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战期间,国共为何能提出很多抗日战略构想,却提不出可行的战术方案?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提出了许多宏伟的抗日战略构想。然而,在可行的战术方案层面,两者都显得捉襟见肘,存在诸多不足。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

一、战略构想的提出与基础分析

在分析为何战术方案不足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为何战略构想能够提出。

民族危机下的共同目标: 日本的全面侵华,触及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底线。在生死存亡关头,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必须以抗日作为首要任务和政治合法性的来源。这使得他们能够从宏观层面提出“持久战”、“人民战争”、“正面战场”等战略目标,以回应民族的呼唤和国际舆论的压力。
对战争性质的认识差异但目标一致:
国民党: 作为执政党,其战略构想很大程度上基于“以空间换时间”,希望通过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争取国际援助,最终实现反攻。其“正面战场”战略,试图依托国力、军力优势与日军进行战略决战或消耗战。
共产党: 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和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强调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以弱胜强。其“持久战”的提出,则是一种对长期艰苦斗争的预判和准备。
政治宣传与国际影响: 提出宏大的战略构想,不仅是对国内民众的动员,也是向国际社会展示抗日决心和战略蓝图,争取国际援助和支持的重要手段。

二、为何战术方案提出困难,存在不足?

尽管战略构想宏大,但到了具体的战术层面,国共双方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导致提出的战术方案往往难以有效落地或存在严重缺陷。

1. 国民党方面战术方案的局限性:

“以空间换时间”战略下的军事局限:
装备和技术落后: 国民党军队虽有接受西方训练和装备的“精锐”部队(如税警总团、教导总队等),但总体而言,武器装备、技术水平、后勤保障与日军存在巨大代差。这使得在正面战场上与日军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阵地战或运动战时,往往难以取胜。例如,日军的炮兵、航空兵以及坦克部队的优势,使得国民党军队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也很难抵挡。
指挥系统僵化与效率低下: 国民党军事指挥系统庞大而复杂,层层官僚,加之派系林立,命令传达和执行效率不高。很多优秀的战术设想,在层层汇报、审批和执行过程中被扭曲或根本无法实施。
训练水平参差不齐: 虽然部分部队接受过较好的训练,但绝大多数部队的训练水平仍然不高,士兵的军事素养、战术执行能力、战场应变能力都难以胜任复杂多变的战术要求。
兵力配置与兵种协同问题: 由于装备和训练的限制,国民党军队在兵力配置上常常“重步兵、轻炮兵、缺空军”,导致在关键战斗中,炮火支援不足,空地协同更是难以实现。
战略预备队与战术机动性不足: 过于依赖固守阵地,缺乏有效的战略预备队来应对战场的突变。即使有战术上的突破,也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术机动,扩大战果。
后勤保障的困境: 战争的持续消耗,使得国民党政府本已脆弱的经济基础不堪重负,后勤保障能力不断下降。很多精心设计的战术方案,因为无法获得充足的弹药、粮草、运输等支持而无法实施。
内部腐败与士气问题: 部分部队存在腐败现象,军官贪污克扣,士兵待遇低下,导致士气不高,影响了战术执行的积极性。

思想观念的保守与对敌认识的偏差:
依赖正规战的思想根深蒂固: 尽管日军的强大,但国民党军事领导层仍然倾向于依靠传统正规战来对抗。对于如何运用游击战、麻雀战等非对称战术,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对日军的战术手段缺乏深入研究和有效应对: 日军在战争初期展现出的快速推进、立体协同作战等高超战术,国民党军队往往难以有效应对。例如,日军的“闪电战”和对重点城市的快速占领,让国民党军队的“以空间换时间”战略显得被动。

2. 共产党方面战术方案的局限性:

“人民战争”战略下的客观制约:
缺乏正规军事力量和装备: 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八路军、新四军)在战争初期,武器装备极其简陋,甚至连基础的步枪、子弹都严重匮乏。这使得他们无法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大规模的正面交锋,更无法实施需要重武器支援的复杂战术。
战略目标的局限性: 共产党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建立根据地、发展壮大自身力量,最终夺取胜利。因此,他们的战术更多地集中在消耗日军、打击伪军、巩固根据地等层面,而非大规模歼灭战。
人员素质的限制: 虽然共产党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出色,士兵忠诚度高,但士兵的文化水平、专业技能和军事素养相对较低,难以掌握和执行复杂的战术动作。
后勤保障的极端困难: 根据地往往被日军封锁,后勤补给困难重重。军队的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给自足,这限制了战术的选择范围。

