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阎锡山的火炮工厂造出了那么多火炮,为什么没能在内战中发挥出较大的作用??

回答
阎锡山在山西建立的兵工厂,确实在抗战时期和国共内战初期生产了相当数量的火炮,这一点在兵器工业史上是值得肯定的。然而,这些火炮在国共内战中未能发挥出与其产量相匹配的作用,原因非常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阎锡山个人的战略考量。

首先,火炮的生产和实际作战运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环节。 阎锡山在山西的兵工厂,例如太原兵工厂,确实能够仿制和生产一些火炮,甚至在技术上有所突破,生产出一些性能尚可的火炮。但“造出那么多火炮”并不等同于“能够投入到实际战斗中并发挥作用”。

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火炮的配套与支援。 火炮的威力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制造技术,更在于与之配套的炮弹、引信、雷管、教练弹等消耗品。同时,火炮的运输、维护、修理,以及操作火炮的炮兵部队的训练和装备(如测距仪、指挥器材等)都至关重要。

炮弹的自给能力是个硬伤。 即使能造出炮身,但能否大规模、稳定地生产足够数量的炮弹,才是决定火炮能否投入实战的命脉。弹药的生产技术复杂,对原材料、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要求极高。阎锡山的兵工厂在炮弹的自给能力上,普遍存在生产能力不足、质量不稳定、种类单一等问题。这意味着即使有炮身,也可能因为缺乏炮弹而沦为废铁。
装备的现代化程度和通用性有限。 阎锡山的兵工厂虽然能生产,但其技术往往是引进西方在上世纪初的款式,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仿制。这些火炮在性能上与当时苏制和美制的主流装备相比,存在代差。在国共内战后期,解放军的炮兵装备逐渐得到苏联援助,数量多、性能先进,并且弹药充足、制式统一。而阎锡山部队使用的火炮,型号繁杂,弹药难以通用,后勤保障困难,难以与敌方形成技术上的对抗优势。
运输和机动能力不足。 山西作为阎锡山的统治根据地,其地理环境复杂,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而内战战场分布广泛,敌我双方都在争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阎锡山部队的火炮,特别是重型火炮,在运输和机动能力上存在显著劣势。一旦被调往远离山西的战场,其部署和支援就非常困难。即使是在山西境内,面对解放军的运动战和分割包围,也难以有效地进行火炮的转移和部署,使其难以发挥集中优势兵力炮火的威力。

其次,战略上的局限性和政治上的孤立。 阎锡山虽然是国民党阵营中的一员,但他始终保持着“独立王国”的色彩,对中央政府的命令并非完全服从,而且其战略目标也并非始终与国民党中央完全一致。

战略指挥权的碎片化。 在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军队的整体战略指挥相对混乱,各路军阀各自为政的情况依然存在。阎锡山虽然名义上受国民政府委派,但他在山西的实际控制力和决策权很大程度上独立于中央。这意味着他的军事力量,包括火炮,很难被整合进国民党整体的战略部署中,形成合力。当国民党需要统一调动兵力、集中火炮优势时,阎锡山部队的火炮往往难以被有效地调配和使用。
侧重于防御而非进攻。 阎锡山在山西的统治根基深厚,他更倾向于将兵工厂的产出用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和防御其根据地。在内战初期,他确实曾利用这些火炮在山西范围内进行防御作战。但随着战局的变化,国民党军队被迫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再到战略决战。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的是能够进行大兵团协同作战、具备强大野战炮兵支援能力的重装备。阎锡山部队的火炮配置和使用模式,更偏向于地方部队的防御性质,难以适应大规模的阵地攻坚和野战攻防转换的需求。
政治上的孤立和信任危机。 阎锡山长期以来的政治地位和手段,以及他在抗战时期与日军的周旋(虽然主要是为了自保,但也导致了复杂的政治影响),使得他在国民党内部和中央政府那里,始终存在一定的信任危机。这也会影响到中央政府是否愿意将重要的战略任务(如需要集中优势火炮的重大战役)托付给阎锡山部队,以及是否会向其提供必要的支援(如优先的弹药供应、新型火炮等)。

