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万历抗倭期间,为什么日本可以动员出比明朝更多的军力?

回答
万历抗倭期间,日本能够动员出比明朝更多的军力,这背后是明朝内部结构性问题与日本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综合体现。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

一、 明朝面临的“多线作战”与内部牵制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万历抗倭并非是一场独立的、单纯的对外战争,明朝当时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和边疆压力,使得其能够投入到对日战争的兵力受到极大限制:

1. 北方边患(蒙古骑兵): 明朝自建立以来,一直受到北方蒙古部落的威胁。尤其是在万历时期,蒙古各部虽然不如前朝那样形成统一的强大汗国,但仍然是边境不稳定的主要因素。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灭国之战,但边境的袭扰、掠夺从未停止,明朝必须长期维持相当一部分兵力驻守北方边疆,以应对潜在的危机。这些部队无法轻易调往东南沿海。

2. 国内叛乱与不稳定因素: 万历皇帝晚年统治怠政,导致朝政腐败,官僚系统效率低下。虽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全国性起义(例如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是在明末天启崇祯时期才真正大规模爆发),但地方性的民变、盗匪问题始终存在,消耗着明朝的军事和财力资源。这些内忧使得明朝无法集中全部力量对外。

3. 财政压力与后勤保障: 长时间的边疆防御以及频繁的军事调动,耗费了明朝巨大的财政。虽然抗倭战争也消耗了日本的财力,但明朝在保障战区后勤、支付军饷、安抚民心等方面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由于中央财政的紧张,以及地方官员的腐败和效率低下,很多军饷和物资难以按时、足额地送达前线,影响了军队的士气和作战能力。

二、 日本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优势

与明朝的内忧外患形成鲜明对比,当时的日本正处于一个特殊的转型期,其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反而为动员大量军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1.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的余威与军国主义: 丰臣秀吉通过残酷的内战(如贱岳之战、小牧长久手之战等)统一了日本,结束了战国乱世。他拥有绝对的权力,能够强行征召全国的武士和士兵。日本的社会结构是以武士阶级为主导的,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为战争而服务的。秀吉对外征伐的决心和能力极强,他将国内未尽的野心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转向了海外。

2. 武士阶级的存在与军事传统: 日本的战国时代持续了近一个世纪,造就了强大的武士阶层。这些武士以效忠领主(大名)为生,擅长骑马、刀枪等近身格斗,拥有丰富的战争经验。他们构成了日本军队的主体。与明朝的征兵制(士兵很多是农民出身,训练和装备参差不齐)相比,日本武士的职业化和军事素养更高。

3. 相对集中的国家权力与动员能力: 尽管日本仍有大名,但丰臣秀吉通过“检地”、“刀狩”等政策,极大地削弱了大名的独立性,强化了中央集权。他能够调动全国各地的兵力,并且相对有效地进行组织和指挥。这与明朝虽然名义上中央集权,但地方藩镇势力、官僚系统效率低下等问题相比,动员能力更强。

4. 经济基础的支持(虽然有限且有代价): 虽然日本经济总体上不如明朝发达,但为了发动侵略战争,秀吉也调动了全国的资源。他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筹集军费和物资,例如征收年贡、鼓励商业掠夺等。虽然长期的战争也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但战争初期,其动员和维持军队的能力仍然高于明朝能投入的兵力。

三、 明朝军队的结构性问题

除了外部压力,明朝军队自身也存在一些深层的问题,影响了其整体战斗力:

1. 兵额虚报与募兵制度的弊端: 明朝的募兵制度在后期存在兵额虚报、冒领军饷等腐败问题,导致实际战斗力与名义兵额不符。很多士兵缺乏训练,装备陈旧,士气不高。

2. 军制僵化与指挥效率低下: 明朝的卫所制度在战争年代显得僵化,难以应对灵活的日本战术。虽然有戚继光等人的改革(如鸳鸯阵),但在整个军队中普及程度有限。战争期间,虽然有李如松等优秀的将领,但整体的指挥体系和战略部署的灵活性受到朝廷内部派系斗争和官僚体制的制约。

3. 装备与战术的差异: 尽管明朝拥有火器(如佛郎机炮、红夷炮),并在某些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日本军队在近身格斗和野战配合上表现出色。日本刀的锋利和武士的拼杀能力不容小觑。而且,在一些关键的攻坚战中,明朝也未能完全压制日军的某些战术。

