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看上去那么弱,为什么还要废刘义符,立刘义隆?

回答
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等人在废刘义符、立刘义隆一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的行为看似与表面上的“弱小”形成反差,实则有着深刻的政治考量和时势背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 他们真的“弱”吗?他们代表的是哪个群体?

首先,需要澄清“看上去那么弱”这个评价。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这几位并不是军事上的莽夫或政坛上的无名小卒。

徐羡之、傅亮、谢晦: 他们是刘宋王朝开国初期,特别是文帝刘义隆即位初年的核心辅政大臣,并且在政治上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徐羡之:是刘裕的故旧,地位显赫,且有很高的威望。他在刘裕死后掌握了相当大的权力,是事实上的摄政者。
傅亮:是刘裕的亲信,官至尚书仆射,位高权重,在朝廷中拥有广泛的政治网络。
谢晦:是刘裕的姻亲,同样是朝廷重臣,具有相当的政治资本。
檀道济:虽然他更是以杰出的军事才能著称,但作为北府兵的统帅,其在军中的影响力不容忽视。虽然在政治上的直接发言权可能不如前三位,但他掌握着军队,是任何政治决策都必须考虑的关键力量。

他们并非孤立的个人,而是代表了刘裕集团中那些在刘裕死后需要稳定政权、巩固自身地位的元老重臣。他们的“力量”体现在对朝政的控制、对官僚体系的熟悉以及在士族阶层的影响力。

二、 为什么废刘义符?他们与刘义符之间存在什么矛盾?

废黜刘义符,立刘义隆,是他们深思熟虑后的政治决定,主要原因如下:

1. 刘义符的失德与昏聩(普遍的认知和借口):
根据史书记载,刘义符(宋少帝)在即位后,表现出行为放荡不羁,荒淫无度,不理朝政。他沉迷于各种享乐,例如喜爱玩弄兵器,在宫中模拟战争,甚至喜欢模仿一些市井之徒的行径。
他与一些亲信大臣,特别是李式之等人关系密切,但这些人往往是一些品行不端、没有政治才能之辈,甚至在后来的叛乱中起了关键作用。
刘义符的这些行为,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眼中,是大逆不道、有失天子之体的。作为辅政大臣,他们认为刘义符已经不能担当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其行为不仅会败坏皇家声誉,更可能导致国家动荡。
“废少帝”是这些辅政大臣能够合法且有理有据地采取行动的关键。他们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来剥夺刘义符的皇位,而刘义符的失德提供了这个“罪状”。

2. 对刘义符执政能力和未来政治走向的担忧:
刘义符的昏聩意味着他缺乏政治智慧和治理能力。辅政大臣们担心,如果任由刘义符继续统治,国家的各项政策将难以推行,国家机器将失灵,甚至可能出现严重的危机。
更重要的是,刘义符的所作所为,特别是其亲信的选拔,表明他并不信任或重用刘裕集团的老臣,而是可能倾向于提拔一些新的、不可预测的力量。这对于已经掌握了权力的辅政大臣来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他们需要一个能够听从他们指导、延续他们政治路线的皇帝。

3. 权力稳固和政治格局的考量:
辅政大臣们希望通过拥立一位“听话”的皇帝来巩固自身的权力地位。刘义符的表现,让他们觉得难以掌控,甚至有被架空的风险。
他们需要一位有能力、但又容易被他们影响和引导的皇位继承人。

三、 为什么选择刘义隆?他有哪些优势?

在众多皇子中,徐羡之等人选择刘义隆,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评估:

1. 刘义隆的低调和温顺(容易被掌控):
刘义隆(宋文帝)当时年少,而且在刘义符即位后,他一直表现得非常低调、谨慎、甚至是有些胆怯。这种性格特点,在辅政大臣们看来,意味着他更容易被他们所引导和控制。
他们希望找到一个“傀儡”皇帝,能够让他们继续掌握实际的权力。刘义隆的低调恰好符合了他们的需求。