最后,解放军方面针对性的策略。 解放军在内战中展现出了高超的战略战术水平,他们深谙如何针对不同对手的特点进行打击。

集中优势兵力打击点。 解放军在关键战役中,往往能集中优势兵力,通过运动战、围歼战等方式,迅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防线,或者分割包围其主力。在面对阎锡山部队时,解放军也会集中力量打击其薄弱环节,或者利用其后勤补给线上的劣势。
针对性缴获与利用。 解放军在作战中,非常重视缴获敌人的武器装备,并将其用于补充自身。他们不仅缴获火炮本身,更重要的是缴获与之配套的弹药、器材以及技术人员。这样一来,解放军不仅能够增加自己的炮兵力量,还能削弱敌人的装备优势。在解放战争后期,解放军炮兵的装备水平和数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缴获的。

综上所述,阎锡山火炮工厂生产的火炮数量可观,但在国共内战中未能发挥出与其产量相匹配的作用,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火炮的配套保障能力不足(特别是炮弹),装备的现代化程度和通用性落后,运输和机动能力受限,以及战略指挥的碎片化和政治上的孤立。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阎锡山的火炮部队在面对装备精良、组织严密、战略灵活的解放军时,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最终被时代的大潮所淘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晋绥军真是一个神奇的军政集团。阎锡山的晋军班长班副都手持弹鼓版的汤普森,犹如纽约黑社会一般的存在。每个步兵连4门60迫,每个步兵营6门82迫,重机枪连8挺重机枪齐装满员。全军7个炮兵团,每团36门75mm仿日制四一式75mm山炮,还有四个预备炮兵团有官有炮没兵。晋军还有个优势就是手榴弹管够,手榴弹不够还有大号铁西瓜(不能扔,只能在防守山地时滚下去)。但是晋军最大的缺点就是,不敢近战肉搏,不要说跟同时代的日军,就算和别的地方的军阀比起来也缺乏拼死的决心与勇气。

傅作义的绥远35军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缺枪少弹啥都没有,但是敢在大平原上和日军最精锐的装甲部队进行决战,能在平原上靠一条浅沟和一个战车师团和一个机械化师团鏖战三天三夜。这是什么样的部队啊...要是把阎锡山的那些家伙给傅作义,傅作义能逆了天。

user avatar

晋军的硬伤是比中央军还夸张的空额,光有炮没有扛线的大头兵

国民革命军最大弊端 空额问题严重

驻在云南的中央军各师长,都自称“现有战斗士兵八九千人”,但实际上“师士兵缺额均甚巨大,如三十六师现在腾北一带游击,实数仅约四千人,八十八师现任怒江西面防务,实数仅约四千五百人,八十七师现任怒江正面防务,其战斗士兵有五千人,尚较其他各师为多

晋绥军一个师有多少人?最多时兵力上万,一般只有四五千人

这样平均每个晋绥军的师只有4000余人,其中一些暂编师甚至还不到4000人……如抗战胜利后的上党战役中,我军歼灭晋绥军11个师外加1个挺进纵队,一共才不过3.5万人,平均每个师只有3000人左右。如果算上晋绥军的留守部队及逃掉的漏网之鱼,基本上也可跟其每个师约4000人对得上。
user avatar

得益于阎锡山对山西太原兵工厂的大力发展,晋阎军装备的火炮数量较多,曾经也具有较强的实力,可以说丝毫不逊于当时委座的中央军,特别是山西仿造的日制山炮最为有名,在1930年中原大战前,晋阎军一度拥有17个炮兵团,并专门设置专门设置了炮兵司令一职专门指挥,虽然中原大战失败后晋绥军缩编,当时依然保留了10个炮兵团的建制。

