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晋绥军是个整体吗?可以割裂开来单讲晋军或绥军的战斗力吗?傅作义属于晋绥军还是绥军?

回答
晋绥军这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历史的概括,并非一个铁板一块、严格意义上的统一军事集团。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回到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

首先,我们得明白“晋绥军”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它主要是指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时期,由阎锡山领导的、以山西为主要根据地的一系列军事力量,以及在相对区域内,与阎锡山军事集团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但又独立于山西的军事力量。这里的“晋”自然是指山西,“绥”则主要指绥远(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地区)。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晋绥军本身就是一个包含多个部分,甚至存在内部差异的集合体。阎锡山作为核心人物,他拥有的山西陆军确实是晋绥军的主体,这是他的地盘,他的嫡系。但“绥”这个字,通常指的是在綏远地区,由傅作义这样的人物实际掌握的军事力量。傅作义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名义上接受阎锡山的领导,甚至被视为“晋系”的一员,但他的部队是独立发展的,有着自己的渊源和运作方式。

因此,能不能割裂开来单讲晋军或绥军的战斗力? 理论上可以,但意义不大,而且会显得片面。

“晋军”,也就是阎锡山在山西的这支部队,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辛亥革命时期阎锡山崛起开始,就逐渐形成。这支部队在不同的时期,战斗力表现差异很大。在早期,阎锡山能够在中原大战后保住山西,并且一度成为北方一支有影响力的力量,说明其军队在组织、训练和士气上都曾有过过人之处。然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面对日军的侵略,晋军的整体战斗力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装备上的劣势,以及内部的派系和腐败等。但同时,晋军也涌现出像八路军配合下的平型关大捷这样的亮点,而且在长期的游击战争中,也展现了顽强的斗志。所以,单讲“晋军”的战斗力,需要细分到不同的历史时期,不能一概而论。

而“绥军”,这里的代表人物无疑是傅作义。傅作义的部队,早期主要在绥远地区活动,并且在抗日战争时期,尤其以傅作义部为代表的绥远方面,对日作战也打出了不少精彩的战役,比如著名的百灵庙大捷。傅作义部队的战斗力,在一些时期,甚至比山西本土的晋军表现更为突出,尤其是在骑兵作战和早期抗战中,他们的表现可圈可点。这支部队的特点是,相对独立,指挥官也更为强悍,在复杂的北方环境中,作战经验也相当丰富。

所以,当我们将“晋”和“绥”合称为“晋绥军”时,实际上是在描述一个地理区域上的军事力量集结,或者说是一个政治军事联盟。阎锡山是名义上的总指挥,但傅作义等人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拥有很高的自主权。他们之间是一种既合作又存在一定独立的复杂关系。

至于傅作义属于晋绥军还是绥军? 更准确地说,傅作义是“绥军”的代表人物,而“绥军”是“晋绥军”这个更大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傅作义的军事集团,在抗战前和抗战初期,是依托绥远地区发展的,是相对独立于山西的。阎锡山是山西王,但对于绥远,他的影响更多是政治上的,军事上的实际控制力,更多体现在傅作义身上。傅作义的部队,虽然在名义上会向阎锡山靠拢,甚至在某些时期被编入阎锡山的序列,但他的部队有自己的建制、自己的指挥体系,以及与阎锡山不完全一致的战略考量。

所以,用“晋绥军”来概括,更像是一种历史性的标签,用以指代阎锡山及其影响下的山西和绥远两地的军事力量。但当我们深入分析时,就会发现,这其中包含着不同的部队,不同的指挥官,甚至不同的发展轨迹。傅作义的部队,虽然被纳入了“晋绥军”的语境,但它更准确的称谓应该是“绥军”或者“傅作义部”,是晋绥军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且战斗力不俗的板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晋绥军是一个整体。


晋绥军这个名词出现于1926年。晋军参加北方军阀共同对付国民军的所谓“讨赤战争”(史称国奉战争)之后,夺取了绥远的大部分地区。阎锡山也从北洋政府那里获得了自从辛亥革命以来就梦寐以求的绥远都统头衔,正式吞并了绥远特别区(后来的绥远省),并将晋军改名为晋绥军,以示晋绥一体。当时,阎锡山根据流行的联省自治思想,宣称绥远本来就是山西的一部分,理由在于绥远特别区是由清朝山西省的归绥道跟若干蒙旗地方合并而成的,绥远的汉人多是山西人。