2. 血缘和名分上的正统性:
刘义隆是刘裕的第三子,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之一(虽然在刘义符之前还有刘义真,但刘义真被排除在外)。选择他,在名分上更具合理性,更容易获得朝野的认可,避免了过多的政治争议。
相比于其他皇子,刘义隆的出身更为稳妥,没有像刘义真那样,在北伐时与刘裕的征战生涯紧密联系,反而因为一些原因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刘义真被认为有野心且被刘裕疏远)。

3. 潜在的政治支持基础(或缺乏反对力量):
虽然刘义隆在政治上还未形成自己的势力,但作为一位年轻皇子,他并没有像一些年长的皇子那样,已经积累了强大的政治盟友或潜在的反对力量。这使得他成为一个“白纸”,更容易被他们“书写”。
从后期来看,刘义隆最终证明了自己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但选择他的时候,辅政大臣们更看重的是他的可塑性和易于操控性。

4. 檀道济的考量:
檀道济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可能更看重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军事力量的有序传承。刘义符的荒唐行为,可能会影响军队的士气和军令的统一。选择一个相对“正常”的皇帝,更有利于维持军队的稳定。
同时,檀道济也可能看到了刘义隆身上某种潜在的品性,或者他与刘义隆之间存在某种默契,共同促成了这一决定。史书上对檀道济在此事中的具体心理描述不多,但可以推测,他并非完全被动接受,也可能基于对国家未来的考量。

四、 事情的后续发展与他们的“失败”

然而,历史的走向往往出乎他们的意料。他们废黜刘义符、拥立刘义隆的举动,虽然在短期内实现了权力上的控制,但最终也导致了他们的覆灭:

权力争夺和政治斗争的加剧: 拥立新帝后,辅政大臣们的权力更加膨胀。但随着刘义隆的长大,他开始试图掌握实际权力,这必然与辅政大臣们的利益发生冲突。
他们自身的局限性: 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在政治斗争中表现出了傲慢和猜忌,最终在权力斗争中输给了逐渐成年的刘义隆。
檀道济的最终命运: 檀道济虽然在军事上是位英雄,但在政治斗争中,他最终也未能幸免。虽然他被刘义隆征召参谋军政,但他也因此卷入了政治漩涡,并最终被刘义隆以谋反的罪名所杀。这显示出,即便是有功之臣,在皇帝掌握实权后,也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总结来说,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之所以废刘义符、立刘义隆,并非因为他们“弱”,而是基于以下几个核心原因:

刘义符的失德和昏聩,给了他们废黜的合法性理由。
他们对刘义符执政能力和对未来政治走向的担忧,以及对巩固自身权力的需求。
刘义隆的低调、温顺和血缘上的正统性,使他成为他们易于掌控的理想选择。

他们是当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集团,他们的行为是基于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判断和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只不过,他们低估了年幼皇帝的成长能力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最终导致了自身的悲剧。他们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中,辅政大臣与幼主之间的权力博弈,以及政治权力如何成为驱动历史发展的关键动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回看发生在刘宋建立初年的这次政变,确实让人感觉到不同寻常:


如果只看前半段,那么徐羡之等人杀刘义符的决绝,会让你觉得这几个人飞扬跋扈,权力欲熏心。


但后半段,从迎接刘义隆称帝开始,他们又处处透露出虚心与不安,不仅不愿意恋栈权位,主动让出权力,还轻易就被诛杀,几乎没有任何反抗之力。


这种前后不一的撕裂感,究竟从何而来?


莫急,让我们先对事件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檀道济、徐羡之、傅亮、谢晦,这四个人,就是刘裕给太子刘义符挑好的辅政大臣了。

刘裕去世时六十岁,但他的长子刘义符年纪并不大,只有十七岁。对于这个儿子,刘裕不甚满意,甚至是否传位于他都曾有过犹豫。

在刘裕临终前不久,谢晦对刘裕说:刘义符不堪国君重任。刘裕也知道自己这个儿子的斤两,于是就问谢晦,那你觉得老二庐陵王刘义真如何呢?