总结

综上所述,万历抗倭期间日本能够动员出比明朝更多的军力,并非因为日本整体国力或军事技术绝对压倒明朝,而是由于以下几个核心因素的叠加:

明朝的多线作战压力和内部牵制 极大地分散了其军事力量和资源,使其无法将最精锐的部队和最多的兵力投入到朝鲜战场。
日本丰臣秀吉统一战争后的强大动员能力 得益于集中的权力、职业化的武士阶层和军事传统,能够将全国的军事力量集中起来对外。
明朝军队自身存在的结构性弊端和效率低下 进一步削弱了其能够投入到战争中的有效兵力。

可以说,万历抗倭战争是一场明朝在战略上处于被动、需要集中力量应对,但却因内政外交的重重困难而无法充分发挥其国力优势的战争。而日本则是在一个相对有利的条件下,将国内统一战争的强大军事力量成功转移到了对外战争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万历抗倭是所谓的“万历三大征”之一。

那么,反过来想,万历抗倭能够与其他两次战役并列为“万历三大征”,那就说明万历朝的威胁实际上是多方面的。

具体来看,万历三大征分别是宁夏之役、播州之乱和壬辰倭乱。这三个地方分别位于中国的西北、西南和东北,再加上十几年前结束的东南倭乱,中国的四方几乎都有大乱。明朝政府真正能出动的力量其实并不多。

至于日本,那就是另一个情况了。因为日本是一个岛国,几乎没有任何来自海上的威胁,因此可以集合起更多的人马专攻一方。

user avatar

因为没必要。

虽然在日本游戏的影响下 ,大家都觉得战国时期的日本很厉害。

实际上同期的平杨应龙,明军动员超过20万。

也就是说,堂堂丰臣秀吉,在大明眼里不如贵州山旮旯里的一土司。

不过想想也对 ,杨家在播州传了几百年,比丰臣家资格老多了……

user avatar

因为从始至终大明都没搞清楚日本和朝鲜是什么个情况。所以面对日本赌国运的一战,大明的态度是这只是一场边远地区的维和行动,派出点维和部队就能解决。

至于大明搞不清日本情有可原,毕竟日本也不清楚大明,丰臣秀吉还觉得自己可以征服明朝之后继续印度呢。

但是朝鲜这边因为柳成龙这个大搅屎棍子在,所以导致从始至终,援助朝鲜这事大明一直被朝鲜坑。先是朝鲜的态度扭扭捏捏摇摆不定,搞得大明一直很奇怪,日本到底是就来了万把人就把朝鲜两京七道江山拿下了,还是根本就是日朝一条裤子想来掏我大明的老窝?其次军情不准,明明是日本入侵结果居然有朝鲜人投靠日本当朝奸弄得明军很上火,明朝朝廷也觉得很诡异你说日本来灭你国家了怎么还有朝鲜人给日本当走狗?因为大明完全不知道朝鲜的社会畸形到什么状态,朝鲜社会能发展到两班之下都不能算是人了也是奇葩。而朝鲜这面的解释则是除了哭秦庭就是胡说八道;再次是原本大明计划我出兵你出粮,结果朝鲜居然反过来要吃大明的粮食援助,着跟谁说理去,千里自带腰包干粮援助朝鲜,就这要是大明还能爆几十万兵那那把万历这个贫扣的内裤都卖了也不够呀。

你要看万历援朝就会发现这场仗打得很奇怪,大明这边似乎态度不怎么坚决,都是打打停停的,战场上打得少朝廷上口水战反而很多。因为柳成龙这个超级搅屎棍一个劲的吓唬朝鲜王大明来了一定会吞并朝鲜,所以朝鲜各种跟明朝使绊子,和倭寇眉来眼去,这种恶心的态度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直到第一次日本退兵大明都搞不清日本朝鲜是什么关系情况,还以为是日本想向中国称藩朝贡呢,所以大明第一次面对日本侵朝时最终出兵根本不是为了灭了日本,而是以为日本是在欲当小弟而不得和朝鲜争锋吃醋,派出了几个双花大红棍过去跟日本讲一讲江湖规矩日本就会知难而退了。就这样一直拖了好几年,直到日本丰臣秀吉直接跟中国使节翻了脸大明才反过味来是稍微明白了一点怎么回事。

