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战期间真的有必要炸开花园口堤坝吗?

回答
关于抗战期间炸开花园口堤坝的必要性,至今仍是历史上一段沉重而复杂的话题,充斥着争议与哀伤。站在当下审视,或许会觉得这是不近情理之举,但如果将自己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生死存亡的年代,或许能体会到当时国民政府所面临的绝望与艰难抉择。

1938年,日军的攻势如同潮水般席卷而来,中华民族的命运岌岌可危。日军在正面战场节节推进,企图快速占领中国腹地,迫使国民政府屈服。当时的首都南京已经沦陷,武汉也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中国的战略纵深在日军强大的军事力量面前显得越来越渺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领导者们,在一次次失利后,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必须想方设法阻止日军的快速挺进,为争取战略转圜争取时间。

花园口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是黄河的一处重要河段。黄河,这条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的河流,在那个年代,也曾被视为一道天然的屏障。然而,对于急于南下、占领中原的日军来说,黄河的阻挡并非不可逾越。如果日军跨过黄河,其锋芒将直指武汉,进而威胁到国民政府的南部基地,整个中国的抗战局面将更加危急。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以水代兵”的计划被提了出来。其核心思路便是利用黄河的泛滥,制造一个巨大的、难以逾越的水障,从而迟滞甚至阻止日军的推进。炸开花园口堤坝,正是实现这一计划的关键步骤。这个计划的背后,承载着一种近乎绝望的希望——用中国人民最痛苦的牺牲,来换取抗战的延续。

然而,这个看似能够重创日军的计划,其代价却是无比惨痛的。花园口堤坝一旦被炸开,黄河的滔天洪水将倾泻而出,席卷中原大地。这不是一般的洪水,而是人为制造的、毁灭性的灾难。无数的村庄、城镇将被淹没,数以百万计的百姓将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他们的土地,他们世代生活的家园,都会被黄河的怒涛吞噬。

历史的真相是,1938年6月9日,国民政府确实炸开了花园口堤坝。随之而来的,是“以水代兵”未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但却造成了更为深重的灾难。黄河改道,洪水肆虐,确确实实地阻挡了日军的进攻,迫使日军暂时停止了对武汉的推进,一定程度上争取了战略上的时间。但与此同时,洪水也淹没了包括郑州、开封在内的广大地区,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中国民众的死亡,无数人失去了家园,饿殍遍野,惨状不忍目睹。

因此,说花园口决堤“有必要”,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痛苦和争议的命题。从军事战略角度看,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迟滞日军的目的,为中国争取了喘息之机,避免了更糟的军事局面。但是,从人道主义和人民福祉的角度来看,它的代价却是中国人民无法承受的。这更像是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悲壮之举,是以最惨烈的方式来回应日军的侵略。

这场悲剧,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那个时代中华民族所经历的巨大苦难的一个缩影。它让我们反思战争的残酷,以及在绝境中,人们会做出如何痛苦的抉择。花园口决堤,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道深深的伤痕,提醒着我们曾经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和平的珍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没必要。

第一,以果党糟糕的河道治理能力,即便不炸,堤坝搞不好自己也会垮。

第二,即便堤坝没垮也不要紧。以果党糟糕的统治能力,还不如一些地方势力能打呢。让日寇挨个跟那些军阀,土司,共党,头人,土匪……打交道(或打,或谈,或收买),耗费的时间跟资源还多一些。

