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同为传统,中餐与酒可以保留很好,中医却要保护,西餐对中餐几乎没冲击,西医对中医的冲击却这么大?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历史、科学、经济、社会接受度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中餐与酒能够相对完好地保留,而中医却需要“保护”,并且西医对中医的冲击远大于西餐对中餐的冲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中餐与酒的生命力:文化根基深厚、适应性强、经济驱动

深厚的文化与情感纽带:
饮食文化是生活方式: 中餐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渗透在家庭聚会、节日庆典、社交应酬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食物的味道、烹饪方式、用餐礼仪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情感联系。
味觉记忆与乡愁: 人们对家乡味道的眷恋,对传统菜肴的熟悉,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味觉记忆和情感认同。这种情感联结使得人们即使身处异国,也依然会寻找和品尝中餐。
酒的社交与仪式功能: 酒在中国同样具有重要的社交和仪式意义,如“无酒不成席”、“以酒会友”等,是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
强大的适应性与包容性:
地域多样性: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饮食习惯差异巨大,形成了“八大菜系”等丰富多样的烹饪风格。这种多样性使得中餐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食材的广泛性: 中餐善于利用各种食材,包括蔬菜、肉类、豆类、谷物等,且烹饪方式多样,能够根据不同季节和地域条件进行调整。
与西餐的融合与创新: 尽管西餐进入中国,但中餐并非一成不变。很多中餐馆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吸收了西餐的一些烹饪理念和食材,例如加入了芝士、奶油等,或者改良了菜肴的呈现方式,使得中餐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活力。例如,融合菜的出现,以及一些西式餐厅也开始引入中式元素。
经济与市场因素:
庞大的消费群体: 中国国内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为中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全球化传播的推动: 随着华人移民和中国经济的崛起,中餐馆在全球范围内遍地开花,成为重要的文化和经济输出形式。
商业模式的成熟: 中餐作为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具备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和营销策略,能够适应市场变化。

二、 西餐对中餐的冲击有限的原因:

差异化定位: 西餐和中餐在烹饪方式、口味、食材使用、用餐体验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大多数消费者将它们视为不同的选择,而非相互替代。许多人喜欢中餐的精致、多样和家庭式的温馨,也会尝试西餐的独特风味和浪漫氛围。
中餐的文化壁垒: 中餐的深厚文化根基使得它不容易被轻易取代。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吃中餐不仅仅是生理需求,更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表达。
市场细分: 随着餐饮业的发展,市场更加细分。中餐满足的是一部分人的需求,而西餐满足的是另一部分人的需求,两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并行不悖。
部分融合与借鉴: 如前所述,中餐也在不断吸收外来元素,这种开放性也帮助它抵御了外部冲击。

三、 中医为何需要“保护”?西医冲击巨大的根源:

“保护”一词在这里意味着中医面临着挑战,需要政策、社会和学界的共同努力来维护其传承和发展,而不是像中餐那样自然地蓬勃发展。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深层原因:

科学范式的冲突与话语权:
科学的定义与标准: 现代医学(西医)建立在以实验证据、量化指标、可重复性、还原论为核心的科学范式之上。中医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气血经络”,其核心概念是哲学性的、整体性的,难以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完全的验证和量化。
证据的强度与可信度: 西医的临床疗效主要通过大规模、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来证明,其结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而中医的许多疗效,虽然有长期的实践经验支持,但在现代科学框架下,其证据链条不够完整或难以重复验证。这导致了公众和政策制定者在面对两者时,更倾向于接受被现代科学体系广泛认可的西医。
话语权的主导: 在全球范围内,科学话语权主要由西方主导,现代医学因此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国际上缺乏被普遍接受的标准和语言,难以在国际医学界获得同等的承认和话语权。
历史发展轨迹的差异:
西医的工业化与标准化: 西医在近几个世纪的发展,与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紧密结合,经历了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过程,形成了成熟的药品研发、医疗器械、临床指南等体系。这使得西医能够大规模、系统地提供医疗服务。
中医的传承方式: 传统中医的传承更多依赖于师徒口传心授,缺乏统一、标准化的教材和临床操作规范。虽然近年来有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努力,但与西医相比仍有差距。
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推动了西医的进步和普及,包括外科手术、抗生素、疫苗等。战后的重建和发展进一步强化了西医的地位。
国家政策与资源倾斜:
西医的制度化: 几乎所有国家的医疗体系都以西医为基础进行构建和管理,包括医学院的设置、医疗保险的覆盖、药品审批流程等。大量公共卫生资源和研究经费也倾向于支持现代医学。
中医的边缘化: 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中医在许多国家被边缘化,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其研究和发展受到限制。虽然现在情况有所改善,但与西医相比,差距依然显著。
经济与产业化能力:
西医的产业化优势: 西医拥有庞大的制药产业、医疗器械产业、医疗服务产业,这些产业推动了西医的研发和普及,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中医的产业化瓶颈: 中医的许多疗法(如中草药)的生产和炮制过程复杂,质量控制难度较大,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虽然中药产业在发展,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仍需提升。
社会接受度与教育普及:
西医的普遍认知: 现代医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已被社会普遍接受。感冒发烧、头痛脑热,人们首先会想到去西医看病。
中医的认知鸿沟: 尽管许多人信任中医,但对其理论体系的理解仍存在一定鸿沟。加之部分中医的过度承诺或不当宣传,反而会损害其整体形象。
教育体系的差异: 西医教育体系经过长期发展,已经高度成熟和规范。中医教育虽然在不断改革,但仍面临着如何平衡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如何培养既懂中医又具备现代医学素养的人才等挑战。
全球化与文化同质化倾向: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强势文化(在此是西方现代科学文化)更容易对弱势文化造成冲击。中医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在面对全球化浪潮时,其“独特性”也可能被视为“异质性”,从而面临被同质化的风险。

四、 西医对中医冲击巨大的原因(总结):

将上述几点整合起来,西医对中医的冲击之所以如此巨大,主要是因为:

1. 科学范式的根本性差异: 中医的整体观、哲学性理论与西医的还原论、实证性方法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导致中医的许多论述和疗法在西医的评价体系下难以获得充分的认可。
2. 历史进程中的权力结构: 现代科学和医学在近几百年的发展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制度、话语和经济体系,使得西医成为医学的主流。
3. 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制度化差异: 医疗体系、科研资助、药品监管等方面的制度设计普遍以西医为中心,中医在这些体系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4. 产业化和国际化能力的差距: 西医强大的产业基础和全球化推广能力,使得其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

为什么说中医需要“保护”?

“保护”中医,并非是要将其固化在原地,而是为了:

维护其文化价值和历史传承: 中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实践经验。
促进其与现代科学的融合与发展: 并非简单排斥西医,而是积极探索如何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理解和验证中医的理论和疗效,实现中西医的优势互补。
争取其在医疗体系中的应有地位: 让中医能够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领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并得到公平的待遇和支持。
应对其在发展中遇到的挑战: 例如人才培养、标准化、产业化、国际认可度等问题。

总而言之, 中餐与酒的生命力在于其与中国社会文化的深度融合、强大的适应性和市场驱动力。而中医之所以需要“保护”并受到西医的巨大冲击,根本原因在于两者所依赖的 科学范式、历史发展路径、社会制度构建以及产业化能力 的巨大差异。西医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构建起一套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科学评价体系和产业化模式,而中医的许多核心理论和方法却难以完全融入这一体系,从而面临着被边缘化或需要被“保护”的境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餐的变革比中医要大得多,很多中餐的历史很短,一些地方菜的历史就更短了。关于中餐的变化,可以举的例子非常多。

比如说辣椒——熟悉饮食的人都知道,辣椒在以前是观赏作物,在晚清时期才逐渐作为调料进入中餐。或者说,今天中餐里所有以辣味为主的菜,最长的历史也就100多年,短的更是只有几十年甚至十几年。

