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解放战争中,阎锡山的晋绥军各部几乎逢战必败,为何极少发生起义?

回答
解放战争期间,阎锡山的晋绥军确实陷入了“逢战必败”的尴尬境地,但与许多其他国民党军队不同的是,他们却很少选择起义。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晋绥军的部队构成、军阀传统、阎锡山的统治手段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态势。

一、 阎锡山的统治艺术:恩威并施与地域主义的强化

阎锡山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军阀,他的统治方式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晋绥军的“忠诚度”。

深耕山西,根基深厚: 阎锡山在山西经营了数十年,将山西视为自己的“龙兴之地”和“铁杆庄稼”。他通过建立“模范军”、“决死队”等不同层级的军队,以及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渗透,将自己的统治深深扎根于山西的土壤。这种长期的经营,使得晋绥军的许多基层官兵,特别是山西籍的士兵和士官,对阎锡山有着一种“效忠故土”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有时会超越对国民党中央的效忠。
“恩”与“情”的羁绊: 阎锡山善于利用恩情和人情来笼络人心。他常常提及自己对部下多年的提拔和关照,强调“君臣之义”,尤其是在山西本地干部中,这种“情分”的维系是相当重要的。虽然战败会让士气低落,但对于一些追随阎锡山多年的老部下来说,直接背叛“恩主”的心理门槛会更高。
严酷的军纪与惩罚: 与“恩”相伴的是阎锡山同样严酷的“威”。他治军极严,对于违抗命令、临阵脱逃的士兵和军官,惩罚往往是极其严厉的,甚至牵连家属。这种高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士兵起义的念头,因为一旦起义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二、 晋绥军的部队构成与军阀主义的延续

与一些接受了国民党中央统一编制和管理的军队不同,晋绥军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军阀部队的特质。

“阎系”色彩浓厚: 晋绥军是阎锡山的私人武装,其忠诚对象主要是阎锡山本人,而非国民党中央。部队的指挥体系、人事任命,甚至军饷的发放,都很大程度上由阎锡山控制。这使得即使在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或溃败时,晋绥军的行动也更倾向于服从阎锡山的意志,而不是被解放军的宣传或攻势轻易策反。
各部队的派系林立: 尽管名义上都是晋绥军,但实际上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派系和山头。例如,有受阎锡山直接控制的嫡系部队,也有一些是由地方实力派或早期追随者组成的部队。这些派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历史恩怨,使得解放军要通过统一的策反口号来瓦解整个晋绥军的难度增加。
基层士官的稳定作用: 在许多军队中,基层士官的忠诚度对士兵的行为有着重要影响。晋绥军的许多基层军官和士官在山西拥有家庭和财产,他们对战局的走向和个人前途的判断,可能更多地会考虑对阎锡山的忠诚以及自身在山西的根基。一旦起义成功,他们在新政权下可能难以获得与之前同等的地位和利益。

三、 阎锡山对部队的控制与信息隔离

阎锡山作为一名老道的军阀,深知如何维护自己的统治。

严格的信息控制: 阎锡山通常会限制部队接触外界信息,特别是共产党的宣传。晋绥军的士兵很难接触到关于解放军的真实情况和优越性,他们更容易被灌输“共产党是乱党”、“共产党要搞打土豪分田地,会剥夺一切”之类的负面信息。这种信息隔离有效地阻止了策反工作的深入开展。
军纪如铁的威慑: 如前所述,阎锡山严酷的军纪是双刃剑。它在压制士兵反抗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起义的风险。士兵们深知一旦起义失败,等待他们的将是严酷的惩罚,这使得他们不敢轻易冒险。
“死守”的军事思想: 阎锡山本人在军事上有一些固守传统的思维,例如过分强调阵地战和工事防御,而忽视了运动战和战场主动权的争夺。在战败后,他往往倾向于命令部队“死守”,这使得部队在战术上更加被动,但也更容易被集中起来进行“最后的抵抗”,而不是分散被策反。

