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日战争期间,将花园口给炸了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回答
花园口决堤事件,是抗日战争中一个极其悲惨且复杂的历史事件,其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细致地梳理事件的起因、过程、直接后果以及长远影响。

事件的背景:为何要炸花园口?

1938年6月,日军大举进攻,直指徐州,企图迅速占领中国东部地区,并将战线向内陆推进。国民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特别是黄河决堤前,日军已经占领了开封,正沿着陇海铁路逼近河南腹地,并且有进一步向武汉进逼的趋势。

在这样的绝境之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采用一种极为惨烈但被认为是“无奈之举”的策略——炸毁黄河花园口堤坝,人为制造黄河泛滥,以期阻挡日军的进攻。其核心目的是:

1. 迟滞日军进攻速度: 利用黄河水淹没大片地区,迫使日军后撤或放缓前进的步伐,为中国军队争取宝贵的战略部署和撤退时间。
2. 消耗日军兵力: 黄河泛滥形成的“以水代兵”战术,企图让日军在泥泞、洪水的环境中丧失战斗力,并可能造成大量伤亡。
3. 保护战略重地: 通过淹没沿黄地区,特别是阻碍日军向武汉方向推进,以保卫当时中国的陪都。

炸堤的过程与直接后果:

1938年6月9日,国民政府军队按照计划,在花园口炸开了黄河堤坝。黄河水挟带着巨大的力量,奔腾而下,瞬间吞噬了广袤的平原。

对日军的影响:
战术上的初步效果: 黄河泛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和大量士兵在洪水和泥泞中受到阻碍,进攻速度被大幅延缓。部分日军部队因此被困或被迫转移。
对日军战略的破坏有限: 然而,日军的战略目标并未因此完全瓦解。虽然其进攻受阻,但他们迅速调整了部署,从其他方向继续推进,最终还是占领了重要的战略城市,包括武汉(尽管这并非直接由黄河泛滥决定,但洪水的影响是其中一个复杂因素)。日军的后续部队也开始适应恶劣环境,并通过各种方式克服了洪水的阻碍。

对中国军队和人民的影响:
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这是花园口决堤最惨痛的后果。决堤导致黄河改道,形成了巨大的泛滥区,波及河南、安徽、江苏三省的广大地区。数以百万计的中国民众失去了家园,大量村庄被淹没,农田被毁。据估计,直接因洪水死亡的中国民众人数高达数十万,间接死亡人数更是难以统计。饥荒、瘟疫也随之而来,对当地民众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中国军队的损失: 虽然炸堤的初衷是为了阻挡日军,但泛滥的洪水也淹没了部分中国军队的阵地,造成了中国军队的伤亡和装备损失。
战略失误的补偿: 部分历史学家认为,虽然炸堤造成了巨大灾难,但如果当时没有这一措施,日军可能更迅速地推进,对中国腹地的战略纵深造成更大的威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在极端条件下“以空间换时间”的一种无奈选择。

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深度的辩证分析: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权衡“军事战略利益”与“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之间的比例。

弊端:

1. 空前的人道主义灾难: 这是最不可回避的弊端。数百万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无数家庭破碎,数百万亩土地沦为泽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难以愈合的创伤。这种“焦土政策”式的手段,其代价之高,远远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2. 战略效果的有限性: 虽然迟滞了日军的进攻,但并未能完全阻止日军的战略推进。日军最终还是占领了武汉,并且在其他战线上继续作战。这意味着,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最终获得的战略优势却相对有限。
3. 长期环境破坏: 黄河泛滥造成的泥沙淤积和河道变迁,对黄泛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长期的破坏,其影响一直持续到几十年后。
4. 民心士气的影响: 虽然是为了抗日,但如此大规模的平民伤亡和损失,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众的士气,尤其是在灾难发生后政府如何有效地进行救援和安置的问题上。

利端(尽管是悲壮的、权衡后的利益):

1. 战略上的阻滞作用: 这是决策者最直接的考量。炸堤无疑给日军的进攻带来了实际的困难,延缓了他们的进程。在当时的军事实力对比下,中国军队几乎没有能力与日军进行正面大规模的消耗战,只能寻求非常规的战术。
2. 争取战略回旋空间: 通过制造大规模的自然障碍,为国民政府和军队争取了宝贵的战略调整和撤退的时间,避免了在特定区域被日军合围或歼灭的更大风险。
3. “以空间换时间”的代价: 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统治者可能不得不做出艰难的、甚至是惨烈的选择。炸堤可以被视为一种极端情况下的“焦土政策”,以牺牲部分国土和人民的利益,来换取国家整体的生存和抵抗。
4. 军事意志的体现: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民族抵抗意志的体现。即便是在如此被动的局面下,中国仍试图通过一切手段来阻碍侵略者。

