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战期间,国共为何能提出很多抗日战略构想,却提不出可行的战术方案?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提出了许多宏伟的抗日战略构想。然而,在可行的战术方案层面,两者都显得捉襟见肘,存在诸多不足。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

一、战略构想的提出与基础分析

在分析为何战术方案不足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为何战略构想能够提出。

民族危机下的共同目标: 日本的全面侵华,触及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底线。在生死存亡关头,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必须以抗日作为首要任务和政治合法性的来源。这使得他们能够从宏观层面提出“持久战”、“人民战争”、“正面战场”等战略目标,以回应民族的呼唤和国际舆论的压力。
对战争性质的认识差异但目标一致:
国民党: 作为执政党,其战略构想很大程度上基于“以空间换时间”,希望通过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争取国际援助,最终实现反攻。其“正面战场”战略,试图依托国力、军力优势与日军进行战略决战或消耗战。
共产党: 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和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强调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以弱胜强。其“持久战”的提出,则是一种对长期艰苦斗争的预判和准备。
政治宣传与国际影响: 提出宏大的战略构想,不仅是对国内民众的动员,也是向国际社会展示抗日决心和战略蓝图,争取国际援助和支持的重要手段。

二、为何战术方案提出困难,存在不足?

尽管战略构想宏大,但到了具体的战术层面,国共双方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导致提出的战术方案往往难以有效落地或存在严重缺陷。

1. 国民党方面战术方案的局限性:

“以空间换时间”战略下的军事局限:
装备和技术落后: 国民党军队虽有接受西方训练和装备的“精锐”部队(如税警总团、教导总队等),但总体而言,武器装备、技术水平、后勤保障与日军存在巨大代差。这使得在正面战场上与日军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阵地战或运动战时,往往难以取胜。例如,日军的炮兵、航空兵以及坦克部队的优势,使得国民党军队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也很难抵挡。
指挥系统僵化与效率低下: 国民党军事指挥系统庞大而复杂,层层官僚,加之派系林立,命令传达和执行效率不高。很多优秀的战术设想,在层层汇报、审批和执行过程中被扭曲或根本无法实施。
训练水平参差不齐: 虽然部分部队接受过较好的训练,但绝大多数部队的训练水平仍然不高,士兵的军事素养、战术执行能力、战场应变能力都难以胜任复杂多变的战术要求。
兵力配置与兵种协同问题: 由于装备和训练的限制,国民党军队在兵力配置上常常“重步兵、轻炮兵、缺空军”,导致在关键战斗中,炮火支援不足,空地协同更是难以实现。
战略预备队与战术机动性不足: 过于依赖固守阵地,缺乏有效的战略预备队来应对战场的突变。即使有战术上的突破,也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术机动,扩大战果。
后勤保障的困境: 战争的持续消耗,使得国民党政府本已脆弱的经济基础不堪重负,后勤保障能力不断下降。很多精心设计的战术方案,因为无法获得充足的弹药、粮草、运输等支持而无法实施。
内部腐败与士气问题: 部分部队存在腐败现象,军官贪污克扣,士兵待遇低下,导致士气不高,影响了战术执行的积极性。

思想观念的保守与对敌认识的偏差:
依赖正规战的思想根深蒂固: 尽管日军的强大,但国民党军事领导层仍然倾向于依靠传统正规战来对抗。对于如何运用游击战、麻雀战等非对称战术,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对日军的战术手段缺乏深入研究和有效应对: 日军在战争初期展现出的快速推进、立体协同作战等高超战术,国民党军队往往难以有效应对。例如,日军的“闪电战”和对重点城市的快速占领,让国民党军队的“以空间换时间”战略显得被动。

2. 共产党方面战术方案的局限性:

“人民战争”战略下的客观制约:
缺乏正规军事力量和装备: 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八路军、新四军)在战争初期,武器装备极其简陋,甚至连基础的步枪、子弹都严重匮乏。这使得他们无法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大规模的正面交锋,更无法实施需要重武器支援的复杂战术。
战略目标的局限性: 共产党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建立根据地、发展壮大自身力量,最终夺取胜利。因此,他们的战术更多地集中在消耗日军、打击伪军、巩固根据地等层面,而非大规模歼灭战。
人员素质的限制: 虽然共产党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出色,士兵忠诚度高,但士兵的文化水平、专业技能和军事素养相对较低,难以掌握和执行复杂的战术动作。
后勤保障的极端困难: 根据地往往被日军封锁,后勤补给困难重重。军队的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给自足,这限制了战术的选择范围。

对现代战术理解的滞后:
对机械化、空地协同等现代战争要素的缺乏实践经验: 共产党军队主要依靠步兵和简单的火力,对于大规模的机械化作战、空地协同作战等现代战术构想,虽然在理论上有认识,但在实践中缺乏条件去检验和完善。
游击战的局限性: 虽然共产党在游击战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游击战的本质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其战略效果在于消耗和牵制,很难在战术层面取得决定性的歼灭战。在某些情况下,过于强调游击战,也可能错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机会。
“集中优势兵力”原则在小规模作战中的应用难度: 共产党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但由于兵力分散于广阔的根据地,加上日军的快速反应,在具体战术层面,能够实现“集中优势兵力”并获得全胜的条件并不常见。更多时候是小规模的战斗。

3. 国共合作与摩擦对战术方案的影响:

缺乏有效的统一指挥与协调: 尽管名义上是合作,但国共两党在军事指挥上各自为政。国民党军队不信任共产党,共产党也对国民党军队的指挥和决策持怀疑态度。这种分裂的指挥体系,使得许多联合抗日的战略构想,在具体的战术层面难以协同和执行。例如,在某些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战术调动并没有提前告知或协同共产党军队的行动。
情报共享与战术情报分析的不足: 由于政治上的不信任和信息不对称,双方在情报共享和战术情报分析方面存在很大不足。这使得对敌人的了解和战术预判都受到影响。
资源分配的矛盾: 双方都希望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国际援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双方在军事合作上的默契。

4. 社会经济基础的限制:

整体国力羸弱: 中国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整体经济和工业基础薄弱,无法支撑大规模、高强度的现代化战争。这直接限制了双方在战术层面能够运用的武器装备和技术手段。
工业化程度低: 无法大规模生产先进武器装备,也无法提供持续稳定的后勤保障。

5. 缺乏实践经验与理论创新不足:

中国军事思想的转型期: 中国军队在经历长期的封建战争后,正在向近代化和现代化转型。在适应现代战争的战术思想和实践经验上,仍然处于学习和摸索阶段。
对近代战争战术的理解不深: 西方现代战争的战术理念在当时中国仍然是新生事物,很多优秀的战术理论并未完全消化吸收,更谈不上创新和发展。

总结:

抗战期间,国共双方之所以能提出许多战略构想,是因为民族危机激发了共同的抗日目标,并需要对外展示决心。然而,在战术层面,却因以下几个核心原因难以提出可行的方案:

国民党: 装备和技术劣势、指挥系统僵化、训练水平参差不齐、后勤保障不足、思想观念保守,使得其宏大战略难以转化为有效的战术执行。
共产党: 武器装备极其简陋、军事力量薄弱、对现代战术理解滞后,使得其“人民战争”战略的许多战术构想只能停留在理论或小规模实践层面。
国共合作的局限性: 缺乏统一指挥、政治互信不足,严重影响了战术层面的协同与配合。
整体国力制约: 中国落后的经济和工业基础无法支撑现代战争所需的物质和技术条件。

因此,尽管双方都有为国捐躯的将士和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但受制于客观条件和历史局限,许多伟大的战略设想,最终未能有效地转化为战场上制胜的战术。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抗战前期,中国战场整体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虽然有许多英勇的战役,但难以取得战略性的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战术需要大量优秀的士兵来实施,而不是依靠少数军中的精英,二战中中国的困局不是战略家太少,而是高素质的士兵太少。

