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没有生物直接以 DNA 为模板来合成蛋白质?中间加一个 mRNA 有什么好处?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生命中最核心的运作机制之一,也就是DNA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我们之所以没有生物直接以D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而是引入了mRNA这个“中间人”,这背后藏着生物进化的智慧和一系列的生理上的“好处”。

要理解这点,我们得先看看如果直接用DNA来合成蛋白质,会遇到哪些问题,以及mRNA如何巧妙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直接用DNA合成蛋白质的“麻烦”:

想象一下,DNA就像是细胞的金库里珍藏的原始蓝图,包含了生命的所有信息。而蛋白质则是执行各种生命功能的具体工具,比如酶、结构蛋白、信号分子等等。

1. DNA的脆弱性与保护问题: DNA分子非常庞大,而且是细胞的遗传物质,一旦受损,后果不堪设想。如果每次要合成蛋白质,都得把这个珍贵的DNA蓝图“搬”出来到细胞质(蛋白质合成的主要场所)进行“抄写”和“翻译”,那么DNA暴露在风险中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细胞质环境复杂,充满了各种化学反应和潜在的损坏因素。mRNA作为一个临时的、可以大量复制的信使,可以被制造出来然后带出细胞核(DNA所在地),在细胞质中完成工作,而原始的DNA蓝图则可以安然无恙地留在核内,受到更好的保护。这就像你不会直接把珍贵的建筑设计图拿到工地上去用,而是先复印一份出来交给现场工程师一样。

2. 信息传递的效率与调控的灵活性: 如果直接使用DNA,那么每一次蛋白质的合成都会依赖于同一份DNA模板。这意味着对蛋白质生产的控制会相对死板。设想一下,如果细胞需要大量某种蛋白质,它需要“调动”整个DNA分子来完成这个任务,这效率不高。有了mRNA,细胞可以“制造”成千上万份mRNA副本,每一份mRNA副本都能指导合成一个蛋白质分子。这样,细胞就能根据需要快速、大规模地生产蛋白质。而且,mRNA的寿命是有限的,它会随着时间降解。这意味着细胞可以非常精细地控制蛋白质的合成量。当mRNA降解后,对应的蛋白质生产就停止了,这为细胞对蛋白质的生产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和时效性。

3. 基因表达的调控与特异性: 生物体内的基因很多,但不是所有基因在所有时间、所有细胞里都需要表达。DNA中包含了大量的基因信息。如果直接用DNA合成蛋白质,细胞需要一种非常复杂的方式来确保只有目标基因被读取和使用,这在机制上会非常困难。mRNA的产生过程(转录)本身就包含了基因表达的调控。细胞可以根据自身的生理状态、信号的传递,选择性地转录特定的基因生成mRNA。只有被转录出来的mRNA才会被带到细胞质去指导蛋白质合成。这使得基因表达的调控变得更加精细和有针对性。

4. 多重蛋白质合成的“并行处理”: 细胞需要同时合成多种不同的蛋白质来执行各种功能。如果直接用DNA作为模板,那么在合成一种蛋白质时,其他基因的DNA就无法被用于合成其他蛋白质,这会造成效率瓶颈。mRNA的出现使得“并行处理”成为可能。细胞可以同时转录不同的基因,产生多种不同的mRNA,然后这些mRNA可以在细胞质中同时被核糖体读取,指导多种蛋白质的合成。就像电脑可以同时运行多个程序一样,mRNA让细胞的蛋白质工厂能够同时生产不同的产品。

5. 翻译机器的简化与优化: 将DNA直接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会比通过mRNA更加复杂。DNA是以双链形式存在的,而且包含非编码区(内含子)。如果直接用DNA,核糖体需要具备识别DNA双链、区分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以及处理DNA的庞大结构等一系列复杂的能力。而mRNA是单链的,并且在转录过程中已经去掉了内含子,只保留了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外显子)。这使得核糖体作为蛋白质合成机器(翻译机器)的设计和运作更加简单、高效。核糖体只需要识别单链的mRNA序列上的密码子(三个碱基一组的编码单位),然后招募对应的转运RNA(tRNA)来输送氨基酸,一步步将氨基酸连接成蛋白质链。