当年朝鲜希望大明自带干粮就把日本办了,自己一分钱不出坐享其成,最好大明再给点洋落儿。最怕的首先是大明不管自己,其次是大明来了就不走了,再次是怕大明打走了鬼子朝自己要钱。这个净做白日梦了,便宜都让他朝鲜占了,金钱力气朝鲜一点不能出。你说这种白日梦朝鲜可能直接跟大明说吗?说出来还不得气死万里,要是换了永乐这样脾气不好的说不定直接把朝鲜王废了。所以朝鲜就只能使绊子说胡话上瞎糊弄最后搞出大明册封秀吉的闹剧了呗。

而当初大明的看法是这样的:倭寇什么德行我又不是没见过,你朝鲜个把月功夫八道江山丢了七个,两京全部沦陷,你当我是傻逼?是小鬼子这两年吃错了药突然变异了战斗力爆了还是你朝鲜太废物?你朝鲜可是号称天天揍女真拽的一逼呀。最后理智的分析告诉万历,八成是朝鲜和日本狼狈为奸心怀不轨了。所以第一批派出了才几千人,就是去朝鲜探探虚实的。等着几千人被打崩了带回口信才知道原来日本真的打过来了,而且朝鲜真的很废柴。但是打死万历他也想不到,未来的好几年朝鲜不仅一如既往的突破底线的废柴,而且还会为了自己那见不得人的小九九各种从中作梗隔绝中日两国的交流胡说八道当搅屎棍。

所以在一开始,大明的态度是我是天下的宗主国,我手下的小弟们出现了矛盾,我有义务调和矛盾。朝鲜战争,大明的战争目的始终都是以维和,维持以大明为宗主的朝贡体系政治秩序为目的的。所以最早的时候朝鲜事件,在大明看来根本就不是什么灭国之战,只是一场比较过分的局部冲突罢了,以至于直到第一次日本退兵,大明这边还给出了册封秀吉这种诡异的操作。你们真以为搞出这次东亚两个国家都乌龙了的大事件最终原因就是因为沈唯敬一张嘴就把万历和丰臣秀吉两大元首全部都忽悠啦?如果站在双方信息透明,大明的操作是完全不可理喻的,对待想征服中国的倭寇不赶紧打死就得了,怎么还册封?但是如果纯粹站在大明的单方面视角,一切就非常清楚了,大明根本不知道日本想干什么,日本赌国运的一战在大明看来只是自己下属藩国的一个冲突事件罢了,大明自己介入这场战争的目的纯粹是为了维护宗主国的尊严:天下我大明说了算,由不得你们这些蕃邦小丑造次,这场战争最重要的是大明的面子,万历根本想不到这次战争会奠定了东亚中日两国未来几百年的国际秩序,以及日本征服大陆的野心。而之所以大明会出现这种误会,除了作为宗主国的傲慢,朝鲜的欺上瞒下功不可没。

大明在朝鲜这个猪队友的辅助之下还能出兵,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user avatar

日本当时需要防蒙古吗?需要镇戍川湖云贵土流结合部吗?

当时明朝光九边就陈列了六七十万边军,这还不算四川云南湖广广西贵州松潘建昌以及东南沿海、山东备倭军,漕运沿途的漕军,河南山东秋操上班的班军可这些你都送去朝鲜了,甘肃宁夏固原延绥大同山西宣府蓟州昌平不需要防蒙古人了?辽东不需要防女真了?松潘、临洮不用防西番了?四川不用镇戍都掌、播、永了?东南山东不用防海?山东河南不用防秋上班蓟镇?漕运可以撒手不管?贵州驿路不用保障?云南不用防备刚刚还上蹿下跳的缅甸诸部了?

再者,第一次日军侵朝在1592年4月,明军先头部队入朝是在1592年6月,大部队在10月入朝,四万八千多人;第二次日军侵朝在1597年2月,5月明军主力渡江入朝,三万多人。那么从1592年4月,到1599年年初这七年之间,明朝除了入朝作战外,还在干嘛呢?

