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网站
只分亚洲有码,亚洲无码,欧美资源。
我们亚洲人是一体的。
考不上大学,你这辈子就完蛋了。
清华北大/东京大学/首尔国立以外的大学也叫大学?
延边大学/岛根大学/湖南大学(韩国)在啥地方?
现在的高中啊,课上都不教知识的,你想上好大学,就必须花钱参加课后补习,要不然等到高考的时候你就等死吧。
能考上北京大学/东京大学/首尔国立大学的话,随便什么专业都可以。
中国/日本/韩国有句古话叫做“四当五落”,就是你每天睡四个小时就能考上心仪的大学,睡五个小时就会落榜。
上海纽约大学/日本天普大学/平壤科技大学是个什么学校?毕业出来国内认吗?
出国留学有什么用?哈佛耶鲁的文凭回国可没有清华北大/东京大学/首尔国立好用吧?
考败来浙(浙江大学)/阪(大阪大学)/延(延世大学)
等会,这个学校怎么也叫清华大学?
研究生/修士不算校友,你都不是高考进来的,你怎么能算是我们学校的人?
考不上喜欢的大学怎么办?复读(当浪人)啊!还考不上怎么办?继续复读啊!范进中举听说过没?
知乎/雅虎知惠袋:“我高考考砸了,只去了个双非本科/地方国立,但是我想以后在北京/东京/首尔定居,还有没有希望?”
996算什么?8116+8了解一下?707了解一下?
早晨六七点的东直门/西二旗/回龙观/朱辛庄/立水桥/天通苑北/呼家楼/东四/管庄/莘庄/淞虹路/彭浦新村/体育西/嘉禾望岗/新宿/池袋/江南了解一下?
金盏也算北京?/桃浦新村也算上海?/武藏野也算东京?/议政府也算首尔?
啊,好想吃沙县小吃/牛肉饭/炸鸡块啊。
啊啊啊啊啊啊是南条爱乃,太可爱了,我死了!!!(三国合声)
你一个专科/短大出身的也配和我说话?
(以上发言除了南条爱乃可爱那句发自真心以外,其余均不代表本人意见,只是搬运我听到过的发言)
这……赞数!感觉好惭愧。
在凯恩斯旅游碰到过一个日本女生,路上和她聊天,问她哪里来的,她说山口县(yamaguchi),可我不懂日语,不能反应过来这个地方在哪里,可我又懂些日本地理,如果看汉字地名我是知道的,奇怪的是她居然看出了我脸上的困惑,一字一句的说,“mountain mouth”,然后我们都很懂的笑了起来
一般西方人跟我说他哪里来的,一个我不懂的地名,我只会哦一下,但日本的地名,我听不懂,却能看懂,挺微妙的,而且日本女生居然能看出我微妙的心理,用英文直译中文意思,那一刻我真的感慨东亚人民的思维方式真的一模一样
这个问题好受大家关注,我更新一个,看日本电影的时候看到的
一开始没反应过来什么意思,事后猛地一惊,这不就是中国人的“爱老虎油”吗,回想起小时候学英语拿一堆乱七八糟的中文给英语注音的岁月。。。
看好多朋友说的都是汉字啥的,我来说个不太一样的。
刚来德国上学的时候,我们年级75个同学,只有我一个中国人,还有一个蒙古女生,还有个越南裔女生,其他都是德国同学。(建筑系就是一个巨大的教室,里面分了很多组,但是平时都认识)
我闲得没事给同桌看手相,就是看看事业线生命线那种哄小孩玩的级别,我说你这生命线有点短啊!估计40就有大灾。
他不信,去问蒙古妹子。结果蒙古妹子说的跟我一毛一样,也说他别的都还行,就是活得不长...
哥们儿慌了,又赶紧去问越南姑娘,就听他嚷嚷着"scheiße!! ach scheiße!!"(妈了个蛋) 就回来了。
一问果然,姑娘说他活不过2040年...
瞬间我就感觉到文明的力量了
一、当年我介绍给一美国朋友一美国导演拍的电影《最后的武士》,他很不理解那个日本武士为何最后要男主杀死他,亦不理解那些武士败局已定情况下,又不投降又不谈判而发起冲锋。
然而我懂,也问过一些看过电影的中国人,大家都懂,也都觉得理所当然。
我想在东亚的骨子里,确实有些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只是三国都有不同的解读。
二、曾经我介绍《太极旗飘扬》给英国人,他们不明白为何哥哥要修鞋赚钱让弟弟考大学,并说弟弟是家里的骄傲,他们不明白哥哥为何不能过自己的生活,也成为家里的骄傲。他们更不明白哥哥为何一定要弟弟活着照顾家庭。
然而我懂,我妈看了她也懂,我奶奶看了也明白哥哥的选择。
在东亚。家庭,光宗耀祖,尊老爱幼这些字不仅仅是字而已。
三、更早些年,我同一群外国人讨论中国电影,聊到了《英雄》,欧美人纳闷无名最后都离秦王很近了,却不杀他,然而日本人和韩国人懂。“天下”两字份量重过一切情义生死。
https:// mp.weixin.qq.com/s/R02P f10_L7EbnzsuiGDqKA
这种新闻怎么讲,我07年高中毕业时就听闻了,公寓两人一间甚至一人一间带热水和空调。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我们这代人属于人口爆炸第三阶段,资源多的是,随便榨。我当时的女友一个普通二本,提热水洗澡。十年了,解决了什么?还是有学校连空调都没有,国家每年还给了每个学籍学生各种补贴,贴哪去了反正不在学生脑袋上,但开各种会议时,要学生感恩戴德那股劲明显吗?谈感受,我们从里到外透露着一股贱民心态,本国与国外都这么让人难受,无处可逃的感觉。只能支付更多的费用来获得本来该有的权益?