中间加一个mRNA的好处总结:

所以,引入mRNA这个中间体,就像是在原始设计图和生产车间之间增加了一个“工艺图”和“生产指令”。它带来了:

DNA的保护与安全: 避免了遗传物质直接暴露于细胞质的风险。
效率的提升与产量的调控: 可以大量复制mRNA,实现快速、大规模的蛋白质生产,并且可以方便地通过控制mRNA的产生和降解来调节蛋白质的合成量。
基因表达的精确调控: mRNA的生成过程是基因表达调控的关键环节,允许细胞根据需要选择性地合成蛋白质。
多任务并行处理能力: 使得细胞能够同时合成多种不同的蛋白质。
翻译过程的简化与优化: 为核糖体提供了一个更易于读取和处理的模板,降低了翻译机制的复杂性。

可以说,mRNA的存在是生命演化过程中一个非常精妙的“解决方案”,它极大地提高了细胞的生存能力、适应性和功能性。它不仅是一个信使,更是蛋白质合成过程中一个关键的调控和放大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引一段《The Vital Question》里面的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作者是Nick Lane。翻译者是我。简体中文版明年上市。黑体是我针对这个问题加的。


"所以,最初的真核细胞,是被自己内共生体放出的基因寄生虫大肆轰炸。讽刺的是,这些基因寄生虫“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带来多少问题,反而是它们衰退、死亡之后麻烦才来了。因为它们的残骸,也就是内含子,像垃圾一样乱扔在整个基因组中。这时宿主细胞就不得不把它们切掉,不然就会转译成毫无意义的蛋白质。如前所述,剪接体就是专门干这个累活的,它源于移动内含子的RNA剪刀。不过,剪接体尽管是精良的纳米机器,也只能部分解决问题,因为它的速度很慢。直到今天,经过了二十亿年进化的改良,剪接体要切掉一段内含子,还是要花几分钟的时间。偏偏核糖体的工作速度又奇快,每秒钟可以组装10个氨基酸,制造一个标准的细菌蛋白质(长度约250个氨基酸)只需不到半分钟。另外,剪接体要接触到RNA都不容易,因为一段RNA上常常嵌着好几个疯狂工作的核糖体。就算让剪接体接触到了,它慢吞吞的工作速度也来不及阻止核糖体生产大量无用的蛋白质,序列中夹杂着没有切出去的内含子。

细胞如何防止这样的错误灾难发生?马丁和库宁认为,在处理过程中插入一道障碍就行了。细胞核膜就是这道障碍,可以把转录和转译两个过程分开。在细胞核里,基因被转录成RNA转录本;在细胞核外面,核糖体会读取RNA,然后转译成蛋白质。最重要的是,缓慢的剪接过程在细胞核内进行,在核糖体有机会接触到RNA以前,已经处理完毕。这就是细胞核真正的意义:把干劲冲天的核糖体挡在外面。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真核生物需要细胞核,而原核生物不需要。原核生物根本没有内含子的麻烦。"

Nick Lane写的这一段是探讨一种关于细胞核起源的理论。我认为这个理论很好地回答了本问题。毕竟,生物学中绝大多数问题,只有用进化的眼光来看才能make sense.

user avatar

简单讲,一个需要日常双链保持稳定,一个需要日常时空上灵活以维持复杂的生命活动。稳定和灵活是矛盾的,所以就分工了。

另外,反对一下高赞提到的RNA世界假说。我向来不信RNA是原始生命形态,因为不稳定。原始生命形态应该是某种XNA,兼具稳定性和较灵活的催化能力,后来分化出DNA和RNA分别承担不同功能。因此说RNA的存在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我觉得是在暗示RNA世界,未必准确。

原教旨的RNA世界假说已经越来越多人质疑了,我支持XNA world假说。

user avatar

看了眼答案比较多,但似乎都讲得比较杂,我就做个整合和补充吧

先有RNA还是先有DNA和蛋白质?

首先很多回答都提到了RNA是更早的遗传物质。这是为什么呢?生物考试的时候经常遇到的题目就是“所有酶都是蛋白质”,大家错得多了也就记得了,RNA也可以是酶。而RNA又具有和DNA类似的序列,可以存储遗传信息。

那么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设也得出了——RNA可能才是最初的源起。这个假说很快站住了脚跟,并且为科学界所认可。

但是这终究只是个假说,但有什么证据吗?