总结:

从纯粹的军事角度来看,花园口决堤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迟滞日军、争取战略时间的目的,这或许可以被视为一种“战术利益”。然而,当我们将这场胜利的成本——数百万人的生命、亿万亩土地的毁坏以及长期的环境灾难——放在天平的另一端时,其“弊端”几乎压倒了一切。

所以,如果问“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绝大多数人的回答会是“弊大于利”。

这并非否定了当时国民政府决策者们在极端压力下的考量,而是在历史长河中,我们更加看重生命和人道的价值。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在于,在正面战场难以抗衡的劣势下,任何一种战略选择都可能伴随着巨大的代价。花园口决堤,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最令人心碎的牺牲之一,它用鲜血和泪水,谱写了一曲极其悲壮的抗战史诗,也永远警示着后人战争的残酷以及在决策时必须付出的沉重责任。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得失”来衡量这一事件,它更多地揭示了在全面侵略面前,弱小国家在争取生存时的无奈与悲怆,以及人民为抵抗侵略所付出的惊人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弊”的重量,远比任何微小的“利”都要来得沉重和深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肯定是利大于弊啊,你看常凯申炸毁花园后,黄泛区百姓遭殃,加上河南大旱,加速让中国人民看透国民党反动派的本质,再加上炸毁了花园口,还是没能挡住日本人,你说这算怎么一回事啊,后面淮海战役有多少人民群众是黄泛区出来的?让人民清醒的认识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能,扩大人民战争,这还不够利大于弊么?


图片来自史图馆,1938年决堤花园口,但是到1939年,这根本没有阻挡日军好不好,白白炸毁花园口,战略目的没达到,害苦了百姓,89万人淹死,倾家荡产者480万人,河南冲毁民宅140余万,淹没耕地800万亩,安徽江苏淹没耕地1100万亩,受灾者不计其数。

打仗不想着想办法抗战夺回失地,反而想通过花园口决堤阻止日军进攻步伐,最后还想甩锅给日军,这尼玛什么清新的操作,花园口决堤简直就是蒋委员长抗日的丰功伟绩,永垂不朽。


评论区挂了个太奇葩的果粉,就给大家看一看他的言论。



统一回复下:果粉们看到这答案不爽请点反对加没有帮助,别阴阳怪气的在评论区大放厥词,有评论的时间还不如去给你伟大的蒋总统铜像擦红漆去,有本事就请拿出点有水平的东西来反驳我可行?


最后一次修改了

污蔑抗日国军,抱歉,我从来没有污蔑过抗日的军人,我的抨击对象永远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国民党反动派,不要把四大家族反动派和抗日军人相提并论,他们不配,我也没有像评论区的某些人爬过野人山,找过抗日老兵畅聊,但这并不代表我污蔑国军抗日,下面这张照片是我在安徽芜湖拍摄的,其中一束花是我献的,抗日的军人永远值得缅怀,尊敬和纪念!

user avatar

日军压根就没形成过绵亘包围圈,不借江河根本就打不了歼灭战(南京,中条山),所谓迂回也就是断补给线。国军想跑容易的很,反正又没啥离不开交通干线的重装备,根本不用掘河。

举个例子。防守连云港的东北军112师,徐州失陷之后可谓地地道道的孤军吧?然而112师跟没事人一样在连云港打了好几个月,长期阻挠日军打通陇海线。之后如入无人之境一般经“日占区”撤回第五战区,参加武汉保卫战。。。。。。

你说掘河是为了不被包围?真是脸都不要了。

user avatar

我觉得吧,骂老蒋就骂老蒋,还是别不小心提携日本人,日本人在二战中就是人类之屑:

1938年6月28日,日军掘开苏北运河大堤,苏北数县尽成泽国。

1939年7月,日军掘开冀中主要河流,使永定河、子牙河、大清河等冀中河流暴涨,3个月水都不退,受灾30余县,冀中秋收尽绝,其目的是水淹冀中吕正操部。

1939年8月,日军掘开河南沁河大堤,水淹武陵沁阳。

1942年8月,冀中日军又决堤

到了1943年,这次是山东日军了,为了对付山东八路军,分别掘开卫河、广河河堤,而后一次作战是为了配合细菌部队散步霍乱……

user avatar

现代社会里,巫医把病人治死了,到底算过失杀人还是算“医术有限生老病死情有可原”?


