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好奇古代开国皇帝不是嫡长子,他们的父亲会让他们把江山让出来给嫡长子吗?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了中国古代皇位继承的一大核心,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实际操作。咱们得明白,这套规矩虽然是主流,但并非一成不变的铁律,尤其是在“开国皇帝”这个特殊群体身上,情况会复杂得多。

首先,我们得明确“嫡长子继承制”是怎么回事。

简单来说,就是皇帝的儿子中,按照“嫡”和“长”来排定继承顺序。

嫡: 指的是母亲是正妻(皇后)所生的儿子。
长: 指的是在同等“嫡”或“庶”的情况下,年龄最大的儿子。

所以,最理想的继承人是“嫡长子”。如果皇帝没有嫡子,那么就会看“庶长子”,也就是妾室中年龄最大的儿子。

那么,如果开国皇帝不是嫡长子,他的父亲(也就是前朝君主,或者说是开国的缔造者)会让他把江山让出来吗?

答案是:通常不会,甚至可以说,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很小。

原因非常复杂,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开国皇帝的“正统性”来源:

开国皇帝之所以能“开国”,往往是因为他有着某种“能力”或“机遇”,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凌驾于血统的“嫡长”之上。

军事能力与军功: 很多开国皇帝本身就是开疆拓土的军事统帅。他们带领军队打败了前朝的残余势力,或者统一了分裂的天下。这种军功和实际掌控的兵权,是他们最强大的“正统性”来源。他们的兄弟,即使是嫡长子,如果缺乏这样的军功和影响力,也很难撼动他。
政治智慧与民众支持: 有些开国君主是通过政治手腕、策略和笼络人心来取得胜利的。他们可能比嫡长子更有政治眼光,更能凝聚人心,赢得士族和民众的支持。
历史的“天命”说: 中国古代有一种“天命”观,认为谁能统一天下,谁就是上天选定的君主。这种“天命”的认定,往往是建立在实际的成功和民众的认同之上的。

2. 嫡长子继承制的“缓冲”与“例外”:

虽然嫡长子继承制是原则,但它本身就存在一些“缓冲”和“例外”的机制,尤其是在非常时期。

废立: 理论上,皇帝可以废黜太子,立新的太子。虽然这通常需要理由,比如太子“不仁”、“不孝”、“无能”,但实际操作中,如果皇帝更看重某一个儿子,他是有可能通过各种手段来达成目的的。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这句话虽然强调了“嫡”和“长”,但“立子以贵不以长”暗示了地位(比如被立为太子)的重要性。一旦皇帝确立了某个儿子为继承人(立为太子),即使他不是嫡长子,他的地位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巩固。
“传贤不传子”的早期思潮(虽然不适用于皇权): 在早期,人们也曾有“传贤”的观念,虽然这种观念在皇权制度确立后被“传子”取代,但它也说明了能力和品德在一定程度上是被看重的。

3. 开国之时的特殊环境:

开国时期,国家刚刚经历战乱,权力结构很不稳定。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谁有能力带领国家走向稳定和发展。

继承权争议: 如果一个开国皇帝的父亲(比如前朝的某些王爷,或者起义的领袖)有多个儿子,而他选择的继承人不是嫡长子,那么很可能会引发兄弟之间的争夺。但通常,选择继承人会看谁最能“服众”,谁的实力最强。
“非嫡长”的上位原因: 很多时候,那些不是嫡长子却能成为开国皇帝的人,恰恰是因为他们的嫡长兄在动荡时期早逝、无能,或者因为某种原因不被父亲信任,或者自己也具备了强大的实力,能够通过“枪杆子”和“政治手腕”来赢得皇位。

举几个例子(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父亲让他让出来”):

汉高祖刘邦: 他是庶民出身,谈不上什么嫡长子。他的儿子们之间也有过继承权的问题。
唐太宗李世民: 他是秦王,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嫡长兄太子李建成,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才登基的。他的父亲并非让他“让”,而是他自己通过武力夺取了皇位。
宋太祖赵匡胤: 他的弟弟赵光义(宋太宗)比他活得久,继承了他的皇位,但赵光义并非赵匡胤的嫡长子。这背后涉及到“烛影斧声”的传说,也说明了继承问题并非总是按照最简单的规矩来。
明成祖朱棣: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并非嫡长子。他发动“靖难之役”,通过武力推翻了侄子(建文帝)的统治才登基。他的父亲朱元璋早已去世,朱棣也从未被要求“让”给嫡长子。