四、 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考量

除了上述内部因素,当时的历史环境也对晋绥军的起义率产生了影响。

地域保护主义的心理: 在解放战争后期,随着国民党统治的土崩瓦解,一些地方军阀或实力派的“地域保护主义”心理会增强。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在自己势力范围内负隅顽抗,以期在未来的政治格局中保留一定的地位,而不是轻易向来自“外部”的解放军投诚。对晋绥军而言,山西就是他们最重要的“地域”。
解放军策反工作的侧重点: 解放军的策反工作虽然进行了大量努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那些有更大政治影响、更容易争取或在国民党军队中更为普遍存在“倒戈”倾向的部队。晋绥军这种高度集权、地域性极强的部队,可能在策反工作的优先级上有所不同。
个人前途的考量: 即使是战败的士兵,在面临起义还是继续战斗的选择时,也会考量个人前途。对于一些在晋绥军中担任一定职务、或在山西有一定社会关系的士兵而言,起义意味着放弃现有的一切,而继续战斗(即使是失败的战斗)似乎更能为他们保留一条“后路”,或者至少是为“为故主效忠”留下一个“名分”。

结论:

晋绥军在解放战争中“逢战必败”却“极少起义”,是阎锡山独特的统治艺术、晋绥军的军阀传统、严格的军纪、信息隔离以及特定的历史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阎锡山通过深耕山西、恩威并施的手段,在部队中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忠诚体系,这种体系在面对解放军的攻势和策反时,表现出了一定的“韧性”。虽然这种韧性不足以挽救其军事上的失败,但却有效地抑制了大规模起义的发生。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史军阀割据时期,军队忠诚对象和组织形态的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答案是晋军正统在八路啊。不开玩笑。晋军在1939年12月-1940年2月间发生了新旧分裂,新军大部加入共军,旧军仍归阎锡山掌握。

1937年抗战爆发后,阎锡山扩编兵力,依靠老薄和爱国人士续范亭,联合“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 牺盟会)”以太原会战中抢运出的武器组建“青年抗敌救国决死队”、工卫总队、游击支队等,合计约二十多个团,称为“山西新军”,同时夹杂以阎锡山原有旧军成分和干部,以此加强对新军控制。

1939年后阎锡山旧军因太原临汾主要地盘丢失,只剩下十九军 六十一军编制较完整,兵力不多了,因此急需将新军并入旧军,彻底排除共党势力。企图用武力解决决死一纵队和决死二纵队,同意依靠掌握的决三决四纵队内旧军力量,瓦解决三决四纵队以及工卫旅。这就是“十二月事变”

事变从39年12月打到40年2月,山西新军内以续范亭为代表的较大部分新军彻底倒向共军,决二纵队被赶出晋西南,决三纵队被阎锡山拉走的四千余人被卫立煌收编。1月27日中共致电阎锡山,表示愿意调解新旧军的冲突。[1]新军各部将领则纷纷致电阎锡山,希望新旧军言归于好,表示愿在阎司令长官指挥下合作抗日。4月,阎锡山接受中共调停。

至此,山西新旧军决裂。山西新军实际上直接纳入八路军指挥体系,山西新军暂编第1师、决4纵队、决2纵队、工卫旅编入八路军军120师;决1纵队、决3纵队、政卫队第212旅编入八路军129师。原新军暂编第1师续范亭任120师副司令员。续范亭在12月事变中曾参加阎军围堵决死纵队作战会议,危急时刻潜回部队抢占要隘,协助共军渡过难关,而后就任“晋西北拥阎抗日讨逆总指挥部”之总指挥,统一指挥反击旧军进犯,续范亭本人当时并非共党党员,可说是患难真情了,可惜早年为抗战切腹明志,身体欠佳,没有等到抗战胜利就病逝了(注:此处原回答有误,参考注2.)。[2]

所以,查阅共军1940年之编制,其中有大量山西新军编制存在,而这部分山西新军在国民党军内部资料中则并不算共军,而是“叛军”。

以下是部分共军1940年之编制,其中红框部分即使原山西新军。可见其分量[3]

可以说,1940年晋军之分裂在整个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都找不到同类对照案例,绝大部分国军起义都是在被共军包围、走投无路下的选择。而山西新军则是在山西旧军攻击后,主动加入共军。从抗战到解放战争,也没有任何一个大军阀像阎锡山一样,在共军劣势时,手下就有一半军队直接加入共军的。

那么,在这次事变中加入八路军的那部分新军战斗力又如何呢?

