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皇帝喜欢重用外戚,而不是宗亲,外戚难道比宗亲好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一大反复出现的现象:皇帝常常青睐外戚,而非自己的兄弟子侄(宗亲)。要说外戚“比”宗亲好,这个说法太绝对了,也不能一概而论。更准确地说,外戚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能给皇帝提供一种宗亲无法替代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往往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咱们得把时间轴拉长,从几个层面来细细说道说道。

一、 为什么皇帝有时候会“重用”外戚?

这里面有几个核心的原因:

1. 拉拢和制衡的工具:
对外戚来说,他们最直接、最稳固的靠山就是皇帝本人。 皇帝的宠爱、赏赐、权力,都直接作用在他们身上。他们的荣华富贵、性命安危,很大程度上与皇帝的命运紧密相连。
皇帝把外戚放在高位,相当于把一块“盾牌”放在自己身边。 皇帝的权力,尤其是早期,可能受到旧有功臣集团、士族门阀的挑战。通过提拔自己的岳父、舅舅、兄弟(皇后的兄弟)、兄弟的老丈人等等,皇帝能够培植一个和自己利益高度一致的新的政治势力,用来对抗那些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的旧势力。
制衡宗亲。 宗亲,尤其是皇帝的兄弟们,本身就是潜在的皇位竞争者。如果皇帝年轻,兄弟们成年且有势力,这本身就是一种威胁。让外戚掌权,可以形成一种“三足鼎立”或“多足鼎立”的局面,让宗亲的势力不至于过于膨胀,影响皇帝的统治。外戚往往没有直接的皇位继承权(除非是皇后那边),所以他们的“忠诚”在皇帝看来,理论上比有血缘关系的宗亲更纯粹(当然,实践中未必如此)。

2. 情感和亲近的纽带:
皇帝是人,不是神。 尤其是年轻的皇帝,或者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时,最容易产生情感上的依赖。外戚,尤其是自己的母族(外祖父、舅舅),通常是陪伴自己长大、最亲近的人。这种亲近感,天然地带来信任和好感。
“自己人”的感觉。 相较于那些来自不同家族、不同派系的官员,外戚在皇帝眼中,更容易被视为“自己人”。他们分享皇帝的家事,理解皇帝的喜怒哀乐,这种心理上的亲近感,使得皇帝在用人时,更容易倾向于他们。

3. 弥补皇帝的“权力真空”:
年轻皇帝的软肋。 很多皇帝是在年幼时即位,这时候他们缺乏政治经验,也无法完全掌控朝政。这时候,临朝称制的外戚(如太后、外祖父)就成了事实上的权力代理人。即使皇帝成年,他们也常常因为经验不足,而需要仰仗外戚的辅佐。
“能力”和“经验”的考量(表面上)。 皇帝可能会认为,外戚因为是自己家族的延伸,在管理国家事务上,能够更好地贯彻自己的意志。或者,某些外戚成员正好赶上是能力出众、经验丰富的,皇帝自然会提拔。但这里面,“能力”常常是被“亲近”和“制衡”的考量所“包装”的。

二、 为什么这种“重用”往往是危险的?(外戚的“弊端”)

外戚的“好”是相对的,其带来的弊端同样是巨大的,而且往往是灾难性的:

1. 权力失控与家族专权:
“因一人而重其族”。 一旦外戚得势,皇帝的宠爱和信任就会转化为巨大的政治权力。这种权力很容易被外戚家族化,他们的亲戚、门客纷纷得到提拔,形成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
“父为子纲”的反噬。 很多外戚的权力来自其家族成员(如太后、皇后)的地位。一旦这些女性家族成员去世,或者与皇帝关系破裂,外戚的权力基础就动摇了。但长期掌握的权力,他们又难以放弃,这就容易导致与皇帝的直接冲突。
“尾大不掉”。 即使皇帝意识到外戚的威胁,也很难轻易铲除。因为外戚已经渗透到国家机器的各个层面,形成一股强大的既得利益力量。

2. 贪污腐败与政治腐败:
“为富不仁”的典型。 外戚的财富和权力往往来自于皇室的支持。他们一旦掌握大权,很容易利用职权搜刮民脂民膏,进行贪污腐败。他们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巩固家族的地位和财富,而非国家福祉。
任人唯亲,破坏制度。 为了维护家族利益,外戚会破格提拔自己的党羽,而不是根据实际能力。这会严重破坏选拔人才的公平性,导致官场风气败坏,国家机器运转失灵。

3. 动摇皇权根基:
“权臣”的形成。 严重时,外戚甚至会架空皇帝,成为实际的“权臣”。历史上很多外戚专权的例子,最终都导致了王朝的衰落甚至灭亡。
引发政变和动荡。 当皇帝试图削弱外戚势力时,容易激化矛盾,导致宫廷政变,甚至引发大规模的政治动荡。