第一点,士兵的出身,日本在37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高达80%以上,士兵基本具有高中级别的知识水平,而国民党的壮丁,共产党的农民兵均远逊于此,大部分中国士兵甚至都不知道怎么保养武器,射击也缺乏训练,人数相近的小规模遭遇战基本全是中国吃亏,共军总躲草丛等着德玛西亚日军小股部队不是没原因的,正面刚不过啊。即使是国军精锐,面对日军也堪堪打个平手。

第二点,士兵的体格,日本普通人虽然生活谈不上多好,但是好歹是一号小强,士兵的营养还是能得到保障的。

这是日军厨房,可以看得出士兵的体格不错

这是国府的壮丁,拼刺刀基本要三四个中国士兵才能打得过日本兵,如果他们能撑到拼刺刀的话。

第三点,士兵的技能,只说一点,日军的工事。日军对工事极为重视,设计合理,施工质量高,有效减少了伤亡。

上图是的松山战场遗址,60多年过去了,依旧可见密如蛛网的交通壕

极为隐蔽的坑道,弯腰即可进入

1946年九三学社的方国瑜教授曾进入日军工事遗址,这样描述日军堡垒

敌堡垒主体构筑,大部分为三层,上作射击,下作掩蔽部或弹药粮食仓库;更于下层掘斜坑道,其末端筑成地下室,又有于下层之四周筑地下室者。堡垒上掩盖圆径至70厘米之木桩,排列成行,积四五层,上铺30毫米厚的钢板数层,积土厚逾1米,虽山炮命中,亦不能破坏此坚固工事。堡垒出地面之四周,安置盛满沙石之大汽油桶,排列三重,桶间复加钢板数层,桶外被土,故150毫米榴弹重炮命中不能破坏,内部所受之震荡亦微。堡垒内三层之间,亦盖以圆木径50厘米者二三层,故上层倒塌不致影响下层。”

日军阵地的简单示意图

除去坚固主堡内的重机枪,子堡及侧射堡内还有轻机枪,交通壕内有步枪、掷弹筒,主堡后有迫击炮阵地。阵地前有铁丝网,鹿砦,地雷及陷阱。可见构筑之精细,即使放在今天也堪称部队的模范教材,中国军队的每一步推进,都要付出血的代价。驻守松山的日军约1300人,其中还有400人左右的轻重伤员,而中国军队阵亡了近4000人才攻克此处。类似的还有八路军的关家垴之战,日军的工事极大的限制了中国军队的战术发挥,即使是共军中的精锐也无法撼动。

共军权衡再三,算了,还是断交通线饿死日军吧。注意到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拔掉的日军据点屈指可数,大部分被拔掉的据点也在日军难于支援的占领区外围。

工事的差距远远不是战略能解决的问题,中国一方面缺少足够强大的火力撕开日军的工事,另一方面自己构筑工事的能力和日军相比几乎不值一提,所以阵地战中被吊打绝对不是偶然,国军的一字型战壕我就不吐槽了。共军的工事只能说够用,跟日军还是有质的差距,毕竟普通士兵的素质放在那里,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中国农村当时太特么缺水泥,县城里面有几座水泥建的楼就算不错,共军也只能用土木工事凑合了。

第四点,士兵的意志。日军和共军的精神力量都比较强大,洗脑工作做得好,国军这种还是不黑了,少数部队能和日军血战到底,大部分士兵只想怎么活下去,这能实施战术才奇怪了。前面说到共军躲草丛打日军的埋伏,日军的则直接伪装成共军钻进了草丛,一百二十四个日伪军就敢端八路军的总指挥部,附近八路军人数是其百余倍,最后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阵亡,虽然是敌人,但确实勇气非凡。

