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傅作义曾是阎锡山部下,为什么能在解放战争时成为华北剿总司令,地位甚至高于阎锡山?

回答
傅作义在解放战争时期能够成为华北“剿匪”总司令,地位甚至高于阎锡山,这背后是复杂的历史原因和政治运作的结果,并非简单的上下级关系可以解释。理解这一点,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

一、 傅作义与阎锡山的历史渊源与个人能力:

早期关系: 傅作义确实曾是阎锡山的重要部下。阎锡山在民国初期奠定了山西省的统治基础,并逐渐将势力扩展到山西以外地区。傅作义作为阎锡山培养和重用的一位将领,在其部队中逐步晋升,尤其是在阎锡山控制的察哈尔和绥远地区(即后来的傅作义系)积累了军事力量和政治资本。
独立发展与军事才能: 尽管起步于阎锡山麾下,但傅作义凭借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强大的个人魅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派系,即所谓的“傅作义系”。他善于指挥大规模作战,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长城沿线和绥远地区的抗日表现,赢得了全国的声誉和蒋介石的重视。相比之下,阎锡山虽然是国民党内的元老,其军事指挥能力和政治影响力在抗日战争后有所衰退,其晋系势力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
对晋系的挑战与独立性: 傅作义并非完全甘心做阎锡山的附庸。在实际军事和政治运作中,他逐渐表现出独立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与阎锡山形成竞争关系。这种独立性使得他能够被国民党中央(即蒋介石)视为一个可以独立调动的战略力量,而非仅仅是阎锡山的附属。

二、 蒋介石对傅作义的倚重与战略考量:

地理位置与战略重要性: 华北地区是国共内战的关键战场。国民党需要一个能够有效控制华北,尤其是阻止解放军南下的军事力量。傅作义的地盘主要在华北地区(绥远、察哈尔、河北北部等),他在这里拥有深厚的军事根基和对地形的熟悉,这使得蒋介石认为他比阎锡山更适合担任华北的最高军事指挥官。
派系平衡与制衡: 蒋介石在国民党内部实行“分而治之”的策略,以避免任何一个派系过于强大而威胁到自己的领导地位。阎锡山虽然是元老,但其晋系的实力受到一定限制,且在战略上可能不如傅作义那样具有全局性和机动性。将傅作义置于华北“剿总司令”的位置,既可以发挥其军事能力,也可以避免让阎锡山一家独大,同时也可以制衡阎锡山在华北的潜在影响力。
对傅作义个人能力的信任(相对而言): 蒋介石对傅作义的军事才能有一定程度的信任。在解放战争初期,傅作义在华北地区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虽然总体战局不利,但其军事表现被蒋介石视为有能力对抗解放军的重要棋子。
缺乏更优选择: 在国民党内部,能担当华北地区最高军事指挥官的人选并不多。傅作义的军事背景和在华北的势力,使得他成为一个相对合适的选择,尽管他后来的失败也暴露了国民党战略上的失误。

三、 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政治生态:

蒋介石的绝对权威: 在解放战争的大部分时期,尽管国民党内部存在各种派系,但蒋介石仍然是最高决策者。他有权任命或罢免高级将领,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战略意图来调整人事安排。因此,傅作义之所以能够高于阎锡山,首先是蒋介石的任命和授权。
傅作义的政治姿态与国民党中央的联系: 傅作义虽然有自己的派系,但在与国民党中央的关系上,通常表现得比阎锡山更加“服从”和合作。阎锡山虽然也是蒋的下属,但其长期统治山西,形成了独立的政治利益,在中央事务上的配合度并不总是那么高。傅作义则更倾向于依靠中央力量来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地位,从而更容易获得蒋介石的信任和重用。
宣传与舆论的考量: 在任命傅作义为华北“剿总司令”时,国民党也需要考虑宣传效果。傅作义在抗日战争中的声誉以及他在华北的活动基础,有助于塑造一种“可靠的指挥官”形象,以稳定军心和民心。

四、 阎锡山未能获得华北“剿总司令”的原因:

