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士兵穿的盔甲好像没什么用,为什么还要穿呢?

回答
古代士兵穿的盔甲,很多人可能觉得它笨重又行动不便,似乎挡不住锋利的刀剑,甚至还有点“摆设”的感觉。那么,为什么在那个人工冷兵器时代,士兵们还是兢兢业业地披挂着一身沉甸甸的铁家伙呢?这背后其实是生存和战术的现实考量,绝非无谓的负担。

首先,我们得纠正一个误区:古代盔甲并非“没什么用”。它的“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而且是极其关键的“用”:

1. 抵挡钝器和穿刺攻击的有效屏障:

我们常常想象古代战场是刀光剑影的砍杀,但实际上,钝器和穿刺武器在古代战场上的杀伤力同样惊人,甚至更具威胁。沉重的棍棒、锤头,能够产生巨大的动能,即使盔甲表面完好,内部的骨骼也可能被震碎。而锐利的矛尖、箭簇,稍有偏差就可能穿透血肉。

古代盔甲,尤其是较早期的皮甲、锁子甲,以及后来的板甲,虽然未必能完全抵挡住精心瞄准的重型穿刺攻击,但它们能极大地削弱冲击力。一块厚实的铁片或密集的金属环,能够分散打击点,阻止武器直接刺入身体。想象一下,一柄长矛刺来,如果是直接命中未着甲的躯干,结果是致命的。但如果刺在肩甲或胸甲上,即使留下凹痕,也可能只是造成严重的瘀伤,甚至仅仅是擦伤,让士兵有机会继续战斗。

2. 应对箭雨的“概率保护”:

弓箭手是古代战场上的重要力量,箭雨铺天盖地,听起来让人胆寒。虽然当时的盔甲无法保证百分之百抵挡住所有箭矢,特别是那种经过训练、力道十足的重型箭簇,但它们能有效地防御大部分的弓箭攻击。

很多箭矢可能只是擦肩而过,或者击中盔甲的关节处、边缘等相对薄弱的部位。即使是直接命中,如果箭矢的穿透力不足以完全穿透盔甲,士兵也可能只是受伤,而不是当场毙命。盔甲就像一个“概率保护器”,它提高了士兵在箭雨中存活的可能性,让更多的士兵能够抵达前线,与敌人进行肉搏战。

3. 减少非致命性创伤,维持战斗力:

战场上,很多伤势虽然不致命,但足以让士兵丧失战斗能力。例如,刀剑在盔甲上划出的深痕,如果没有盔甲的阻隔,很可能就是斩断手臂,或者撕裂腹部。这些伤势会让士兵痛苦不堪,无法挥舞武器,甚至会引发失血过多而死亡。

盔甲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减少这种非致命性的创伤,保持士兵的身体完整性。一个肩膀被盔甲挡住的劈砍,可能只是让士兵的肩膀发麻,但如果直接砍在肩膀上,很可能就是骨折或残废。这意味着更多的士兵能够在战斗中坚持更长的时间,为团队贡献力量。

4. 战场心理和士气的影响:

穿着整齐划一、闪闪发光的盔甲,不仅能保护士兵的身体,更能极大地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战场士气。一身坚固的盔甲,能给士兵带来一种安全感和自信心。当他们看到自己身披铁甲,感受到手中的重量和坚实,面对敌人时,自然会更加勇敢和有底气。

反之,如果士兵都赤身裸体或只穿着布衣,面对全副武装的敌人,其心理上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盔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威慑”,让敌人也感受到对方士兵的坚韧和难以对付。

5. 战术和兵种的配合:

古代战争并非简单的单打独斗,而是讲究兵种的配合和战术的运用。不同兵种对盔甲的需求也不同。例如,冲锋陷阵的重装步兵需要坚固的板甲来抵御敌人的刀枪,而弓箭手或骑兵可能更侧重于轻便灵活的锁子甲或皮甲,以便更有效地发挥其射击或机动优势。

盔甲的设计也是为了适应当时的作战环境和战术需求。比如,有些盔甲会设计成覆盖颈部、肩部、腰部等关键部位,确保士兵在战斗中不会轻易暴露要害。即便看起来笨重,但它们是在那个时代下,为了在战场上尽可能地生存并有效杀敌而做出的最优化选择。

为什么看起来“没那么有用”?

