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说要「废医验药」?

回答
“废医验药”这一说法近年来在中国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尤其是随着人们对医疗体系和药品质量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理解“废医验药”的含义和背后的驱动因素,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

“废医验药”的字面含义与引申理解

字面含义: “废医”指的是取消医生这个职业或大幅度削减医生的作用;“验药”则意味着只关注药品的质量和疗效,而忽略了由医生开具处方、指导用药的过程。
引申理解: 实际生活中,“废医验药”更多的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是对当前医疗体系中存在问题的一种极端化、简化化的概括。它并非真的主张取消医生或完全不顾医生的作用,而是强烈地反映了人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担忧和不满:
医生职业的异化: 医生是否过度关注经济利益,将病人视为“摇钱树”,开大处方、高价药,导致医疗费用过高?
药品质量与安全问题: 市场上是否存在大量无效甚至有害的药品?监管部门的审批和监管是否到位?
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与服务质量: 普通患者能否获得及时、有效、价格合理的治疗?是否被“过度医疗”?
医患关系的紧张: 医生是否失去了公信力,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下降?

“废医验药”的出现和流行的原因

“废医验药”这种观点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的详细阐述:

1. 药品行业乱象与公众的不信任:
虚假宣传与夸大疗效: 许多药品,尤其是非处方药(OTC)和保健品,存在夸大宣传、暗示疗效的问题,误导消费者。
“回扣”与“医药代表”模式的争议: 长期以来,医药代表的“回扣”模式备受诟病,许多人认为这是导致医生过度开药、高价药的重要原因。尽管国家一直在推进“两票制”等改革,但这种现象的根深蒂固,让公众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假药、劣药事件频发: 虽然监管一直在加强,但过去发生过的疫苗事件、假药事件等恶性案例,严重损害了公众对整个药品行业的信任。当人们觉得药品本身不可靠时,自然会质疑开药者的动机和能力。

2. 医疗费用上涨与“过度医疗”的担忧:
看病贵: 医疗费用的持续上涨是困扰许多家庭的社会问题。当患者发现自己花费了高昂的医疗费用,但病情并未得到有效改善,或者认为医生是为了创收而开具不必要的检查和药物时,就会产生不满。
过度检查与过度用药: 有些医生为了规避医疗风险,或者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会倾向于进行更全面的检查和更“保险”的用药,即使有些检查和药物对病情并非绝对必要。这导致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万金油”式治疗: 对于一些常见病、慢性病,一些患者可能觉得治疗过程漫长且效果不显著,或者感觉医生并未“对症下药”,进而对医生和药物产生怀疑。

3. 信息不对称与知识焦虑:
大众健康知识的普及: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获取健康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也更容易接触到各种医学知识(包括一些不完全准确或片面的信息)。这使得部分患者对自身的疾病和治疗方案有了更多的“主见”,并可能与医生的建议产生冲突。
对医生专业性的质疑: 当患者发现医生在解释病情、治疗方案时不够清晰、耐心,或者其知识更新不够及时时,会对其专业性产生怀疑,进而对医生开出的处方产生不信任。
“网红医生”与“养生专家”的冲击: 一些非正规渠道的健康信息,如某些“网红医生”或“养生专家”的观点,有时会与主流医学观点相悖,但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强烈的煽动性,反而吸引了部分人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正规医生的话语权。

4. 医患关系紧张与信任危机:
医患冲突事件: 媒体曝光的医闹事件、医患纠纷,以及部分医生在沟通中存在的粗暴或不耐烦,都加剧了医患之间的隔阂和不信任。
患者权利意识的觉醒: 随着社会发展,患者的权利意识日益增强,他们更希望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并参与到决策过程中,但现实中可能存在沟通不足的问题。
社会舆论的放大效应: 负面的医疗事件往往更容易被媒体放大传播,形成一种对整个医疗行业的负面认知惯性。

5. 对改革方向的期待与误读:
药品集中采购(集采): 国家推行药品集中采购,旨在降低药价,提高药品质量。然而,集采过程中的某些细节,如部分常用药的替换、供应商的稳定性等,也可能引发一些讨论和担忧,使得部分人将集采与“验药”挂钩,产生了“国家都管了药,还要医生干嘛?”的误解。
“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方向是从单纯治疗疾病转向关注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这种转变的初期,可能会让一些人产生医生角色将被弱化的错觉。