再比如说食用油——古代人炸东西用的基本都是“香油”,也就芝麻油。这是因为在古代的工艺水平下,芝麻是最容易榨出油的,并且芝麻油的香味比较醇厚,炸出来的东西很香。再加上古代人吃的油比较少,偶尔吃点芝麻油炸的东西,是能接受的。但是今天的人如果吃芝麻油炸的东西,很多人可能都会腻得发吐。所以,现在炸东西基本都是以大豆油、花生油或者调和油为主了。

还有些例子更有意思,比如说新疆菜。学过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新疆古称西域。历史上的新疆生活的主要是游牧民族,农耕文化并不怎么发达,古时候的新疆人主要是吃肉和面,各种蔬菜类的东西是比较少的。新疆的大规模开发是在建国之后。当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驻在这里大规模开垦土地,新疆良好的光照和温度优势得以充分利用,所以才种出了优质的蔬菜和粮食。而新疆人也就因地制宜,创造出了很多菜肴。今天你能看到的新疆菜,除了烤肉、馕这种的确是流传了几百年之外,大多数以蔬菜为主或者搭配蔬菜的菜肴,历史都可以追溯到建国后。

到今天,中餐不仅在食材和工艺上始终与时代保持同步,甚至在管理模式上也一直在学习最先进的经验。比如说中央厨房模式,在很多中餐原教旨主义者看来这就是对中餐的亵渎,但对于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谁要说包子不是中餐,那就是个很搞笑的事情。

而进一步来说,中餐在工艺、管理模式不断变革的同时,底层的逻辑也在不断变化。在先秦时代,中国的烹饪讲究的是五味调和,这种五味调和后面就跟五行什么的也对应上了,跟中医其实差不多。与此同时,由于古代的物流和冷链技术非常有限,所以大多数人只能吃到时令蔬菜,于是也就慢慢衍生出了一套饮食跟时节之间对应的饮食理论。但在今天,还有哪个厨师用阴阳五行理论去解释为什么要放这个调料?你要跟东北人说“这个冬天你只能吃酸菜,其他蔬菜都不健康”,你看他打不打你?

总之,如果你有兴趣去看一下先秦时代的古籍,按照书中记载的某些美食的做法试着做一下,大多数人都是没什么胃口的。中餐的演化远比中医要快速和灵活,现在我们所吃的食物,绝大多数跟那个时代也没什么关系。中医要是能有中餐的演化速度,绝对不至于要靠国家推广和保护的地步。

user avatar

首先,没有什么“西医对中医”的冲击,放血疗法和猪油蜂蜜药膏并没有冲击到中医,真正“冲击”到中医的,是现代医学,现代医学不仅“冲击”了望闻问切和草药煎剂,也同样冲击了放血疗法和猪油蜂蜜药膏。

“西医”是什么样的,你可以去了解一下华盛顿是怎么死的,他骑马的时候淋了雨,回家后嗓子疼,喘不过气,胸闷,发烧,这个也就是感冒咽喉炎之类的,身体好的人喝点热水睡一觉也就过去了,他偏不,他先让管家给自己放血,不见好转,于是他家里人叫来了一堆医生给他治疗。

医生们赶紧就位,竭尽全力要治好他们敬爱的带统领。

怎么治的呢?先是灌水银,继而用一堆杂七杂八的草药配置了一些催吐剂,让带统领吐的死去活来,然后用一种毒虫刺激皮肤,让身上起疱,起疹,把疱挤破,随后放血,一连放了三次血,可带统领怎么越放越虚弱呢?不管了,放血不起效,肯定是因为放血不彻底,只要彻底放血,就能彻底治疗,于是接着放。

最后匪帮初代头目华逆盛顿终于承受不住这种酷刑的折磨,一命呜呼,前前后后总计放血量高达近2.5升,接近身体血液的一半,吸血鬼死于放血,也算是死有余辜。

相较之下,望闻问切草药汤实属文明之光,最多骗点钱,至少不动刑。一些东西转化成食谱之后在当代也能让人享受,别的不说,新鲜人参一斤只要几十块,拿来炖鸡煮肉是真的好吃。