现在我们觉得古代盔甲“没那么有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是以现代的眼光,用现代的武器标准去衡量它。在那个时代,人力和材料都有限,盔甲的制作成本高昂,工艺也决定了它不可能做到现代的轻便与全方位防护。

而且,古代战场的激烈程度和武器的进步是动态的。随着武器越来越锋利、重型武器威力越来越大,盔甲也在不断地改进,从最初的皮甲、青铜甲,到铁甲,再到后来的精良板甲。这本身就说明了盔甲在战场上的持续“有用性”,如果它完全没用,为何还要耗费巨大的资源去制作和改进它呢?

总而言之,古代士兵之所以穿盔甲,不是因为他们闲得慌,而是因为在那个冷兵器主导的残酷战场上,盔甲是他们赖以生存、提升战斗力、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它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其作用是真实而重要的,是那个时代军事科技和战争智慧的体现。把它看成“没用”,是对古代战士们用生命和汗水换来的保护的低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即使是给一个战斗单位最基础的腹甲也能大大提高生还率

这是日本一副使用于1614年“真田丸之战”的南蛮胴具足,其主人是名为成瀬内藏助吉正的武将,此战中他被敌方真田军的火枪命中腹部,但子弹未能彻底贯穿具足,只留下了一个内陷弹痕,战后他凭借战功升任为加贺藩的重臣。这种裸露面积大的盔甲确实一眼看上去实用性有限,随便一个人都能用长枪把他挑开,可要是不穿,他能否在当时的环境下被火枪子弹射中胸部后活下去?没有这一套铠甲,这位“成瀬内藏助吉正”连名字都不会留在历史上就会被世人遗忘。

这一套铠甲被火枪多次命中,工匠修补时想办法用装饰物掩盖掉弹孔命中的位置。不披甲,这副铠甲的主人想必早就挂彩归西去了,连立下军功的机会都不会留给他。说白了,披甲不一定能保证你安然无恙,被命中要害部位该死的时候还是得死,甚至在严防死守的情况下也有可能被意外的小碎块冲进铠甲内造成重伤,这一点在欧洲历史上也是如此(见下图法国国王亨利二世全副武装在骑士比武中被骑枪的木屑刺中眼睛)。但如果不披甲,在有准备的敌军面前,只需一番弓箭连射,更有恶毒的在箭头上抹屎,你就会很简单地远离人世,或者死于痛苦的破伤风。

就算是到了现代,也一样有人认为战场上防弹衣和防弹头盔没卵用,然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因为穿着防弹衣带着头盔而活下来的新闻:

那些没穿防弹衣没带头盔而死掉的战场士兵,还会有人鼓吹他的战绩和生命力有多顽强么?

细节决定成败,世界历史上有不少人曾经觉得某种装备又重、拿着又累,干脆就不带了,或者嫌巡逻太累、放哨没啥用,也干脆不做了,就是这么一批人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连名字都没留下,成就了那些对细节严抓严打的名将,名留青史。战争是极为高度紧张的一种“运动”,全程都需要聚精会神地注意任何细节,是否给士兵披最基础的甲,便是其中一种细节。

老祖宗说的不一定是对的,但是能活下来的老祖宗肯定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user avatar

你吃药、做手术也不一定能治病,为啥还花钱治病哪?