已经有科学家尝试用RNA来合成生命,并且得到了可以自己复制进化,并且行使酶功能的RNA,当然这还只是个非常初始的模型,并不能真正实现,只能说RNA确实可能是生命的起源。

也有从最简单的生命体,RNA病毒的角度来研究的,并且猜测这种像RNA病毒一样的生物,是不是当今生物界的最后一位共同祖先(LUCA)。

最近11月份的报道,科学家从陨石上检测的有机化合物中,检测到了类似氨基酸和核苷酸的物质(分别是蛋白质和核酸的组成部分)。而核苷酸中没有检测到属于DNA的脱氧核糖,而是检测到了属于RNA的核糖,这似乎也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当然,还有的进一步的假说是RNA世界之前还有“前RNA世界”,即RNA的出现还需要其他的前体物质,这就离我们的问题越来越远了,暂且不谈。

多了RNA的作用反而更高效?

乍一看中心法则,好像确实如果大部分生物没了RNA,直接DNA转成蛋白质,那确实还蛮高效的。但是生物的世界的复杂性不是一个中心法则就能概括完的。中心法则只是提炼了其中的精华所在。

这个转录效率的问题,首先从结构看起,mRNA在翻译过程中,也需要发生一个tRNA和mRNA互补配对的过程,而DNA要实现这个过程,就需要打开自己稳定的双链。

这意味着,DNA形成可以稳定遗传给后代的双链就失去了意义了。为了高效表达蛋白,这个双链反复的开开闭闭,这听起来也不咋地有效率。

更何况,DNA除了双链结构,还有核小体(histone)包裹的二级结构,核小体相互结合的三级结构。这要是一层层打开,然后再让蛋白质翻译出来,这感觉不简单。

另一个问题是,mRNA的表达不是高中学的时候,DNA上一个基因转录成mRNA,mRNA再翻译成tRNA这么简单。为了高效利用mRNA,会有很多个核糖体结合上去,同时翻译。

这就像是,你以为中心法则只是一条流水线(核糖体),但其实是几十上百条流水线,看着同一份说明书(mRNA),没日没夜地赶工(翻译),才能保证细胞中蛋白质的需求。

这要是给双链的DNA来做,恐怕有点困难。如果真的就分开了,那DNA的稳定遗传的作用也不复存在了。

顺带一提,原核生物因为没有细胞核,所以可能那头的mRNA正在转录,另一头的mRNA已经开始翻译了。这是因为单细胞生物的外界环境更复杂,它们需要牺牲稳定性,来获取更快的反应时间,来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

而说到细胞核,DNA存在于细胞核里,有着核孔像安检一样把关,其他的物质不能轻易进去,DNA的稳定性也能得到保证。

还要考虑转录调控的问题

除了效率问题,现实的生物体,不管是小如单细胞生物,或者是复杂的哺乳动物,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该表达什么基因,都是由准确的调控的,可不是一个中心法则就能讲清楚的。

我们现在来从胰岛素的角度想想,蛋白质是怎么产生的。这可能和你学过的有点不一样。

首先外界刺激,即你刚吃完饭血糖升高,对胰腺细胞产生刺激,信号进入你的细胞(现在还是曾经学过的还记得吗?)。这时会有一堆叫转录因子的蛋白会先行动起来,像快递员一样跑到核里特定的胰岛素基因前面,通知DNA:该表达基因了!

和转录因子一起到来的,可能还有各种各样的蛋白质,或者复杂的复合物,它们或是帮助DNA转录,或者是促进DNA大量表达,各司其职。

这时一个初始的mRNA诞生了!