再接一条,https://mp.weixin.qq.com/s/md35K3ws9embKDCuvnM4IA
人家阿拉伯人70年代玩的套路,美国一个p也不放,如今轮到中国人了,人口爆炸美国受不鸟啊。
以下为原答案
在美国某次从食堂走出来,走我前面两个白人看着远处一巴士的日本女生下车,人一多再加日本女生特有的喜欢感叹,就有点吵,叽叽喳喳的。我前面其中一个白人突然说了一句“so many fucking asians”。“they are Japanese。” “i dont care,thry all the same,yellow asians。”有的白人大学生甚至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大学要给那么多东亚人offer是因为什么,只有国际部的那帮老师因为工作或者各种各样的原因,知道东亚人来读大学对该大学和该大学所在的社区或所在城市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这所三本野鸡大学不会因为没有高精尖专业和研究所以拿不到国立或州立或资本的科研经费来建设或扩大学校的资源,他们收了三百多日本学生,一百多阿拉伯人,几十号中国人,短短一年便有足够的条件在银行贷款建设一栋新的教学楼,之后便可以利用这栋楼扩招更多的学生,拿到更多的贷款和学费,就像企业贷款去扩大经营一样;意味着这些外国学生三分之一左右落地就会在当地市场上购买二手车或豪车人均$30000+,每周去当地超市人均消费$50以上, 每周人均花在当地餐厅$30以上,每月人均花在当地房地产租赁$600以上,甚至帮着七姑八婆买东西,去邻城邻州都可以将钱花出去,刺激了整个当地社会的经济和消费与规模。一个野鸡大学就如同一把无形的镰刀收割了几千号东亚家庭的相当一部分收入,而且还不断的刺激着更多的东亚家庭将自己的孩子送去接着滚动这个循环。见过白人将自己孩子送来东亚这么弄的吗?一百个来东亚读大学的可能有90个都是美国大学学费一年$24000都出不起的家庭背景。来东亚交流的大学生,你会认为美国大学出资占大头么?
扯远了,用这么大一段讲了这么多,一个美国白人家庭出生的孩子,家里每个孩子都有辆车的那种中产阶级,在私底下对东亚人的态度是“fucking so many asians” 对白人们来说,他们不需要去区分,就比如我们基本上对美国不会去区分美国的意大利裔还是美国犹太人一样,只要不太疯太表面化,基本上就是按照肤色来划个隐形的圈子。东亚人给当地刺激了经济?so?就是打心底歧视你。就是用所谓的美国dating文化去睡easy girl。拜托,白人在夜店约X都是很正经地言语间的撩妹,在最后那一句“you wanna get out of here?”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才会有身体接触的,黑人除外。而我们东亚妹相当一部分是上来就被咸猪手结果自欺欺人“this is American culture。” 又扯远了。
说个天花板和地板的游戏规则,在美国就业的人都懂的。比如:两个岗位,五个候选人,三个白人两个东亚人,面试官五个。如果面试官里面有那么一两个不想招东亚人的,就会玩一个游戏叫做“你筛人,我来选”。A面试官筛掉一个人,让B面试官从剩下的四个里面再筛掉一个,接着让C再从三个里面筛掉一个,剩下两个人极有可能获得工作机会,D和E面试官就可能是非白人或平时就没发言权的人(手动微笑)最后东亚人就找别的工作去了。还有一个规则:东亚人待遇绝大部分比同级白人低。去搜下好莱坞东亚人因为薪酬比同级别白人薪酬低一半,假期也少一半愤而辞职就明白了。好莱坞里东亚人也就是个可有可无的点缀,主演那是不可能的,斯佳丽约翰逊染黑发也不会让东亚人上。学术领域也差不太远,美国各高校里中国出身的教授们每年寒暑假来华给国内教授写论文和做项目评委来刷钱就能略窥一二了。就这个现状。
我对韩国人的大国国民性格特点有点不爽,不过在美国白人那套沉默的游戏规则里,韩国人那缺点真不算什么。虽然东亚人坑东亚人,中国人坑中国人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有时候遇到一些东亚人,给予你帮助提携后对你来一个东亚人才了解的“大家都难”的微笑和解释时,真的忍不住想哭。可惜的是,东亚人学会用投票来保护自己利益的日子,可能还很远。
据说日本本来是用「玉」字数的,但是「正」字包含着「正确地数数」这种强大的心理暗示,就学习中国用「正」字数了。
下面是具体应用:
2. 日本
3.韩国
-----
再补充个例子,昨天拍的在东京某个法国餐厅的餐具里有筷子。我们就是喜欢用筷子吃西餐!
