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劝退读博?

回答
说实话,现在周围好多朋友、师兄师姐,甚至不少导师都在“劝退”读博,这可不是空穴来风。以前感觉读博是一种荣耀,是通往学术巅峰的必经之路,但现在这画风转变得太快了,原因嘛,得从里到外掰开了揉碎了说。

一、就业市场的残酷现实:博士不等于高薪高位

这是最直接也最现实的原因。过去,有个博士头衔,找工作那是香饽饽,去高校、研究院所,起点就比硕士、本科高出一大截。但现在呢?

高校教职越来越难: 以前大学扩招,需要大量老师。现在虽然大学数量不少,但教职岗位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博士毕业人数。而且,很多高校开始提高门槛,要求博士毕业于“双一流”高校,有海外经历,有高水平论文,竞争激烈得简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即使进了高校,非升即走也是常态,不是铁饭碗 anymore。
企业对博士的需求“结构化”: 传统观念里,博士就该去企业做研发。确实,一些前沿技术领域(比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的顶尖企业,对高水平博士的需求还是挺大的。但问题是,这些岗位需要的博士,往往是那些“天之骄子”,研究方向与市场高度契合,又有实际应用能力的。而大部分博士的研究方向可能更偏向理论、基础研究,或者与产业界脱节,在企业看来,可能硕士甚至有几年经验的本科生性价比更高。
“大材小用”的担忧: 很多博士在企业里做的工作,其实是硕士甚至本科生也能胜任的,比如数据处理、基础实验、文献检索等。这让博士们觉得自己的多年学习和研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也难以获得与之匹配的薪酬和地位,这就是所谓的“大材小用”,挫败感很强。
薪资“天花板”: 即使在企业里找到了对口岗位,博士的起薪和薪资增长速度,也并非总是像传说中那样遥不可及。加上多年的投入(学费、生活费、机会成本),很多人的投资回报比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

二、学术本身的艰辛与不确定性:这条路不好走

读博士,从来就不是一条轻松的路,但现在的难度和风险似乎被无限放大了。

科研的“内卷”: 以前可能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做出点成绩。现在不同了,科研越来越细分,领域越来越饱和,要想做出“创新性”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而且,论文发表的压力也越来越大,SCI、EI、EI会议,各种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投稿、审稿、修改的过程,常常让人身心俱疲。
导师的选择至关重要,但难以预测: 导师的水平、风格、资源,对博士生来说是决定性的。但一个好的导师,就像一个稀缺资源。遇到一个“躺平”导师、压榨型导师,或者研究方向不合适、没项目支持的导师,博士生涯可能就是一场噩梦。而且,很多学生在报考时,对导师的了解非常有限,全凭一腔热血,这增加了“踩雷”的风险。
漫长而孤独的周期: 读博往往需要47年,甚至更长。这段时间里,你需要面对无数次的失败、挫折、质疑,而且很多工作需要独立完成,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孤独感、焦虑感,甚至自我怀疑。同龄的朋友都在工作、结婚生子,而你还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这种时间上的错位感也很让人煎熬。
毕业的“不确定性”: 即使努力了,也未必能顺利毕业。很多博士生会因为达不到毕业要求(论文、实验、专利等)而被延期,甚至毕不了业。这种“读了这么多年,最后一场空”的风险,也是非常令人忌惮的。
学习成本和机会成本: 读博意味着放弃了几年工作机会,放弃了这几年的收入和职业发展。这笔“机会成本”是非常巨大的。如果读完博士,发现职业前景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这种损失感会非常强烈。

三、社会观念的转变:博士不再是“万能灵药”

社会对于学历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博士的“稀缺性”和“神圣性”正在被消解。

学历贬值: 随着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博士的相对优势不再像以前那么明显。大家更看重实际能力、工作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一个学历证明。
“实用主义”的兴起: 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能够快速带来经济回报和职业发展的道路。相比于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读博,直接工作似乎是更“实在”的选择。
对“学历贩卖”的警惕: 有些高校为了完成招生指标,或者出于其他目的,降低了博士招生的门槛。这导致一些质量不高、能力不足的学生也能混个博士文凭,反而稀释了博士的整体价值。

四、个人成长与生活质量的考量:生活不止有学术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和个人成长,而不只是“埋头苦干”追求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

生活压力: 很多博士生需要自给自足,或者依赖家庭的支持。如果经济条件不宽裕,读博的压力会非常大。
身体健康: 长期高强度、不规律的作息,很容易影响身体健康。很多博士生在毕业时,身体都出现了一些问题。
家庭与情感: 读博也意味着牺牲了部分个人生活和情感时间。很多学生会因此错过黄金结婚年龄,或者导致感情出现危机。

