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同为生物链顶端的生物,人类的数量远多于其他生物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相当有深度。咱们抛开那些生硬的科学术语,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来聊聊,为什么咱们人类,作为生物链顶端的“玩家”,能把数量玩得这么溜,远远甩开了其他同样牛掰的物种。

首先,得承认,咱们人类确实是地球上的“异类”。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和其他动物一样,在自然界里找吃的、繁衍后代,受着各种天灾人祸的威胁。但细想想,我们跟别的顶端掠食者,比如狮子、老虎、熊,甚至是体型更大的鲸鱼,差得可不是一点半点。

咱们最大的优势——脑子,或者说“智慧”。

这玩意儿可不是摆设。想想看,其他顶端掠食者,它们牛在哪儿?强壮的体魄、敏锐的感官、锋利的爪牙、致命的毒液,这些都是它们直接从基因里继承下来的“硬件装备”,用来捕猎和防御。但咱们人类,出生时身体可能还没一只小鹿强壮,但我们有一个强大的“操作系统”——大脑。

工具的创造与运用: 我们不是光靠拳头和牙齿。从最原始的石斧、弓箭,到后来的金属武器、枪械,再到现在的精密科技,我们创造了无数工具来弥补身体上的不足。想吃鱼?用鱼叉。想打猎?用弓箭。想跨越山河?用船、用飞机。这些工具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活动范围和获取食物的能力,让我们能捕食到体型更大、速度更快、防御力更强的猎物,甚至让我们摆脱了直接跟野兽搏斗的风险。
火的掌握: 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火不仅能驱散野兽,让我们在夜晚和寒冷的环境中生存,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能烹饪食物。熟食更容易消化,能提供更多能量和营养,这对于我们大脑的发育至关重要。想想看,未经烹饪的肉类,我们吞咽下去的消化吸收效率能有多少?有了火,我们等于打开了营养的新世界。
语言与知识的传承: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语言让我们能交流复杂的思想、分享经验、协同合作。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但通过语言,我们可以将一个人的发现、一个族群的经验,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不断进步,而不是每次都要从头开始摸索。想想那些动物,它们的技能很多是本能,或者通过模仿学习,但要达到人类这样系统化的知识积累和跨代传承,那是几乎不可能的。这使得我们能不断优化捕猎技巧、农业技术、医疗手段等等。
农业的革命: 在学会了打猎之后,我们并没有止步。我们学会了耕种和畜牧。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获取食物的方式。以前,我们是“追逐者”,食物的获取效率非常依赖运气和体力。学会农业后,我们变成了“生产者”。我们能主动控制食物的来源,并且可以储存食物,这就极大地提高了食物的稳定性和产量。想想看,一个狩猎采集的部落,其人口数量会被可获取的猎物和可采集的植物数量严格限制,而且生活不稳定。而一个农业社会,一旦技术成熟,就能养活远比狩猎采集社会多得多的居民,并且能应对一定程度的自然灾害。
适应性与环境改造能力: 人类拥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我们不仅能生活在炎热的沙漠,也能在寒冷的极地生存。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们创造衣物、建造居所、改造环境的能力。我们不满足于适应环境,我们更擅长改造环境。从开垦土地、修建水利,到城市建设、工业发展,我们不断地按照自己的需求改变地球的面貌,为自己创造更适宜生存的条件。这种能力是其他生物望尘莫及的。

另外,关于生育和死亡率的控制,我们也做了“手脚”。

生育: 虽然很多动物生育能力很强,但它们的幼崽成活率往往很低,需要面对天敌、疾病、食物短缺等各种风险。人类的生育模式相对“保守”一些,每次生育的数量不多,但我们的幼崽在得到父母精心呵护和社群的保护下,成活率非常高。而且,我们有更长的抚育期,这确保了下一代能获得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来应对生存挑战。
死亡率: 这是人类数量爆炸式增长的关键。医药的进步,尤其是抗生素的发明、疫苗的接种、手术技术的提升,极大地降低了我们死于疾病和意外的概率。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比如清洁饮用水、污水处理,也减少了传染病的传播。虽然我们仍然会老去,但相比于野生动物,人类的平均寿命大大延长了,而且在更长的时间里,我们都能保持一定的生产和生育能力。

