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日战争 晋绥军打得怎么样?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晋绥军在阎锡山领导下,成为了华北抗战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山西这片曾经的“塞上江南”的土地上,他们的表现可圈可点,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要评价晋绥军的表现,不能一概而论,而是需要结合具体的战场、时段以及其自身特点来分析。

晋绥军的优势与特点:

晋绥军并非一支纯粹的中央军,它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阎锡山个人色彩。在抗战爆发前,晋绥军经过多年建设,虽然内部派系林立,装备也参差不齐,但其精锐部队,如“新军”等,在训练、纪律和战斗意志上都具备一定的水准。

深厚的地域根基与民心基础: 阎锡山作为山西的土皇帝几十年,对山西的地理、民情了如指掌。晋绥军的士兵多来自山西本土,这使得他们在保卫家乡的战争中,有着天然的凝聚力和战斗动力。他们在发动民众、开展游击战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优势。
坚韧不拔的守土意识: 面对日军的侵略,晋绥军将领和士兵展现出了顽强的守土意识。他们不畏强敌,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依然坚守阵地,浴血奋战。
灵活的游击战术: 在正面战场失利后,晋绥军迅速调整策略,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深入敌后,牵制日军,破坏其交通线,为正面战场减轻了压力。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优势,与日军周旋。

晋绥军在抗战中的主要表现:

忻口会战(1937年): 这是抗战初期,晋绥军与中央军、川军等部队共同参与的一场大规模会战。忻口地势险要,是日军南侵山西的咽喉要道。晋绥军在这里承担了主要的防御任务,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虽然最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利,但晋绥军表现出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给日军造成了重大伤亡,极大地迟滞了日军的进攻,为正面战场争取了宝贵时间。这场会战中,晋绥军的将士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无数生命在阵地上绽放。
晋察冀边区与晋冀鲁豫边区的协同作战: 在抗战中期,晋绥军与八路军、新四军等友军在华北敌后战场进行了广泛而有效的协同。例如,在粉碎日军“扫荡”的斗争中,晋绥军也常常与八路军并肩作战,共同打击日伪势力。尽管存在摩擦和分歧,但面对共同的敌人,他们多数时候能够放下隔阂,联合抗日。
巩固山西后方: 在日军占领山西大部分地区的情况下,晋绥军依托太行山、吕梁山等复杂地形,坚持敌后斗争,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为八路军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和后勤保障。他们也承担了部分地区的地方治安和反“扫荡”任务。
后期与国共合作: 随着战局的发展,晋绥军在阎锡山的领导下,也遵循国民政府的抗战方针,虽然内部仍有复杂因素,但在大的方向上,他们还是坚持了抗日。在国民党军队与共产党军队的合作抗战过程中,晋绥军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晋绥军面临的挑战与困难:

晋绥军并非没有弱点和不足,他们的表现也受到了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

装备与训练的不足: 与中央军和一些精锐部队相比,晋绥军的整体装备水平和训练程度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面对日军现代化武器时,劣势更加明显。
内部派系与指挥体制的复杂性: 阎锡山治下的晋绥军,内部派系林立,权力结构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指挥的统一性和效率。
日军的优势兵力与残酷镇压: 日军在兵力、火力、空军等方面拥有绝对优势,且其镇压手段异常残酷,给晋绥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伤亡。
后勤保障的困难: 在长期艰苦的敌后斗争中,晋绥军的后勤保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弹药、粮食、药品等物资的供应时常捉襟见肘。

总结:

总的来说,晋绥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是可歌可泣的。他们是华北抗战的中坚力量之一,以其顽强的意志、对家乡的热爱和灵活的战术,在山西这片土地上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他们仍然坚持抗战到底,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的故事,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斗争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评估晋绥军的功过,更应该看到他们为保家卫国所付出的血与火的洗礼,以及他们在那段黑暗岁月里坚守的信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换个角度说说,首先傅作义没有独立前,阎老西理论上可以影响山西、绥远两省区,此时阎老西的军队能称为晋绥军,但是后来傅作义翅膀硬了,阎老西丧失了绥远和35军的控制权,所以此时阎老西所部应该称为晋阎军,傅作义、35军、绥远的抗日成果就再跟阎老西没关系了。

1937年抗战爆发时,晋绥军总兵力20万人左右,下辖19军、33军、34军、35军、61军共计5个军及大量直属部队,其中商震的32军出走投委座,傅作义的35军此时还属于阎老西的序列,另外阎老西还有10个炮兵团,大部分是仿日式的75毫米山炮,少部分为原装或仿造的重炮,共计300多门。

