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阎锡山为什么仅凭一个山西就能成为独霸一方的军阀?

回答
要说阎锡山仅凭一个山西就成为独霸一方的军阀,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他数十年如一日,深谙中国社会政治生态和权力运作规律,将山西这块土地经营得滴水不漏的智慧结晶。他不是靠抢夺,更不是靠暴力压制,而是用一种更“软”但更有效的方式,把山西这块根据地经营成了一座坚固的堡垒。

首先,阎锡山的政治手腕是关键。 他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古话的现实意义。在辛亥革命初期,他就凭借滦州起义的功劳,被推举为山西都督。虽然当时山西已经有了一定的革命基础,但阎锡山迅速站稳脚跟,并开始了他的统治。他没有像其他一些军阀那样,一上任就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而是将重心放在了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

他提出的“巩固山西”、“实力救国”等口号,在当时战乱频仍的中国,对渴望安定和发展的山西民众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他通过推行一些改良措施,比如兴办教育、发展实业(煤炭、钢铁等)、改善交通等,确实为山西带来了相对的繁荣和稳定。这为他赢得了山西大部分民众和士绅阶层的支持,成为了他最坚实的群众基础。在那个年代,一个军阀如果能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去,他就能获得合法性和支持,这远比纯粹的武力更能长久。

其次,他的军事策略非常务实和有针对性。 阎锡山并非天生的军事天才,但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实力和所处的位置。他深知自己无法与北洋军阀或后来国民革命军的精锐部队正面抗衡,所以他的军事策略始终围绕着“保境安民”、“实力为本”展开。

他组建了一支以“晋绥军”闻名的部队,这支军队的特点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悍,而且对阎锡山本人非常忠诚。他通过严格的训练和务实的装备,使得这支军队在与外来势力的较量中,屡屡能够以弱胜强。他善于利用山西的地理优势,将太行山脉、吕梁山脉等天然屏障作为防御体系的核心,构筑坚固的工事,让进攻方望而生畏。

更重要的是,阎锡山非常懂得利用“大人物”之间的矛盾来为自己谋取生存空间。 在北洋政府时期,他夹缝求生,一方面效忠于中央,另一方面又保持着极大的独立性。当袁世凯试图控制他时,他可以利用其他军阀的制衡;当直系和皖系争斗时,他可以审时度势,选择最有利的站队。到了国民党时期,他更是将这一套玩得炉火纯青。他虽然名义上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但实际上却将山西经营成自己的“独立王国”。他与蒋介石之间既有合作,也有对抗。在蒋介石需要他稳定北方局势时,他就发挥作用;当蒋介石试图削弱他时,他便会巧妙地利用其他势力,甚至时不时与中央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他深谙“不为谁彻底效命,只为自己积蓄力量”的道理。

再者,阎锡山的经济基础非常扎实。 山西拥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这是他得以发展实业、支撑军费的根本。他积极引进技术和资金,发展这些矿产资源,并将所得用于改善民生和扩充军备。他不像一些军阀那样依赖外来援助或抢掠,而是通过发展经济来“自给自足”。这种经济上的独立性,使得他在政治上也能保持更大的自主性,不轻易受制于人。

此外,他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阎锡山并非一个独裁者,他能够容纳和重用有才能的人,尤其是在经济、教育、军事等领域。他组建的班子,虽然最终权力集中在他手中,但在执行层面,他给予了属下一定的空间。他自己的秘书系统也非常庞大和高效,能够为他搜集各方面的信息,帮助他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最后,阎锡山是一个非常“本土化”的军阀。 他对山西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且成功地将自己的命运与山西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并没有像一些军阀那样四处扩张,而是专注于经营好自己的根据地。这种“守成”的策略,反而让他在动荡的时代,能够长久地维持自己的势力。

