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自然界的各种进化有没有优劣之分?

回答
自然界里,进化本身是没有明确的“优劣”之分的,这一点至关重要。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将“强壮”、“聪明”或“适应性强”等人类价值观投射到进化过程中,但实际上,进化更像是一场持续不断、没有最终目的的“试错”游戏,它的驱动力是生存和繁殖。

举个例子,我们可能会觉得拥有强大肢体的动物比瘦弱的动物“更优越”,但这完全取决于它们所处的环境。在开阔的地带,奔跑速度和力量或许能带来优势;但在茂密的丛林中,敏捷的身手、攀爬的能力,甚至隐藏自身的能力,才可能是生存的关键。如果环境变化了,比如森林变成了草原,那么曾经“弱小”的物种,凭借其更适合新环境的特征,反而可能成为赢家。

那么,我们所说的“优势”或者“劣势”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要从进化的几个核心机制说起:

1. 变异(Variation):
这是进化的起点。生物体在基因层面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微小变化,这些变化是随机发生的,并且不一定是为了“好”或“坏”的目的。就像同一个父母生出的孩子,长相、性格都会有所不同一样。这些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2. 选择(Selection):
这是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我们容易产生“优劣”误解的地方。进化中的“选择”不是有意识的决定,而是环境对生物体特征的一种“筛选”。

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 当环境(包括气候、食物、捕食者、疾病等)发生变化时,那些拥有更适合当前环境特征的个体,更有可能存活下来,并且成功繁殖后代。而那些特征不那么适合的个体,则可能难以生存或繁殖,它们的基因在下一代中的比例就会下降。
优势的体现: 比如,在寒冷地区,毛发浓密的动物比毛发稀疏的更能抵御严寒,它们更有可能活下来并留下后代,于是“浓密的毛发”这个特征就成为了一种“优势”。但这仅仅是在这个特定环境下。如果在炎热地区,浓密的毛发反而会成为一种“劣势”。
劣势的出现: 所谓“劣势”,其实就是指在特定环境下,某个特征不利于生存和繁殖。例如,一只身上颜色鲜艳、很容易被捕食者发现的青蛙,在捕食压力大的环境中,其颜色鲜艳的特征就是一种“劣势”。
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 除了自然选择,还有一种选择发生在生殖过程中。通常是异性(大多数是雌性)在选择配偶时,偏好某些特征。例如,孔雀的华丽尾羽。从生存角度看,华丽的尾羽让孔雀更容易被捕食者发现,是明显的“劣势”。但在求偶时,它却是一种强大的“优势”,因为它能吸引到更多的配偶,从而提高繁殖成功率。

3. 遗传(Inheritance):
生物体的特征是通过基因遗传给后代的。那些在选择中“胜出”的个体,将它们有利的基因传递下去,这些基因的频率在种群中就会逐渐升高。

4. 时间(Time):
进化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成千上万年甚至数百万年的时间,才能让微小的变异积累起来,最终形成巨大的差异,比如我们看到的不同物种。

为什么没有绝对的“优劣”?

环境的动态性: 正如前面提到的,环境一直在变化。今天被认为是“优势”的特征,明天可能就成了“劣势”。例如,抗生素的出现,让原本对人类有害的细菌,其中产生抗药性的少数个体,变成了“优势”基因的携带者,因为它们能够在这种环境下生存。
多重适应性: 很多生物的特征并非只服务于一个目的。比如,鸟类的翅膀不仅用于飞行,有时也用于展示、求偶,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作为防御武器。很难说哪个功能是“更优越”的,它们共同构成了鸟类的整体适应性。
“权衡”(Tradeoff): 进化常常伴随着“权衡”。为了获得某种优势,生物体可能需要在另一方面做出牺牲。比如,一些体型巨大的动物,虽然在力量上占优,但它们对食物的需求量也更大,一旦食物短缺,它们的生存就面临更大的风险。

误解的根源:

