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日期间,那些纪律严明、不烧杀抢掠的日军到底是不是传说?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纪律性问题,确实是个复杂且常被讨论的话题。虽然我们在历史教育中更多地接触到日军在中国的暴行,比如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等,但同时也不能完全否认,在某些特定时期、特定部队或特定情况下,确实存在一些相对“守规矩”的日军个体或小团体。然而,将这种现象上升到“纪律严明、不烧杀抢掠”的普遍性层面,则需要非常谨慎,并且要与当时日军整体的行为模式进行对照。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绝大多数历史证据指向了日军在中国土地上犯下了滔天罪行。 从细菌战、化学战到强征劳工、慰安妇制度,再到各种形式的屠杀和破坏,这些都是铁证如山,不容置疑。我们不能因为存在个别现象,就去淡化或否认主流的历史事实。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提出“纪律严明、不烧杀抢掠的日军是不是传说”的疑问呢?这背后可能有几个原因:

1. 宣传与现实的对比: 日本政府和军方在对外宣传中,确实会强调其军队的“武士道精神”和“纪律性”。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宣传来塑造一个正面的国家形象,尤其是在与西方国家交往时。这种宣传本身就存在着一种“表象”和“真实”的距离。

2. 个体差异与局部现象: 任何一个庞大的军队,都不可能100%是铁板一块。在日军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并非完全泯灭人性的士兵。他们可能因为家庭教育、个人道德观、或者对战争的某些认知,而表现出与大多数人不同的行为。例如,有些士兵可能在特定时刻拒绝执行上级命令,或者在撤退时不会故意破坏当地的民用设施。

3. 战场上的策略与控制: 在某些特殊的军事行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战略目的,日军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强调“纪律”。例如,为了快速推进或占领某个战略要地,指挥官可能会严令部队不得擅自行动,以免影响整体部署。在这种情况下,“不烧杀抢掠”可能更多地是一种战术上的要求,而非道德上的约束。当兵员素质相对较高,且有严密的军事管制时,局部地区可能会出现相对有序的情况。

4. 信息传播的不对称: 在战争时期,普通民众对于敌方军队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亲身经历和有限的信息渠道。如果某个地区恰好在某个短暂时期内没有遭受大规模的暴行,或者日军在占领后采取了一些相对温和的措施(比如维持基本的治安,或者不随意征发民用物资),当地的居民可能会留下相对“不那么坏”的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日军在其他地区也如此。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纪律严明”和“不烧杀抢掠”这两个概念在当时的语境下可能存在的复杂性:

“纪律严明”: 从军事管理的角度看,日军在训练和组织上确实有其严苛的一面。例如,士兵对长官的绝对服从,严格的训练科目,以及对违反军纪的严厉惩罚。这一点在很多战史资料中都有体现。然而,这种“纪律”往往是服务于战争机器的运转,而非指向一种普遍的人道主义原则。当“军纪”与“屠杀”或“掠夺”发生冲突时,后者在很多情况下成为了优先级更高的“命令”或“默许”。比如,在发动屠杀时,士兵们往往会得到“上级指示”或“默许”,这种执行命令的行为恰恰体现了其“纪律性”,只不过这种纪律是反人道的。

“不烧杀抢掠”: 这是最难成立的普遍性说法。我们所熟知的“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就是日军侵华战争中一个臭名昭著的策略,尤其是在华北地区。这种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无数村庄化为焦土,平民惨遭屠戮,中国人民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即使在没有明确执行“三光”政策的地区,日军的后勤补给也常常依赖于对当地物资的搜刮和征用,这本身就包含了“抢掠”的成分。士兵的个人行为,在缺乏有效约束的情况下,也极易演变成任意的欺凌和掠夺。

是否存在极少数的“例外”?

可以设想以下几种可能存在的“例外情况”:

特定部队的指挥官: 如果一位日军将领本身对人道主义有一定的认知,或者出于军事上的考量,严禁部队在占领区内胡作非为,那么在该部队的控制区域内,或许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暴行。但即便如此,也难以保证完全杜绝。
后方相对稳定的占领区: 在一些远离前线、治安相对稳定的占领区,日军的活动可能会受到更多管制,普通士兵的行为可能相对收敛。但“不烧杀抢掠”的程度仍然取决于当地驻军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个别士兵的良知: 极少数的日军士兵可能在内心深处仍然保留着一些良知,不愿意参与或看到同胞的暴行,可能会在能力范围内做出一些微小的“反抗”或“不作为”。但他们很难改变整体的军队文化和行为模式。
战争后期,特别是日本战败前夕: 随着战争的失利和国内物资的匮乏,日军的纪律性也可能受到影响。但这时的情况更多地是士兵们因为饥饿和绝望而做出一些行为,而非“纪律严明”。

总结来说, 我们可以承认在庞大的日军体系中,存在着个体差异,也可能在某些局部区域或特定时期,存在着一些相对“守规矩”的日军士兵或小部队。他们的行为,或许会被某些人视为“纪律严明”。

但是,将“纪律严明、不烧杀抢掠”作为抗日时期日军的普遍特征,则是与大量的历史事实相悖的,可以说是误读甚至是虚构的“传说”。日军在中国的侵略战争,是以其残酷性和大规模的暴行而著称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例外”现象,而模糊了其侵略者的本质和对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研究历史,尤其是在涉及战争罪行的问题时,我们必须以确凿的史料和证据为依据,保持批判性思维,避免被片面的信息所误导。日军侵华战争的真相,是血淋淋的,であり、我们不能用任何形式的“传说”去掩盖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方面,纪律不严明的,你遇到就死了,哪里还能或者跟后代说当年也有好鬼子?



