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皇帝赐百亩良田是赐哪里的田给奖励者的?

回答
皇帝赐予百亩良田,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背后牵扯的可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地缘政治。所以,这“哪里来的田”可不能简单一句“国家的”就打发了。要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国有,而是有复杂的归属体系。

首先,我们要明白,皇帝赐予的“良田”,多半不是他个人名下的“私田”。古代皇室确实拥有大量土地,但这些土地的性质,和我们今天理解的私有财产不完全一样。更多时候,这些土地是作为“皇家地产”存在,由专门的机构管理,其收益也归入皇室财政。

那么,皇帝赐田,最主要的来源无非有以下几种,而且这几种来源往往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1. 充为“赐田”的国有或官营农田:

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见的来源。在古代,国家会拥有大量的直属农田,这些农田的产出直接供养朝廷、军队、官员俸禄,或者用于储备。比如,一些专门为皇室服务的屯田、官营的粮仓附属性农田,或者一些被没收的、因某种原因充公的土地,都可能被划拨出来,成为“赐田”的储备。

详细说来: 皇帝一声令下,户部、太常寺(主管礼仪、祭祀,有时也涉及皇家地产的管理)、典农(各地负责农业生产的官职)等部门就会被调动起来。他们会从现有的官营农田中,挑选出肥沃、产量高的地块,并且这些地块最好是交通便利、易于管理的。一旦确定,就会由地方官负责丈量、登记,然后颁发地契(或类似凭证),明确赐予的对象和土地的范围。

2. 征发、没收或“赐”自地方豪族/官僚的土地:

有时候,皇帝赐予的土地,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复杂的政治操作。比如,某个地方豪族或者权臣,因为种种原因(功劳卓著、受到猜忌、被查出罪证等),皇帝会“恩赐”他们一些权力,其中就可能包括“赏赐”他们一些土地。当然,更常见的情况是,这些豪族或官僚本身的土地,因为各种名目(比如“捐输”、“输粟”、“赏赐”给皇室,然后皇室再“赐”给其他人)被“收归”到国家或皇室名下,然后再以“赐田”的形式发放出去。

详细说来: 这种情况往往与“收养”和“赏赐”并存。假设某地有个势力强大的家族,他们拥有的土地肥沃,产量很高。如果这个家族对朝廷忠诚,皇帝可能会“嘉奖”其贡献,然后以“赐田”的名义,把一部分从他们那里“收集”来的土地,或者他们“主动献出”的土地,再赐给其他有功之人。反之,如果某个家族或官员犯了事,皇帝可能会没收其财产,其中就包括土地。这些没收的土地,一部分可能直接充实国库,另一部分则可能被皇帝作为“恩赏”赐予给其他人。这是一种利益的转移和政治的平衡。

3. 荒地、未开垦土地的“开拓”与“赐予”:

古代中国,尤其是早期,土地并非都已经被充分开发。皇帝也可能将一些荒山野岭、未被开垦的土地,赐予有功之人,并鼓励他们去开垦。这叫做“开荒赐田”。

详细说来: 皇帝会发布诏令,允许某某人在某个区域开垦荒地,并承诺在开垦成功后,将这片土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永久赐予他们。这是一种鼓励生产、发展经济的方式。被赐予者会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土地的清理、耕作、灌溉等工作。一旦土地变为良田,他们就拥有了这片土地的使用和收益权。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国家在初期几乎没有投入,却能换来新的耕地和税收。

4. 地方官僚或宗室的土地(间接):

虽然直接从地方官员或宗室手里“夺”地来赐予的情况较少,但作为奖励,皇帝也可能“指示”地方官僚或宗室,从他们的封地、庄园中划拨一部分土地来作为奖励。这更多的是一种行政命令,而不是财产的转移。

详细说来: 皇帝不会直接说“去某位王爷那里拿一百亩地赏赐给他”。但皇帝可以下旨,要求某地官员“拨付”一定数量的良田作为奖励。这些官员为了完成任务,可能会从自己的管理区域内,或者从自己负责的官营农田中,甚至是动用一些名义上属于宗室或地方官僚的“私产”(但这些私产往往与国家利益挂钩),来凑足这百亩良田。