然后说一下中国菜,中国菜的烹饪技法其实是在新中国建立后才迎来大发展的,你如今见到的大多数中国菜的烹饪技法具有典型的工业时代特征,比如宽油呛锅,武火煎炸,这些都是当代的东西,古代哪儿来那么多油脂给你折腾的。

中国菜的传统烹饪技法里一般都带个“帮”字,比如各种X帮菜,这与古代中国厨师行当的行业组织形式有关,彼时的厨师行业一般以封建帮会形式存在,即所谓的“厨帮”,这种帮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老话常说xx地方出厨子就是这个原因,厨帮内部等级森严,厨帮之间泾渭分明,以师徒形式传承,徒弟和师傅间通常是人身依附关系,技法往往高度保密且缺乏交流,再加上食品保存技术落后,物流不发达,没有冷链,冰柜,因此往往只能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因时令制宜。

在这种时空维度皆高度封闭保守的环境下,烹饪技法其实是非常落后的,尤其是缺乏交流,简直是技术进步的第一大敌。

情况的改变要到解放后,解放后新中国展开了快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公有化进程,特别是各地餐馆的公私合营,从根本上打破了厨帮对厨师行业的垄断,垄断打破后,下一步就是加强学习交流,当时商业部下属的饮食服务局从1957年开始组织全国各地的食品公司,食堂,餐馆,供销社职工和民间高手,共同编写出版了《中国名菜谱》系列丛书,1957年由食品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第2辑北京名菜点之一,1958年由轻工业出版社出第1辑和第3辑,分别是北京特殊风味与北京名菜名点之二,1959-1960年由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第4-10辑,分别是广东名菜点之一,广东名菜点之二,山东名菜点,四川名菜点,苏浙名菜点,上海名菜点,福建、江西、安徽名菜点,1962年经由二次修订后重新出版的新版《中国名菜谱》1-10辑由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1965-1966年由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第11、12辑,分别为云南、贵州、广西名菜点,湖南、湖北名菜点。

全书12辑,总揽天下珍馐和家常味道,以往被深度藏私且彼此隔绝的各种烹饪技巧得到了一次大交流和大发展,从此中国菜烹饪技法各人自扫门前雪,鸡犬相闻但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彻底告终,再加上工业化进程深度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物质供应逐步丰富,中国菜在不断的交流进步中推陈出新,方有今日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局面。

你认识的大部分中国菜,它的岁数很多都要比你的父母甚至是你自己要小,中国菜的强大,恰恰是不断革新,不断进步带来的,以至于很多西餐烹饪技法的传入,反而巩固,壮大并补充了中国菜的烹饪技巧。

中国菜是一种具备内生性产业技术迭代能力的前沿产业,自然不会受到外力冲击。

user avatar

中餐早就被现代食品工业改变了,和传统的关系,除了一些小型餐厅,其他的大型连锁饭店快餐店,只是还挂着中餐的名,其本质就是模块化、半机械化以及机械化加工。

比如说某中式快餐店做一盘回锅肉。

店员打开一个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早就切好片的蔬菜、辣椒,已经煮过并且切切片的猪肉,已经调配好的佐料。按照配方比例,逐一放进炒菜机,设定好程序,电加热的炒菜机开始工作,达到程序设定时间,炒菜机停止工作。工人将炒菜机里面的回锅肉倒进盆子里,然后再装盘销售。一次加工,根据炒菜机的不同规格,可以同时制作几十份回锅肉。

