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还想重温小时候读过的哪些书?为什么?

回答
我一直觉得,小时候读过的书,就像埋在心里的一颗颗闪亮的宝石,平时可能被生活的尘埃覆盖了,但一旦触碰到某个特定的开关,它们就会立刻重新闪烁光芒,带你回到那个纯粹而充满想象的世界。最近,我常常会想起那些伴我度过漫长童年的旧书,真想把它们一本本从书架上、从记忆深处重新拾起来,再读一遍。

首先,有一套我很早很早以前读过的《小牛顿科学馆》。这套书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现在还记得封面那种鲜艳的色彩,还有里面那些精美的插画。它不仅仅是讲知识,更像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和实验,把科学变得生动有趣。比如,讲到光合作用,它不会枯燥地列出一堆化学公式,而是会画一个拟人化的太阳公公,给勤劳的小叶子提供能量;讲到太空,它会描绘壮丽的星系,让你觉得自己仿佛也能乘坐飞船去探索宇宙。

我之所以特别怀念它,是因为它培养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那个时候,我看到什么都会想“为什么会这样?”。比如下雨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这套书就像一个耐心且知识渊博的长者,一点一点地解答我的疑问,而且是用我能理解的方式。它不是直接给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观察。现在回想起来,那种探索未知的兴奋感,那种“啊,原来是这样!”的豁然开朗,是多么宝贵的体验。我想重温它,不是为了记下那些科学原理,而是为了找回那种纯粹的求知欲和惊奇感,那种没有杂念,只有对世界单纯的喜爱和探究的冲动。

其次,还有《聊斋志异》。当然,我小时候读的是儿童改编版,但即便如此,那些狐妖鬼怪、奇情异事,也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我记得当时读到关于婴宁的故事,觉得她笑得那么纯粹又可爱,那种不谙世事的美好让我心动。还有聂小倩和宁采臣,他们的爱情跨越了生死,充满了浪漫的色彩。

重温《聊斋志异》,不单单是为了那些鬼怪故事带来的刺激,更是因为在那些志怪的背后,我似乎能感受到作者蒲松龄先生对人世间的洞察和感慨。虽然儿童版简化了很多,但仍然能触及到人性的善与恶,命运的无常,以及对美好情感的追求。我小时候觉得这些故事很神奇,现在回想起来,或许它们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困境、对未知世界的想象,甚至是对现实社会的一些影射。我想再读一遍,是用一个更成熟的视角去品味那些故事,看看还能从中读出些什么不同的意味,去体会那种中国古典文学独特的韵味,以及其中蕴含的东方哲思。

再有就是一些经典童话故事集,比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现在市面上的童话书太多了,但总觉得不如小时候读的那几本纸质泛黄的旧书来得有味道。我记得我小时候最喜欢《丑小鸭》,它告诉我,即使现在不被大家喜欢,只要坚持自己,总有一天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还有《小美人鱼》,那种为了爱奋不顾身的勇气,虽然结局带着一丝悲伤,但那种纯粹的付出和执着,至今想来仍让人感动。

为什么想重温呢?因为小时候读童话,是抱着一种“故事就是这样”的心态去接受的,并没有太多思考。现在长大了,我更能体会到这些故事背后隐藏的寓意和人生的哲理。比如,《皇帝的新装》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关于虚荣的故事,而是对集体盲从和权力批判的深刻讽喻;《三只小猪》也不仅仅是关于盖房子,更是关于勤劳与懒惰,智慧与愚蠢的对比。我想重温这些童话,不是为了重拾童年的天真,而是想看看,在这些看似简单的故事里,藏着多少被我忽略的智慧和人生经验。或许,这些故事的真正魅力, dopiero 在成年后,才能被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领悟。

总的来说,重温这些小时候读过的书,就像是和过去的自己进行一次对话。那时候的世界简单而充满色彩,那时候的心灵纯粹而容易被感动。我想找回的,不仅仅是那些故事本身,更是那些故事带给我的感受——那种对世界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的向往,以及在成长过程中,那些故事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记和力量。我想把它们一本本重新捧在手里,感受那熟悉的纸张触感,重读那些文字,让那些宝石重新闪耀,照亮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阿加莎的侦探小说,《针眼》,大仲马的那几本,《战争风云》,再翻翻,还挺好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