“废医验药”背后真正的诉求

尽管“废医验药”是一种极端的说法,但它背后折射出的真正诉求是:

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希望市场上充斥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药品,而不是劣质、无效甚至有害的药物。
规范医疗行为: 希望医生能够恪守职业道德,以患者的健康为重,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用药,减少“过度医疗”。
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 希望能够获得及时、专业、尊重的医疗服务,并且医疗费用能够承受。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希望医生能够耐心解释病情,尊重患者,并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
推动医疗体系的良性发展: 希望医疗体系能够更高效、更公平地运转,真正服务于人民的健康。

对“废医验药”的理性分析和回应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废医验药”的说法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危险性:

医学的复杂性: 医学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科学,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医生丰富的知识、经验和临床判断。许多疾病需要精准的诊断才能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药品的个体差异性: 即使是同一款药品,不同患者的反应也可能存在差异。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年龄、性别、过敏史、病情严重程度等)来选择最适合的药物和剂量。
处方权的重要性: 处方权是医生在医学实践中的核心职能之一。医生通过处方来控制药物的使用,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能防止滥用。
“验药”无法替代“诊断”: 即使药品质量得到保证,缺乏专业的诊断,患者也可能误诊误治,延误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可能导致的后果: 如果真的“废医验药”,可能会导致以下后果:
普通民众难以辨别药品真伪和疗效,容易受骗。
自行用药可能导致误诊误治、药物不良反应增多。
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影响健康。
医疗风险和纠纷可能更加难以界定和解决。

现实中的改革方向

国家和社会一直在努力解决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改革的方向并非是“废医验药”,而是:

深化药品改革: 持续推进药品集中采购、质量监管、审批制度改革,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合理价格。
规范医疗行为: 加强对医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遏制“过度医疗”。
提升基层医疗能力: 鼓励全科医生发展,让更多患者能够在基层获得及时、有效的初步诊断和治疗。
加强医患沟通: 推广良好的医患沟通模式,提高患者对医疗信息的理解度。
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可及性。

总结

“废医验药”的说法,是一种对当前医疗领域存在问题的激愤表达,它反映了公众对药品质量、医疗费用、医生行为以及医患关系等方面的深切担忧。虽然这种说法过于极端,不具有操作性,但它所蕴含的对健康和公平医疗的诉求,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

理解“废医验药”的背后逻辑,就是要正视当前医疗体系存在的挑战,并积极推动相关的改革,让药品质量得到保障,让医生回归专业,让患者获得更优质、更公平的医疗服务,最终实现医疗体系的健康发展。真正的方向是“强医、优药、惠民”,而不是走向极端和分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废医验药如果没记错,该是方舟子率先提出的吧。

