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全国各地方言这么多,为什么有些人认为自己的方言是语言?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涉及到语言学里挺核心的一个概念。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说“方言”,很多时候是指同一个“语言”下的不同“变体”或“次方言”。但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自己的“方言”就是一门“语言”呢?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简单的“是不是语言”就能一概而论的。

首先,得明白“语言”和“方言”在学术上的界定,这本身就挺模糊的。

学术上的界定(简单说):

语言 (Language): 通常指的是一套具有完整语法、词汇和发音体系的交流系统,并且能够独立存在、发展,形成独特的文化载体。
方言 (Dialect): 通常被看作是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区或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变体,它们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存在差异,但总体上能够相互理解,或者至少有高度的关联性,可以被视为同一语言的“分支”。

但是! 问题就出在这里:“相互理解”这个标准,其实是一个非常主观且有争议的标准。

为什么有些人会认为自己的“方言”是“语言”?

这涉及到几个层面:

1. 相互理解的程度:
巨大的差异: 很多时候,我们说的“方言”差异,比如粤语和北方官话(普通话),其语音、词汇、甚至部分语法结构上的差异,已经大到让两个地区的人在不经过学习的情况下,很难甚至根本无法进行有效交流。这就像欧洲的法语和意大利语,虽然都是罗曼语族,但你不能指望一个法国人能听懂一个意大利人说原汁原味的意大利语。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两种变体之间的差异大到影响日常交流,甚至需要专门学习才能理解,那么将其视为独立的“语言”似乎更有道理。
“标准语”的参照: 很多时候,“方言”的说法是相对于“标准语”而言的。在中国,普通话是官方推广的国家通用语言,很多地方方言的“方言”身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相对于普通话存在差异。但如果一个方言区域的人,几乎完全不接触普通话,他们只会说自己的方言,而且这个方言能够满足他们社会生活的一切需求,那么在他们的认知里,这个方言就是他们唯一的、完整的“语言”。

2. 文化和身份认同:
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个地方方言都承载着当地独特的历史、风俗、习惯、文学作品(如戏曲、民间故事、民歌)以及思维方式。当一个方言区域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并以此为荣时,他们自然会更加珍视和捍卫自己的方言,甚至将其提升到“语言”的高度,以区别于“外来”的标准语或其它方言。这是一种文化自尊和文化独立的体现。
历史渊源: 一些方言在历史上可能曾经是独立发展的,拥有自己成熟的文字系统(尽管后来可能不再使用,或者与汉字有所区别)。它们可能在某个时期是区域的统治语言,拥有辉煌的文学传统。这种历史厚重感,会让使用者觉得自己的方言并非是主语言的“附属品”,而是独立发展的“语言”。

3. 政治和地域因素(有时是关键):
“语言”的政治含义: 在国际政治和民族划分中,“语言”往往比“方言”具有更强的政治意义,它常常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独立性联系在一起。如果一个地方的方言使用者,在政治上寻求更大的自主权或独立性,他们就可能强调自己的方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以此来建构和强化地域的独特性和民族认同,这是一种争取政治合法性和话语权的方式。
“语言”与“方言”的社会地位: 有时候,将“方言”称为“语言”,也是一种提升其社会地位的策略。被定义为“方言”的变体,往往带有“不规范”、“土气”、“低于标准语”的潜台词,尤其是在教育、媒体等领域。而“语言”则意味着一种成熟、完整、具有自身规范和价值的交流系统。因此,有人会选择“语言”这个称谓,来对抗这种潜在的“等级划分”。

4. 语言学界的不同观点:
“一个语言就是一种方言,它拥有了军队和海军”: 这句话虽然有些戏谑,但道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有时候,“语言”和“方言”的划分,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政治力量的影响,而不是纯粹的语言学标准。如果一个语言变体背后有强大的社会支持,能够建立自己的教育体系、媒体、文学,甚至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它就更容易被视为一种独立的“语言”。
互通性是连续谱: 语言学家也承认,语言和方言之间的界限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一个连续的谱系。有些方言之间的差异,可能比某些被视为不同语言的变体之间的差异还要小。所以,有时候“是不是语言”的判断,也存在主观性和视角问题。

举个例子:

粤语: 很多人(尤其是说粤语的人)会认为粤语是一门语言。这是因为粤语有相对独立的语音系统、丰富的词汇(很多词汇与普通话不同)、独特的语法结构(例如语序和助词的使用),并且拥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香港电影、粤语歌曲、广东音乐等)。虽然与普通话交流有障碍,但其内部(如广州话、香港话、佛山话等)的差异相对较小,且作为一种语言,其文化和历史根基也很深厚。
闽南语(台语): 同样,很多人也将闽南语视为一种语言。它有自己的发音、词汇和语法,与普通话的差异也很大。而且,在台湾,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母语,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认同。
相比之下: 北京话和上海话,虽然也有差异,但普通话正是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所以北京话和普通话的互通性就远高于粤语和普通话。因此,大多数人会把北京话看作是普通话的一种“方言”。