三、 为什么不重用宗亲?(宗亲的“风险”)

宗亲当然也有其不可忽视的风险,这正是皇帝忌惮的地方:

1. 天然的“竞争者”:
血缘关系带来野心。 皇帝的兄弟们,尤其是那些有能力、有声望的,本身就具有继承皇位的“合法性”(至少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一旦皇帝身体不适或驾崩,他们很容易被推举为继承人,甚至直接发动兵变夺权。
“兄弟阋墙”的危险。 历史上“九子夺嫡”之类的事件,证明了宗亲之间争夺权力的残酷性。皇帝深知这一点,所以对过于强大的宗亲势力,总是保持警惕。

2. 宗室的“特权”与“惰性”:
“非我族类”的疏离感。 皇帝可能觉得,宗亲虽然是“自己人”,但他们作为独立的政治个体,其忠诚度不一定能完全“捆绑”在自己身上。他们可能更看重宗室整体的利益,甚至可能与皇帝产生矛盾。
“养尊处优”的弊端。 许多宗室成员从小锦衣玉食,缺乏锻炼,可能能力平平,甚至骄奢淫逸。皇帝让他们执掌大权,反而可能误国误民。

四、 历史上的例子

汉朝: 汉朝是外戚专权最严重的朝代之一。从汉初的吕后专权,到王莽篡汉,外戚的力量几乎贯穿了整个西汉。汉武帝时期,重用舅舅卫青、霍去病,一方面是他们确实有才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但到了西汉末年,王氏家族的权势就足以颠覆王朝。东汉时,光武帝刘秀依赖李家(皇后李氏的家族),也引发了外戚的干政。
唐朝: 唐朝的宗亲势力相对较强,但外戚(尤其是后族)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长孙皇后的长孙无忌,在唐初对唐太宗和唐高宗都有重要影响。
宋朝: 宋朝初期,皇权相对稳固,但后期,外戚(如高太后家族)和宗室(如宗室旁支)也存在一定的权力博弈。
明朝: 明朝的皇帝对宗室的控制非常严苛,但也出现过外戚干政的现象,比如徐达、常遇春的后代。不过,相对而言,明朝的皇权集中度更高,对宗室的压制也更严。
清朝: 清朝皇权高度集中,对宗室的控制非常严密。外戚(如孝庄文皇后的家族,以及后来通过联姻形成的家族)在早期对巩固皇权起到了作用,但后期,外戚的影响力不如前朝那么显著,更多的是皇权与大臣集团之间的博弈。

总结一下:

皇帝重用外戚,并非因为外戚“比”宗亲好,而是因为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外戚能够提供一种更“可控”、更“听话”的权力来源。他们与皇帝的利益绑定更紧密,更容易成为皇帝制衡其他势力的工具。

然而,这种“好”是建立在一种脆弱的平衡上的。一旦皇帝的控制力下降,或者外戚家族自身的欲望膨胀,这种依仗就会变成巨大的危险,最终反噬皇权本身。

宗亲虽然有天然的竞争威胁,但如果运用得当,他们也能成为皇权最坚固的基石。然而,皇帝出于对权力被瓜分和被挑战的恐惧,往往不敢完全信任宗亲,反而给了外戚可乘之机。

所以,与其说外戚“比”宗亲好,不如说皇帝在复杂的政治博弈中,选择了一个在他看来“风险更低”、“收益更高”的选项。但历史也一次次证明,这个选项往往是饮鸩止渴,最终将王朝推向深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能问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已经把史书看到一定的深度了。皇帝并非天生就喜欢外戚,很多时候都是不得已为之。纯论情感偏好,宦官更得皇帝欢心。

其实皇帝的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美好,说封建社会是高度专制这并不假,但是皇帝也绝对不是随心所欲的。

一个正常的皇帝每天要面对的人有以下几种:皇室成员、皇后和外戚、其他后宫佳丽、中央文武大臣、宦官。

皇室成员:他们与皇帝血脉相同,先天就具备了继位的合法性。我们一般都只听说过外戚专权,你有听说过宗亲专权吗?在外人看来,宗亲掌权完全合法,所以皇帝一般都会防着自己的兄弟、叔伯、子侄。而且这波人只要有机会,很大概率都会搞事情,所以皇帝在一定程度上都会排斥自己的血脉同胞。

皇后和外戚:皇后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后,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皇后有深厚的政治背景。如果遇到一个强势的皇后,皇权就很容易受到威胁。再加之,没有感情基础的政治联姻,会让皇帝一般都不太喜欢皇后。但是当老皇帝先走一步,小皇帝还年幼的时候,皇后就会以监护人的身份代行职权,不过在古代女人直接处理政务多有不便,于是乎外戚就成为了皇后最信任的人。这一现象在两汉尤为突出,但在多数时候这并不是皇帝本人的意志体现。

