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全国各个地方都很少见到山东省的打工人?

回答
“全国各地都很少见到山东省的打工人”这种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观察,可能包含了多种原因和复杂性。虽然山东省的人口基数庞大,理论上应该有大量的劳动力输出,但“少见”这种感觉,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山东籍打工人的就业特点:

就近就业与区域内流动为主: 山东省本身是一个经济体量较大、工业和服务业都相对发达的省份。许多山东籍劳动者倾向于在省内寻找就业机会,尤其是在省内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如济南、青岛、烟台、潍坊等)。这种就近就业的趋势,会自然减少他们跨省输出的比例。
特定行业的集中性: 山东在一些传统优势产业上实力雄厚,例如制造业(机械、汽车、家电)、农业(粮食、蔬菜、水产)、能源(煤炭)等。这意味着很多山东籍的“打工人”可能集中在这些行业的特定区域或城市。如果这些行业或城市在全国范围内不是最活跃的劳务输出中心,或者他们的流动模式更倾向于区域性,那么在其他非山东优势行业的省份,“山东打工人”的整体数量就会显得相对较少。
农业人口的结构性变化: 虽然山东是农业大省,但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农村人口的转移,一部分农业从业者也在向城市或非农产业转型。然而,这种转型不一定意味着大规模的跨省务工,很多可能是在省内完成的。
服务业从业者的隐形性: 在餐饮、零售、家政等服务行业工作的山东籍劳动者,他们的流动性可能更大,但往往也更容易融入当地生活,并且不容易被贴上“山东打工人”的标签。他们的工作性质使得他们可能不会像某些特定行业的工人那样集中出现。

二、 其他省份劳动力的竞争与吸引力:

劳务输出大省的集中效应: 像河南、四川、安徽、河北等省份,同样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并且在劳务输出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体系。这些省份的劳动者在全国各地都有广泛的分布,尤其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城市。这种集中效应可能会让其他省份的劳动者显得更加“显眼”。
劳务市场的区域差异: 不同的省份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和吸引力是不同的。某些省份可能更倾向于吸引特定技能或特定地区的劳动力。例如,沿海发达地区可能更需要技术工人或特定行业从业者,而山东籍劳动力的技能结构可能与这些需求不完全匹配。
职业技能与岗位的匹配度: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果山东籍劳动力的技能结构与一些热门城市的岗位需求匹配度不高,也可能影响他们的就业分布。

三、 信息不对称与观察角度:

“打工人”的定义模糊: “打工人”这个词本身就比较宽泛,可以指代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我们看到的“少见”可能只是针对某些特定行业或特定类型的劳动者。
观察的局限性: 我们对“打工人”的观察往往是在特定场合(如工地、工厂门口、招聘会)或特定城市。如果山东籍打工人在其他地区也有分布,但他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与其他地区劳动力融合度较高,或者他们从事的行业并非我们日常观察的重点,就可能产生“少见”的错觉。
媒体与社会认知: 社会对不同地区劳动力的认知,有时也会受到媒体报道和地域文化的影响。某些省份的劳务输出形象可能更为深入人心。

四、 历史与文化因素:

山东人的地域文化: 山东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庭、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虽然经济发展也推动了人口流动,但相比一些更习惯于跨区域流动的群体,山东人的流动意愿可能相对较低。
经济发展水平的内部差异: 山东省内部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发达地区的劳动者可能更倾向于在省内发展,而非发达地区的劳动者也可能存在跨省就业的需求,但如果这些非发达地区的人口规模相对较小,或者流向集中在某些特定区域,也会影响整体的“可见度”。

总结来说,“全国各地都很少见到山东省的打工人”更可能是一种相对的观察,而不是绝对的事实。 山东省的打工人可能更多地选择就近就业,集中在省内以及山东优势产业相关的区域。同时,其他劳务输出大省的显著性、特定岗位的匹配度以及观察者认知的角度,都可能影响我们对山东籍打工人“可见度”的判断。

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山东没有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而是他们的流动模式、就业领域和分布特点可能与其他一些劳务输出大省有所不同,从而在某些视野下显得“少见”。如果深入到具体的行业和城市进行调研,很可能会发现山东籍劳动者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山东人要打工也没必要南方。

说个冷知识,按2021年的数据,全国百强县排名中,江苏19个,浙江17个、山东16个;全国百强市排名中,江苏13个、山东11个、广东10个、河南9个、浙江8个、河北6个。