以事变中受创的决死队三纵队为例,这支部队解放战争时称为晋冀鲁豫野战军二十三旅,1947年刘邓、陈谢兵团外线出击后,该旅和皮定钧独立师成为晋冀鲁豫解放区唯二的正规老部队,成为徐向前兵团的核心部队,已此为核心再升格地方独立旅和县支队组建起三万余野战军。从1947年12月到48年7月,徐向前兵团连续攻拔运城、临汾、晋中十五县,歼灭阎锡山、胡宗南所部正规及民团部队十五六万人,将阎锡山残部围困在太原城内。而作为代价,核心部队的二十三旅在连续作战中基层营连以下干部几乎全部打空。该旅还有一个更为人熟悉的名字:临汾旅。

所以,为什么解放战争后阎锡山晋军逢战必败,但起义又少?

答案是,晋军在1940年就已经完成了分裂,能战又能起义的一部分在1940年已经加入了共军,等不到解放战争。

参考

  1. ^ 《民国军事史略稿》
  2. ^ 应为1947年病逝,感谢@Eric Qiang 指正
  3. ^ 《八路军表册》
user avatar

阎锡山屡战屡败和部下起义较少,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因为原晋绥军能打而难以被掌控的傅作义、陈长捷等人都被容不下而自立门户了。

另外,由于阎军野战能力非常差(参考上党战役和晋中战役),他们不得不一再采取以(纸面上的)优势兵力防守要塞的策略;于是,在阎军高层对山西的党组织、根据地和人民军队犯下累累血债而不愿投降的情况下,这种阵地战态势也不利于中层军官领导发动起义——参考下三大战役中曾泽生、张克侠、廖运周的几次起义,他们是有更方便的条件的。


最后我要强调一点:在阎锡山收编日军为第十总队,并一再犯下战争罪的前提下,他的武装就只配叫阎军,而完全不配叫晋军了。

user avatar

不说绥远的董其武集体起义,规模堪比北平湖南,就山西那种蚂蚁搬家的碎片化起义规模数量也不少啊,赵承绶这种比王耀武还王耀武的我军对敌工作组组长都没算投诚起义呢。。

不想打字了,贴图偷懒勿怪:







user avatar

解放太原期间,阎军一线士兵表现出了高超的单兵素质。当解放军的阵地和阎军的阵地距离较近时,阎军士兵经常会迅速窜出战壕,用最快速度从阎方阵地向我军阵地冲刺,为了加快冲击速度在临近我军阵地时会纵身一跃,跳入我军战壕,由于动作迅猛经常发生砸伤我军士兵的事情。

我军笑问:投诚这么猛,打仗时怎么不见你这么凶?

投诚士兵:跑得慢了会挨督战队的黑枪。

user avatar

网上一大批论调说什么阎锡山保卫了山西,阎锡山统治者的山西是什么『模范省份』,就连时代周刊也说阎锡山治下的山西是当时中国最富足的省份。如果闫老西儿地下有知,现在对他的评价这么高,估计乐儿的棺材板都盖不住。投了一辈子机,评价竟然这么高。唉,这个魔幻的世界。

01、放贷少年

16岁阎锡山和他老爹在山西五台县折腾P2P,折腾了两三年,将五台县的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效果还不错。终于爷俩按耐不住要整票大的。哦豁,崩盘了。P2P、杀猪盘不是啥新鲜事物,民国就有。

崩盘了咋整?跑路。看看一百多年了还是没变。收拾细软,估计也没啥收拾的,差别人两千吊呢。从五台县跑路到忻县,水平不太高,让债主踩着尾巴跟到了忻县,这次连细软也顾不得收拾跑到了太原。好歹是当时搞不到飞机,要是能搞到飞机爷俩得跟贾跃亭一样跑到大洋彼岸去。

到太原后阎锡山就认了个干爹,看来干爹到啥时候都好使。那个时候就有认干爹的优良传统了。干爹介绍小阎去药店当伙计。小阎不光药卖的好,还和两个同事成了结拜兄弟二弟张瑜、三弟黄国梁。

干了段时间小二,小伙子琢磨也不能一直卖药呀,搞不好卖下去卖到印度了。刚好山西武备学堂招生,小伙子就去试了试,刚好受姚鸿法赏识考上武备学堂,大家记住这个人,这个人前期对阎锡山帮助特别大。

1904年公费留学日本,山西有40个名额,咱们的小阎就是其中之一。出发前清庭官员告诫不许参加革命活动,远离孙大炮。我们小阎同志转过身到日本就参加了同盟会。多提一嘴,大清完了多半是因为自己亲手送出去的这帮人。

