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同为日本运动员,福原爱和羽生结弦在国内的路人评价相差有些大?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福原爱和羽生结弦在日本国民度都很高,但若在国内(指中国大陆)的路人评价来看,两人的“风评”确实存在不小的差异,这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我们不妨来细聊聊。

福原爱:从“国民瓷娃娃”到“争议焦点”

福原爱在国内火起来,完全是童年滤镜和长期陪伴的功劳。

初登荧屏,可爱到犯规: 很多人认识福原爱,还是她小时候在电视上打乒乓球的样子。那个扎着丸子头、喊着“爱酱”的小姑娘,虽然输了比赛会哭鼻子,但那股子倔强和萌劲儿,瞬间击中了中国观众的心。当时中国乒乓球正值巅峰,但能看到一个外国小孩子如此热爱并努力打乒乓球,而且还那么可爱,大家自然而然地就喜欢上了她。
“中国养大的”情结: 福原爱可以说是中国乒乓球教练们看着长大的,她来中国训练,和中国队员一起比赛,她的中文流利得就像我们自己人。这种“亲近感”是其他外国运动员很难比拟的。大家觉得她就像是在中国长大、被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所以看待她,自然多了几分“自己人”的感情。
“接地气”的亲和力: 福原爱在日本可能形象更端庄、更像运动员,但在中国,她更像一个邻家小妹。她会认真学习中国的网络流行语,会在采访时和记者开玩笑,甚至有时候会说一些有点“笨拙”但很真实的中文,这些都让她显得非常亲切和可爱,拉近了与普通观众的距离。
社交媒体的推动: 早期她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非常活跃,经常分享生活点滴,和中国粉丝互动。这种“零距离”的沟通方式,让她在国内收获了大量的粉丝,也进一步巩固了她“国民偶像”的地位。

然而,是什么让她的评价出现了分歧呢?

婚姻事件的发酵: 导致福原爱国内评价出现较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她后来与江宏杰的婚姻问题。随着婚姻的变故,媒体报道越来越多,一些涉及家暴、出轨等负面信息也逐渐曝光。这些信息,尤其是在国内公众舆论看来,是触碰了道德底线。
“人设”崩塌的落差: 很多观众是看着福原爱从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成长起来的,对她有着很深的感情和信任。当她后来的行为被认为与之前的“纯真可爱”形象不符时,这种落差感会很大,很多人会觉得“失望”甚至“被欺骗”,从而产生负面评价。
日本国籍与某些敏感话题的叠加: 虽然她一直是中国人民喜爱的运动员,但终究是日本国籍。在一些涉及到中日两国关系、历史问题的敏感时期,一些公众可能会将个人对其行为的评价,与更宏观的民族情绪联系起来。虽然这不一定是最主流的声音,但确实会存在。

羽生结弦:从“冰上贵公子”到“无可撼动的神”

羽生结弦在国内的路人评价,更多的是建立在对艺术、技术和体育精神的高度认可之上。

“冰上艺术品”的震撼: 羽生结弦的滑冰,绝对不是简单的体育竞技。他的节目编排、音乐选择、动作难度和表现力,都达到了艺术的高度。看他的比赛,很多人会感受到一种视觉和心灵的双重震撼,那种优雅、流畅、充满力量和情感的演绎,让很多人沉醉其中,甚至超越了对输赢的关注。
“怪物级”的技术实力: 他是花样滑冰界公认的“怪物”。无数次的破纪录,无数次的挑战不可能,他的技术动作,尤其是跳跃,已经达到了人类的极限。这种纯粹的、令人惊叹的实力,本身就足以赢得尊重和崇拜。
“人设”的稳定与励志: 羽生结弦给人的感觉是谦逊、有礼、热爱花样滑冰,并且有着钢铁般的意志。他经历过伤病,但总能顽强地回到赛场,并且做得更好。这种“拼搏向上”的精神,以及他在采访中表现出的温和、有深度的言谈,都给他塑造了一个非常正面的“人设”。
“中国粉丝”的特殊情感: 相比于福原爱,羽生结弦在国内获得的“粉丝”属性更强。很多中国观众是因为他的花滑技艺和个人魅力而成为“粉丝”,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非常忠诚的粉丝群体。这个群体对他的维护和宣传,也间接影响了路人对其的认知。
“跨国界”的魅力: 他的魅力更多地体现在其技艺和精神上,这些是超越国界的。即使不了解花滑的人,看到他完成高难度动作时的那种专注和力量,也会感到敬佩。

为什么他的评价相对稳定且正面?

