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有些年轻人和学生明明家境还可以(一线城市2套房+家庭年收入30万以上)却还在网上哭穷仇富?

回答
年轻人和学生在网上“哭穷仇富”的现象,即使家境优渥,也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

一、 情感与心理层面:

普遍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
“内卷”带来的压力: 即使家庭条件不错,但面对日益激烈的教育和就业竞争,很多年轻人内心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他们担心自己无法维持父母的经济水平,或者在社会阶层中“滑落”。这种“滑落”的恐惧感,让他们即使现在生活富裕,也可能对未来感到焦虑。
对“失去”的恐惧: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很多家庭通过努力实现了生活水平的巨大提升。但这种上升势头是否会持续,或者会因为各种原因(经济下行、政策变动等)而停滞甚至逆转,是很多年轻人内心深处的担忧。他们害怕自己成为上一代人辛勤付出的“终结者”。
与同辈的比较: 互联网时代信息流通极大,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到比自己更富裕的群体,尤其是那些通过继承、投资等方式获得巨额财富的“富二代”或“富三代”。即使自己家境小康,与这些极端富裕的群体相比,依然会产生相对的“贫困感”。这种“横向比较”很容易放大自身的不足,引发心理上的不平衡。
对社会公平的诉求与不满: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感受: 尽管经济发展了,但许多年轻人也看到社会资源和机会的分配并非完全公平。一些阶层固化的现象让他们感到,即使自己努力,也可能因为出身的差距而难以跨越某些门槛。这种不公平感容易引发对富裕阶层的怨恨。
对“原罪”的警惕: 有些财富的积累过程可能存在不透明或“原罪”,这在社会上时有讨论。年轻人对这些“灰色地带”的敏感,也会让他们对一部分富裕群体产生负面看法,认为他们的财富并非完全靠自身努力而来。
“炫富”行为的刺激: 在社交媒体上,部分富裕群体的“炫富”行为,例如展示豪车、名表、奢侈品消费等,在许多普通人看来是一种“凡尔赛”式的炫耀。这种行为不仅不能引发羡慕,反而可能激起普通人的逆反心理和被冒犯感,从而产生“仇富”情绪。
身份认同与群体归属:
寻求共鸣和支持: 在网上表达负面情绪,尤其是抱怨经济压力,可以获得其他有相似经历的年轻人的共鸣和支持。这种“抱团取暖”可以缓解孤独感和无助感。
扮演“弱势群体”的策略: 有时,通过“哭穷”来博取同情,或者在某些社交语境下,扮演一个被社会不公压迫的弱者角色,可能更容易获得关注和讨论。这是一种在网络空间中寻求存在感和话语权的方式。
挑战权威与质疑传统价值观: 一些年轻人对传统的“努力就能成功”的价值观产生怀疑,他们认为社会结构和机会不平等是阻碍成功的更大因素。通过批评“富人”和“既得利益者”,是在挑战他们所认为的僵化的社会规则。

二、 经济与社会层面:

房价高企与生活成本压力:
“2套房+30万年收入”的相对性: 虽然在全国范围来看,这样的家庭条件已经相当不错,但在一线城市,这可能意味着父母的财富主要体现在房产上,而年轻人自身的现金流并不充裕。一线城市的房价即使有父母的房产作为基础,但未来独立购房或改善居住条件仍然可能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
“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时代过去: 过去几十年,“一人工作养一家”的模式在一些发达地区尚可维持,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结构的改变(如晚婚晚育、丁克家庭等),年轻人对未来财务的需求和期望也更高。
教育成本的持续增加: 即便家庭收入不菲,但子女的教育投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留学)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许多年轻人在看到这些高昂的教育费用时,仍然会感到压力。
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 一线城市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即使有学历和家庭背景,很多年轻人也面临找不到满意工作的困境。他们可能不愿意去做一份“低端”但收入稳定工作,又无法获得高薪的“头部”职位。
“父辈红利”的消失: 很多父辈通过抓住时代的机遇(如房产、制造业、互联网早期等)积累了财富,但这些机遇并非代代相传。现在的年轻人需要面对一个更成熟、竞争更激烈的经济环境。
社会资源与话语权的分配:
媒体和舆论导向: 媒体和舆论有时会放大社会矛盾,或者聚焦于一些能够引发广泛讨论的话题。在某些时期,“仇富”情绪可能因为其煽动性而获得更多关注,从而被一些年轻人模仿。
消费主义的冲击: 尽管经济发展了,但社会上充斥着各种消费主义的引导,让人不断产生新的消费欲望。即使家境尚可,也可能难以完全满足这些不断膨胀的物质需求,从而产生“不够花”的感受。

