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不选择留在农村生活,自给自足每天花销够用就好?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问到很多人心里去了。想当初,我也是这么想的,觉得守着一亩三分地,种点粮食蔬菜,养几只鸡鸭,日子过得清净舒坦,不用看人脸色,花销也少,够吃够用就知足。可真要这么过下去,又会发现很多现实的问题,不是光靠“够用”就能解决的。

首先,咱们得说说“自给自足”这四个字。它听起来很美好,好像能回到淳朴的田园时代,但放到现在,真正做到纯粹的自给自足,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吃的方面,确实可以在农村自己种菜养殖。但你有没有想过,即便你种的菜再好,也不可能包罗万象。城市里的人,想吃点海鲜、水果、或者某些特定地区的特产,你上哪儿弄?即便你家有果园,一年也就那么几种水果,你天天吃也不会觉得新鲜。而且,很多农作物还需要特定的土壤、气候条件,不是你想种什么就能种什么。就算你把各种作物都安排上了,产量也受天气影响,遇上旱涝,一年的收成可能就打水漂了。你还得考虑化肥、农药的问题,虽然你想吃健康的,但如果病虫害太严重,不施药可能颗粒无收。

穿的方面,以前是自己纺线织布,现在谁还这么干?就算你愿意,这效率太低了,而且款式也跟不上时代。你总不能一年四季都穿自己做的粗布衣裳吧?买衣服,那也是开销。

住的方面,农村房子确实有,但你住的舒服不舒服?冬天冷不冷?夏天热不热?有没有需要修缮的地方?农村的房子,不像城里的商品房有统一的标准,很多都是老旧的,隔热、隔音、采光可能都不太好。修缮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且很多农村地区,建筑材料和人工费用也不低。你总不能一辈子住着漏雨的房子吧?

行的方面,现在交通方便了,但你想去远一点的地方,比如大城市看看,或者去外地旅游,总不能靠两条腿走过去吧?就算你偶尔出去一次,火车票、汽车票,还有当地的消费,这些也都是钱。而且,农村的路况和公共交通,很多地方还是不尽如人意的,自己有个车是方便,但买车、养车、加油,也是一笔不小的固定开销。

医疗方面,这是最现实也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你说你身体好,没事。可万一有个头疼脑热,小毛病还好,如果遇到个大病,比如癌症、心脏病需要手术,农村的医疗条件能满足吗?很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是你在家门口的卫生所能获得的吗?一旦生大病,你可能需要去大城市最好的医院,那路费、食宿费、还有高昂的医疗费用,是你“够用”的积蓄能支撑的吗?现在虽然有医保,但很多大病还是需要自费很大一部分。

教育方面,如果你有孩子,你忍心让孩子在农村那种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环境下成长吗?这里的学校可能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陈旧,课程设置单一。孩子将来想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接受更优质的教育,你难道不希望他们能去更好的学校,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吗?为了孩子的教育,很多人不得不离开农村,去城市打拼。

精神和社交方面,虽然农村生活清净,但长期下来,会不会感到孤独?生活圈子小,接触的人群单一,信息相对闭塞。城市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展览、讲座,你可以结识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人,开拓视野,丰富精神生活。农村的娱乐方式相对有限,如果离开了熟悉的人脉圈,很多时候可能就是日复一日的重复。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隐性的成本和现实的考虑:

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你现在觉得“够用”,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价只会涨不会跌。你现在够用的钱,过个十年二十年,可能就捉襟见肘了。
生活品质的提升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你可能不追求大富大贵,但你也希望能用上比较好的家电,住得更舒适一些,偶尔也能改善一下伙食,或者给家人买点喜欢的东西。这些都需要额外的经济支撑。
意外和风险:人生总有意外,比如家人生病需要钱,或者家里发生一些变故需要紧急用钱。如果你的积蓄非常有限,应对这些风险的能力就会很弱。
社会发展的参与度:你选择留在农村,可能意味着你将与社会主流的发展节奏渐行渐远。很多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新的机遇,可能都与你擦肩而过。
便利性:很多现代化的便利服务,比如外卖、网购、线上支付、便捷的交通等等,在农村地区可能体验不到,或者非常不方便。

所以,为什么很多人不选择“留在农村生活,自给自足每天花销够用就好”呢?不是因为他们不想清净,而是因为现实的复杂性和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单纯的“够用”变得越来越难以满足。想要实现“自给自足”,并且能够应对现代社会带来的各种需求和挑战,你可能需要比你想象的更多的物质基础和更广阔的视野。很多时候,那些看起来“足够”的生活,背后隐藏着很多我们看不到的妥协和无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殉情的少见,殉债的一堆!