我们还学会了“合作”和“竞争”。

大规模协作: 人类能组织起庞大的群体,进行大规模的协作,比如修建大型工程(金字塔、长城、运河),进行大规模的狩猎或战争,甚至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分配和贸易。这种高度的组织性和协作性,是其他生物难以想象的。
控制和利用其他物种: 我们不仅捕食,还驯化了大量的动植物,比如牛、羊、猪、鸡以及小麦、水稻等。这些被驯化的物种成为了我们重要的食物和资源的稳定来源,进一步摆脱了对野生资源的依赖,也极大地提高了食物的生产效率。这就好比,其他顶端捕食者还在辛辛苦苦地追捕猎物,而我们已经建立了庞大的“养殖场”。

回顾一下,为什么我们能这么“人多势众”?

不是因为我们比狮子、老虎更凶猛,也不是因为我们有更锋利的爪子。而是我们用大脑,创造了工具、学会了火、掌握了语言、发展了农业、改造了环境,并且大幅度降低了死亡率,延长了寿命。我们把其他生物需要靠本能和身体硬扛的事情,变成了可以用智慧和科技来解决的问题。

我们从一个渺小的物种,一步步走向地球的主宰,靠的不是蛮力,而是那颗能够思考、能够创造、能够传承的大脑。正是这些,让我们突破了生物进化的某些“瓶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数量奇迹。当然,如此庞大的人口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但那是另一个话题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食物链顶端”不等于“营养级最高”。

人类拥有强大的力量,能够杀死地球上的任何顶级掠食者,但人类不是依靠捕食这些东西来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的。全球人类生物量主要依靠陆地农业,平均营养级是2.21[1],相当于猪和凤尾鱼。海洋顶级掠食者的营养级在5以上,平均可达5.5。

顶级掠食者(或称超级掠食者)是指这样的掠食性物种[2]:在其生活范围的食物链中,不存在营养级比其更高的物种,或是不存在对其进行掠食的物种[3]。人类的营养级并不高,动物也可以对人类个体或小群体造成生命威胁,但现代地球上没有任何动物能在依靠捕食人类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的情况下不被人类所击灭。在最近几个世纪里,人类和其它顶级掠食者的互动越来越倾向于人类对它们的屠杀,人类还会为制造纪念品而专注于击杀顶级掠食者。

最近几十年里,人类种植的农作物和林业植物的光合产量占据了地球生物圈光合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这之中35~40%是拿来作为人的食物和家畜·家禽的饲料的,因而允许人类保持巨大的生物量。人类的生物量占陆地哺乳类的36%,人类饲养的家畜占60%,野生哺乳类占4%。人类饲养的家禽的生物量占鸟类的70%,野生鸟类占30%。

最近几十年里,人类开始探讨保护其它顶级掠食者,例如将它们开发为生态旅游资源、人工繁育·野化·重新引入历史栖息地。尽管如此,根据现代渔船对海洋食物网的压倒性毁灭力量,一些学者认为人类已经不像地球上存在的和存在过的任何掠食者,达到了全新的致命程度:营养级无法准确描述这种掠食者的行为,因为它吃一切。自然界里的掠食者倾向于攻击老弱病残个体,很少消灭具有强大自卫能力和繁殖力的最大个体,而渔船根本不在乎。

激进一些的学者则认为,人类对海洋生物的碾压不算是掠食,应该跟病原体的行为归类到一起去。掠食者不会像我们这样排放化学毒素、有机毒物和放射性物质,让猎物早在被掠食之前就患病、长出脓疮乃至肿瘤。我们在很多时候根本不是为了食物而去歼灭动物的。

