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回答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论断,也是理解他“无为而治”思想的重要切入点。这句话初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学习知识是不断增加的,怎么能“日损”呢?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跳出惯常的、以知识积累为导向的学习观,深入探究老子所说的“学”与“道”的真正含义。

首先,我们来拆解“为学日益”。

这里的“学”并非我们今天通常理解的通过学校教育、书籍阅读、科学研究等方式获取的知识、技能、理论体系。老子所说的“学”,更偏向于“世俗之学”、“有为之学”,是指那些通过后天努力、辨析、计算、积累而来的知识和经验。

知识的堆砌: 比如学习各种技能,掌握各种术语,记忆大量的历史事件、科学原理。这些都是在“日益”,在不断地增加、扩展我们头脑中储存的信息。
名利的追求: 很多时候,人们学习的目的在于获得社会的认可、名誉、地位、财富。这种学习也是一种“日益”,是在追求外在的、有形的事物。
分辨与界定: 这种世俗的学问,往往建立在对事物进行精确的划分、定义和归类之上。它强调“知”,强调认识的清晰、逻辑的严密。比如,数学、物理、法律、文学评论等等,都是对世界进行“日益”理解的过程。

所以,“为学日益”描绘的是一种不断向外索取、不断积累、不断增加的过程。这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普遍认同的一种进步方式,也是我们习惯的认知模式。

接下来,我们要深入理解“为道日损”。

“道”在《道德经》中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是万物的本源,是天地运行的规律,是宇宙的根本法则。然而,这个“道”是不可言说的,是不可名状的,是超越了我们用语言和概念所能把握的范畴的。

那么,“为道日损”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1. “损”非失去,而是“减损”人为的痕迹。

“损”在这里不是指“损失”或“失去”,而是指“减少”、“去除”、“简省”。“为道日损”就是要不断地减少、去除我们头脑中那些人为的、后天附加的、阻碍我们体悟“道”的成分。

2. 去除“智巧”与“伪饰”。

老子认为,世俗的学问,尤其是那些追求名利的学问,往往会使人变得“智巧”。这种“智巧”会让我们变得狡猾、机变、善于算计,从而离“道”越来越远。

“智”: 过度的智慧、机巧,会让我们擅长玩弄权术、制造虚假、掩盖真相。
“巧”: 技巧、手腕,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变得圆滑世故,懂得如何包装自己,如何利用规则。

这些“智巧”和“伪饰”,都是后天学习和经验的产物,它们像是给“道”披上了一层层衣裳,使我们无法看到“道”的本真面目。

3. 回归“朴”与“真”。

“道”的本质是“朴”,是未经雕琢的、纯粹的、自然的。而“为学日益”往往会使人脱离“朴”,走向“巧”。“为道日损”就是要通过“损”,一点点地剥离那些不属于“道”的成分,回归到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

减损欲望: 很多世俗的学习是为了满足更多的欲望,比如追求更多的物质、更多的享乐。而“为道”就是要减损这些不必要的欲望,让心回归宁静。
减损分别心: 世俗的学问建立在对事物进行“这是”和“那不是”的区分之上,产生各种分别心、对立心。而“道”是包容一切的,是“无分别”的。要体悟“道”,就需要减损这种分别心。
减损自我: 很多时候,“学”是为了塑造一个更强大的“自我”,更懂得如何在世界上生存和竞争。而“道”的境界是“无我”的,是与万物合一的。因此,“为道”需要逐渐减损那个执着于“自我”的屏障。

4. “损”是一种“去蔽”的过程。

如同一个被灰尘覆盖的镜子,需要不断擦拭才能显现其光辉。“为学日益”就像是不断给镜子蒙上灰尘,而“为道日损”则是用一种反向的方式,将这些灰尘擦去,让镜子(我们的心)能够清晰地照见“道”。

“损”是“不以人为”: “为道”就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是用人的主观意志去改造、去干预。因此,需要减损人的主观意愿、强行干预。
“损”是“不尚贤”: 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提到了“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是如果社会不特别推崇某些“有才能”的人,人们就不会因为争夺名利而产生纷争。这里的“不尚贤”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损”的方式,即不以人为的价值标准去标榜和推崇,从而达到一种更和谐的状态。

为什么“为学日益”必然伴随着“为道日损”?

老子认为,“道”是自然而然的,它本来就存在,只是被我们后天的种种习气、欲望、知识、观念所遮蔽了。

知识的局限性: 任何通过语言、文字、逻辑所建立的知识体系,都只是对“道”的有限描摹,是“指月之指”,而非“月”。过度依赖这些“指”,反而会让我们忽略了“月”本身。
欲望的膨胀: 世俗的“学”往往会伴随着欲望的增长,而欲望的膨胀会扰乱内心的宁静,使人无法专注于“道”的体悟。
心智的固化: 学习得越多,我们头脑中的观念、框架就越固定,越不容易接受新的、与我们原有认知体系不同的东西。而“道”是超越一切框架的。

因此,为了真正体悟“道”,我们就必须反其道而行之,走一条“减损”的路。这个“损”,是一种智慧的减损,是一种精神的升华。它是通过不断地去除表象,触及本质;去除浮躁,回归宁静;去除执着,体悟虚无。

总结来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并非是让我们放弃学习,而是指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向和生命追求。

“为学日益” 是向外积累知识、经验、名利,是“显”的,是“加”的。
“为道日损” 是向内去除杂念、欲望、执着,是“隐”的,是“减”的。

老子提倡的是一种“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境界。最终,通过不断地“损”,去除一切人为的障碍,让心恢复到空明、宁静、自然的状态,从而与“道”合一,实现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学”,是一种关乎生命本质的“道”的求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出自《道德经》的第四十八章。

老子这句话,仅用八个字,就已然概括出了他心中“为学”与“为道”的路径轮廓

首先,“学”追求的是外在的经验与知识,而这些必须是通过积累才能逐渐获得的,所以叫“为学日益”

而与之相对的,“道”追求的是内在精神境界的提升,而这种提升则需要人去,摒弃自己内心中的偏执、狂妄、机巧,才能以一种更开阔的心灵俯仰于天地之间,所以叫“为道日损”

所以,在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时,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明确,它所“益”的是知识,它所“损”的是机巧。表面相反行为的背后,本质上却是并行不悖的,都是一种正面的倡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论断,也是理解他“无为而治”思想的重要切入点。这句话初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学习知识是不断增加的,怎么能“日损”呢?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跳出惯常的、以知识积累为导向的学习观,深入探究老子所说的“学”与“道”的真正含义。.............
  • 回答
    《道德经》这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确实是理解老子思想的一把金钥匙,但也常常让人觉得有些玄妙,难以捉摸。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一点一点地来聊聊它到底是什么意思。首先,咱们得把这两句话分开来看:“为学日益”和“为道日损”。“为学日益”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很明白:“为了学习,一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