀疑自己,但是现在看来,这样一种逻辑,显然是不科学的。喜欢化学,就一定得读硕士博士吗?就一定得整天在实验室“搬砖”吗?不一定吧。不要忘了,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其实都离不开两个方面:科研和教学。只是很多时候,大学里的科研和教学是紧密相关的,几乎没有老师只教书不做科研,因为这样的老师会被看不起。这就导致了我们把科研看的太重,反而忽视了教学。而我以前真正想做的,是教书育人。
我很佩服那些能够把复杂知识简单化、能够给学生传递对学科的热爱、能够让学生真正被吸引的老师。而我,不管有没有读博,都想做这样的老师。而对于科研,我并不是真心热爱。
也许我高中时代做了很多化学的小实验,但这些实验不是科研,它们只是一种帮助我认识世界的方式而已。
教育学里有两个概念: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我们的教科书里学习的基本都是间接经验,间接经验能够让我们在短时间里获得大量的知识,能够应付考试。但是间接经验不直观,不生动,无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我之所以在高中喜欢做实验,并且创办化学实验社团,就是希望能够让更多同学和我一样,去真实地感受化学实验,从而丰富自己对化学的认识,而不是死读书。
这样一分析,其实已经很明了了,我一直的职业理想,其实是当老师。不在大学里当,那我想去中学。我相信,不做科研,我的教学一样可以是出色的。
所以休学的日子里,我参加了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面试也都通过了,算是过了进入教师行业的第一关。
拿到教师证只是第一步,现在我所在城市的公立学校,以我这样一个非应届的本科生身份,实在不好进。因此,读研的意义也体现了出来。还好,很多师范院校都开设了学科教学方面的硕士专业,给了我一个新的机会。我也一直在准备,希望能把握住。
老实说,休学到现在的这8个月里,我的情绪也经历了很多波动。毕竟,完全能够不受休学的影响而坚定地调转方向,并心无旁骛地再出发,对于不是圣人的我来说,确实不太可能。家里人虽然慢慢地接受了我要重新考研的打算,但是我也总能感觉到,他们心里也很不踏实,万一我考不上呢?
我也想过,为了家里人心安一些,自己能不能接受再回到实验室的生活,就算不读博士了,把硕士读完,也许能够进一个公立学校到高中老师?不考研了也许压力也会小一些吧。如果回去,能不能换一个轻松一些的课题组呢?确实别的课题组每天就是要比我的课题组少工作一个半小时啊,也许自己能接受?
我爸也是迫于家里的压力,背着我给导师发了一封邮件,我猜大意应该是说,我只想读完硕士进高中,能不能换个课题组。
我的导师也很客气,给我爸回了一封邮件:
一封邮件,不只要看说了什么,还要看没说什么。
首先,导师委婉地表达了他并不赞同换课题组,(虽然别的课题组确实会轻松一些,但是对我的职业发展没有好处);其次,导师已经明白强留不住我,索性让我离开吧。其实导师这一点做的无可厚非,如果学生还有一丝能够回去的希望,导师就应该争取,除非这个学生完全不想回去,那再放手让他走,才是合理的方式。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导师的这一封邮件,毫无疑问,像一剂催化剂,坚定了我考研的决心,加速了我“以教师为职业”的化学反应。而导师将我移出课题组群,我也能明白并接受,毕竟我不会回去了,待在群里也没有任何意义,也许导师是希望我能走的更坚定一些。这样看来,我虽然在”研究生怎么读“的问题上错走了一步,却也算遇见了一个值得遇见的人。虽然并没有师生缘,我还是很感谢他。
在我看来,“一件事有没有意义”,和“这件事适不适合我去做,并成为我的职业”,是两个概念。科研是绝对有意义的,鼓励广大学生去热爱科学精神、尊重科研工作者,也是正确的、无可置疑的;但是如果因为觉得科研最能体现为国家做实事做贡献,就在舆论上“诱使”人去做科研,或者宣扬“年轻人都应该去做科研”,“学了这个专业,就该做科研”这样的反智言论,就是及其不尊重个体的方式。不止对科研如此,对任何行业,都是如此。有人适合科研,有人不适合科研,那就让适合的人继续前行,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一切困难,并赢得他们值得赢得的一切荣誉;而不适合的人,就去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生活的方式。
于我而言,能够有一份可以接受且有成就感的工作,工作之余有适当的休息,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止为钱而活,才能掌握生活的平衡,才能最稳定而快乐地度过此生。毕竟生活是一门平衡的艺术,只要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好好享受业余时间,又有什么被指责的理由呢?