任何支持决堤的人,请搬到黄泛区感受“爱国洪水”。如果忘记初心,为了赢而赢,那么抗日为了啥?所以说抗战後“大接收变大劫收”不是没有原因的。

user avatar

蒋委员长文韬武略岂是尔等果粉能参透的?

到现在还没人出来讲一讲蒋委员长在抗战胜利之后“改道归故”的事情,本果粉之友真是痛心啊,你们想想,委员长既然能水淹日军,怎么会忘记水淹共军?太年轻太简单。

日本投降后,花园口堵口并引黄河回归故道的工程提上日程,1946年2月,黄河堵复工程局成立,3月开始花园口堵口工程。当时,距离黄河决口改道已有8年,这八年也不能让老百姓靠光合作用活着不是?豫皖苏灾区的百姓只能把黄河故道河床内的土地垦为农田,40万人在已经断流的黄河故道里耕作生息,堤坝自从被冲毁后一直没有修复,只有三分之二尚且完好。这时候堵了口,河水会流向新垦的农田,而且由于堤坝千疮百孔,显然会再决口,这不就是要再造一个黄泛区吗?由于旧河道地区由中共控制,新河道地区由国民政府控制,此举可以沉重打击中共的战争潜力。

中共当然同意黄河堵口归故计划,但提出了“先复堤、后堵口”的基本主张,认为先要修筑堤防,整修坝埽,迁移河床居民等,其中任何一项都不是短短几个月可以完成的,必须等故道堤防修复后,再行堵口放水,双方就此事开始撕逼。

1939年,河南日军试图在其占领区修复堤防,但是效果有限。

1946年1月14日,国民党代表抵达解放区就此事谈判,本月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将重建堤防的工程设备运到河南

1946年3月1日,国民党不通知解放区即私自开工堵口。

1946年3月下旬,国共双方开始谈判,4月7日、15日达成《开封协议》与《荷泽协议》,商定堵口与复堤同时进行,堵口合龙日期则视复堤情形而定;迁移居民由行政院发给迁移费;豫鲁两省修防处由中共代表参加。 此时中共已经开展复堤工作,动员解放区百姓修复堤坝。

1946年4月28日,国民党国防部副参谋总长白崇禧亲赴工地督促施工。

1946年5月初,解放前派代表赶赴南京谈判,18日,国共就修复花园口大堤达成《南京协议》,双方同意下游复堤工程尽快开工,材料、工粮款由国民政府从速拨给,堵口工程以不给下游带来水害为前提。

1946年5月21日,国民党在花园口开始抛石,并积极准备开挖引河,拆除汴新铁路、公路,进行合拢放水。

1946年6月26日,国军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为了配合军事进攻,国民党方面一面加紧堵口工程,一面派飞机轰炸解放区的复堤工地。冀鲁豫解放区紧急动员,号召全区人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锹,用血汗粉碎蒋(蒋介石)、黄(黄河)的进攻”,出动30万民工组成的治黄大军日夜奋战在300余公里的大堤上。

1946年6月29日,由于黄河水突然上涨,堵口工程桥桩被破坏,合拢工程才不得不推迟到汛后进行。

1946年7月1日,这天是国民党堵口工程的原预计完工日期。

1946年7月19日,周恩来坐专机飞抵开封,与国民党谈判。下榻于距离开封陇海铁路不远的红洋楼东楼,即现在的国共“黄河归故”谈判旧址。

1947年3月15日,在下游复堤工程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国民党提前强行将大坝堵口合龙,黄河水回归故道,下游两岸老百姓,纷纷自发的拿起锹镐抬筐连夜抢修大堤,连妇女、儿童、老人、和尚、尼姑都上了大堤。

1947年5月4日,国民党在花园口举行典礼庆祝黄河合龙。

1947年5月16日,国民党74师被围歼于孟良崮。

1947年5月17日,国民党驱逐中共驻黄委会代表,标志着双方的谈判彻底失败。

1948年11月,黄泛区500万支前大军支持60万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全歼国民党80万军队。