排除他论战时有些应激性的胡说八道。其实立论还算严谨中肯,只是有些大实话大家受不了。


中医是很复杂的,是一个大杂烩,里面有哲学的内容、玄学的内容,有迷信的、有巫术的内容,也有民间的医术内容。对于这么一个庞杂的体系,我们不是说它一无是处,不是的。所以大家不要以为我是全盘否定中医。我们一直在说对于传统的文化,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是同意这种看法的。关键是你怎么样来区分、识别精华和糟粕,这个才是最关键的一点。
刚才谈到国学大师陈寅恪,他是反对中医的。他说过一句话:“中医有见效之药,无可通之理”,意思是中药有的是有效的,但是中医的道理是完全讲不通的。他对中医抱着一分为二的观点,把中医分成了两半,一半是中医的理论,另外一半是中药,或者更广泛一点说是中医的疗法。我觉得这种看法把医和药分开了,这是很可取的。中医的理论,是我们古人对人体、对疾病一种很朴素的看法,早已经过时了,那是不科学的。我们现在已经有了更先进、更科学的现代医学,完全可以取代它了。没有必要再去接受中医的这一套理论。
中医直到现在还在信奉一两千年前中国古人杜撰的著作,还在把《黄帝内经》、《伤寒论》当成句句是真理、不容质疑的经典,还在相信说心脏是我们人体的思维的器官,大脑的功能是负责流鼻涕的,这不是非常荒唐吗?我这么说不是说在中医理论里面就没有一点对的地方,有可取的地方。但即使是这部分的内容,现代医学也都有。我举个例子,最近这几年有人一直在大肆宣扬中医治胃病,以预防为主,现代医学也讲预防为主,而且讲的比中医更全面,更深入,更有证据,没有必要去向中医取经。所以对中医的理论应该废弃的。
中药就比较庞杂了,中药里面有巫术、迷信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不可取的,比如说《本草纲目》说,对于同一条流水,如果是顺流的水,是往下流的,喝了它就能通大小便,如果是逆流的水,是往上流的,喝了它就可以吐痰,这不是巫术是什么?所以对于这部分内容是该抛弃了。《本草纲目》说人上吊死了,魂魄会钻到土里,赶快挖出来,就是一味良药,这不是迷信是什么?《本草纲目》里头这种巫术、迷信内容,比比皆是,数不胜数。但是中药也有根据经验来的,我们没有必要把它抛弃。经验有的是无效的,有的是有效的,有的是以讹传讹的,我们应该怎样区别有效和无效?那就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检验,看是不是真的有效,如果有效的话是不是安全,如果不安全的药也是不能用的,或者谨慎使用的。
所以我对中医整个主张就是废弃中医的理论,用科学的方法来检验中医的疗法,我把这叫做废医验药。以前也有人提出一个主张,叫做废医存药,但是存药让人容易误解,以为说只要中药就值得保存,就可以无条件的使用,我强调“验”字,是更准确的。
user avatar

拿现代科学去检验中医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中医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五脏经络,气也,实则虚之,虚则实之,阴阳调和,博大精深,岂是尔等西洋雕虫小技,奇技淫巧的科学可以衡量的。我中医与日月同高,与天地同寿,岂是尔等腐草荧光可比的,夏虫不可语于冰,井蛙不可语于海,无我中医,量子力学怎能发扬光大,量子针灸可谓空前绝后,无人能及。奈何俗世之中的中医堕落了我中医的威名,真正的中医尽是淡泊名利,深居山林的隐士,不屑与尔等争辩。

user avatar

废医验药中的“医”指的是中医理论。

现在的中医理论本质上来说不是一套医学理论,而是一套传统迷信+与之配套的“释经学”

中医粉可能要说了:错,这是中国特有的哲学体系。呵呵,你高兴就好哦,所有的释经书都声称自己是哲学。

举个例子:藏象理论

一直到清后期的王清任为止中医的“五脏”指的都是实体器官。

直到一个现代医学医生余云釉发表《灵素商兑》,他立足于现代医学的坚实证据指出中医对人体生理功能认识的荒谬。

这时一个半路出家的中医提出中医五脏是虚拟五脏。他在没有做任何研究,没有任何新的观察,没有任何实验证据的情况下抛出这样一个涉及整个人体所有主要器官的生理学宏大理论。用书斋中短短几个月的胡编乱造就走完了现代医学数百年还没有走完的路。通过曲解,挖掉概念的本体,从而规避了质疑。这与基督教释经学中把上帝耶和华称为“一个无与伦比的概念”的做法如出一折。

废除这一套理论,是一种试图把中医改造成一种医术的努力。

user avatar

你先看看官方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是个什么鸟样,我想你也要气得废医,还在阴阳五行,还忽悠“阴阳五行指导各行各业、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真特喵跟宗教典籍没区别了。信的都是受教育水平太低的人。




反对废医验药的无外乎几种人:

1.收钱的一些水军,占比两成左右,主要是被各大“传统医学”利益巨头饲养的,就像上世纪在美国鼓吹含铅汽油的马斯·米基利,包括中成药药厂的人,他们给广大中医粉文化宣传提供了经济支持。


2.无知的自来水,这占据八成左右,主体就是被水军洗脑带着走的,在民族主义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心理异化双重作用下,被包装着民族主义的医学外壳蒙骗,一边当韭菜,一边还乐呵呵帮人数钱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