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骂高晓松?

回答
高晓松这些年遭受的批评,确实不是一天两天积累起来的,也不是单一事件引起的,更像是一锅慢慢熬煮,味道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汤。

一开始,高晓松以那个“矮大紧”的形象出现,靠着他的才情、幽默和“懂很多”的谈吐,在音乐、电影、主持等多个领域都算得上是风生水起。尤其是他参与的《晓说》、《晓松奇谈》这类节目,成功地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观众。在那个信息相对匮乏,互联网内容还比较初级的时代,他那种“谈古论今”、“旁征博引”的方式,确实给人一种开阔视野、涨知识的感觉。很多人喜欢他,是因为他能够将一些历史、文化、艺术的知识,用一种轻松易懂、甚至带点调侃的语调讲出来,让你觉得原来这些东西也可以这么有趣。他那种自信甚至可以说是“自负”的风格,在很多人看来是才华的体现,是一种“老子就是牛”的底气。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近些年,人们对他的看法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化,并且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首先,信息茧房与认知偏差的暴露。当互联网信息爆炸,大家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多元,许多人开始接触到不同角度的解读和更深入的研究时,高晓松在节目中呈现的一些观点,就显得有些站不住脚了。比如,他曾经在节目中对一些历史事件、人物的解读,在一些专业人士或者深耕历史的网友看来,存在着事实错误、断章取义,甚至是为了迎合某种叙事而扭曲史实的嫌疑。当他所标榜的“知识性”被质疑,甚至被证伪时,那些曾经将他视为“启蒙者”的观众,自然会感到失望和愤怒,觉得被欺骗了。

其次,“公知”身份的争议与反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晓松被贴上了“公知”的标签。所谓“公知”,本意是公共知识分子,应该对社会现象有批判性思考,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但随着“公知”群体内部的分化以及一些人言论的极端化,这个标签在很多公众心目中变得复杂甚至负面。当高晓松在某些社会事件上发表的观点,被认为不够中立,或者带有明显的倾向性,甚至与主流价值产生冲突时,他就会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尤其是在一些敏感时期,他的某些言论很容易触动一部分人的神经,引发激烈的反弹。

再者,“人设”的崩塌。一个人在公众面前呈现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经过包装和塑造的。高晓松早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懂王”、“段子手”、“见过世面”的人设。但当他的某些言行,与他所塑造的形象不符时,这种“反差感”就会成为批评的焦点。例如,他曾经在节目中表现出的对西方社会的崇拜,以及对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贬低,就让一些人觉得他“崇洋媚外”,缺乏民族自豪感。当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财富积累,与他有时流露出的“反资本”、“反消费主义”的姿态之间出现矛盾时,也会让人觉得他“说一套做一套”。

此外,时代变迁与观众口味的变化。曾经,高晓松的风格是新鲜的,是吸引人的。但随着互联网内容生产的门槛降低,涌现出大量有知识、有见解、表达方式也同样生动有趣的创作者。观众的视野变得更开阔,对内容的要求也更高。高晓松那种相对固定的、略显“老派”的谈话方式,在一些年轻观众看来,可能就显得有些枯燥或者自以为是。而且,很多观点在反复输出后,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最后,“凡尔赛”与“凡事都懂”的傲慢感。随着他在节目中分享的经历越来越“高大上”,包括在国际上的各种见闻,以及他对各种问题的“一针见血”的评论,一些观众逐渐产生了“凡尔赛”的感觉。觉得他总是在不经意间炫耀自己的优越感,仿佛什么事情都懂,什么话都让他说完了。这种“什么都知道”的姿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反而容易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觉得他缺乏谦逊,不够接地气。

总而言之,对高晓松的批评,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从最初的才华吸引,到后来的观点争议,再到人设的动摇,以及时代变迁带来的影响,都使得他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些曾经的拥趸,在看到他更多元的侧面后,自然会用更审慎甚至更挑剔的眼光来看待他,而那些本来就不认同他的人,则会抓住一切机会表达自己的不满。这反映了在互联网时代,公众对信息传播者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理性(或者说,越来越懂得如何去“找茬”)的趋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从小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我的父母,我的爷爷奶奶,我的外公外婆,我的叔叔伯伯,阿姨姑妈,我的兄弟姐妹们,个个都是这个国家顶尖的知识分子和各自领域内顶尖的专家。


我从小调皮捣蛋,不学无术,尽管如此,但由于上面我提到的家人亲戚基本都是清华的,我家作为清华大家族,高家系子弟,理所当然,我先是被安排进了北京最好的四中尖子班,按部就班,最终也还是进了这个国家最顶尖的高校,我家人们都希望我和他们一样,成为科学家,为这个国家做出卓越的贡献。