我在美国生活了6年,只有一个国家的人给我这种感觉,却不在题主列举之内。
这个国家是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华人有一个算一个,凡我碰到的都对中国很亲密,可以毫无困难地说自己是中华民族,为中国这些年的进步由衷的高兴!
有一次我跟一个相熟的马来华人哥们聊天问起这个事,他说马来华人虽然富裕又有教养,但在当地却各种被歧视,大家也害怕出现98年印尼排华那种极端情况。现在大陆强大了他们非常开心,真出现那种情况,辽宁号可以来过去撤侨。。。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另一个阐述:
同样一句话,日朝越都能读出来
日:コウリコッカセイシイ、キインカフクヒシュシ(いやしくもこくかにりすればせいしをいてす、あにかふくによりてこれをひすうするや)
朝:구리국가생사이, 기인화복피추지
越:Cẩu lợi quốc gia sinh tử dĩ, khởi nhân họa phúc tị xu chi.
你看,我们是不是有着共同的文化的根?
在国外生活的时候,这种感觉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中国与韩国,在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上非常接近。在这里,我不讲我自己,讲一个我儿子的经历。我大儿子是5岁的时候跟我一起到美国的,小时候对东亚什么的是完全没有概念,反正我也没教过他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但是到了学校里,他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一种东亚一体的感觉。
去年的某一天,他跟我说,在学校里组织了一个东亚俱乐部,有7个创始成员,这是一个自娱自乐的小团体,但是发展挺快,一个多月时间,已经吸收了几十名成员,包括本校的、外校的,还有几个加拿大的,我儿子是发起人,也是唯一一个东亚出生的“正宗”东亚人,就自任了主席。
至于为什么会搞这么一个俱乐部,小伙子的主要理由不是长像接近,最初的理由只是大家觉得东亚人有更多的共同点,生活习惯、思维习惯还有兴趣爱好比较接近。比如东亚人成绩都好、不仅仅是数学,包括英语、社会、科学都比较好;东亚人都会学一种或者几种乐器;东亚人都喜欢大米和酱油;东亚人大多喜欢动漫(比如万圣节的时候,会cos鬼灭之刃,而不是漫威超英),会打羽毛球,但是大多数不喜欢橄榄球;到了俱乐部成立后,他们的互动更加加强了这种一体的感觉,比如他们发现每个东亚人都有一个很凶的爸爸。我看过他们俱乐部的活动记录,就有一次讨论,主题是为什么东亚人的爸爸特别凶?
我儿子小的时候,朋友里白人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年纪渐长,真正玩得来的朋友,还是东亚人为主,所以到了五年级的时候,会发起这么一个组织,我觉得是完全能理解的。我相信大多数的家长并没有给孩子讲过太多东亚文化方面的东西(我个人算是有点精苏,所以讲苏联比讲东亚要多得多),但是他们就是会自发形成我们跟白人不一样,甚至跟其他亚洲人,比如西亚、南亚、东南亚人不一样的概念。
有一年在德国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坐着火车从慕尼黑去天鹅堡。
那是十一月底,暑假早已结束,圣诞还没到来,并不算是旅游的旺季。火车上人不多,大多数是高大的日耳曼人,一眼望去,满车厢的金发碧眼,礼貌冷漠脸。
我坐着坐着,对面不知什么时候坐下了一个亚洲男子,胖胖的,短发。他开口用英文跟我说:可以说英文吗?
我一听他的口音就发现大哥是个日本人。为了表现我的友好,我就对他说:哈几美马西逮!倒灶妖老西裤!
大哥大喜,呜噜哇啦说了一通日语。我只好尴尬地说……哈哈……我是中国人。那个,我们还是说英语吧。
然而大哥的英文水平像大部分日本人一样十分有限。你画我猜,相对无言之后,我们就默默地从兜里掏出纸笔,写起中文(繁体)来。
大概的意思就是:
“我从日本来。我是一个人旅行。”
“我从中国来,我也是一个人旅行。”
“中国太厉害了。我喜欢三国。”
“我猜你最喜欢的是诸葛亮。”
“你太厉害了。但是我最喜欢的是关羽。”
“……你坐火车去哪里?”
“白鸟城。”
“哦,我去天鹅堡。”
“这个地方我没有听说过。我的旅游书和你的不一样。”
期间我还认真地回忆了很多繁体字的写法。写不好的地方还画了图。我们热烈地鸡同鸭讲着,一份真诚的友谊在火车上开始生根发芽。
心里想着:啊,不是同一个目的地,这个难得的亚洲面孔不知道在哪一站,就要与我告别了啊。然后火车叮叮当当地到了我的目的地,他和我一起站起身来。
“我们难道在同一站下车?!”
他拿着那张纸也呆呆地看着我。明明……他在白鸟城,我去天鹅堡……
等等!白鸟城……天鹅堡……
白鸟城明明就是天鹅堡啊!两个人捧着那张写着汉字的纸,一瞬间醍醐灌顶!