1592年日本侵朝的时候,明军聚焦点在宁夏,宁夏总兵李如松带着辽东、宣、大、山西兵及浙、苗兵马进行围剿,一直到10月才结束——而此时也是明军大部队入朝的时间。但宁夏之役结束并不代表宁夏就无虞了,叛军存抚问题,宁夏防务要重新整顿,西北边防要也要调整,这些都不是一句打完收工就行的,都需要人手。

而此时虽然距离正式的播州之役还有六年,但是这边已经发生了直接武装冲突。1593年,四川巡抚王继光率部进剿播州宣慰使杨应龙,结果中伏,官军大败;1595年,杨应龙派兵袭掠余庆、草塘及兴隆、都匀各卫,围黄平戮重安;1596年,劫四川江津、南川诸邑,袭击贵州洪头、高坪、新村诸屯,并侵扰湖广48屯,西南局势骤然紧张。这种情况下,西南乃至于湖广兵马都不能轻动,起码川湖贵三省的汉土官兵的征调工作不能如期进行。

1592年当年,缅军入侵云南蛮莫,进抵遮放,邓子龙率部反击;次年,缅军再次大举进攻,攻入陇川,战事再度胶着。对缅作战一直到1596年才进入低谷期,大规模战役没有,但是小规模武装冲突一直不断,在1599年战事再起,一直打到1604年。这一战事贯穿整个朝鲜之役,明军抽调这边的兵力也只能是挤牙膏一般,比如刘綎就是从缅甸前线调回来的,但是只能带回来五千人,如此广西云南建昌三地兵马也不敢妄动,而且云南不比朝鲜,朝鲜还是藩国,有当地的政府组织,云南是内地,是明朝直接管控区,更不能分神。

1598年,兵部尚书田乐、总兵达云率部在肃、宁、洮三镇结合部松山地区发起光复松山的作战,彻底解决西北三大寇的松寇问题,拓边四百里,并在此开设城寨站堡,建立凉州——松山——宁夏中卫的松山新边,以巩固成为内线的庄浪——兰州——靖虏沿河防线。

1587年前后,火落赤、真相二酋驻牧捏工川,称雄西海,洮岷边防压力上升,明朝委派郑洛为七镇经略,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重新整顿洮岷边防,稳固西番。体现在设置上,1595年明朝开设了九边十三镇之外的一个新镇——临洮镇,洮镇总兵驻临洮府,辖洮、兰、河、阶四参将,专制西陲半壁,凡兰、河、洮、岷、阶、文咸障之,东自会宁,抵固原、靖虏,西至弘化寺,抵肃镇庄浪迤北至松山永太川边墙,迤南由黑城子至洮岷、四川松潘界。——如果不是西北局势严峻,至于开新镇?

也就是说,粗略估计一下,明朝于壬辰入朝的同时,在缅甸、播州、洮岷、宁夏、松山五个方向都在进行军事行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明军的集结和征调,再加上明朝那素来扣扣索索的制度,自然也就显得捉襟见肘,甚至于寒酸了。

所以,大明的兵虽多,但没有一个是多余的(京营除外)。

user avatar

我补充一点,第一次援朝时明朝即将平定宁夏叛乱,朝廷高层主要关心宁夏的事情,也不认为朝鲜是个废物,结果朝鲜用实力证明了他们是个废物

user avatar
当时日本全国拥有 40 万人左右的军队——这个数字放到当时的欧洲已经让人瞠目结舌了。其中,装备火器的部队高达 6 万人。同时,日本还有相当一部分重装甲骑兵,以及 1000 艘作战舰只。

当时日本的军事实力,不仅在亚洲,放到全世界,也可以说是一流的。

1

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 1598 年 9 月 18 日这一天的天气,但对于在朝鲜前线的日本远征军高级将领而言,心情肯定是充满阴霾的。

因为就在这一天,日本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丰臣秀吉逝世了。

丰臣秀吉的死讯在最初被严密封锁了,但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这个消息就开始扩散开来。

军心动摇。

其实日本军人的心里都很清楚:这场仗,是打不下去了。

这场仗,发生在朝鲜的国土上,但主要交战的双方,却是日本和中国。

日本当时处于文禄至庆长年间,所以日本称之为「文禄庆长之役」。

中国处于明朝的万历年间,所以中国称之为「万历朝鲜战争」。

朝鲜称之为「壬辰倭乱」及「丁酉再乱」。

这是在甲午战争之前,中日两国之间爆发的最大的一场战争。

2

时间倒退 7 年,这个故事,要从 1591 年说起。

这一年,刚刚结束战国纷乱时代统一全日本的丰臣秀吉,有点坐不住了。

一方面,由于土地的分配不可能做到人人满意,原先各地的「大名」(诸侯)都有不同程度的怨言,丰臣秀吉不希望看到一个火药桶从内部爆炸,需要找到一个外部的宣泄口。

另一方面,从一个低级武士一跃成为全日本的最高统治者,丰臣秀吉经历了一个华丽的蜕变,可以说是谱写了一段日本战国传奇。而这一年,他才 54 岁,他觉得他的征途不能止于日本列岛,而是星辰大海。

