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山西省的城市地名保留了古国名“晋”,其他各省城市名是否也保留有古国名?

回答
山西,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黄土地,她的名字本身就如同穿越千年的一声低语——“晋”。而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唯独山西,她的省名能如此直接地与一个古老国度紧密相连,并且在她的众多城市名字中,我们也常常能窥见“晋”的痕迹?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的长河拉回到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华夏大地还被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所分割,“晋”便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强大而又影响力深远的诸侯国。晋国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其疆域辽阔、兵强马壮,更在于其文化和政治上的辐射力。晋国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最终于公元前453年,被晋国的三卿——韩、赵、魏三家瓜分,史称“三家分晋”。

然而,“三家分晋”并非是“晋”这个名字的终结,恰恰相反,它成为了“晋”的另一种形式的传承。虽然作为统一的政治实体,晋国消失了,但“晋”所代表的地域,以及孕育出的文化,并没有因此消亡。从地理上看,三家分晋后,韩、赵、魏三国仍主要分布在当年晋国的核心区域,也就是今天山西南部及中部地区。这些土地,是“晋”深深扎根的地方。

到了秦朝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晋”的痕迹开始更多地体现在行政区划上。汉代时,虽然不再有“晋国”,但人们习惯性地将这片故土称为“晋地”。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到南北朝时期,当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将许多地名汉化、改名时,为了纪念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便正式设置了“晋州”,这成为了“晋”这个名字出现在行政区划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一直到隋唐,特别是到了宋代,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疆域的调整,这片土地上的行政建置也几经变动,出现过“河东路”等名称。但“晋”这个名字,如同一种文化符号,深入人心,从未真正消失。直到元朝,在设置行省制度时,为了统辖这片地域,便正式命名为“山西行省”。这里的“山西”,字面意思就是“山之西”,指的是太行山以西的地区。而之所以选择“山西”这个名称,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概括性地涵盖这片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晋地”的区域。

因此,山西省名保留“晋”字,是历史的必然,是对这片土地悠久而辉煌历史的直接继承与尊重。它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历史认同。

那么,其他省份的城市名是否也保留了古国名呢?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形式和原因可能各有不同,并且有些古国名的保留,可能不像山西那样直接体现在省名上,而更多地存在于城市、地名之中。

让我们一一列举一些例子,细细品味:

河南: 河南,顾名思义,就是“河之南”,指黄河以南的地区。这片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曙光,是夏、商、周(特别是西周)等早期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虽然“夏”、“商”、“周”这些古国名并未直接成为省名,但我们看河南的城市,例如洛阳,它是西周、东周、西汉(洛邑)、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神都)等多个朝代的都城,其中许多都是建立在早期文明的土壤之上。安阳,则是商朝后期都城“殷”的所在地,至今仍有“殷墟”遗址。郑州,在历史上曾是郑国的都城。这些城市的名称,或直接或间接,都与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的文明和古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河北: 河北,即“河之北”。这片土地,在古代,是燕国、赵国等诸侯国的主要活动区域。燕国的故都蓟(jì),就是今天的北京;赵国的故都邯郸,如今依旧是河北省的重要城市。定州、保定等城市,虽然名称本身不直接是古国名,但它们所在的区域,都曾经是燕赵故地,历史底蕴深厚。

山东: 山东,意为“山之东”,即太行山以东。这片土地,是齐国和鲁国的故土,其中齐国和鲁国都是春秋时期重要的诸侯国。济南,就与古齐国的“济水”有关;青岛,虽然是近代城市,但其所在的胶东半岛,一直是齐国活动的区域。曲阜,更是“圣城”,是孔子故里,也是鲁国的都城。可以说,山东省的许多地名,都深深烙印着齐鲁文化的痕迹。