汉字真牛逼!
P.S.:后来我们就靠写字沟通了一整天……后来大哥还来北京玩了一趟期间找我一起玩了一次后海,全程依然像两个哑巴一样比着手语写着汉字……汉字真牛逼。
通过音乐吧。
以前金庸武侠剧里很多喜欢的配乐,都是日本的;还有像各种纪录片用的日本BGM,如果不是特意说或者事先知道的话,一般是听不出来这是日本音乐的。
除了这些流行音乐以外,像是《解放军军歌》和《延安颂》这些老红歌,作曲家是出生于旧朝鲜(现韩国光州)的郑律成(后加入中国国籍),现在那首很有精神的《中国男儿》(老红歌《工农兵All Unite》),原曲是日本的学校歌曲《宿舍里的旧吊桶》……
而看日本人剪辑的朝鲜军歌MV,朝鲜将士简直是PLA和IJN的结合体,特别地有精神= =……(歌词即便不懂日文也能差不多看懂的)
“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所以也希望中日朝韩之间的交融,欢乐颂更多一些吧。
最后的彩蛋,《世界上唯一的花》中日版本欣赏:
笔谈。
虽然现在已经很少被使用了,但其实一直到上世纪,语言不相通的中日韩越之间还是可以用汉字笔谈的方式来交流的。
七十年代韩军官兵驻扎在南越时,还会和驻地识字的越南老村长通过汉字笔谈来进行交流。
一些东北边境地区的地方县志中也常常可以见到清末民初越境韩民与地方官员汉字笔谈的情景。
古代中日韩越琉5国居民在海上遭遇风浪漂泊到圈内任意国家,只要识字就不会有多大麻烦,顺利被遣返回国的记录也非常多。
可惜越南在法国统治期间完成文字拉丁化,去汉字化相当彻底,恐怕七十年代和韩军笔谈的老村长是最后一批传统意义上的汉字圈可以笔谈者了。
韩国情况稍好(尤其是南)。虽早在1446年就创立了现行的自主文字,但大规模使用不过是一百年前遭遇外侵后觉醒的民族主义知识分子普及推广才开始的。但汉字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正式书写中固有词用谚文、汉字词用汉字(即国汉夹写)。DPRK作为革命政权,1949年在北部全境废除了汉字书写(1953年中国朝鲜族也随之废除汉字书写)。
ROK较晚,七十年代朴正熙才开始渐进废除汉字,目的是通过相对来说更具学习效率的韩文文字来加快知识传播进而推动工业化进程。直至今日南韩基本彻底确立了韩字独尊的地位。但其实这一局面也没几年。要知道2004年之前为止,韩国国会所有议员的会场内名牌必须都是汉字,个别左翼议员试图使用韩字名牌还被议长驱逐出了会场。04年后开始扭转,议员可以自主选择汉字或韩字。三百名议员中使用韩字名牌的从十几人逐渐增长到数十上百,直到2017年,三百名议员中使用汉字名牌的议员仅剩9人(3%)。话说汉字被普遍废除的南韩,国会可能是最后坚持汉字的机关,议场内各种汉字被废也仅是2015年的事情。去年弹劾表决,表决票上写汉字也是有效的。
现在这一时点来说,韩国社会可以进行传统笔谈的人还是不少,五六十岁以上的大爷们基本都是问题不大的。60年代及之前接受教育的人则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熟练度非常之高(当时的学生识字,是先学韩字,大概像中国学生先学拼音,然后再学汉字,学到一个汉字,就在作文中代替掉相应韩字,最后的效果就是可以书写正统的国汉夹写)。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发生过卓长仁劫机事件,中国派代表去首尔谈判。当时中国带的翻译没听明白韩方说的“礼让”一词,性急的韩方官员干脆直接拿出纸笔,写下“禮讓”二字。
韩国学者冯荣燮(1920-2003)先生是明朝遗民的后代,在90年代中韩建交后找到了数百年前分离的族人,由于语言不通就使用了传统的笔谈方式。然而由于彼时中国大陆废除繁体字已久,族人竟然看不懂繁体字(当然冯老也不识简体字),还得找来年纪大的长辈来,进而交流。
下图是冯先生写给友人的信(传统的国汉夹写),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亮点是和檀君年号并列的南明永历年号)
未来的话,韩国人民中对中日可以笔谈的一定会越来越少,但不会消失。未来能继续保持汉字力的人,主要有两类:一是乡间儒林,他们作为各宗家的命脉,不会断的,这些老儒们的家庭教育还是传统的汉学教育,汉字能力自不必说。 第二类是城市中的知识分子家庭。这些家庭仍然重视传统的汉字教育,学校的汉字教育有限,他们就会额外进行补充教育。目前很多汉字能力强的年轻人基本都是这种出身。
进来读到这些诗的时候,岂止是日朝韩。
1597年,大明万历二十五年,朝鲜半岛李朝进慰使李睟光一行,经辽东过山海关,一路跋山涉川,触尘埃,蒙霜露,来到北京,参加万历帝万寿圣节,与来自越南的黎朝使臣冯克宽不期而遇。其时越南对于李朝人来说,是个万里之外的传说中的地方,用李睟光当时的话来说,就是“吾闻交州,南极也。但这并没妨碍李睟光与冯克宽诗酒酬唱。韩国今存的李睟光文集《芝峰先生集》里,有《赠安南国使臣二首》,其一云:
闻君家在九真居,水驿山程万里余。
休道衣冠殊制度,却将文字共诗书。
来因献雉通蛮徼,贡为包茅觐象舆。
回首炎州归路远,有谁重作指南车。
冯克宽的和诗,在越南的《皇越诗选》里可以找到,《答朝鲜国使李睟光》诗云:
义安何地不安居,礼接诚交乐有余。
彼此虽殊山海域,渊源同一圣贤书。
交邻便是信为本,进德深惟敬作舆。
记取使轺回国日,东南五色望云车。
参考引用:1.混响的声音:朝鲜朝燕行使与安南、琉球使者的文学交流——以李睟光《安南使臣唱和问答录》和《琉球使臣赠答录》为中心
中日韩?呵!这不是三个只要两个凑在一起必说第三个坏话的国家吗?