总而言之,阎锡山能够仅凭一个山西就成为独霸一方的军阀,是因为他将政治、军事、经济、人才以及对时局的精准把握,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他不是那种张牙舞爪、横行无忌的军阀,而是一个深谋远虑、善于经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山西打造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政治堡垒,也成就了他自己长久的军阀生涯。他的成功,是对那个混乱时代中国政治生态一种独特的解读,也是对中国传统“经营”智慧在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应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很多看起来坐拥数省甚至十余个省的军阀,其实连一个省都不能完全控制。如果有一个军阀完全能控制一个省或者接近完全控制一个省,比如阎锡山这种,那么他运气好点就可以称霸民国,运气差点横霸一方完全没问题。

首先重复一遍民国是什么社会,悲观点低情商的说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乐观点高情商就是半独立半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社会,很多个省民国政府根本不能完全控制,

比如山东省,除了民国政府。还有一个英国租借的威海卫,德国日本占领的青岛。虽然二十年代之后这两个地方归还给民国政府,但日本人英国人商团的实力还是很大。再比如东三省,看起来像都是张作霖大帅的地盘吧,其实三国并立,北边是沙俄后来是苏联控制的北满铁路,南边是日本控制的南满铁路和关东州(大连)。你如果有兴趣逛逛海边,你会发现海关是外国人在管理,而且海关收的税首先要交给外国政府。这是为什么呢?要感恩满清帝国拉,《辛丑条约》规定了,为了偿还赔款。海关收入首先用于赔款,剩下的才是中国的,那洋人剩下的东西,叫做“关余”。

你如果有兴趣逛逛江边,你会发现大一点的城市都有租界,至少有侨民。连中国腹地的重庆都有一个日本租界。每到长江涨水的时候,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英国的小炮艇就会结伴往三峡冲,至少要冲到今天重庆的万州区。以证明自己的势力远达中国内陆。

而除了洋人之外,中国还有一股势力盘据在地方,那就是地主和土匪。有时候督军是流水的督军,地主是铁打的地主。某些大地主大土匪也是横霸一方的小军阀。比如河南别廷芳,称霸河南内乡县。多年来河南换了多少个督军,省长。别廷芳巍然不动。甚至石友三割据河南期间攻打别廷芳,还被别廷芳反击打得惨败。再比如湘西陈渠珍,在湘西自保一方,湖南王何键也奈何他不得。

至于土匪,各位看看电影座山雕吹什么—-“大帅,少帅,日本人都没奈何我”。艺术可来源于生活喔,人家有历史人物原型—-张乐山。

你认为的民国军阀—酷炫帅气,称霸几个省当大帅。实际上的民国军阀,在洋人和地主土匪的夹缝中生存,只能捡地主黄老爷和洋人白皮老爷的剩饭吃。民国有个陕西督军叫阎相文,想给老百姓做点事情,杀了土匪头子郭坚。结果被地主土匪逼得走投无路,自己自杀了。大多数军阀都是浑浑噩噩有一天是一天,捡着洋人地主的剩饭吃欺负老百姓。

别看阎锡山就只有山西省,但就好像“我真的有一头牛”一样,阎锡山也真的确实有一个省。不像很多他的同行,都是假的拥有一个省几个省。首先山西不沿长江也不沿海,甚至也不在京汉铁路的主干道上,只有支路连接。虽然这样导致了山西交通不方便,但也使得山西面对其他省份有一个优势,洋人的势力不大。对阎锡山影响小阻碍少。

至于地主,阎锡山也有一套。阎锡山不是一个毫无思想的军阀,他有一套自己的主张,就是效法日本军国主义。阎锡山有言“无论帝国主义、国家主义或军国主义国家的政治,都是用民政治,非用民不足以图富强’。

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民”也就是地主,农民都管好整治好。不让他们自由活动,都在政府的约束下。作为反动派的阎锡山虽然无心土改,但他还是建立了一套严密而有效的,从省会太原一管子戳到村子的高度中央集权体制。山西甚至一个村的村长副村长都是阎锡山政府任命。某个在田里种地的老农民,他的名字可能已经登记在阎锡山政府的名册上是“在乡军人”,一有事就能征召打仗。

