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清两朝来看,皇帝不仅听不懂,而且对方言还特别头疼。
明清两朝因为迁都/定都北京,那些出生或长期生活在北方的皇帝,特别抵触南方口音的臣僚,反感金榜题名的南方省籍的状元进士的口音。
祝枝山的《野记》里,就有一则讲明成祖朱棣的故事:
永乐三年,取进士六百人,分为六甲。……是岁,进士有林廷美者,闽人,仪貌颇伟。上欲俾近侍,问其贯籍。林以乡音对。上嫌之,乃拟为某京官。林退数步,(上)复召回,曰:“老蛮子也,没若福。”即改为山东某州知州,凡二任。
福建举人林廷美,来京大比,金榜题名中了进士,形象气质也不错。明成祖初一看,就以貌取人,对他产生了好感,问他是哪里人。林廷美一看皇帝这么看中他,美滋滋的用家乡话回答。
明成祖一听他的福建口音,之前的爆表好感顿时变负值,还当面贬称他“老(南)蛮子”。
1、并不能,这有个活例子,宋太宗赵匡义。
当时有个闽南人刘昌言,提拔的很快,皇帝觉得这个人不错,想委以重任为近臣。大臣们纷纷劝阻,说这位老哥是个胡建人,陛下你没法交流的:
“昌言,闽人,语颇獠,恐奏对间陛下难会。”
赵光义很愤怒表示自己哪的官员没见过?这点语言能力不在话下。
太宗怒曰:‘我自会得!’
于是召来唠唠。结果一唠,赵光义表示顿觉不爱:
“‘刘某奏对皆操南音,朕理会一句不得!”
一句也听不懂……
因遂乞郡,允之。
下放做地方官去也。
(注意唐朝907年灭亡,赵光义生于937年的河南,那些宣传闽语是唐朝中原话的,丢人不丢人?打脸不打脸?)
2、胡建人的悲剧在明代又重新上演。这次发生在朱棣一朝。有位进士林廷美,长得腿长又帅,朱棣十分喜欢 想纳为近臣。于是问老家哪里的?林进士福建话开口脆:
“是岁进士有林廷美者,闽人,仪貌颇伟,上欲俾近侍,问其贯籍,林以乡音对,上嫌之,乃拟为某京官。“
朱棣严重地diss了胡建话,不过也“安慰”了一下林帅哥:
林退数步,复召回,曰:‘老蛮子也,没若福。’即改为山东某州知州,凡二任。
3、还是明朝,福建人再次中枪:
雷璲字有福。建安人。永乐中进士,选为翰林庶吉士,纂修国史。拜监察御史,巡按云南,奏劾内使十有九人,悉置于法,还朝复命,以语音不正,出知芜湖县。
最搞笑的是上面第一条历史记录,竟然被地域吹在百度百科“刘昌言”词条里改成了”宋太宗太喜欢闽南话了,闽南话太标准了,宋太祖自己说话太獠了,大臣们也不敢说“。——实乃贻笑大方。
关注中原文化、中州话,b站号:九天风雷益
听不懂
以至于雍正要求闽粤两省学生必须去正音书院学普通话,学不会就功名作废
乾隆四十二年,浙江绍兴府通判张廷泰受到户部的一名官员引见,得到了面见乾隆皇帝的机会,他本想好好表现自己,不料还未说几句话,乾隆便下诏将张廷泰调到福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呢?难道是张廷泰哪句话说得不对,惹怒了乾隆吗?
在明亡清兴后,官场上频繁出现了“冒籍”现象。这种现象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高考移民”。因为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举子们的才学程度也不一样,比如江浙等地区文化程度就高,而直隶地区就差一些,因此,清朝的皇帝,为了均衡一下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才子们的中举人数,就会对直隶等地区会有所照顾。说句悄悄话,就是江浙等地区的举子,要是到直隶地区参加考试,会相对容易中举,由于清朝时候,户籍制度控制得并不严格,故此,一些高官们为了给家人或者子弟谋取好职位,就会钻这个“易地考试”的空子。
为了进一步遏制这种现象,乾隆专门设了一个职位“审音御史”。目的就是打击冒籍现象,审音御史是如何辨别对方是否假冒户籍呢?
审音御史工作内容只有两个,那就是,一听参加考试的举子的口音。二听中举的新晋官员的口音。
听举子们的口音,就是要杜绝“易地考试”的现象发生。审核新上任官员的声音,需要辨别出官员的祖籍,以便将他们分配到远离祖籍的各地去上任。
可是“审音御史”有时工作疏忽,或者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不细,以至于经常会出现本地人就在本地为官的现象。
这一年,乾隆已经67岁了,但他身体依旧硬朗,思路还十分清晰。他在金殿上,召见了浙江绍兴通判张廷泰,乾隆为了表示关心,先问了一下对方的籍贯和官职。可是张廷泰却说自己是顺天府(今北京)人时,乾隆当即脸色一变。
乾隆对于国内各地的方言,都会说几句,想在他眼皮底下,蒙混过关,几乎没有机会。
张廷泰不管怎么回答,都无法隐藏自己绍兴的口音。张廷泰退下后,乾隆当即将审音御史叫了上来,对其说“奏对履历,为时无几,尚能辨其语音。”这句话的大意是,我随便听张廷泰说几句话,就能判断他是南方人,你专门负责审音的御史是干什么吃的。
乾隆立即下了一道圣旨,将张廷泰调职到福建为官,并罚没了审音御史三个月的俸禄。
乾隆为何会对“冒籍”之事,如此气愤呢?这还得从清朝的籍贯回避制度说起。
清朝的籍贯回避制度包括两种:原籍回避和寄籍回避。原籍指的是祖籍,也就是官员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所谓寄籍是指离开祖籍,而长期居住的地方。
为什么要籍贯回避呢?原因很简单,这里面涉及到利益问题。假设一个官员在自己的家乡任职,那么他必定会利用自己的职力帮助家人以权谋私。
因此采用籍贯回避,能最大限度防止地方个人势力坐大,强化皇帝的中央集权,更有效地遏制地方腐败现象的发生。
虽然,清朝设立“审音御史”,又制定了籍贯回避制度,从表面上看官场一片“清明”,可是清朝的制度难出紫禁城,制约官员的能力极为有限,完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逼着官员换一种方式以权谋私罢了。
来源百家号 - 历史大揭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