知道蒙古人多看重铠甲吗 有两幅好铠甲你都能娶蒙古公主




元朝灭亡后,蒙古王爷们丢失了中原汉地,带着部众和奴仆跑回了蒙古老家,在经济和军事上甚至人口构成上都有了巨大变化,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有甲胄的蒙古战士大为减少,甚至产生了王爷闺女嫁妆不如两幅铠甲值钱的窘况。



元朝皇帝和北元大汗虽然都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但经济基础截然不同,对草原民众的掌控能力也不可同日而语.尽管草原上的蒙古人看不惯忽必烈及其后代,但忽必烈和他的子孙到底掌握着汉地的经济资源,平常可以在蒙古草原投放粮食,灾年可以让蒙古人吃上救济粮。元朝皇帝还手中掌握着大量汉地制造的铠甲和武器,元朝皇帝可以支配整个蒙古的民众,调动披甲比例很高的蒙古大军,因此元朝的蒙古大军和明朝的蒙古部落武装装备也大相径庭。




蒙古军力的衰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明朝初年,蒙古人还能从中亚亲戚那里得到装备,不断插手中亚新疆事务的瓦剌人手中还有大量中亚风格的铠甲。土木之变前后的瓦剌人并不缺乏铠甲,明军遗留的数万副铠甲他们都没有捡走,便宜了于谦。关于明朝中期蒙古的武器价格,《译语》(嘉靖年间的尹耕根据正德年间的资料写的)给出了一个参考答案,那就是“为 造 甲 胃 一 副 酬 以一 驼(等于其他牲畜九头),良 弓 一 张或 利 刀 一把 酬以 一 马,牛 角 弓 酬以 牛,羊 角 弓 酬以 一 羊”。这个报价并不具备普遍意义,因为它是蒙古专业兵器匠人领取的酬劳,蒙古工匠还可以凭借自己的手艺减免赋税,这个价格是严重缩水的,并不是普通蒙古民众拿到武器的价格。在嘉靖年间,俺答汗得到白莲教的帮助,从山西等地引来大量汉人民众后,蒙古人的军工生产有了极大进步,不但传统的铠甲生产得到回复,甚至出现了马铠、攻城设备和火器,这一时期蒙古人的铠甲比例也到了大幅提升。明朝对俺答汗士兵的描述是“铁马金 戈,明光耀 目 ”, 八 角盔兜、镀金钢 盔、环 刀、各种铠甲等武器也频繁出现在当时蒙古军中。



随着俺答汗们信仰坚定,把大量手工业产能用在了虔诚敬佛上,蒙古骑兵的装备水平又开始下降。在17世纪初蒙古人兵器价格暴涨,变成了头 盔 一顶相 当 于 驼一峰 或 其 他 牲 畜 九 头,腕 甲 一对 相 当于 牲 畜五头,一支枪 相 当于 牲 畜五头,全套铠甲可以换取牲 畜 九十 头,高 级 刀 剑一 把 相 当 于 牲畜 九头,中 级 刀 剑 一把相 当于 牲畜 五头,弓 和 箭筒 相 当于牲 畜 三头。



在草原上生存,一户人家要保持中产水平需要100到200头牲畜,一副铠甲已经是一个蒙古中产人家的全部家底,因此蒙古人都轻易舍不得装备。这一时期蒙古人婚丧嫁娶的行情是王爷嫁女儿,苦主,不,亲家要拿出150匹马和400只羊;王子台吉嫁女儿,聘礼是牛50头羊100只,两副全套铠甲还有的找(蒙古公主出嫁人还要30到15件贵重物品)。




因为铠甲实在太贵,卫拉特联盟甚至规定40户人家每年要集资两幅铠甲。盔甲要是没啥用,蒙古人吃饱了撑的?

user avatar

因为很多影视作品中对盔甲作用的表现其实还不如游戏,毕竟后者至少能更直观的体现出战士身穿重甲带来的生存性增加。像防刀枪剑戟这类例子就懒得举了,不妨干脆讲讲火器时代的盔甲应用。

传统的观点一直以来是“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这很容易被解读为手持简陋火器的士兵能轻松夺取重甲骑马战士的生命。