谢晦说德轻于才。刘裕随即就将刘义真任命为南豫州刺史,准备让他离开建康——这个时候的刘裕也不会想到,他的这个儿子跟太子命运一样,也将在他死后不久,为他的大臣们所杀。

刘裕随即病逝,刘义符即位。四辅政中,徐羡之、傅亮、谢晦留在朝中辅政,檀道济则回到北方边境。

但这四位大臣与刘义符之间的相处很不融洽。在即位不到两年后,刘义符即被四辅政废除。

史书对于细节的记载阙如,不过在刘义符被废以后,通过徐羡之等人挑出的毛病,可以看出官方对于这位皇帝的“失德”是这样评价的:


在服丧期间,不能自我节制,喜欢与左右侍从亲昵轻佻,嬉戏游乐。

同时,还有一些奇怪的小爱好,比如在皇家华林园造了一排商店,亲自买入卖出,讨价还价;以及跟左右佞臣一起划船取乐,经常夜里就睡在龙舟上。


如果再细究一下,那么四人的态度其实还是稍微有些差别的:身在朝中的三位是主谋,檀道济是胁从。三人征求檀道济的意见时,檀道济最初表示反对,但后来还是被说服了。


至于整个过程,则相当的简单:刘义符虽然做了一年多的皇帝,但并没有什么实力。如今徐羡之当朝执政,檀道济是沙场旧将,废除皇帝完全就不费吹灰之力。某夜,刘义符又睡在龙舟上,檀道济直接从船上抓了人。

之后,废刘义符为营阳王,另立皇子为帝。

刘裕共有儿子七人,如今老大被废,老二刘义真之前已经被贬为庶人,那么接下来自然就该老三宜都王刘义隆上了。

关于老二刘义真被贬的事情,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一下:


三位大臣对庐陵王刘义真的不满意,主要是因为他的痴心妄想。

刘义真经常跟自己的几个亲信——谢灵运颜延之慧琳说,“得志之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慧琳为西豫州都督。”

这话很让辅政大臣们有想法,什么叫“得志之日”?你刘义真是对皇位有想法?还是对我们几个辅政大臣有想法?这几个意思啊?

因此,在废除少帝刘义符之前,三大臣先下手为强,将刘义真废为庶人。


在决定拥立宜都王刘义隆以后,三人分头行动。由傅亮带领百官,负责去江陵城把刘义隆接到建康来。

大臣蔡廓因病重无法前行,他语重心长的跟傅亮说:如今营阳王刘义符在吴地,你们一定要好生奉养啊。不然一旦有什么不幸的事发生,您几位就都会背负弑君的罪名,将来何以自处?

这番话把傅亮吓出了一身冷汗——在出发前,他已经跟徐羡之商量好,准备杀掉刘义符了。

回过神来的傅亮马上派人去跟徐羡之传话。但为时已晚,送信的人到达时,营阳王已经被杀了。

而且事儿没挽救回来,反还惹得徐羡之大怒:你丫前脚刚跟我谈好,后脚转过身就改了主意,这不是想把恶名甩给别人么!


徐羡之不仅没搭理傅亮,还转手又把刘义真也给杀了。

傅亮热脸贴了一个冷屁股,尴尬不已,但没想到更尴尬的还在后头:到了江陵以后,刘义隆一见到傅亮就嚎啕大哭,不止自己哭,还让周围的侍卫跟着一起掉眼泪,并且边哭边问刘义符死的情况。

傅亮把头垂得更低了,心想这狗日的徐羡之给老子派的是什么活,你特喵的把人杀了,现在要我来解释,我怎么解释?就说人是被我们仨杀的?

新君与辅政的第一次见面,就这样在一种假惺惺的悲痛与坐立不安的尴尬中结束了。

站在刘义隆的角度上,他更多的其实是恐惧。作为家里的老三,如今大哥被这四个人杀了,二哥也被杀了,然后找他来做皇帝,这究竟是福是祸,谁也说不准。

而刘义隆这边是深深的戒备,傅亮那边也好不到哪里去。眼见第一次见面如此的不和谐,傅亮也得开始为自己准备后路了:在江陵期间,他不停地给刘义隆的亲信们送礼示好。


不久以后,刘义隆进入建康即位称帝,是为宋文帝。


在这段闹哄哄的迎来送往中,谢晦在干嘛呢?