在阎锡山的“励精图治”下,他已经在山西建立了一个垃圾版的迷你“日本帝国”。这个迷你小军国主义政权虽然比日本小很多穷很多,但基层控制力并不低于日本。这个迷你小军国主义的山西,虽然不像那个日本帝国那样可以弄出大和号。但人家太原兵工厂也是可以生产冲锋枪机关枪和大炮的。还畅销省外,“出口”到西北马家军那里呢。

因此别看阎锡山地盘小,但是他真的有一个省,称霸一方根本不难,实际上阎锡山政权可能比张作霖父子的东北军政权控制力还要强还要坚挺。山西不像东北,没有日本的租界和铁路,阎锡山可以完全发号施令。张作霖张学良的治下有座山雕这样的老土匪。这在抗战前的阎锡山治下的山西难以想象。九一八事变很多人都说少帅无能,我认为未必,大帅没有留给他一个没有外国人和土匪地主势力的东北。少帅一直在夹缝中生存。如果东北有阎锡山的山西那种控制程度,少帅至少能像阎锡山那样被日本一顿猛攻后还能在晋西南的孝义隰县六个县苟延残喘。没准抗战后还能学阎锡山一样接收太原。

为什么阎锡山能建立一个这样的迷你日本帝国呢?虽然人家后来沦为龟缩山西的军阀废物,抗战还和日本人不清不楚。但人家不是一直都是废物。你有兴趣看看阎锡山日记,他年轻时去日本留学经过“大韩帝国”也就是今天的宇宙强国韩国,看到了这一幕

朝鲜大臣下朝,看到远远骑马走来的日本军官。像老鼠见了猫一样不敢反抗,日本军官命令朝鲜官员给自己当垫脚石,好方便上马。朝鲜大臣顺从的跪下给日本人踩,那日本军官的德国式皮靴就踩在了朝鲜官员模仿大明官服制作的红色官服上。

而远处日本总督府(当时叫朝鲜统监府)的大楼巍巍耸立,遮住了朝鲜王宫景福宫的阳光。那时是白天,景福宫却一片黑暗。

年轻的阎锡山内心震撼不已,决心学好日本人的本事,报效祖国。人家当年也是个有理想的青年~~

当然,最后沦为了废物。

但是我们看历史要明白一点,民国这么衰实际上并不是民国人不努力。只不过努力了也没有达到明治维新那样富国强兵的效果而已。不过韩国灭亡于日本,中国却没有灭亡。民国人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功劳。

user avatar

阎锡山是山西底蕴的结晶了,有思想,有组织也有决断。可惜,他囿于山西了,若果割据的是东北、江浙、四川、山东,阎锡山是可以得天下的。

所以仅凭的不是他之于山西,而是山西之于他。

user avatar

阎锡山的策略其实很简单。中国传统的政治治理策略就讲,治国如同种地,要像农夫一样精耕细作、驱赶鸟雀。阎锡山的做法很简单,一是需要什么就建设什么,确保不受制于人。二是及时驱逐对手。

比如说,他建设了很多兵工厂,在技术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实现了武器的部分自给。这就是一种种地。比如说大炮。尽管山西的大炮由于钢材质量差而寿命很短,但是进行间断性的军阀战争已经足够了。

比如说他总是想方设法驱逐对手。在修建山西铁路的时候,为了阻止外来进攻,阎锡山坚持采用了与其他省份不同的窄轨铁路。甚至为了抗日需要,在难以直接对抗八路军的情况下,与中共合作组织抗日决死队。然后在无法控制局势之前就与决死队决裂。