02、留日归来

五年后阎锡山毕节回国,带着生鱼片绕道北京去大清军委拜访了姚鸿法的父亲。谎称自己是留日归国学生代表。不得不说搞P2P的脑子就是活泛。回到山西后,就干了两件事,跟山西人大主任秘书邢殿元(此殿元非彼殿元,此殿元是人民)结拜。勾搭上省长的亲信夏学津,成了省长的学生。

半年后大清安排统考,阎锡山为武举人。和三弟黄国梁分别当上八十五、八十六标教练官。当上教练官后阎锡山不好好练兵,专心致志搞八卦。编排省长老师丁宝铨和八十六团长夏学津媳妇有一腿。将夏学津搞下台后,通过旅长姚鸿法的帮忙,小阎、小黄哥俩当上了团长。当然自己也没忘了老二张瑜,安排老二去老三那边当了营长。经过了两年时间勾兑,在同盟会这边阎锡山俨然成为山西同盟会的扛把子。在大清这边通过省长、人大主任的关系在大清这边混的也是风声水起。

03、山西起义

1911年武昌起义,山西的一帮小伙伴也就坐不住了。当别人在进攻军火库、巡抚府时,阎同志将手下的队伍分成了两拨,一波支持清庭,一波支持革命党。自己躲在小树林里(真的是躲在抚署门外的树林里)暗自观望,看看到底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眼瞅着革命党顺风顺水,这时候才跳起来为革命党摇旗呐喊。

起义胜利后,革命派人排排坐,分果果。阎力推姚鸿法为大都督。理由有两个,姚是旅长,是阎的直接上级,并且接触多年,阎比较好办事。再一个,姚的父亲当上大清的军部侍郎,如果后期失败,也好回旋。但是姚坚决不上当,既然这样那就发选票选嘛,阎的小弟张树帜发觉有选人大主任梁善济的苗头,拿着枪冲上主席台将梁善济挤到身后,大声号召;应选阎锡山为大都督,大家一脸懵逼,还有这操作。迫于形势选举阎锡山为大都督。

当选大都督后,阎锡山组织军政府。军政府门前悬挂『八卦太极图』。整不明白的还以为是天上不安逸,老君下凡了,大家瞅瞅就是这东西。


同盟会在山西扯起了大旗,清政府总得派人过去收场呀。派人之前也不做好背调,大清但凡有一个合格的HR也不会干这种蠢事。师长吴禄贞带兵入晋。这家伙1900年就在张之洞的地盘上造过反,看看比武昌起义还早了11年。失败后跑到了日本。业都没毕,就跑到东北继续混,没过几年就在东北混成了师长。山西起义后,反而成了山西巡抚。看看十年前的反贼,一转眼就成了省长,要我说在大清造反成本太低。好了我们接着说山西这档子事儿。

吴同志到山西后和阎锡山在车站碰了个面,召集大家一块开了个会,转手就把大清给卖了。会上商量在石家庄干掉袁世凯。这事儿被袁世凯知道后,袁世凯买通吴下属一营长将吴暗杀。袁世凯开始记恨阎锡山。

04、初掌山西

袁世凯回京后,安排张锡銮带着曹锟来山西找回厂子,大头的手下还是能打的,在娘子关大败起义军。阎锡山北逃。占领了包头。

南北议和后,阎锡山返回山西,走到忻州时,袁世凯打电话,你小子起义后你就跑了,导致太原混乱,你要承担责任,所以现在你不要乱整,在那呆着不要瞎动弹。阎锡山慌的一比。一边安排在陕西的南桂馨去上海面见孙中山。孙大炮为了争取阎锡山给袁世凯发了二十多次电报,大头你要安排好我的小老弟,要不然去你M的南北和谈。这边找到袁世凯的结拜兄弟董崇仁,多说一嘴这个姓董的,姓董的父亲是北京的一个包工头,主要承揽皇宫的休憩工程。属于皇宫基建处的。所以董崇仁打小就能自由的出入皇宫。袁世凯当时为了拉拢宫里人,做为自己的耳目,就和董处成了结拜兄弟。阎锡山找到董以后,安排人和董连夜赶到北京,捋直舌头,一通狂舔。最后袁世凯同意阎锡山仍任山西督都督。开始了他割据山西的局面。