这实在是个年轻的老滑头。四个人在之前的商议中,认为刘义隆进京登基后,会把曾经的荆州刺史一职留给亲信担任,而这是四人不愿看到的局面,因此就在傅亮接刘义隆的当口,徐羡之以朝廷的名义,任命谢晦为“行荆州刺史”——所谓“行”,就是代理,以示皇帝不在,临时任命之意。

如今刘义隆刚上位,不好上来就推翻这个决定,也只能是顺水推舟,接受这样的安排。因此,这边是刘义隆准备进建康来,那边却是谢晦三步并作两步地急匆匆往外跑。

上船以后,看着远去的建康城,谢晦才松了一口气,由衷地感到喜悦:终于逃出来啦!


这当中,还有一段小插曲:


谢晦在临行前与蔡廓告别——对,就是之后要跟着傅亮去接刘义隆,结果病重去世的蔡廓。谢晦忧心忡忡的问蔡廓,我能没事吗?(“吾其免乎?”)

蔡廓说,你受先帝托孤重任,废除昏聩,改立贤明,本来也是可以的。但把皇帝的两个哥哥给杀了,然后才送皇位给他;而且你如今又在建康的上游重地,只怕是很难吧。

谢晦默然。


至于檀道济,则又回北方去了。一来,是要防备北境;二来,他与谢晦同时在外,也能威慑刘义隆不要轻举妄动。

留在朝中的,只有徐羡之和傅亮。而接下来双方该如何相处,又成了一个问题。



在接刘义隆进入建康以后,徐羡之曾问傅亮,我们这位王爷,可以与历史上的哪些人相比?傅亮说,应该在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之上。

徐羡之听了以后,老怀畅慰,感觉这是一个明事理的人,不由得感慨:那他应该能明白我们的苦心啊!

傅亮摇了摇头:未必啊!

双方在认知上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在三大臣看来,他们给刘义隆的只有好处,而且还不要求任何回报。

但刘义隆感受到的,却是深深的危机,你们废了皇帝,杀了我的两个兄长,如今我虽为帝,但可能也只是你们的傀儡,万一哪天不用了,或许顺手就杀了。

双方的矛盾,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而且无法改变。只要一方是辅政大臣,另一方是被辅政大臣策立的皇帝,那么这个矛盾就不可避免。——更何况,还有“前任”刘义符血淋淋的教训殷鉴不远。

在刘义隆即位后不久,徐羡之和傅亮就上书给皇帝,请皇帝过问政事。

刘义隆不愿意接招,只说我刚来,政事并不熟悉,还是跟之前一样,交给“二公”(徐羡之和傅亮)处置即可。

不过,刘义隆虽然不过问政事,却也有自己的行动:他把跟皇宫防卫有关的职位,全部都换上了自己的人。


这当中也有个小插曲:


刘义隆有一个极其信得过的大臣,叫到彦之。徐羡之想把这个人外放到地方上,但刘义隆坚决不同意。最终,徐羡之退了一步,让到彦之进京,掌管宫门防卫。

到彦之在来建康的路上,专门绕路去拜访了身在荆州的谢晦,两人互致礼物。收到了礼物的谢晦,安心不少。

从傅亮到谢晦,身为辅政大臣,却总想着贿赂皇帝身边的人。如此做事,既不大气,也容易露怯。

双方就这么维持了一年多的和平。

第二年,徐羡之和傅亮又上书说要归政,把权力还给皇帝。这次,刘义隆同意了。

不久后,刘义隆便下诏,抓捕徐羡之和傅亮。两人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很快就双双被杀。

留在朝廷之外的谢晦和檀道济,根本就没有帮得上忙:谢晦是没有来得及,檀道济则是被刘义隆拉拢到了自己一方。

在准备杀徐羡之和傅亮之前,刘义隆就召檀道济进京。对此,很多亲信表示反对,认为这是增加敌人的力量,削弱自己的胜算。但刘义隆却说,檀道济之前不是主谋,只是胁从。而且,杀营阳王一事,檀道济并没有参与。我能说服他听命于我。