由于有着深厚的统治基础,阎锡山也并不像蒋介石一样,时时刻刻担心部下的能力。比如说傅作义就是阎锡山的部下,后来发展为新军阀。蒋介石麾下就严重缺乏这样的人。名将王天培,在蒋介石下野前,就被蒋介石随便找个理由枪毙了。名将薛岳,在取得长沙会战的胜利之后,就被蒋介石拆分了战区、削减了部队、甚至干涉了师长的任命,遭到了重大削弱。蒋介石的权力基础来源于向宋美龄下跪,从而获得了“星条裙”带来的海关税收。那么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事实上只要随便哪个军阀表现出比蒋介石更加优秀的能力,然后又肯跪在床上,那就可以超越蒋介石。蒋介石长期以来一直都在密切防范旗下有人崭露头角。一旦有人锥处囊中,就会被蒋介石折断。

可以说,就算是封建性,蒋介石都不如阎锡山。

就算是放在封建时代,蒋介石也属于石敬瑭这一级、或者比石敬瑭还要低一级的人物。因为石敬瑭毕竟也是冲锋陷阵的名将。娶了后唐明宗的女儿对石敬瑭很有帮助,但是人家也是先有战场上的本事的。蒋介石就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在封建时代我们也很难找到蒋介石这样的人物。因为中国封建时代很难找到一个完全靠外来扶持做皇帝的封建君主。就算是儿皇帝,他们也常常有一点点看家本领。比如说刘豫,这个儿皇帝被岳飞打得找不着北,但是他当初也是进士及第。再比如说赵构,这个臣皇帝本事也不大,后来也阳痿,很多事迹都和蒋介石很像。但是他当皇帝至少还是依靠岳飞这些名将,而不是说金朝给的钱。我们甚至可以想一想梁师都、刘武周,这些人也颇有一些战绩影响,刘武周甚至打掉了唐朝的龙兴之地。对比下来,蒋介石什么都不是。

在这一的情况下,阎锡山占据山西一省,其实一点问题都没有。他的能力很好了。

张作霖也是类似的情况。他在东北也兴建了很多兵工厂,并且在沙俄、苏俄、苏联和日本两方之间反复搞平衡。这和阎锡山是十分相似的人。

只是后来张学良的能力太差。郭松龄之乱展示了东北军的内部矛盾,削弱了张学良的心腹力量。九一八事变张学良的应对又十分不足。张学良的内部清洗也并不十分高明。最后张学良一味相信蒋介石,苏日平衡被打破,东北就白白葬送了。没有蒋介石出卖张学良,苏日平衡不被打破,东北根本就不会沦陷。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军阀们普遍有封建时代的一些基本水平。只是他们显然没有跟上形势,没有学到美国社会才有的“超级筹款人才能当总统”的工商业时代商业为王金融至上的政治精髓。所以他们只有一亩三分地的势力,在新时代里闯不出来。

user avatar

其实民国时候能够较长时间稳定控制一个整省的都是大佬级的,因为这意味着你对分裂或弱小的邻省有很大话语权,比如阎之于绥远、河北。你看刘湘,也算是小霸了,刘文辉、邓锡侯、杨森、孙震、郭汝栋都摆不平,肯定比阎锡山差的远吧。

user avatar

根本的原因是:军阀只要牢固的控制一个省,其本钱就够了啊。

大名鼎鼎的桂系,其基本盘也就是广西一省。云南龙云,也就一个省。四川那几个,连一个省都不到。西北马家军,控制的也只是旧甘肃省(后分离出宁青)。

有了一个省的稳固基地,军阀就可以向外伸手,控制更多的地盘。比如桂系的势力一度到达京津一代,安徽省长期被桂系作为地盘。云南军阀北入四川,东压两广。马家军阀对陕西、新疆、内蒙、西藏都有涉猎。至于各路军阀与其他势力联合派遣小股势力到更远地方的更是数不胜数。