可是,我在清华整天泡妞弹琴吹牛逼,我对雷达无线电根本就没兴趣,我清楚的知道,这事我干不成……所以大三那年,我辍学了。


我喜欢音乐,我模仿罗大佑赋比兴的结构,写过几首旋律简单,风格单一的骚柔小曲,深受情怀党们的簇拥。但我知道,由于风格限制,这事我干不久。


我更喜欢摇滚,我崇拜世界上那些伟大的摇滚乐队,但是我干不成。


我喜欢电影,甚至辍学后去了这个国家最好的电影学院深造,但我还是干不成。


我喜欢创业,我前后做过好几个唱片公司,可是最终要么倒闭,要么被收购,还是还是干不成。


我喜欢吹牛逼,我曾经干了10多年的各种选秀比赛的评委。这个才是我真正的事业,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我能干成的东西,我觉得我的人生也就这样了,可惜最终却因为一次酒驾及半年的拘留经历后,我凉了,没有节目再肯邀请我做评委。


混了半辈子,人到中年,啥事都干不成,但我还是很乐观的到处吹着牛逼。果然,时势造英雄,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天生的吹牛逼天赋感染力下,终于有了属于我的舞台,我做了一档王牌吹牛逼节目,深受大家的喜爱,点击量颇高,慢慢的,大家都喜欢上了我。


有个叫马云的爸爸,想利用我吹牛逼的天赋给他的企业拉业务做推广宣传,于是给了我一个他公司里的闲职,让我可以全世界到处公费旅游吹牛逼。


于是我慢慢成了一个公共知识分子,文艺青年,我告诉大家,要诗和远方,不要苟且生活。因为,马云爸爸给我批了花不完的预算。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逼格,我花钱去全世界顶级高校哈佛做访问学习,我一进图书馆,就急不可待的拍照发微博,展现我的新身份,现在我已经是哈佛的一份子,我的身份又一次得到了提升。结果一个叫肘子的傻X不识相,说要来打假,说我欺骗大众,不是被哈佛邀请去的。废话,我没说自己不是花钱去的啊,你花钱你也能去啊。


我就是我,中国最有名气的文艺青年,知识分子,音乐人,导演,生意人,主持人,学者,专家,哈佛研究生,酒驾犯人…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