实力削弱: 尽管阎锡山是国民党元老,但他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政治和军事地位受到一定影响。其晋系势力也未能得到有效扩张和巩固。
战略部署的调整: 在解放战争的关键阶段,国民党在华北的整体战略部署发生了变化。阎锡山作为山西的实际统治者,其主要任务更多是巩固山西根据地,并配合中央的战略。将华北的指挥权交给一个更具战略机动性的将领,符合蒋介石的整体考量。
信任度与实际控制力: 蒋介石可能认为傅作义在华北地区的实际军事控制力和执行力,比阎锡山更能胜任这一关键职位。阎锡山的势力更多集中在山西本土,对于整个华北战场的指挥可能存在地域和力量上的局限性。

总结来说,傅作义能够在解放战争时期成为华北“剿总司令”,地位甚至高于阎锡山,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傅作义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在华北地区形成的独立军事力量,使其成为蒋介石的重点拉拢对象。
2. 蒋介石出于战略上的考量,需要一个能够有效指挥华北战场的将领,并希望通过傅作义来制衡其他派系。
3. 傅作义比阎锡山更愿意且更能够配合国民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人事安排。
4. 阎锡山在战略上的局限性以及其派系的相对削弱,使其不如傅作义适合担任华北最高军事指挥官。

傅作义的任命体现了蒋介石在战争时期对于人才和地缘政治的权衡,同时也反映了国民党内部复杂的派系斗争和战略调整。当然,最终的历史走向也证明了国民党整体战略上的失误,导致了其在华北地区的溃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个意外。。我最近对解放历史很感兴趣,国军里傅作义,卫立煌,陈明仁,杜聿明等等甚至李忠仁简直非常可以。尤其是傅作义,简直是国军之花,然后多看了几眼发现傅作义就不是国军。。卫立煌啥的不是嫡系。而国军嫡系部队,那战绩简直了。。

回到傅作义这边,傅作义是保定军校毕业的,和黄埔军校培养出很多人才一样,保定军校也出人才。然后傅作义是学校里就成绩很好,总之人格魅力应该挺好,陈长捷是福建人,按说毕业没必要留穷山西,但是因为傅作义选择留在晋军里了,人才一上来打仗就厉害,阎锡山一开始很看重,尤其是傅作义守保定对抗10万奉军,打的非常顽强,对面的张学良竟然产生爱才之心,阎锡山看着直奉战争打不下去了就投降了让,傅作义被奉军俘虏,但是张学良力保,还想让加入东北军。但傅作义没有同意,张学良尊重其意见,按理傅作义回来应该让阎锡山很感动,可是阎锡山实在是太小家子气了,竟然不顾大功开始猜忌傅作义。。后面反将战争打起来,傅作义本来打的非常好,很快拿下济南,蒋介石败。但是传言张学良派人联络傅作义,阎锡山怕通敌,就让人监视傅作义下了兵权。。然后军队指挥瘫痪,惨败了就。阎锡山跑大连避嫌,傅作义被赢得战争的蒋介石张学良联盟提拔,这里主要是 张学良提拔傅作义为35军军长,给番号给给养。从此阎锡山就恨的傅作义牙痒痒了。。而傅作义几乎是脱离山西跑绥远发展了,太原会战,北路的傅作义打的非常不错,还救援友军。。但是南部因为是日军主力,打不过去不得不让傅作义南下,导致全线失守,阎锡山借机想除掉傅作义,但是当时傅作义毕竟是高官且有很多保人,傅作义就彻底脱离晋系了,阎锡山也断了其给养,傅作义有感八路军在抗战打的很好,主动要求联络,自己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开始修水利啥的。。然后政工系统是我党给教的,有好几年和我党关系密切,外号就成七路半了。而且当时我党据说秘密从苏联拿武器装备,就是收买傅作义给借道运的,傅作义当然应该也拿到装备了。。然后阎锡山去给老蒋告状傅作义赤化,老蒋骚操作,乘机离间晋绥军,把告密的消息告诉傅作义,并且答应要负责给养,但是要求傅作义请走共产党。。傅作义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就直接隶属中央军了,升官和阎锡山一个地位了。。阎锡山气的大骂老蒋又改向和共产党改善关系。。傅作义自己发展后打了绥远抗战,并且支持了长城抗战之前就,绥远抗战傅作义兵少缺粮,当时还刚和阎锡山决裂没多久,正是装备什么的奇缺的时候,这个时候我党派人过来帮,且朱毛亲笔写信如果需要红军可北上支援,张学良更是给蒋介石都哭谏了,蒋介石回复说绥远傅作义足够了。。气的小张后面发动西安事变。。而全国百姓是支持绥远抗日的,各地援助源源不断往傅作义部送。。然后老蒋本来想着是不抵抗避免和日军开战,但是没想到傅作义不听话还给打赢了。。总之傅作义开了抗日战争第一次大规模会战胜利的先河,振奋了国人,后面不久进入全国抗战,傅作义又打了五原大捷,这个战役让傅作义又一次闪光,我们党内报纸也大肆报道,老蒋那边高兴了确实,要给傅作义青天白日章,这个只有老蒋才有的级别。。傅作义不忍用死去士兵的成果领,推了。老蒋感叹,要给傅作义扩军,傅作义才来领。。这个时候,傅作义是个优秀的军长。。当时优秀的军长多了去了,傅作义不显眼。。。但是这么多,我要说的是傅作义经过军阀黑暗和抗日非嫡系无支援的日子就不怎么信任政府了。。