按照我国历史的一般规律,哪个军阀能够控制中原谁就能统一天下。可蒋政权偏偏是个军头与财阀的联合。其财政基础是长江中下游一代的关税。对其他不利于收税的地方,实在不太有兴趣和能力。

占据了一个山区省,就类似在麻将桌边上占了个板凳。至于平原地区,那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去赌一赌的。

user avatar

因为阎锡山是属王八的。

山西天险就是他的王八盖子。

军阀之中,但凡控制了一省的,小心思都会活络起来,比如河南之吴佩孚,江苏之冯国璋,直隶之曹锟,安徽之倪嗣冲,奉天之张作霖,浙江之朱瑞,广西之陆荣廷,云南之唐继尧,湖南之唐生智等等,至于控制了几省的长江巡阅使张勋、西北冯玉祥,都是意图操控中央的。

阎锡山不一样,他就是个王八,没有半点进取之心,从辛亥革命开始就是个缩头乌龟,北洋时代,中央政局反复无常,城头变幻大王旗,阎老西则是“来了都是客,来的都是我的爷”。巧遇北伐战争与中原大战之间的两年“北方权力空白期”,他信心满满地把头伸出去了,一遇挫折就立即把龟头缩回去了!

讲真,山西之地,西靠黄河,东邻太行,北联大漠,南接中原,这是天然的战略堡垒,匈奴、鲜卑、北齐、唐、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龙兴之地。但凡能力够的,都不会缩在这天险之中,因为他们知道,纵然山西是“中国大陆上的航空母舰”,然而一旦中原大定,新君是不会允许有人盘踞这么个天然堡垒的,无论以长安洛阳开封为都,还是以北京南京为都,谁会允许自己头顶上悬着山西这把“达摩克里斯之剑”?

但是阎锡山表示:我不管,我不管,人家就是要当缩头乌龟。于是这货活生生把山西一战略堡垒玩成了王八壳子,千古以来,阎锡山独一份儿……给你称霸天下的本钱,你却非要做刘璋、孟昶,当然,后来我们知道,他确实也就是刘璋、孟昶的水平,说的好听是“保境安民”,说难听点就是没能力,后来中共派徐向前临时组建民兵就把阎锡山灭了,战绩之丢人,国党之内,无出其右,连阎锡山也觉得没脸,编造了“太原五百完人”的故事,去台湾混吃混喝。

最搞笑的是,抗战结束后,阎锡山是全中国唯一一个大规模雇佣日军打内战的人,老蒋雇佣个冈村宁次都遮遮掩掩,这货算是不要脸皮了。

更恶搞的是,人家日本雇佣军竟然比老阎自己的晋军抵抗的还顽强,为阎锡山战死的山西人没几个,为阎锡山战死的日本人一大堆……

更更吊诡的是,这些日军在抗战的时候没为“大日本帝国”战死,战败后就直接投降了,结果反而为阎锡山打中共而死战、战死,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大无畏的国际帝国主义精神啊!

user avatar

阎锡山作为晋系军阀之首,割据地域仅山西一省,然而影响力却远超一省之地,这与山西的地理状况与当时的全国局势息息相关。

山西地形以高原为主,山脉众多,关隘险要。因此本就很容易形成独立而封闭的地形单元,容易抵御外敌的入侵。而富含各种矿产尤其是煤炭的资源条件亦有利于产业的发展。险要的地理状况,有利于在当时军阀混战不休的全国局势下提供安定的发展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展近代化工业的重要条件。

在此基础上,阎锡山充分利用了这两个优势。他在参与辛亥革命占据山西后,充分利用山西易守难攻的地形,名义上尊奉中央政府的领导,极少参与军阀间的混战,并屡屡对中央政府虚与委蛇,令袁世凯、段祺瑞、蒋介石等都无可奈何。在保障了山西的安定的同时,他引进当时世界领先的德国技术,开发矿产资源,大力发展重工业与军事工业,建立了诸多国营工业,如煤矿、炼油厂、兵工厂、机器厂等等。