我们之所以容易看到“优劣”,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用“成功”或“强大”来衡量事物。在进化论中,“成功”的定义非常简单:活下来并繁殖。一个看起来“弱小”的生物,如果它能很好地适应环境,成功地将基因传递下去,那么它在进化的意义上就是“成功”的。

比如,我们可能会觉得狮子比绵羊“更进化”或“更优越”,因为狮子是捕食者,力量强大。但绵羊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快速繁殖,并且拥有群居和警觉的特性来躲避捕食者。在绵羊的生态位中,它们同样是进化的赢家。

总结一下:

自然界的进化是一系列环境驱动下的、随机变异和非随机选择的累积过程。它并非追求某种绝对的“完美”或“进步”,而是根据不同时空下的特定环境需求,对生物体特征进行筛选。因此,任何特征的“优劣”都是相对的,取决于它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和繁殖能力。今天我们看到的生物多样性,正是无数代“试错”和“筛选”积累的结果,每一个现存的物种,都是在它所处的环境里,通过进化找到了一条生存和繁衍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里的观点是在大自然面前,万物没有优劣之分。

“物竞天择”不等于“弱肉强食”。最初达尔文也是对物种持等级观念。直到对一种极为常见的生物进行深入观察后,他摒弃了这一想法。

  从1846年开始,他花了整整8年的时间专注于对藤壶的研究。这种甲壳纲动物的捕食动作如张开羽翼般轻盈优美,由于每年只制造一次卵子,藤壶的雄性生殖器是身体的数倍长,能精准地跨越4~5个藤壶的距离进行交配。
  达尔文震惊于简单生物背后的复杂性。在早期发表的对藤壶的研究报告中,他不止一次地提到“我们必须抛弃那些高等动物或低等动物的念头”,因为“那些"低等动物"往往非常复杂,它们为适应环境所作出的努力简直令人着迷”。[1]



这就回答了你最后的问题:鲱鱼群,沙丁鱼群,它们存在的意义难道就是吃和被吃吗?

生物的存在并没有其特定的意义,而意义是人所赋予它们的。

所有的生物都和我们共享同一个地球,并不是为了某种“意义”而存在的,大家都有生存的权利。


对于第二个问题,“拿鲨鱼在整个海洋生态链的地位作推论,至少绝大多数的海洋生物在它们面前都是炮灰,鲨鱼们在千百万年或更久以来的进化路线是否就天生决定了整个鲨鱼族群可以凭借更出色的身体性能和狩猎直觉达到利用相对更少的精力和运气来保证整个族群的延续几率增大。”


就用题主举例的鲨鱼和沙丁鱼来说吧,“适者生存”不代表“强者生存”,而所谓的强与弱是相对的。 沙丁鱼处于食物链底层,它们在鲨鱼面前就是“炮灰”,所以我们看到的鲨鱼活得更好了吗?

从现实中看好像并非如此,多种鲨鱼濒危,而沙丁鱼一直活得好好的。

因为很多人认为鲨鱼是强者而沙丁鱼是弱者,但是从生育能力上来说,沙丁鱼比鲨鱼强多了。所以我们看到的就是鲨鱼活的反而没沙丁鱼好。而所谓的优和劣是相对的。


而对于第一个问题“譬如拿座头鲸和长须鲸作比较,同属鲸类,前者块头大但速度慢,后者却凭借更优越的流线型躯体兼具敏捷与重量,后者能够延续的几率是否就大于前者?”

这个也不一定,自然选择往往在碰运气,

恐龙可能因为环境的剧烈变化而灭绝,从此相对弱小的哺乳动物才有了繁荣起来的机会,不是么?

-

此外一提,由适者生存推导出弱肉强食,这个属于社会达尔文主义。达尔文本人是明确反对将其学说应用在人类社会的。他认为人类应该同情和救助弱者。同情和救助弱者是强者的表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的象征。[2]

参考

  1. ^被误读的《物种起源》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11/25/content_2952231.htm
  2. ^今天,达尔文的进化论过时了吗?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66240&s=fwtjgzwz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