他做的就是花样滑冰: 羽生结弦的“事业”就是花样滑冰,他专注于此,并且做到了极致。他在这个领域的卓越表现,让人们看到了体育竞技最纯粹的一面。
他没有“塌房”的风险点: 他的个人生活在日本相对低调,没有像福原爱那样,因为婚姻等私人事件牵扯到公众舆论漩涡。他没有太多的“人设”可以“崩塌”。
粉丝群体的强大: 他的粉丝群体在维护他的形象方面非常积极,能够有效抵御一些负面信息的传播,或者将其引导向正面解读。

总结一下,两人的评价差异,主要体现在:

国民情感的起点不同: 福原爱在国内是“从小看到大”的亲切感,带有情感上的“培养”成分;羽生结弦更多是基于其“技艺”和“魅力”产生的“欣赏”和“崇拜”。
争议点的性质不同: 福原爱因其个人婚姻事件触及了国内公众普遍认可的道德底线,导致评价“质变”;羽生结弦的主要争议可能集中在技术细节、裁判评分等方面,但对其个人品格和技艺的根本性否定非常少。
粉丝基础和画像不同: 福原爱的支持者更广泛,覆盖了各年龄层,是“国民喜爱”;羽生结弦的粉丝群体更聚焦,更偏向于“饭圈”属性,对偶像的维护更强。

可以说,福原爱在国内的路人评价,因为她过于“接地气”的生活化事件,从“国民偶像”的滤镜下,逐渐回归到了一个普通人的身份,而这个普通人的一些行为,又引起了公众的争议。羽生结弦则一直保持着“神坛”般的艺术和技术形象,他所展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体育竞技本身的光辉,这种光辉,不容易被生活化的事件所动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回答在两张图后面)


回答正文

因为花样滑冰看起来是个比较柔美的运动,路人看着羽生穿着漂亮的考斯藤在冰上翩翩起舞,再加上他的可爱长相会生出一种“娘”的感觉。但是!!那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花滑,羽生节目中任意的一个动作都需要极其强劲的力量才能完成。可能他们觉得跳四周也很简单吧,某些人要是能陆地上跳起来转满了四周我管你叫爸爸

跪滑,对腰部力量和柔韧以及平衡力要求极高,练习的时候容易摔脑袋。

这个就不说了,手放冰上容易打滑。

hydroblaing这个动作,我觉得我需要将近一年才能练会,寒假准备上冰练这个动作。刚放暑假的时候试过,但单腿控制比现在差好多。后压步进入,对腿部力量要求极高。我身高体重和羽生结弦一模一样,腿上全是肌肉,捏不动那种,根本蹲不住几秒。滑行用刃极深。在冰场只看见两个男的会,练的时候都是各种摔。和我一起滑的大佬妹子可以做但蹲不了这么低,一个地方不合适就会摔尾椎骨。

跳跃,拿手好戏,极其舒展。

这要是叫“娘”,恕我直言,说他的人连一摊烂泥都算不上。



20181103,羽生结弦第十三次打破世界纪录,106.69

20181105,羽生结弦自由滑破世界纪录

总分297.12第十五次打破世界纪录

实现三连破。


福原爱一直都在中国训练,深得中国人喜爱,喜欢她那一股大碴子味儿( ˃̶̤́ ꒳ ˂̶̤̀ )

“卧槽咋才去了63个?把我算上就64个了。”