然后常败将军陈诚解放后给蒋介石先南后北的策略,首先要打张家口,结果张家口开战不仅没打过我军结果反有被消灭的趋势。。

先说两个集团高层的判断,老蒋要求傅作义打辅助,认为这2万只能打个这角色了。而且老蒋确实也没料到傅作义后面那么大浪花。。我党中央对傅作义算老熟人了,提出政策是安抚傅作义要求不要参加国共战争,并且判断傅作义不大可能参战。所料是对的,傅作义确实开始没参战,毕竟中央一会谈一会儿打,非嫡系的他更不想打了。。但是问题出在聂帅这边过于轻敌,反攻成功并且收复察哈尔和卓资山等地就应该停止了,结果不但没停反而大规模增兵,可能聂帅想打通外蒙和察哈尔的通道。并且最关键的是据说派去和傅作义谈话的人看不上傅作义这2万人,口气挺狂妄,傅作义开始的不打是民族大义,而非是软弱,而晋察冀军区开始可能把人家误判成软弱了。。结果就是傅作义假装西侧无心参加内战。然后傅作义就回撤但是马上北上锡林郭勒四子王旗绕道草原东进南下直接插入张家口,同时绥远部分白天假装西撤晚上东进了一个月的部队露出獠牙,以闪电战东进,我军一下招架不住,而且傅作义有骑兵,士兵跑不过人家,都被打散了。。而更东的张家口因为傅作义突然南下卡主,导致关内军队又上不去,且战斗力非常强,晋察冀军有了恐傅思想,打日军都没怕过结果遇到傅作义反而有恐惧,可见这个人带兵可不光是能打,应该是理论级别的军事将领。有这个级别的恐惧后面是101,看着东北军平平无奇,但战损非常小,打的非常猥琐,让国军恐惧。。这边是傅作义搞了这么一出。。而且傅作义占领后还扩军。俨然成华北一霸,真成蒙古王了。。

此时我党内部态度肯定是换帅讨论原因等等抵抗傅作义。而老蒋那边反而难办。。中央听说傅作义突然南下非常震惊,老蒋认为这是傅作义抢功。而国军其他人有判断是傅作义想当军阀。。所以国军给的策略是提拔傅作义,让其不能倒向共党,但是要严防,所以又让中央军加入名义让傅作义指挥实际上督战。。傅作义高光时刻开始。。

然后就是傅作义越打越强,士兵扩大很多,而国军部分打的不咋样没啥发展,反而搞的之前中央军二十多万现在还是,而傅作义从2万增长到二十多万。。指挥层面几乎是傅作义控制,这也是后面起义成功的原因,傅作义直接就把国军高层控制了。。这个是傅作义高光。。

但是东北战场101也是这角色,且东北最终以101胜利,傅作义就知道大势已去。所以后面几个战争傅作义非常猥琐,不过能在我军完全优势的情况下狡猾也是很强了,比如35军北上傅作义发现不对劲马上让回北京,要不是35军停了下,不然我军又扑空。。然后就是傅作义投降,气的老蒋称呼其为傅逆。。