我的本意不是劝退任何人,因为总有人适合科研,也总有人不适合科研。对于适合科研且热爱科研的人,请你坚定地走下去;而对于不适合还不自知的人,也没有必要去劝退,因为人只有意识到自己走错方向的时候,才会被别人劝的动,而年轻人有成本去试错,虽说落棋无悔,但没有白走的路,有的应该是平和看待生活的、独立自主的心。
还是那句话,我佩服做科研的人,但我不会成为你们,我想按自己想要的方式去活。既然意识到自己选错了方向,那就勇敢一点,重新找到方向,再出发。毕竟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找到自己的节奏,才能跑得愉快,跑得长久。
2020.5.9
To be continued.
最近因为准备考研,虽然发生了一些可以分享的事件,但背书背的脑壳疼,一直没有更新。今晚正好失眠,索性把最近的发生的事,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再一一阐述,为自己理清思路,也为正在看的你,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真实故事。
之前我一直处于休学状态,起止时间是2019年9月3日到2020年9月2日。既然时间快到了,再拖延也不是办法,即使再不想看到导师当面发火,再不想感受到辅导员办公室里行政老师异样的目光,再不想与学校有任何交集,都得赶紧去办退学手续了。于是,花了两三天零碎的时间,我给导师写了一封邮件:(因为匿名,我将所有人名以XXX表示)
尊敬的XX老师:
您好!从去年九月到现在,我休学已经将近一年,老师应该早已知道我打算放弃复学的可能,所以我期望能于近期来办理退学手续,想问问老师您最近是否有空,申请书需要您的签字同意。除此之外,我也想讲一讲我在这一年内的一些经历和思考,如果老师有兴趣,可以不妨往下看一看。
首先,很感谢老师能够给我休学的机会,虽然结果似乎并不美好,但休学给了我良好的缓冲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怎么度过。休学刚开始的那段日子,虽然慢下来的生活让我得到了片刻喘息的机会,我仍会为自己的未来不安,因为没有哪件事情比缺失了方向更让人难受。我去找过全职工作,也找过兼职,但即使老板有让我签合约的打算,我却始终没有做下去的决心。那段时间过后,我考了教师资格证,家里人也逐渐接受我可能会去高中当老师的现实,不过我隐约能感觉到他们对我的担忧。现在拿着本科学历想进好一些的公立高中,不太容易,所以再考一次研究生,系统学习教育理论、打好教育实践的基础、培养教育信心,对我来说也很重要。只是跨专业考研这件事并不明朗,老实说,家里人和我都不认为我一定能再考上研究生,似乎之前的400分,只是因为在我所学的专业里,我还能努力一把,再加上一点运气,能够勉强达到目标,而超出了我的专业范围,我好像就什么都不是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擅长的方面,也会有自己的局限性,有的时候,擅长的方面就是局限性。所以,当我看完一遍教育学参考书目,而自己并不能回忆起多少有用内容的时候,我也挺忐忑的。好在老师您给我父亲回复的那一封邮件,让我们感到一丝轻松,家里人也更支持我了。我准备了这么久,渐渐的也有了信心。接下来几个月我还会好好准备,争取考上自己想去的学校。
