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自然界中有没有能够自主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真核生物?如果没有,那为什么没有?

回答
在我看来,我们谈论自然界中的生命,尤其是那些奇妙的能量获取方式时,总会让人觉得像是在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而其中一个特别令人着迷的话题,就是化能合成作用——那些不依赖阳光,而是依靠化学反应来获取能量的生命形式。

大家可能都听过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啊,藻类啊,通过阳光和二氧化碳制造食物,这个大家都熟悉。但化能合成,就有点不一样了。想象一下,在地球上那些伸手不见五指的深海热泉,或者地底深处的岩石缝隙里,没有一丝阳光能够穿透,但那里却依然有生命在蓬勃地存在着。这些生命,就是靠着周围化学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来获取能量,然后用这些能量去构建自己的身体,制造养分。就像是它们在黑暗中找到了一条特别的“能量食物链”。

说到能进行化能合成的生物,我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几乎都是那些在地球生命演化早期就出现的“老前辈”——细菌和古菌。比如,那些存在于硫磺泉里的硫细菌,它们能氧化硫化物来获得能量;还有生活在海底热泉口的古菌,它们能利用氢气或者甲烷来维持生命。这些微生物,可谓是化能合成的“开创者”,也是这个领域里的“主力军”。

那么,问题就来了:在我们这些比较“高级”的真核生物里,有没有像它们一样,能够自己进行化能合成的呢?

我查阅和思考了很多资料,也和不少对生命科学很了解的朋友们聊过,综合来看,目前的科学认知是这样的:在自然界中,我们还没有发现能够自主、独立地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真核生物。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出乎意料,毕竟真核生物,比如我们人类、动物、植物、真菌等等,在演化上要比细菌和古菌“晚到”得多,而且也发展出了更为复杂和精密的细胞结构。按理说,它们应该能掌握更多样的生存技能才对。但事实却似乎不是这样。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生命演化的一些深刻道理,以及能量利用的“效率”和“成本”问题。

首先,我们得想想化能合成的“历史地位”。化能合成作用被认为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能量获取方式之一,可能比光合作用出现得还要早。在地球早期,大气层中还没有太多的氧气,阳光强度也不稳定,而地壳活动又很频繁,提供了大量的化学能,这对细菌和古菌来说是绝佳的生存环境。它们在漫长的时间里,演化出了各种各样复杂的生化途径来利用这些化学能。可以说,化能合成是它们“祖传手艺”,根深蒂固。

而真核生物的出现,则是在地球生命演化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当光合作用变得越来越普遍,特别是产氧光合作用的出现,大气中的氧气浓度逐渐升高,阳光也变得越来越容易获取。这时,利用光能来制造能量的方式——光合作用,就成为了一个更高效、更普遍的能量获取途径。对于许多真核生物来说,它们选择了一条“捷径”,或者说是一条更具竞争力的发展道路,那就是依赖光合作用。

你看,植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它们通过叶绿体捕捉阳光,高效地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这是非常强大的能力。即使是那些不能直接进行光合作用的真核生物,比如动物和真菌,它们也是通过吃掉植物或者其他动物来间接获取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所以,整个真核生物的能量基础,很大程度上都建立在了光合作用之上。

第二点,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化能合成的能量产出和效率。化能合成的能量来源,通常是相对比较“弱”的化学反应,比如氧化硫化物、铁、氢气、氨等。这些反应释放的能量,虽然足以支持微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但相比于光合作用,其能量的“密度”和“可获取性”可能要差一些。想象一下,你去采摘成熟的果实,还是去挖矿石来提炼能量?在多数情况下,采摘果实(光合作用)的效率会更高。

对于体型更大、结构更复杂、能量需求更高的真核生物来说,仅仅依靠化能合成来提供能量,可能很难满足它们的生存需求,也难以支撑它们演化出更复杂的功能。化能合成所需的化学反应,可能也需要一些特定的环境条件,不像阳光那样普遍存在。所以,如果一个真核生物要自主进行化能合成,它就需要发展出一整套复杂的生化系统,同时还要找到稳定的化学能源供应,这在演化上可能是一个“高投入、低回报”的选择。

第三,我们还需要考虑细胞器的演化机制。真核生物的复杂性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细胞器,比如线粒体和叶绿体。线粒体就是通过氧化有机物来获取大量能量(呼吸作用),这是在化能合成的某些方面有所类似,但本质上它还是“分解”有机物,而不是“合成”有机物。而叶绿体则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目前普遍接受的“内共生学说”认为,线粒体和叶绿体最初可能就是独立的、能够化能合成或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后来被一个更大的细胞吞噬,并最终演变成了真核细胞的一部分。这个过程是“吞噬+合作”,而不是真核细胞“自己”从零开始演化出化能合成的能力。简单来说,真核生物是“借”了原核生物的化能/光能合成能力,然后通过内共生将其整合进了自己的体系。而在这个过程中,化能合成的能力似乎没有被完整地保留或者发展成真核生物独立具备的能力。