所以总结来说傅作义后面起来是因为以优秀的部队基础遇到一个意外成老大。。

user avatar

说来很多人可能不信,傅作义是国民党阵营唯一一位打内战发家的。

user avatar

能力啊。

阎锡山能力有限,又不能容人。

比如南汉宸,负责陕甘宁边区财政的人。一开始和阎锡山一起辛亥革命的。这样的人都跑共产党了。

徐永昌,密苏里舰上代表中国签字的那位,原来是给阎锡山当参谋,到最后跑到南京给蒋委员长当高参。

傅作义这支部队,阎锡山想留下,但是部队不服阎锡山,只能放他们去绥远,保留一份香火情。到了绥远后,傅作义就潜龙入海,胜仗打的多了,尤其是抗战期间在绥远打了几个胜仗,被国民政府一再升官,就逐渐超过阎锡山了。

抗战结束后,傅作义部队从绥远入张家口,只取平津。而阎锡山则拿回了太原。双方地位就彻底变了。

user avatar

靠战功,傅作义中原大战就很有名,抗日战争中绥远抗日收复失地,傅作义抗日名将,主政绥远一省!等到解放战争爆发,老蒋兵力有限,只能封官封地盘给钱,让傅作义出力,傅作义部队高层比较团结,我党在其内部情报效率不够,傅作义部南下解救山西大同集宁,又在河北攻占张家口,傅作义接连获胜,地盘一再扩大,军队势力快速膨胀,靠实力靠战功一路高升为华北剿总司令。

user avatar

军阀时代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军阀当的时间长了,下面就会养出小军阀,结果要么是大军阀被小军阀取代,后者重新成为大军阀,如冯国璋、曹锟、吴佩孚之间的转换。要么是小军阀分家另过,如冯玉祥和他带出的西北军一系列军阀。随着中原大战结束,南京国民政府确立不可动摇的中央地位,小军阀们就有了一个新的出路,投奔中央。这种行为又可加以细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名义上投靠中央,但实际上仍割据一方,自行其是的,如韩复矩等人;一种是名义上投靠中央,实际上也比较服从中央,但在部队的人事上仍自成一系。傅作义、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军都属于第二种情况。傅作义虽然有绥远这块根据地,但绥远毕竟是贫困落后的地区,既无法提供充足的粮饷,更没有什么像样的军事工业。所以傅作义系统的部队在装备补给上完全依赖中央,也因此比较服从中央的指示。而站在中央角度看,傅作义显然比阎锡山更加可靠。类似傅作义这种情况在国民党军中很常见,他们的部队一般被解放军划分为半中央化部队,即处在中央军和地方实力派中间的力量。国民党当局在选择战区负责人时,首选当然是中央军将领,如果中央军没有合适的,才会轮到傅作义这样的半中央化部队将领。至于阎锡山这样的纯地方割据势力,除非有特别突出的才能,否则能不用尽量不用。

user avatar

一是傅作义打仗确实有一手,这是蒋介石愿意对他委以重任的主要原因;二是傅作义富有山西人的精明,每次给老蒋打工都是有价码的,其精明程度让他的老上司阎锡山都自叹不如。。

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事实是,傅作义的“地盘”解放战争时期居然越打越大,并高就华北剿总司令,达到了他一生事业的巅峰。

1946年8月,晋察冀、晋绥两个军区集中兵力猛攻大同,眼见老上司阎锡山日子不好过,傅作义却好整以暇,按兵不动。还是蒋委员长懂他,下令将大同划归傅作义的十二战区,傅作义马上积极了,主力倾巢而出,攻占集宁,一举解了大同之围。

1946年10月,国军自东线进犯张家口,但在晋察冀解放军的顽强阻击下连连失利。西线的傅作义再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蒋介石于是故技重施,下令将张家口划给傅作义,傅立即突袭张北。

傅作义打仗很有几把刷子,张家口之战可见一斑:

他在决定东进后,为了迷惑解放军的侦查人员,派一个团白天坐火车出发,晚上再原路返还,如此循环往复,给人造成他的部队尚在调动中的假象。

而与此同时,傅部两万多人悄悄地绕开解放军防区,奔袭几百里,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张北。

晋察冀军区的情报部门没能破译出傅部的电报,原来,傅作义十分狡猾,他不用蒋介石的密码,而是自己另搞一套。傅作义倒是破译出了解放军防线的薄弱地带,用的办法简单粗暴:通过监测无线电声音的大小。