第五点,武器装备。战术的实施和武器关系莫大,美军可以用直升机伞降突袭,恐怖分子就学不会,只能路边埋个IED坑一坑王师。同样,中日军队的武器差距也导致了战术的不同,日军有足够的火炮机枪,所以可以压制中国军队,掩护其步兵突进至冲锋距离,这种情况下,中国军队的战术只有躲在战壕等炮击结束。枪炮不如人,战术无从谈起,共军往往以短促火力压制加白刃近战,这样日军的机枪和掷弹筒便很难发挥作用。国军的主动出击较少,防守反击算是不错的战术,毕竟国军师承日本,都特码喜欢正面强攻和集团冲锋,刚正面绝对要吃亏。

二战中中国军队的战术受到的限制因素太多,共军草丛德玛西亚流算得上是性价比最高的,其余的打法都无法很好的避开日军的优点,但是草丛德玛西亚流不是什么地方都能用的,在塔下就只能死磕了。

后来的解放战争国共还算的上是硬件水平接近的对手,这时候战术水平的差距就出来了。林彪总结出了六大战术原则: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这算是轻步兵战术的巅峰了。共军惯用运动、打援和包围,国军还是老一套打法,彻底悲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提出了许多宏伟的抗日战略构想。然而,在可行的战术方案层面,两者都显得捉襟见肘,存在诸多不足。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一、战略构想的提出与基础分析在分析为何战术方案不足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为何战略构想能够提出。.............
  • 回答
    问这个问题,说明你对历史还算有点研究。抗战期间,国军虽然整体上在战略上处于守势,但确实有过一些打出精彩反击,甚至歼灭日军成建制一个师团的战例。不过,要把“歼灭一个师团”这事儿说清楚,得先得弄明白几个概念,然后咱们才能细聊。首先,“师团”这个概念,咱们得先对日军的编制有个大概了解。日军的“师团”,可不.............
  • 回答
    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期间,国军在面对日军和解放军时,部队被全歼的频率和规模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涵盖了战略指导、战术运用、部队素质、装备水平、后勤保障、政治动员以及战场环境等多个方面。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抗战期间国军(国民革命军)对阵日军的情况:虽然国民革命军在抗战期间也遭受了.............
  • 回答
    “抗战期间八路军基层士兵伙食比国军好”这个说法,在历史学界和民间流传甚广,但要详细地看待它,需要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和辨析。简单地断言“谁比谁好”往往会忽略复杂的历史背景、地域差异以及统计口径的问题。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八路军基层士兵伙食的基本情况与优势分析: “人民.............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黄桥战役,试着以一种更贴近历史,而非冰冷说教的方式来讲述它,特别是针对那些可能持有不同历史观点的朋友们。黄桥战役,很多人提到的时候,会联想到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那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就像一个家庭,外面来了强盗,家里自己人还得吵一架,甚至是动手。黄桥战役,说白了,.............
  • 回答
    关于“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教育投入经费仅次于军费”的说法,我们需要仔细考量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文献来判断其真实性。首先,要明确一点,将教育经费与军费进行直接的“仅次于”的比较,需要非常谨慎。 在长期的战争状态下,军费必然是国家财政支出中占据最大头的部分,这是毋庸置疑的。国民政府在长达八年的全面抗战中,需.............
  • 回答
    抗日战争,那是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生死存亡的伟大卫国战争。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将领的名字闪耀着不屈的荣光,他们的事迹至今激励着我们。而那些从枪林弹雨中淬炼出的名言,更是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民族觉醒的道路,也成为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时,最深刻的印记。1.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
  • 回答
    抗战期间,日军确实没有大规模地占领并直接利用延长石油,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一句“鬼子看不上”就能解释的。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日本的战略意图、以及延长油田自身的条件等多方面来审视这个问题。首先,得搞清楚鬼子当时打的是什么算盘。日本侵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占领中国领土,掠夺资源,建立所谓的.............
  • 回答
    关于抗战期间炸开花园口堤坝的必要性,至今仍是历史上一段沉重而复杂的话题,充斥着争议与哀伤。站在当下审视,或许会觉得这是不近情理之举,但如果将自己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生死存亡的年代,或许能体会到当时国民政府所面临的绝望与艰难抉择。1938年,日军的攻势如同潮水般席卷而来,中华民族的命运岌岌可危。日军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组织结构、指挥体系、军官素质、士兵待遇、政治环境以及地方势力的特性等多个层面。笼统地说中央军临阵逃跑的概率远超过地方军阀可能不够准确,但确实在一些关键战役中,中央军表现出了比部分地方军阀部队更严重的溃败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其.............