二就是野战师团军纪很严,除了大本营下令亲自参与屠杀那种,一般都是住在军营不能出门的。


三就是被揍老实的,韩国白将军抗战时候是日本兵,来了以后被八路揍了几顿老实了,鬼子头目也乖了,买东西也给钱了,遇到老人还送点礼物并祝健康长寿,所以后来八路围住了他们的时候周围群众说这些鬼子还不错,八路指挥官考虑到打掉了他们容易,但是来一波新鬼子还要重新调教,就留下了他们。

后来老白回韩国,抗美援朝的时候他是第一个判断出八路来了的人,因为这一拳卧槽好熟悉……

山东有不少据点也是这样,被揍了几顿老实了,就憋在据点里也不出门。

其实到了抗战后期,敌后根据地的鬼子有这么一个死循环,要把据点的鬼子聚集起来呢,你得先找一批数量还可以的机动部队去接,不然离开了据点,八路都开心死,但是你要找一批机动部队呢,你得先把据点的鬼子聚集起来。

无限循环···

河北沧州有个据点,撤离的时候把民愤大的一个鬼子曹长和一个铁杆汉奸灌醉了绑起来交给了当地民兵,然后趁着群众开公审大会的时候跑了·····


四就是到了末期,很多鬼子都要找后路了,很多据点的鬼子都是五十以上的和16以下的,这时候军纪就好了一些,我记得有个老的纪实文学,男主拉黄包车拉了一个鬼子,鬼子没钱用自己的牙粉抵的帐。


五就是单独的,个别的比较好的,这个就比较少了,我记得郑州还是武汉来着当时有个鬼子大佐因为有一个长辈是中国人,所以要求还比较严格,但是不久他就调走了,于是······