于是,这一年的 4 月,丰臣秀吉派人给朝鲜的国王,宣祖李昖(yán)送去了一封信:「日本丰臣秀吉,谨答朝鲜国王足下。吾邦诸道,久处分离,废乱纲纪,格阻帝命。秀吉为之愤激,披坚执锐,西讨东伐,以数年之间,而定六十余国。……今海内既治,民富财足,帝京之盛,前古无比。……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释。贵国先修使币,帝甚嘉之。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会军营,以为我前导。」

简单翻译过来就是,我丰臣秀吉,已经统一了日本,下一个目标,是征服中国的明朝,但打中国要经过你们国家,所以问你们借条道。

以当时很多人的眼光来看,丰臣秀吉的这个口气可能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什么?敢打明朝?

宣祖李昖立刻召集群臣商议,得出的结论是,你敢不敢打明朝,会不会打明朝,我们不管,但你问我们借道,其实是想打我们,这肯定是真的。

所以,朝鲜给日本的答复是两个字:不借。

丰臣秀吉到底想不想打朝鲜?当然想。历史上,日本对朝鲜觊觎已久。

那他想不想以朝鲜为跳板,攻打明朝?也是想的,但把握不大,准备打一步看一步。

其实中国当时还不是丰臣秀吉的最终目标,他的最终目标是打下中国后,再征服印度。

这应该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样狂妄的战争设想。

但当时日本为什么敢那么想?因为日本当时的军事实力确实很强。

当时日本全国拥有 40 万人左右的军队——这个数字放到当时的欧洲已经让人瞠目结舌了。其中,装备火器的部队高达 6 万人。同时,日本还有相当一部分重装甲骑兵,以及 1000 艘作战舰只。

当时日本的军事实力,不仅在亚洲,放到全世界,也可以说是一流的。

所以,在得到朝鲜意料之中的拒绝答复之后,丰臣秀吉立刻就开始调兵遣将。到了 1592 年的 3 月,丰臣秀吉总共调集了 40 万水陆大军(其中 10 万为预备队,以当时日本的国力,确实是倾国一战了)。

1592 年 4 月 14 日,日本的先头部队在朝鲜的釜山登陆,开始攻击朝鲜。

一场涉及中、日、朝三个国家的大战,由此拉开帷幕。

3

战争才刚开始,朝鲜就垮了。

朝鲜宣祖李昖重文轻武,朝廷上下互相钩心斗角,人浮于事。朝鲜当时的八道(「道」相当于我国「省」的概念)300 多个郡县,绝大多数都是没有任何守备部队的。

刚刚经过战国时代大小战争残酷洗礼的日本武士,在朝鲜如入无人之境。日本的 9 个兵团在日本战国名将加藤清正、福岛正则、黑田长政、小西行长等人的率领下,如同砍瓜切菜一般,只花了 19 天就攻克了朝鲜的「王京」汉城,43 天后又攻下了平壤。

除了一些民兵在自发抵抗外,朝鲜正规军大面积溃败。朝鲜八道,在短短一个多月里就全部沦陷。

仓皇出逃的李昖一直逃到了当时的中朝边境义州,和群臣一商议,觉得依靠自己的力量赶走日本人已经不可能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抱大腿」。

抱谁的大腿?当然是明朝的大腿。当时的明朝,是朝鲜的宗主国。

于是,李昖开始连续不断地派出使臣向明朝求救,希望明朝尽快发兵,「抗日援朝」。

收到朝鲜的求援后,明朝朝廷上下也大吃一惊:朝鲜怎么垮得这么快?

因为朝鲜的溃败太过迅速,反而让明朝生疑:你是不是和日本勾结在一起,引诱明军主力入朝,然后一举歼灭,顺势入侵中国?

