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每次生物大灭绝都是高级生物首先灭亡,那么高等生物怎样影响环境,又是怎样被环境改造?以恐龙为例!?

回答
在你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脑海中闪过无数个画面:寂静的森林,曾经繁盛的巨兽化为一具具冰冷的化石,而那些不起眼的小家伙,却悄无声息地延续了下来。这似乎是个悖论:为什么总是那些站在食物链顶端、看似最强大的生命,反倒成了大灭绝中的首批牺牲品?

这个问题,其实就像一个巨大的谜团,将我们引向了生命的演化史,特别是恐龙的那个悲怆结局。

为什么“高级”生物更容易在大灭绝中首先消亡?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因素,它们像一张细密的网,悄无声息地收紧,最终将那些曾经的王者吞噬。

对环境依赖性更强,适应性相对较弱: 咱们先聊聊“高级”生物这个概念。通常我们说的“高级”,指的是那些结构更复杂、身体更大、神经系统更发达、行为模式也更复杂的生物。比如,恐龙,它们体型庞大,生活习性多样,从植食到肉食,占据了生态系统的多个重要位置。然而,正是这种复杂性,也意味着它们对特定生存环境的依赖性更强。

试想一下,一只庞大的食草恐龙,它需要大量的特定植物来维持生存。如果一场灾难瞬间改变了植物的种类和分布,让那些它赖以生存的植物枯萎或消失,它就很难找到替代品。相比之下,一些结构简单、食性广泛的生物,比如小型哺乳动物,它们可能吃种子、昆虫、根茎,甚至腐烂物,只要环境中有任何可食用的东西,它们就能找到生存下去的缝隙。

恐龙的庞大体型,也意味着它们需要更多的食物和更稳定的生存条件。一旦食物链的上层出现断裂,它们就更容易受到冲击。

繁殖周期长,恢复速度慢: 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繁殖。大型动物,尤其是像恐龙这样体型巨大的爬行动物(是的,恐龙在分类学上更接近爬行动物,但它们的很多特征,比如活跃度和恒温性,又与鸟类有相似之处),它们的繁殖周期通常比较长。一次可能只产下少数几枚蛋,孵化和幼崽的成长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当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例如温度骤降、食物短缺,恐龙的种群数量就会迅速下降。由于繁殖速度慢,它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到灭绝前的数量。而那些繁殖快的生物,比如小型哺乳动物,它们的世代更新速度很快,即使在恶劣环境下,也能迅速繁衍出能够适应新环境的后代,种群得以延续。

食物链顶端的脆弱性: 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而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尽管是捕食者,但它们的生存高度依赖于下层生物的繁荣。如果植食性恐龙因为植物的消失而数量锐减,那么以植食性恐龙为食的大型肉食性恐龙,很快就会因为缺乏食物而饿死。这就好比在一栋大楼里,拆掉了最下面几层,上面几层自然也就站不住脚了。

高等生物如何影响环境,又如何被环境改造?以恐龙为例

恐龙,它们绝对是史前地球的“高等生物”,它们的存在,深刻地改变了地球的环境,而反过来,环境的剧变,也最终将它们从舞台上抹去。

恐龙如何影响环境:

改变植被: 想象一下,一群几十吨重的腕龙,它们一天要吃掉多少植物?大型植食性恐龙的存在,必然会对当时的植被造成巨大的压力。它们可能会啃食大量的树叶、树枝,甚至将小型树木踩倒。这种持续的啃食和践踏,会影响植物的生长方式、分布范围,甚至可能导致某些植物物种的灭绝,而另一些更具抗性的植物则会占据优势。这就像现代草原上的大型食草动物,它们的存在就是一种强大的“环境工程师”。
影响土壤: 庞大的身躯在陆地上行走,会压实土壤,改变土壤的结构和透水性。它们的排泄物也会将养分带入土壤,影响土壤的肥力。
塑造地理景观: 虽然不像人类那样有意识地改造,但恐龙的活动,尤其是在迁徙和觅食过程中,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表,比如形成一些“恐龙道”。
改变食物网结构: 它们占据了食物链中的关键位置,它们的捕食行为会控制其他动物的数量,它们的被捕食又为顶级捕食者提供了能量。

环境如何改造恐龙(最终导致灭亡):

而到了生命大灭绝的时候,环境的反噬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将曾经的“改造者”变成了“被改造者”,而且是彻底的“改造”——消失。