檀道济进京后,果然站在了刘义隆这一边。

接下来的事就很简单了:谢晦虽然镇守荆州,但其实并不懂军事。檀道济带兵征讨,很快就击败了谢晦。



从史料来看,徐羡之等辅政大臣废除刘义符,其实是双方政治斗争的结果。可以猜想,大约是刘义符不满于辅政大臣控制朝政,想要自己做主,但却被徐羡之等人抓到了把柄,借故废除——这不过是大部分嗣君和权臣之间常见的斗争桥段。

但回看发生在刘宋建立初年的这次政变,却依然让人感觉到不同寻常:

如果只看前半段,那么徐羡之等人杀刘义符的决绝,会让你觉得这几个人飞扬跋扈,权力欲熏心。

但后半段,从迎接刘义隆称帝开始,他们又处处透露出虚心与不安,不仅不愿意恋栈权位,主动让出权力,还轻易就被诛杀,几乎没有任何反抗之力。

这种前后不一的撕裂感,究竟从何而来?

我们不妨从徐羡之和傅亮的生平说起。

徐羡之很早就与刘裕相识了,他虽出自寒门,但声名在外,自刘裕起事后便开始跟随刘裕。到刘裕北伐时,徐羡之先是做刘穆之的副手,在刘穆之病逝后,又成为了刘裕在处理朝政上的主要助手。

徐羡之处理政务的能力极强,在当时就被人认为有宰相之才,时人评价“徐公晓万事,安异同”。

可以说,从跟随刘裕开始,徐羡之就很明确地把自己定位为“辅佐型”的行政长材,并没有暴露出什么过分的野心与欲求。

傅亮则出自北地傅氏,这也是魏晋以来的大族,只可惜过江太晚,没赶上江东大族瓜分权力的美好年代。

傅亮年轻时很穷,刘裕曾任命他为东阳太守,但他跟刘裕说我不愿意外出。刘裕说,我知道你的想法,但也知道你的情况,任命太守就是给你补家用的。对此,傅亮坚决不同意,最终,刘裕也没舍得把傅亮派出去。

后来刘义隆杀傅亮时,曾派人向傅亮宣诏,说我看在你曾经迎接我的份上,只杀你、不杀你的儿子们。傅亮愤怒地说,废黜昏君是为了社稷。你要想杀我,还能找不到理由吗?

你看,不管是徐羡之、傅亮,还是谢晦、檀道济,他们其实都不是恋栈权力、贪图富贵的人——这与董卓或者司马氏父子截然不同,但为什么最终却走上了废帝弑君的道路?

不难推测,徐羡之三人废除刘义符,最大的可能应该是,刘义符对三人的逼迫太紧,已经有了除掉辅政大臣的念头,这才导致三人奋起反抗,并说服檀道济最后改立刘义隆。

否则,从徐羡之之前的恭让表现,以及刘裕对他的信任和评价来看,你很难想象他为什么会这么决绝。

唯一的可能,只会是刘义符想杀他们几个人的心思,已经太重。

傅亮和谢晦的行为,也可以佐证这一点。傅亮去将领迎接刘义隆时,倾心接纳刘义隆的心腹亲信;谢晦后来又与到彦之互赠礼物。

这些所作所为,都完全不像印象里杀掉皇帝、飞扬跋扈的辅政大臣的形象,反倒更像是做错事的小媳妇,到处请托免罪——这种以辅政大臣之尊刻意讨好晚辈和下级,本身就不合常理。

还记得谢晦离开建康时说的话吗?