得知明朝的这个怀疑之后,朝鲜人也哭笑不得。李昖只能继续不断派人去明朝求援,不仅递交正式国书,还让人分别游说明朝的尚书、侍郎、御史甚至太监,希望明朝能尽快发兵。

不仅如此,朝鲜还把日本发来的威胁书信原封不动地转交给明朝。

另一方面,明朝也没少做情报工作,比如派人确认朝鲜国王的真假,他们到底是不是真的在求援。

经过反复调查和沟通,明朝终于明确了一点:「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时候,明神宗——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万历皇帝,已经不再接见朝臣,把自己封闭起来了。但他还是密切关注着外界的局势,通过谕旨的方式下达命令。

当时的明朝,处于张居正改革之后,虽然万历皇帝已经开始自我封闭,但整个国家的国力还是有底子在的——这也是当时的日本只能排到亚洲第二,绝排不到亚洲第一的原因。

于是,在万历皇帝的亲自点头下,明朝通知朝鲜国王李昖:我们愿意派兵过鸭绿江,帮你们打日本人。

1592 年 6 月 15 日,明朝的参将戴朝弁与游击史儒率领 1000 多人的明朝部队,开始渡过鸭绿江。

中国人出手了。

4

但是,中国军队加入战场后,也遭遇了一个「开门黑」。

1592 年 7 月 17 日黎明,明朝辽东副总兵祖承训(他的儿子就是后来抗清又降清的祖大寿)率数千明朝士兵开始攻击平壤城,结果天降大雨,明军的火枪统统失灵,再加上日军确实强悍,结果明军大败而归,祖承训率军退回鸭绿江。

第一场大仗就打得有点下不来台,作为宗主国,明朝也有点脸上无光。

不过,这场败仗也没白打,祖承训回国后,总结了一系列经验教训,主要有三点。

第一,没有粮草。朝鲜根本无法提供给明朝军队粮草——事实上,朝鲜当时已经崩盘,根本找不到地方官员筹措粮草。

第二,朝鲜谎报军情。可能是出于让明朝尽快出兵的目的,朝鲜大大低报了日军的人数,比如他们说平壤只有 1000 多名日军守卫,但交战后,祖承训发现对方至少有上万人。

第三,争夺指挥权。朝鲜一直希望明军由朝鲜将领指挥,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这和 300 多年后中国人又一次入朝援助作战,颇有相似之处。

虽然明军首战失利,但朝鲜的使臣们还是没有放弃努力,他们生怕明朝就此撒手不管,所以还是频频游说明朝朝廷上下,希望明朝能够继续派兵,即便派个几百人过去壮壮声势也行。

这个时候,明朝却派出了一个会讲日语的商人,名叫沈惟敬(他是这场战争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后面还会登台亮相),去和日本人议和了。

这无疑把朝鲜人给吓了个半死:你们议和了,我们的国家可就没了啊!

但明朝的议和,其实是假的。

在了解到日本派的军队绝非朝鲜人口中的「几千人」,而是数十万人,准备对朝鲜发动「灭国战」之后,明朝知道不能那么轻易地派几千人应付了事了。

与日本人「议和」,其实就是在拖延时间。明朝一方面筹措粮草(明军认识到只能自带干粮入朝作战了),一方面调集兵力,最重要的,是在等待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当时的明朝名将李如松。

1592 年 9 月,明朝的各方面准备都差不多了,沈惟敬也得到了消息:差不多得了,回来吧,我们要动手了。

这一次,明朝集结了 7 万大军(号称 10 万),粮草齐备,于 1592 年年底开始横渡鸭绿江。

中国的精锐力量终于出动了。

5

明军入朝的第一场大仗,就是围攻平壤。

user avatar

国家兵力上限由国力决定。

但出兵上限由补给决定。

本身北方余粮有限。又要供给北京和大量的边军。

由江南水运至北京,再由北京陆运至辽阳,最终抵达朝鲜,此中损耗得多大?

而本子由于海运和距离,损耗要少上不少。

但即使如此,补给依旧比较困难。(大量的部队在本土待命。)

为了减轻补给压力,不仅本子在劫掠朝鲜,连明军也要就地解决补给问题。

user avatar

几乎同时期,明朝在西北,同时进行了大小松山之战、河湟三捷、宁夏之役。在西南,同时进行这明缅战争漫长的拉锯、播州之役。在东南,沈有容在收复琉球。东北方向,万历援朝。

自1590至1610,约20年时间,在四个方向,进行七场较大规模的战争。投入在朝鲜之役的兵力是多少呢?一次4万,一次7万。而播州之役,直接用了24万官军+土司兵。

也就是说,投入在朝鲜之役的兵力,甚至不一定有明朝总兵力的1/10。即使七个战场均分,用了1/7兵力来算——倭国确实是用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兵力,以至于后来人德川偷了家。