最近写了一篇关于日本战后经济及和美国关系变化的小文章~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稍微看看!
正题,英国旅游的时候,在当地的酒吧和一个女生聊得比较投缘,然后他就问我从哪里来的,我说中国China
然后她激动地掏出了手机说我特别喜欢你们的Pokémon和火影忍者之类的Balabala……
我打断了说:你说的那个是日本吧…
然后她满脸惊奇地跟我说:日本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吗…
我……我……我后来也不知道怎么接了……
-------------------------------------------
感谢大家的赞,突然这么多我有点受宠若惊了
我在拉姆西郡检察院工作的时候,组织经常派我参与涉及越南裔美国人的的家庭暴力案件。
明尼苏达州双城地区是美国最大的越南裔美国人聚居地之一,那边一般称他们为“苗族人”(Hmong),其实就是越南人。我有一位中国苗族同学说,Hmong民族与国内苗族的语言和文化都有相通的地方。在历史上,越战结束后很多南越亲美分子和战争难民被安置到了明尼苏达州,给双城地区带来了牛肉米粉。
郡检察院其实也有专人负责处理涉苗案件,有一位检察官姓Vang,其实和王姓是同源,我们还因此认了个本家,还有一位父亲是华裔,母亲是越南人。案件量大的时候,两个人也顾不过来,办公室就把一些被告,受害者或证人是越南裔的案件交给我,并且用非常含蓄、非常政治正确的措辞,希望我能利用自己的文化背景加强和受害者与证人的沟通。可能他们觉得亚洲人都长得一样吧。
明尼苏达州还是比较安宁祥和的,郡里一年到头碰不上几个命案,无非就是夏天贩毒,冬天打老婆 -- 冬天的时候,晚上五点钟天就漆黑了,零下二十来度出不去门,只能在家喝两口小酒运动一下。
有美国同事向我反映过,似乎涉及越南裔受害者的家暴案件尤其难处理,经常遇到受害者电话报警以后,警察上门之时报警者又后悔,请求警察离开,协助嫌疑人拒捕的情况。另外,当控方提起公诉以后,往往又是受害者不断要求控方撤诉,或者积极为嫌疑人辩护。
当然,这样的现象不是越南裔或者亚裔所特有的,但当白人检察官试图和受害者沟通时,遇到的阻碍更大。经常有受害者指责“你们美国人”干涉他们的家务事,拆散他们的家庭,为了一点小事就要把人关进监狱,让孩子没有爸爸,在案卷中,有时能看到受害者和嫌疑人同时表示“你们根本不懂我们的文化” 。
当时我就想,这不就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床头吵架床尾和”以及“孩子怎么办”嘛!
一问那位Vang大哥,原来越南文化里也有类似的说法。
后来,我和两位亚裔同事一起总结了一套和越南裔家暴受害者沟通的方法,在办公室里向大家分享。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多强调心理咨询,婚姻问题咨询,社会公益组织的帮助和缓刑考察期间有警察在场的探视等较为和缓,但也能确保受害者安全的干预手段,让对方明白对家暴的打击并不必然意味着拆散家庭,尽可能获得受害者的理解与支持。
2017年春节那天,我参与的一个家暴案件宣判了。一名越南裔被告人在酒后实施家暴因而受到起诉,而他在案件审理期间完成了心理治疗和戒酒项目,并自愿戴上了酒精检测手环,法院在评估了再犯可能性,听取受害人意见后,做出了允许缓刑的判决。
印象很深的是,本案的受害者,几次要求尽快宣判,为的是能一家人在一起过年。
宣判以后,被告人对我说了一句“新年快乐”。
这种对于“家”的执着,既有其可贵之处,但的确也制造了很多不幸。具体到家暴案件中,亚洲女性在考虑要不要站出来,发出声音维护自己的权益时,背负着太多额外的负担,为了家庭的“和睦”,有着太多的忍气吞声。
另一方面,我所了解的亚裔家暴受害者,似乎又隐约对于严刑峻法对家庭的干预心怀戒备。这可能是某一个文化圈的人们彼此能够理解,却又充满自我矛盾,不足为外人道的一种心照不宣。
全公司去越南旅游,导游中文很好,聊到老外这个话题,我们: 我们在这里也是老外啊。
导游说: 不,你们不算老外,白人黑人那些才是。
我: 那我们呢?