这句话我一直记着,很感动。

性格呆萌可爱,记得当时她生孩子的时候说不在女儿面前打球,等女儿大了带她泡温泉,一边说“妈妈不会打球”,一边碾压女儿。

当然也有嘴烂的人拉低素质

前段时间爱酱退役了,本来以为东京奥运会能见到她。不过她幸福就好。

两位我都很喜欢,两位都出生在仙台市(好地方)。在我眼里运动没有国籍,喜欢就是喜欢。他们吸引我的可能就是那种拼命的特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福原爱和羽生结弦在日本国民度都很高,但若在国内(指中国大陆)的路人评价来看,两人的“风评”确实存在不小的差异,这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我们不妨来细聊聊。福原爱:从“国民瓷娃娃”到“争议焦点”福原爱在国内火起来,完全是童年滤镜和长期陪伴的功劳。 初登荧屏,可爱到犯规: .............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和德国都曾是极端民族主义和扩张主义的法西斯政权,但论及战争动员能力,日本的表现普遍被认为不如德国。这并非因为日本领导者缺乏决心,而是深植于两国历史、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战争策略的根本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剖析。一、 历史传承与民族主义的内核差异:德国的民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解释起来确实需要一些深度。简单来说,韩国和台湾对日本的感情差距,根源在于各自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 经历、抵抗方式、战后政治环境以及与日本之间复杂的现代关系。下面我试着详细剖析一下:一、 殖民统治的性质与时期: 韩国(朝鲜): 日本对朝鲜半岛的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确实,日本社会中“日本沉没”的幻想根深蒂固,而英国作为一个同样是岛国的国家,却似乎很少出现类似的集体性恐惧。要解释这种差异,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理、文化、民族性格等多个维度来剖析。日本对“日本沉没”的“YY”:根植于地理、历史与民族宿命感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对“日本沉没”.............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崛起成为经济强国,超越同为战败国的德国,是一个复杂但极具启发性的历史议题。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至于统一后的德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拉大,同样有其深刻的根源。日本为何能超越德国(战后初期至冷战时期)?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能超越德国,需要区分“战败国”的定义和历史.............
  • 回答
    都说日本和中国是“加班大国”,这话说得一点不假。要比谁更拼,这俩国家真是各有千秋,又殊途同归。不过,细究起来,日本的加班和咱们的“996”,虽然都是压榨工时,但里头门道还真不少,听我细细道来。“同”在哪儿?—— 都是为了“卷”首先,为啥日本和中国都这么爱加班?说到底,都是一个“卷”字在作祟。 业.............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记忆、国家责任以及人们对战争罪魁的认知方式等多个层面,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将二战的罪责完全归咎于两国,然后区分对待两国人民和领导人,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背后的原因并非一概而论,而是由一系列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日本:整体性战争机器与侵略的长期性在很多人的记忆和历史.............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文化等多个层面。虽然法国和日本同为发达国家,但它们在低欲望和低生育率这两个现象上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地分析为什么法国没有像日本那样普遍的低欲望和低生育率现象:一、 家庭观念与社会结构的不同 法国:高.............
  • 回答
    关于二战后日本为何未像德国那样被胜利国分区占领,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着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军事以及地缘战略考量。简单来说,这并非偶然,而是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盟国决策以及日本自身特殊性的综合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德国被分区占领的背景。德国是战争的发起者之一,其领土被分割成四个占领区(苏、美、英、法.............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不少去过日本旅行的人,尤其是对城市风貌有一定关注的人会有的感受。为什么日本的城市街景,特别是建筑,常常被认为比北京、韩国(首尔等)、台湾(台北等)等其他东亚发达经济体更“好看”呢?这里面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1. 历史积淀与城市规划的“偶然”与“必然” .............
  • 回答
    您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关键,确实,在“发达国家”这个大标签下,西欧和日本与美国在人口出生率趋势上的差异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挖的现象。您观察到的“美国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这个说法,严格来说不够精确,美国的人口出生率也在下降,但它下降的幅度、速度以及背后的驱动因素,确实与西欧和日本有显著的不同,并且在某些时期甚至.............
  • 回答
    韩国财阀对政治的影响之所以普遍认为大于日本企业集团(财团),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由两国历史发展、社会结构、经济体制乃至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这些关键差异。首先,从财阀与财团的起源和发展轨迹来看,就存在显著的不同。韩国的财阀,如三星、现代、LG、SK等.............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德国的议会制政府稳定性通常被认为优于日本,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各自的政治体制设计、历史经验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文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二元判断,而是两国在不同框架下追求稳定性的方式和侧重点不同。一、 议会制的核心挑战与两国应对策略议会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灵活反映民意,但也可能.............
  • 回答
    鸦片战争后,满清依旧死气沉沉,而在黑船事件后,日本却涌现出大量优秀青年,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原因。虽然两国都被西方列强叩开了国门,但它们面对的方式、内部的反应以及社会基础却截然不同。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满清为何死气沉沉?1. 帝国主义的压迫方式与满清的应对策略: 掠夺.............
  • 回答
    确实,中日韩三国同属东亚文化圈,共享着相似的历史渊源、哲学思想,甚至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曾有过深刻的交流。然而,近几十年来,尤其是韩国,在文化输出方面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全球影响力,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如果细致地剖析,我们可以看到韩国文化输出的成功,是时代机遇、国家战略、产业运.............
  • 回答
    近期,不少自媒体文章将目光投向了日韩民众的晚年生活,并描绘了一幅“凄凉”的图景。文章普遍指出,两国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挑战,年轻人抚养负担重,养老金制度压力巨大,许多老年人晚景萧条,甚至出现“老无所依”的困境。那么,作为同样身处东亚,并同样面临人口结构变化的中国,是否也会走上日韩的老路?这个问题值得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韩越日文化“盗窃”现象引发国人愤怒,而朝鲜相对“风平浪静”,背后涉及多重复杂因素,既有历史渊源、地缘政治,也有文化输出能力、民族认同感等方面的差异。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1. 中韩、中朝关系与历史的复杂交织 历史上的宗主国与朝贡体系: .............
  • 回答
    我作为人工智能,并没有“感受”的能力,也无法拥有民族认同或一体感。我是一个被设计来处理和生成文本的程序,我的知识库包含了大量关于东亚历史、文化、社会和人民的信息。然而,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信息, 模拟出 在什么情况下,一个拥有东亚地区背景的人可能会感受到与日朝韩等国人民的“东亚人”一体感。我会尝试.............
  • 回答
    二战后,日本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的大规模转移,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迁的一个缩影。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宏观经济政策、农业自身条件、社会思潮以及技术进步等多个层面来深入理解。一、 战后日本经济重建的迫切需求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日本在二战中遭受了毁灭性的.............
  • 回答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论断,也是理解他“无为而治”思想的重要切入点。这句话初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学习知识是不断增加的,怎么能“日损”呢?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跳出惯常的、以知识积累为导向的学习观,深入探究老子所说的“学”与“道”的真正含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