在离开实验室的这段日子里,我不止一次思考过,如果让我回去,我能不能做得更好一些。但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不因为任何外在原因,(师兄、师姐们都对我挺好,XXX老师也经常关心我,每天会问我两三次今天如何,这也导致我感觉挺愧对课题组 ),而是我感到科研生活带给了我一种无法言说的压抑和归属感的缺失。归属感这件事,不是别人对你好就能产生的,它还需要自己对所处环境的认同。也许是我的环境适应能力不够好,导致我找不到方式去排解压抑感,可能这也是我的局限性所在。我也思考过,如果我当初再坚持一下,熬到开学,当我有了自己的寝室、室友,我是否会更有归属感一些。但是我当初就没有熬到那一步,若是再回去,我可能也会重蹈覆辙。我相信自己的感受,既然当初没有坚持下去,那就换个方向继续走吧。而至于以后的路,我是一直想当老师的,我的初中、高中化学老师都是讲课非常出彩的人,自然而然的让我对化学充满了好感;进了大学,XXX老师的有机化学课也让我听得目不转睛。只是以前,我想在大学教书,因为大学的氛围更为民主与自由。现在既然没有了机会,那去高中教书也是一种选择,毕竟如何打好手上现有的牌才是最重要的。不过我不会因为自己不做科研,就劝退他人。当XXX说他想来您的课题组,我是没有阻难过他的。世界上总是需要仰望星空的人的。科研这条路上总有人在前行着,我也永远敬佩那些还在做科研的人,只是这些人不会包括我了。
我还记得老师您给我做的比喻,找到一件事作为工作,和谈恋爱一样,刚开始处在热恋期,可能看她什么都好;渐渐的,就什么都不好了。朱砂痣成了蚊子血,白月光也终究会变为白米粒。人生确实如围城一般,城里的人想突围,城外的人想进去。但留下来的人有留下来的理由,离开的人也有离开的缘故。柏拉图曾说过:“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但哪些是不该放弃的,哪些是不该坚持的,身在其中的人很难看清。所以还有一句话:“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就不要停止;无论你从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后就不要悔恨。”人生有的时候需要一丝洒脱,我想怀着这样的想法去过一生,就不会让人停滞不前、悲观绝望了。
我不曾诋毁过我喜欢的学科,我也不曾诋毁过我的导师、课题组。我希望能体面地离开,从而去选择一种我更倾向的、更适合的生活。也许我适合当老师,也许我不适合,但我想试一试,为了重新找回支撑生活的信念,为了找到一份自己能够乐在其中的事业,为了实现自己简单而纯粹的人生意义。
祝老师课题组科研事业欣欣向荣,长盛不衰!
此致
敬礼!
XXX
2020年8月26日
当我把邮件发出去时,我认为我是在等待一顿劈头盖脸的指责,而这我也能接受,也是我必须接受的。
但老师并没有:
老实说,看到邮件的第一感受,是感动。
诚然,对于一个一心要走的学生,既然留不住,不如顺水推舟,让他不因浪费掉的时间而悔恨,让他不对课题组充满怨言,所谓的“劈头盖脸的指责”,是我想多了;但老师也完全可以不发这样一连串的话,直接一句“同意”就可以打发掉我这样的“实验失败品”。可是他并没有,相反,还热情地鼓励了我,抛开其他一切不说,老师其实是一个善良的人。
之后,就到了办退学手续的那一天了。因为疫情管控原因,我不能直接进入学校,辅导员来校门口接我进去。辅导员老师也很和蔼,并没有对我的选择做出任何评论,她认为如果想好了未来怎么走,那退学也并不可惜。她告诉我,化学院我这一届的研究生已经退学了3人,某种意义上说,我并不孤独。
先找一个一个的老师签完了字,再找行政老师盖学院的章,当印章落下的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轻松。终于要结束了呀,正式意义上的结束。上一次体会到这样的轻松感,还是在办休学的时候。
写到这里已经凌晨一点半,明早还要起来继续准备考研的事。
我的故事也还远没有结束,虽然不是所有故事都是以美好的结局收尾,但我还是想为这一篇回答点缀上一个精彩的句号,所以接下来的考研,我必将全力以赴,如果明年还能看到我的更新,我希望读这篇文章的人能和我一同体会这段人生经历带给我的曲折与坎坷,但又不失光辉。
我们明年见。
2020年9月5日
To be continued.