总结一下:

所以,当有人认为自己的“方言”是一门“语言”时,往往不是因为他们不理解语言学上的定义,而是因为:

他们感受到的交流障碍很大,与“标准语”的差异显著。
他们对承载着自己身份认同的方言及其背后的文化有着强烈的热爱和维护。
他们可能是在用“语言”的称谓来表达一种文化上的独立性、历史上的渊源,或是在特定语境下争夺话语权和尊重。

归根结底,“语言”和“方言”的区分,在很多时候,并非全然取决于语言结构上的客观差异,而是 社会、文化、历史和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一个语言变体获得了足够强大的社会支持、文化影响力,并与使用者的身份认同紧密相连时,它就可能被其使用者视为一门独立的“语言”,这是一种非常自然且有力的自我认知和文化主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到底是语言,还是方言,这不是推普机讲了算,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事情。

打开国际标准化组织所制定的ISO 639-3国际语种代号标准,找到Chinese所在的页面,便可以发现中文被定义为是一种Macrolanguage,语言代码为zho,取自中文二字的拼音。

继续往下拉,就好看到Chinese所有的独立语言。里面就有官话(cmn)、粤语(yue)、吴语(wuu)、客家语(hak)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给了所有语言的语言代码,并且联合国也用的是这套标准。

问题里的个别地方个别人我不晓得是从哪里得出的这个结论。事实上硬要把语言讲成方言才是个别地区的个别人。

我们跑到国外去生活,在填表格的时候都会有语言能力一栏。语言列表里就可以选择自己的语言。




今朝是世界母语日

希望同胞们覅一直盯牢海外,多多关心自家海内亇语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涉及到语言学里挺核心的一个概念。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说“方言”,很多时候是指同一个“语言”下的不同“变体”或“次方言”。但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自己的“方言”就是一门“语言”呢?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简单的“是不是语言”就能一概而论的。首先,得明白“语言”和“方言”在学术上的界定,这本身就.............
  • 回答
    古代皇帝是否能听懂全国各地的方言?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答案嘛,也不能一概而论,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中国”和今天的概念不太一样。在信息传播不发达的时代,一个皇帝即便身处紫禁城,他接触到的信息和人群都是有限的。直接能听懂并熟练交流的可能性非常低。为什么这么说呢? 语言的.............
  • 回答
    在推广普通话之前,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们的交流方式,如同这片土地本身一样,复杂而生动,充满了地理的痕迹和历史的沉淀。你可以想象一下,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语言”的年代,一个来自广东的商人想要到上海做生意,又或者一个四川的秀才想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他们会遇到怎样的挑战。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方式,就.............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面前,很多人会疑惑:既然我们在很多领域都走在世界前列,为什么还说自己是“发展中”国家?这种说法,初听之下,似乎有些矛盾。但仔细剖析,这背后隐藏着对“发展”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及与真正意义上的“发达国家”之间,依然存在的、不容忽视的差距。“位居全球前列”是成就,但不是终点首先,我.............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天马行空、却又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中国和美国真的能把国土“搬”过来,并且在不破坏的前提下进行交换,那可真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搬家”。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好好盘算一下,看看谁更“亏”谁更“赚”。一、 资源与自然禀赋:谁拥有了“更好的地皮”? 中国搬走美国的国土(包括领土、岛屿、内水)会.............
  • 回答
    很多人提到淄博烧烤,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诱人的小饼,似乎成了淄博烧烤的专属符号。那么,问题来了,全国各地的烧烤摊,是不是只有淄博烧烤才用这种用来卷肉的小薄饼呢?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淄博烧烤用的小饼,确实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一种鲜明的地域特色。淄博的小饼,通.............
  • 回答
    一件文物,从埋藏在地下的泥土中被发掘出来,到最终陈列在博物馆的展柜里,它经历的并非仅仅是考古学家挖掘、清洗、修复的物理过程,更有一系列严谨、复杂,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争议的鉴定过程。而在这个鉴定过程中,专家是否会“鉴定错”?答案是:完全有可能。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考古学和文物鉴定专家们的专业能力,.............
  • 回答