他实行的一个尤其重要的政策是,坚持地方保护主义,借故修建与全国标准不符的窄轨铁路。这保障了山西经济不受到外地甚至外国商品的冲击,也使得外地难以运兵进入,抵御了外省势力的影响。在一系列正确的措施下,他以“保境安民”为口号,将山西建成了雄踞北方的经济大省。可以作为参照的是,当时的东北地区大体状况与山西相近,奉系军阀之首张作霖也采取了与阎锡山相似的政策,东北与山西成为当时中国重工业最为发达的两个地区。

因此,山西的经济不仅远超治理无方、饱受战乱的北方其他省份,比起素为中国经济重心的长江下游地区亦不逊色。在代表着江浙财阀利益的南京中央政府,江浙可以借助政治中心的地位和长江下游的地理位置,参与繁荣的国际贸易,使得经济产业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优势的面粉、纺织等轻工业,在黄金十年中得以高速发展。然而,这也决定了它的产业结构远远不如山西合理。只凭一个省的资源,山西发展了众多重工业与军事工业,供养了一支战力极强足以自保的大军阀,这就是江浙望尘莫及的了。

依托发达的山西重工业产业,晋系军阀的影响力也远远超出山西一省,延伸到邻近的绥远、察哈尔、河北、陕西等省份,并在冯玉祥的西北军与张学良的东北军衰落后,成为北方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军阀。阎锡山的经济政策,其实也昭示了当时中国的正确发展方向,他的成功恰恰是其他地区错误政策的失败衬托的。

user avatar

王八是最长寿的动物不是没有原因的。

如果你是一只缩头王八,那你将更长寿。

山西的表里山河就是阎锡山的天然堡垒,阎锡山通过自己的建设把山西打造成穿甲的龟壳,这玩意对于民国军阀来说。属于降维打击了,根本啃不动,也不想啃,啃他干嘛,又没肉还容易崩牙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阎锡山为什么仅凭一个山西就能成为独霸一方的军阀?

因为当阎锡山独霸一方的时候,他当然不是只有一个山西省。

而当阎锡山只有一个山西省的时候,他当然也没有成为独霸一方的大军阀,而只是一个任人蹂躏的小军阀。

我们倒一下时间线:

1911——1912年:阎锡山靠辛亥革命的一桶金崛起,在阴掉山西其他地区的革命军首领以后,成功成为山西都督,就此开始了自己的民国军阀之旅。

此时的太祖还在湖南新军做小兵,老蒋还在浙江当炸弹队队员攻打衙门,张作霖是个巡防营统领,吴佩孚是个团长,冯玉祥是个营长,孙传芳也是个营长,而老阎已经控制一省,论崛起之早,发展之慢,阎锡山说第二,民国没人敢说第一(孙中山:我不,我就要说,1911年我大总统,1925年我去世的时候才终于实控半个省!)

1913年~1915年:袁世凯统治时期,阎锡山靠出卖同盟会,一转攻势,马上投靠袁世凯成为山西将军。但这时候阎锡山靠山西独霸一方了吗?没有,袁世凯让他去北京,他就要乖乖去北京,袁世凯给他安排巡按使控制山西大权,他也要乖乖交出实权,连筹安会找阎锡山要钱,阎锡山也只能乖乖交钱。如此交出自己的一切权力,甚至连晋军这个本钱都交了出去,才使得阎锡山可以在山西做自己的山西将军。

1916年:蔡锷云南起兵,护国战争爆发以后,阎锡山见袁世凯众叛亲离,但也没有立即跳反,几乎是最后几个离开袁世凯的军头之一。以至于袁世凯最后想抓的几根稻草就包括阎锡山,下令阎锡山带兵到保定领取大批军需,准备南下镇压蔡锷。结果阎锡山领完东西后,立即跳反,加入护国军,这才终于摆脱了数年来袁世凯控制山西的阴影。