总而言之,皇帝赐百亩良田,这“田”从哪里来,取决于当时的地权分配、政治格局和皇帝的意图。

最常见的是从官营农田或国家储备的土地中划拨。
也可能通过政治手段,从地方豪族或官员手中“转移”而来。
还有一种是鼓励开垦荒地,将新开垦的土地赐予。

这背后往往不是简单的“送”,而是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策略的一部分。赐田是笼络人心、奖励功臣、鼓励生产、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所以,那百亩良田,可能来自各地,也可能来自不同的来源,但最终的“拥有者”是皇帝,他有权力决定这片土地的流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宋兴伦是我们庄有名的阔户,也是我的叔叔。我们敬佩他的言行,其实是敬佩他的财产,比方说他的400多亩绿油油的良田。很多人希望他死,我也是其中之一。他死后,按照“绝户的财产归近亲”的风俗,我多少能得一份。

我也希望我那不学无术的堂哥宋有猫死,他自然也是宋兴伦的侄子,是我最大的竞争对手。按道理,他也能得到宋兴伦财产的一部分。

没想到他先下手为强,趁着宋兴伦病重,到处宣传是他为宋兴伦养的老,说到动情处,啧啧做声,不断惋惜,说亲叔四十岁就得了这样的不治之症。

他们一家人还去宋兴伦家,把伺候汤药的我支走,一齐逼着他认宋有猫为子,也就是让他把宋有猫当嗣子,死后全部财产都归宋有猫,包括那400多亩地。

我的感天动地的孝行没有让宋兴伦动容,宋有猫呼天抢地痛哭流涕的表演自然也没能让他恻隐,他就是谁都不认,什么都不许,只说自有安排。弄不明白这事儿,我就不能继续再给他喝独参汤——人参那么贵,喝一支,就少五两银子,每少五两银子,我就觉得肉疼。我用桔梗假冒人参,糊弄了他一阵。

桔梗也不便宜!

可是又能怎么办呢?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事情的转折出现在宋兴伦死前一个月,后来我听说是拗相公出的馊主意。这混蛋东西弄出来个“户绝田归公”,没后的人的所有财产都要归公,而不能再由近亲继承。不说宋兴伦是我的亲叔叔,也不说这几百亩地本来就由我耕种,人死灯灭,不能送给别人,只能悉数归公,凭什么?

宋兴伦告诉我说,都是下头这群忘八端搞的鬼。什么“不与近亲”?没有这个规矩!是没有出嫁女、姐妹、兄弟、侄子,或同居三年以上的人,财产才充公。我的这点东西,就该给近亲。再不济,我拟一份出卖协议,贱价卖给你,虚标正常价格不就行了?

我问,叔,你打算多少钱卖给我?

三两。

他说。

我很感动,这真是便宜到姥姥家了。可是我为了伺候他,为了表孝心,自己掏钱买药买肉,钱都花光了,没有三两,全身上下盘出来的,也只有一两七。

叔说,多少是个心意,但是不能再少了,再少说不过去,没有,你就去借。

我凑够了三两,把三两给了宋兴伦。宋兴伦就又虚与委蛇,迟迟不肯出地契。直到他死了,我也没见到那东西。

他还讹了我三两,好在大伯家的和我家的人,都来搬东西,搬走的物件,也值三两。

可等衙役来了,居然又是打又是骂,十几个衙役,都是地痞流氓变的,原先是有名的恶霸,把东西全要了回去。还问我们拿没拿银子,真没见到一分钱的银子,肯定是这老贼霍霍光了,或者被那几个老妈子偷走了。

衙役不信,搜我们的家,反而把我家的那点豆粒大的银屑和几串铜钱兜走了,说是公家的,不是我们的。

地,自然是也没了。

我叔叔的400多亩地确实归了公,我又听说有一部分没充公,是让县官贪了,卖给了外庄的一个富户。剩下100亩,确实充了公,由县里雇人耕种。他们雇的人还是我,我交的租子,据说是供给县学用度,谁知道呢。后来这块地又成了李立林的,李立林小有战功,皇帝赏赐他百亩良田,就拿这块充。李立林还雇我种地,我种地的一半产出交给他,剩下一半归自己。后来剩下那一半,还得分出一半来应付那老几位的摊派。