1949年4月,蒋家王朝GG。


真是同情日本人,你看,共产党412的时候被杀得那么惨,对国民党的尿性那是一清二楚,一面谈判,一面疯狂修堤坝,原因无他,对国民党太了解了,日本人就缺少了这一段人生的经验,他们直到黄河水奔腾而来的时候才真正了解了人性的黑暗:不但被水淹没,还背上了黑锅。

以国民党低下的道德底线和执行能力,他做的唯一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就是完犊子。

user avatar

补充一点内容

@贺仙 同学在这个回答里zhihu.com/question/3094

详细提到了后来 蒋公张罗黄河归故的事儿,讲的非常好。但是有一点没提到的俺要补充一下,就是 蒋公施行黄河归故对中共基层建设的重大意义。

这个黄河归故啊,造成了一个非常厉害的政治影响,就是把黄河中下游的群众和中共的基层空前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为了应对沿着黄河故道滚滚而来的浊流,没别的办法,中共基层干部和当地群众紧紧地拧成了一股绳,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复堤运动”,以及抢险救灾活动。基层干部、军队乃至群众手拉手跳到溃口里堵洪水的事迹最初就是那时候兴起来的,比如中共当时的利津县长王雪亭,就曾带头下溃口,用肉身阻挡洪水。

结果就是,黄河归故的洪水给解放区带来的物质损失是有限的,是有价的;但是形成的基层组织、军民鱼水情是无限的,是无价的。后来的淮海战役,中共能够组织百万群众支前,其实也有先肿桶 蒋公折腾这一场黄河归故打下的坚实基础在内,否则还真的未必搞得起来!

蒋公神策奇计,神策奇计……

———————————————

都别争了啊,都别争了,来看我的答案,今天彻底把花园口这档子破事讲清楚。

要问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首先就要弄清楚到底有多大的利,有多大的弊。

弊的方面大家都清楚的很,那么所谓“利”的方面,也就是炸花园口的军事意义,到底有多大?是真的像某些人吹嘘的那样阻止了日军的进攻呢,还是另有真相?弄清楚了这一点,所谓的利弊问题也就一清二楚了。

首先,国军炸开了花园口,肯定至少主观上认为这样做是“有利的”,那么当时国军所想的“利”,也就是国军的军事目的,究竟是什么呢?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俺自己标注了地图,这个回答就靠着这张地图来讲了。先来看地图:

图上有三条铁路,横向的是陇海路,两条纵向铁路是平汉路津浦路,陇海路与津浦路的交点是徐州,陇海路与平汉路的交点是郑州。陇海路以北,黄河以南,我打的那两个黄点,就是兰封(今兰考)花园口。红色横线覆盖的地区,就是炸开花园口之后大致的黄泛区

1938年的5月16日,日军攻占了徐州,并沿陇海路西进。国军在兰封集结,然后大规模溃败,也就是所谓“兰封会战”。兰封一败,西面的铁路枢纽郑州就直接暴露在了日军的攻击之下。在国军高层的预想中,为了防止日军进占郑州,并从郑州沿平汉铁路机动南下进攻武汉(也就是图中黑圈“一”的路线),国军扒开了郑州和兰封之间,花园口那个位置上的黄河南岸大堤。一时之间,黄流滚滚南泄,阻挡在了郑州以东。

问题来了,如果日军当时真的按照国军预计,想沿平汉路南下,那么扒开花园口的军事意义还可以追认,可以说“阻碍了日军沿铁路线机动”云云,但是日军真的是这样准备的吗?

哀哉,当时日军根本不是这么想的!

占领徐州之后,日军大本营把重点放在了沿津浦路向南的方向上。那几天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沿陇海路向西的行动属于私自行动:

但是,华北方面军却不顾大本营的决定,于6月2日将第十四师团配属给第二军,并下达了向兰封以西地区追击的命令。命令要点是: “一、敌主力有开始向京汉线以西后退的模样。二、方面军决定首先向中牟、尉氏一线追击敌人。三、第二军司令官应一并指挥第十四师团及其配属部队,向上项指定一线追击。另外,令一部迅速挺进切断京汉线。

而向西追击了一段时间之后,华北方面军也命令停止西攻,进行集结:

当第二军第十四、第十六师团进至中牟、尉氏一线时,方面军于6月6日下达《作命甲第三四号》停止追击集结兵力的命令......从以上所述日军的作战计划和行动可看出,日军在进抵中牟、尉氏线时,是执行方面军命令而停止追击的。方面军于6月6日下令停止追击时,中国军队在此时挖掘花园口、赵口的黄河大堤还未出水。日军停止西进是在花园口9日出水之前3日就决定了的,并不是由于黄水所阻。

日军停止西进是在花园口9日出水之前的3日就决定了的,并不是由于黄水所阻。

并不是由于黄水所阻......