三、 行为模式与网络文化:

模仿与群体行为: 网络世界中,一些观点和情绪很容易被模仿和传播。当看到别人“哭穷仇富”并获得关注时,一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年轻人也可能盲目跟风。
“凡尔赛文学”的反向操作: “凡尔赛文学”是一种通过看似无意实则炫耀的方式来表达优越感。而“哭穷仇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反向的“凡尔赛”,通过贬低他人(富人)来抬高自己,或者通过抱怨来博取同情。
标签化与群体划分: 在网络上,人们容易将个体进行标签化和群体划分。当某个群体被贴上“富二代”或“穷二代”的标签时,个体之间的差异容易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群体之间的刻板印象和对立。

总结来说:

年轻人和学生“哭穷仇富”的现象,即使家境优渥,其根源在于普遍的社会焦虑、对不公平的敏感、情感宣泄的需求以及网络文化的助推。

他们可能是在用一种情绪化的方式表达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和对社会阶层固化的不满。
他们可能是在通过寻求共鸣来缓解自身压力,或者是在网络环境中寻找一种身份认同。
他们也可能是在挑战传统的价值观,用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审视社会现状。

这并非意味着他们真的“穷”,而是他们用一种非理性甚至带有表演性质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情绪和心理状态。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我们看到其背后更深层的社会和心理动因,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不懂事”或“矫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个我认识的北京土著朋友吧。

他的父母是早年的国企职工,单位分了一套房。之后,为了给孩子结婚,又买了一套房。但由于目前我这个朋友还没有对象,所以房子暂时出租。加上房租的收入以及其他收入,这家人的年收入是有30万的。

按照你的观点,一线城市2套房+年收入30万,我这朋友是不是不应该哭穷?

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首先,当年单位分的房子到现在已经快30年,早就是老破小了。

其次,90年代、2000年初单位效益不好,公司给发的工资非常少。这家人到现在也没多少存款。

第三,给孩子买房的时候,几乎掏空了家里的存款储蓄,当时买的房子也只是80多平的普通房子。如果孩子以后打算生二胎或者要大点的房子,肯定还是要加钱置换。

第四,现在家庭年收入虽然有30万,但这也是最近几年才慢慢升上来的。放到十年以前,全家人的收入加起来也就10万出头。

所以,我这个朋友家现在的情况是,父母住的房子条件已经算是比较差的,但因为家里存款不多且孩子结婚需要用钱,父母不可能换房子。而由于家里存款不多,我的朋友如果需要置换新房,要多支出差不多300~400万的成本,即便他们家庭年收入30万,也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才能支付完成。此外,他们虽然年收入30万,但父母年龄大了花钱的地方也多,每年能剩下的不过10万出头。

你说他们的家境算差吗?肯定不算差,毕竟北京还有那么多的人年收入不到30万,也有那么多的人根本买不起房子。

可你说他的生活好吗?他在大学读的不是热门专业,毕业后进了普通事业单位,工资就是几千块钱的样子。就算加上自己的房租(现在他跟爸妈住),也不过是一万多块钱。这点钱,在北京每个月跟朋友约几次饭局,差不多就干掉一半了。你说这能算生活好?