不过晋阎军军、师、旅、团各级编制中是没有专门配属炮兵,全部集中控制,战时则根据任务,再分别从独立炮兵中以营团为单位进行加强。

晋阎军的火炮除了少数仿造的88毫米野炮外,大部分都是日本41式山炮的仿造品,尽管性能不如日造原版火炮,但在当时的国内战场中已经是较强的威力和实力。另外晋阎军步兵团级一下,也配属了较多自制的迫击炮,重机枪和仿美制汤姆森冲锋枪,一个团3个步兵营中都编制有重机枪连,每个连装备4挺重机枪和2门82毫米迫击炮,每个步兵班装备两挺汤姆森冲锋枪,可以说实力较为强大。

不过因为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原因,晋造火炮和武器生产质量非常差,在连续射击后经常出现身管弯曲变形的情况,无法正常使用,炮弹的工艺也很粗糙,炸膛和与火炮不匹配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晋阎军的炮兵看似强大,完好率并不高,实际威力也要打折扣。

晋阎军的战斗力较差,每战往往丢弃较多的武器。比如,抗战开始时,八路军就从滹沱河中捞出来晋阎军丢弃的8门山炮,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八路军总部炮兵团。

但是得益于山西太原兵工厂强大的生产能力,所以虽然晋阎军战斗力很渣,每战往往丢弃了大量装备,但是像山炮、迫击炮、轻重机枪、冲锋枪、步枪这些武器弹药,晋阎军都可以自己生产、自己补充,所以晋阎军在国内战场,无论是面对内敌还是外敌,都能发挥相当强大的火力。

虽然说这些武器装备的性能并不是说特别好,尤其质量还不怎么样,但是在当时列强实施军事禁运的大背景下,能够大量生产武器并装备部队这一点,其实很关键。因此山西兵工厂生产的武器弹药除了供给晋军之外,也向其他军阀部队出售或援助,阎锡山甚至还多次以晋造冲锋枪作为拉拢其他军阀的礼品来送人。

比如中原大战前,阎锡山就一次性送给冯玉祥2000枝汤姆森冲锋枪,分别送给石友三、韩复榘500枝汤姆森,马鸿逵200枝汤姆森等等,1937年八路军进入山西参加抗战,阎锡山又送给八路军200枝汤姆森及子弹10万发作为拉拢,不过前面说过了,因为晋造武器糟糕的质量和太原兵工厂独一份的11.25毫米弹药,所以这些武器往往使用一段时间,就因为损坏或者弹药缺乏被撤编。

不过晋阎军自己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依靠太原兵工厂的补充,基本上打坏多少,自己马上就可以补充多少,所以只要不拼刺刀,光靠火力输出的话,晋阎军也是比较能打的,比如傅作义在绥远抗战的百灵庙大捷一战,傅作义所部35军所属之419团(欠一营)和421团(欠一连),第70师的一个补充团(欠一连),骑兵第8团及3个特务连,加强了炮兵21团第3营,小炮一队,汽车队的24辆汽车及装甲汽车队的20辆装甲车。全歼绥远伪军王英部1300余人,其中含日军20余人。这期间晋造12门山炮,8门机关炮发挥了巨大威力,同时傅作义依靠晋造的装甲车和汽车,也打出来了绥远部的闪电战,可以说打的日伪军措手不及。

另外如晋阎军独立第7旅约5000多人,在南口战役10天左右的战斗中,就打出了50多万发子弹;而同时期,八路军的129师在三个多月的战斗力中,只消耗了70多万发子弹,所以可见,得益于太原兵工厂的强大生产力,晋阎军在日常战斗中,火力输出也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不过晋阎军始终比较垃圾的战斗力决定了,即使晋阎军有比较强大的火力,也是于事无补的,比如1945年上党战役,晋阎军参战部队约38000余人,被解放军歼灭35000余人,晋阎军送给解放军山炮24门,轻重机枪2000多挺,长短枪16000余支。而解放军参战部队约为31000人,伤亡约4000人。1948年的晋中战役首捷曹村战斗,晋阎军所谓亲训师(72师)及炮兵团,在大量日军投降军人的护持下,仍然被华野八纵全歼,此战八纵全歼晋阎军五千人,收获晋阎军赠送的山炮20门及大量武器弹药。