  • 回答
    抗战时期,那是中华民族最艰苦卓绝的岁月,也是最凝聚力量的年代。那些故事,即便过去了几十年,依然像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听越让人热血沸腾。要说抗战的故事,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但我能想起一些,试着讲给你听,希望能让你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卢沟桥的炮声,惊醒了沉睡的雄狮”提起抗战,第一个绕不.............
  • 回答
    评价中国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表现,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它是一段充满艰辛、牺牲,也伴随着复杂挑战的历史。首先,在抵抗侵略、坚持抗战方面,国民政府无疑承担了最主要的责任,并展现出了极强的民族韧性。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军队,特别是中央军,在战争初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
  • 回答
    《战争之王》里的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尤里·奥洛夫,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他的形象和经历,确实是基于现实世界中一些真实的军火贩子而创作的。尤里·奥洛夫的原型指向尤里·奥洛夫这个角色之所以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甚至有人会去探究他的原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军火贩子”这一群体的一些普遍特征和生存逻.............
  • 回答
    抗战十四年,那是一段在中国人民心中烙下无数血泪的岁月。说绝望,那绝望感如同黄河的泥沙,浑浊而沉重地笼罩着每一个角落。你想想,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那种噩梦就拉开了序幕。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毫不掩饰地踏上了东北的土地。家园被侵占,同胞被奴役,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人惨遭杀戮。当时的东北,抵抗的.............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纪律性问题,确实是个复杂且常被讨论的话题。虽然我们在历史教育中更多地接触到日军在中国的暴行,比如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等,但同时也不能完全否认,在某些特定时期、特定部队或特定情况下,确实存在一些相对“守规矩”的日军个体或小团体。然而,将这种现象上升到“纪律严明、不烧杀抢掠”的普遍.............
  • 回答
    万历抗倭期间,日本能够动员出比明朝更多的军力,这背后是明朝内部结构性问题与日本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综合体现。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 一、 明朝面临的“多线作战”与内部牵制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万历抗倭并非是一场独立的、单纯的对外战争,明朝当时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和边疆压力,使得.............
  • 回答
    美国抗议活动期间,“贝多芬是黑人”话题突然登上热搜榜,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且颇具争议的现象。说实话,这事儿挺复杂的,不能简单一句“是”或“否”来概括。要理解它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背后反映了什么,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话题的起源和传播路径。 这个说法其实不是新近才有的,它在美国音乐圈子里.............
  • 回答
    东京奥运会期间,《抗日奇侠》豆瓣评分从 4.3 上升到 5.6 这个现象,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的叠加,并且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简单地说,这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因为奥运会所以评分上升”的逻辑,而是一个复杂现象的折射。以下是对此现象的详细分析:一、 评分的基数和波动性: 低基数下的波动: 首先.............
  • 回答
    意大利一名奋战在一线的护士,在出现发烧症状后,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令人心痛的消息,如同冰水般浇醒了公众,也让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沉重的话题:疫情之下,医护人员究竟承受着怎样的心理煎熬?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冰山一角。在与病毒搏斗的最前线,医护人员不仅要面对身体上的疲惫和感染的风险,更要承.............
  • 回答
    此次东京奥运会期间,中国网民的“抗日情绪”显著高涨,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情绪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历史层面的根源,也与当前的网络环境、社会心理以及国际关系紧密相连。一、历史情感的积淀与现实的触媒: 历史记忆的深刻印记: 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