然而这种看法其实并不精确。在战场上,火药兵器与重甲战士其实共存了几个世纪。盔甲在工匠的改进下顽强适应新时代的战场。

也就是说,盔甲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抵御火器射击的(仅指单兵火器,火炮就算了),甚至很大一部分盔甲就是为了抵御火器而生的。

虽然在14世纪末之前,进攻机械中的投石器已经不再使用,但火药对战争的作用也并没有即刻显现出来。例如,手弩仍然在向完美的形式发展,铠甲也远没有被放弃。甚至在17世纪,军械师们仍然在制造防护盔甲,以防手枪或者步枪子弹的射击,尽管这需要的金属片更厚更重。枪直是一种需要其他武器配合支援的进攻性或骚扰性武器,所以,在激战中它的作用远不是决定性的。直到中世纪结束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

《技术史第二卷地中海文明与中世纪》第20章军事技术 P517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尽管火器有了巨大的发展,但盔甲制造业从未有现这样兴旺。火药使得盔甲需要加固。从这时起,更重、更坚固、而且,只是为了满足个别人异想大开的念头,在外形:做得更圆、由于惧怕枪伤以及随之前发生的血液中毒,能搞到盔甲的兵都坚持穿上盔甲以抵御射击——即是说,抵御大于近距离平射射程的轻型武器的射击,这些盔甲在头前部和胸前部作了特別加固,腿甲和肩甲的金属片也加厚了,尽管这些部位的保护更多地来自按常规相搭接的金属片。这种较重的盔甲使用起来不方便,但是由于火器的缘故,像在西班牙和意大利这样天气炎热的国家也必须穿盔甲,在此之前,在那些地区穿全副盔甲较北欧国家滞后。额外增加的重量使步兵感到特别恼怒,他们常常宁愿灵活点、少穿点防护不足,也不愿受穿在身上的防护装的束缚。有人埋怨士兵们把盔甲当作军用行李而不是个人装备,因此,在遭到突然袭击时来不及穿上。他们受到非议还因为平时穿盔中的时候太少以致在战斗中几乎无法承受其重量。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2宗教改革》 第十六章 陆军、海军与战争艺术 P654-P655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尽管出现了火器,大多数士兵仍身披铠甲,而且就像这首诗所提示的那样,铠甲之所以有助于保持斗志,不仅由于其保护作用,还由于它在敌人眼中闪闪发光,使人惊慌。后一个原因使军事著作者提倡把铠甲擦得亮闪闪而不应弄得黑漆漆。然而,面对火器的威胁,人们改造了铠甲。身体的要害部位被造得可以抵御手枪或火绳短枪,为了减少日益增加的重量,不属于要害的部位,尤其是腿部的铠甲则被省去了。骑兵铠甲的变化不如步兵大,后者觉得片片铠甲是如此沉重以至于一有可能就脱下铠甲,这又使那些记得罗马人就曾因此而轻易地被哥特人击败的人们发出了警告的呼声;同时,另一些人尽管也为这种做法痛惜,但忧虑地表示经常披挂铠甲会使人驼背并使战士们在30多岁时就精力衰竭。皮革被用来保护不致命的部位,各种形式的紧身铠甲上衣也被广泛穿用。但是,如果说火器往往使铠甲简化,那么其他影响,如马上的长矛战,阅兵式,则往往使铠甲复杂化。只有很富有的人才能为平时的检阅和战时准备不同的铠甲,并且由于有些部位一如头盔——无法替换使用,某些非常漂亮的检阅用的铠甲同时也为战时使用而设计。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3反宗教改革运动与价格革命》 第七章陆军、海军与军事艺术 P247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由于盔甲如此顽强,一定程度上也反而迫使火器走上大型化改进的道路,以此来击穿对方。