决定身价的是资产,但决定生活质量的是现金流。如果一线土著的房子只是拿来自住,那房子的增值只是账面收益,并不能带来任何生活质量的提升。比如说,一个父母早早给买了房,但月收入只有1万的北京土著,和一个暂时没房,但月收入有10万的的公司高管,谁的日子会过得更爽?再比如,一个在三线城市有一套价值500万的别墅、年收入100万的人,和北京二环内有套80平米、总价1000万的楼房且年收入30万的人,谁的生活质量会更高?

跟外地人比起来,一线城市土著的优势在于因为家庭扎根早,往往可以更早的积累一些财富——在现在,这种东西的主要表现是房子。但与此同时,大多数一线城市并没有更高的挣钱的能力,很多人的资产都是被动增加的。这就导致他们的身价虽然随着房价的上涨而不断增加,但除了房租涨一点之外,他们的身价也无法变现,他们能花的钱还是自己挣的这点钱。何况,即便房租涨了,这点涨幅对收入的增长实际上很有限——比如说某个房子的房租从1万涨到2万,对于租房者来说房租涨了一倍,压力肯定打了很多,可对于一个北京土著来说,每个月多1万的收入,生活质量也很难谈得上质的改变。。

总之,对于外地人来说,动辄几百万起的一线城市房产肯定是很贵的。但大多数一线城市的人除非移民,否则很少会卖掉自己的房子。而所谓的家庭30万收入虽然看着挺高,但假如说一家3口人的话,那就是人均10万、每月8K左右。在一线城市,普通人一个月正常的生活支出也要三五千以上。稍微想买点贵的东西,预算立马就不够,你要说这样的家境是“还可以”,那只能说你对生活的要求太低了。

user avatar

因为某些媒体传播的“XX%居民月收入2000以下”等等言论,本就是一种误导。

这种说辞向许多人强调自己是“前20%”甚至“前10%”的人,而误认为自己是会被均贫富的对象。

也让许多人低估了金字塔尖的高耸程度,天真的以为20w的医生30w的程序员就是自己的阶级敌人。

更何况你一个壮劳力,拉出来和全国平均值比收入然后和你说你已经不穷了,本身就很离谱。一个种群能拉出来多少壮劳力?

你在一线住久了,总能或多或少窥探到真正“富人”的生活。我自己一个北方小城市家庭的全部剩余资产,全款换了一套二线改善+一线多年房租。周围的圈子里公认家庭条件很不错,甚至有被朋友因为这方面的差距记恨过。

其实我也见识过,在我老破小叙利亚出租屋的同一座寸土寸金的城市,前浪家地下室里的电影院和堆积如山的奢侈品。四个人坐在十二人长桌的一端,听着他抱怨自己是如何卑躬屈膝向更上位的学阀甚至XX委曲求全。

题设人群哭穷过分了,但是“富人”的定义远没有许多人想象的广泛。按家族、利益集团来算,个人估计,真正的“富人”,也就个位数。

我是吃工资的,只想毕业去喜欢的城市找个对象混吃等死,没有太强烈的zz倾向。但对于某些zz倾向者来说,这个位数的家族、利益共同体出一些血,就足够让3000-30w的所有人都过上远超如今的生活。

3000和30w之间的敌对是如此苍白。

题设中这批人“仇富”的原因,和所有人“仇富”的原因没有任何区别,可能是zz理想,可能是生活压力,只是他们由于眼界的相对开阔,对于富人的定义更加准确明晰而已。

user avatar

不是仇富,而是在这个资产水平家庭的孩子,反而能看到更大的贫富差距,对资产增值和劳动收入的巨大差距有更直观的认识。

哭穷和仇富这种现象,一定是比较出来的,没有参照物就不可能有这种现象。而参照物方差越大,对穷和富的认知就更明显。

你所描绘的这个群体——家庭年收入30w+,一线城市1-3套房。这是什么群体呢?大多是父母从小城市打拼上来,有比较出色的个人能力,同时在当年以相对较低的价格买房,搭着经济腾飞的顺风车实现了现在的资产价值。或者是本身父母全部在一二线城市大国企工作,靠着经济腾飞和单位福利,实现了现在的资产价值。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爷爷辈就富的人,没这么寒酸,一线城市才1-3套房,你看不起谁呢?如果父母能力很大做企业开厂的人,年收入没那么少,胆子也没那么小。