其实,日军也曾提出过沿平汉路南下的方案,但早早地就被大本营否决了。日军放弃沿平汉路南下机动,完全是由于兵力不足,平汉线“以西是敌占区,一边排除敌人一边南下非常困难”:

日本大本营陆军部在1938年4月间研究进攻武汉的作战计划时,曾设想以一个军沿平汉路南下, 一个军沿长江西上发动进攻。但这种设想立即被否定。因为,根据当时平汉路方面的情况,如以主力由平汉路南下,需要很大兵力。

那么日军其实打算怎么进攻武汉呢?在大别山南北,沿淮河与长江西进,也就是图中黑圈“二”、“三”的路线。

据此,大本营于5月底制定如下作战准备方案: “一、华中派遣军在6月中、下旬占领安庆,做好以后的作战准备。占领安庆后,编好属于华中派遣军的第十一军,由该军担任沿扬子江作战。二、华中派遣军另派第十三师团占领寿县、正阳关、六安附近,然后进行以后的作战准备。6月底将第二军(约两个师团在7月底前置于华北方面军指挥)转属于华中派遣军,再加上第十三师团,担任沿淮河作战。

炸开花园口之后,黄河水在淮河流域泛滥,于是日军做了点调整,减弱了淮河一路(黑圈“二”),专心集中兵力沿长江(黑圈“三”)进攻武汉了,这对日军战斗力和主力进军时间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这里为了避免某些人嚼舌头,还得补充两点:

第一,日军对武汉主攻方向由淮河向长江的转移,确实给武汉会战国军的防守带来了更大的地利,但这地利不足以(事实上也并未)影响武汉会战的结果,跟黄泛区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相比不值一哂。

第二,确实有学者提出,扒花园口严重破坏了部分日占区的经济和秩序,干扰了日军就地补给、以战养战的计划——不得不说这个学者的观点是真实的,非常的真实,太真实了,这样的学者,我建议拉出去填埋。

所以说,今天常说的国军炸开花园口的主要军事意义,就是所谓干扰日军机械化部队沿铁路机动,使日军由南下变为西进,为保卫武汉争取时间,其实是并不存在的,是国军的误判。至于其他的所谓形成了中日隔黄泛区对峙的态势等等,更是捕风捉影,打哪指哪,添点笑料罢了。

综上所述,炸花园口在军事上根本就没拿到几分“利”,于抗日几无贡献,又遑论利弊谁大呢?

这个炸花园口在近代史上最大的影响,还是让豫皖苏广大人民彻底认清了国民政府腐败透顶、颟顸无能、疯狂残忍的真面目。不光是炸花园口,抗战结束后,先肿桶 蒋公又张罗着“黄河归故”,把黄河故道上有“赤化”嫌疑的广大群众,又用洪水好好冲刷了一遍,如此神策奇计,真是千载未有,旷古所无,呜呼 蒋公,真乃“完人”——他要是不完,那天底下就没有该完的人了!

怎么样,明白了吗?

(所有引文均引自马仲廉先生《花园口决堤的军事意义》,《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4期)

user avatar

这招叫壮士断腕

但是蛇咬的是腿

user avatar

战争是敌对双方生与死的较量,你死我活是最高原则和最大军事目的。从战争全局出发,如果对战局有利,即使自己承担一些牺牲也是必须的,因而也是值得的。站在今天的意义上,如同否定论者所做的一个大胆的假设一一大敌当前之时,国民政府通过发动民众尤其是豫皖苏三省民众全面抗战就可以避免决堤,这似乎永远只能是一种假设。因为从国民政府被迫走上抗日道路的经过来看,企盼它在某一阶段或某一战役中忽然改变其一贯的指导方针,是不可能的。因此,分析抗战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的抵抗行为,不能不坚持是否有利于抗日大局这么一个基本的依据。然而,在豫东战役还有机可乘,而且日本大批援军还没有抵达的时候,中国军事领导机关就决定撤兵而实施决堤放水,其借以保存实力的片面性动机又是必须指出并应该予以谴责的。诚如张宪文在具有开创意义的民国史研究专著《中华民国史纲》里所说:“花园口决堤事件,虽然在军事上给日军沿陇海路西进,转由平汉路进攻武汉造成困难,使第14、16师团处于困境...却给豫、皖、苏三省人民造成严重灾难。”因此,尽管在宣传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然而,历史事实是歪曲不了的,蒋介石逃避不了广大人民的谴责”。