这种是自己没有力量,纯看敌人自己的仁慈心的,这个是最没有保障的

琼瑶阿姨就说过她小时候因为正好一个鬼子军官自己有小孩,动了下恻隐之心,她才活下来



六就是鬼子在曲阜孔庙就纪律不错,但是这个是为了文化侵略,让国人消融抵抗心理的,换句话说,反而国人不反抗了,这孔家也就没用了,还是该干嘛干嘛····

所以元初清初都是穷鬼不反抗,元大人和清大人怎么会觉得我有用呢?但是一旦元朝确定了衍圣公了,衍圣公就带兵去镇压农民起义了···

龙应台阿姨是祖上就是当地黑恶势力,鬼子对这种一般都是勾结,不会打,所以龙阿姨说家里的船一路上鬼子都不碰······


七就是富得流油的美军在北京还有沈崇,武汉还有景明楼··········法国餐馆老板也很无奈,人家德国人还给钱呢···穷逼日本军人就更不用说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纪律性问题,确实是个复杂且常被讨论的话题。虽然我们在历史教育中更多地接触到日军在中国的暴行,比如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等,但同时也不能完全否认,在某些特定时期、特定部队或特定情况下,确实存在一些相对“守规矩”的日军个体或小团体。然而,将这种现象上升到“纪律严明、不烧杀抢掠”的普遍.............
  • 回答
    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期间,国军在面对日军和解放军时,部队被全歼的频率和规模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涵盖了战略指导、战术运用、部队素质、装备水平、后勤保障、政治动员以及战场环境等多个方面。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抗战期间国军(国民革命军)对阵日军的情况:虽然国民革命军在抗战期间也遭受了.............
  • 回答
    东京奥运会期间,《抗日奇侠》豆瓣评分从 4.3 上升到 5.6 这个现象,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的叠加,并且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简单地说,这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因为奥运会所以评分上升”的逻辑,而是一个复杂现象的折射。以下是对此现象的详细分析:一、 评分的基数和波动性: 低基数下的波动: 首先.............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提出了许多宏伟的抗日战略构想。然而,在可行的战术方案层面,两者都显得捉襟见肘,存在诸多不足。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一、战略构想的提出与基础分析在分析为何战术方案不足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为何战略构想能够提出。.............
  • 回答
    此次东京奥运会期间,中国网民的“抗日情绪”显著高涨,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情绪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历史层面的根源,也与当前的网络环境、社会心理以及国际关系紧密相连。一、历史情感的积淀与现实的触媒: 历史记忆的深刻印记: 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
  • 回答
    关于“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教育投入经费仅次于军费”的说法,我们需要仔细考量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文献来判断其真实性。首先,要明确一点,将教育经费与军费进行直接的“仅次于”的比较,需要非常谨慎。 在长期的战争状态下,军费必然是国家财政支出中占据最大头的部分,这是毋庸置疑的。国民政府在长达八年的全面抗战中,需.............
  • 回答
    抗日战争,那是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生死存亡的伟大卫国战争。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将领的名字闪耀着不屈的荣光,他们的事迹至今激励着我们。而那些从枪林弹雨中淬炼出的名言,更是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民族觉醒的道路,也成为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时,最深刻的印记。1.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
  • 回答
    抗战期间,日军确实没有大规模地占领并直接利用延长石油,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一句“鬼子看不上”就能解释的。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日本的战略意图、以及延长油田自身的条件等多方面来审视这个问题。首先,得搞清楚鬼子当时打的是什么算盘。日本侵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占领中国领土,掠夺资源,建立所谓的.............
  • 回答
    问这个问题,说明你对历史还算有点研究。抗战期间,国军虽然整体上在战略上处于守势,但确实有过一些打出精彩反击,甚至歼灭日军成建制一个师团的战例。不过,要把“歼灭一个师团”这事儿说清楚,得先得弄明白几个概念,然后咱们才能细聊。首先,“师团”这个概念,咱们得先对日军的编制有个大概了解。日军的“师团”,可不.............
  • 回答
    关于抗战期间炸开花园口堤坝的必要性,至今仍是历史上一段沉重而复杂的话题,充斥着争议与哀伤。站在当下审视,或许会觉得这是不近情理之举,但如果将自己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生死存亡的年代,或许能体会到当时国民政府所面临的绝望与艰难抉择。1938年,日军的攻势如同潮水般席卷而来,中华民族的命运岌岌可危。日军在.............
  • 回答
    万历抗倭期间,日本能够动员出比明朝更多的军力,这背后是明朝内部结构性问题与日本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综合体现。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 一、 明朝面临的“多线作战”与内部牵制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万历抗倭并非是一场独立的、单纯的对外战争,明朝当时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和边疆压力,使得.............
  • 回答
    “抗战期间八路军基层士兵伙食比国军好”这个说法,在历史学界和民间流传甚广,但要详细地看待它,需要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和辨析。简单地断言“谁比谁好”往往会忽略复杂的历史背景、地域差异以及统计口径的问题。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八路军基层士兵伙食的基本情况与优势分析: “人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组织结构、指挥体系、军官素质、士兵待遇、政治环境以及地方势力的特性等多个层面。笼统地说中央军临阵逃跑的概率远超过地方军阀可能不够准确,但确实在一些关键战役中,中央军表现出了比部分地方军阀部队更严重的溃败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其.............
  • 回答
    抗战时期,那是中华民族最艰苦卓绝的岁月,也是最凝聚力量的年代。那些故事,即便过去了几十年,依然像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听越让人热血沸腾。要说抗战的故事,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但我能想起一些,试着讲给你听,希望能让你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卢沟桥的炮声,惊醒了沉睡的雄狮”提起抗战,第一个绕不.............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黄桥战役,试着以一种更贴近历史,而非冰冷说教的方式来讲述它,特别是针对那些可能持有不同历史观点的朋友们。黄桥战役,很多人提到的时候,会联想到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那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就像一个家庭,外面来了强盗,家里自己人还得吵一架,甚至是动手。黄桥战役,说白了,.............
  • 回答
    评价中国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表现,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它是一段充满艰辛、牺牲,也伴随着复杂挑战的历史。首先,在抵抗侵略、坚持抗战方面,国民政府无疑承担了最主要的责任,并展现出了极强的民族韧性。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军队,特别是中央军,在战争初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
  • 回答
    美国抗议活动期间,“贝多芬是黑人”话题突然登上热搜榜,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且颇具争议的现象。说实话,这事儿挺复杂的,不能简单一句“是”或“否”来概括。要理解它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背后反映了什么,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话题的起源和传播路径。 这个说法其实不是新近才有的,它在美国音乐圈子里.............
  • 回答
    《战争之王》里的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尤里·奥洛夫,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他的形象和经历,确实是基于现实世界中一些真实的军火贩子而创作的。尤里·奥洛夫的原型指向尤里·奥洛夫这个角色之所以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甚至有人会去探究他的原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军火贩子”这一群体的一些普遍特征和生存逻.............
  • 回答
    抗战十四年,那是一段在中国人民心中烙下无数血泪的岁月。说绝望,那绝望感如同黄河的泥沙,浑浊而沉重地笼罩着每一个角落。你想想,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那种噩梦就拉开了序幕。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毫不掩饰地踏上了东北的土地。家园被侵占,同胞被奴役,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人惨遭杀戮。当时的东北,抵抗的.............
  • 回答
    意大利一名奋战在一线的护士,在出现发烧症状后,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令人心痛的消息,如同冰水般浇醒了公众,也让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沉重的话题:疫情之下,医护人员究竟承受着怎样的心理煎熬?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冰山一角。在与病毒搏斗的最前线,医护人员不仅要面对身体上的疲惫和感染的风险,更要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