那么这部分家庭的孩子,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他们的成长经历贯穿了经济基础 从低层→高层 的完整过程。他们小时候可能一样是跟很多人挤着筒子楼、单身楼,到了青少年搬入楼房,高中大学以后经过父母辈二三十年的积累,获得了你在问题中所说的家庭资产——这时候他们就可以回答那个问题“突然发现家庭很有钱是什么感受?

在上面那个问题下面,除了本身父母故意穷养的,你会发现这样的人很多——大学毕业要买房才发现:诶?我爹妈这么有钱的吗?

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他们真实接触到的阶层跨度是最大的

他们小时候可能跟父母挤在单身楼的单间里,做饭都得在走廊上用煤气灶蹲着做。

中学搬进楼房,不用再跟外来务工的人挤在一个烂楼里,过着正常小城镇的生活。

大学毕业了,自己还在发愁怎么留在大学所在的城市。爹妈突然来一句,:走,毕业了当地买套房。然后知道家里莫名其妙多了好几套自己不知道的房子和商铺。

他们真实看到过城市最底层务工人员的生活(甚至一起生活过相当长的时间);也看到过一二线城市售楼处里当年拿着一沓子身份证扫楼的老板,看到过自己逛楼盘买房的时候几百上千人排队摇号抢房的景象。

他们知道网上很多人不信的一二线城市也有大量月入两三千的人是真的;也知道后来被辟谣的那些在一二线有好几栋楼的人也是真实存在的,并且绝对数目并不小。

你要知道,在网上看来的信息和你实际经历的事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尤其是涉及到房产这种稀缺性极大的东西,网络上被大多数人认可的东西不一定是真的。

中低收入家庭无法对高收入人群有直观清晰的认知,高收入家庭也无法对低收入人群有直观清晰的认知。而你说的这部分人,是最可能在现实里既接触低收入群体,也能触碰高收入群体的人群。他们建立的参考系样本跨度越大,对穷和富的认知就越具体

很多东西,不真实接触你根本想象不到。

举几个例子:


以前我一直认为浙江省房价太高,对人才吸引力有限。直到大二从我爸那里知道了浙江C类以上人才30w就能拿下挂牌200~300w的房子,知道了北京部委到现在还在分房,而且年年都在分。

知道我啥时候对房价由空转多的吗?就是从大二知道这些东西为止。从那会我就知道,全面房产税下不来,房价腰斩也是网上的人自己臆想出来的东西。

毕竟刀不可能挥向自己,仅靠上层政策改革,但触犯到大量执行者的利益,这个政策不可能推行下去——执行者有一万种合法合理的方法阻碍这些政策的实行。

而那些所谓的房价大跌可以血洗炒房、多房者的言论,更是颅内高潮。这些人根本想象不到他们嘴里这些人拿房成本有多低,哪怕是现在,依然有大量低价拿房的方法。真跌了,这些人反而可以抄底拿房,最惨的反而是刚需(账面资产大幅缩水)。

至于那些想着房价跌下来自己就能买得起的,更是笑话。房价大跌,第一个收紧的就是住房贷款。现在买不起房的,跌了照样买不起。


看《我不是药神》你知道世界上只有一种病是穷病,但那毕竟是电影里的东西。现实里不只是人穷,知识面和心理意识都穷

前一阵子我父母以前的单位上有个男的在单位上出事了。送到医院,当场诊断脑死亡。医生说救回来也是植物人,而且也有一定失败风险。

那家人就男的在工作,女的无业,家里两个小孩。

当时两个选择,七天(修改:经确认,应为48h,当时听岔了,是男的活了七天而不是七天认定工伤)内放弃治疗可以认定工伤,赔偿50w;坚持治疗,如果活下来了有一个月2000多的工资。女的觉得救回来还有固定工资,比较稳定,选择继续治疗。