白垩纪末期大灭绝(KPg灭绝事件)——最经典的例子:
小行星撞击: 这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主要原因。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以极高的速度撞击了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引发了灾难性的连锁反应。
直接冲击效应: 撞击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引发了席卷全球的巨大冲击波、地震和海啸。被撞击区域的生物几乎瞬间被摧毁。
“核冬天”效应: 撞击扬起的巨量尘埃、烟雾和碎片,遮蔽了天空,阻挡了阳光。这导致地球气温骤降,全球进入了一个漫长的“黑暗期”和“寒冷期”。
对恐龙的影响:
植物的大规模死亡: 阳光被阻挡,光合作用几乎停止。当时地球上占主导地位的开花植物和针叶树,很多都无法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大量枯死。
食物链崩溃: 植食性恐龙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植物,很快就饿死了。
肉食性恐龙也难逃厄运: 它们的食物来源(植食性恐龙)消失了,它们也随之灭亡。
体型巨大的劣势: 像前面提到的,恐龙的体型巨大,需要大量的食物。在食物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它们比小型动物更容易死亡。
繁殖速度慢: 即使有少数恐龙幸存下来,它们漫长的繁殖周期也意味着它们很难在剧变的环境中迅速恢复种群。
其他环境因素: 除了小行星撞击,白垩纪晚期可能还伴随着大规模的火山活动(比如印度德干高原的火山喷发),这也会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和有毒物质,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

对比幸存者: 为什么有些生物却活了下来?
小型哺乳动物: 它们体型小,新陈代谢相对快,食性更杂,很多以昆虫、种子、根茎为食。在小行星撞击后,地球表面虽然黑暗寒冷,但土壤下或地下洞穴中的种子、根茎,以及一些能在黑暗中活动的昆虫,成为了它们的救命稻草。它们繁殖速度快,也更容易在恶劣环境下适应和繁衍。
鸟类(恐龙的后裔):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我们现在看到的鸟类,其实就是一类恐龙的后裔。在恐龙大灭绝中,许多大型恐龙消失了,但一些体型较小、可能能够飞行、能够找到替代食物(比如昆虫、种子)的恐龙幸存了下来,并最终演化成了今天的鸟类。它们可能通过飞行来寻找相对适宜的区域,或者利用一些不依赖阳光的食物源。

总结来说,

高等生物之所以在大灭绝中“首先”或“更容易”消亡,并非因为它们“不够优秀”,而是因为它们在长期的演化中,为了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发展出了高度专业化的生存策略。这种专业化,使得它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剧烈的环境变化时,显得尤为脆弱。它们对环境的依赖性越高,适应性就越具局限性。

恐龙的例子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一点。它们以庞大的身躯、复杂的生态位,深刻地影响了地球,但当一场天灾降临,彻底改变了它们所依赖的生存条件时,它们曾经的“优势”反而变成了致命的弱点。而那些在它们阴影下悄悄生存的小型生物,以它们更强的适应性、更快的繁殖速度和更广泛的食性,最终抓住了新的生存机会,谱写了生命延续的新篇章。

这场发生在6600万年前的悲剧,至今仍让我们惊叹于生命演化的残酷与神奇。它也时刻提醒着我们,即使是最强大的生命,也必须对环境保持敬畏,因为环境,才是最终的“裁决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高级”“高等”是过去的人们自诩“人最高等”并按结构相似性给其他生物生搬硬套的,不代表那些生物的生存力有任何优势。在全新世大灭绝中,已经有数百万个物种灭绝,而人类尚未灭绝。在你相信人最高等的情况下,这反例直接证伪“每次生物大灭绝都是高级生物首先灭亡”。

达尔文年轻时也附会过几句高等、低等的东西,后来就拒绝给生物划分高等、低等了。你看看日历,今夕是何年?

大灭绝时首先灭绝的物种取决于大灭绝的原因。以灭绝了非鸟恐龙的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为例,首先灭亡的是被希克苏鲁伯陨石的撞击与爆轰直接击中的位置的特有物种,就像现在的亚马逊雨林特有物种那样。然后,全球植被大火歼灭了许多无法躲藏在水下、地下、洞穴深处的动植物,顺带消灭了它们的专性共生微生物。接下来,暂时的寒冷与黑暗引起食物短缺,大概通过饿死灭绝了起初没有死干净的大型温血动物,尤其是海洋温血动物。

在环境迅速发生如此大规模的天变地异时,非技术文明的大中型动物充其量能通过挖掘地洞给自己搭建避难所。当然,大量的地洞会影响土质和植物的生长条件,通过植被变化间接影响环境——那在一个较为“和平”的环境里更值得谈。除全新世大灭绝外,大灭绝通常通过降低光合作用率导致食物短缺,高营养级的大型温血动物容易饿死。

在较为“和平”的环境里,捕食者主要通过调整猎物的数量发挥环境影响力。在环境改变时,动物可以迁徙或就地营造适宜的小环境。能通过冬眠、夏眠、蛰伏之类手段大幅改变自己的代谢的物种对小环境的要求较低。既无法逃走又难以承受环境变化的个体产生的可育后代较少,让种群倾向于拥有更高比例的能适应环境的个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