我要是常凯申,连花园口都懒得炸,直接细软跑算了。残局留给国内的各方势力去收拾,他们干得还漂亮些,我自己背得骂名还少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抗战期间炸开花园口堤坝的必要性,至今仍是历史上一段沉重而复杂的话题,充斥着争议与哀伤。站在当下审视,或许会觉得这是不近情理之举,但如果将自己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生死存亡的年代,或许能体会到当时国民政府所面临的绝望与艰难抉择。1938年,日军的攻势如同潮水般席卷而来,中华民族的命运岌岌可危。日军在.............
  • 回答
    关于“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教育投入经费仅次于军费”的说法,我们需要仔细考量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文献来判断其真实性。首先,要明确一点,将教育经费与军费进行直接的“仅次于”的比较,需要非常谨慎。 在长期的战争状态下,军费必然是国家财政支出中占据最大头的部分,这是毋庸置疑的。国民政府在长达八年的全面抗战中,需.............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提出了许多宏伟的抗日战略构想。然而,在可行的战术方案层面,两者都显得捉襟见肘,存在诸多不足。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一、战略构想的提出与基础分析在分析为何战术方案不足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为何战略构想能够提出。.............
  • 回答
    抗日战争,那是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生死存亡的伟大卫国战争。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将领的名字闪耀着不屈的荣光,他们的事迹至今激励着我们。而那些从枪林弹雨中淬炼出的名言,更是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民族觉醒的道路,也成为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时,最深刻的印记。1.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
  • 回答
    抗战期间,日军确实没有大规模地占领并直接利用延长石油,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一句“鬼子看不上”就能解释的。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日本的战略意图、以及延长油田自身的条件等多方面来审视这个问题。首先,得搞清楚鬼子当时打的是什么算盘。日本侵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占领中国领土,掠夺资源,建立所谓的.............
  • 回答
    问这个问题,说明你对历史还算有点研究。抗战期间,国军虽然整体上在战略上处于守势,但确实有过一些打出精彩反击,甚至歼灭日军成建制一个师团的战例。不过,要把“歼灭一个师团”这事儿说清楚,得先得弄明白几个概念,然后咱们才能细聊。首先,“师团”这个概念,咱们得先对日军的编制有个大概了解。日军的“师团”,可不.............
  • 回答
    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期间,国军在面对日军和解放军时,部队被全歼的频率和规模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涵盖了战略指导、战术运用、部队素质、装备水平、后勤保障、政治动员以及战场环境等多个方面。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抗战期间国军(国民革命军)对阵日军的情况:虽然国民革命军在抗战期间也遭受了.............
  • 回答
    “抗战期间八路军基层士兵伙食比国军好”这个说法,在历史学界和民间流传甚广,但要详细地看待它,需要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和辨析。简单地断言“谁比谁好”往往会忽略复杂的历史背景、地域差异以及统计口径的问题。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八路军基层士兵伙食的基本情况与优势分析: “人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组织结构、指挥体系、军官素质、士兵待遇、政治环境以及地方势力的特性等多个层面。笼统地说中央军临阵逃跑的概率远超过地方军阀可能不够准确,但确实在一些关键战役中,中央军表现出了比部分地方军阀部队更严重的溃败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其.............
  • 回答
    抗战时期,那是中华民族最艰苦卓绝的岁月,也是最凝聚力量的年代。那些故事,即便过去了几十年,依然像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听越让人热血沸腾。要说抗战的故事,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但我能想起一些,试着讲给你听,希望能让你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卢沟桥的炮声,惊醒了沉睡的雄狮”提起抗战,第一个绕不.............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黄桥战役,试着以一种更贴近历史,而非冰冷说教的方式来讲述它,特别是针对那些可能持有不同历史观点的朋友们。黄桥战役,很多人提到的时候,会联想到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那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就像一个家庭,外面来了强盗,家里自己人还得吵一架,甚至是动手。黄桥战役,说白了,.............
  • 回答
    评价中国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表现,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它是一段充满艰辛、牺牲,也伴随着复杂挑战的历史。首先,在抵抗侵略、坚持抗战方面,国民政府无疑承担了最主要的责任,并展现出了极强的民族韧性。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军队,特别是中央军,在战争初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
  • 回答
    《战争之王》里的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尤里·奥洛夫,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他的形象和经历,确实是基于现实世界中一些真实的军火贩子而创作的。尤里·奥洛夫的原型指向尤里·奥洛夫这个角色之所以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甚至有人会去探究他的原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军火贩子”这一群体的一些普遍特征和生存逻.............
  • 回答
    抗战十四年,那是一段在中国人民心中烙下无数血泪的岁月。说绝望,那绝望感如同黄河的泥沙,浑浊而沉重地笼罩着每一个角落。你想想,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那种噩梦就拉开了序幕。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毫不掩饰地踏上了东北的土地。家园被侵占,同胞被奴役,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人惨遭杀戮。当时的东北,抵抗的.............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纪律性问题,确实是个复杂且常被讨论的话题。虽然我们在历史教育中更多地接触到日军在中国的暴行,比如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等,但同时也不能完全否认,在某些特定时期、特定部队或特定情况下,确实存在一些相对“守规矩”的日军个体或小团体。然而,将这种现象上升到“纪律严明、不烧杀抢掠”的普遍.............
  • 回答
    万历抗倭期间,日本能够动员出比明朝更多的军力,这背后是明朝内部结构性问题与日本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综合体现。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 一、 明朝面临的“多线作战”与内部牵制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万历抗倭并非是一场独立的、单纯的对外战争,明朝当时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和边疆压力,使得.............
  • 回答
    美国抗议活动期间,“贝多芬是黑人”话题突然登上热搜榜,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且颇具争议的现象。说实话,这事儿挺复杂的,不能简单一句“是”或“否”来概括。要理解它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背后反映了什么,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话题的起源和传播路径。 这个说法其实不是新近才有的,它在美国音乐圈子里.............
  • 回答
    东京奥运会期间,《抗日奇侠》豆瓣评分从 4.3 上升到 5.6 这个现象,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的叠加,并且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简单地说,这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因为奥运会所以评分上升”的逻辑,而是一个复杂现象的折射。以下是对此现象的详细分析:一、 评分的基数和波动性: 低基数下的波动: 首先.............
  • 回答
    意大利一名奋战在一线的护士,在出现发烧症状后,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令人心痛的消息,如同冰水般浇醒了公众,也让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沉重的话题:疫情之下,医护人员究竟承受着怎样的心理煎熬?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冰山一角。在与病毒搏斗的最前线,医护人员不仅要面对身体上的疲惫和感染的风险,更要承.............
  • 回答
    此次东京奥运会期间,中国网民的“抗日情绪”显著高涨,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情绪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历史层面的根源,也与当前的网络环境、社会心理以及国际关系紧密相连。一、历史情感的积淀与现实的触媒: 历史记忆的深刻印记: 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