导游: 你们是外地人!!!
(((o(*゚▽゚*)o)))当时把我笑傻了
。。。。。。。。。。。。。。。。。。。。
看评论区一个比一个中二( ̄Д ̄)ノ
在国内和某韩国人吃饭,看到某女傍着一个很丑的白人,他撇了撇嘴。此人是个精中。和我抱怨了很久中韩两国的easygirl。
在福冈排队的时候看到几乎同样一幕,妹子不错,白人很丑。两人转身的时间看到店员背后的老板撇嘴。
在美国任何一个偏僻的鸟不拉屎的小镇子上,如果你能开一家以面食为主的餐馆,并且是典型的亚洲人做法的话,只要做的不是特别难吃,这家餐馆会吸引方圆十公里到二十公里的除去印度人以外所有的可怜的亚洲人来这里吃饭来改善一下他们的伙食。
法拉盛的一个地下小吃街有一家饺子馆,经常人满为患。在法拉盛这样美食遍地的地方,这家饺子馆吸引了除了印度人以外的几乎所有亚洲人。我经常在饺子馆吃饭的时候看到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人等等慕名而来或者特意跑来打包一些冻饺子回家。临走还不忘称赞一下老板的手艺。每次看到他们来店里坐下,根据自己的喜好的馅料点一份饺子,熟练的拿起筷子,在碟子里倒入醋和酱油、辣椒、蒜泥等调料拌好,最后又要求喝一碗饺子汤的时候,在这个欧美人主宰的国家你就会觉得,亚洲人都是一家人。
谢邀。
在巴黎的东亚人,聚在一起,倘若考虑不出吃什么,就一拍大腿:“去吃Pho吧!我认识一家很好的!”于是皆大欢喜。
Pho,读作“佛”,就是越南粉。
越南粉到了巴黎,都会细标明北越做法、顺化做法和西贡式做法。按越南粉本起源自越南北部的万促村,算是早饭和下午茶的街食,渐次发展。
北部做法河粉粗而且阔,在巴黎显得稀少些;西贡做法,面粉纤细得多,在巴黎甚为流行。西贡式的越南粉,很容易吃出和广东式粉的区别:广东的粉汤头清鲜有咸味,是大地鱼干熬得的;西贡式越南粉鲜里带出甜味,而且微微辣。
巴黎街头的Pho馆,你要一碗西贡粉,按例是这么个配置:一个广口深肚碗端上来,另给一个大碟子,中间横着罗勒、薄荷和肥饱的生绿豆芽菜,凭你自选;另有一小碟,切开的青柠檬和外加艳红夺目的辣椒。再好一些的店,会上来一碟子洋葱、一碟子鱼露,请你自己酌加。
大碗里铺细白滑润的粉,汤头按例是牛骨、牛尾和洋葱熬的,有些店家会愿意往汤里加些冰糖送出甜味。粉上另加各类浇头:传统越南粉是吃猪肉、虾与鸡肉居多的,也有牛腩、牛肉和牛筋。最生猛的,是还殷红着的半生牛肉:在不那么滚烫的汤里泡一会儿,红色褪灰,恰好熟足了,吃,有生鲜的韧劲。
爱清凉的,加薄荷;爱味重的,鱼露整碟下去;喜欢酸味的,柠檬汁挤干了也不过瘾,还能把柠檬抛进汤里。反正,汤头大体是胡荽、薄荷、汤头、鱼露的味道。
然后,显出来了。
许多法国人是会用筷子的。但是:经常会直接使勺子,在汤里刨吃;又或者使一根筷子,挑起粉来,然后如获至宝,吸住就西里呼噜吃起来。厉害的是用两根筷子的,经常手握在筷子中段,卷起粉来吃——粉又不像意大利面那么韧,一断,法国人就吃得一脸黑线。
这种时候,按我的观察:
中国人是用筷子挑、卷、夹、勾,随心所欲;韩国人普遍喜欢夹面来抻一抻吃。日本人吃粉时,会更喜欢左手勺子舀汤,右手筷子夹粉,灵活自如;越南人会更喜欢很轻盈地挑一缕,嗖嗖嗖地吸——无论哪种吃法,都普遍随心所欲,筷子仿佛身体多出的一截。
在用筷子对付汤面汤粉这事上,中日韩越和世界其他地方,是绝对不同的,从卖相到气质,一眼就能看出不同来。再熟筷子的法国人,除非是长居过亚洲的,基本拿起筷子都有些不伏手;而东亚人拿起筷子,有种淡漠的随意感,就像把玩手指似的。那真是高处不胜寒。寂寞沙洲冷。无招胜有招。明月照大江。
1.在此之前突然想到一个。
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看NHK版的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真的只有日本人懂全部的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
以前也有日本教授和我感叹过:这个世界上,能理解汉字之美的,除了中国人,应该就只有日本人了吧。
是的。通过那一个个方块字可以和我们一起回望大唐盛世的,只有日本人了。其他国家的人,就算可以意译,也get不到我们真正表达的意思。
比如"青","清","空","寂","月","白"之类的字。一摆出来,与之相关的感官记忆都会呼之欲出。
汉字,不用组合成词语,句子,文章,本身就是每一个都有意义的。
"和"是我国儒家思想中重要的一点。也是他们民族的名字……
韩国人废汉字,确实有点可惜的。但奇怪的是中国的韩国留学生真的相当多。中文说得也都很棒。几乎都是母语水平了。
2.
