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反感中介?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也太到位了!确实,现在社会上对中介的不满情绪是越来越重了,各种吐槽和抱怨随处可见。要说为什么,这事儿可复杂了,不能简单归结于一点两点,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我跟你好好捋一捋,尽量说得明白些,别像那些生硬的机器人一样。

首先,最直接、最普遍的感受就是——收费高,感觉被“割韭菜”。

高额佣金: 无论是房产中介、二手车中介、还是各种服务型中介,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佣金。而这个佣金比例,很多时候高的离谱。尤其是在房价高企的今天,一套房子交易下来,中介费可能就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这笔钱对普通家庭来说绝对是天文数字。很多人会觉得,我付了这么高的中介费,你们到底提供了什么值这个价的服务?是不是有点坐地起价,趁火打劫的意思?
隐形收费和附加费用: 有些中介并不只收明面上的佣金,还会巧立名目收取各种“服务费”、“信息费”、“评估费”、“贷款服务费”等等。这些费用往往在最开始跟你谈的时候语焉不详,等到交易过程中才一点点冒出来,让你防不胜防。感觉像是被套路了,钱花得不明不白。
信息不对称的利用: 中介掌握着市场信息,知道房子的真实价值、潜在买家数量、价格波动趋势等等。但这些信息往往只对他们自己有利,不会完全透明地告知客户。他们可能会压低卖家的价格,或者抬高买家的价格,从中赚取差价和佣金,这种利用信息不对称来牟利的做法,让很多人感到不公平。

其次,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一些“黑中介”。

不专业、不负责任: 有些中介业务能力不行,对市场行情、合同条款、法律法规了解不深,在提供咨询和服务的过程中出现错误,给客户带来麻烦甚至损失。他们可能只是把房子挂上去,偶尔带人看看,然后就坐等交易成功,对客户的需求和疑虑敷衍了事。
虚假房源、虚假信息: 这是最让人深恶痛绝的一点。为了吸引客户,一些中介会发布大量虚假房源,比如价格低得离谱但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或者房源信息严重失实(面积、楼层、朝向、配套设施等)。浪费了客户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找这些根本不存在的房子。更有甚者,会用“诱饵房”的方式,先用假信息吸引客户上门,然后趁机推销别的房子。
强买强卖、恶意引导: 有些不良中介为了促成交易,会使用一些不正当手段,比如夸大某套房子的优点,或者恶意贬低其他房源,甚至制造虚假的竞争压力,逼迫客户尽快做出决定,不给客户充分的思考时间。
职业道德缺失: 一些中介为了多赚钱,可能存在信息泄露、吃差价、甚至串通买卖双方损害一方利益的行为。这种职业道德的沦丧,让很多人对整个行业都失去了信任。

再者,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中介”的不可或缺性降低了。

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 以前,中介是获取房源信息、车源信息甚至招聘信息的重要甚至唯一渠道。但现在,各种APP、网站、社交媒体平台都能提供海量的信息。买房可以看链家、贝壳、安居客;买车可以看汽车之家、瓜子二手车;找工作可以看Boss直聘、拉勾网等等。信息透明度大大提高,很多事情我们自己上网就能查到,中介的“信息垄断”优势不再明显。
交易流程的简化和自助化: 很多交易流程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完成,比如在线签约、在线支付、在线贷款申请等。这使得过去高度依赖中介才能完成的复杂流程变得更加便捷,甚至可以自助完成。
用户自主性的增强: 现代人越来越有主见,也更倾向于自己做决定,而不是完全依赖别人的推荐。大家更愿意自己去了解信息,去对比筛选,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中介的“服务”。

最后,社会整体的“效率至上”和“利益驱动”思潮也加剧了对中介的不满。

快节奏生活下的焦虑: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很多人希望高效地解决问题,比如尽快卖掉房子,尽快买到车。一旦中介办事效率低下、拖泥带水,就会让人感到非常不耐烦和不满。
对“空手套白狼”的反感: 当很多人意识到自己付出高额费用,但中介提供的服务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时,就会产生一种被“收智商税”的感觉,对这种“不劳而获”或者“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模式感到反感。

总结一下,现在大家普遍反感中介,主要就是因为:

1. 费用太高,感觉不值。
2.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乱象丛生。
3. 互联网发展让他们的作用不如以前重要了。
4. 大家对“中介式”的利益获取方式越来越警惕和不满。

当然,我不是说所有中介都这样。很多中介还是兢兢业业,专业负责地提供服务的,他们也确实为买卖双方的交易提供了便利。但就像任何行业一样,总有那么一些老鼠屎,把整个行业的口碑都带坏了。当负面体验的比例高到一定程度,再加上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普遍性的反感情绪了。

这就像我们买东西,如果商家都诚信经营,商品质量都过硬,大家自然会觉得商家是好人。但如果商家总是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那大家对商家的印象肯定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普遍性的抵触心理。中介这个行业,现在可能就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句老话,叫“车船店脚牙,无罪也可杀”。

其中,车、船、脚,对应现在的客运业和货运业。在过去,这行杀人越货、偷鸡摸狗、坐地起价的行为很常见,对应现在的黑车和手脚不干净的快递员。

店,指店小二。过去这种人多要见风使舵,阿谀奉承,欺软怕硬。对应现在崇洋媚外,嫌贫爱富之极,能当着你面表演“变脸”的变色龙式店员。

牙,就是牙行。一手托两家,吃完买家吃卖家,甚至利用垄断或信息差,赚取极大利润。一旦你想绕过他们,他们就会使出种种手段,恶心你,干扰你。


看到没有,其他的,甭管真心与否,起码放到现在,多数人都得承认他们是“行业败类”,只有牙行,还是整体维持了当初的状态。

所以现在他们挨骂很奇怪吗?

╮( •́ω•̀ )╭

user avatar

因为按房产价值的比例收钱,而不是按劳动收钱,这个利润已经太离谱了。当年银行汇款手续费1%时,也是有上限50元的。

更新:比较合理的做法应该是将各种服务细化定价,服务即收钱,而不是搞“免费服务”却在买房人那里狠宰

例如:使用APP看房的照片,以及VR看房,交一笔信息费;带看房源,交带看费(真买几百万元房的人,付几百元甚至几千元获得带看服务,也不是个事);帮办手续,给服务费;帮签合同,收法律服务费(这个律所也可以做),不差中介费的人,则可以提供全套代买服务,等等。

关于中介提供的服务价值:

十几年前房价低的时候,比如一套房30万,当时买房程序上确实也存在一些难题,中介能帮忙解决。收6000劳务费,还说得过去。

例如,我买房时,将几十万元首付款给了中介,中介一起办完过户,然后才将首付款给房主。此时中介起到了“监管账户”的作用,降低了交易双方的风险。

但现在呢?中介早就没这个功能了。因为后来发生过中介卷款跑路的事情,再后来,官方出了监管账户,安全性远高于中介公司。(就算有人贪污挪用,也保证能赔付)

现在中介很多时候只是陪着客户去跑一遍,提供的服务,其实比以前少多了。

但中介费呢?以前30万的房,现在值一百万、二百万,按2%算,他就付出了这点劳动,就值2万、4万元?

更别提上海、深圳了,比如一个上海普通家庭年收入20万元,卖掉自住200万的30平米房,要置换一套70平方米五百万的房。就因为中介带他来看了房源,陪客人跑了一些流程办理手续(房产能否过户是看客人本身有没有购房资格,贷款是看客人本身资质),中介的劳动就价值10~15万元,顶这户人家半年多的收入?

现在的中介,更多的是靠信息垄断来使买卖双方被迫交钱。比如一个人在网上搜房,不通过中介,难以得到信息。事实上房东想直接交易的,多得是,只是被中介们用各种方式把他的信息掩盖掉了。这种方式,能不令人反感?


中介和物业的本质区别:

有的人会拿中介和物业相比,说物业费提高了,能为业主提供更好的服务,小区环境改善还有利于房价上涨。但中介可没这种资格和物业相比。别忘了,对大多数人来说,中介是一锤子买卖,买房后几年都不会再买。所以中介的最佳策略必然是……把眼前这个客户狠宰一笔。

而物业恰好相反,他和业主是长期合作的,他要么有“压倒业主”的本领(赶不走,不满意也得忍着),要么做好服务,让业主满意,才能长期做下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