    烂尾楼的处理,说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它牵扯到太多方面了,从最初的开发商,到购房者、银行,再到政府部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利益。所以,最后怎么处理,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千变万化。但总体来说,有这么几种比较常见的路子,我来给你掰扯掰扯:1. 盘活项目,继续建设:这是最理想,也最受.............
  • 回答
    有些美食,虽然被冠以“当地特色”的名号,但细究起来,却发现真正的食客寥寥无几,甚至很多当地人提起,也只是付之一笑,或者摇摇头说“那是给外地人吃的”。这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历史、文化变迁,以及人们口味的演进。1. 浙江丽水——问茶(一种点心)丽水,以其秀美的山水风光著称,而“问茶”这个名字,听起来就.............
  • 回答
    延长产假育儿假:女性在新时代下的选择与挑战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推出延长产假、增加育儿假等政策,旨在回应生育率下降的严峻挑战,鼓励家庭生育。这一系列举措无疑为新手父母,尤其是女性,带来了更加充足的时间来适应角色转变、照顾新生儿,以及恢复身体健康。然而,在政策的温情背后,女性也面临着一系列现实的考量和全.............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起来可就太有意思了!“难吃”这事儿,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不同地方的人口味差异也大得很。我个人呢,作为一个对美食没什么特别偏好,但又喜欢到处走走看看的人,也听到过不少“吐槽”,也算是总结出了一些“槽点”比较集中的地方,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观察和听说的,不代表绝对真理哈!咱们先来说说.............
  • 回答
    我国地域辽阔,文化多样,各地在婚俗上自然也有着鲜明的差异,其中聘礼(彩礼)和嫁妆就是最能体现这种地方特色的环节。它们既是新人结合的见证,也承载着两家人的情感和期盼。聘礼(彩礼)——男方的心意,女方家庭的考量聘礼,顾名思义,是男方在娶妻时向女方家庭支付的财物,作为对女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也是对女方未.............
  • 回答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小巧灵活的三轮、四轮载客车辆穿梭于大街小巷,它们是城市脉络中不可或缺的毛细血管。而对于这些承载着无数市民出行梦想的“小家伙们”,各地人民总能别出心裁地给它们起上响亮又亲切的绰号。这些名字,不仅仅是简单的代号,更承载着地域的特色、历史的印记,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智慧。让我们一同走.............
  • 回答
    好的,我这就带你领略一下中国各地那些令人食指大动的酸味美食!咱们不讲虚的,就聊聊那些真正能让你舌尖上的味蕾跳起舞来的味道。1. 贵州 · 酸汤火锅:酸得有灵魂,越喝越想喝提到酸,怎么能不提贵州?贵州人对酸的运用,简直是出神入化。而酸汤火锅,更是他们餐桌上的灵魂。别以为就是简单地加点醋,那可就小看人家.............
  • 回答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面食文化,每一碗面都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积淀。要说全国各地的特色面食,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不过,我可以挑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给你好好讲讲。北方的硬朗与实在: 北京炸酱面: 这可是北京人过日子的一绝。那酱是灵魂,选用黄豆酱和甜面酱按比例混合,配上五花肉.............
  • 回答
    这世上的美食,总是带着点神秘的色彩,有些明明是土生土长的老宝贝,却因为种种原因,被人们误以为是远道而来的时髦货,甚至贴上了“外国风”的标签。这事儿说起来,可有意思了。今天,咱就来聊聊那些被“穿越”了的美食,它们才是真正的“国货之光”,只不过,这光芒被误解了。1. 鱼香肉丝:来自四川,不是欧洲的“鱼香.............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确实挺值得聊聊。海口取消高速收费站这件事儿,说起来挺新鲜,但放到全国来看,就像海边的一朵浪花,虽然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但要说它能掀起多大的巨浪,让全国都跟着效仿,这事儿可就复杂多了。咱们得先明白,高速公路收费这事儿,它不是随随便便定下的规矩。在咱们国家,修路这事儿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且一修.............
  • 回答
    确实,这是一个很多人都疑惑的问题。一方面是全国各地源源不断运来的援助物资,另一方面是上海市民在市场上抱怨买菜难、价格高。这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绝不是简单的“上海物资不足”就能解释的。首先,我们得明确“支援物资”的性质和作用。 支援物资主要用于保障特殊群体和基本民生。 就像我们生病了,医院会给.............
  • 回答
    说到驱寒暖身的食物,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可能就是热腾腾的火锅了。但其实,咱们中国地大物博,南北方的饮食习惯差异加上各地的气候特点,孕育出了许多同样能瞬间让你觉得不再畏惧寒冷的美味。这些食物,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慰藉。咱们不妨从北往南,或者从东往西,一一细数这些能把寒气从你身体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