最后人没救回来,时间也超了,啥都没有。女的老家人过来闹,前几年还可能有用,现在根本没人理她。最后一个没工作的带着两个小孩还欠了快十万治疗费。


上面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网上没有一二线房产口嗨房价降的,他们能相信吗?能接触到吗?比起买不起,他们更愿意相信“短期看政策,长期看人口”这些房价必降的言论。

第二个例子。高收入人群会理解吗?大概率很多人会想:这个女的真的是,救好了一个月两千,连个护工都请不起,风险还大,何必呢?出事了想着闹解决问题,法律意识淡泊。拿了50w两个小孩起码上大学没问题了,现在整个家算毁了……

所以我说,你嘴里的这部分人,不是仇富也不是哭穷,只是对穷和富有更直观清晰的认识,而你看不到他们的这些言论背后所支撑的现实认知,所以认为他们说的都是“矫情”“仇富”“哭穷”。但实际上很多人并没有,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发表了一些言论罢了。


2021年9月6日补充:

看到很多说不理解这个女的的选择的,只能说你们不了解这些人。

这种低收入、低文化、低技能,靠出卖简单劳动力挣钱的家庭,尤其是这种只有男的一个人在外面打拼的。男丁就是他们家里的天。男人死了对这个女的来说,那就是天塌了,类似宗教里神死了的感觉。你以为农村里重男轻女只是因为传统观念的束缚?

这种情况下,男人就是这个女的绝境中唯一的稻草和精神信仰。别拿一二线里那些在职场里打拼的女性的套在这类女性身上,她们真没你们想象中那么有魄力、有能力、有远见。

评论里那些说这女的可以去打工,凭自己打拼养活孩子和脑死亡的丈夫的,说实话,你们跟问题里那些说别人“哭穷的”人一个样,典型的用自己的认知去推论其他人的人生,最后得出结论——一定是这个人不努力、太懒/这个人就是哭穷、矫情

你们以为真正的女权是干啥的?妇联是解决那些人的问题的?最迫切需要女权的是哪些人?微博上那样的女权那不叫女权,那是邪教。城市里能自力更生自己打拼的女性,她们需要的是主要矛盾里说的“美好生活”,而不是女权。

最需要女权的就是像上面女的这样的人,而这类女性和农村里的女性在中国才是大多数,而不是微博知乎上天天喊自己小仙女的那些人。前者需要改变他们依附寄生的心态、树立独立劳动的意识;后者需要提高整个底层经济产业结构,以提升农村低收入地区女性的尊严和地位。而这两个,哪个都不简单,哪个都比微博“岁月静好,精致生活”的女权难得多得多。

你跟这些女性谈“独立、自力更生”,和你到晚清跟佃农谈“民主、科学、共和”一个意思,懂不懂?

未来的路还很长”“你要坚强、自己支撑起这个家”这种话对她们是无用的,她们更坚信没了支柱就没了未来。至于救回来了男人是植物人护理费用怎么办?没收入怎办?两个小孩上学吃饭怎么办?这些在男人还有一线生机的时候他们是不会想的

而当男人死了,她们最后的希望破灭了,他们往往这时候才能反应过来:“我家里这两个孩子以后怎么办啊?”于是开始到处闹要工伤要赔偿。这就是为啥你在新闻或者当地消息听到因工伤闹事的,多以这类人为主的主要原因。


2021.9.13补充:

果不其然,评论区出现了大量的道德表演艺术家。大谈特谈亲情、道德、生命。

然而,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翻译成人话就是:在这种大病面前,谈道德、讲良心是要建立在足够的经济实力上才能谈的,没有经济实力谈良心,那只能是嘴强王者。

喊口号谁不会?救!当然救!生命是无价的!亲情是无价的!