“终于逃离这是非之地了。”

在刘义隆登基后不久,徐羡之与傅亮就上表归政。这个不恋栈权力的态度,可以算是相当诚恳了。此时徐羡之六十出头,傅亮五十出头,都是可退可不退的年纪。他们如此着急的想要离开朝政,其实就是希望向新皇帝释放示好的信号,表明自己不是因为贪图权力才废立皇帝的。

但很明显,刘义隆并不愿意回应他们的善意。

因此最有可能的答案应该是,刘义符和刘义真兄弟,已经准备好要除掉几个辅政大臣了。而三大臣在得知危险以后,先下手为强,除掉了刘义符和刘义真,选择让刘义隆做皇帝。

徐羡之等人本以为,刘义隆有“令望”,风评比较好,选这样的皇帝比较安心点。但可惜,他们仨都想错了。

还记得谢灵运吗?

刘义真当年就因为跟谢灵运等人大放厥词而导致被废。但如今刘义隆在击败谢晦,回到建康后,又“征谢灵运为秘书监,颜延之为中书侍郎,赏遇甚厚”,且“以慧琳道人善谈论,因与议朝廷大事,遂参权要。”

——这三人,不是刘义真一个人的帮手,而是义符、义真、义隆三兄弟共同的帮手。



从其他细节处,也能看得出蛛丝马迹。


本来,既然已经任命了辅政大臣,那么就应该信任这几个人,但还记得刘裕临终前是怎么交代的吗?


“檀道济虽然有干才,但并没有什么大志,不难驾驭;徐羡之傅亮也没有其他企图。只有谢晦,曾多次随我出征,善于随机应变,将来如果会出问题,那么一定是他。”


这段话,完全就是在向刘义符暗示“这几个人你将来应该怎么收拾”。疑心之重,一至于斯。

而这,可能已经是这个时代的风气。

东晋在近百年的历史中,士族之间虽有争斗,但败落即止,很少刑杀。虽也废过皇帝,如海西公司马奕。但司马奕在被废以后,是于十几年后自然死亡的,非如后来的落败皇帝们一般被杀。

但如今,这已是一个斩草除根的时代。刘裕在执政以后,杀了陈郡谢氏的谢混——谢混曾经是他名义上的上级。此后,又先后杀掉了逊位的晋安帝、恭帝,开了极坏的先例——自曹丕篡汉以来,逊位皇帝无不得享天年的传统被一举打破。

而开了这个头以后,就再没可能收得住了:宋顺帝被萧道成所杀,齐和帝被萧衍所杀,梁静帝被陈霸先所杀。

在一个变坏的环境中,是没有好人的。好人不是被挤走了,就是也变成了坏人。你即便是个好人,为了自己的安全,也只能学着做一个坏人,否则分分钟就会被消灭。

《白毛女》里有一句名言:“旧社会让人变成鬼,新社会让鬼变成人。” 什么是鬼?狡诈诡魅是鬼,欺瞒算计是鬼,威胁恐吓是鬼。但在前一个环境中,又确然无疑只有“鬼”才能活得下去。

徐羡之等三人,按理来说是没有杀掉刘义符的必然理由的,但在当时的整个政治环境中,却又不得不杀。毕竟新皇帝是旧皇帝的弟弟,只要少帝刘义符不死,那就一切皆有可能。万一哪天刘义隆念起旧情来,发生什么事都不好说。


斩草只能除根,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斗争原则。

可三人杀了刘义符,在刘义隆那里就又出现了芥蒂。刘义隆始终都不放心辅政大臣的巨大威力,一定得找到机会除去三个人,否则他自己就寝食难安了。

徐羡之等人也了解这种顾虑,所以才会极尽讨好,主动让权,但这又能怎样呢?只是加速了死期的到来而已。

因为坏人也是有生存链的。当人人都如此,总会有人露出破绽,而一旦被别人抓住漏洞,就变成了待宰的羔羊。

所以一定不要在那样一个坏的环境中生存。哪怕你天性纯良,哪怕你小心谨慎,你也一定会变成环境所需要的样子。你会学着去当一个坏人,而当坏事做的越来越多,你也就是一个坏人了。

在一个好人社会里,坏人可能会生活得相对艰难;但在黑吃黑的丛林社会中,是不可能有好人存在的余地的。



最后,再来介绍一下之后的历史:


宋文帝刘义隆在位三十年,励精图治,国力大盛,那段时间是南朝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史称“元嘉之治”