老子用自己的地养活他们这一家子人,每回想起这个,心里都够够的。

我恨宋兴伦糊涂,更恨拗相公歹毒。倒是羡慕宋有猫,原先以为他是装傻充愣,没想到是真的又傻又愣。天天指着那400多亩地跟人说,“这些地原是我的。”

他爹,也就是我大伯死后,他更是一日不如一日,饭都吃不上了,管我借钱,我没钱给,他就败坏我的名声,说是我教唆叔叔把地充公的。由于宋兴伦想把财产传给他宋有猫,我内心不服,就去告官,落得个两败俱伤的下场。

他在我汗流浃背的背影中走过,长叹一声,大拇脚指头从他漏洞的破鞋头上拱出来——那臭东西就和他一样,用这种方法出人头地丢人现眼。


说到这里,你也知道了,宋兴伦的田,就是非严格意义上的户绝田,如果他真的连近亲、出嫁女都没有,那么就是纯粹的户绝了,这种田是要充公的,很多地方把这种田出卖掉,用作各种事业,皇帝也经常把这样的田赏赐给别人。

自然的,除了户绝田,还有籍没田、抛荒田、新冲积出来的肥田等等,这就是皇帝赏田的来源。

以上就是我和400多亩地的故事,谢谢大家的聆听。

再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皇帝赐予百亩良田,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背后牵扯的可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地缘政治。所以,这“哪里来的田”可不能简单一句“国家的”就打发了。要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国有,而是有复杂的归属体系。首先,我们要明白,皇帝赐予的“良田”,多半不是他个人名下的“私田”。古代皇室确实拥有大量土地,但这些土.............
  • 回答
    关于“九族”制度和古代人是否能逃亡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度设计、社会结构和执行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系统性的解释: 一、九族制度的起源与含义“九族”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残酷刑罚制度,最早源于周朝。周代的“九族”通常指:1. 父族:祖父、父亲、兄弟、伯叔(父系直系和旁系);2. 母族:母亲.............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皇帝追求长生不老是否受到苏美尔文明影响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直接断言“是”或“否”会显得过于武断,因为这涉及到两个遥远且文化差异巨大的文明之间的直接联系,而目前考古学和历史学上的证据,并没有强有力地指向这种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我们可以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分析这.............
  • 回答
    要说古代皇帝为何如此信任宦官,这事儿可说来话长,里面门道可不少。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被大家熟知的,就是宦官的身体缺陷。皇帝身边不可能天天围着女人,那成何体统?而宦官,因为“净身”了,也就断了他们传承香火的念想,自然也就不会觊觎皇帝的后宫,更不会想着给自己家留个皇.............
  • 回答
    古代皇帝是否能听懂全国各地的方言?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答案嘛,也不能一概而论,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中国”和今天的概念不太一样。在信息传播不发达的时代,一个皇帝即便身处紫禁城,他接触到的信息和人群都是有限的。直接能听懂并熟练交流的可能性非常低。为什么这么说呢? 语言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权力斗争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环节——“挟持”与“反挟持”。很多时候,皇帝并非真的没有能力杀死权臣,而是这背后牵扯的利益、风险以及权衡实在是太复杂了,并非简单的“拔剑相向”就能解决问题。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为什么皇帝不直接杀?首先,我们得明白,“权臣要挟”这四个.............
  • 回答
    古代皇帝不通过委任宗室成员为高官来防止异姓篡位,这背后其实是一套复杂且历史悠久的政治考量,绝非简单的一句“怕宗室夺权”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首先,咱们得明白皇帝最根本的担忧是什么。异姓篡位固然可怕,那是一个王朝终结的标志。但相比之下,皇帝们可能更害怕的是眼皮子底下的.............
  • 回答
    古代皇帝对待儿子,情况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绝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铁板一块。说皇帝打儿子?那肯定有,但具体打到什么程度,为什么打,打完后又怎么样,这其中的门道可就多了。咱们先说说“打”这个概念。古代的刑罚体系是相当发达的,对于皇子,虽然不像普通臣民那样有严苛的律法限制,但体罚这种事,在帝王家也一样存在。这.............
  • 回答
    皇帝驾崩,对于太子来说,这无疑是人生中最为复杂和沉重的一刻。说他高兴,那是在揣度人性中最阴暗的部分,而事实上,喜悦之情绝无可能有。试想一下,这天下之大,这君临万邦的荣耀,太子等了多少年?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轨迹就被深深烙印上了“皇位”二字。他学习治国之道,学习帝王之术,身边围绕的无不是如.............
  • 回答