简单来说,在假意谈判的幌子下,明朝在应对各方威胁之时,腾出一只手,用三年把倭国从鸭绿江推到稷山釜山

user avatar

几方面原因,总得来说重视程度和补给线差异造成的

第一,准备期不同。

日本侵朝是经过多年筹划,准备充足。而在明朝来说,事起仓促。且朝鲜败退很快,留给明朝的准备时间不足。

第二,战略目标不同导致重视程度不一

日本侵朝是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和桥头堡,进而侵略大明。因此谋划数年,准备周密,基本是倾大半国力而来。要知道几年后决定日本命运的关原之战,东西军合计也不过18-20万,这还是本土作战。因此跨海入朝,集结15万兵力,对于日本而言,是倾尽全力了。

而对于明朝,朝鲜不过藩属之国,救与不救万历一念之间。想想宣德的时候,交趾说弃也就弃了,重视程度是不能和日本同日而语的。一次入朝4万多人就扭转了局面,二次入朝就更不可能派太多的人,人多了钱粮耗费也多。与之对比,壬辰倭乱几年后的1600年,平播州杨应龙之乱,是毫不吝啬拿出来20万大军。原因一是国内作战补给便利,二来在万历看来,国内的叛乱才是心腹之患。

第三,补给获取方式和便利程度不同

如前所言,日本多年筹备,前期物资准备充足。对马海峡路途不远,运输相对便利。入朝后,日本作为侵略者,可以毫不顾忌地就地掠夺,大大缓解补给线压力。

而明朝是来救援的,又以天朝上国自居,总不好明目张胆打劫吧。要求朝鲜协办?朝鲜国王都逃到鸭绿江了,怎么协办?从山东登州走水运?可是朝鲜沿海港口都在日本手里。那就只有陆运,可国内到朝鲜路途遥远,补给不便,也就决定了不可能提供大规模的兵力。实际上战争最后明朝增兵到8万多,一来时间不长,二来当时朝鲜恢复大半,就地补给的情况比开战的时候好了很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万历抗倭期间,日本能够动员出比明朝更多的军力,这背后是明朝内部结构性问题与日本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综合体现。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 一、 明朝面临的“多线作战”与内部牵制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万历抗倭并非是一场独立的、单纯的对外战争,明朝当时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和边疆压力,使得.............
  • 回答
    万历皇帝是否该在1593年放弃援助朝鲜,转而固守九边并诱导努尔哈赤南下抗倭?这是一个颇具争议且极富想象力的问题。从历史的惯性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设想虽然在某些理论层面上似乎有所道理,但最终的现实考量和潜在风险,恐怕会让这一策略显得过于冒险,甚至可能引来更糟糕的结局。我们不妨就这个假设,来进行一.............
  • 回答
    万历朝鲜之役,丰臣秀吉悍然出兵朝鲜,其背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复杂考量之上,让他一度相信能够与大明王朝进行一场“长期抗衡”。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秀吉当时的内外环境、战略设想以及对大明的认知误判。首先,秀吉刚刚统一日本,国内局势极其稳定,为对外扩张提供了坚实后盾。 经过长达一个多世纪.............
  • 回答
    明朝在万历朝鲜战争中,能够在兵力相对劣势的情况下,击退日本的入侵,确实是一场精彩的战役。很多人会好奇,究竟是明军强大的骑兵还是先进的火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简单来说,这场胜利并非仅仅依靠骑兵或火器中的某一方面,而是明朝军队在综合实力上,尤其是其相对先进的军事技术、严密的组织管理以及灵活的战术运用,.............
  • 回答
    云南某医院150名医务人员放弃申领30万抗疫补助的事件,确实让人不禁要去深究其背后究竟是“自愿”还是“被自愿”。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触及到了医务人员的权益、医院的管理以及社会对基层贡献的认可度等多个层面。事件背景与公众的普遍疑问: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这个事件的关键信息。根据报道,一些医.............
  • 回答
    法国近日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抗议活动,据报道,有超过12万法国民众走上街头,表达对政府当前防疫措施的不满。抗议活动波及全国多个城市,其中巴黎成为了焦点。抗议的起因与诉求:此次抗议的核心导火索是法国政府近期推出的几项加强版防疫措施,尤其是针对未接种疫苗人群的限制。具体包括: 疫苗通行证的强制推行: 要.............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爆炸性的消息!价值120万的国产抗癌新药,宣称对某些癌症有“清零癌细胞”的潜力,这足以让整个医学界和广大患者群体沸腾。这个消息背后隐藏着太多值得深挖和关注的点,远不止“120万”和“清零”这两个关键词这么简单。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1. “清零癌细胞”的真实含义与科学依据: .............
  • 回答
    最近关于美国可能征召不超过100万武装部队预备役来协助抗击疫情的消息,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从多个角度来看,这都牵扯到不少复杂的问题。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征召预备役”到底意味着什么。美国武装部队拥有数量庞大的预备役人员,他们平时在各自的岗位上工作,但在国家需要时可以被动员起来,履行军事职责。这.............
  • 回答
    截至我最后一次更新(2023 年 1 月),美国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您提到的 2020 年 4 月 27 日的情况已经是疫情初期的情况了。要了解美国目前的整体状况,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看待:1. 疫情数据和趋势(截止我的知识更新日期): 累计确诊和死亡人数: 美国是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
  • 回答