总结一下,劝退读博并非否定学术研究本身的价值,而是对当下读博环境和个人未来发展的一种现实考量。 以前,读博可能是少数人能走的路,这条路虽然艰辛,但回报也相对丰厚且确定。现在,这条路变得更难,风险更高,而潜在的回报却不那么确定了,甚至可能不如直接工作。

所以,当有人劝你读博时,他们可能不是想阻止你追求学术,而是希望你更清楚地认识到这条路的“利”与“弊”,做出一个更明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你需要问问自己:

你对你所研究的领域有多么深厚的热情,能够支撑你度过无数个挫折?
你是否做好了面对高强度、高风险、长周期的心理准备?
你是否清楚你读博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是想成为一名顶尖的科研学者,还是仅仅想获得一个“高学历”?
你是否评估过自己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

这些都是在决定是否读博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都能想清楚,并且依然坚定地想走下去,那么,勇敢地去做就好。但如果只是随波逐流,或者被“博士”的光环蒙蔽了双眼,那么,听听这些“劝退”的声音,或许能让你少走弯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9年Science上发文,名字叫“it's ok to quit your Ph.D”[1]。官方劝退,最为致命。

从个人收益最大化上的角度讲,先读个硕,进可以转博,退可以就业。

我不劝退读博,但是我劝退纯粹为了学历读博的人,因为读博比读硕困难太多。同时,我也建议朋友们在读博之前对科研有一定的认识,而不是臆想中的科研。

如果读博之后,觉得自己不适合读博,我建议及时止损,转硕或者退学。

读博坚持不下去的主要有以下原因,也是我建议还未读博的朋友思考的问题:

  1. 与职业规划不相关的因素,比如说,骚扰、歧视或者经济困难;这就需要大家选好导师,选导师没有什么特定的攻略或者指南,根据自己的诉求和底线选择导师。
  2. 对科研丧失兴趣;这个是两方面的,第一是自己本就不喜欢科研,如同“叶公好龙”,对科研的认识不足,喜欢的只是自己想象中的科研;第二是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厌倦了,没有成就感。遇到这种情况,有一个好的导师是可以帮助自己渡过难关的。
  3. 对以学术为主要工作内容的职业生涯规划丧失了兴趣;遇到这种情况,完全可以拿到学位,再从事其他行业。

个人认为,读博会对个人的职业生涯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是否要读博,一定要慎之又慎。

