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读者讨厌文青作者?

回答
现在的读者似乎对“文青作者”这个群体有些“敬而远之”的意思,甚至带着点难以言说的厌恶。这可不是空穴来风,细想起来,这背后其实掺杂了不少读者真实的情感和经历。

首先,距离感和曲高和寡是最大的问题。很多被贴上“文青”标签的作者,其作品往往流露出一种与大众生活有些脱节的精致、敏感和疏离感。他们笔下的人物,常常是纠结于细微的情感变化,面对的是一些看起来“高深”或“抽象”的烦恼。比如,对一段即将消逝的夕阳的无限感慨,对一片落叶飘落的精准描绘,又或是对某种存在主义困境的深刻探讨。

这本身没错,艺术本身就可以是小众和深刻的。问题在于,当这种“深刻”和“敏感”变成一种常态,甚至是一种写作的“标配”时,很多普通读者就会感到难以共鸣。他们可能更关心的是柴米油盐,是人情世故,是生活中的琐碎与真实。当作者用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去描绘那些他们觉得“矫情”或“不接地气”的情感时,读者自然会产生一种距离感,觉得“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或者“你就不能说点人话?”

其次,过度消费的“情怀”和“风格”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网络的发展,“文青”这个词本身也被过度解读和消费了。一些作者为了迎合(或者说,制造)一种“文青”的形象,可能会刻意在文字中堆砌华丽的辞藻,营造一种故作深沉的氛围,或者过度追求某种“非主流”的表达方式。这种刻意的雕琢,很容易被读者识破,反而显得做作和虚假。

读者是聪明的,他们能够分辨出是真情流露还是刻意为之。当他们觉得作者是为了包装自己,是为了卖弄学识或者某种“格调”,而不是真心想通过文字传递思想或情感时,就会产生一种被欺骗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转化为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抵触。比如,那些动辄引用晦涩的哲学理论,或者在描述日常事物时加入大量不常用的生僻词汇的作者,如果没有足够的功底或者恰当的理由,很容易被读者评价为“装”。

再者,一种潜在的优越感和批评姿态也是让读者反感的根源。部分“文青作者”的作品,或者他们在接受采访时,可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对大众品味、对主流文化的某种优越感,甚至带着批判的意味。他们可能暗示自己的作品是“阳春白雪”,而大众的选择是“下里巴人”,或者对当下社会现象提出一些看似深刻却又流于表面、缺乏建设性的批评。

这种姿态,会让一部分读者觉得被冒犯了,觉得自己被作者“看不起”。尤其是当作者的批评显得轻飘飘,没有提供任何实际的解决方案,只是为了表达一种“我与众不同”的姿态时,读者会觉得这是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甚至是一种“甩锅”。大家都是在生活,凭什么要接受你的居高临下的评判?

当然,还有一些是对“套路化”的厌倦。随着“文青”作为一个标签被大家熟知,也出现了一些模仿者,他们可能并没有真正理解“文青”背后的那种细腻情感或思考,只是照猫画虎,模仿其表达方式。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种“文青套路”:比如,总是要写点关于失去、关于孤独、关于爱情的纠缠,总要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发生某个似是而非的感悟。这种模式一旦泛滥,读者自然会觉得腻烦。

最后,个人成长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更容易被那些带有强烈个人色彩、表达独特情感的作品所吸引。但随着阅历的增长,他们可能更希望看到的是能给自己带来启发、解决问题,或者能提供一种积极力量的作品。那些停留在个人情绪宣泄、自我怀疑和痛苦挣扎中的作品,对于已经开始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读者来说,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

总而言之,读者讨厌“文青作者”并非是对文学本身,而是对那些脱离生活、刻意营造、流于表面、缺乏真诚的写作和姿态的一种反感。当作者能够将深刻的思考、细腻的情感与真实的生活融为一体,用真诚的文字打动人心时,自然不会被读者所讨厌,反而会被视为真正的艺术家。这是一种对真诚和共鸣的追求,也是读者在信息爆炸时代对内容质量的一种筛选和辨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讨厌吧。