对现代战术理解的滞后:
对机械化、空地协同等现代战争要素的缺乏实践经验: 共产党军队主要依靠步兵和简单的火力,对于大规模的机械化作战、空地协同作战等现代战术构想,虽然在理论上有认识,但在实践中缺乏条件去检验和完善。
游击战的局限性: 虽然共产党在游击战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游击战的本质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其战略效果在于消耗和牵制,很难在战术层面取得决定性的歼灭战。在某些情况下,过于强调游击战,也可能错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机会。
“集中优势兵力”原则在小规模作战中的应用难度: 共产党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但由于兵力分散于广阔的根据地,加上日军的快速反应,在具体战术层面,能够实现“集中优势兵力”并获得全胜的条件并不常见。更多时候是小规模的战斗。

3. 国共合作与摩擦对战术方案的影响:

缺乏有效的统一指挥与协调: 尽管名义上是合作,但国共两党在军事指挥上各自为政。国民党军队不信任共产党,共产党也对国民党军队的指挥和决策持怀疑态度。这种分裂的指挥体系,使得许多联合抗日的战略构想,在具体的战术层面难以协同和执行。例如,在某些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战术调动并没有提前告知或协同共产党军队的行动。
情报共享与战术情报分析的不足: 由于政治上的不信任和信息不对称,双方在情报共享和战术情报分析方面存在很大不足。这使得对敌人的了解和战术预判都受到影响。
资源分配的矛盾: 双方都希望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国际援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双方在军事合作上的默契。

4. 社会经济基础的限制:

整体国力羸弱: 中国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整体经济和工业基础薄弱,无法支撑大规模、高强度的现代化战争。这直接限制了双方在战术层面能够运用的武器装备和技术手段。
工业化程度低: 无法大规模生产先进武器装备,也无法提供持续稳定的后勤保障。

5. 缺乏实践经验与理论创新不足:

中国军事思想的转型期: 中国军队在经历长期的封建战争后,正在向近代化和现代化转型。在适应现代战争的战术思想和实践经验上,仍然处于学习和摸索阶段。
对近代战争战术的理解不深: 西方现代战争的战术理念在当时中国仍然是新生事物,很多优秀的战术理论并未完全消化吸收,更谈不上创新和发展。

总结:

抗战期间,国共双方之所以能提出许多战略构想,是因为民族危机激发了共同的抗日目标,并需要对外展示决心。然而,在战术层面,却因以下几个核心原因难以提出可行的方案:

国民党: 装备和技术劣势、指挥系统僵化、训练水平参差不齐、后勤保障不足、思想观念保守,使得其宏大战略难以转化为有效的战术执行。
共产党: 武器装备极其简陋、军事力量薄弱、对现代战术理解滞后,使得其“人民战争”战略的许多战术构想只能停留在理论或小规模实践层面。
国共合作的局限性: 缺乏统一指挥、政治互信不足,严重影响了战术层面的协同与配合。
整体国力制约: 中国落后的经济和工业基础无法支撑现代战争所需的物质和技术条件。

因此,尽管双方都有为国捐躯的将士和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但受制于客观条件和历史局限,许多伟大的战略设想,最终未能有效地转化为战场上制胜的战术。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抗战前期,中国战场整体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虽然有许多英勇的战役,但难以取得战略性的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战术需要大量优秀的士兵来实施,而不是依靠少数军中的精英,二战中中国的困局不是战略家太少,而是高素质的士兵太少。

第一点,士兵的出身,日本在37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高达80%以上,士兵基本具有高中级别的知识水平,而国民党的壮丁,共产党的农民兵均远逊于此,大部分中国士兵甚至都不知道怎么保养武器,射击也缺乏训练,人数相近的小规模遭遇战基本全是中国吃亏,共军总躲草丛等着德玛西亚日军小股部队不是没原因的,正面刚不过啊。即使是国军精锐,面对日军也堪堪打个平手。