2021年3月31日更新
大半年没有更新,今天应该是最后一期,我上岸了。华东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化学)。
回顾从休学到退学到考研,再到上岸,历时一年半。等我今年9月份研究生开学,如果我当初没有退学,应该研三了。很多人不理解:你在之前的学校读完硕士出来,也有可能进入一所还可以的中学,甚至比你重新考研后,还早一年工作,为什么一定要选这么曲折的道路?其实答案很简单,相比于结果,我更注重体验。
就算我在之前的实验室能够抽出时间把教师资格证考下来,就算我具有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本素养,我也没有真正站在讲台上实习的机会,没有真正面对过学生。过柱子是过不出教学经验的。
此外,如果继续待实验室,我也无法想象,3年以后的我,会是什么状态。如何度过研究生生涯,对我来说至关重要。
我的故事当然没有结束,但这一章节算是落下了尾声。只希望在漫长的一段岁月过后,当我回顾曾经摆在我面前的各种道路时,我还是会庆幸自己选择了正在走的这一条,成为教师的道路。
伟大的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对此我深信不疑。
感谢所有陪伴我一路走来的朋友。
最后,以泰戈尔的诗句结束吧。
“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The End
想退学的研究生太多太多,真正敢退的却没几个,我自是不敢退;
家父一贯不让我率性而为,这次却也让步了,同意让我休学一年;
近期正在办理休学手续,计划赴英体验gap year.
于我而言,这可能是当前的最佳选择。
上周幸得前辈指点,只是若要想透,还得靠自己。
人生还是要受点挫折,越早越好,挫折本身没什么,关键是其背后的思维和认知,学业感情均可迁移。
愿自己坚定、坚强、坚持;愿自己拥有爱自己和爱他人的能力;愿自己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走出去再走进来!
两年前,你拿到了某985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你高兴极了,觉得摆脱了本一的出身,以后将有不一样的人生
刚开学,你斗志昂扬,认真上课,读外文,自学统计学,你不觉得枯燥无味,因为你眼中有光,心中有梦,你想尽早发出第一篇C刊
你这三个月日日熬到凌晨两三点,第一篇论文终于写完了,你开心地投出去了,然后满怀期待地等着
一个月后,你收到通知,论文进入外审,你很激动;又过了两个月,你收到通知,论文进入终审,你觉得被录用只是早晚的事了;一个月后,你收到退稿通知,你有点不敢相信,仿若从天堂掉进地狱
你以为这次是个意外,殊不知接下来的两年里,被拒稿已成常态,从最初的备受打击到如今的无甚感觉,光暗了,梦灭了
你离国奖越来越远,海外博士的愿景于你终是遥不可及了
你一直以为自己家境良好,被别人捧久了真以为自己是二代,到外面,见多了,你意识到自己最多算个伪二代
你一直对自己的长相很自信,所以你不喜化妆,终日以素颜示人,你看上了一个小哥哥,主动出击,后来你发现,你这五分的素颜根本难入他的眼,他的前两任女友都是有颜又有才的校花级人物
你自卑了,但你不甘心,所以你以二十二的高龄重拾幼年所学舞蹈和古筝,你去健身减脂,你学化妆搭配,你要让自己变得更好,凭什么被他看不上
你这边还没拿下小哥哥,那边被通知你要换导师了,因为他移民了,你意识到,换导师意味着换方向,换方向意味着之前近两年的努力全白费了,你第一次觉得有点绝望
累,很累,身心俱疲,二十四了,没学业,没男友,一事无成,读研三年让你第一次感觉到痛苦的滋味,当真是苦不堪言,非亲历者不能体会
你想退学,可你没有勇气,你想着既然是“我想”,那就只想想吧,还是得咬紧牙关,熬过这段时光,一旦退学,你知道,你将要面对的,更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