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为议会制政治制度,为什么德国的政府稳定性看上去要远好于日本?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德国的议会制政府稳定性通常被认为优于日本,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各自的政治体制设计、历史经验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文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二元判断,而是两国在不同框架下追求稳定性的方式和侧重点不同。

一、 议会制的核心挑战与两国应对策略

议会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灵活反映民意,但也可能因为党派林立、派系斗争而导致政府更迭频繁,稳定性不足。德国和日本都采取了议会制,但他们在设计上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来应对这一挑战。

二、 德国:设计精巧的“可撤换的信任”与“政党责任”

德国的议会制之所以显得尤为稳定,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在战后设计的“联邦基本法”(Grundgesetz)中所体现出的精心考量。

选择性不信任投票(Konstruktives Misstrauensvotum): 这是德国议会制最核心的稳定器。与许多议会制国家不同,德国的联邦议院(Bundestag)在表决不信任动议时,不能仅仅是表达对现任总理的不满,而是必须同时推举出一位新的总理人选,并且需要得到议会绝对多数的支持才能通过。这意味着,即使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议会也必须在短时间内达成共识,选出下一任政府,从而避免出现权力真空期。这种“建设性”的安排,迫使反对党在提出不信任时必须三思,因为他们不仅要推翻现任政府,还要证明自己能够组建一个更稳定的政府,否则可能会面临选民的责难。
联邦总统的角色: 德国的联邦总统更多是象征性国家元首,虽然拥有解散议会的权力,但其行使受到严格限制。总统只能在政府未能获得议会信任投票、且议会无法在14天内选出新总理的情况下才能解散议会,并提请举行新选举。这与英国等国家总统(国王)在政治危机中拥有较大自主权的情况不同,德国总统的权力是受到议会和宪法制约的,进一步增加了政府决策的稳定性。
政党体系与联盟政治: 德国自战后以来,虽然有多党参与,但形成了以两大政党(CDU/CSU和SPD)为核心的“大联合”或主要由一个较大政党带领的联盟政府。这种格局使得政府组建和运作相对更容易达成稳定。虽然小党派也能在联盟中扮演关键角色,但它们的议席规模通常不足以单独动摇政府的根基,除非它们与主要政党之间出现重大的裂痕。
财政联邦制与区域平衡: 德国的财政联邦制,使得各州在财政收入和支出上有一定的自主权,但也强调了州与联邦之间的财政协调和转移支付。这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政治权力,但也促进了区域间的合作和对联邦政府政策的普遍支持,减少了因区域发展不均而引发的政治动荡。
历史教训的深刻铭记: 德国在魏玛共和国时期经历了频繁的政府更迭和政治动荡,最终导致了纳粹的上台。这段惨痛的历史使得德国人在设计其政治制度时,对稳定性的追求达到了近乎执着的程度。他们深知,不稳定的政治环境是对民主的巨大威胁。

三、 日本:表面稳定下的“派阀政治”与“不信任投票的威力”

日本的议会制,特别是自1955年以来长期由自民党执政的“55年体制”,在表面上似乎非常稳定。然而,这种稳定背后却隐藏着一些可能导致更剧烈动荡的因素。

对不信任投票的谨慎使用与“党内政治”: 与德国不同,日本的众议院(衆議院)可以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来迫使首相辞职或解散众议院举行大选。然而,在自民党长期一党独大的时期,这种不信任案通常是作为反对党的一种象征性手段,很难真正动摇执政党内部的权力格局。真正影响政府更迭的,往往是自民党内部的派阀斗争。党内派阀的领袖人物通过掌握的议席和支持者,可以影响首相的提名、内阁的组成,甚至通过“倒阁”来更换党内领导人。这种“党内政治”的强大影响力,使得政府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民党内部派阀的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政府就可能迅速垮台。
解散众议院的“首相特权”: 日本首相拥有提前解散众议院的权力,这是一种强大的政治武器。当首相面临党内压力或希望在政治上占据优势时,他可以主动选择解散议会,通过新的大选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或改变议会力量的对比。然而,这种权力如果被滥用,也可能导致政治不稳定,因为选民可能无法对政府的任期有稳定的预期。
“官僚主导”与“政治的模糊性”: 在日本政治中,官僚体系长期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有很大的影响力。在某些时期,甚至出现“政治指导”(政治主导)相对弱化的现象,即政策的制定更多依赖于官僚的专业知识和建议。这种模式在短期内可能带来政策的连续性和专业性,但也可能导致政治决策的模糊性,当出现重大问题时,责任难以界定,也使得政治改革的动力不足。
党内派阀的“脆弱平衡”: 尽管日本自民党内部存在着强大的派阀,并且这些派阀在历史上形成了复杂的权力分配和制衡机制,但这种平衡并非永恒不变。当派阀之间的利益冲突激化,或者出现新的政治力量挑战现有格局时,这种“脆弱的平衡”就可能被打破,导致大规模的政治动荡。例如,1993年自民党分裂、2009年民主党上台,都与党内派阀的失衡有关。
缺乏德国式的“建设性不信任”: 日本的内阁不信任案,不像德国那样强制要求提出新的总理人选,这使得不信任案的威力相对有限。一旦不信任案通过,首相可以选择辞职,但并不一定能立即产生一个稳定的新政府,反而可能陷入更长的政治博弈。

