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傅园慧预赛第一无缘决赛,击剑、体操等比赛也出现类似情况,反映了哪些问题?体能决定运动员赛事成绩合理吗?

回答
傅园慧在预赛中名列第一,却未能晋级决赛,这一结果无疑令人扼腕叹息。类似的情况在击剑、体操等其他项目中也时有发生,它们共同折射出当前竞技体育领域中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这暴露了“赛制设计”与“运动员状态”之间的潜在矛盾。 奥运会、世锦赛等大型赛事的赛制往往是为了增加观赏性和比赛的戏剧性而设计,例如分组、淘汰轮次、积分计算方式等。在一些项目中,特别是需要多轮比拼的项目,预赛第一名可能因为次轮(如半决赛)的失误、体力下降、心理压力等因素而被淘汰。傅园慧的经历便是如此,她在预赛中发挥出色,但到了半决赛,也许是状态没有及时调整,或者遇到了更强的对手,最终未能进入决赛。这就像一场马拉松,你可能在前半程跑得非常快,但如果最后冲刺阶段没能保持住,依然无法赢得比赛。

其次,这挑战了我们对“稳定发挥”的传统认知。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将名列前茅视为实力的直接体现。然而,在竞技体育中,特别是像游泳、击剑、体操这样对运动员身心素质要求极高的项目,运动员的状态波动是常态。影响状态的因素太多了:前一晚的睡眠质量、比赛前的饮食、赛场的温度湿度、甚至观众的反应,都可能在细微之处影响运动员的表现。预赛第一或许只能说明她在那个特定时间点状态最好,但这并不等同于她能够在后续更关键的比赛中持续保持同样的高水平。这恰恰说明了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实力的比拼,更是意志力、适应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的综合较量。

再者,这种现象也可能折射出对“赛前准备”和“临场调整”的重视程度问题。 如果运动员仅仅将目标锁定在预赛的晋级,而忽略了针对多轮比赛的体能储备、心理建设以及应对突发情况的策略,那么在赛程密集、竞争激烈的赛事中就容易出现“短路”。教练团队的战术安排、对运动员身体状况的精准把握、以及在比赛间隙如何帮助运动员恢复和调整,都至关重要。傅园慧的例子或许提示我们,仅仅拥有天赋和短期爆发力是不够的,更需要长期、系统、全面的准备。

那么,体能是否决定了运动员的赛事成绩?

体能当然是运动员赛事成绩的基础,但它绝非全部,而且“决定”这个词过于绝对。

体能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就像建造一座高楼,坚实的根基(体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足够的体能储备,运动员在中后期就容易疲劳,技术动作变形,判断失误增多,甚至可能因伤病无法完成比赛。例如,在需要反复冲刺、高强度对抗的项目中,体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得分能力和持续性。耐力型项目更是如此,没有良好的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谈何成绩?
但体能之外,还有许多同样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
技术水平: 精湛的技术是得分的关键,尤其是在那些技术动作本身就占有很高分值的项目中,如体操。一个体能可能不如对手的运动员,如果技术难度和完成度更高,仍然可能取得好成绩。
战术策略: 聪明的战术能够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并消耗对手。在击剑中,战术的博弈甚至可以抵消一部分体能上的差距。
心理素质: 强大的抗压能力、专注力、自信心以及处理失误的能力,是许多顶尖运动员的“秘密武器”。在关键时刻,心理的稳定往往比体能的微小优势更能决定胜负。
伤病恢复与管理: 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受到很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伤病是竞技体育中无法回避的难题。一个有伤在身的运动员,即使体能再好,也很难发挥出正常水平。有效的伤病管理和快速恢复能力,同样是成绩的重要保障。
临场状态调整: 如前所述,比赛当天运动员的“感觉”非常重要。有时候,即使训练有素,但临场状态不佳,也会影响表现。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复杂,包括睡眠、饮食、甚至是轻微的感冒等。

因此,将体能视为决定运动员赛事成绩的唯一或最主要因素,是对竞技体育的片面理解。 顶尖运动员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扎实的体能是他们能够将技术、战术、心理发挥出来的基础,但技术上的卓越、战术上的智慧、心理上的强大以及对自身身体的精细管理,同样是他们能够在赛场上脱颖而出的关键。

傅园慧预赛第一却无缘决赛的例子,提醒我们竞技体育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它促使我们去关注赛制设计的合理性,去理解运动员状态波动的必然性,并认识到在追求体能极致的同时,也必须兼顾技术、战术、心理和伤病管理等多个维度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瞻远瞩。