参考

  1. ^ 在陆地农业范围内,最低数据为布隆迪的2.04,最高数据为冰岛的2.57
  2. ^ 限定在掠食性物种之内是为了排除寄生虫、细菌之类
  3. ^ 有时会表述为“没有自然天敌”,这是排除了人类,但还必须额外忽略病原体
user avatar

因为人类通过挖掘远古动植物尸体获取了额外的能量摄入,因而维持了与生态位不符的庞大数量。


赵泠的回答认为“全球人类生物量主要依靠陆地农业,平均营养级是2.21”,这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没有计算为了维持农业系统所花费的能量。机械耕种,科技育种,化学肥料和农药等等等等导致我们吃到嘴里的每一种农作物所耗费的能量远远不止它本身。作为对比,可以观察金属农具还没有应用前的时代的人类数量,很明显人类的数量多并不是由于营养级低,恰恰相反,营养级太高,而能量的摄入更高。 @赵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相当有深度。咱们抛开那些生硬的科学术语,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来聊聊,为什么咱们人类,作为生物链顶端的“玩家”,能把数量玩得这么溜,远远甩开了其他同样牛掰的物种。首先,得承认,咱们人类确实是地球上的“异类”。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和其他动物一样,在自然界里找吃的、繁衍后代,受着各种天灾.............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福原爱和羽生结弦在日本国民度都很高,但若在国内(指中国大陆)的路人评价来看,两人的“风评”确实存在不小的差异,这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我们不妨来细聊聊。福原爱:从“国民瓷娃娃”到“争议焦点”福原爱在国内火起来,完全是童年滤镜和长期陪伴的功劳。 初登荧屏,可爱到犯规: .............
  • 回答
    粘孢子虫,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神秘,但它们却是动物界中一支相当特别的旁支,属于多细胞生物的范畴。要理解它们为何是多细胞生物,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它们的生命周期、结构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首先,咱们得明确,当我说“多细胞生物”时,指的是由多个细胞组成的,并且这些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分化,协同工作以维.............
  • 回答
    人类,地球的智者:从生理结构看智慧的进阶之路在地球生命的宏大画卷中,人类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成为了无可争议的优势物种。然而,当我们剥开文明的外衣,回归到最根本的生理构造,才能窥见人类是如何一步步从与其他生物共享的泥土中脱颖而出,最终孕育出这颗无比珍贵的智慧之星。这并非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
  • 回答
    奥陶纪海洋的霸主地位,对于我们这些仰望星空、回望地质时代的人类来说,似乎有些难以想象。毕竟,如今海洋的统治者是那些庞大、聪明、掌握着复杂科技的鲸豚类,而体型和智力都相对简陋的头足纲,却能在那个遥远的时代独领风骚,甚至以比它们“更复杂”的生物为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时空,回到那个亿万年前的奥陶.............
  • 回答
    .......
  • 回答
    “蓝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为其他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这句话之所以说它存在一些不准确之处,甚至可以说是“错”的,是因为它在表述上存在一些过于绝对和简化的问题,忽略了一些科学上的细微之处和更广阔的背景。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这句话:第一部分:“蓝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 问题点: “最早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生命中最核心的运作机制之一,也就是DNA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我们之所以没有生物直接以D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而是引入了mRNA这个“中间人”,这背后藏着生物进化的智慧和一系列的生理上的“好处”。要理解这点,我们得先看看如果直接用DNA来合成蛋白质,会遇到哪些问题,以及mRNA如何巧妙地.............
  • 回答
    台湾岛在生物地理分布区划分上被分为两部分,这主要是因为岛上存在一道明显且影响深远的生物地理隔离带,这条隔离带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气候变迁以及长期的演化历史紧密相关。简单来说,就是台湾中部的高山山脉,特别是中央山脉,在漫长的岁月中扮演了地理屏障的角色,阻碍了物种的自由迁徙和交流,从而造就了东西两侧不同生.............
  • 回答