但这个mRNA还不能开始发生我们熟悉的翻译,它还需要加工,不编码蛋白的内含子被切掉,外显子拼接起来。同时,不同状态下,剪接的流程也不一样:在这个时候可能就加工成A形态的mRNA去翻译,那个时候就加工成B形态的mRNA来翻译,甚至还有C, D, E...各种形态呢!

mRNA上可能还具有一些修饰点缀,比如为了能识别mRNA并且精确的表达,并保证mRNA的稳定,mRNA前面会有一个一连串A碱基组成的“头部”,还会在“尾部”戴上一个标志性的“帽子”。又或者是可能在核苷酸上有一些基团变化,那么在表达的时候也可以出现一些不同。

这个过程中,还包括了各种可能存在的表观遗传的现象:避免错误的表达,DNA不应该表达的地方,会有各种限制,比如:DNA甲基化像个开关一样死死关上,使得转录因子不能结合;核小体会紧密抱团结合起来,致密的DNA复杂结构使得这些地方打不开不能表达等等。

而RNA除了我们知道mRNA、tRNA、rRNA,还有各种各样的非编码RNA(不参与蛋白表达的RNA)执行着调控功能。

在这之后,胰岛素开始翻译,翻译的过程中到了一定的时候,血糖降下来了,新的信号出现了,mRNA会被降解。后面多出来的mRNA会被某些小RNA结合被清理掉。本来结合着那些转录因子快递员们也纷纷结束工作离开基因。而你也大概吃完饭一两个小时了。

而这,还只是复杂的分子过程中的冰山一角。

(其实也给大家简单介绍了分子生物学和表观遗传学的一些内容了)

回到问题:要是只是DNA到蛋白质,这其中的复杂调控可以顺利进行吗?虽然我们会说,想个办法总是可以的嘛。但是,RNA就是大自然给你的办法。

我们确实希望追求一个简单化的规则,比如中心法则,但是又不能因为其简单化,就想当然的以为这些过程可以轻易改变,这个简单的法则后面,可蕴含着好多复杂的东西呢。

这也是未来生物学要努力探究的内容了。


参考资料:

  • Wikipedia相关词条
  • Furukawa Y, Chikaraishi Y, Ohkouchi N, et al. Extraterrestrial ribose and other sugars in primitive meteorite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9, 116(49): 24440-24445.