东京奥运会已经说了,不管有没有疫苗,新冠流行不流行,都得照办。

以奥运村那个人口密度,五湖四海到来的运动员,印度的、美国、巴西的,还有日本本土的运动员,运动员们互相交流切磋,他们身上的新冠病毒也开心地开起了party。

新冠这玩意虽说不容易致死,但可是有后遗症的,一半以上的人后期会出现呼吸困难什么的。

这种情况下,运动员上去就是送啊。

而通过体能测试这种方法,我们巧妙保留了自己最精锐的运动员,而选择一些体能最强、免疫力最好的运动员去奥运会。尽管在2021奥运会上表现可想而知了,但在几年后大家都打了疫苗,没有病毒的时候,我们这些最精锐的,没有感染过新冠病毒的运动员,岂不是大杀四方,天下宾服?

(此处应有狗头)

user avatar

我这时候突然想起了一个人——亚历山大·帕诺夫。

这是谁?没听说过?做个简单的介绍,这是一位俄罗斯职业足球运动员,1975年出生于圣彼得堡直辖市下辖的一个卫星城科尔皮诺。出道于圣彼得堡泽尼特青训营,尤以速度快著称,当地人送外号“科尔皮诺火箭”。



当年中国足坛刚刚职业化不久,各支球队很乐于寻找物美价廉的东欧外援,尤其是那些经过专业俱乐部青训培养的大学生。1996年,21岁的帕诺夫就沿着这样的轨迹来到了中国,加盟了中乙(第三级别)球队上海宝钢。

那时的中乙也就是个业余联赛,并没有完整的联赛赛制。帕诺夫为宝钢踢了12场外围赛事,进了——19个球,差不多占到了全队的2/3。

根据上海媒体的报道,身高只有165cm的帕诺夫跑动一点也不积极,作为前锋也完全不参与防守,还有点胖。他就这么两招:启动爆发力强、射门精度高。在当年的中国足坛,光靠这两招足以闯出一片天地了,但问题是这位老兄很倒霉地碰到了今天被各种吐槽的体测。更倒霉的是,一开始外援可以免体测,但他没有遇到好时光,反而正好撞上了外籍球员一视同仁也要考核12分钟跑的新改革。

经过各种特训,帕诺夫最多在平原(不是海埂)也只跑出了3130米,达不到当时3200米的及格线。上海宝钢各种不舍,最后也只能把科尔皮诺小火箭送回了俄罗斯。



上海宝钢主教练后来接受《足球报》采访的时候伤心不已:要是帕诺夫能有参赛资格,我们本来肯定能打进甲B!再来两个俄罗斯外援,甲A也不是梦!

而回国之后的帕诺夫干了什么呢?

——他回归母队圣彼得堡泽尼特,在1999年的俄罗斯杯决赛里梅开二度,帮助球队拿到了冠军;

——他入选了俄罗斯国家队,成为了一名国脚。在2000年欧洲杯预选赛里打满了大部分比赛,其中就包括在法兰西大球场的近8万名观众面前客战98年世界杯冠军、也是之后那届欧洲杯的冠军法国队。他梅开二度,帮助球队3-2爆冷击败了当时世界最强的法国队



虽然俄罗斯因为整体实力有限,被法国和乌克兰压到小组第三没能打进欧洲杯决赛圈,但帕诺夫穿着10号球衣晃倒德尚、凭借爆发力生吃德塞利、攻破巴特兹球门的画面,成为了那届预选赛被各国媒体循环播放的高光集锦之一。



——凭借着这届预选赛的发挥,帕诺夫2000年获得了加盟圣埃蒂安登陆五大联赛的机会。只可惜还没适应节奏就遭受了一次三个多月的重伤,只留下了一个联赛进球就回到了俄罗斯。之后辗转多支球队,最终整个职业生涯在俄罗斯第一和第二级别联赛打进了114个进球。

而中国联赛,就这样与一个欧洲国脚、俄罗斯高产射手、击败世界冠军防线之人擦肩而过。回头想想,如果他天生就是一个中国球员会怎么样呢?体测过不了,别想踢球了,回去该干嘛干嘛吧!