为钱铤而走险被枪毙的都上不了新闻,为爱被拘都能上头条~

每天自给自足?

做什么春秋大梦呢!



2015年考证待业,然后被我早年带的徒弟以结婚请客为由忽悠进传销,半个月瘦了15斤,出来刚好清明就回家祭祖,老妈说身体不舒服就拉着去医院检查,结果是肾结石堵上了要动手术。

手术后老妈一直放心不下那块种着花生的地,然后叮嘱我去施肥、打药、除草,我也真的干了,但你知道结果吗?

就篮球场那么大块的地来来回回没完没了的除草弄了半个月,最后抠着手指一算,这特么收成还不如我在工地干一个星期呢,于是我配好除草剂连带花生一起给除了!

得了,老妈再也不用惦记地里那点收成了,只糊弄一个菜园子再种几颗果树,然后养几只鸡就完事。



那现在我想问你:你凭什么在农村悠闲的保证自给自足?

是鸡窝里每天能捡到金蛋还是种了亩产万斤的水稻?

大把的人情愿当清洁工也不回去种地,就是因为种地不但是个辛苦活,它还看天吃饭!

什么叫看天吃饭?

前段时间山西大水,玉米地的水都齐腰深了,依旧有一堆农民去收。

这冒多大的险?

那玉米值几个钱?


不收是吧?