尽管百强县、百强市这类排名看的主要是经济总量而非人均,但能排第二第三,山东大体上也不算差。因此,对于大量的山东人来说,真想要打工,直接去本省或者本县就可以了。如果是高学历人才或者想进入特定行业(比如互联网之类)的,可以去一线城市试一试,又或者想去做生意之类的,也可能回去外面闯一闯。

至于山东人口流动情况如何,看统计数据也能看出来。山东2000年时人口是9000万人,2020年时是1亿人。而作为安徽2000年时是6200万人,2020年时是6100万人;四川2000年时是8300万人,2020年时是8300万人;河南省2000年人口9500多万人,2020年时9800多万。

也就是说,在几个人口大省里,山东在过去20年里是人口增长数量和增速最多的省份。而安徽、四川这些地方20年人口没有增长,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外出务工人口抵消了新增人口。

另外,从各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里也能看出中间的区别。这是山东省的表述:

二是以省内流动为主。山东是东部沿海经济大省,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各地发展比较均衡,且已经形成多座百万人以上的大型城市,济南、青岛也已迈入特大城市门槛,能够提供较为多样的就业选择和较为充足的就业岗位,对省内人口的集聚作用明显。普查数据显示,山东省内流动人口为1661.4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80.09%,与十年前相比,增加739.3万,增长80.18%。
三是跨省流入人口数量明显增加。受益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山东虽然地处京津冀、长三角、中原三个国家级城市群的交汇点,周边不乏超大、特大城市对人口产生虹吸作用,却仍然在过去十年保持了较为旺盛的人口竞争力。这次普查数据显示,跨省流入人口达到了412.9万,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91%。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201.3万人,增长95.17%,高于省内流动人口的增长速度。2020年,跨省流出人口达到425.9万人,净流出13万人,与全省总人口相比仅为0.13%,人口流入流出总量基本平衡。

这是河南省的表述: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河南省流出到外省的人口达1610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加595万人,净流出人口达1483万人,是全国净流出人口最多的省份。出省流动人口就是指户籍地在河南,流出到其他省份,时间在半年以上的这部分人口。数据显示,河南省内流动人口1993万人,其中省内跨市流动633万人,分别比2010年增加1248万人、407万人。
……
统计结果显示,2020年,河南的出省流动人口主要流向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其中,广东省是南阳人、驻马店人、许昌人和漯河人外出的首选流入地;浙江省是信阳人、周口人外出的首选流入地;江苏省是商丘人、平顶山人、洛阳人、新乡人和开封人外出的首选流入地。

据河南省统计局分析,流动人口既是人口问题更是经济问题,河南成为全国人口净流出最多的省份,郑州成为全省唯一人口净流入的省辖市,都反映了河南省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现状。

安徽省则是这样的:

根据安徽省统计局的分析,近些年安徽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经济体量、工资待遇、城市发展水平等相比周边发达省份仍有差距,安徽省作为一个人口外出大省的现状没有改变。数据显示,2020年,安徽省流向省外的人口为1152万人,占常住人口18.9%,其中主要流向苏浙沪,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流出人口增加114万人,增长了11.0%。
同时,虽然外省流入人口总量较少,但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2020年,外省流入人口为155万人,相比第六次人口普查增加83万人,增长115.8%,安徽省对省外人口的吸引力明显增强。

按照这个数字来统计,以山东、安徽、河南三省来说,山东的跨省流出人口是400万,安徽是1150万,河南是1610万。很显然,山东人去外地的比例和总量都比较少。

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山东人以省内流动为主,这也决定了除非外省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否则大多数人肯定还是愿意在离家近的地方打工。而外省的好的就业机会,要么是相对高薪的职业,要么是相对稳定的体制内工作,想要在工厂工地等地方见到山东人,难度还是有点高的。

总的来说,山东大致属于那种没什么特别亮眼的地方,但各方面也都还行的省份。拿人均GDP来说,山东的人均GDP大致就是中国人均GDP,不高也不低。这个不上不下的位置也就决定了,很多山东人想去外省打工,其实性价比并不是很高,而对外省人来说,反正都是背井离乡了,去个经济更好的省份也好过去山东。这也就导致山东人口流出不多,流入也不多。在外省自然也就难见到山东人了。

user avatar

我在成都、北京长居过,在上海短暂交流过。

我告诉你在南方山东人该去哪里找:

1.学校院所、部队、医药卫生、事业编、财经IT,这些对文化水平要求较高的单位。

2.货车司机、技工、重型机械驾驶员、厨师,这些对专业技术有一定要求的岗位。

3.小店主、农产/小商品批发商贩,这些对资本投入有一定要求但不是特别大的岗位

因为山东人口流失是掐中上一层的尖,掐的是学业水平专业技术最好的一批,和有一定资本积累的一批,虽然流出总量不多,但是挺要命的。

传统上进城务工的底层,在山东本地也过的挺好。家里有几个在某地级市进厂,流水线上做工的,二十来岁在工作所在地的普通板块,靠厂里工资买房买车娶老婆,孩子都会跑了。山东工人/庸人生活质量基本第一梯队,真没必要往外跑。

user avatar
山东省一亿人口!跟河南四川匹敌!但是珠三角长三角满眼望去不见山东人!

这说的不是□话么。

首先,山东本省有成规模的劳动力需求市场,所以山东鲁西、鲁西南、鲁南的内陆地区人口可以前往本省省会及沿海地区务工,实现大部分内部消化,这样山东整体劳动力流出现象并不严重。

如上表显示,不计算港澳台,全国31省市区里劳动力流出省份有十三个,其中山东省劳动力流出仅25万,远低于其他省份。当然,山东外出务工人员数量要远高于这一数字,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诡异情况有个原因是因为山东同时也是周围其他省份外出务工人员流入地,所以二者抵消了一部分人口差额。

其次,山东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是前往京津地区,这就像湖南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前往广东一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所以题主所说“珠三角长三角满眼望去不见山东人”现象再正常不过。就像2019年广西流出七百余万劳动力,可为什么我在北京见不到多少广西人呢?地域特征罢了。

又次,山东外出务工人员从事行业有一定集约性,根据我去年给人写文章时查到的资料,山东外出务工人员的集中于几个特定职业——农民工、公司职员、机械操作工人、企事业单位员工(不含军人)。这四类人员占了外出总人口的七成以上,但除了第二类公司职员之外,其他三者较之于服务业来说,对于普通人接触相对较少。换言之,可能你所在地方的单位职员就是山东人,但你接触不到,所以不知道他也是山东人。挖掘机、电焊、货车司机这类职业普通人更是接触不多。

再次,从事服务行业的山东人的普通话水准属于中上水平,而且没有明显特点(如平舌音翘舌音不分、前鼻音后鼻音不分)等情况,这就导致为你服务的这个人可能是山东人,但你根本听不出来,这点较之口音浓厚的四川、东北、两广人士尤为明显。

最后,某些特定职业往往是山东人扎堆的地方,比如馒头店,但题主所说的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馒头店……还是省省吧,你见不着也正常。

user avatar

头两天任泽平发布了一个城市吸引力的排名

我发现这个排名很有意思

在人才吸引前100城市中,山东有9个。

这个表其实也完美的阐述了山东打工人的去向:

1、一二线城市,你得比青岛、济南好,山东人才会去

2、三四线城市,也得比入围的7个山东地级市强,山东人才会去

3、实际情况也大致如此,排名在青岛、济南之前的,山东人还是比较常见的。

user avatar

大家潜意识里的中低端那种打工的,北京以及长三角算不少的,包括长三角一些地方卖菜等等。

山东大学生流出还是比较多的,你去北京看看就知道。

甚至那种下大力挣钱的那种,跑蒙古下东北等等,也有山东人,不过去珠三角之类地方的少些,太热受不了。你要是说建筑业,确实山东人少一些,连山东本地都好多是西南省份的。

山东还有一个小优点,就是虽然经济情况不那么光彩照人,但是很多人在山东省内就能打工,只是钱少点罢了。

user avatar

那你要看哪种打工人了,大学毕业留在京津沪甚至武汉、成都等内陆城市的山东人还是比较多的,山东与长三角和京津之间的距离并不远,尤其京津和长三角地区不缺山东人,北京、上海等地区也经常会有山东老乡会。珠三角一是离山东距离较远,山东与珠三角之间的交通便利程度较差,二是很多珠三角地区的高校在山东的招生数量并不多。