我一直在说,中国足球是菜,菜就是原罪,该喷你就喷。甚至你完全可以说国足体能不行,我也举双手赞成。但是你非要喷体能差=有个别国脚过不了体测,那完全不在点上。

过去这么多年,无数人吐槽过中国球员过不了体测,外国球员分分钟毫不费力,但想必他们都不知道还有这个21岁倒在中国体测及格线前的帕诺夫。他们更不会懂,大部分球员本来就能通过12分钟跑的考核,但有些球员因为特点和踢球习惯,过不了也很正常。比如,这位整个职业生涯都以速度著称的帕诺夫。



足球运动相当需要体能,而且现在体能对于足球以及其他运动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了。练体能对运动员来说绝对是有好处的,但这个体能绝对不应该只是跑步,更不应该作为一刀切的生死线。

游泳需要体能吗?当然要,不然怎么会有人前半段领先,后半段越游越慢。击剑、羽毛球等等当然也要体能,长时间剧烈运动之后就是比拼体能和意志力的时刻。甚至棋牌和电竞也都要体能,不然坐时间长了握不动棋子和鼠标怎么办?(笑)

但是,每项运动有每项运动的规律。很多人曾经嘲笑过“足球不止是比跑步”只是为成绩差找的借口,现在从足球闹腾到其他运动项目,这下道理应该都懂了。

所以,能不能把每项运动都还给运动本身?足球已经很菜了,别把其他项目都弄菜。


另外,如果想了解现在最顶级的运动科学里已经把体能的范围给到多大了,欢迎点击下面这个我和西甲官方合作的视频。

user avatar

我建议把体育总局的领导调来广电任职,放过运动员,冲演艺圈来,定期安排所有艺人搞演艺能力测试,测试内容包括台词、唱功、舞蹈、乐器等。

以后明星接戏必须先测演技,演技不合格一律不能接戏,晚会前必须先测唱功和音准,唱功不达标不能拿麦克风,只能在一边拍手。 ​​​

user avatar

支持,大力支持

希望总局领导作为体育口的领导能以身作则先给打个样,把体能考核加入考评标准,建议排名,排不到前八的统统不能晋升、不能涨薪,连续三次不达标的免职,毕竟为人民服务也需要一个强健的体魄呢

毕竟是要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人民公仆 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如何能承担起如此重大的使命?

建议立即执行 领导就要有领导的风范 身先士卒 给这些体质不好一天就会埋头干一件事的大脑壳运动员打个样

告诉他们啥才叫全面发展 啥才叫上层智慧 期待领导们尽快行动起来

总局领导如果天天直播健身,我一定每天坚持锻炼,为祖国复兴出力!

user avatar

给你们个机会了解决策水平。

体育界成绩摆在那里,看起来荒唐。

那XX, XX和XX呢?

user avatar

以我的经验看。

这种事情一定不是体委脑残。从上到下一定有人骂。

但是这种事情能执行一定是有相当级别的领导决定或者吹风。

大领导可能就是一句话,或者是外来的检查组提出的一条整改意见。

但是下面必须拿出一个方案来证明对领导和检查组的尊重。

否则成绩事小,位置事大。

明知道荒谬也要这样做,这是对上负责。

中国这个做法是有传统的。

蒋纬国有一次接受采访说,国军将领弱智。蒋介石有个战术理论,军队机枪距离多少米,什么队形。

有一次演习。蒋介石发现士兵站在水坑里面,问为什么,指挥官说说按照他的战术距离,士兵的位置正好是水坑。就安排了。

蒋纬国骂将领弱智,殊不知是这是将领为了表示对蒋介石的忠诚和尊重,荒谬也要干。

这种单向对上负责的,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的东西,其实越来越多了。

譬如体制内要求办公用房面积不能超标。

体制内单位要花钱把好好的办公室隔断开,达到要求。

这种要求应该在建造办公楼的时候提,不应该建好了再提。

浪费无所谓,花钱无所谓,折腾无所谓,面积达到了,就是对上负责了。

象棋运动员跑个3000米没大事。

民国拉壮丁,还死了几百万呢。

这种单向对上负责的体制,需要有一个反馈渠道,让决策层知道自己的一句话,下面执行成什么样子。

媒体就很重要。

以前渠道封闭,皇帝要通过太监,后来要通过警卫员,秘书,保健医生,服务员下乡才知道发生了什么。

现在有互联网,我们现在看到新闻,形成舆论压力。

当初做出决定的领导,和提出整改意见的外行检查组才知道自己惹了什么祸。

有这个反馈,可以起到纠偏的作用,不至于造成死亡千万人的悲剧。

所以互联网发出声音,反应真相,也是为国家做贡献。


另外,领导做这种决定,有一个概率是被某些下属忽悠了。

某些下属可能是上过几天学的所谓体能专家。说课本上写的,体能应该这样测试才算好。

有点健身房教练指导举重运动员的意思,你这样肌肉不均衡,那样动作不对。

领导一听有道理,你定个计划吧。然后就下发文件,搞出荒谬离谱的事情。

实际上,体能确实重要,但是谁来指导,谁定指标,怎么练。

真不是上过几天课的人就行,他们行,要就给詹姆斯当训练师赚高薪了,不用忽悠领导争宠。

运动队请冠军或者高水平国家的体能教练指导,CBA球队请体能教练也有些年头了。

高水平运动员就应该一个人一个教练,体能标准有是对的,但是不同项目应该分开,成绩参考,但是不应该当成准入标准。

NBA体测选秀,体能是参考,项目是篮球用到的,但是最后选人还是综合看,按照体育总局的标准,杜兰特不适合打篮球,185磅卧推一个都起不来,放到知乎都是要鄙视的。

假内行忽悠领导,领导一句话,对上负责,多荒谬也得干。

user avatar

棋类项目就先不说了。

我就说一下奥运项目啊:射击、射箭、马术、跳水之类的怎么办?