总结来说:

在古代,尤其是开国皇帝的形成过程中,“嫡长子继承制”更像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而非一个绝对的、不容挑战的法律。

当一位非嫡长子能够成功开创一个新王朝时,他之所以能成功,往往是因为他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实力、声望以及拥有的资源(特别是军队),这些足以压倒那些按规矩“应该”继承的嫡长子。

他的父亲(或前朝的统治者,或起义的领袖)在选择继承人时,会考虑谁最有可能稳定局势、延续王朝、赢得人心。如果那个非嫡长子的儿子,无论是因为能力、军功还是其他原因,被认为比嫡长子更合适,那么他就有可能被立为继承人。

因此,当一个非嫡长子已经实际掌控了权力并开创了王朝,那么“父亲让他把江山让出来”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他已经是事实上的皇帝,任何阻碍他继承的人,都需要通过更强大的力量来对抗他,而不是仅仅依据“嫡长子”的身份。更常见的情况是,他正是因为超越了嫡长子的身份,才获得了这份江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能问出这样的问题,说明题主他爹在家里肯定是个说了算的人。.

自己打下的江山,岂有拱手让人之理?

皇帝的爹也就是太上皇了,太上皇这个职位本身没有任何实质性权力,他也无从下手去操作什么。

再说了“皇家无父子,不幸生在帝王家!!!”别说那些名正言顺打天下的皇帝,一般的权贵为了争权夺利最终弑父的,也是稀松平常。

在王权斗争中儿子杀爹毫无心理障碍,给你看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楚成王将以商臣为太子,语令尹子上。子上曰:“君之齿未也,而又多内宠,绌乃乱也。楚国之举常在少者。且商臣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王不听,立之。後又欲立子职而绌太子商臣。商臣闻而未审也,告其傅潘崇曰:“何以得其实?”崇曰:“飨王之宠姬江羋而勿敬也。”商臣从之。江羋怒曰:“宜乎王之欲杀若而立职也。”商臣告潘崇曰:“信矣。”崇曰:“能事之乎?”曰:“不能。”“能亡去乎?”曰:“不能。”“能行大事乎?”曰:“能。”冬十月,商臣以宫兵围成王。成王请食熊蹯而死,不听。丁未,成王自绞杀。商臣代立,是为穆王。

《史记 楚世家》

user avatar

皇位是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政权建设的中心环节。

谁来继承皇位,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关系到所有人的利益,如果没有处理好就会爆发政治危机,严重的情况会导致国家灭亡。

所以要立规矩,设立制度,依法治国。

皇子继承的不是一头老牛三分地,而是一个国家,这里面担负的是无数人的身家性命,当然要慎之又慎。

开国君主无论他以前是什么身份,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建国成功后,他是皇帝,身份地位变了,思维模式也就要随之改变。

皇帝应该如何处理国事,平衡政治关系,开展外交,解决民生问题,设计好政权的传续问题,这就是他的当前任务。

所谓家天下,是因为当时政治哲学思想还有局限性,并没有发展出更好的理论,如果天下不是皇帝的,那又是谁的呢?

我们现在知道马克思理论,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知道这个世界是人民的。但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必须要有个过程,就算是到了今天,很多国家的统治者依然是君主和贵族,或者是君主为名义领袖,贵族议会负责治理国家。这个矛盾到了2020年,仍然没有完全解决。

家天下治理国家,但是皇家并不能一手操办所有事情,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到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都讲究要上下一心,克制欲望,一起治理天下。

皇帝的个人欲望,也是需要天下人共同检视,并不能任意乱来。

继承帝位,是国事当中的重中之重。

2020年美国大选,特朗普和拜登之争,美国的政治逻辑被挑战,让全世界所有国家感到不安,如果美国没有处理好政权传续问题,会带来世界性的危机,甚至酿出灾祸。

因此,古代社会同样也立下规矩,不能动摇。

从中国的帝位传续来看,千古一帝秦始皇就犯了错误,赐死扶苏,立次子胡亥,二世而亡。

这是血淋淋的教训,不可不计。

皇帝在决定继承者时,也要听取政府班子的意见,废太子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完事,有时候皇帝干成这件事,还要自己亲自下场,整自己的儿子。