抗日期间晋绥军先后进行了晋北防御战、平型关战役、忻口会战、太原保卫战等役,其中忻口会战,晋绥军集中了8个炮兵团与日军对战,其强悍的火力是会战能持续那么长时间的重要原因。

不过随着以上战役的结束,晋绥军主力也基本打完,到1937年底阎锡山仅收容了2万余人,后紧急扩充才恢复到了5万人,也就是抗战才半年多,晋阎军就损失了百分之九十的兵力和装备,这还是在本土作战,熟悉地形,抵抗外敌,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情况下,且晋绥军拥有国内范围内相当强大的炮兵,师旅团营连排班,配属了非常多的迫击炮、轻重机枪、冲锋枪,基层火力强悍,弹药补给充足,所以晋绥军这半年打的如何?看结果就行了。

此后,傅作义部事实上脱离了晋绥军体系,而阎锡山则以晋西为基本盘,所以此时绥军是绥军,晋军是晋军,傅作义在绥远打的再好,也不好再加到晋阎军的战绩上。

后来,阎锡山推行实施兵农合一制度,再度将晋阎军扩充到了10余万人,不过,此时的阎锡山的地盘说是晋西,其实地盘已经非常狭小了。

我有幸考察过晋西地貌和黄河沿线山陕交界的情况,可以说多山贫瘠,黄河山陕交界北段,很多地方都是悬崖峭壁,此处黄河多段河道水流湍急。

此时阎锡山的总司令部驻地,其实如同山大王土匪一般,虎啸山林,一但日本人真的攻过来,阎锡山应该是坐着羊皮筏子,逃过黄河,逃到陕西,所以说此时阎锡山已经不是偏安一隅了,完全就是被日本人近乎赶出山西了。

所以此时阎锡山已经开始频繁与日军接触,甚至接洽投降条件了,此时日本人也想扶持阎锡山当伪军,所以晋阎军也再没能与日军有过大的血战了。

而此时傅作义的第35军下辖2个旅,既211旅、218旅,每旅3个团,即419团、420团、421团、422团、435团、436团,共一万多人。

另外有资料称傅作义第35军还有2个炮兵团,这两个团的番号是炮21团和炮29团,其实晋绥军的炮兵团都是独立炮兵团,它是配属给各军的,各军也是只有临时指挥权,但没有隶属权,所以我认为这两个炮兵团应该还是阎锡山的,只是阎军和绥军还没有完全分家的时候,炮兵还是配属使用的。还有的资料称,傅作义的35军还有补充团和交通团各一个,这些应该是绥军的全部实力。

很明显,阎老西对傅作义势力的发展是很有戒心的,在当时那个年代,像傅作义这种人而言,坐以待毙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傅作义在绥远其实也在发展自己的势力。

此时阎锡山的晋阎军实力大损,且山西地盘丢了大半,阎锡山已经处于威信扫地的阶段,对下属,尤其是远在绥远的傅作义控制能力大大减弱。

所以此时绥远的军政是傅作义一个人说的算的,绥远虽地瘠民贫但至少也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傅作义在绥远搞出了6个国民兵团,也就是民兵团,到全面抗战爆发时,国民兵的兵力数也在10000人以上。

同时在绥远还有宪兵和警察部队,其实也是按照正规军的标准去建设的。最后,傅作义可以指挥或施加一定影响的还有在绥远抗战中收编的伪军部队。这些收编伪军的番号不少,有新编第2师、新编骑兵第2旅、新编步兵第5旅、新编步兵第6旅等,不过据相关资料记载,这些收编伪军番号多,但实力数不大,当时只有5000余人。

抗战爆发后,傅作义为第7集团军总司令,所指挥的部队自然不止自己的第35军,但能确实听命于他的也的确只有自己的第35军。

第35军在平绥线作战后,又转战山西参加忻口战役和太原保卫战,损失惨重。之后傅作义脱离阎锡山回到绥远,将原来的国民兵和收编伪军整合了起来,这才有了后来的绥军系统。不过由于历史关系,其部队中仍以第35军为最强,该军即为傅作义的底牌。

说完绥军,返回来继续说晋阎军,阎锡山通过兵农合一的制度,竭泽而渔,将控制区内的人力资源发挥到了极致,仍旧使得晋阎军的兵力恢复到了10多万人的水平。

此时晋阎军有多达4个集团军的番号,具体作战部队共计有21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6个挺进纵队、2个政卫师、5个炮兵团、2个工兵团、1个特务团、1个机枪团、1个警卫总队、1个狙击总队以及其他直属部队。