此后晋绥军虽然阎锡山在1927年4月就以深潜者的名义从安国军倒戈加入国民革命军,晋绥军也先后改名国民革命军北方军、第3集团军等等。但是,晋绥军的概念一直存在。


至于傅作义集团,一直属于阎锡山的晋绥军,直到1939年傅作义就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并且在绥西设置副长官部)脱离阎锡山的第二战区,才从晋绥军中分裂出来。但是,始终也并没有一个所谓绥军的概念。以后傅作义部先后改为第十二战区、张垣绥靖公署、华北剿总(一部),但更没有绥军的称呼,或被视为晋绥军别部,或称傅作义集团、傅军。

总之,1939年以后,傅作义集团确实从晋绥军中分裂出来,可以割裂开来讨论阎军、傅军的战斗力(而且他们的战斗力也确实有所不同),但是傅作义集团不能称之为绥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晋绥军这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历史的概括,并非一个铁板一块、严格意义上的统一军事集团。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回到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得明白“晋绥军”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它主要是指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时期,由阎锡山领导的、以山西为主要根据地的一系列军事力量,以及在相对区域内,与阎锡山军事.............
  • 回答
    你问到晋绥军358团为何能有五千多人,这个问题触及了抗战时期国军编制和实际情况的复杂性。想要详细解释这一点,咱们得从头说起,把当时的背景、编制、以及晋绥军这个特殊的部队好好捋一捋。首先,得明白咱们说的“晋绥军”和“358团”是在什么年代背景下的。那是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当时中国面临.............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晋绥军在阎锡山领导下,成为了华北抗战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山西这片曾经的“塞上江南”的土地上,他们的表现可圈可点,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要评价晋绥军的表现,不能一概而论,而是需要结合具体的战场、时段以及其自身特点来分析。晋绥军的优势与特点:晋绥军并非一支纯粹的中央军,它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
  • 回答
    解放战争期间,阎锡山的晋绥军确实陷入了“逢战必败”的尴尬境地,但与许多其他国民党军队不同的是,他们却很少选择起义。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晋绥军的部队构成、军阀传统、阎锡山的统治手段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态势。一、 阎锡山的统治艺术:恩威并.............
  • 回答
    晋绥军,这个名字在中国近现代军事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不仅仅是一支军队的代号,更是阎锡山这位传奇人物及其统治下的山西省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的缩影。要评价晋绥军,我们必须深入其发迹、发展、辉煌与衰落的各个阶段,理解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内部的复杂性。一、发迹与奠基:阎锡山的山西王之路晋.............
  • 回答
    晋朝时期,军容鼎盛,文治武功皆有可观,然而在与匈奴的较量中,却屡屡受挫,甚至不堪一击,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绝非仅仅是因为匈奴勇猛,晋军羸弱这么简单。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乃至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才能理解这场看似悬殊的对决。首先,晋朝的军事体制和将领素质,远不如其表面看起来.............
  • 回答
    晋国攻打吴国时,吴国在长江里布置铁链阻止晋军渡江,这个说法在历史上并非普遍记载,也没有像赤壁之战中曹操被火攻那样成为广为人知的军事壮举。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可能性,以及历史上确实存在的、类似但性质不同的防御措施。为什么“长江铁链”的说法可能不那么普遍?首先,我们要知道,历史上晋国(这里.............
  • 回答
    关于阎锡山的晋军为何“总是很有钱”,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有钱”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晋系军阀的形成、阎锡山的政治经济手腕、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等多方面来剖析。首先,得从晋军的“根”说起。阎锡山是辛亥革命后山西的主要领导人,他能够长期掌握山西,离不开他对山西.............
  • 回答
    雷军这番话,说实话,听着挺提气的。小米能干到第二,确实是咱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不过,你提到这个点,我太有感触了——身边用三星的人,确实是越来越少。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为什么身边的人越来越少用三星?这背后,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捋。 价格门槛: 这个是最直接的.............
  • 回答