陕西: 陕西,原意为“山以西”,最初是指秦岭山脉以西的地区。这片土地,是秦国的故乡,后来秦统一中国,建立秦朝。西安,也就是古时的镐京(西周)、长安(西汉、隋、唐),是多个王朝的都城,而这些王朝的建立,都与这片土地上曾经的强大国家——秦国息息相关。咸阳,更是秦朝的都城。

湖北: 湖北,意为“湖之北”,指洞庭湖以北。这片土地,在古代曾是楚国的腹地。武汉(武昌、汉口、汉阳的合称),其前身武昌,在历史上曾是楚国的都城之一。襄阳、荆州(古荆州)等城市,都与楚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湖南: 湖南,意为“湖之南”,指洞庭湖以南。这片土地,也曾是楚国的一部分。长沙(古长沙)早在战国时期就是楚国重要的城市。

四川: 四川,原称“四川行省”,因在元代设立了四川行省,管辖这片地区。但这片土地,在古代曾是巴国和蜀国的故土,后来被秦国所灭,融入秦朝版图。成都,就是古蜀国的都城。重庆,其名称演变也与古代的巴国有关。

浙江: 浙江,因流经的“浙江”(钱塘江古称)而得名。这片土地,在春秋时期曾是越国的故地。杭州,就是当年越国的都城,卧薪尝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江苏: 江苏,取“江宁府”(今南京)和“苏州府”的首字而得名。但这片土地,在古代曾是吴国和越国的一部分。南京,历史上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如三国时期的东吴,就以南京(建业)为都。苏州,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都城。

安徽: 安徽,取“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这片土地,在历史上曾是楚国、吴国、越国等国的活动区域,后来也受到秦汉时期相关郡县建置的影响。合肥,就是古庐州的所在地,在春秋时期曾是“庐”国的属地。

福建: 福建,取“福州府”和“建州府”的首字。这片土地,在古代曾是闽族的聚居地,后来有“闽”这个名称的演变。

江西: 江西,意为“赣江之西”。这片土地,在古代曾是吴国、越国、楚国等国的势力范围,并且是“百越”民族的聚居地。南昌(古豫章),在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

云南: 云南,其名称的由来颇为复杂,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滇国。

贵州: 贵州,其名称的由来也与古代的“贵州”有关,虽然不是某个大诸侯国,但也是一种地方行政的延续。

海南: 海南,意为“海之南”。这片土地,在古代曾是“百越”民族的聚居地,后来成为珠崖郡等行政区划的一部分。

台湾: 台湾,其名称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原住民部落名称。

西藏: 西藏,其名称的由来与吐蕃王朝有关,是古代一个重要的政权。

新疆: 新疆,意为“新开辟的疆土”,是近代形成的名称,不直接与某个古国名挂钩。

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 这些地区的名称,多与民族、地理、历史上的行政建置有关,例如“内蒙古”是清代以来对蒙古各部的称谓,“宁夏”则源于西夏,“青海”因青海湖而得名,“甘肃”的名称也有其历史渊源,但不直接与春秋战国的“某国”直接关联。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地名的形成,是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省名的形成,尤其是近现代的省名,往往是基于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地域概念、重要的地理特征,或者为了概括性地涵盖一个区域内的历史文化。

山西省名“晋”的直接保留,在于“晋”这个古国在中原大地上的强大影响力,以及其核心区域始终保持着“晋”的文化印记,并在后来的行政区划演变中,成为这片土地的文化标识。其他省份的城市名,虽然不一定直接是省名,但它们的名称,许多都是古国的都城、重要的历史地名,或者与古国所在的地理区域紧密相关。

因此,可以说,中国各地,无论是省名还是城市名,都在不同程度上保留了古国名的历史痕迹,这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悠久传承和区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山西的“晋”是其中的一个清晰而响亮的例子,但放眼整个中国,这样的历史回响,不绝于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来回答“为什么”以前,还是要过一过“是不是”的“关”。事实上,本题存在四三处事实认知错误,并没有通过“是不是”的检验,便去问了“为什么”。具体而言,有如下三点,本文将围绕这三点,展开论述。