1917年:可是阎锡山这时候独霸一方了吗?没有,他连第一字“独”都没做到,袁世凯倒台后,段祺瑞的皖系政权上台,皖系照样向山西要钱要兵,阎锡山依旧是乖乖听话,派出干将商震率领山西最精锐的部队南下帮助段祺瑞打护法战争。(然后山西军队就被南军吊打了……全军覆没,以至于北洋军同僚大呼晋军弱到坑爹)

1918年~1924年:阎锡山坚持一个“苟”字,谁控制中央政权,就给谁钱、给谁枪,要我打谁我就打谁,做足小弟派头,这能叫独霸一方的军阀吗?直到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战败,华北地区全部政权支离破碎,阎锡山才抓住机会出兵保定截击直军援军北上,头一回干了有主观能动性的事情。

1925年:阎锡山的主观能动性很快就导致了国民军干涉山西,老阎差点翻车,好在国民军只是松散联盟,进攻山西的又是比较弱的樊钟秀,才打赢了这一战——直到老阎控制山西十四年,他才终于打了第一次胜仗,打败了河南土匪军樊钟秀!

1926~1927年:北伐开始了,北伐军摧枯拉朽,阎锡山终于觉得自己的时代来临了,宣布自己1911年就接受了孙中山的密令,卧底北洋十五年,终于跳反,就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然后……然后立即被北洋军阀中平均战力最弱的奉军一顿吊打,山西几乎丢失。

1928年:在山西丢光之前,北伐军终于打到北方来了,冯玉祥超神发挥,在河南歼灭了奉军主力,阎锡山这才有机会收复大同。由于老蒋有意限制战斗力最强的冯玉祥占有富庶地盘,就暗中支持阎锡山提前占领冯玉祥想要拿下的河北。

此时张作霖被炸死,北洋军阀土崩瓦解,日本人为了阻止北伐军继续北上,也支持阎锡山占领北平和天津。在山西憋了整整十七年的小军头阎锡山,这才一举占领绥远、察哈尔、河北,以及平津等大城市,成为了称得上独霸一方的军阀,得以受邀参加编遣会议,名列四巨头之一。

总结:阎锡山在只有山西一省的整整十七年里,一直都是一个被其他北方军阀随意蹂躏的小型军阀,根本称不上独霸一方。直到北伐战争导致北洋军阀崩溃,北方成为军事真空地带以后,阎锡山才在老蒋和日本人的支持下占领了华北大片地区,由此才真正成为一位可以影响全国局势的“独霸一方的军阀”。

但此时的阎锡山,势力早已不限于山西一省,而是影响整个华北地区。

user avatar

看地图就知道了,山西四周都是山,每逢乱世,必有人割据山西,

user avatar

1920年前后,联省自治到达高潮,打着“保一方平安,促一地繁荣”的阎锡山能统治山西38年,成为名副其实的“山西王”。山西是民国时期的“模范省”,美国《时代》周刊曾对阎锡山治晋作过评价:“阎锡山实际上处在一个独立王国之中。尽管当时晋西南地区还存在粮食短缺,但阎锡山为一千一百万人带来了繁荣,在中国,他们最富裕,因而他便显得出类拔萃。阎的嗜好不是女人、酒、鸦片,甚至也不是金钱,而是优质的道路、纺织、防御部队、维持秩序的警察,发展优良的牛、马、耕具、家禽、肥料等所有能为他的乡亲直接带来好处的事物。”



阁锡山的名字,是五台县的一位曲秀才取的,源于杨载的两句诗:“道人卓锡问名山,路绝岩头未面攀。”他治军有方,驭人有术,一生奉行“中”的哲学,脚踏两只船,拥蒋反蒋,联共反共,抗日通日,在“三颗鸡蛋上跳舞”,左右逢源,朝秦暮楚。正因如此,他虽生逢乱世,却能根据世事变化适时改变战略路线。