如此残酷的原因,就是政治规矩不可破。

皇帝不能“存天理,灭人欲”那么大臣们就要想办法让他知道这个道理,如果皇帝一意孤行,那么大家就会想办法搞死他,另立新君。

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皇帝心里也很清楚,乱来的后果就是政权覆灭,自己和后代也难逃厄运。

皇帝得到了最大的荣耀和财富以及权力,但是也背负了责任。当政权覆灭之时,其他人可以另奉新帝,而失败的皇帝和家人,就会遭到最彻底的清算,要斩草除根。

要想千秋万世,要皇家血脉永存,要黎庶安乐,唯有执行严格的帝位继承制度,才能安天下。

清康熙时期搞了一个改革,不立太子,传位昭书藏于正大光明匾额后面,避免站队夺位,宫廷生变。

皇位继承制度有历史局限性,但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规律这个东西,任何人都是难以抗拒的,包括皇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了中国古代皇位继承的一大核心,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实际操作。咱们得明白,这套规矩虽然是主流,但并非一成不变的铁律,尤其是在“开国皇帝”这个特殊群体身上,情况会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确“嫡长子继承制”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就是皇帝的儿子中,按照“嫡”和“长”来排定继承顺序。 嫡:.............
  • 回答
    关于浩然正气能否辟邪以及为何古代书生常遇鬼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观念。首先,咱们得说说什么是“浩然正气”。这个概念出自《孟子》,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简单来说,浩然正气是一种由正义、道德、良知和坚定.............
  • 回答
    关于古装片里角色认为“世上没鬼”的设定,以及古代人是否都迷信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来说,古代社会对鬼神的存在有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看法,并非所有人都持有相同的观点,而且“迷信”这个词的现代含义与古代的信仰体系可能有所不同。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 古代人对鬼神存在的看法是怎样.............
  • 回答
    在古代天气好的夜晚,虽然不一定每晚都呈现出我们今天所说的“满天银河”的壮丽景象,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天气好的夜晚,尤其是远离现代光污染的夜晚,都会展现出比现在明亮得多的星空,其中银河的可见度也会显著提高,并且在特定时段和季节,会非常壮观。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1. 光污.............
  • 回答
    提起古代的屠夫,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种膀大腰圆、力气十足,挥舞着剔骨刀,在血肉模糊的案板前忙碌的形象。然而,与我们想象中可能略有不同的是,许多古代屠夫确实是社会中相对富裕的一群人,他们的生活水平甚至要高于许多普通手工业者和农民。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
  • 回答
    古代土地兼并,这可真是个千年的难题,历朝历代都在头疼。说起来,它就像一股暗流,总是在平静的水面下涌动,时不时就把社会搅得不得安宁。想要彻底解决,那难度系数堪比打通任督二脉,但要是说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它不那么猖獗,社会稍微安定点,那倒是可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土地兼并是怎么来的。 简单说,就是少.............
  • 回答
    “灵”作为古代谥号,确实并非全然是赞美之词,其含义复杂且带有褒贬不一的双重性。赵武灵王的谥号“灵”,也同样如此,并非简单的“好”或“不好”可以概括。而“胡服骑射”的肯定,则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灵”:复杂多义的谥号在中国的古代谥法中,谥号是为了评价死者生前事迹而给予的特定称号,通常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戏曲和歌剧的核心魅力之一——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非要唱出来? 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远非“正常说话太久”这么简单。让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1. 艺术的夸张与升华:让情感和意义更具感染力 非写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戏曲和歌剧从诞生之初就不是为了追求完全的写实模仿生.............
  • 回答
    中国古代志怪小说,就像是古人投向未知世界的闪烁的目光,那些奇闻异事、光怪陆离的传说,至今仍能勾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想象。它们不是那种步步为营、情节跌宕起伏的严谨叙事,更像是从某个遥远角落吹来的风,带着些许神秘,些许荒诞,也些许哲思。要说“好”的志怪小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志怪小说不像唐传.............
  • 回答