后宫佳丽:美女谁都喜欢,皇帝也不例外。但是受制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女人有很多工作都不能从事。例如去外面收罗奇珍异宝,征召更多美女入宫,监督中央与地方大员等。皇帝喜欢美女,但是不能任用美女。

文武大臣:皇帝对这波人的情感是最复杂的。如果满朝忠良,皇权虽无忧,但是皇帝的日子也会很不好过。例如:皇帝要加税修盖豪华宫殿,忠臣表示反对;皇帝要广选美女以充后宫,忠臣表示反对;皇帝想吃点山珍海味,忠臣大骂其昏君。总之皇帝想干点啥私活那都是不允许的。如果是奸臣当道,那皇帝的小日子会好很多,不过皇权就危险了。在奸臣的怂恿下,皇帝骄奢淫逸,天下民不聊生,起义大火四处燃起。总之,皇帝对大臣的态度是既用且防,绝对不可能百分之百信任。

宦官:宦官是从小就服侍在皇帝周围的,他们没有任何权力基础,所有的一切都得依赖于皇权。他们不像士大夫群体有自己坚定的信仰,从小就被奴化教育,可以说他们是相当地听话。皇帝使用他们是相当的顺手,即可以是白手套,也可以是黑手套。你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衡量,宦官都是最值得皇帝信任的人。

user avatar

我感觉,事实怎么刚好相反呢?

真正被皇帝分到更多权柄的一直都是宗室而不是外戚。

宗室一直是可以分封的地方掌握实权的,哪怕他们一而再的造反,外戚很少有这个待遇。

这事儿得分两个阶段,就是唐科举推广之前和之后,科举之后皇帝更喜欢小亲亲寒门文士,宗室和外戚都被视作虫豸不能与之共天下了。


而科举之前,两汉是宗室外戚轮流上台表演,但依然是先宗室后外戚,非刘不王下的宗室跟外戚就不是一个待遇,也就是七国之乱后才大规模开始整顿宗室剥夺实权。

而东汉外戚之所以能做大还是靠了刘秀的短命基因问题,东汉末年靠宗室身份割据的有,靠外戚身份割据的有吗?

更重要是,两汉外戚的崛起,更多的因为是太后喜欢,而不是皇帝喜欢...