四、 总结:稳定性来源与表现形式的差异

德国政府的稳定性,更多地体现在制度设计上的“防火墙”和“缓冲机制”,通过明确的规则来防止政治僵局和权力真空,并通过“建设性不信任”来强制形成共识。其稳定是“积极建设型”的,强调通过制度来主动解决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而日本政府的稳定性,在自民党长期执政的背景下,更多地表现为“政党内部的稳定”,依赖于党内派阀之间的复杂制衡。这种稳定性在某些时期是有效的,但也可能因为党内权力格局的变动而出现“突发式的不稳定”,其动荡往往更加剧烈。日本的稳定性更像是“被动维护型”的,依靠强大的执政党来压制潜在的政治分歧。

因此,虽然两国同属议会制,但德国通过宪法设计构建了一套更具韧性的稳定框架,而日本的稳定性则更多地依赖于特定时期内执政党内部的权力平衡。正是这种制度设计上的差异,使得德国的政府稳定性看上去更为“扎实”和“持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德国宪政制度里有一个小设计,能有力地克服议会内阁制带来的政局不稳,就是建设性不信任案制度。

众所周知,议会制如果出现内阁与议会的分歧,一般最终会导致两种局面:或是内阁辞职,或是解散议会重新大选。导致这两种局面发生的方式,通常是发生了不信任案投票。如果内阁无法挺过不信任案投票,那么就难逃下台命运。

德国的宪政制度在设计上采取了一种名为“建设性不信任案”的制度,也就是联邦议会在对总理提出不信任案投票同时,必须提出一名总理候选人。由于传统议会内阁制下的府院分裂,往往是执政联盟的分裂造成的,而此时并不见得形成了新的多数派,所以往往无法提出可以获得组阁票数的总理候选人人选。如此一来,内阁的地位就大大稳固了。

user avatar

补充一下 @张霜 ,个人认为德国建设性不信任案并不是造成德国总理任职比日本首相久的原因。1955年后的日本首相几乎没有因为不信任案而下台,自民党一般能获得议会六成议席。

德国总理被限制行使议会解散权,只有在信任案被否决或不信任案被通过却未能选举出总理,总理才能要求总统解散议会下院重新选举,而日本首相随时可解散众议院,宪法上权力比德国总理灵活得多。

个人认为主要是频繁的选举导致日本首相任期短。

1.自民党总裁的每届任期短,以前是每届2年,连任一次,最长只能当4年。现在改为每任3年。

2.强势的参议院。日本的参议院也是民选的,和众议院权力不相上下,任期6年,每3年改选一半,不能解散,参议院选举失败,作为自民党总裁的首相要下台负责。

3.频繁的众议院选举。日本首相可以自由解散众议院提前选举,虽然众院任期4年,但一般2年左右解散选举,众议院选举失利(丢掉较多议席),首相要下台负责。

日本首相,几乎每1年,都要经历以上3个选举中的一个或更多的选举,只要有一个失败,就要下台负责,这样来说,一年换一个首相,几乎是大概率事件了。

而德国总理和政党领袖是分离的,参议院是由各州任命的,下院任期4年,几乎不能解散,总理4年才经历一次选举,而且德国选举几乎没有一个政党能获过半议席,执政党即使选举丢掉很多议席,只要继续和其它党组联合内阁,就可以继续执政,不用下台。

这样看,在制度上,德国总理任期就是日本首相4倍以上,所以看起来较稳定。

作为一个学机械的大学生,强答,请轻喷。

user avatar

谢邀


出现这种情况,不仅仅是自民党的问题了,而是日本政坛政治“固有逻辑”的问题。


有些人说短命政府是自民党体制造成的,然而在非自民党执政党时期,首相同样更迭特别快……


1993-1996年的各党联合执政时期,4年换了3首相(细川护熙8个月,羽田孜2个月,村山富市1年6个月)