暂时先写到这,后续接着更。


10月9日更

阎锡山回到山西后小马扎坐的并不稳当,毕竟当时他和吴禄贞准备在石家庄干死袁世凯,袁世凯怎么能安逸他。就准备把阎锡山调到黑龙江去。

01、投靠袁世凯

阎锡山为了稳固自己在山西的地位,讨好袁世凯,安排袁世凯的把兄弟董崇仁当晋南镇守使(大概意思就是晋南提咱老董的名字好使)。还别说,老董这条线还真好使,后边阎通过董的关系买通了袁府的女仆,勾搭上了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宽。这边又安排人去北京沟兑袁的大秘梁士诒。同时又将自己的老爹阎书堂安排到北京长住,作为人质。真是个坑爹玩意。逐步取得了袁世凯的信任。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将全国的同盟会员都督进行撤换。只留了山西的阎锡山和云南的唐继尧。

生性多疑的袁世凯并没有完全相信阎锡山。1914年袁将自己的亲信金永派到山西制衡阎锡山。金永到山西后成立的警备队,嚣张跋扈。阎锡山猥琐发育。将军事交给三弟黄国梁。自己啥也不管。时间长了,金永觉得阎锡山不足为虑。三弟也觉得大哥是个怂货。

1915年袁世凯称帝,阎锡山赶紧张罗吆喝,分别于8月25日、9月3日、9月16日通电支持。阎锡山虽然一生摇摆,但有一个中心始终未变--对山西的统治欲。辛亥革命,汹涌澎湃,他就参加起义。袁世凯大权在握,他就拥护君主立宪,对昔日同志驱杀兼施。

02、是兄弟就砍我

袁世凯死后,阎、金矛盾爆发,双方中门对狙。把太阳城的老板姓给吓了憨了,经人调节,金永也知道袁世凯死了,自己搞不过阎锡山。两人把炮收了,阎锡山把金永送出了山西。要不是金永和徐世昌关系好,我估计他得在山西吃一辈子小米。

把金永送出去后,腾出手来收拾自己的三弟黄国梁。因为阎锡山当怂货时,黄国梁太嚣张。阎锡山当时说有事不用汇报,三弟就当真了,时间长了就目空一切。趁着黎元洪的代表金筱陶来太原住在黄国梁的家里时,阎锡山派兵包围了黄的住宅,逼的三弟第二天就离开了山西。

袁世凯死了,但是晋南还是袁的把兄弟董崇仁管着,还好董性格比较温和,喜欢当老好人,阎锡山换掉了事。

黎元洪、段祺瑞府院之争、张勋复辟,阎锡山对段祺瑞亦步亦趋,立挺段祺瑞。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出任总统,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任命阎锡山为山西督军兼省长。至此阎锡山在山西立稳了跟脚。多说一嘴,阎锡山当了省长后,为了增加税收竟然在1925年搞了个房产税。这里就不多说了,如果大家感兴趣,咱们单开一篇好好聊聊。

03、反对孙大炮

段祺瑞重新出任总理后,认为辛亥革命建立的民国已经在张复辟时毁掉了,他自己组织讨逆军推翻张勋复辟,有再造民国之功。借助日本人的力量准备武力统一中国。

孙大炮一看,老子忙活了大半辈子,MD到现在没老子啥事儿了,就在西南拉了唐继尧反对段祺瑞。称为护法运动。

阎锡山为了拍段祺瑞马屁,发电通报山西军队可以随时调用。老段觉得不用白不用,就让阎锡山出兵湖南协助傅良佐,参加征讨护法运动。

傅良佐说来吧,炮不用带,人过来就行了。阎锡山安排商震带了两个步兵团、一个炮兵营前往湖南。到湖南后傅良佐就给了四门山西小钢炮。商震脸都绿了,老子带了一个营你就给四门炮。

来都来了总不能再回去吧,湖南山西中间还隔着湖北、河南呢。商震就带着兵来到湖南永丰和广西的军队干了起来。正打的热火朝天,北洋军湖南内部内讧,傅良佐跑了,是的,没错,真跑了。