这样平均每个晋阎军的师只有4000余人,其中一些非正规师甚至还不到4000人。所以像亮剑里头楚云飞358团号称一个团5000人马,才给了团长确实委屈楚团长了,其实他比晋绥军一个师长兵还多。

晋绥军这样的师一般仍下辖3个步兵团,部队编制数基本可参照1929年到1930年时期晋绥军大扩军之后的情况,但在团、营、连编制人数上自然是不充实的,毕竟平均人数较当时还少了1000人。所以当时晋绥军已经编成了师—团编制,每个团实际兵员可能就一千二三百人甚至仅千余人而已。

山西本来兵员质量就不高,加上阎锡山的小肚鸡肠,山西能战的将领,如徐永昌、傅作义、商震等人都脱离了晋阎军,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听话且忠诚的酒囊饭袋,所以晋阎军更加谈不上打的好不好。

我个人认为,晋绥军也就是依靠猛烈的火力,但是论整体的战斗力,其实很弱。尤其是在火力难以保证之后,往往就会失败,这一点在中原大战中表现得就很突出。所谓晋绥军擅长打近战,尤其是防御战,更多是依靠太原兵工厂生产的大量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和充足的弹药保障,再加上晋造手榴弹的加持,其近战火力非常凶猛,故而显得晋绥军擅长近战。

比如南口战役时,晋绥军独立第7旅就打掉了102198发冲锋枪弹。随后日军攻入山西,晋绥军弹药的消耗更大。

在平型关战役中,晋绥军冲锋枪弹消耗高达2896742发;在忻口战役中,晋绥军冲锋枪弹消耗高达2591526发;在太原保卫战中,晋绥军冲锋枪弹消耗达681000发;在正太路沿线作战中,晋绥军冲锋枪弹消耗依然达53366发,在这几次战役中的冲锋枪弹消耗总计达6222634发。

此外在整个太原会战周期内,国军冲锋枪弹还损失了434767发。在冲锋枪方面,则损坏、损失掉了9135支。

在一个会战中即打出了600多万发冲锋枪弹,应当说当时晋绥军的基层火力还是非常猛烈的,冲锋枪的参战频率是极高的,日军在战斗中遭到冲锋枪的猛烈射击是常态。

但是很遗憾的是,这么多冲锋枪弹的消耗给日军造成的打击其实并没有像抗战后期冲锋枪参战后的效果那么明显。

这其中自然有阎老西仿制的冲锋枪和后来正牌美械之间性能的差距,但更主要的则是全面抗战初期中日两军整体实力的差距较大,以及当时以晋绥军为代表的国军缺乏对日作战经验以及指挥上的诸多问题所造成的。

另外,虽然晋绥军当时能集结的火炮也不少,但是在火炮性能和炮兵训练上与日军有很大的差距,故而反倒被压制。

在这种情况下,每当日军步兵开始冲击时,就会以重炮轰击晋绥军阵地。晋绥军当时缺乏对日军作战的经验,阵地构筑多为一线式、浅纵深形式,重兵往往都集结在一线,所以在遭到火力打击时间往往伤亡惨重,建制被打乱。

在遭受大量伤亡,而且不成建制的情况下,看到日军步兵冲击后(其实一开始都是少量尖兵试探性攻击),很多士兵尤其是新兵就会搂住武器一直开火。

其实这样的盲目射击是很难有效果的,结果就是轻重机枪火力点往往轻易暴露,然后再被日军的步兵炮、平射炮和掷弹筒一一敲掉。

而冲锋枪的射程更加有限,射击较远距离的日军步兵根本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如此徒费大量弹药,却几乎取得不到什么战果。

待日军步兵真的冲击到近前,进入到白刃战阶段时,阵地上的冲锋枪弹早已损耗殆尽,而无法以猛烈的近战火力御敌了。

除了在战法和士兵教育方面有缺陷之外,晋绥军的指挥向来是一言难尽,在一团乱遭的指挥下,很多部队轻易被日军打垮或做徒劳之攻击。

至于晋绥军抗战期间的实际战例,我就举个平型关战役吧,平型关战役其实是晋绥军跟八路军协同作战,结果八路军伏击日军得手,打出了全面抗战以来的第一个胜仗,晋绥军却配合不上来。

其实当时规划中的平型关作战远不是伏击日军一部就算了,而是要歼灭入侵的日军主力。结果晋绥军配合太差,才使得战果无法扩张,反倒是日军援军抵达后歼敌时机丧失,反倒使得晋绥军多支部队损失惨重。

所以战后101总结中就说道:

友军在战斗中的配合,实在太差了。他们自定的出击计划,他们自己却未能遵守。你打,他旁观,他们时常吹牛说要决战,但却决而不战;或向敌人打而又不坚决打,他们的部队本来既不充实,在一个突击中,却以区区的八个团兵力分成三大路,还留了总预备队,而每路又相隔十多里或二十多里。

这样不仅缺乏出击力,而且连被我们打败了而退下的敌人他们碰着了,竟不但不能消灭之,反而被这些突围的敌人冲坍了,他们的指挥真笨极了,特别不能真正了解与运用在战役上与决战的地点与时机集中绝对优于敌人的步兵、炮兵、飞机以猛攻敌人。

“中央军队”(其实就是说晋绥军)如果还是守着挨打战术,便真糟糕透了。他们对主要点应坚工固守,而不应到处守,应行决战防御与运动战,应集中优势兵力、飞机、大炮于决战点。至于他们军官的调动,政治工作的建立和对群众关系的改善,都是他们很重要的问题。

所以说晋绥军存在的这些问题,就使得其手中武器的性能无法发挥到极致,进而弹药消耗了不少、武器损失了不少、军队伤亡了不少,但是却难以取得较好的战果。

说完晋阎军,再扯回来说傅作义的35军,早在1933年长城抗战时,该军就跟日军交过手;到1936年绥远抗战时,也击败了日伪军,因此该部对日军的作战特点比较了解。而且傅作义治军挺有一套,对阵地编成和火力配置等都做得比较细,因此该军在对日军作战时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战果。

比如其在忻口战役中的阵地,有很大的纵深,而且战壕和掩蔽部的构筑远超兄弟部队。在日军炮击时,35军很少在前沿放人,日军步兵冲击后,守军再上去。另外35军还能沉住气,直到日军抵近到三五十米时再突然开火,如此晋造冲锋枪的威力能得到最大发挥,往往能将一个波次的日军步兵消灭大半。

比如35军的422团,这个团在忻口守了17天,附近的晋阎军友军一个团一个团被打残下来,但该团就可以继续坚守。

即便是到太原保卫战那种必败的守城战,35军依然取得了相对好些的战损比,这说明只要训练和战法得当的话,包括冲锋枪在内的很多武器还是能发挥出作用的。

所以最后总结一句,晋绥军打的怎么样,晋军真的很差,绥军还可以,当然为国捐躯的军人,皆是忠烈,我辈皆应敬重。

user avatar
在中国会走日本路线的,只有我阎锡山一个人

引用自己的某个回答里的一句话

【晋绥军一条条日本的狗,阎萎员长就是个儿皇帝,还跟日本人打?】

阎锡山的职务为,南京政府副主席及军事委员长,这是日本人给他的

日本人说,等大东亚共荣了,他就是【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长及华北国防军总司令】