原料采购、入库、清洗、机械化切片机,半成品送到餐厅,最后成为商品。这根本不是传统中餐,而是一个完整的现代食品加工工艺。

白酒也是如此。

白酒的生产工艺被完全分解。

很多所谓的著名白酒品牌,根本没有生产基地。

中国超过一半的白酒基酒都是来自四川、贵州。这里有数量庞大的大中型基酒生产厂。

所谓的基酒厂,就是酿造乙醇,没有品牌,只供应基酒。

品牌白酒厂就到这些基酒厂进货,然后进行勾兑调香,生产出不同香型的白酒,然后批发给白酒批发商。这一类酒厂主要是白酒技术员,白酒研发单位。

批发商除了订购品牌白酒,也自己委托加工,做贴牌白酒。

这和传统白酒并不是一回事,里面的香料也是现代工艺成果,属于现代食品饮料工艺。

中医本身的局限性很大,目前也只是现代医学的一个补充,尽可能融入现代医学。相当部分的传统中医药和治疗方法正在面临着淘汰和已经淘汰这样一个过程。

所谓的传统,可以说仅存在于宣传介绍,其本质都是现代工艺。

在现代工业社会,传统工艺已经非常罕见,所剩无几。

所以没有什么保护的很好的传统,传统的食品和工业品无法供应这么多的人口需求,只能被现代工业取代。提高效率的核心意义,就是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满足更多人口的生活生产需求。

user avatar

中餐是一种非常“创新”的东西。

现在中餐很多菜式的高油、高盐,部分菜品大量使用肉类,虽然跟999烤箱烤的4只全鸡比还是肉有点少,但也绝对不是农业时代的“传统”,而是最近几十年才能流行开的,很多菜的历史都没有可口可乐长。

包括白酒,在国内的流行也是建国后的事情了。



中成药的历史不长,中医作为政治概念的历史也就一百来年,但中医理论是古方,非常的“守旧”。

跟中餐一比,中医做出的各种阴间改革(比如中药注射液)简直是坟头蹦迪。

user avatar

中餐从春秋时期调味必称盐、梅,很快进化到油盐酱醋。然后又发明了酱油。

从煮、蒸、烤,又进化到炒。最后直接提炼出味精。这是我国近代最早的自主工业化成就之一。

酒水也是中餐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一开始只能喝“浊酒”,到后来发明了蒸馏法,有了真正的白酒。

秦始皇吃不到豆腐、汉武帝吃不到炒菜。唐朝的时候不但有玄奘求经,我们还从古印度引进了当时较先进的制糖技术。甜品也一直在进步。

胡萝卜、番茄、玉米等等蔬菜也逐渐丰富了餐桌。辣味也从茱萸进化到辣椒。

每一次技术进步、文化交融都直接反映到中餐上。

秦始皇吃不到豆腐、汉武帝吃不到炒菜。

汉武帝也不屑于吃周天子吃的什么蚂蚁卵酱。

到了明代皇帝,哪天不来几个炒菜过得去?

到今天,你根本很难概括中餐的水平。不管是高端的还是低端的。

但是中医呢?———请同学们翻开《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其实中医也不是全员如此。用大数据验中药的院士算不算?

我看算,但是他也不敢说他是在“验药”,因为一提要还要“验”,你就踩了一帮崇古者的尾巴。

user avatar

比较一下下面两组事物。

1 饮食、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本土宗教等。 这些东西就是单纯的文化差异,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2 物理、数学、天文学、工程技术等。 没听说过谁还在研究“中国传统物理”、“印度传统数学”、“欧洲传统天文学”。即使有,那也是当成科学史来研究。 这些东西都是反映了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的认识,没有中西之分,只有古今之分。

至于为什么冲击这么大,当然是因为现代医学在效果上秒杀各种传统医学,本质上是因为现代人对生命规律的认识远比古人深刻的多。 不光中医受冲击,各种西方古代医学也已经被现代医学扫进历史了。

user avatar

如果你说作为“传统”的中餐与酒,其实并没有保留很好:

中国传统的酒是黄酒,白酒历史比黄酒短,在古代大多时候也是处于边缘地位,现在的白酒很大原因是我党情怀+喜欢,加上政商关系的原因就流行起来了;而中餐相比中医更是年轻的很,形成体系都是明清时期了,而现在吃的很多菜式历史可能比可口可乐还短......

至于中医保护问题,吃啥喝啥有的选,生老病死可没得选,除非你想回到以前那个大部分人40岁就嗝屁的年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