这种枪的枪托经过缩短并弯曲成适于贴近面颊、顶住肩胸的形状,这就非常有助于瞄准。这种新型兵器在德文中叫做hackbut,法文中叫枪( Arquebus),字面上的意思是“钩状枪”。
钩状枪重约10至15磅,弹丸不足一盎司,初速约为毎秒800英尺,射程大约100至200码。这种枪的发射速率仍然很低,到16世纪70年代时,每三分钟发射二发子弹就是极好的了。尽管它还有许多不足,但毕意是最早可以真正用于实战的轻型黑火药兵器。而且在后来的一个世纪里,始终是步兵的制式武器。由于它的穿透力比较小,而步兵又越来越多地使用盔甲,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既能穿透金属盔甲又能阻挡敌人重骑兵进攻的新型兵器。
滑膛火绳枪是西班牙人研制成功的一种较重型的兵器,其弹道特性也有所改进。16世纪30年代在意大利战争中初次用于阵地防御。它的枪管变得更长,发射的弹丸更重,可以穿透盔甲,阻击骑兵的冲锋。枪管的延长和火药的改进使枪弹具有更高的速度,射程也更远。另一方面,由于枪变得很重,因此,实际上象一门小型的加农炮,其机动性也差了。

《武器与战争的演变》第二部分黑火药时代 P120 军事科学出版社

而这段时期,重甲骑兵也依然活跃在战场上。他们穿着覆盖全身四分之三的盔甲,手持刀剑或者手枪,策马奔腾。虽然笨重,却依然不失为战场上的一支可怕突击力量,三十年战争中瑞典骑兵就曾因为防护不佳,在神罗的高帅富面前吃过些亏。古斯塔夫二世曾告诫手下将领要穿甲,避免战死后无人指挥军队,可他自己却因伤不能穿甲,倒在神罗骑兵的手中。下面这段文字简约介绍了神罗重甲骑兵的盔甲防护情况,可以看到他们所身穿的盔甲也是可以防弹的,但也因此较为笨重。

The armour of cuirassiers was initially very similar to that of 16th-century knights , but functionality and cost led to a gradual reduction during the 17th century , first in quality and later also in quantity . However , itsweight greatly increased , in an attempt to provide full protection against increasingly powerful firearms ; armour had to be tested ( 'proofed' )against full-velocity musketballs . The extent of the proofed area wouldvary : some suits were made to provide full protection to the front , and consequently were very heavy , weighing on average about 25kg / 55lb ,but possibly as much as 40kg / 88lb : more commonly , however , only the breastplate was proofed.

出自Osprey<Imperial Armies of the Thirty Years' War(2)> P17

实际上可靠的防护也会给士兵树立良好的信心。三十年战争中的华伦斯坦在信中就讲到,吕岑战役中,装备盔甲的士兵,相比无甲的士兵作战更积极。

After poorly armoured Imperial cavalry joined in the panicked flight from the field of Lutzen in 1632 Wallenstein noted in a letter to the Bavarian Gen Aldringen : ' In the battle of Lutze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rmoured and unarmoured cavalrymen could be observed clearly ; the former fought , the lattertook flight . Therefore , over the winter , all colonels should equip theircavalry with cuirasses.'

出自Osprey<Imperial Armies of the Thirty Years' War(2)> P18

当然,随着火器技术日益发展,在新的战争环境中步兵和炮兵火力的重要性已经大于骑兵昂贵的盔甲。而为了防弹,盔甲也在笨重的道路走的太远,终于到了士兵也无法忍受的地步。最后,这些身穿重甲的骑兵或主动或被动的开始减轻自己的防护水平。