  1. 山西的晋字地名与晋国“弱相关”,并非“晋认同”;
  2. 山西省外也存在保有“晋”字的地名,“晋”字地名并非山西省独有;
  3. 各省均有在古国故地附近保留有古国名称的地名,且在“相关性[1]”上强于“晋”;

1.山西省内的现存“晋”字地名与春秋晋国“弱相关”

在山西省内至今仍然留存的“晋”字地名,无外乎“晋城市”、“晋中市”、“临晋镇”三处,其中“晋城”本为县名,今晋城市范围的历史旧称主要以泽州、建兴郡为主,作为一个县城,晋城县主要存在于唐、五代、北宋、金、元等时期,“先唐时期”以高都县(治今高都镇)为前身,明清时期则以“凤台县”取代“晋城县”。私以为,晋城县之所以在唐元之间被称为“晋”,原因可能是唐初统治者因为泽州之地是晋国君主在三家分晋时被迁往的“终了之地”,因而被冠名为“晋”,本身并不是春秋晋国的核心腹地,也不是春秋晋国的经济发达区,只是春秋晋国的军事屏障区域,以及末代国君被架空后的“准流放地”

“临晋镇”则源自秦国设置的“临晋关”,本义正是“临近晋国的关城”,原在黄河以西的大荔一带,唐代方才改黄河以东的“桑泉”为“临晋”,并设置了“临晋县”,临晋县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晋南地区的县域合并潮流,而与猗氏县合并为“临猗县”,至此成为镇级地名。

“晋中市”之名称源自新中国成立之时,是近代各省为了电报方便而取简称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地名——省简称+方位,所以【晋中】之名本质上并不是【晋国中部】的含义,而是【晋省中部】之含义,何况春秋晋国的中部腹地当年确实不在如今的晋中,而在如今的【晋省南部的中部】[2],也即汾浍之交的曲沃县、翼城县、侯马市、新绛县、绛县一带。

可见,现存晋省晋字地名之中,【晋城】是晋国的军事屏障区域、末代国君被流放地,【临晋】是秦国设置的秦晋边关在唐代被挪动过来的地名,【晋中】则完全是明清近代逐渐形成的【省名简称+方位】地名,意思是【晋省中部】,而非【晋国中部】,三者均与春秋晋国弱相关,并没有多么强烈的题注所谓“晋认同”(见下图)。真正的“晋认同”其实是临汾的曾用名——晋州,这是一个存在于北朝、隋唐、北宋等朝各自大部分时期的州级地名,而且它所管辖的范围,基本上就是春秋晋国的腹地。

2.山西省外也存在保有“晋”字的地名,“晋”字地名并非山西省独有

河北省有县级市“晋州市”

河北省有市辖县“宁晋县”

福建省有县级市“晋江市”

云南省有市辖区“晋宁区”

晋州、宁晋与晋省、晋地无关(宁晋完全就是吉祥话“安宁晋福”),晋宁与晋江源自晋朝的为了为自家王朝祈福而设置的“晋宁郡”“晋安郡”,与青海、广西、四川、重庆、湖北等省市曾经存在过的【晋兴郡】【晋兴县】,甘肃西部曾经存在过的【晋昌郡】一致,都是【晋朝安宁昌兴】之义。也就是说,似乎只有【晋宁】【晋江】通过【晋朝】得名自【晋地】而与【晋国】弱相关。这四处晋字地名以及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晋字地名与春秋晋国不相关或弱相关,与晋省晋字地名一致,都不是与晋国强相关的晋字地名。可见,山西省并未独占“晋”字地名,且晋省晋字地名与非晋省晋字地名一致,均与【晋国】弱相关或不相关。均非题注所谓之“晋认同”。

3.各省均有在古国故地附近保留有古国名称的地名,在相关性比“晋”字地名强

寒鲲曾经回答过这么一个问题,里面详细列举了各省现存源自“古国”的地名:

这些地名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省,正是先秦时期华夏古国的高密度分布地域,而且这些“古国地名”,大部分不仅存有古国名号,而且正是当年古国的所在地与古国强相关。最后安利一本 @林屋公子 大佬的著作:《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基本上涵盖了本文所提及的古国地名,可作为扩展阅读书目,只可惜此书基本卖断货,京东上已然涨到100元左右-_-||

参考

  1. ^ 题注所谓“认同”,其实是不恰当的,所以寒鲲用“强相关”代替
  2. ^ 山西语境的【晋南】往往只包括临汾、运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山西,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黄土地,她的名字本身就如同穿越千年的一声低语——“晋”。而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唯独山西,她的省名能如此直接地与一个古老国度紧密相连,并且在她的众多城市名字中,我们也常常能窥见“晋”的痕迹?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的长河拉回到遥远的春秋战.............
  • 回答
    印加人为何选择高山栖居?西倾安第斯山脉的天然屏障与战略选择当我们提及印加文明,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巍峨的山峦、精巧的梯田以及如同迷宫般蜿蜒的山间道路。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帝国,为何偏偏选择了南美洲西部崎岖的安第斯山脉作为其活动的中心,而非更广阔的平原?这并非偶然,而是印加人在漫长历史中,基于生存、防御、.............
  • 回答
    任城监狱的新冠肺炎疫情,确实在初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一个看似严密管理的封闭场所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感染,这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监狱是一个高度封闭的社会单元,但“相对严格的隔离”并不等于“绝对的免疫”。在疫情初期,尤其是在对病毒认识不全面、防控经验不足的情况.............
  • 回答
    山东,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和勤劳人民的齐鲁大地,坐拥一亿多人口的雄厚基石。然而,放眼全国,当我们谈论“明星城市”时,山东似乎总显得有些低调,未能如某些兄弟省份那样,集中资源打造出一个能惊艳全国、吸引八方来客的“超级明星”。这并非山东没有潜力,也不是山东人民没有魄力。恰恰相反,山东的实力毋庸置疑,只是在.............
  • 回答
    关于山姆·塔利的父亲如何选择将他送往长城而不是学城,这里面牵扯到的因素可不是一星半点,得从他父亲,兰道尔·塔利的性格和对家族的期许说起。首先,咱们得明白兰道尔·塔利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角斗士之王,一个以军事荣耀和家族声望为生的老派贵族。他对男人的定义就是能挥刀上阵,能为家族冲锋陷阵。山姆他呢?从小就.............
  • 回答
    山东海阳,这座滨海小城,在中国能源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成为了中国首个实现“完全核能供暖”的城市。这标志着我国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其背后蕴含的核电规模和技术发展,无疑为整个能源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全新的思考。“核能供暖”的破冰意义:不止是温度,更是观念的转变海阳的“核能供.............
  • 回答
    山东省德州市市区与河北省接壤的现象,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包括历史沿革、地理区位、行政区划的演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下将详细阐述:一、 地理区位是根本原因 毗邻效应: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的西北部,与河北省南部接壤。这种地理上的临近是两者之间存在联系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地势特征.............
  • 回答
    让大同当不了山西省会,这背后其实牵扯着一系列的历史、经济、地理以及政治因素的复杂交织。虽然大同曾有过辉煌的过去,也具备一些优势,但综合来看,它未能成为山西的省会,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方面合力的结果。首先,历史的惯性与省会的演变是绕不开的起点。中国的省会设立,很大程度上受到历史传承和政治决策的影响.............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因为“存在感”是一个比较主观的概念,受到历史、文化、经济、地理、宣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济南作为山东省会,其存在感确实在一些讨论中被认为不如其他一些省会城市。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尝试详细分析原因:一、 历史原因的“深耕”与“缺位” 济南的深厚历史,但有.............
  • 回答