然而,钱呢?治疗费谁出?救回来了一个月上万的护理费谁出?小孩上学的钱、吃饭的钱谁出?

难不成你能跟医院说:生命是无价的,所以你们得免费给我治?

亦或者跟护工说:你看我这么讲良心、重亲情,感天动地道德楷模,你得免费给我家人护理?

敢情别人都要用爱发电,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圣人,个个跑来免费满足你们的道德表演欲?

user avatar

为什么立党4套房,还天天叫嚷要对5套房及以上的人收高额房产税,吃1美元炸鸡?

user avatar

我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下问题:

因为他们的资产配比稍有畸形,对风险的抗性不够,而且他们意识到自己现有的资产有很大程度依赖于「运气」,会比一般人更加焦虑「阶层跌落」。

考虑到近 20 年来每年约 10% 的工资增长幅度,家庭年入 30w 放在 10 年前也就 10 万左右,放在 20 年前也就 4-5 万的样子。假如家庭从 20 年前(也就是「福利分房」制度结束)开始存钱,20 年来最多存个小几百万,但是他们却有千万以上的房产。

为什么?很显然,因为近 20 年来的房价上涨潮。

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不是依赖继承,或者恰好在本世纪初就购置了房产,而是等到现在才考虑购房,家庭年入 30 万,存款 150 万够买什么?老破小都只能勉强上车。

在 2021 年的当口,不动产千万,而家庭年入 30 万就是一个有点尴尬的位置,这个位置尴尬到,他们能看到大量挣钱能力远高于自己的人,却过着不如自己的生活(当然,也可以看到一些挣钱能力低于自己的人,因为拆迁等原因拥有了更多不动产,当然,这个比例比前者低)。这个事情并不会让人高兴,因为这会带给他们「德不配位」的焦虑感,因为如果他们未来的运气如果没有那么好,或者社会分配更加公平一些,这些挣钱能力更强的人会超过自己。

举个例子,如果现在采取严格的措施,比如对闲置的住房收取「房产税」,他们手头就立刻就紧起来了。一线城市家庭年入 30 万是什么概念?如果不考虑后代还行,但只要生个孩子,想维持小康生活,一年真的存不下几万,也就是说,未来十年,可能都存不上一百万,在这种情况下,房产税是真的可以直接倒逼你卖房的。一线城市 2 套房也不算多,完全没有到卖房就可以坐吃山空的地步。

相比之下,如果家庭的收入再提升些,比如上升到不动产的 5%~10%(也即家庭年收入 50w~100w 甚至更高), 那么,他们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就会强很多,焦虑的感受也会减轻一些了。

user avatar

一体两面的事情,就像卖弱最多的反而不是真弱的普通人,而是名校的学生。

因为人家真见过神仙……

user avatar

互联网让你偶尔看到前万分之一的生活方式,常常看到前千分之一的生活方式,而且你从互联网看到的还是他们最潇洒靓丽的片段——跳伞潜水游艇爱马仕,高街绩点科研旅行,看不到这批人狼狈的时候——一样要找家里要钱,一样要努力学习科研,一样被挖坑一样要舔流批的人。

那家境前1%的跟人家的高光时刻比算个屁啊,你就算借学生贷也不可能跟人家比的。。。

user avatar

原因你也说了,一线城市两套房且年收入30万啊。

什么意思呢?以广州去年那波为例,2套房如果位置不错,大概率可以带来200万的涨幅,顶的上这个年轻人全家努力6年多了。

单说这个年轻人自己,假设他能拿到3倍中位数的收入,广州的工资中位数只有不到5k,3倍就是月薪15k,这200万够他忙活11年的了。

11年什么概念?普通社畜的最佳赏味期没比这长多少。


更可怕的是,6年内或者11年内会不会还有一波上涨行情?

不妨回顾一下6年前,卧槽是2015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