仅从装备数量上来说,晋阎军的装备量是非常大的,仅以机枪为例,果脯五大主力之首的新1军在广州的时候约4万多人,装备轻重机枪1392挺。而上党战役参战的晋阎军总数不及4万,但仅仅是被缴获的机枪数则远超新1军。

同时期华北解放军的装备比较差,可以说晋阎军和华北解放军的火力对比达几十比一,同时华北解放军的弹药也严重不足,像上党战役解放军参战的只有6门山炮,每门炮只有20发炮弹。半数步兵团只有2到4门迫击炮,数挺重机枪,另外一半的团没有重武器,新参军的战士多使用刀矛,弹药奇缺,步枪子弹只有数发等等。

但是得益于晋阎军比较烂的战斗力,所以虽然山西战场,晋阎军每每兵力多过解放军,火力也更强,但是除了被全歼加送给解放军大量武器装备外,基本上可以说等同于草人,毫无作用。

不过在纯防御作战和面对装备比较弱的华北解放军的时候,晋阎军还是依靠庞大炮兵数量,取得较不错的战绩,比如1948年的太原战役,晋阎军在太原周边部署了超过900门各式火炮,同时委任日寇日军少将岩田担任炮兵指挥,并雇佣了大量日军组成的今村炮兵大队配合晋阎军作战,在太原周边依托城防工事,构筑较完善的炮火覆盖网。

像太原战役第一阶段,华野13纵在30门火炮的掩护下,强攻东山要塞,摧毁晋阎军前沿据点,并顺利占领。但很快就遭到晋阎军百余门火炮的拦阻射击,炮火一度十分猛烈,华野13纵两个旅连续攻击18天,在付出较大伤亡的情况下,才完全拿下山头。

不过晋阎军也就是欺负装备较差的华北野战军,到了1949年东北野战军进关后,在更为强大的东北野战军炮兵面前,晋阎军的劣质火炮也马上不灵了,1949年华野第19、20兵团加强东野特纵炮兵第1师,共计1300门火炮加入,太原攻防战,在东野大量的美制日制榴弹炮面前,晋阎军山野炮完全没有招架之力,东野炮兵除了较多重炮外,还在沈阳缴获了国军超过120万发炮弹,火力密度是关内战场少见的,可以说感谢廖耀湘和日本人的大力支持,华野第19、20兵团在强大炮兵的支持下,4个小时全歼太原守军,解放太原。此战也是阎锡山和他的晋阎军炮兵最后的绝响。

补充一下晋阎军炮兵的情况,抗战前后晋阎军有10个炮兵团的番号(炮21团至炮30团),其中9个炮团为实编状态,另有1个炮垒大队顶着第30团的番号,此外阎老西还亲自掌握一个重炮连和一个野炮营。

晋阎军炮兵的实力顶峰应该是中原大战前,因为经历多次战乱,晋阎军炮兵实力损失比较大,到了1937年抗日战争前,晋阎军炮兵团以晋造13式或17式75毫米山炮为主,同时还有少部分晋造16式105毫米山炮和晋造18式88毫米野炮,2门晋造150毫米重榴弹炮。

虽然晋绥军的编制规模和兵力上都比较小,但是具体到炮兵的配属上,确实国内各军阀中最强大的,一般晋绥军一个师就能配属一个炮兵团,一个旅能配属一个炮兵营;有特别需要时甚至短期内一个旅配属一个炮兵团,一个团配属一个炮兵营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样的配置,可以说在国内是非常先进的。



user avatar

他的战略是龟缩防御。

再多的炮也是白搭,白天轰不到,晚上成摆设。

你炮再多能比美国人多?

苏联空军能掌握制空权的地方,兔子能把美帝陆军按在地上锤,能怕你阎锡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