@知乎科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生命中最核心的运作机制之一,也就是DNA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我们之所以没有生物直接以D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而是引入了mRNA这个“中间人”,这背后藏着生物进化的智慧和一系列的生理上的“好处”。要理解这点,我们得先看看如果直接用DNA来合成蛋白质,会遇到哪些问题,以及mRNA如何巧妙地.............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植物体内能量传递和利用的底层逻辑,非常有意思。与其说植物“没有选择”将光合作用产生的ATP直接用于生命活动,不如说它“更聪明地”设计了一个高效的能量管理系统。让我为你详细掰扯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光合作用产生ATP的“场景”。光合作用,这个植物赖以生存的奇妙过程,发生在叶绿体里。在.............
  • 回答
    有些经营者,即便生意惨淡,宁愿门前冷落,也不肯轻易打出优惠牌,甚至眼睁睁看着店铺走向倒闭,这背后着实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远非简单的“死脑筋”可以概括。他们不是不明白优惠能带来客流,而是不愿,或者说不敢轻易踏上这条“优惠”之路。首先,最直接的考量是利润空间。做生意终究是为了赚钱,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它触及了生命起源、生物化学以及物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简单来说,生物没有进化出以电磁波通信的机制,并非因为这种方式“不可能”,而是因为在地球生命演化的早期,它面临着诸多挑战,并且存在更有效、更易于实现的替代方案。让我们一层层剥开这个问题,看看它为什么如此复杂,以及其他通信方.............
  • 回答
    要说为什么我们现实世界里找不到像神话传说里那样腾云驾雾、口吐烈焰的龙,那可得从好几个方面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可不是简单一句“它们是虚构的”就能概括的。咱们得从生物学、物理学,甚至还有一点点人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首先,从 生物学和进化论 的角度来说,龙的设定简直是集各种不可能于一身。 飞行能力: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触及到了生命最核心的能量代谢机制。为什么生命体没有进化出专门“生产”ATP的器官,这是一个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ATP本身并不是一个“商品”,而是一个能量的“载体”和“交易货币”。它的本质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就像你口袋里的钱,钱本身不能直接.............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科幻爱好者会思考的。要说为什么现在地球上不再有像恐龙那样,或者更夸张点,像电影《侏罗纪公园》里那样动不动就十几米高的巨型生物,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生态和物理学综合考量。首先,咱们得聊聊物理学这道坎。想想看,一个生物体一旦大到一定程度,它的自身重量就会成为一个巨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仔细想来,会发现飞行生物确实鲜少出现我们认知中陆地顶级掠食者那种绝对力量型的代表。这背后原因很多,而且相互关联,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聊。首先,得从飞行生物自身的生存需求和优势说起。飞行本身就是一项极其耗能的活动。想想鸟类,它们需要轻盈的骨骼、发达的胸肌、高效的呼吸系统,还有.............
  • 回答
    地球生物之所以没有演化出依赖于铝元素的代谢途径,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生物学、化学和地质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一下“依赖于……代谢途径”这句话的含义,以及铝元素本身的特性,为何它未能成为生命演化的“宠儿”。首先,让我们理解一下“依赖于……代谢途径”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生命演化中一个非常根本的方面。当提到“扶他”时,我们通常指的是一种虚构的生物特征,即同时拥有发达的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并且能够同时进行这两种生殖活动。然而,现实中的生物,即便是那些拥有非常复杂生殖策略的,也极少或几乎没有出现过你所描述的这种“集大成者”的模式。生物为何没.............
  • 回答
    地球生物之所以没有进化出轮子或履带这类结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生物体本身的限制、物理定律的约束以及自然选择的压力。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解释:一、 生物体的内部限制与构建方式: 细胞与组织的限制: 地球生命的基石是细胞。细胞通过分化形成组织、器官,最终构成复杂的生物体。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构建方式是渐.............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几种常见的生物形态:直的、弯的、球状的、螺旋状的,但就是很少见到那种真正的“环形”生物,像是项链上的珠子或者一个圆圈。这背后其实有不少生物学上的原因在作祟,而且很多跟维持生命的基本需求息息相关。首先,想想生物最基础的活动:吃和排泄。大多数生物都需要一个从入口到出口的通.............
  • 回答
    .......
  • 回答
    长江,这条蜿蜒流淌的母亲河,以其浩瀚的胸怀和磅礴的气势,滋养着广袤的华夏大地。然而,当我们惊叹于它跨越千山万水的壮丽,也常常会有一个疑问萦绕心头:这条如此宽阔的河流,为何没有像其他河流那样,造成两岸生物物种的显著隔离呢?乍一看,这似乎是个悖论。我们都知道,地理上的隔绝是物种演化和分化的重要驱动力。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看着那些深海纪录片,确实会发现不少生物黑漆漆、灰蒙蒙,甚至完全透明,感觉就像是掉进了颜料桶没沾上色一样。其实,这背后藏着一套非常深刻的生存智慧,是它们为了在漆黑一片、压力巨大、资源匮乏的深海里活下来而进化出的结果。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为什么深海生物会“没颜色”。1..............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问题,它触及了生物进化、生理学和物理学的交叉领域。为什么自然界有能放电的生物,却似乎没有能喷火的动物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放电的生物:科学原理与进化优势首先,让我们看看为什么某些生物能够产生和控制电流。 生物电的产生机制: 许多生物体内.............
  • 回答
    气候暖化,这个我们时常听到、但有时又觉得与自身生活距离遥远的话题,确实牵动着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从微小的细菌到庞大的鲸鱼,无一不深受其影响。而在众多导致气候暖化的因素中,畜牧业,特别是其产生的甲烷,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令人费解的是,这项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议题,似乎并没有像其他环境问题那样,激.............
  • 回答
    在我看来,我们谈论自然界中的生命,尤其是那些奇妙的能量获取方式时,总会让人觉得像是在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而其中一个特别令人着迷的话题,就是化能合成作用——那些不依赖阳光,而是依靠化学反应来获取能量的生命形式。大家可能都听过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啊,藻类啊,通过阳光和二氧化碳制造食物,这个大家都熟悉。但化.............
  • 回答
    .......
  • 回答
    互联网的触角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购物、社交到学习、娱乐,几乎无所不能。然而,当我们试图寻找一个真正“全面”的生物分类网站时,却发现这个领域似乎总有些缺失。为什么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依然没有一个像 Wikipedia 那样包罗万象、内容详实的生物分类“集大成者”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