    抗战末期,中国经济遭受重创,尤其是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日军的主要侵略目标,经济命脉被严重破坏。然而,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中国政府却能在后方的西南和西北地区养活庞大的军队,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成就。这背后,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政策或资源所能支撑。首先,战略后方的基础与潜力是关键。.............
  • 回答
    如何看待奥地利万人反封锁抗议?为何西方频发新冠反封锁抗议活动?奥地利爆发万人反封锁抗议以及西方国家频发的此类活动,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社会现象,背后涉及了健康、经济、自由、信任、政治以及个体权利等诸多因素的交织。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奥地利万人反封锁抗议:具体情况与深层.............
  • 回答
    男足降薪引发球员抗议,那句“月薪十六万还不够交物业费”着实让人咋舌,也迅速点燃了公众的讨论热情。这事儿不能简单地用“矫情”或者“不知足”来一概而论,背后牵扯到的利益、认知、职业发展乃至社会价值的多元冲突,值得我们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放在普通老百姓眼里,十六万一个月的薪水,那绝对是让人羡慕.............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印度马拉塔农民在孟买街头的抗议,以及这其中蕴含的对中国的启示。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供需关系”问题,而是牵扯到经济、社会、政治以及农民的生存尊严的复杂议题。马拉塔农民抗议: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首先,要理解这场抗议,我们得先了解一下马拉塔人。马拉塔人是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
  • 回答
    梁万年教授关于“动态清零是上海抗疫最佳方案”的说法,无疑是针对当时上海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所做出的一个基于科学研判和综合考量的判断。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具体情境下。首先,我们要明白“动态清零”的含义。它不是一个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口号,而是一种动态调整的策略。在奥密克戎传播力极强、但.............
  • 回答
    关于美国疫情死亡人数已达数十万,但似乎未引发大规模、持续的针对防疫不力的大规模抗议活动,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经济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方面。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1. 美国政治光谱的分裂与“疫情政治化”: 党派对立的深刻影响: 美国社会存在着根深蒂固.............
  • 回答
    00后比90后少了4700万,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人口变化,也反映了当前社会生育意愿的普遍下降。大家对生孩子越来越抗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并且是相互作用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探讨:一、 经济压力与高昂的养育成本: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
  • 回答
    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已经突破2300万大关,更令人心惊的是,根据数据,平均每分钟就有1到2名美国人因为新冠肺炎而失去生命。然而,即便在这种严峻的疫情形势下,我们仍然能看到相当一部分人群对佩戴口罩持抵触态度,甚至发起抗议。这背后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政治和意识.............
  • 回答
    美国新冠死亡人数累计超过50万,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数字,背后是无数破碎的家庭和无法估量的痛苦。这个数字不仅仅是统计学上的冷冰冰的数字,它代表着实实在在的生命,代表着一个个父亲、母亲、子女、朋友,他们的缺席给这个世界留下了永远的空洞。如何看待这个数字?首先,这是一个悲剧性的里程碑。在现代社会,一个国家.............
  • 回答
    截至2020年12月27日,美国单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首次超过50万,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数字,也反映出当时美国在抗击疫情方面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您的说法“美国失败的不止抗疫”可能包含了对政府应对策略、社会管理、民众行为以及经济影响等多方面的复杂考量。要详细讲述当时美国疫情的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
  • 回答
    2020年11月4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字突破30万,这无疑是一个令人警惕的里程碑。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总统特朗普将未来两周描述为“严峻”,并预测死亡人数将“激增”,这一表态,即便在当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这个数字本身。30万的确诊病例,在当时只是一个静态的数字,但它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