你这年的收成可就指望着这几根玉米棒呢,不收你喝西北风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问到很多人心里去了。想当初,我也是这么想的,觉得守着一亩三分地,种点粮食蔬菜,养几只鸡鸭,日子过得清净舒坦,不用看人脸色,花销也少,够吃够用就知足。可真要这么过下去,又会发现很多现实的问题,不是光靠“够用”就能解决的。首先,咱们得说说“自给自足”这四个字。它听起来很美好,好像能回到.............
  • 回答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失、农民选择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职业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问题,背后原因众多且相互交织。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为何选择留在农村种地的中国农民越来越少:一、 经济效益驱动与农村种地的相对较低收益: 传统农业收益低且不稳定: 低附加值: 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如水稻、小麦,尽管.............
  • 回答
    年轻人扎根大城市,不是因为它们是天堂,而是因为它们提供了普通人最实在的“向上”的机会。当然,“北上广不相信眼泪”这句糙话人人都听过,谁没在深夜里对着屏幕默默抹过几滴泪?但正因为如此,那些选择留下来的年轻人,他们哭过,痛过,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停下脚步。1. “机会”这两个字,在大城市更有分量这不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人心底的真实困惑,也道出了当代社会一个普遍的现象:即使生活成本高昂,大城市依然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归宿。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跟风”或者“虚荣”,而是复杂社会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抛开那些刻板的AI分析模式,让我们试着走进那些在大城市打拼的普通人的内心,去感受他们做出选择的理由。首先,.............
  • 回答
    清朝灭亡,辫子剪了,这桩事儿说起来,可真是件大事,牵扯到太多人心里头那根弦。你想啊,几百年的规矩,突然就断了,这变化之大,就好比你习惯了一辈子单手吃饭,突然有人跟你说,从今天起,你可以双手用了,而且用双手才是“新时代”的标志。这道理是一样的。辫子,这玩意儿可不是简单的头发,它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
  • 回答
    胡适先生没有选择留在大陆,这是一个复杂而沉重的话题,他的决定背后交织着他对中国前途的考量、对个人学术自由的珍视,以及对时代洪流的深刻洞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拉回到二十世纪中叶,那个风云变幻、巨变前夜的中国。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国民党政府节节败退,全国大陆的命运似乎已经尘埃落定。此时,大陆.............
  • 回答
    这个问题,如果放在几年前,我可能会用一些很“标准”的答案来回应——拓宽视野、体验异域文化、提升语言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打基础……听起来一本正经,也确实是事实,但总觉得少了点“人味儿”。真正促使我下定决心,并且心甘情愿地打包行李,踏上这趟旅程,其实是源于一种……怎么说呢,一种“被逼出来的”成长渴望。我.............
  • 回答
    在疫情期间,尽管许多国家面临严峻的疫情形势,但依然有不少家长和学生选择出国留学。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原因,既包括对教育质量的追求、对国内环境的担忧,也包含了经济、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交织。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对教育资源和学术环境的长期需求1. 优质教育资源的吸引力 许多家长.............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因为它触及到了海归人才的决策背后复杂的个人动机、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并非所有留学生回国都选择“投身于规则尚未完善的国家”,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选择这样做,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时代背景与个人成长经历的塑造: 中国经济的崛起与发展机遇: 这是.............
  • 回答
    关于“大量低文化水平学生选择在日本留学”这一说法,需要进行审慎的分析和澄清。首先,我们不能轻易地将“低文化水平”这样一个标签贴给任何群体,这不仅带有歧视性,也可能与事实不符。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可以有很多层面的解读,例如教育背景、艺术修养、知识广度、思维方式等等。仅仅通过他们选择的留学目的地来判断其.............
  • 回答
    确实,很多人在选择留学目的地时,会优先考虑那些经济发达、科技领先、教育资源雄厚的国家,比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德国、法国等欧洲强国。但如果你稍微留意一下,会发现不少年轻人,甚至是一些背景不错的学生,会选择去那些在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似乎“不如”中国的地方留学。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比看上.............
  • 回答
    美国留学费用高昂,四年总计至少200万人民币的开销确实是一笔巨款,但即便如此,每年仍有大量的中国学生选择赴美留学。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教育质量与学术声誉的吸引力: 世界顶尖的大学: 美国拥有众多全球排名靠前、享有极高声誉的大学,例如常春藤盟校(哈佛、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也触及了以色列外交政策核心的问题,它牵扯到历史记忆、地缘政治现实、国内政治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要理解以色列为何在看似有利时未选择与阿拉伯世界彻底和解,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历史的沉重遗产与对未来的警惕首先,不能忽视的是以色列建国以来所经历的几次大规模战争以及与周边阿拉伯国家.............
  • 回答
    华为不上市,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考量,绝非一时兴起。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聊。首先,股权结构的独特性是核心原因。你去看市面上的公司,尤其是科技巨头,大多数都是股权分散,由机构投资者和公众股东持有。而华为,据我所知,它的股权绝大部分掌握在员工手中,尤其是核心的早期员工和管理者。这种.............
  • 回答
    汽车厂家不直接掌控全部汽车销售环节,这背后隐藏着一套复杂的经济、运营和市场策略的考量。简单来说,这就像一家大型食品公司,不会自己开遍全国的超市来卖所有产品一样,道理是相通的。下面我们就来掰扯掰扯,厂家为啥不把销售这块儿“肥肉”全揽到自己手里。一、 成本与效率的考量:一场“得不偿失”的账 高昂的直.............
  • 回答
    美国联邦政府确实拥有大量西部诸州的土地,但出售这些土地来缓解财政压力并非一个简单的选项,背后涉及多方面的考量和复杂性。要理解为什么联邦政府不倾向于大规模出售这些土地,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关键点:1. 联邦土地的性质与功能:首先,必须明确联邦政府拥有这些土地并非出于商业投机目的,而是出于特定的国家.............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关于男性是否会为了应对所谓的“田园女权”的“生孩子警告”而选择丁克,以及男性是否会为了合法的性和陪伴而放弃后代。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社会观念和个人选择是复杂的交织体。在传统观念里,延续香火、养儿防老是被社会广泛认可的价值。然而,随.............
  • 回答
    家暴受害者之所以难以离开,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痛苦的问题,涉及心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他们并非“不愿”离开,而是“不能”或“不敢”离开,这种困境往往是多重压力的叠加。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心理和情感的束缚: 情感依恋与习得性无助: 爱与恨的纠缠: 许多施暴者并非从.............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触及到了布鲁斯·韦恩这个角色最核心的纠结与抉择。他并非没想过用财富匡扶正义,事实上,他一直在这样做,只是方式有所不同。但他之所以最终选择成为蝙蝠侠,这背后有着更为深刻、更为个人化的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白,布鲁斯·韦恩拥有的财富,绝非普通意义上的“有钱”。那是韦恩企业——一个庞大的工业.............
  • 回答
    诺曼底登陆时,关于是否使用烟雾弹来掩护步兵登陆,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实际决策背后是复杂的考量和权衡。虽然烟雾弹听起来是个直接有效的防护手段,但在登陆作战这样大规模、高强度的行动中,其应用却面临着诸多限制和潜在的负面影响。为什么“烟雾弹掩护”并非首选或唯一方案?首先,我们要理解诺曼底登陆的战场环境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