2009-2012年的民主党执政时期,也是4年3首相(鸠山8个月,菅直人1年2个月,野田佳彦1年4个月)


所以这不仅仅是自民党的问题,这是日本政坛的固有问题……


真正的问题是:在日本,政党本身是没有任何信仰和政治立场可言的,政党,在政治家眼里,是一个个小的利益团体组织成的“同盟”,所以日本政治家对政党基本没有忠诚可言(日共和公明党可能除外)


在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政党虽然里面充斥着政客,虽然有很多口号只是空口许诺而已,但是还是有一些基本政治诉求的——比如德国,有基督教民主联盟,和社会党,他们都有各自的执政主张,甚至绿党也有自己的政治诉求,毕竟他们需要拉拢各自的选民团体。


而在日本,因为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农村有农协,大城市有企业),和超低的投票率(经常只有三成左右),所以日本的强势议员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盘支持势力,就根本不怕落选,再加上还有比例代表制度保底,所以强势议员的权力是稳固的,几乎不会变动,还能传给儿孙——所以日本才会有那么多世代议员。


于是,日本政客某种程度上可以超脱于政治诉求之外,单纯只为自己而战(安倍其实没有被右翼裹挟,而是自主操纵右翼,他参拜不参拜靖国神社根本不用看谁的脸色,所以这几年他都没去),党派对他们来说只是实现利益的工具而已。



我之前写过一个回答可以参阅下。


日本政坛有一个比较独特的特点,政党之下还分为泾渭分明的派阀。一些议员并不对自己的所属政党有归属感,反而效忠于自己派阀的首领。这种派阀政治数十年来就成为了日本政界的顽疾,无法根除。


常年以来,日本都有一些数十年如一日不断在某地当选的议员,这些资历深厚的议员依靠自己的影响力能够得到大量的资财。而当他将自己的影响力和资财去帮助其他亲信的人去选举,等到这些亲近人当选之后,就形成了类似“将军”和“家臣”的关系


这些“家臣”们对政党丝毫不感兴趣,只是跟着“将军”走,他们清楚政党能够他们带来的东西,远远不如“将军”的。


小泽一郎就是其中一例,他出身于日本东北的岩手县,从1969年开始连续当选国会议员从未间断,他的很多秘书(比如高桥嘉信、藤原良信、石川知裕等等)都曾被他扶起来参选议员,其它受他恩惠的人更是不胜枚举。1993年他从自民党离党时,40多位两院议员云起响应;2012年他退出民主党,又有50名两院议员望风跟随


还有个很出名的妖怪是渡边喜美,他是自民党大佬渡边美智雄的儿子,这个人也是一个跟小泽差不多的权欲很重的人,在自民党混得不爽了,干脆就自创一个党当党首(众人之党),只不过他没有小泽那样的能力和魅力,所以只拉走了十几个国会议员(当然这在其他西方国家也很可怕了,特朗普就算和共和党建制派不对付,他能带十几个国会议员一起去自立政党吗?没人会这么做,这是政治自杀)。




再参阅我的这个回答,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政党不稳定,带来的就是党首的不稳定(动不动就发动内部造反,哪怕民主党当权的时候也是一样,鸠山由纪夫就是被党内造反逼下台的)。


根据日本宪法,总理(首相)并非由国民直选而是来源于国会内的执政党,于是政党内部一旦发生变动,更换党首,那么首相也会被新党首取代。这种强势议会制制度就给了政党内部暗箱操作的空间,理论上在4年的众议院任期内,这个执政党可以任意更换党首,也就是更换总理。


所以,日本屡屡更换首相的原因就一目了然了:

首先,日本政客对政党没有忠诚,也没有约束,屡屡发动造反;

其次,根据宪法,只要执政党换了党首,首相就要换人。


所以,只要有这些政坛客观条件存在,同时没有足够强势的领导人的话,哪怕不是自民党执政,日本依旧会频繁换首相,不会有什么例外。


所谓政治,在日本已经被玩成了一个封闭小圈子内的游戏,一帮世代垄断政治的党阀权贵,带着自己的随从和帮闲来主导国家政治,他们之间的互相争斗,决定了首相人选和国家政治走向,几乎可以算是现代封建制度了。从当今日本的正副首相分别是世代权贵的安倍晋三和麻生太郎来看,这个情况以后恐怕也不会例外。


最后声明,本人陈述的只是客观事实,不做立场评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