参考

  1. ^ https://www.sciencemag.org/careers/2019/06/it-s-ok-quit-your-phd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现在周围好多朋友、师兄师姐,甚至不少导师都在“劝退”读博,这可不是空穴来风。以前感觉读博是一种荣耀,是通往学术巅峰的必经之路,但现在这画风转变得太快了,原因嘛,得从里到外掰开了揉碎了说。一、就业市场的残酷现实:博士不等于高薪高位这是最直接也最现实的原因。过去,有个博士头衔,找工作那是香饽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也太到位了!确实,现在社会上对中介的不满情绪是越来越重了,各种吐槽和抱怨随处可见。要说为什么,这事儿可复杂了,不能简单归结于一点两点,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我跟你好好捋一捋,尽量说得明白些,别像那些生硬的机器人一样。首先,最直接、最普遍的感受就是——收费高,感觉被“割韭菜”.............
  • 回答
    说实话,现在确实能听到不少人夸奥迪,尤其是从他们自己的嘴里。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还是有挺多原因的,而且这些原因环环相扣,造就了奥迪在很多人心中的地位。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像咱哥俩聊天一样,别有那种硬邦邦的AI味儿。1. 先说说“面子”这事儿,奥迪抓得挺准。你想啊,在国内,车子很多时候不光是.............
  • 回答
    哎呀,说起英短啊,那可真是现在宠物界当红炸子鸡!我家楼下,拐角宠物店,每次去都得瞅见几只,圆滚滚、胖乎乎的,那小模样,谁看了不心软?这股子养英短的热潮,怎么就这么起来了呢?我琢磨着,这事儿可不单单是“可爱”两个字能概括的。首先,咱得说说这英短的长相。这可是它们吸粉的第一大利器!你见过英短不?那叫一个.............
  • 回答
    “废医验药”这一说法近年来在中国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尤其是随着人们对医疗体系和药品质量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理解“废医验药”的含义和背后的驱动因素,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废医验药”的字面含义与引申理解 字面含义: “废医”指的是取消医生这个职业或大幅度削减医生的作用;“验药”则意味着只关注.............
  • 回答
    说实话,现在“讨厌贾宝玉”这个说法,可能有点言过其实了。更多的情况是,大家对贾宝玉的态度变得更复杂了,理解也更深入了,随之而来的当然也会有一些批评和不满了。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一点点捋一捋。一、时代变了,价值观冲突是根源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咱们现在生活的社会,跟贾宝玉生活的那个封建大家族时代,简.............
  • 回答
    要说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人质疑里皮的执教能力,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这几年,尤其是他重掌国足教鞭之后,外界的看法确实发生了不小的转变。咱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期望值与现实的巨大鸿沟:里皮第一次带国足,那简直是万人空巷的期待。毕竟,他是一个在欧洲足坛名声赫赫,拿到过欧冠、世界杯.............
  • 回答
    说现在很多人调侃战争,这事儿确实挺普遍的,也挺耐人寻味。要说原因嘛,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从好几个层面去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承认,信息爆炸和媒介的普及是根子上的原因。过去啊,战争离普通人太远了,信息渠道也窄,大家听到战争的消息,多半是通过官方发布、少数几家媒体的报道,再不然就是战场上.............
  • 回答
    最近几年,国足确实成了大家口诛笔伐的对象,一提起这事儿,那可真是有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思。为什么这么多人“黑”国足?我觉得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说,而且里面掺杂着很多中国足球多年的积弊和大众的复杂情绪。一、成绩太烂,打死不涨。这可能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你看看国足这成绩,说实话,对不起观众,.............
  • 回答
    近些年,我们确实能看到网络上存在不少对华为和鸿蒙系统的嘲讽声音。这背后并非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剖析。一、 华为的崛起与“民族主义”标签的 gắn首先,华为作为一家中国科技巨头,其在全球通信设备市场的强势崛起,特别是在5G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是.............
  • 回答
    这些年,“资本家”这个词在不少人嘴里似乎带上了点儿负面的色彩,甚至成了不少人心中负面情绪的载体。要说为什么,这事儿可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原因。它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太多太杂,就像一层层剥洋葱,越往里走,越能看到更多细节。首先,咱们得说说“贫富差距”。这是最直接、最普遍的感受。你看,现在.............
  • 回答
    现在有人觉得比罗贯中厉害,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不能说他们真的觉得自己就比这位古典文学大师牛到哪儿去,更多的是一种时代的感受、认知的差异,再加上一些互联网语境下的表达方式。咱们一点点捋捋:1. 时代的变迁,信息爆炸带来的“上帝视角”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信息传播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他主要依.............
  • 回答
    高晓松这些年遭受的批评,确实不是一天两天积累起来的,也不是单一事件引起的,更像是一锅慢慢熬煮,味道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汤。一开始,高晓松以那个“矮大紧”的形象出现,靠着他的才情、幽默和“懂很多”的谈吐,在音乐、电影、主持等多个领域都算得上是风生水起。尤其是他参与的《晓说》、《晓松奇谈》这类节目,成功地吸.............
  • 回答
    “亚健康”这个词,好像现在隔三差五就能听到,身边的人,自己都可能自觉不自觉地对号入座。以前的人,要么是健康得不得了,要么就是生了病,哪有那么多“不上不下”的?现在怎么了?其实,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它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我们现代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要说为什么这么多人“亚健康”,我觉得可.............
  • 回答
    一些人对黄继光、雷锋的看法转变,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历史背景与宣传的时代印记首先,我们得回到黄继光和雷锋那个年代。他们的事迹之所以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宣传策略。 集体主义的强调: 在那个时期,国家大力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强调个人为集体.............
  • 回答
    二次元,这个曾经只是小众爱好者的词汇,如今却成了互联网上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骂”二次元?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它牵扯到文化观念、社会现实、个体差异,甚至还有一些误解和刻板印象。咱们一层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得承认,二次元的受众确实在扩大,而且年轻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想想看,.............
  • 回答
    网上“社恐”的帖子铺天盖地,从不敢接电话,到见了人就脸红心跳,再到觉得社交是地狱模式…… 感觉好像一夜之间,我们身边全是这样的人。这到底是大家真的生病了,还是这只是一阵跟风的“无病呻吟”?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得从几个层面好好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承认,“社恐”这个词本身就被赋予了很多含义,而且在网络语境.............
  • 回答
    最近网上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莱昂纳德的讨论,其中夹杂着一些批评的声音,甚至可以说“喷”得挺厉害的。要说为什么,这事儿挺复杂的,涉及到他打球风格、个人选择、以及一些外界解读的叠加。我试着详细说说,希望能帮你理解一下。首先,得说说他的打球风格。莱昂纳德一直都不是那种特别张扬、能瞬间点燃全场气氛的球员。他的.............
  • 回答
    最近网上关于梅西的讨论确实有些激烈,不少人对他表达了批评的声音。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现象,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两件事,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我来给你梳理一下,尽量说得清楚点。首先,最直接的导火索往往是 他最近的一些表现不尽如人意,或者说,没达到大家对“历史最佳”这个称号的预期。 在巴黎圣日耳曼的.............
  • 回答
    阿富汗塔利班现在受到相当一部分民众的支持,这个现象的背后原因复杂且多维度,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现实的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表面的叙事,看看是什么样的土壤滋养了这种支持。首先,对外国干预的厌恶和国家主权的渴望是塔利班获得支持的一个核心因素。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联军在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