然后日本人给他武器,给他钱,让他帮忙打土共和花生米

有点民族气节的,还有支持蒋介石的,都跑了

当然阎萎员长表面上是不敢放肆的

他是八面玲珑,跟日本人做一套说一套,跟中国人说一套做一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晋绥军在阎锡山领导下,成为了华北抗战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山西这片曾经的“塞上江南”的土地上,他们的表现可圈可点,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要评价晋绥军的表现,不能一概而论,而是需要结合具体的战场、时段以及其自身特点来分析。晋绥军的优势与特点:晋绥军并非一支纯粹的中央军,它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力量,其通讯保障是贯穿整个战争的关键环节。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八路军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克服了通讯器材落后、技术力量薄弱、敌特破坏等重重困难,基本实现了对各部队的指挥和信息传递。下面将详细讲述八路军在通讯方面的实现方式:一、 主要通讯手段:八.............
  • 回答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兵遇到只携带冷兵器的中国兵时,绝对会开枪,而且是毫不犹豫地开枪。 不存在“不开枪”的情况,这与战争的基本逻辑是完全相悖的。要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1. 日本军队的军事素质和武器装备: 先进的火器装备: 日本陆军在二战前已经完成了机械化和现代化转型.............
  • 回答
    抗日战争,一场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悲壮史诗,其进程之曲折,令人扼腕叹息,也发人深思。为何在战争初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能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中国大片领土,而到了后期,战局却陷入了长达十四年的漫长僵持?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初期的“闪电战”与日军的优势要理解为何日军初期能.............
  •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华的铁蹄踏遍中国大地,罪行累累,其中,由石井四郎领导的“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即“731部队”)所犯下的罪行,尤为令人发指,简直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这支部队并非为了防疫,而是以科学研究为幌子,对无数中国同胞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将人的生命尊严践踏到了尘埃里。他们的实验内容.............
  • 回答
    在漫长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东北抗联等武装力量,在敌后战场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为正面战场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要精确统计中共力量消灭的日寇数量,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因为历史的记录方式、统计口径以及当时的战场环境都使得数据并非一成不变的绝对数字。不过,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
  • 回答
    抗日战争,这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生死存亡之战,其残酷程度很大程度上源于当时中日两国在军事装备上的巨大鸿沟。简单来说,这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差距,更是技术、质量、生产能力乃至战略运用上的全方位碾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步枪与轻重机枪:数量之外的质量鸿沟抗战初期,中国军队的主力步枪.............
  • 回答
    说实话,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敌后牵制了80%的日军,这个说法我得稍微帮你厘清一下。直接说“是真的”或者“不是真的”可能有点过于绝对,因为它涉及到对“牵制”的定义以及战役统计的复杂性。但我可以尽力详细地解释一下,并努力让你觉得这是个经过思考的回答,而不是简单复制粘贴的AI内容。首先,我们得明白,抗.............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为什么中山陵没被日本人破坏?”这个问题,咱们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一点,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山陵在抗战期间确实受到了一定的波及和威胁,并非完全安然无恙,但其主体建筑和陵寝本身的核心部分,确实幸运地没有遭受大规模的系统性破坏。 之所以如此,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国民党军队(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队)均涌现出大量英勇牺牲的将领。以下是根据历史资料整理的详细信息,涵盖主要将领及其牺牲情况: 一、八路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牺牲的将领八路军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主要活动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与日军和伪军作战.............
  • 回答
    抗日战争,这场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卫国战争,其惨烈程度超乎想象,对中国人民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伤痛和牺牲。要详细讲述其惨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现:一、 巨大的生命损失: 非战斗人员的死亡数字触目惊心: 战后官方公布的数字是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其中死亡和失踪约2100万。这个数字是经过多年研.............
  • 回答
    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或称中国抗日战争)中,虽然日本政府和军队对中国进行了残酷的侵略和压迫,但确实存在一些日本人,他们出于良知、道义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反对日本的侵略政策,并以各种方式对中国人民表示友好和支持。这些人虽然是少数,但他们的存在为这段黑暗的历史增添了一抹人性的光辉。以下是一些在抗日战争.............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军在正面战场若以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式,其抗战效果上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回顾过往,自然会产生许多“如果”的假设。 如果国军能够更早、更广泛地在正面战场上运用以运动战为主的策略,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抗战的进程和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同时也.............
  • 回答
    花园口决堤事件,是抗日战争中一个极其悲惨且复杂的历史事件,其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细致地梳理事件的起因、过程、直接后果以及长远影响。事件的背景:为何要炸花园口?1938年6月,日军大举进攻,直指徐州,企图迅速占领中国东部地区.............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确实在极少数情况下和极特殊的地区使用过弓箭,但其作用非常有限,绝不能与现代武器相比,更不能将其视为当时我军的主力装备。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弓箭在古代军事史中的地位和抗战时期的背景: 古代的弓箭: 弓箭在古代是重要的远程攻击武器,其射程、威力、隐蔽性以.............
  • 回答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和深刻的战争之一,留下了无数令人震撼人心的照片,它们记录了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战士的英勇以及民族的坚韧。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令人震撼的照片,并附带详细的背景信息:一、 国难当头,全民皆兵: “血染的风采”——八百壮士(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 照片描述:.............
  • 回答
    抗日战争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台儿庄大捷、平型关大捷等著名战役外,还有许多鲜为人知却同样感人至深的故事,它们从更微观、更人性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关头的坚韧与不屈。以下我将为您讲述几个鲜为人知但意义重大的故事,并尽量详细描述:1. 宛平城内“最后的.............
  • 回答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最漫长、也最悲壮的战争之一。在这场长达十四年的血与火的斗争中,涌现了无数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壮时刻,它们不仅仅是战争的残酷写照,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最好证明。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悲壮时刻:一、民族危亡的开端与抵抗的呐喊: 九一八事变与不抵.............
  • 回答
    抗日战争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涌现出无数感人至深的爱国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感人爱国故事:1. 杨靖宇:血染松花江的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杨靖宇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杰出领导人,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抗日救国事业.............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即中国从晚清到民国的过渡时期,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简单来说,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参与瓜分中国的几个主要列强,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之所以对日本侵华表现出“无动于衷”或者说“相对被动”的态度,其根本原因在于:1. 历史背景差异:国家利益的重塑与全球战略的优先八国联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