1947年12月,傅作义的事业达到了高潮,由于国军在华北屡战屡败,孙连仲建议调傅作义部到平津,当然,国府诸公知道傅作义不做赔本买卖,于是蒋介石任命傅作义为华北“剿总”总司令,坐镇北平,俨然华北王。

连多年的老上司阎锡山都将成为傅作义名义上的下属。当然,阎锡山面子上过不去,傅作义也有点尴尬,于是,虽然阎锡山在山西的地盘已经严重缩水,他的太原绥靖公署反而升级成了“国防部太原指挥所”。

user avatar
全靠聂总、贺老总衬托,尤其是聂总,被傅作义一路刷战绩。本来傅作义手底下就两万人出头,地盘不过绥远这个穷乡僻野,硬是靠着打聂总打成了华北的老大,手底下连带中央军五十多万人。

多读书。

45年8月12战区司令傅作义有35军、暂编3军、67军、新编骑兵第4师共计5.1万人。

绥远战役晋察冀、晋绥军区14个旅5.3万人,从10月18日到12月14日歼灭67军新编26师番号被蒋梅毒取消共计歼敌近2万,围困归绥、包头。也就是傅作义会跑、会守城,聂、贺没大炮而已。

46年3月、4月聂荣臻在晋察冀整军缩编军队为4个纵队杨得志1纵3个旅、郭天名2纵2个旅、杨成武3纵2个旅、陈正湘4纵2个旅共9个旅。贺龙晋绥整军358旅和3个独立旅共4个旅。

46年6月刮军11战区、12战区、2战区围困晋察冀和晋绥解放区的有孙连仲的3、16、53、92、94军,傅作义的35、暂编3军、东北挺进军,阎锡山晋北的19、33、43军,共11个军33个师。

大同集宁战役,聂荣臻以358旅和3纵2个旅4纵1个旅打大同阎锡山33军,独立1旅守卓资山,独立3旅守集宁,从7月底打到了9月初,蒋梅毒以把大同的晋北之地划归12战区为诱饵让傅作义出兵,集宁失守,大同集宁战役战败。

9月29日北平行辕以11战区12战区东西对进打通平绥线,16军、53军、94军1个师从东进攻,被1纵、2纵和3纵在侧背阻击在怀来,兵力不够后把张家口以西阻击傅作义的4纵调了过来,然后被傅作义抄了老家。

张家口战败后,聂荣臻开始扩军,恢复了3旅9团制每团2500人左右,野战军共计8.5万人。

11月易县满城战役歼敌7900、47年1月月保南战役歼敌8200人,4月正太路歼敌3.5万,6月第一次保北战役歼敌8200,9月大清河战役歼敌5200,10月清风店战役歼敌1.7万,11月石家庄战役歼敌2.4万,12月涞水战役歼敌1万。

聂荣臻横扫保定绥靖公署主任孙连仲4个军11个师,才让张垣绥靖公署主任8个师的傅作义在47年12月就任华北剿总司令。

傅作义扩张兵力也就大半年而已,101军(新编2军)是华北3个保安师组建。

104军(原暂编3军)

暂编3军(3个暂编师组建)

105军(原暂编4军)

111军(原暂编5军)

50万刮军,傅作义只能带着35、101、104共3个军去北平11兵团守老家,4兵团李文、9兵团石觉、17兵团侯镜如谁听他的。

华北1兵团围着太原,2兵团围新保安,3兵团围张家口,东北野战军围着天津、塘沽、北平。

综上:刮民党这个废物军阀帮派组织在蒋梅毒46年6月-48年6月的一年半时间里损兵180多个整编旅(师)260多万兵力,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8个军换成了东北剿总卫立煌,华北行营李宗仁9个军换成了华北剿总傅作义,华东陆军总部顾祝同43个军换成了徐州剿总刘峙,武汉行营程潜1个军换成了华中剿总白崇禧,到49年余汉谋的陆军总部,马步芳的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宋希濂都混了个绥靖公署主任,罗广文的4兵团4团兵。兵力不足、封官许愿而已。

东南军政长官?没兵了在蒋梅毒那里狗都不如傅作义不会信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