【多图预警!!!!】
今年1月的事。
离开小樽去函馆前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被多困在小樽一晚。
结果订到了JR小樽站旁边的旅馆的最后一间。
记得折合人民币不到150。
然后被旅馆主人一个很温柔的北海道妹子温暖地接待了。大晚上下着暴雪她裹着棉袄特意跑到车站门口帮我推箱子。
然后就如图所说了。可以说是我在小樽意外的幸福又温暖的一晚吧。
人与人之间的际遇真的很棒。
至于喝酒这个问题请不要在意……我从小在部队里跟着我爸吹啤酒瓶子早就百毒不侵了(。
然后第二天雪停了去函馆。
旅馆老板娘是一个特别可爱的老奶奶。
我因为暴风雪第一晚没能去成之后,其实给他们发邮件说过了。也说过可以按booking的规定扣除第一晚的房费。
结果他们第二天还是等我到深夜。
我大晚上拖着行李箱进旅店时,看到两位老人家等我那么晚,真的很过意不去。
老奶奶一看到我就嘟哝"JR怎么这么晚。担心死我们啦!你知道我们这两天有多担心吗?!"
哈哈。我因为出生前奶奶就去世了,外婆又走得早。没怎么感受过女性长辈的关爱。在函馆的时候,孤身在外一个人浪惯了的我莫名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和这个奶奶稍微聊了一会儿,主要是说中国。我老家是镇江,后来住到南京。讲三国,白娘子,七仙女,明故宫什么的,她全都知道。
而且她只对中国客人集邮哈哈哈。我当时看了看,果然是上海去的最多。但竟然也有几个新疆的和内蒙古的。挺惊讶的。毕竟跨越整个中国大陆去日本的感觉w。
这个老奶奶真的像对孙女一样对待我的。给我准备热水澡,给了我一间特别好的单人间还不加钱,还给我免了之前那晚的房费。我那天晚上晚睡,第二天凌晨起去早市,还被她说不好好休息不好好保重身体(事实就是那之后我从函馆去了大阪,然后就开始重感冒加发烧了。)
现在可能因为一带一路的影响,丝绸之路旅游在日本很火。跟他们说丝绸之路他们都会知道。虽然有点担心老人家大夏天的走丝绸之路会不会热到中暑,但看她一脸自豪地把早就制定好的日程表给我看时,我稍微叮嘱了她注意防暑降温后也禁不住替她开心。当然还有作为中国人的小自豪。
我也想走丝绸之路啊ORZ。
这是我在意大利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当时在大教堂前面喂鸽子,我让旁边一个日本兄弟帮我拍照,正和这哥们玩得开心,突然就看见一个全身纹身的白皮鬼子冲着我这边喊chingchong chingchong, 我看着他说了句操你妈的,然后听到日本人默默来了句八嘎呀路,我俩相视一笑,刚举起中指打算用英语骂回去,就听见后面一个高高瘦瘦的小伙子(后来聊天知道这哥们来自釜山)冲着白人就喊,fxxk u,贼大声,连警察都喊过来了。后来我们从警局出来(那个白人被拘留,我们就是做笔录),直奔酒吧,一顿喝,借着酒劲我就问,chingchong不是辱华的么,你们咋也这大反应,韩国人说了,白人根本分不清咱们来自哪里,他骂人就是骂了咱们所有东亚人。日本人更逗,说这要是在我们剑道馆,我就一刀劈了他,那个八嘎。
上EAL(English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课
白人老师点名走神了的日本小哥,要求回答问题,日本小哥噌地站起来,没有回答上来,不好意思地低着头站着。
过了一阵老师看到依然站着的日本小哥,觉得莫名其妙,问他
“你为什么还站着?什么意思!捣乱吗你!”
日本小哥低着头,慢吞吞地说,
“…因为在日本没答上来问题就不准坐下…”
中国同学们小声地紧接着说“对啊…” “这老师生啥气啊…”
老师很费解,你们难道都是日本来的?
于是又半好奇地问,那你打算站多久呢?
越南同学帮忙回答,“大概一整节课吧!”