user avatar

你以为的盔甲。

影视剧中,一个身材纤细的小鲜肉拿着短的跟吊毛一样的剑。

砍士兵跟切菜一样,一刀一个。


士兵全力一刀,只能在小鲜肉背上留下一道血痕。

而小鲜肉一刀划过去,一片敌人全部死球。


而现实中的铠甲,是这样的。

这样的。


而最真实的,就是这样的。

user avatar

很简单,因为前半句话是胡扯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士兵穿的盔甲,很多人可能觉得它笨重又行动不便,似乎挡不住锋利的刀剑,甚至还有点“摆设”的感觉。那么,为什么在那个人工冷兵器时代,士兵们还是兢兢业业地披挂着一身沉甸甸的铁家伙呢?这背后其实是生存和战术的现实考量,绝非无谓的负担。首先,我们得纠正一个误区:古代盔甲并非“没什么用”。它的“用”体现在以.............
  • 回答
    古代士兵和将军们身上披挂的那一身件件打磨过的金属,或者层层叠叠的皮革、织物,可不只是为了好看,那可是他们战场上的命根子。你想啊,冷兵器时代,刀剑斧矛,箭矢弓弩,那威力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旦被这些玩意儿招呼上,不死也得重伤。所以,盔甲最基本、最核心的作用,就是防护。具体来说,这防护可不是单一的一层壳子。.............
  • 回答
    古时候单手锤的重量,可不是个固定死的数字,它会随着时间和用途的演变,以及不同地区的锻造技艺和材料,有着相当大的变动范围。一般来说,我们讨论单手锤,重量大概会在二三斤到七八斤这个区间里比较常见。当然,这只是个大概的说法,有些特别轻巧的,可能也就一斤多点,而一些更沉重的,甚至可能超过十斤,但那种就有点往.............
  • 回答
    关于古代士兵穿重甲拿砍刀能否打过老虎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这背后涉及到太多变量,就像一场精心策划又充满偶然的对决。咱们不妨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聊。首先得说,这古代士兵的“重甲”是个大概念,但真要跟老虎较量,那得是相当实在的玩意儿。别以为就是个铁皮罐头,古代的盔甲技术.............
  • 回答
    老实说,你这个问题问得真是说到点子上了!古代夏季战场,士兵们披着那沉甸甸的二三十斤重甲,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别说中暑了,光是那份闷热和疲惫,就够受的。但他们确实能顶住,而且还保持着战斗力,这背后可有不少门道,绝不是靠一句“意志力”就能打发得了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群古人是怎么做到的。首先,.............
  • 回答
    古代士兵的伙食,可以说是战争年代他们生存的基石,也是影响士气、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它的好坏直接关乎到士兵的体能、精神状态,甚至是整个战役的走向。因此,不同朝代、不同军队、不同战役时期的士兵伙食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总体而言,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地了解:一、 主食:填饱肚子是关键 谷物为主: 这是.............
  • 回答
    欧洲古代士兵的军纪,那可不是随便喊几句口号就能维持的。它是一整套严苛的体系,渗透到士兵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战场上的生死存亡,到营地里的日常琐碎,都有一套规矩束缚着他们。这套规矩,与其说是一种“制度”,不如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存之道,它塑造了士兵们的行为,也决定了军队的战斗力。咱们先从最直接的——战场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考验脑洞。咱们得好好捋一捋。首先,得明确“警用装备(排除枪械)”都包含哪些东西。 一般来说,派出所的警用装备,除了枪,就是这些了: 防暴棍/伸缩棍: 这是最主要的近战武器,长度和材质都比古代士兵的木棒或者简陋的刀剑要优越不少。 盾牌: 防暴盾牌通常是聚碳酸酯或者金属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乍一看似乎是毫无悬念的碾压,但仔细琢磨一下,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500个全副武装的现代士兵,能不能在这个10万的古代大军面前,站稳脚跟,甚至取得胜利。首先,我们要明确“全副武装、弹药充足”的现代士兵指的是什么。我理解的是,他们装备了现代步枪(.............
  • 回答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彩对决,古代勇士与现代战士的碰撞,冷兵器与全甲的较量。要断定胜负,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优势劣势,以及格斗的具体规则。参赛选手: 古代士兵: 我们设想一位来自中世纪欧洲的骑士。他身披全身板甲(full plate armour),这是一种能提供极佳防护的金属铠甲,覆盖了身体的.............