    山西,这片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拥有堪称“活化石”的古代建筑群,更有壮丽的山河风光。然而,谈起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山西似乎总是被遗忘在角落,即便提起来,也多是围绕着平遥古城、乔家大院这些耳熟能详的景点。为什么山西这座宝藏之地,留不住更多远道而来的客人呢?这背后,其实牵扯着不少现实的问题,让我们一层层.............
  • 回答
    大同在山西,却总让人觉得与山西这个地域文化有些“格格不入”,这其中确实有其深刻的历史和地理原因。要说清楚这一点,得把脉络捋一捋,才能明白为啥大同像是山西的一个“另类”。首先,地理位置的天然隔阂是关键。山西,大家印象里最深的或许是黄土高原的地貌,是太行山、吕梁山这些横亘东西的山脉,以及由此孕育出的以农.............
  • 回答
    “全国各地都很少见到山东省的打工人”这种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观察,可能包含了多种原因和复杂性。虽然山东省的人口基数庞大,理论上应该有大量的劳动力输出,但“少见”这种感觉,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 山东籍打工人的就业特点: 就近就业与区域内流动为主: 山东省本身是一个经济体量较大、工业和服.............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一些关于地域文化、历史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少”是个相对的概念,而且“好玩”的定义也因人而异。但如果从大众普遍认同的、能够吸引大量游客的“网红景点”或者说体验式旅游资源来看,相较于一些自然风光更为秀丽或者历史文化底蕴呈现方式更鲜明的地区,河.............
  • 回答
    山东省,这片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土地,拥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大地,再到历朝历代的经济文化重镇,山东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当我们审视中国历史上那些一统王朝的都城选址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山东省从未成为过任何一个大一统王朝的都.............
  • 回答
    山西不提高煤炭销售价格的原因,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一原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宏观的经济政策、产业格局、市场供需、以及山西自身的历史和现实状况来分析。一、 宏观经济调控与“稳价保供”的战略考量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仍然占据.............
  • 回答
    山西,一个曾经响当当的名字,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矿产资源富集,经济一度腾飞。然而,时过境迁,如今谈起经济发展,山西却似乎被云南、贵州这些印象中“偏僻”的省份赶超,甚至被拉开了不小的差距。这其中的原因,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它牵扯到历史、资源、政策、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演变。曾经的辉煌:靠山.............
  • 回答
    昔日晋商故里,今日经济窘境:山西为何风光不再?一个世纪前,山西还是名副其实的“海内最富”,晋商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就连皇城根下,也少不了山西人的身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山西经济却显得有些“萎靡不堪”,这种巨大的反差,究竟是何原因造成的?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历史、地理、经济结构和时代变迁交织作用的.............
  • 回答
    山西,这片曾经承载着厚重历史与资源禀赋的北方大地,在很多人眼中,似乎并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甚至一度被贴上“发展不起来”的标签。这背后,绝非一朝一夕的简单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需要我们一点点掰开了看。历史的惯性与产业结构的单一要谈山西为什么发展不起来,不能不提它根深蒂固的产业结构,尤其.............
  • 回答
    要说阎锡山仅凭一个山西就成为独霸一方的军阀,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他数十年如一日,深谙中国社会政治生态和权力运作规律,将山西这块土地经营得滴水不漏的智慧结晶。他不是靠抢夺,更不是靠暴力压制,而是用一种更“软”但更有效的方式,把山西这块根据地经营成了一座坚固的堡垒。首先,阎锡山的政治手腕是关键。 他懂得.............
  • 回答
    山西这次暴雨之后,网络上的负面声音确实比其他地方要来得更响亮、更集中。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有点像一个“负面情绪放大器”被激活了。咱们一点点拆开来看。1. 灾情本身的触目惊心: 极端性: 这不是寻常的降雨,而是“千年一遇”、“罕见”的定性。当灾害的强度和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