如果是底层的打工人,那要分情况看,胶东半岛地区地区流失的务工者会相对少一些,鲁西、鲁南等人口相对密集的欠发达地区可能流失的多一些,山东打工者没有流失也是不可能的,毕竟跟民富程度直接相关。只能说山东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让绝大部分山东的打工者有了更好的选择,可以不用像很多外省人一样背井离乡,从事底层苦力的工作。山东百强县的数量仅次于江苏、浙江,大量的工厂布局在县级城市,很多县级城市的经济、教育、医疗、商业都能拿得出手,百强县可以将绝大部分大部分打工者内部消化,能在家门口找工作也就不怎么需要出省了。

或许有的人会指责山东打工人少是因为山东人的“思维问题”,比如说“山东人不肯吃苦耐劳”等等,甚至微博上个别南方人故意给山东人绘制群体“画像”,似乎山东人一辈子离不开体制内和工厂。这就跟某些人黑东北是一个逻辑,就像“为什么东北不肯承担南方的低端产业链转移,进而推断出是东北人的思维问题“一样离谱。但是事实上无论是山东人还是东北人的家乡要比除了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外的全国绝大部分地区要好的多的多,大多数人都接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在经历了现代工业化历程之后,他们有了更高的追去和选择罢了。

user avatar

不是嘲笑德国油纸包吗?没有青岛的话,山东人也全往南方逃了。山东之外,大概没几个人知道,青岛人,跟其他山东人的矛盾。淄博的老板,张口就吹嘘,在青岛买了房子,而不是隔壁济南的房子。逃出山东,目的地的吸引力至少要超过青岛吧。

user avatar

更在最前面:

各位老师,对不住。本人确实是土生土长货真价实的山东人,写这个帖子原本是为了反讽一些脑残媒体造谣,黑完河南黑东北,黑完东北黑山东。结果各位老乡太耿直,逗大家一乐的目的没达到,每天打开知乎都有新评论,大部分是骂我。。。我又不能挨个提醒,心累。

单就这个女的不让上桌这件事说几句:

有些农村可能有这个风俗,尤其以胶东为多。因为渔民都是男性,是家里的经济来源。所以相应地位高些。但是这个大不过辈分,一般都是小辈们的媳妇们干活,长辈是很受尊敬的。这确实是我亲自经历过。

至于说"男的抽烟喝酒吹牛,小孩女的另开一桌",我个人觉得用这个回复那些黑媒体不是特别好。因为抽烟喝酒吹牛基本属于陋习,女的不和男的掺和,其实根源在于有女士在男士们放不开。又怕自己媳妇管,又不愿意被人说成妻管严,而且一群大老爷们一个女的,说话是得小心翼翼。所以干脆男女分桌,但也不是硬性的,你觉得hold住你去男的那桌没问题,你觉得能接的上话也可以去和小孩女士坐一桌。但不管怎么分,菜绝对是一样的。

评论区跑这么偏是我没想到的。是我写的太隐晦还是大家太生气等不到看完我也不知道。总之读者没有理解也是作者的责任,所以我给大家道歉了。也对各位外省的朋友说,如果说某些条恰好被你遇到了,请你相信这不是普遍情况——要是普遍如此,早就被媒体带节奏了,还用我说?最后欢迎大家来山东玩,好客山东欢迎您。

p.s,鲁能球迷如果说好客山东,最好不要接茬。

正儿八经的分割线——

更在前面:

接站方通知,本回答部分内容被判定为不友善。请以更改后的内容为准。

假装自己是分割线——

标准答案:

1.山东人官本位意识浓厚认为只有当公务员才是正式工作,出去打工是本地混不下去的表现。

2.山东是关系社会,离开了熟人圈到了陌生的环境大多数水土不服。

3.由于传说山东女人吃饭不能上桌,女性地位低下,原本就男多女少,更不能外出打工。

4.山东人比较老实,而“老实人”在这个年代往往说明不太适合做生意。

5.山东人宗族故土观念强,过年还得给长辈磕头,所以不愿意出远门。

6.少数去了外地混的不错的都不敢说自己是山东人,不然老家会把这当做驻京办,三天两头托办事,谁走得近谁麻烦。

7.山东很多好学生最后都考进了山东大学,所以被歧视。

8.以前山东人还能开鲁菜馆子。现在鲁菜根本竞争不过其他菜系,馆子也开不起来。

。。。。。。

说的不全的请自觉参考南方系的新闻报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