  • 回答
    这是一场注定要载入史册、也足以让宇宙间任何文明为之侧目的史诗级混战。一面是数量惊人、训练有素的古代士兵军团;一面是体型庞大、力量恐怖的史前巨兽;另一面则是装备简陋、意志尚未磨砺的现代学生。这三方势力一旦碰撞,其混乱程度和残酷程度将超乎想象。那么,在这场不讲道理的对决中,谁能笑到最后?我们先来剖析一下.............
  • 回答
    看《新三国》里那铺天盖地的士兵铠甲,要说到古代的级别,那可就复杂了,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了看。简单来说,这铠甲的“级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材质的档次:这是最直观的级别划分。 基础款:皮甲。 很多步兵,尤其是那些跑龙套的、或者是前期人海战术的士兵,穿的最多的是皮甲。最简单的是用牛皮、犀.............
  • 回答
    在古代战争的滚滚硝烟中,一旦战局失控,军队溃败,士兵们便如同潮水般四散奔逃。他们的去向并非单一,而是充满了随机性、策略性,也掺杂着绝望与求生。要详细说来,这些溃败的士兵会朝以下几个方向逃亡:一、 原路逃回,寻找安全区域(最普遍,但风险高)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本能的反应。当战线崩溃,秩序荡然,士兵们最先想.............
  • 回答
    中国古代战场上,将军使用的长柄武器,无论是枪还是矛,其长度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时代、作战风格、个人偏好以及所配属的兵种单位(如骑兵、步兵)而有所差异。首先,我们来谈谈矛。矛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兵器,其基本形制是由一个长柄和顶端的锋利的矛头构成。在早期,矛的长度可能相对较短,便于挥舞和刺击。但随着战争.............
  • 回答
    古代战争中,底层士兵用生命血拼的意义,绝非仅仅是“奉命行事”或“为了国王/国家”。他们的付出,承载着更为复杂和沉重的情感与价值,隐藏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现代人对战争的滤镜,走进那个时代士兵们的真实处境和精神世界。一、求生与归属:最直接的驱动力对于大多数底层士兵而言,参军.............
  • 回答
    古代守城时,士兵并非只集中在城楼,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虽然城楼是重要的防御节点,但真正长而完整的城墙是整个防御体系的核心。那么,如此长的城墙是如何有效守护的呢?攻城方为何不直接用云梯爬上城墙,再从城内内外夹攻呢?这背后涉及古代战争的许多具体策略和技术考量。漫长城墙的守卫之道:并非“集中”而是“分布”.............
  • 回答
    关于古代将军是否会和士兵一起冲锋,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答案并非一概而论,而是取决于许多因素,比如将领的风格、当时的军事思想、战场形势,甚至个人性格。将军的职责和象征意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将军在古代战争中的核心职责。将军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冲锋者,更重要的是一个战术家、战略家和军队的精神领袖。他的主.............
  • 回答
    古代战场上的厮杀,前排士兵承受的压力和危险是其他兵种无法比拟的。他们是肉盾,是第一道防线,面对敌人的刀剑、箭雨,甚至冲锋的骑兵,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因此,如何安抚和激励这群最直接面对死亡的战士,是古代将领们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好好干”就能打发的,里面门道可多了去了。一、物质层面.............
  • 回答
    在古代战争的残酷现实中,缺粮缺草是困扰所有军队的顽疾,尤其是在漫长而艰苦的战役中。当供给线被切断,或是后勤补给跟不上部队前进的速度时,士兵们往往会面临食不果腹、饥寒交迫的绝境。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为了生存,人性的底线有时会被迫后移。关于“食其肉,啖其血”这种极端的行为,虽然不像正规战那样被史书大书特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历史问题,涉及到古代政治、军事、社会结构以及人性的复杂 interplay。简单来说,古代将军拥有兵权后之所以能够造反,是因为 “兵权”的实质往往大于对“天子”的虚位效忠,并且存在多种因素削弱了士兵对天子的直接效忠,转而将忠诚对象转移到将军身上。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阐述这个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