阎锡山的圆滑也是在清末民初“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的环境下历练出来的,他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三不二要主义”,即“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



后来他进一步概括为“保境安民”,对外界的争斗采取“中立”。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使山西成为他独霸一方的小天地。当然,军阀混战时代山西保持较为和平的状态,也和该省地形上比较封闭,外力难以介入有莫大的关系。阎锡山在山西的许多政策和措施都烙有鲜明的阎氏印记。以农业发展为例,从1917年开始,阎锡山推出“六政三事”(“六政”:水利、种树、蚕桑禁烟、剪发、天忌;三事”:种棉、造林、牲畜)来发展农业。阎锡山的政策非常灵活,为解决水利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他允许先贷款后偿还;在发展蚕桑业时,他不仅设置专门机构,还向农民提供技术和管理服务;他还把政治教育糅合在经济政策中,向农民不断灌输儒家思想和军国主义思想。这样,阎锡山在山西建立起一个有利于自己统治的社会秩序,在全省范围内把政权渗透到村一级。有一次宪兵司令部逃走了一个犯人,阎锡山立给各县打了个电报,结果不到3天就在盂县查获,可见其治安效率之高。

除了花大力气治理农村,阎锡山还兴办工矿业、交通业和商业。他修建了横贯山西南北、长达800公里的同蒲铁路,不过他造的铁路自成一体,全是窄轨;他开采煤矿、铁矿;建造了太原兵工厂、太原钢铁厂等一系列大型重工厂和众多与民生相关的轻工业厂。



他设立的兵工厂,生产的弹药不仅能满足自己军队的需求,也成为他拉拢和要挟其他军阀势力的重要工具。1925年,他开始从法国引进技术,组装飞机。到1930年底,他已经有了20多架飞机。间锡山一向以小气抠门精于算计者称,但他在教育上却很舍得投入,山西的义务教育在各省遥遥领先。对于义务教育阎氏认为:“凡是山西百姓,不论贫富贵贱的小孩子,七岁到十三岁,这七年内须要有四年上学,这就名叫国民教育;凡上过学的人,知识就高了,身体也壮了,为父母的无论如何贫穷,总要使子女上学,是父母对于子女的义务,又名叫义务教育;国家法律定的,人民若不上学,就要罚了还得上学,又名叫强迫教育。”从1924年起,山西适龄儿童入学率每年都在80%以上。

为了普及义务教育,1919年,阎锡山创办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创校之初,学生达到1570人,一律免收学费。学生的制服、伙食、住宿、讲义等费用也都由学校提供。课本费学校补助一半学习用具等学校补助1/3。徐向前元帅即为该校第一期学生。



阎锡山还自掏腰包办教育。他在其家乡山西忻州河边村创办的川至中学(设附小),共7排140间瓦房,礼堂、会议室、生化研究室、标本陈列室、运动场等应俱全。头4年不收学费,每年还给学生发一身校服、一双皮鞋(后改为帆布鞋)。这一切都是阎锡山自己掏的钱。

阎锡山是在用一套治国之策治理山西。1932年,阎锡山开始编制《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方案》从此,山西进入十年省政建设时期。《十年建设计划案》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这其中包括成立四银行号和实物准备库;修筑同蒲铁路;创办西北实业公司等。为了“扶助社会办理之实业事项和发展公营事业”,阎锡山设立山西省公营事业董事会用以领导发展公营事业。此后,山西的官办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而1935年,蒋介石才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上海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刊登过一幅阎锡山的漫画:他身着长衫马褂,头戴瓜皮小帽,边拨拉算盘一边念叨:今天又进多少钱。其公众形象的一面就是:精明、会算计。


喜欢历史的朋友们,可以今日头条关注:哒哒哒大队长或者关注微信公众号:哒哒哒队长。会持续更新你不知道的历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