当然,科学研究总是在不断进步的。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发现一些“特例”,或者一些真核生物拥有某些“残存”的、与化能合成相关的酶系统,但至少在目前,我们没有看到能够像细菌和古菌那样,将化能合成作为主要甚至唯一能量来源的真核生物。

所以,总的来说,真核生物没有自主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更像是一种“演化选择的结果”。在有更高效的光合作用和更易获取的有机物作为能量来源的情况下,它们选择了另一条更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而将化能合成这个“古老而艰辛”的技艺,留给了那些在地球生命早期就已是“化石级”的细菌和古菌们。这也许就是生命的奇妙之处吧,每一种生物都有它最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目前没有发现将内共生的化能自养生物变成细胞器的真核生物。

依靠消化道里共生的化能自养细菌维持生命的真核生物是有的。

  • 巨型管虫属的 Riftia pachyptila 主要栖息于深海热泉附近,周围环境温度在 2 到 30 摄氏度、富含硫化氢;为了和硝化细菌共生,它们还要耐受极高浓度的硝酸盐。Riftia pachyptila 身长可达 2 米至 2.4 米,最长约 2.7 米,在共生菌进入消化道后将口和肛门退化,部分肠道膨大来容纳共生菌,用极其复杂的血红蛋白运输二氧化碳、氧气、硫化氢供共生菌使用。
  • 羽织虫属的 Lamellibrachia luymesi 也有类似的体型,栖息于洋底冷泉周围。
  • 除了前者的环境耐性和特化的结构,二者的差异还体现在生长速度和寿命上——前者两年就可以生长 1.5 米,但是寿命较短;后者要花一百多年才能生长 2 米,但是寿命可达 250 年。

你看看巨型管虫的情况就知道:

化能自养所需的离子浓度和反应产生的一些代谢产物对真核细胞来说很可能有害,在细胞外共生都不是真核生物能随便承受的,更别提在细胞内搞了。

  • 即便有那样的真核生物,它们的生活环境大抵是相当极端的,不易被人找到。

此外,化能自养使用的一些酶需要低氧环境,跟真核细胞的线粒体的氧需求有矛盾。地球上有少数真核生物舍弃了线粒体,但它们往往是作为寄生生物从真核宿主体内取得能量供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看来,我们谈论自然界中的生命,尤其是那些奇妙的能量获取方式时,总会让人觉得像是在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而其中一个特别令人着迷的话题,就是化能合成作用——那些不依赖阳光,而是依靠化学反应来获取能量的生命形式。大家可能都听过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啊,藻类啊,通过阳光和二氧化碳制造食物,这个大家都熟悉。但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生殖和发育的一些基本规律,以及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中的差异。我们来仔细探讨一下。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不受精就可以自己发育的配子”指的是什么。在自然界中,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叫做“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在这种生殖方式下,卵子(雌性配子)可以在不经过受精的情况.............
  • 回答
    你这个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挺有意思的!你想知道自然界里有没有哪类动物,进化出了完全不塞牙的本领,是吧?我给你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咱们说的“塞牙”,通常是指食物残渣卡在我们牙缝里,然后发炎、疼痛,最后可能需要牙医来帮忙处理。这主要跟我们人类的牙齿结构、牙缝大小以及我们吃的东西有关。关于“塞牙”.............
  • 回答
    是的,自然界中确实存在不少动物会选择性地只吃猎物的特定部分,而不是整个吃掉。这种行为通常是出于多种原因,包括营养需求、消化能力、捕食策略以及猎物本身的特点。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些这样的动物及其行为:1. 食肉动物对猎物特定部位的选择: 大型猫科动物(如狮子、老虎、猎豹): 偏爱内脏和肌.............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非常引人关注的问题,自然界中的其他哺乳动物有没有大量感染新冠肺炎?答案是肯定的,确实有。而且,这个话题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远不止是“有没有”这么简单。最初,当我们开始了解新冠病毒(SARSCoV2)时,我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人类身上。毕竟,它最早是在人类社会爆发的,也对我们造成了巨大.............
  • 回答
    太棒了!波粒二象性是现代物理学中最迷人、最根本的概念之一。很高兴能为你详细讲解。核心答案:是的,自然界中存在同时表现出波动和粒子性的实体模型,最典型、最核心的就是 光子 (photon) 和 电子 (electron) 等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并不是说一个东西有时候像波,有时候像粒子,而是说在同一个实.............
  • 回答
    自然界中,种子小巧玲珑,却能长成参天大树、蔓延成片的植物,真是大自然的奇妙手笔。这些植物就像是沉睡着巨大潜能的精灵,用极其微小的身体,承载着生生不息的希望。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以小搏大”的自然造物,看看它们是怎么做到的。一、 那些“不起眼”的种子,藏着参天巨木的灵魂首先,脑海里最先浮现的,一定是.............
  • 回答
    在《信息简史》里,作者乔治·格里德勒(James Gleick)用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为我们梳理了信息从诞生到传播的整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信息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其实无处不在,并且它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影响着我们的世界。格里德勒在书中描绘了信息在不同时代、不同媒介中的.............
  • 回答
    自然界中有许多繁殖方式,有些甚至可以说是匪夷所思。它们是漫长演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提高生存率而催生出的各种绝技。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其中几种,保准让你大开眼界。1. 变色龙的“精准打击”:卵胎生中的特殊一员很多爬行动物是卵生的,也就是产卵。但变色龙,或者说其中一些品种,它们走的是一条更“内卷”的路子.............
  • 回答
    自然界中,为了生存,许多生物都发展出了令人惊叹的策略,其中“放弃”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就像壁虎在危急时刻能割舍尾巴以求生一样,自然界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它们通过看似“损失”的方式,却成功地延续了生命。壁虎的断尾求生:一个经典的“放弃”范例壁虎的断尾术,或许是人们最熟知的一种为生存而放弃的例子。当壁.............
  • 回答
    自动化控制与检测领域,与机器学习、图像处理一样,也拥有众多经典、巧妙且在业界和学术界具有深远影响的算法和理论。这些算法构成了现代自动化系统的基石,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将介绍几个在自动化控制与检测领域极具代表性、且被认为是经典巧妙的算法或理论,并尽量详细地阐述它们的核心思想、.............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自然》联络员戴卫于8月8日发文称韩春雨的NgAgo已被验证”的说法,我们需要仔细梳理一下信息来源和实际情况。首先,关于您提到的“戴卫”这个名字,以及他作为《自然》的“联络员”,这个表述可能存在一些偏差。科学期刊如《自然》通常有编辑(Editor)、审稿人(Reviewer)、通讯作者.............
  • 回答
    在探讨人类进化过程中“不符合自然进化规律”的地方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自然进化本身并非一个僵化不变的法则,它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过程,充满着随机性、适应性和反馈循环。因此,与其说人类进化“不符合”规律,不如说人类自身的出现和发展,在某些方面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了这些规律,甚至在某些角度上,显得格外.............
  • 回答
    探讨不完全双循环相较于完全双循环的进化优势,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议题,尤其是当我们审视两栖动物在自然界中那令人惊叹的广泛分布时。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两个概念: 完全双循环(Holometabolism): 这是昆虫发育的一个重要模式,指的是幼虫(如毛毛虫、蛆)与成虫在形态、生态位甚至食性上都存.............
  • 回答
    自然界里,进化本身是没有明确的“优劣”之分的,这一点至关重要。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将“强壮”、“聪明”或“适应性强”等人类价值观投射到进化过程中,但实际上,进化更像是一场持续不断、没有最终目的的“试错”游戏,它的驱动力是生存和繁殖。举个例子,我们可能会觉得拥有强大肢体的动物比瘦弱的动物“更优越”,但这.............
  • 回答
    中老泰铁路的建设,虽然宏伟,但沿途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确实给工程带来了不小的挑战。1. 山峦叠嶂,喀斯特地貌的挑战:从中国西南地区出发,尤其是在云南境内,铁路需要穿越的区域,地形崎岖,山脉连绵。许多地方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意味着地下存在大量的溶洞、暗河和石灰岩裂缝。 隧道工程的艰巨性: 为了.............
  • 回答
    在艾泽拉斯这片充满魔法与古老力量的大陆上,德鲁伊与萨满都是与自然紧密相连的职业,他们共同崇敬着生生不息的万物,但他们对自然的理解、信仰方式以及与自然互动的方式,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侧重点和路径。德鲁伊:平衡之道与守护之责德鲁伊的信仰核心在于平衡。他们视艾泽拉斯为有机整体,而他们自身则是这个整体的守护者。.............
  • 回答
    那场战争,如同中国北方凛冽的寒风,裹挟着血与火,卷走了无数鲜活的生命,也无情地碾碎了一些来不及绽放的爱情。在边境线上,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深处,总有一些故事,如同一抹暗红的血迹,深深烙印在历史的记忆里,又被无数的口耳相传,添上了几分传奇和悲凉。我想讲一个关于两个年轻人的故事,他们的名字,或许在战史的浩瀚.............
  • 回答
    .......
  • 回答
    行为经济学中的过度自信,真是一个屡见不鲜的现象,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就已经掉进了这个坑里。我给你讲几个特别有代表性的例子,保证够生动,也够真实。1. 股票市场里的“股神”梦碎这算是我亲身经历或者身边人经常聊起的吧。很多人一接触股票,就觉得自己脑子特别灵光,能看穿市场的涨跌。尤其是看到别人通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