冬奥项目不太熟悉,但起码还是知道一个冰壶的。

user avatar

我总觉得这么大面积一刀切考体能。 而且上面理解的体能就是 -- 30米冲刺、引体向上、卧推、深蹲、3000米跑等10个项目。

据说100米选手,苏教授的3000成绩跟个中学生差不多。那意思,要是他再晚个几年,可能参加比赛的资格都没有。 我估计刘翔也达不了标的。

这么蠢的政策后果制定的人想不到吗?什么时候中国体育变成不看成绩看过程了?

除非国家发奖金按体测成绩发,不按奖牌成绩发我就信。

为什么还要强推了? Naive,生气的人只是在第一层! 只有我们站在第五层人看的很清楚,就是明年新冠流行还解决不了,参加东京奥运会风险很大。 出于保护顶尖运动员角度,尖子少的项目运动员就战略性保护不让他参加了, 但为什么乒乓球,举重只是走个过场呢? 因为高手多啊,说个乌鸦嘴就是现役这一批都不能打了,一年之内重建一个队分分钟事。

下面有请六楼以上同志发言。

user avatar

1974年1月5日,上海复旦大学展开了一场闹剧式的“教授考试”,104位复旦大学的教授和副教授,甚至包括那些年事已高的老学者,统统被拉到考场,发下试卷进行考试,试卷上写着“大学入学考试”,科目有政治、语言、数学、物理、化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山祖师之一谭其骧也在考生之列,按照谭其骧的日记记载:

1月5日:上午1237教室(在复旦大学第一教学楼)举行教授副教授考试,考以本属各大学入学考题,政治、语言、数学、物理、化学。政治为社会主义时期基本路线、毛主席讲话原文及发表时间地点、列宁论帝国主义特点、《鞍钢宪法》、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语文为《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儒林外史》《天问》《资治通鉴》《论衡》《聊斋志异》等作者及时代,数理化除一亩等于若干方丈外,其他题目看不懂。余所答基本路线只能举其大意,五特点只举其三,《鞍宪》未答,“三八”亦忘记一小半,数理化仅除亩积一条外全白卷

白卷谭其骧,若按照“大学入学考试”的标准,别说做教授,连大学的门都踏不进。

为什么?

因为他“体能测试”不过关嘛……

对于这件事儿,画家兼翻译家伍蠡甫的评价一针见血:

人家要考倒你,灭你威风嘛!

所以,傅园慧预赛第一无缘决赛,击剑、体操等比赛也出现类似情况,反映了哪些问题?

反映了“人家要考倒你,灭你威风嘛!”。

哦,对了,当初复旦那场考教授的闹剧,仅有七人“体能测试”过关。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这就是权力的魅力。

参考文献:李北宏,一九七四年复旦一场荒唐的教授考试。

user avatar

办法很简单嘛,

我们都知道,当领导没文化肯定是不行的。

让领导们每年参加一次高考,够不到一本线一律淘汰。

user avatar

傅园慧等冠军不能参赛,难道不是组委会损失最大么?赞助商不知道有没有意见。相当于模拟考连续全省第一的孩子因为没过驾驶科目一而被取消高考资格。

user avatar

聂卫平今年68。

如果围棋的标准和象棋一样,

那么棋圣大人就得把实心球扔到6.2米。


(画面太美……)

user avatar

反映出政策制定者完全脱离了实际操作层面,就是那种金牌贴脸上都不知道看,就认自己纸面的“精巧设计”。

竞技体育,菜是原罪。反过来说,竞技体育,金牌无敌。那游泳的你别说他们跑步不及格了,哪怕他们在陆地上走路都不利索,只要在泳池中能拿第一,你就得让他们上。

建模的最终检验是实盘业绩,你那模型天花乱坠吹半天,实盘不出成绩只能是模型的错而不是大盘的错。

现在可到好,上面出了个筛选办法,理由是按此标准可筛选出最好的运动员。结果把比赛成绩第一的选手筛出去了,还在那死不认错。

这是怒改大盘的节奏呗?能不能靠点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