    三两银子在古代,能不能买到“一壶好酒,再来一碗热粥,配上几斤的牛肉”?这个问题,得看是哪个朝代,什么地方,以及这“好酒”、“热粥”、“牛肉”具体是什么档次了。咱们这就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银子的价值。古代银子的重量单位,“两”的概念,跟现在可不一样。古代一斤大概是十六两,所以“三两银子”大致相当于我.............
  • 回答
    如果说到拍得有板有眼、能让你感受到古代战场那种恢弘与残酷的国产电影或电视剧,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必然是那部《赤壁》。《赤壁》这部电影,它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把观众拉进了那个金戈铁马、烽烟弥漫的年代。为了拍好那场至关重要的赤壁之战,导演吴宇森可是花了大心思。你看那场火攻,不是简单地放几把火,而是从准备.............
  • 回答
    古代士兵穿的盔甲,很多人可能觉得它笨重又行动不便,似乎挡不住锋利的刀剑,甚至还有点“摆设”的感觉。那么,为什么在那个人工冷兵器时代,士兵们还是兢兢业业地披挂着一身沉甸甸的铁家伙呢?这背后其实是生存和战术的现实考量,绝非无谓的负担。首先,我们得纠正一个误区:古代盔甲并非“没什么用”。它的“用”体现在以.............
  • 回答
    要说起古代军事地理,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它不像现在有卫星地图、GPS定位那么方便,古人的战争可全凭着对地形、气候、水源、山川河流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想在那个时代打胜仗,不懂地理,那就是纸上谈兵,离败亡也就不远了。所以,如果你对这方面感兴趣,想了解古人是如何“借势而为”,那这几本书绝对能让你大开眼.............
  • 回答
    古代的食物是不是比现代的好吃?这可真是个让人忍不住咂摸的问题,而且仔细想想,还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说到底,这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以及你心里的“好吃”究竟是什么滋味了。首先,我们得承认,古代人的饮食,在某些方面确实有它独特的魅力,甚至可以说是“更自然”、“更本味”。你想想看,那时候没有各种.............
  • 回答
    这是一个绝佳的设问,足以引发古今多少人的遐思。在太平盛世之下,是选择金山银海的超级富商,还是选择坐拥几百户食邑的爵爷?两者看似都是人上人的风光,实则道路迥异,体验千差万别。咱们不妨细细道来,看看这两种生活,到底孰优孰劣。超级富商:金钱的王国,自由的浪潮先说这富商。在盛世,这意味着什么?那可是商机遍地.............
  • 回答
    古代对地形标记的效果,用“好”或者“不好”来简单概括其实不太准确,更恰当的说法是,它是一种因地制宜、效果显著且不可替代的沟通方式。在没有现代GPS、卫星地图甚至详细印刷地图的时代,人们对地形的理解和利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口传心授和基于视觉、触觉的标记方式。那么,具体好在哪里,又有哪些局限性呢?咱们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历史的敏感点。首先,我们要明白,将“太监”这个群体一概而论地贴上“不是好人”的标签,其实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看法。历史上,当然也有尽忠职守、为国鞠躬尽瘁的太监,也有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落得悲惨下场的太监。但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在历史故事、文学作品中,以及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太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涉及到古代法律、社会习俗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简单来说,梁山好汉们能在酒馆点牛肉吃,并非他们无视法律,而是因为:1. 古代律法并非一概禁止宰杀牛只,而是有特定限制和背景。2. 梁山好汉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与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有所不同。3. 《水浒传》作为文学作品,有其艺术创作.............
  • 回答
    咱们先聊聊古代的镜子。你问铁做的镜子和铜做的镜子哪个效果更好,这问题问得挺好,因为它们俩可都是当时挺重要的反光材料。但要说效果,“好”这个词得看你怎么定义了,而且这俩材料本身就有挺大区别。铜镜,古代的主流选手铜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绝对是古代人的“美颜神器”。最早的铜镜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后来到商.............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为什么很多古代遗迹和文物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和保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社会、经济、技术和政治等多个层面。让我试着把这个原因讲得透彻些,也尽量避免那些听起来像机器生成的套话。说实话,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有些遗迹和文物确实得到了非常精心的保护,比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故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