这一刻,感觉我们果然还是一个地方来的。
又想起一件,还是这个日本小哥。
课堂上老师们会用一个可以在线测试学习情况的网站,大屏幕上给上一串数字,大家输入就可以进入答题房间,当然还需要打上自己的名字。
相当于老师一边检测大家的水平、大家一边进行比赛。
有一位喜欢装13的中国同学故意把“魑魅魍魉”作为自己的名字打上去,觉得自己简直了不起,还问起“在座的哪位中国人会读啊?”
(大家当然会读,但是不想凑这个热闹了)
这时屏幕上忽然又弹出一位叫“魑魅魍魉”的同学,
中国人面面相觑,只见日本小哥在偷笑
同一时间轴上,我们从衣冠来看:
中国皇帝(明孝宗)
朝鲜国王(李芳远)
中间是越南国王(越南人自称“大越皇帝”)(黎朝)
中国官员
朝鲜官员
越南官员
中国妇女服装之一(袄裙)
朝鲜妇女服装之一(唐衣)
越南女子服饰之一
还有看到很多史料状态下……我都以为汉字文化圈的国家是一体的
这是冬天见到的首尔。
这是春日遇见的东京。
这是度过今年夏日的中国江南。
建筑赞美刻在生命里的东方文化。
共同的婉约秀雅,共同的神秀于心。
祖宗们都念过白居易的诗,都听闻过三国。
当语言不通时,从潺潺溪水和屋檐下的阴影,我还是能认出熟悉的气息。
在这个时候:
1942呢6月23日,“在华日本共产主义同盟”成立,该组织任务是:
“早日制止战争,建设幸福的日本,主张改革日本社会制度,并为此而斗争。”
同年8月15日,在延安召集了日本军18个师团的反战代表,举行了“日本士兵代表大会”;此后又召开了全华北的“日本人反战团体代表大会”;26日举行了“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华北联合会”成立大会,于29日闭幕。
在这些会议上,日本士兵代表提出以下要求与基本原则,并且以歌谣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欣赏一下:
一、揭露战争的痛苦
(一)要增加行军中的休息时间!
(二)不准殴打掉队士兵!
(三)不要光在马背上打盹,要体谅士兵的辛苦!
(四)尽早宿营,让大伙休息!
二、揭露对将佐的不满
(一)不准打耳光,当兵非牛马!
(二)不准牺牲士兵争夺战功!
(三)晋级评功要公正!
(四)士兵当炮灰,将军勋章堆!
(五)将军视女人似亲人,视士兵为牛粪!
三、思乡之情
(一)要保证士兵家属的生活!
(二)要给参军两年以上的士兵三个月假期!
(三)亲人望穿眼,盼你把家还!
(四)亲人盼望的不是勋章,而是你的笑脸!
(五)保重身体,美丽的故乡还等着你!
(六)骨灰盒到了家,母亲飞泪花!
四、宣传战争罪恶
(一)万里边关渡,还会再入伍!
(二)战争延长,生命缩短!
(三)当兵多少年,何时把家还!?
五、反省日本军暴行
(一)房子被烧光,抗日决心长!
(二)屠杀无辜老百姓,永远不会有和平!
(三)皇军乐呵呵,人民苦苛苛!
六、八路军有待俘虏
(一)八路不杀俘虏兵,接待恰似兄弟亲!
(二)放下武器四兄弟,兄弟相见更亲密!
(三)战友们,我们在八路军里面过着比以前更有意义的生活!
最后一首反战同盟诗结尾:
其实这种一体感会比较明显的刻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一、外貌
中日韩都是东亚人种,东亚人种的相貌有独特性,这点应该是共识吧?
而且这种特征是全球共识,导致很多人会把中日韩的人弄混,但是从来没听过有人把东亚人误认为南亚东南亚人种(比如印度、菲律宾等等)
包括我们自己,都很难直接从相貌分清是中日韩哪国。
二、文化
中日韩各自虽然有不同的文字、独特的服饰,但是很多地方有共性;
大了说,文字共性,都用方块字,且掺杂大量中文繁体字(世宗大王后创谚文彻底取代汉字,但是依然是方块字)(PS,实际上朝韩都是近代才逐渐废除的,最近韩国还在争论此事,感谢@容嫁难和@超誇大妄想能力者和@陈Marco3.0在评论区的科普,详情可以评论区查看);
家庭观念共性,都重视家族观念,有大家族混居的传统;
统治观念共性,大多都是集权统治,与西方封建制有明显差别;
建筑共性,都是木质建筑砖瓦顶;
服装共性,都使用连身宽袖有腰带的服装作为传统服装;
三、性格
东亚民族虽然目前已经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性格,但是依然有些特性是共通的;
比如拘谨、含蓄、抱团意识、尊重前辈等等;
这些是家庭观念和统治观念的延伸,虽然目前受到冲击,但是总体风格依然如是;
由于种种共性(对比全世界),所以中日其实近代都有建立东亚共荣的思潮出现,区别只在于究竟是哪国为主体罢了。
相信,即使天朝武力碾压全球,我们都不会动念要接管北熊南象吧?但是即使不碾压,都常有叫嚣建立11区、朝鲜自治区的观念。
最后说一句……你们去某些论坛时,难道不都在找“日韩专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