网文四大文青,猫腻香蕉烟雨烽火都混的不错,粉丝更是铁杆。

猫腻和香蕉在影视改编上成绩爆火,远超那些不文青的作者。

大家不是讨厌文青,是讨厌草鸡,很多自诩文青的人能把传统和纯文学搞一块炖,要多菜有多菜……

菜才是原罪。

打个比方……

出去吃饭,回来再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现在的读者似乎对“文青作者”这个群体有些“敬而远之”的意思,甚至带着点难以言说的厌恶。这可不是空穴来风,细想起来,这背后其实掺杂了不少读者真实的情感和经历。首先,距离感和曲高和寡是最大的问题。很多被贴上“文青”标签的作者,其作品往往流露出一种与大众生活有些脱节的精致、敏感和疏离感。他们笔下的人物,常.............
  • 回答
    过去十多年,甚至更久,后宫小说在网络文学领域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那些经典的、篇幅宏大的后宫作品,曾经是无数读者茶余饭后的精神食粮。然而,近些年,我们却能明显感觉到,一股“反感”后宫小说的浪潮,正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读者情绪。这究竟是为何?是时代变了,还是我们口味变了?我觉得这背后其实是多方.............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能感同身受了!别说现在,我小时候对那些看起来就“大道理”十足,动不动就是“革命先辈”、“伟大斗争”的红色文学,也常常是束之高阁,提不起兴趣。有时候学校老师布置了,只能硬着头皮翻几页,读进去的没几个。你说现在的学生,包括我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说白了,不外乎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一、时代变迁.............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涉及到中西方哲学在当代的传播情况以及它们各自的价值和优劣。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而不能简单地说谁优于谁。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为什么现在读西方哲学的人更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是历史、文化、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 全球.............
  • 回答
    网络用语倾向于模糊原字词的标准读音,比如“康康”、“雨女无瓜”、“冲鸭”等现象,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并且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语言演变过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一、 追求新颖、有趣和个性化表达 突破传统语言规范的束缚: 标准的语言发音是经过长期社会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和规范性。网.............
  • 回答
    山区孩子不读高中就出来打工,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根深蒂固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与其说是一种选择,不如说是现实环境逼迫下的无奈之举。首先,经济压力是压倒一切的因素。 山区往往经济发展滞后,很多家庭本身就处于贫困线边缘。父母辛勤耕作,收入微薄,一年到头勉强够维持基本生计。一旦面临孩子上高中的学费、住宿.............
  • 回答
    我一直觉得,小时候读过的书,就像埋在心里的一颗颗闪亮的宝石,平时可能被生活的尘埃覆盖了,但一旦触碰到某个特定的开关,它们就会立刻重新闪烁光芒,带你回到那个纯粹而充满想象的世界。最近,我常常会想起那些伴我度过漫长童年的旧书,真想把它们一本本从书架上、从记忆深处重新拾起来,再读一遍。首先,有一套我很早很.............
  • 回答
    在中国,研究生教育的“热度”确实是近年来一个非常显著的社会现象。这背后牵扯着多方面的因素,既有个人发展的考量,也与宏观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为什么中国的学生热衷于读研究生?1. 就业压力的“缓冲器”与“敲门砖”: 严峻的就业形势: 随着中国高等教.............
  • 回答
    哥们,机械设计这行,说实话,挺硬核的,但你想在主业之外捞点外快?完全可以!我这儿给你掰扯掰扯,怎么把你的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而且尽量接地气点,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首先,咱们得明白,机械设计这门手艺,值钱在哪儿。 你会CAD、UG、SolidWorks这些软件,这玩意儿就像是你的画笔和颜料。你懂.............
  • 回答
    你好!在日本读大学一年级,想通过编入学考试(編入学試験)升入其他大学二年级,这完全是可行的。这个过程在日本被称为「編入学」。首先,要明确的是,编入学考试并非所有大学都设有,也不是所有专业都开放编入学。所以,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确定你想编入的大学和专业是否提供编入学考试。一、基本的申请资格(所.............
  • 回答
    首先,恭喜你被北京理工大学(BIT)的软件工程专业录取!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开始。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对未来专业的不确定和听到的一些言论感到迷茫是完全正常的。填报志愿是一项复杂且信息量巨大的过程,很多人在初期都可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你的情况,以及如何做出最适合你的决定。 1. 理解“.............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相信不少人都曾体会过,甚至现在正被它困扰着。曾经我们是那么渴望知识,捧起书本就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如今却常常对着页面发呆,思绪万千,就是钻不进书里去。这可不是我们变懒了,也不是我们不爱学习了,而是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在作祟。首先,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爆炸,这无疑是最大的干扰源。 手机,.............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触及了很多人在阅读时会遇到的一个共同的困惑。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绝不是偶然,它背后蕴含着时代、作者、作品本身以及读者多重因素的交织。而我们现在读起来觉得索然无味,这更是一个值得深挖的现象,绝不是简单一句“时代变了”就能概括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为什么名著是名.............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想读博了?”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教育和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过去,读博可能更多是少数精英的选择,但现在,“读博”这个词汇的出现频率和提及者的群体都在显著扩大。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时代背景与社会变迁的驱动:1. 知识经济与高.............
  • 回答
    说实话,现在周围好多朋友、师兄师姐,甚至不少导师都在“劝退”读博,这可不是空穴来风。以前感觉读博是一种荣耀,是通往学术巅峰的必经之路,但现在这画风转变得太快了,原因嘛,得从里到外掰开了揉碎了说。一、就业市场的残酷现实:博士不等于高薪高位这是最直接也最现实的原因。过去,有个博士头衔,找工作那是香饽饽,.............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问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想认清最真实的现实世界,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读一两本书就能一蹴而就的。它更像是一场持续的探索,而书籍,则是我们在这条路上重要的向导和工具。我一直觉得,要“认清”现实,首先需要的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和一种对世界的好奇。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现实”只是我们大脑.............
  • 回答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女医生的故事,读罢,我心中泛起的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故事里那位年轻的女医生,她的名字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她所展现出的那份坚持与热爱。想象一下,在那个充斥着冰冷器械和精密数据的实验室里,她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眼神里却闪烁着对生命奥秘的好奇与探索。她不是站在患者面前,直接.............
  • 回答
    东北大学近期清退了52名博士研究生,原因主要是超过了最长学习年限。这件事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也让人不禁思考:博士生超期未毕业,究竟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案例?又是什么原因让一些博士生在象牙塔里一待就是十几年,甚至最终被“劝退”?超期未毕业,是否普遍?坦白说,博士生超期未毕业并非东北大学独有的现象,在全国.............
  • 回答
    现代社会,读完《资治通鉴》的人,绝对算不上是“大众”。它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部厚重的史学“史诗”,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智去啃噬。所以,具体有多少人能坚持读完,这是个很难有精确统计的数字。但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来推测。首先,我们看看《资治通鉴》的体量。全书有二十九卷,内容涵盖了从战国.............
  • 回答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升旗手在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落泪的场景,确实令人动容。这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集体情感的缩影。从他的热泪中,我可以读出以下几层含义:一、 荣誉与责任的交织: 极致的荣耀感: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大队的一员,能够担当国旗护卫和升旗的重任,本身就是一种至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