只是这种盛景随着刘义隆的死戛然而止。此后,南朝国力每况日下,期间朝代更替,经历宋、齐、梁、陈,最终为隋所灭。

那一年是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宋文帝刘义隆被太子刘劭弑杀。


回答完毕。


以上节选自:自古辅政多薄命 , 番外是专门讲檀道济的悲剧的必然性,跟问题本身关系不大,就不放过来了,欢迎戳。


个人公号:喻以流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等人在废刘义符、立刘义隆一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的行为看似与表面上的“弱小”形成反差,实则有着深刻的政治考量和时势背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他们真的“弱”吗?他们代表的是哪个群体?首先,需要澄清“看上去那么弱”这个评价。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
  • 回答
    关于“生育八孩女子”事件,徐州丰县的通报和后续调查引发了广泛关注。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和官方通报的详细分析,供您参考: 一、事件背景与核心争议1. 事件起因 该事件源于一名女性(后被确认为“生育八孩女子”)被举报在短时间内生育了八胎,引发公众对其生育能力、社会背景及可能涉及的违法行为的质疑。据.............
  • 回答
    徐州“8孩母亲”事件在引发全国范围的关注后,官方的回应成为公众解读事件的关键。官方回应“有暴力倾向才单独居住,多部门已介入调查”这句话本身就包含了一些值得深入挖掘和关注的细节,这些细节不仅关乎事件的真相,也折射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细节,并会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一、关于“有暴力倾.............
  • 回答
    关于徐静是否知道张东升已经秃头,以及这个问题的详细程度,这需要我们先明确一个前提:张东升秃头这个信息,在原剧(《隐秘的角落》)中并没有明确的设定或提及。因此,如果我们要探讨这个问题,就必须基于一些假设或者对角色关系的推测。而且,由于剧中没有直接的证据,任何回答都只能是推测性的。为了尽量详细地讲述,我.............
  • 回答
    徐州丰县政府关于“精神失常女子生育8个孩子”事件的回应,称“是领证结婚,不存在拐卖”,这无疑是事件爆发以来最直接、也是最具争议性的官方表态。这个回应抛出的“领证结婚”这一关键信息,试图为事件定性,并将焦点从可能的拐卖转向合法的婚姻关系。然而,这一说法并未能平息公众的疑虑,反而激起了更深层次的质疑和关.............
  • 回答
    徐克导演的《长津湖之水门桥》开分 7.2,这个分数,怎么说呢?用观众的话来说,就是“还可以,但没到惊艳的程度”。对于一部承载着巨大期待的国产战争大片,这个分数究竟符不符合预期,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这个 7.2 分,客观地说,不算低,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开局。 考虑到《长津湖》第一.............
  • 回答
    徐峥的《爱情神话》确实有其独特的味道,而且这种独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巧妙的融合所呈现出来的。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尽量详细地阐述其“独特之处”:1. 上海这座城市的“气质”与电影的“气味”高度契合: 地理位置与文化底蕴: 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都市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 回答
    徐峥在自己的导演作品中,之所以没有像《泰囧》和《港囧》那样继续启用黄渤和王宝强,这背后其实涉及到 艺术创作的选择、剧情的适配度、演员档期以及个人发展的考量 等多方面因素。与其说是“不用”,不如说是 “这一次没有适合的角色”。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艺术创作的选择和剧情的适配度: 不同的故事.............
  • 回答
    “徐州八孩女”事件在第四次通报发布后,非但没有平息争议,反而激起了更大的涟漪。这一点很多人都感到困惑,明明是官方发布的消息,怎么会引发更多的质疑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并非简单的“不信谣不传谣”就能解释得了的。首先,第四次通报的内容,并没有真正触及到公众最核心的疑虑。 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 回答
    徐浩峰导演的《师父》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初便引发了不少争议,其中一个重要的讨论点便是它是否“抹黑”了北方兵器和武术。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细致地分析影片的叙事手法、角色塑造以及它所传达的意图。首先,我们得承认,《师父》是一部以武打为核心,同时又充满了对时代变迁和人性刻画的电影。它设定在民国末年,.............