这下可苦了小商,在永丰坚持不住,就跑到湘潭找槟榔提神去。刚到湘潭就被包了饺子。

想办法买通传教士,乘船来到了汉口。想当初牛批哄哄的出来,结果全军覆没。怕回去着收拾。刚好湖北督军王占元想让商留在湖北。商震就动了念头。

阎锡山知道后,马上派自己的副官赶到汉口劝商震回山西。商震回到山西后,阎锡山出奇的没怎么怪罪。后边军阀混战商震多次为阎锡山出力,就跟这件事有关。

先就到这吧,后边就是军阀混战了。

user avatar

汾南起义

1946年6月2日,少将高参王海青、特务团团长雷文清,率该团3000余人在山西汾河以南地区起义。起义后部队改编为汾南人民自救军,王任军长,雷任副军长。


榆次起义

1948年7月6日,阎锡山部第8总队第2团团长张寿芳,率部在山西榆次起义。


介休起义

1948年7月17日,国民党山西介休民卫军副司令郭休武,率部在山西介休起义。


太原韩春生部起义


1949年4月20日,阎锡山部第71师师长韩春生等,率该师起义,撤出防御阵地。人民解放军迅速通过该师防线,直插大原城。


太原梁象恒部起义


1949年4月20日,阎锡山部大原剪子湾要塞司令梁象恒,率部起义,使剪子湾要塞不攻自破。


太原师曾祥部起义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军第61军第72师216团团长师曾祥,率该团在阵前起义。


大同和平改编


1949年5月1日,国民党大同守备指挥部总指挥于镇河部1万余人,在大同接受和平改编。


绥远起义


1949年9月19日,国民党绥远省主席、“华北剿总”归绥指挥部主任董其武,率部9万余人,在绥远省(今内蒙古)起义。起义后部队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23兵团,董任兵团司令。