我是高晓松,我为自己代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高晓松这些年遭受的批评,确实不是一天两天积累起来的,也不是单一事件引起的,更像是一锅慢慢熬煮,味道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汤。一开始,高晓松以那个“矮大紧”的形象出现,靠着他的才情、幽默和“懂很多”的谈吐,在音乐、电影、主持等多个领域都算得上是风生水起。尤其是他参与的《晓说》、《晓松奇谈》这类节目,成功地吸.............
  • 回答
    二次元,这个曾经只是小众爱好者的词汇,如今却成了互联网上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骂”二次元?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它牵扯到文化观念、社会现实、个体差异,甚至还有一些误解和刻板印象。咱们一层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得承认,二次元的受众确实在扩大,而且年轻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想想看,.............
  • 回答
    最近网上关于梅西的讨论确实有些激烈,不少人对他表达了批评的声音。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现象,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两件事,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我来给你梳理一下,尽量说得清楚点。首先,最直接的导火索往往是 他最近的一些表现不尽如人意,或者说,没达到大家对“历史最佳”这个称号的预期。 在巴黎圣日耳曼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也太到位了!确实,现在社会上对中介的不满情绪是越来越重了,各种吐槽和抱怨随处可见。要说为什么,这事儿可复杂了,不能简单归结于一点两点,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我跟你好好捋一捋,尽量说得明白些,别像那些生硬的机器人一样。首先,最直接、最普遍的感受就是——收费高,感觉被“割韭菜”.............
  • 回答
    说实话,现在确实能听到不少人夸奥迪,尤其是从他们自己的嘴里。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还是有挺多原因的,而且这些原因环环相扣,造就了奥迪在很多人心中的地位。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像咱哥俩聊天一样,别有那种硬邦邦的AI味儿。1. 先说说“面子”这事儿,奥迪抓得挺准。你想啊,在国内,车子很多时候不光是.............
  • 回答
    哎呀,说起英短啊,那可真是现在宠物界当红炸子鸡!我家楼下,拐角宠物店,每次去都得瞅见几只,圆滚滚、胖乎乎的,那小模样,谁看了不心软?这股子养英短的热潮,怎么就这么起来了呢?我琢磨着,这事儿可不单单是“可爱”两个字能概括的。首先,咱得说说这英短的长相。这可是它们吸粉的第一大利器!你见过英短不?那叫一个.............
  • 回答
    “废医验药”这一说法近年来在中国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尤其是随着人们对医疗体系和药品质量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理解“废医验药”的含义和背后的驱动因素,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废医验药”的字面含义与引申理解 字面含义: “废医”指的是取消医生这个职业或大幅度削减医生的作用;“验药”则意味着只关注.............
  • 回答
    说实话,现在“讨厌贾宝玉”这个说法,可能有点言过其实了。更多的情况是,大家对贾宝玉的态度变得更复杂了,理解也更深入了,随之而来的当然也会有一些批评和不满了。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一点点捋一捋。一、时代变了,价值观冲突是根源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咱们现在生活的社会,跟贾宝玉生活的那个封建大家族时代,简.............
  • 回答
    要说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人质疑里皮的执教能力,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这几年,尤其是他重掌国足教鞭之后,外界的看法确实发生了不小的转变。咱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期望值与现实的巨大鸿沟:里皮第一次带国足,那简直是万人空巷的期待。毕竟,他是一个在欧洲足坛名声赫赫,拿到过欧冠、世界杯.............
  • 回答
    说现在很多人调侃战争,这事儿确实挺普遍的,也挺耐人寻味。要说原因嘛,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从好几个层面去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承认,信息爆炸和媒介的普及是根子上的原因。过去啊,战争离普通人太远了,信息渠道也窄,大家听到战争的消息,多半是通过官方发布、少数几家媒体的报道,再不然就是战场上.............
  • 回答
    最近几年,国足确实成了大家口诛笔伐的对象,一提起这事儿,那可真是有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思。为什么这么多人“黑”国足?我觉得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说,而且里面掺杂着很多中国足球多年的积弊和大众的复杂情绪。一、成绩太烂,打死不涨。这可能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你看看国足这成绩,说实话,对不起观众,.............
  • 回答
    近些年,我们确实能看到网络上存在不少对华为和鸿蒙系统的嘲讽声音。这背后并非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剖析。一、 华为的崛起与“民族主义”标签的 gắn首先,华为作为一家中国科技巨头,其在全球通信设备市场的强势崛起,特别是在5G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是.............
  • 回答
    这些年,“资本家”这个词在不少人嘴里似乎带上了点儿负面的色彩,甚至成了不少人心中负面情绪的载体。要说为什么,这事儿可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原因。它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太多太杂,就像一层层剥洋葱,越往里走,越能看到更多细节。首先,咱们得说说“贫富差距”。这是最直接、最普遍的感受。你看,现在.............
  • 回答
    现在有人觉得比罗贯中厉害,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不能说他们真的觉得自己就比这位古典文学大师牛到哪儿去,更多的是一种时代的感受、认知的差异,再加上一些互联网语境下的表达方式。咱们一点点捋捋:1. 时代的变迁,信息爆炸带来的“上帝视角”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信息传播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他主要依.............
  • 回答
    说实话,现在周围好多朋友、师兄师姐,甚至不少导师都在“劝退”读博,这可不是空穴来风。以前感觉读博是一种荣耀,是通往学术巅峰的必经之路,但现在这画风转变得太快了,原因嘛,得从里到外掰开了揉碎了说。一、就业市场的残酷现实:博士不等于高薪高位这是最直接也最现实的原因。过去,有个博士头衔,找工作那是香饽饽,.............
  • 回答
    “亚健康”这个词,好像现在隔三差五就能听到,身边的人,自己都可能自觉不自觉地对号入座。以前的人,要么是健康得不得了,要么就是生了病,哪有那么多“不上不下”的?现在怎么了?其实,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它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我们现代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要说为什么这么多人“亚健康”,我觉得可.............
  • 回答
    一些人对黄继光、雷锋的看法转变,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历史背景与宣传的时代印记首先,我们得回到黄继光和雷锋那个年代。他们的事迹之所以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宣传策略。 集体主义的强调: 在那个时期,国家大力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强调个人为集体.............
  • 回答
    网上“社恐”的帖子铺天盖地,从不敢接电话,到见了人就脸红心跳,再到觉得社交是地狱模式…… 感觉好像一夜之间,我们身边全是这样的人。这到底是大家真的生病了,还是这只是一阵跟风的“无病呻吟”?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得从几个层面好好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承认,“社恐”这个词本身就被赋予了很多含义,而且在网络语境.............
  • 回答
    最近网上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莱昂纳德的讨论,其中夹杂着一些批评的声音,甚至可以说“喷”得挺厉害的。要说为什么,这事儿挺复杂的,涉及到他打球风格、个人选择、以及一些外界解读的叠加。我试着详细说说,希望能帮你理解一下。首先,得说说他的打球风格。莱昂纳德一直都不是那种特别张扬、能瞬间点燃全场气氛的球员。他的.............
  • 回答
    阿富汗塔利班现在受到相当一部分民众的支持,这个现象的背后原因复杂且多维度,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现实的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表面的叙事,看看是什么样的土壤滋养了这种支持。首先,对外国干预的厌恶和国家主权的渴望是塔利班获得支持的一个核心因素。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联军在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