黃河決口情形及預擬宣傳方案,九日二十時掘口處被水衝開,已達四十尺,水深丈餘,浪高三尺,京水鎮一帶已成澤國,預料明晨水勢可達隴海線。此間已擬定對外宣傳電文大意爲敵佔據開封後繼續西犯,連日在中牟附近血戰,因我軍誓死抵抗且陣地堅固,敵終未得逞。中牟以北將黃河南岸大堤掘口,沖毀我陣地,淹斃我大軍。如氾濫確已成功,當即披露。併呈

鑒核。

user avatar

如果扒花园口是错的,那么老蒋抓壮丁打日本人也是错的。壮丁本来不是职业兵,也是平民啊。简单讲,扒花园口错了,那么抗日也错了。我不是拿抗日的大帽子砸你。如果黄泛区人民表示,愿意活下来拿良民证,也不应该把他们通通枪毙吧。在日占区拿良民证的中国人多了去了。我只是认为扒花园口跟抗日是一边的,扒花园口错,抗日也错。那你说可不可以不扒花园口,但抗日?呵呵,花园口一案,被骂了这么多年,你见过现在官方的替代方案吗?军校的教材里有吗?都是民间军事家在那里赌咒发誓。

user avatar

从短期来看弊大于利,从长期来看利大于弊。


从短期来看,这造成了河南民众与执行决堤的国军兄弟产生了一些矛盾,甚至有老百姓帮着日军缴国军械的极端案例发生,给世界反法西斯战线抹了黑;