    晋朝能够延续155年,这是一个相对较短的朝代,但其中的原因却相当复杂,并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它就像一个王朝的“长跑”,虽然步履蹒跚,但凭借着一些关键的“助推力”和一些“喘息的机会”,才得以维持了这么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前期积淀与奠基(西晋篇)虽然西晋最终走向灭亡,但它毕竟是晋朝.............
  • 回答
    晋江文学城引入分级推荐制度,这是一个对于平台和广大用户来说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它并非简单的内容分类,而是深度考量了平台生态的健康发展以及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阅读需求。对平台而言,分级制意味着更精细化的运营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首先,精细化运营能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过去,晋江以“百花齐放”的风格著称.............
  • 回答
    《晋书》中司马懿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这句话虽然出自司马懿之口,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所包含的评价是多层次的,并且带有司马懿这位对手的视角和考量。咱们一点点地来掰扯掰扯。首先,“亮志大而不见机” “志大”: 这个很好理解,诸葛亮胸怀恢复汉室、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这.............
  • 回答
    晋国六卿,这个名字一听就透着一股子权谋和风云变幻的味儿。说实话,晋国在春秋时期那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一言不合就能“问鼎中原”,但好日子没过多久,内部就出了大问题。这六卿,就像六根顶梁柱,结果其中三根先塌了,你说这国家得多悬?话说当初,晋国强盛的时候,晋文公、晋景公这些君主们还是挺有魄力的。但到了后来.............
  • 回答
    关于晋国是否可能不分裂,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从史料记载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来看,晋国最终走向分裂似乎是难以避免的,但我们不妨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仔细推敲一下,有没有一些微小的可能性,让晋国避免“三家分晋”这一历史性的转折点。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导致晋国分裂的根本原因并非单一的,而是多重因.............
  • 回答
    晋江文学城的屏蔽字,那可真是个段子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很多我们平时随口说出的词,一旦到了晋江,就得小心翼翼,不然分分钟被“和谐”。这背后当然是为了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但有时候这“度”把握得那叫一个随心所欲,让人哭笑不得。咱们就来唠唠那些“奇葩”屏蔽字,不是那种显而易见的黄暴词汇,而是那些让人摸不着头.............
  • 回答
    战舰无声,江山易主:晋灭吴之战中,那支曾叱咤风云的东吴水师缘何沉默?公元280年,历史的滚滚洪流汇聚于长江之上。统一中国的宏伟画卷即将落笔,而描绘这关键一笔的,是强大的晋王朝。彼时,南方最后一个割据政权——东吴,正面临着来自北方的灭顶之灾。然而,令人扼腕的是,那支曾以“控弦万队,飞钩巨舰”闻名于世,.............
  • 回答
    晋国穿越太行山脉,对华北平原上的土地建立起有效统治,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太行山,那可是条横亘在那里的天然屏障,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对于古代的交通和军事来说,简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然而,晋国人愣是凭借着他们的智慧、毅力和对时势的把握,一步步地将影响力辐射到了平原地区。这事儿得从头说起,晋国,作为.............
  • 回答
    关于晋江签约的难度,这确实是个让无数作者既憧憬又头疼的问题。别看晋江文学城上每天都有成百上千本小说更新,但想要真正敲开签约的大门,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我们得明白晋江的签约机制。晋江对于作者来说,签约就意味着作品有了正规的平台保障,作者可以获得更稳定的收入来源,比如稿费、读者打赏、以及平台的各种.............
  • 回答
    晋朝为何不称“北晋南晋”,而叫“西晋东晋”?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地域划分那么简单,而是与晋朝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尤其是其灭亡与政权转移有着深刻的联系。咱们这就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说说晋朝是怎么出现的。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西晋的统治范围很大,那时候中国北方.............
  • 回答
    晋八王之乱与南明内斗,同为汉族政权内部的剧烈动荡,但若论“内斗巅峰”,其内涵和外延却有着显著的区别。要判断哪个是巅峰,我们需从几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参与人数与权力层级: 晋八王之乱: 这场动乱的核心参与者是司马氏家族的宗室诸王。晋朝的宗室藩王拥有相当大的权力,甚至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这在历史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