另外,知乎有个回答说

在山西某单位工作,经常遇到一些离休干部,素质低下,胡搅蛮缠,后来才了解到,都是晋绥军那边过来的

user avatar

因为阎锡山是共军薅羊毛最狠的军阀,可能没有之一。抗战前东征发了一笔,抗战时牺盟会新军发了一笔,根据地遍布山西四境,能薅的早就薅完了。解放战争的时候是真薅不动了。阎院长咋说也是民国地方军阀第一梯队的,有点嫡系太正常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解放战争期间,阎锡山的晋绥军确实陷入了“逢战必败”的尴尬境地,但与许多其他国民党军队不同的是,他们却很少选择起义。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晋绥军的部队构成、军阀传统、阎锡山的统治手段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态势。一、 阎锡山的统治艺术:恩威并.............
  • 回答
    傅作义在解放战争时期能够成为华北“剿匪”总司令,地位甚至高于阎锡山,这背后是复杂的历史原因和政治运作的结果,并非简单的上下级关系可以解释。理解这一点,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一、 傅作义与阎锡山的历史渊源与个人能力: 早期关系: 傅作义确实曾是阎锡山的重要部下。阎锡山在民国初期奠定了山西省.............
  • 回答
    解放战争(19461950年)期间,地下党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包括国统区、台湾等)建立的秘密组织,其存在和活动是中共在内战中争取群众、获取情报、破坏敌方、争取政治主动的关键手段。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地下党的角色与运作方式: 一、地下党的定义与组织结构1. 定义 地下党是中共在国统区.............
  • 回答
    解放战争(1945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PLA)最终战胜国民党(KMT)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的历史性事件。这场战争的胜利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核心的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政治与思想上的优势:1. 人民的支持和认同感(“得民心者得天下”).............
  • 回答
    解放战争的走向,如果美国直接大规模介入,那确实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钟拨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仔细掰扯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才能给出一个相对靠谱的判断。首先,得明确“美军直接介入”是什么概念。这可不是几架飞机、几艘军舰象征性地出现,也不是提供点物资和顾问那么简单。如果真.............
  • 回答
    关于“解放战争中如果苏联没有援助武器我们就会输”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而且在历史研究和大众讨论中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苏联在解放战争中对中国共产党确实提供了重要的援助,尤其是.............
  • 回答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屡屡败给中共野战军,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尤其考虑到其中许多国军将领曾是抗日名将,身经百战。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谁更英勇”就能解释,而是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从战略、战术到政治、经济、人心向背,环环相扣,最终导致了这场军事上的巨大落差。一、 战略层面的失误与僵化.............
  • 回答
    关于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的“美械师”是否真的和美军装备一样,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美械师”并不是指装备和美军完全一模一样,而是指其装备主要由美国提供,并且在训练、编制和战术思想上受到美国影响的部队。 要想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美械装备的来源与构成:国民.............
  • 回答
    解放战争,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留下了无数令人血脉贲张的瞬间。透过那些泛黄的老照片,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亲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感受战争的残酷,更感受到在那背后,涌动着的信念与牺牲。如果要说起令人震撼的照片,那绝不是简单的几个场景的堆砌,而是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那种瞬间凝固的历史感,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 回答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在军事上节节败退,最终导致政权覆灭,其中蒋介石作为最高领导者,其在关键时刻的一系列决策失误被认为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这些“昏招”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蒋介石个人的性格特质、当时的政治环境、国民党内部的弊病以及对共产党及其战略的误判等多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下面将从多个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近现代史中两个关键的战争——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根本差异。你说“民心和人民的支持在解放战争中可以取得胜利,而在抗日战争中却没什么卵用”,这句话可能有些偏颇,但确实指出了一个核心的讨论点:在不同历史背景下,人民的支持对战争结果的影响程度和表现形式是大不相同的。要弄清楚这个.............
  • 回答
    解放战争时期,提到国民党将领,人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五大主力”之类耳熟能详的番号,或是陈诚、白崇禧、顾祝同这样在国共内战中挑起重要战事的高级将领。相比之下,被誉为“战神”的薛岳,在解放战争的宏大叙事中,确实显得有些“边缘化”,出场机会并不像他过去在抗日战争中那样抢眼。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
  • 回答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即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并非在解放战争的初期就同时展开,而是按时间顺序逐步推进的。而其中,辽沈战役作为三大战役之首,确实是以东北战场为起点的。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战略考量以及复杂的军事和政治因素。要理解为何三大战役从东北开始,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解放战争的整体格局和东.............
  • 回答
    在解放战争的洪流中,国民党反动派失去翻盘的最后机会,并非一个单一的时间节点,而是一个环环相扣、逐步走向覆灭的过程。但如果一定要 pinpoint 一个最关键的转折点,那就是 1948年秋季的战略决战时期。在此之前,国民党军队虽然在局部战场上遭受了失利,例如在辽沈战役初期,东北的“剿总”司令卫立煌坐拥.............
  • 回答
    解放战争之所以出现解放军屡屡包围国军的局面,并非偶然,而是双方战略指导思想、作战方式、兵力部署、后勤补给以及战场态势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从宏观到微观,逐一剖析。一、战略指导思想的根本差异: 解放军:人民战争与运动战的胜利逻辑 人.............
  • 回答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对待解放军俘虏的方式,总体来说,可以说是复杂且多变的,并且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战区、甚至不同的部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其中夹杂着政治宣传、战场策略以及人道主义的考量,但也绝非铁板一块,有其残酷的一面,也有相对温和的例子。普遍存在的严酷待遇: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很多情况下,.............
  • 回答
    在解放战争的漫长而复杂的进程中,国民党反动派丧失翻盘的最后机会,我认为最关键的节点是1947年底至1948年初。这个时期,国民党在战略上的几处重大失误与解放军的战略转折点发生了叠加,彻底打乱了其“以华制华”的算盘,将其推向了不可挽回的失败境地。要详细讲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国民党在解放战争初期.............
  • 回答
    国民党军队在解放战争后期确实表现不佳,这一点是历史事实。但将其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直接与朝鲜战争中的“国军”联系起来,需要先澄清一个关键点:朝鲜战争中参战的“国军”,严格意义上讲,并非指在大陆战败撤退到台湾的国民党军队(中华民国国军),而是指以联合国军名义参战的、包括韩国陆军(Republic of .............
  • 回答
    关于“内战无英雄”这一说法,其真实性与历史事实存在明显矛盾,需要从历史、文学、社会语境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以下从几个方面详细探讨这一观点: 一、历史事实:解放战争中英雄辈出1. 革命军队的英雄主义 解放战争(19461950)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其核心目标是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实现.............
  • 回答
    想聊聊解放战争那会儿,国民党军队俘虏比阵亡数字高不少的事儿。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得明白,战场上的俘虏和阵亡,数字上差距这么大,背后其实是战争的性质、双方的策略,还有一些更实际的因素在起作用。1. 战争的“你死我活”与“争取过来”解放战争,说到底是一场大规模的内战。这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