但是从长期来看,却是大大有利的——毕竟没有蒋介石花园口决堤,后来以黄泛区人民为首的全国民众也不会那么积极的参军支前,三年就把蒋记匪帮给给赶到小岛上去。


花园口决堤,对中华民族利在千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花园口决堤事件,是抗日战争中一个极其悲惨且复杂的历史事件,其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细致地梳理事件的起因、过程、直接后果以及长远影响。事件的背景:为何要炸花园口?1938年6月,日军大举进攻,直指徐州,企图迅速占领中国东部地区.............
  • 回答
    关于抗战期间炸开花园口堤坝的必要性,至今仍是历史上一段沉重而复杂的话题,充斥着争议与哀伤。站在当下审视,或许会觉得这是不近情理之举,但如果将自己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生死存亡的年代,或许能体会到当时国民政府所面临的绝望与艰难抉择。1938年,日军的攻势如同潮水般席卷而来,中华民族的命运岌岌可危。日军在.............
  •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华的铁蹄踏遍中国大地,罪行累累,其中,由石井四郎领导的“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即“731部队”)所犯下的罪行,尤为令人发指,简直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这支部队并非为了防疫,而是以科学研究为幌子,对无数中国同胞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将人的生命尊严践踏到了尘埃里。他们的实验内容.............
  • 回答
    抗日战争,这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生死存亡之战,其残酷程度很大程度上源于当时中日两国在军事装备上的巨大鸿沟。简单来说,这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差距,更是技术、质量、生产能力乃至战略运用上的全方位碾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步枪与轻重机枪:数量之外的质量鸿沟抗战初期,中国军队的主力步枪.............
  • 回答
    说起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给咱们中方将领起外号的事儿,这事儿确实有,而且挺有意思的,背后也折射出当时的一些情况。不过,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种特别直接、脸谱化的外号,日军给咱们将领起的外号,更多的是一种 基于观察、评估,有时候也带有轻蔑或者忌惮的“称呼”。这些称呼,咱们现在看来,与其说是“外号”,不如说是 .............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烽火岁月中,关于是否应该组织儿童团对抗侵略者,这是一个复杂而沉重的问题,牵涉到国家存亡、民族大义,以及对儿童生命与未来的考量。我们首先要认识到,那个年代的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日本侵略者以野蛮的武力,在占领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普通民众,无论男女老少,都承.............
  • 回答
    在抗日战争期间,少林寺作为中国重要的佛教寺院和传统武术发源地,确实还在继续它的宗教使命,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普度众生”的功能,但其表现形式与和平时期有所不同,更加体现在精神支持、文化传承和直接的抗战援助上。要详细讲述这一时期少林寺的“普度众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 精神慰藉与信仰力量的.............
  • 回答
    十四年抗日战争,这段漫长而沉重的历史,不仅对饱受战火摧残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也对战争的另一方——日本国民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将日本本土国民与中国大陆的老百姓放在一起比较,可以更清晰地勾勒出战争在两个国家不同社会层面留下的印记。日本本土国民的生活:战争初期,日本国内的宣传机器开足马力,描.............
  • 回答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取得完全胜利的第一次。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国共两党作为抗战的主力,也为这场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要清晰地界定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上的贡献和牺牲,需要一个细致的梳理和比较。国.............
  • 回答
    说起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的战略重心和部署,那真是一门很有门道的学问。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日本在正面战场上倾尽全力,但却似乎对被当时普遍认为是中共大本营的延安,采取了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没有进行大规模、毁灭性的进攻?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绝不是简单的“顾忌”或者“漏网之鱼”。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军统,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充满争议但也无法回避的名字。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抗日战争年代,这个由戴笠领导的情报组织,确实在国民政府的体系内扮演了极其特殊的角色。要说他们的贡献,那得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掰开了讲,而且得尽量放下“AI味儿”,用更有人情味儿、更接地气的语言来叙述。一、 刺探日伪情报,为正面战场提供.............
  • 回答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是否继续给日本还债,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简单地说,事情并非“是”或“否”那么绝对,而是涉及到一些微妙的财政和国际关系操作。首先,我们要明白,国民党政府在抗战爆发前,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并非立刻就与日本断交,更谈不上全面战争。即便到了1937年“七七事.............
  • 回答
    关于“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一直给日本赔庚子赔款”的说法,这是一个在历史讨论中时常出现的观点,但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史实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确“庚子赔款”的来龙去脉。庚子赔款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中规定的赔偿款项。这笔巨额赔款以白银为单位,对当时积贫积弱的.............
  • 回答
    国民党高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指挥集团,其表现可以说是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要评价“有多糟”,需要分阶段、分维度地来看待,并且需要剥离掉一些过度简化或标签化的论调。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和主要抗日力量,其高层指挥集团的整体表现,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也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
  • 回答
    二战期间,韩国人民当然没有停止过对日本侵略者的反抗,只不过他们的“战争”形式与我们熟知的战场对抗有所不同。因为当时朝鲜半岛早已被日本殖民统治,韩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并不存在,所以也就没有以国家名义直接参与到二战的正面战场。然而,这绝不意味着韩国人民袖手旁观。恰恰相反,在那段屈辱的历史时期.............
  • 回答
    在中国近代史上,抗日战争、三年内战、朝鲜战争以及中越战争这几个关键时期,中国军队的组织和管理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其中关于“督战队”的存在与否以及其具体运作,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军事制度以及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督战队”这个词的含义。.............
  • 回答
    印度在英国殖民期间确实爆发了许多反抗行动,其中许多都可以与中国的抗日战争相媲美,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这些反抗行动的规模、性质和持续时间各不相同,但都指向同一个目标: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以下是印度在英国殖民期间一些主要的反抗行动的详细描述:1.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Sepoy Mut.............
  • 回答
    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争取解放的艰苦岁月中,无数英勇的中国军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荡气回肠的篇章。那些感人至深、血性贲张的故事,至今仍回响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我们。抗日战争:绝不后退的钢铁洪流1937年,卢沟桥的炮声拉开了全民抗战的序幕。在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斗争中,中国军人以“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提出了许多宏伟的抗日战略构想。然而,在可行的战术方案层面,两者都显得捉襟见肘,存在诸多不足。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一、战略构想的提出与基础分析在分析为何战术方案不足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为何战略构想能够提出。.............
  • 回答
    关于“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教育投入经费仅次于军费”的说法,我们需要仔细考量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文献来判断其真实性。首先,要明确一点,将教育经费与军费进行直接的“仅次于”的比较,需要非常谨慎。 在长期的战争状态下,军费必然是国家财政支出中占据最大头的部分,这是毋庸置疑的。国民政府在长达八年的全面抗战中,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