三国刘备那边实在没什么宗室,曹操的宗室比外戚地位高了不少吧,孙吴那边也没见什么外戚做大。

晋朝为什么有八王之乱,还不是军权和地方治理权分给了司马。

五代十国南北朝,更是宗室的广阔天地,即便有了八王之乱的前车之鉴,权柄还是不停的分给宗室成员——南朝宗室的造反窝子,宇文护,高氏兄弟,虽然宗室一直内斗,但可有谁真把军政大权分给外戚?皇帝一个个的临终托孤都喜欢跟弟弟侄子托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一大反复出现的现象:皇帝常常青睐外戚,而非自己的兄弟子侄(宗亲)。要说外戚“比”宗亲好,这个说法太绝对了,也不能一概而论。更准确地说,外戚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能给皇帝提供一种宗亲无法替代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往往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咱们得把时间轴拉长,.............
  • 回答
    你说得很有意思,但前提是古代中国皇帝“大部分不喜太子”,这一点其实是个误解。更准确地说,是“皇帝对太子的态度是复杂的、多变的,甚至常常是充满矛盾的”,并非普遍的“不喜”。朱元璋或许是个极端例子,他确实对太子表现出极大的不信任和控制欲,但这并不代表普遍情况。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会有“皇帝不喜太子.............
  • 回答
    古代皇帝不倾向于通过让下一代去带兵来选拔继承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到了政治、军事、家族、社会和历史等多个层面的考量。如果一定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分析:一、 继承制度的核心考量:稳定与权力传承古代皇权的核心是稳定和权力能否顺利、完整地传承下去。选择继承人最根本的目的是.............
  • 回答
    古代皇帝,这个头衔听起来何等风光,集万人之上,享尽荣华富贵。然而,翻开史书,我们却会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他们中的许多人,寿命似乎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长久。这究竟是为何?是命运的捉弄,还是有着更深层的原因?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时空背景下,从方方面面去审视这位“天子”的生活。首先,繁重.............
  • 回答
    古代皇帝不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继承人,这背后牵扯着一套与科举制度截然不同的、更为复杂和根深蒂固的政治逻辑和权力运作方式。科举制虽然是选拔官员的有效途径,但它终究只是一种人才选拔机制,而皇位继承则牵涉到国家政治的稳定、宗法制度的延续、王朝合法性的构建以及权力的平稳过渡等诸多至关重要的因素。首先,我们必须认.............
  • 回答
    古代皇帝、国王权力之大,仿佛一人说了算,天下莫敢不从,这背后绝非仅仅是“我说了算”这么简单。其权力的稳固与推行,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思想、制度、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缺一不可。思想的基石:为权力披上合法的外衣首先,皇帝、国王的权力并非空中楼阁,它必须有.............
  • 回答
    古代皇帝到死才传位,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不愿意提前退休”那么简单。这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权力结构、皇权神圣化以及社会稳定等多个层面。1. 皇权的神圣性和“天命”论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皇权并非仅仅是一种世俗的权力,而是与“天命”紧密相连的。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奉天承运”.............
  • 回答
    苏州自古以来便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其秀美的山水风光、繁荣的经济文化,令人心驰神往。然而,纵观中国古代王朝的更迭,没有一位皇帝选择将都城定在苏州。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因为苏州不够美好,而是从宏观的政治、军事、地理、经济等多个维度考量,苏州都不具备成为帝国心脏的天然优势。首先,从地理和战略位置上看,古代.............
  • 回答
    古代皇帝的寿命普遍不长,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试着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就像揭开尘封已久的史书一样,一点点梳理清楚。首先,生活方式与健康管理上的天然劣势是核心问题。 纵欲过度与身体透支: 皇帝虽然坐拥天下,但他们也是凡人,同样有生理需求。然而,由于地位尊崇,皇帝往往拥有极其庞大.............
  • 回答
    .......
  • 回答
    中国古代朝廷里,皇帝身边既有奸臣也有贤臣,这并非什么新鲜事,也并非皇帝刻意为之,而是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下的一种自然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多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皇帝的视角:并非不辨忠奸,而是选择与局限并存首先,别以为皇帝都是傻子,不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绝大多数皇帝,尤其是那些勤政的,心里都.............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皇帝很少亲自领兵作战,而在西方,许多国王却乐于冲锋在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深入剖析这种差异。首先,我们要看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军事组织。在中国,皇帝是整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职责远不止于军事。皇帝需要负责国家的整体治理,包括内政、外交、经济.............
  • 回答
    古代皇帝不通过委任宗室成员为高官来防止异姓篡位,这背后其实是一套复杂且历史悠久的政治考量,绝非简单的一句“怕宗室夺权”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首先,咱们得明白皇帝最根本的担忧是什么。异姓篡位固然可怕,那是一个王朝终结的标志。但相比之下,皇帝们可能更害怕的是眼皮子底下的.............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到古代中医的认识体系和时代局限性上来,而不是简单地用现代科学的视角去评判。古代中医之所以没有“发现”皇帝服用的丹药具有毒性,并不是因为他们完全没有观察到一些不良反应,而是受制于当时的知识、理论、检测手段以及社会环境,导致他们无法将其归结为“毒性”的范畴,更无法精确地认识和量化这.............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权力斗争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环节——“挟持”与“反挟持”。很多时候,皇帝并非真的没有能力杀死权臣,而是这背后牵扯的利益、风险以及权衡实在是太复杂了,并非简单的“拔剑相向”就能解决问题。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为什么皇帝不直接杀?首先,我们得明白,“权臣要挟”这四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古代的文化、政治以及对自然灾害的认知。为什么“蝗”、“蝗灾”这两个词没有像某些可能被认为不吉利或带有负面含义的词语那样,被皇帝们“和谐”掉,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皇帝“和谐”词语的动机通常是出于维护统治、稳定社会秩序、避免引发民众恐慌或不满。这.............
  • 回答
    中国古代皇权高度集中,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何没有普遍演化出皇帝提前退位并成为太上皇的制度。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想法完全不存在,只是未能形成一种稳定的、被广泛接受的制度性安排。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审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核心特征:1. 皇权的神圣性与合法性来源:中国古代皇权很.............
  • 回答
    古代皇帝身边围绕着太监,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权力、安全与规矩的体系,并非简单地出于喜好,更不是说美貌的宫女就没有机会进入皇帝的视野。这里面门道可多了,咱们细细道来:一、 权力的绝对掌控与“近臣”的特殊地位首先,咱们得明白皇帝的身份。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身边最亲近的人,必然是能够完全掌控、绝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和群体心理的复杂交叉。要理解为什么古代讨好皇帝的多被视为奸臣,而现代被称为“小粉红”的群体被一部分人认为是爱国者,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深入剖析。一、古代“奸臣”讨好皇帝的动机与特点:古代社会,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其核心特征。皇帝是绝对的统治者,掌握着生杀予夺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