  • 回答
    徐志摩是否是“人渣”,这是一个充满争议且难以简单回答的问题。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尤其是像徐志摩这样在文学史和情感关系上都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需要我们剥离情感的滤镜,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他的生活、作品以及他所处的时代。首先,我们得明白“人渣”这个词本身带有极强的道德评判和情感色彩,它往往指向那些极度自私.............
  • 回答
    徐静雨对杜兰特的“痛恨”,与其说是真正的个人恩怨,不如说是一种极具个人色彩的、带有表演性质的、对特定篮球现象的放大与输出。 这种“痛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他一贯的、强烈的个人风格和观点之上,而杜兰特恰好成为了他表达这些观点的一个绝佳载体。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徐静雨的“人设”.............
  • 回答
    徐静雨这句话,抛出来着实是炸裂,一时间激起千层浪。要说他这个人,一直以来都有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思,这回把矛头直指“历史最佳”的宝座,还把詹姆斯和乔丹拉出来硬碰硬,胆子是真不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琢磨琢磨这事儿。首先,徐静雨这话说得肯定是有他自己的一套逻辑,而且是围绕着“如果14年詹姆斯.............
  • 回答
    关于徐志摩、元稹、郭沫若等人是否是“渣男”的评价,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在现代社会语境下,“渣男”通常带有贬义,指代那些对感情不负责任、玩弄感情、欺骗他人、行为自私、缺乏担当的男性。然而,将现代社会的概念套用到历史人物身上,需要审慎和细致的分析,因为时代背景、社会观念、个人经历以及我们掌握的.............
  • 回答
    徐峥、黄渤、宁浩这三位中国电影界响当当的名字,他们的关系可以说是影坛一段佳话,充满了机缘巧合、相互扶持和化学反应。这三人的友情,不是一日之寒,而是通过一次次合作、一次次碰撞,慢慢磨合、越来越深厚。初识与“偶然”的碰撞:缘起《疯狂的石头》要说三人关系发展的起点,那绕不开《疯狂的石头》。虽然徐峥并没有直.............
  • 回答
    徐克拍《智取威虎山》,这事儿说起来,倒也并非一时兴起。电影圈里谁不知道徐克是个脑洞大开、什么都敢拍的鬼才导演?他拍武侠片,剑光如飞,侠骨铮铮;他拍玄幻片,光怪陆离,想象无边。可转头他就去拍了这么一部“主旋律”题材的《智取威虎山》,这事儿,确实让不少人跌破了眼镜,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说为什么,我觉得不.............
  • 回答
    徐杰有没有可能成为中国男篮未来的核心?这个问题,真是问到点子上了,也是不少球迷和篮球评论员一直在热烈讨论的焦点。我个人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拆开来看,从他目前的表现、技术特点、身体条件、比赛阅读能力以及未来发展潜力这几个维度来细细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徐杰已经在中国男篮的体系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 回答
    徐达,字天德,濠州人。明朝开国功臣之首,一生戎马,为朱元璋扫平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其功绩之高,地位之重,在明初众位功臣中无人能及。然而,我们都知道,朱元璋这个人,功高震主者,下场往往凄惨。从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到刘伯温,几乎所有对他开国贡献巨大的将领和谋臣,最终都未能逃脱被杀或被逼死的命运。那么,为何.............
  • 回答
    徐翔重出江湖是否能重回巅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简单来说,可能性不大,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其影响力。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徐翔的过往成就与“私募一哥”光环 辉煌的过往: 徐翔以其在二级市场惊人的投资回报率著称,在2010年代初期,被誉为“.............
  • 回答
    徐翔作为一位曾经备受瞩目的投资人,其“涨停敢死队”的称号和巨额财富积累,都离不开他日复一日的勤奋研究。然而,其最终落马,也揭示了他为了追求更巨额的利润,选择了违规违法的方式。这其中的逻辑和深层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1. 巨额利润的诱惑与“上瘾”效应: 规模效应带来的边际收益递减: 即使徐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