第二点,士兵的体格,日本普通人虽然生活谈不上多好,但是好歹是一号小强,士兵的营养还是能得到保障的。

这是日军厨房,可以看得出士兵的体格不错

这是国府的壮丁,拼刺刀基本要三四个中国士兵才能打得过日本兵,如果他们能撑到拼刺刀的话。

第三点,士兵的技能,只说一点,日军的工事。日军对工事极为重视,设计合理,施工质量高,有效减少了伤亡。

上图是的松山战场遗址,60多年过去了,依旧可见密如蛛网的交通壕

极为隐蔽的坑道,弯腰即可进入

1946年九三学社的方国瑜教授曾进入日军工事遗址,这样描述日军堡垒

敌堡垒主体构筑,大部分为三层,上作射击,下作掩蔽部或弹药粮食仓库;更于下层掘斜坑道,其末端筑成地下室,又有于下层之四周筑地下室者。堡垒上掩盖圆径至70厘米之木桩,排列成行,积四五层,上铺30毫米厚的钢板数层,积土厚逾1米,虽山炮命中,亦不能破坏此坚固工事。堡垒出地面之四周,安置盛满沙石之大汽油桶,排列三重,桶间复加钢板数层,桶外被土,故150毫米榴弹重炮命中不能破坏,内部所受之震荡亦微。堡垒内三层之间,亦盖以圆木径50厘米者二三层,故上层倒塌不致影响下层。”

日军阵地的简单示意图

除去坚固主堡内的重机枪,子堡及侧射堡内还有轻机枪,交通壕内有步枪、掷弹筒,主堡后有迫击炮阵地。阵地前有铁丝网,鹿砦,地雷及陷阱。可见构筑之精细,即使放在今天也堪称部队的模范教材,中国军队的每一步推进,都要付出血的代价。驻守松山的日军约1300人,其中还有400人左右的轻重伤员,而中国军队阵亡了近4000人才攻克此处。类似的还有八路军的关家垴之战,日军的工事极大的限制了中国军队的战术发挥,即使是共军中的精锐也无法撼动。

共军权衡再三,算了,还是断交通线饿死日军吧。注意到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拔掉的日军据点屈指可数,大部分被拔掉的据点也在日军难于支援的占领区外围。

工事的差距远远不是战略能解决的问题,中国一方面缺少足够强大的火力撕开日军的工事,另一方面自己构筑工事的能力和日军相比几乎不值一提,所以阵地战中被吊打绝对不是偶然,国军的一字型战壕我就不吐槽了。共军的工事只能说够用,跟日军还是有质的差距,毕竟普通士兵的素质放在那里,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中国农村当时太特么缺水泥,县城里面有几座水泥建的楼就算不错,共军也只能用土木工事凑合了。

第四点,士兵的意志。日军和共军的精神力量都比较强大,洗脑工作做得好,国军这种还是不黑了,少数部队能和日军血战到底,大部分士兵只想怎么活下去,这能实施战术才奇怪了。前面说到共军躲草丛打日军的埋伏,日军的则直接伪装成共军钻进了草丛,一百二十四个日伪军就敢端八路军的总指挥部,附近八路军人数是其百余倍,最后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阵亡,虽然是敌人,但确实勇气非凡。

第五点,武器装备。战术的实施和武器关系莫大,美军可以用直升机伞降突袭,恐怖分子就学不会,只能路边埋个IED坑一坑王师。同样,中日军队的武器差距也导致了战术的不同,日军有足够的火炮机枪,所以可以压制中国军队,掩护其步兵突进至冲锋距离,这种情况下,中国军队的战术只有躲在战壕等炮击结束。枪炮不如人,战术无从谈起,共军往往以短促火力压制加白刃近战,这样日军的机枪和掷弹筒便很难发挥作用。国军的主动出击较少,防守反击算是不错的战术,毕竟国军师承日本,都特码喜欢正面强攻和集团冲锋,刚正面绝对要吃亏。

二战中中国军队的战术受到的限制因素太多,共军草丛德玛西亚流算得上是性价比最高的,其余的打法都无法很好的避开日军的优点,但是草丛德玛西亚流不是什么地方都能用的,在塔下就只能死磕了。

后来的解放战争国共还算的上是硬件水平接近的对手,这时候战术水平的差距就出来了。林彪总结出了六大战术原则: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这算是轻步兵战术的巅峰了。共军惯用运动、打援和包围,国军还是老一套打法,彻底悲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