    想象一下,穿越时空,把古代皇帝享用的“御膳”搬到现代的餐桌上来,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细品味一番。一、食材的极致考究与稀缺性:古代御膳最大的特点,便是食材的精挑细选和稀有珍贵。这放在今天,就如同顶级米其林三星餐厅与普通家庭餐桌的鸿沟。 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贡品: 皇帝的餐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古代皇帝生活的好奇心。说实话,皇帝“喜欢一个女子就直接推倒”的说法,就像很多历史传说一样,有真实的一面,但绝不是全部,而且远比想象的复杂和曲折。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皇帝身边围绕着无数的女性,她们的身份、地位、以及与皇帝的关系千差万别。我们今天说的“推倒”,用更贴.............
  • 回答
    古代皇帝娶亲,那可不是寻常人家能比的,那是国家头等大事,排场之大,规矩之繁,想来就让人望而生畏。这过程从选妃、定亲到大婚,每一个环节都透着皇家威严和森严的礼制。一、选妃,万里挑一的严苛起点皇帝的正宫皇后,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这通常从全国范围内,经过层层选拔的大家闺秀中产生。首先,会下诏在全国范围内,.............
  • 回答
    古代皇帝在任何时候都自称“朕”吗?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但细究起来,其实颇有些门道。简单地说,大部分情况下,皇帝确实是自称“朕”,但这并非绝对,也并非一开始就是如此,而且在一些特定场合,也会有其他的称呼出现。“朕”的起源与演变:从“我”到“皇权”的象征首先,得说说“朕”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别看现在一听“.............
  • 回答
    古代皇帝,除去那些因为意外早逝的,他们的寿命究竟是受到中医治疗的恩泽而得以延长,还是反而因为一些因素而被缩短?与普通百姓的平均寿命相比,他们又处于一个怎样的境地?这是一个颇引人深思的问题,也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深入了解一下古代皇帝的生存环境和中医的实际作用。古代皇帝的生存环.............
  • 回答
    在古代皇权至上的社会,皇帝作为“天子”,其地位尊崇无比,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而父母则是生育和养育皇帝之人,同样肩负着生育和教导之责。那么,如果古代皇帝的父母对皇帝进行殴打,这算不算大不敬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大不敬”在古代的含义。“大不敬”是指对皇帝、皇室、国家礼仪或法律法规的严重冒犯.............
  • 回答
    关于古代皇帝出生时雷雨交加的说法,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文学渲染和象征意义,而非普遍的史实记录。当然,不能完全排除某些皇帝出生时恰好遇上恶劣天气,但将此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或是皇帝降生时的“标配”,那就有些夸张了。让我们来细致地聊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以及它背后可能反映了什么。一、 历史记载的“祥瑞”与“.............
  • 回答
    古代皇帝掌管军队,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一句“我说了算”就能完事的。这背后是一套庞大、复杂且环环相扣的体系,涉及到权力、制度、人事、后勤,甚至还有皇帝个人的威望和手段。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聊聊,把这事儿掰扯清楚。一、 皇权至上的顶层设计:皇帝是军队的最高统帅这是最根本的一点。古代皇帝,不论是哪个.............
  • 回答
    关于古代皇帝要求文武百官和普通百姓磕头这一行为,如果放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或许会觉得有些匪夷所思,甚至触及我们对“人性”和“尊严”的理解。然而,将古代的制度和行为简单地用“变态”二字来概括,未免过于武断,也忽略了其背后复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源。首先,我们得明白,在古代中国,皇帝的地位并非仅仅是一个.............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文化水平差异很大,从文盲到饱学之士,可谓是“百花齐放”。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统计,更反映了皇权与知识、政治权力与个人修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笼统地说,早期皇帝受限于历史条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比如秦始皇,他统一六国,功业彪炳,但据史书记载,他本人并不以文采著称,更多的是注重法.............
  • 回答
    古代皇帝不倾向于通过让下一代去带兵来选拔继承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到了政治、军事、家族、社会和历史等多个层面的考量。如果一定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分析:一、 继承制度的核心考量:稳定与权力传承古代皇权的核心是稳定和权力能否顺利、完整地传承下去。选择继承人最根本的目的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