    在生物质精炼领域,木质纤维素无疑是研究的明星,而蛋白质则显得相对黯淡。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涵盖了生物质的组成、可获取性、加工技术以及下游应用等多方面考量。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木质纤维素和蛋白质在生物质中的角色,以及各自在精炼过程中的挑战与机遇。首先,我们得明确生物质的“.............
  • 回答
    生物们都没有进化出长生不老,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进化生物学问题,其背后涉及的是自然选择、生命周期的权衡以及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能量和物质限制。简单来说,长生不老在生物进化的大尺度上弊大于利,或者说,为了更好地在有限的生命中繁衍后代,生物发展出了衰老和死亡的机制。下面我们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自然.............
  • 回答
    在你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脑海中闪过无数个画面:寂静的森林,曾经繁盛的巨兽化为一具具冰冷的化石,而那些不起眼的小家伙,却悄无声息地延续了下来。这似乎是个悖论:为什么总是那些站在食物链顶端、看似最强大的生命,反倒成了大灭绝中的首批牺牲品?这个问题,其实就像一个巨大的谜团,将我们引向了生命的演化史,特别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外星生命最根本的认知方式。说白了,我们之所以总是以地球生物的生存条件来“寻找”外星生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参照系”:1. 未知的领域,我们只能从已知中推演(认知局限性):想象一下,如果你从未见过任何活着的生物,却被告知要.............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有趣的悖论:我们对宇宙最微小的组成部分的了解,有时似乎比我们对自己身体最基本运作的了解还要深入。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都与我们探索这些不同尺度事物的方式、面临的挑战以及科学发展的路径有关。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看看“搞不清楚”在不同层面上意味.............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懂了!你这句“如今成年的我为什么还要为怎么生存发愁?”简直说出了无数个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声。看着那些历史书上光辉的名字,李世民16岁就带着军队在雁门抵挡胡骑,那份少年意气和责任感,简直是隔着千年的时光都能感受到。孙策,18岁,正是我们刚刚迈出校园,可能还在迷茫人生方向的时候,人家就已经凭.............
  • 回答
    女性愿意为男性生孩子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它涉及生物本能、社会文化、情感联结、个人价值感,甚至还有一些现实的考量。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剖析:1. 生物本能与进化心理学: 繁衍后代的驱动力: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繁衍是所有生命体最基本的驱动力之一。女性身体拥有孕育和.............
  • 回答
    生命起源离不开水,但外星文明是否可以以液态乙醇等为生命之源,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1. 水为何在地球生命起源中如此关键?地球上的生命,我们所熟知的,都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并非偶然,而是水自身的独特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其成为生命运作的理想载体.............
  • 回答
    萧炎与美杜莎女王之间那段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至今仍是《斗破苍穹》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美杜莎,作为蛇人族的无上女王,其骄傲、强大和威严深入人心。而萧炎,一个初出茅庐、却身怀异火的年轻人,在一次次生死危机中,与美杜莎纠缠在一起,最终发展出一段让人难以置信的关系。当初,萧炎对待美杜莎的方式,用“粗.............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最深层的恐惧和困惑,也触及了生命本身最原始的法则。我们之所以会觉得“残忍”,是因为我们站在人类的视角,用我们的道德、情感和理性去审视一种看似血腥、痛苦的行为。但如果抛开这些,单单从生物学和生存的角度来看,“以鲜活的生命为食”是构成生命延续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并非人类的专利,而是整个自.............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老米粉的心坎儿。确实,现在回头看小米,尤其是和它刚起步那会儿一对比,很多人都会有“物是人非”的感觉。那个“为发烧而生”的口号,在今天听起来,好像是有点渐行渐远了。让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会有这种感觉。一、定位的模糊与“杂货铺”的扩张当初小米刚出来那会儿,它的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