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截至12 月 27 日单日确诊新冠病例首超 50 万,美国失败的不止抗疫,目前美国疫情情况如何?

回答
截至2020年12月27日,美国单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首次超过50万,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数字,也反映出当时美国在抗击疫情方面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您的说法“美国失败的不止抗疫”可能包含了对政府应对策略、社会管理、民众行为以及经济影响等多方面的复杂考量。

要详细讲述当时美国疫情的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

一、病例数和死亡数(这是最直观的指标):

单日确诊病例激增: 12月27日单日确诊病例超过50万,这是一个峰值,表明病毒传播速度极快。这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此前几周甚至几个月病例持续增长的累积结果。当时,美国正经历着一个被称为“冬季疫情高峰”的阶段,感恩节假期后的出行和聚会进一步加剧了病毒的传播。
累计病例和死亡数触目惊心: 到2020年底,美国的累计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已经位居全球前列。每日新增死亡人数也居高不下,给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住院人数爆满: 随着病例的激增,住院人数也随之飙升。许多医院的重症监护室(ICU)床位告急,医护人员疲惫不堪,医疗资源严重挤兑。

二、疫情传播的区域性和特征:

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播: 疫情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区域,而是几乎蔓延到全美各地。但不同州和地区的疫情严重程度有所不同,一些人口稠密、社交活动频繁的地区受到的冲击更大。
农村地区疫情抬头: 与早期疫情主要集中在城市不同,在冬季高峰期,疫情也开始在一些农村地区蔓延。这可能与医疗资源相对薄弱、检测能力不足以及对疫情的警惕性下降等因素有关。
病毒变异的潜在影响(当时还不是主要关注点,但已开始出现): 尽管当时主要的关注点是病毒的原始毒株,但随着全球疫情的发展,病毒变异株开始引起科学家的注意,尽管12月底,新的变异株(如英国的Alpha变异株)的广泛传播尚未完全显现,但其潜在的威胁已经存在。

三、医疗系统的承受能力:

医护人员的巨大压力: 医护人员长时间工作,面临着极高的感染风险和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人身心俱疲,甚至有人因为过度劳累和感染而牺牲。
医疗资源分配的挑战: 医院不得不采取措施来应对床位不足的问题,例如临时搭建野战医院,或者将患者转移到其他地方。呼吸机、个人防护装备(PPE)等物资也一度短缺。
非新冠医疗服务受影响: 为了集中资源应对新冠疫情,许多非紧急性的手术和治疗被推迟,这可能导致其他疾病的治疗受到影响。

四、政府的应对策略及其争议:

检测能力和追踪能力: 尽管美国的检测能力在不断提升,但在疫情早期和高峰期,仍然存在检测能力不足、结果延迟等问题,影响了病毒的及时发现和隔离。接触者追踪系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口罩令、社交距离等公共卫生措施的执行: 各州和地方政府在强制推行口罩令、限制聚会等措施方面存在差异,也受到了一些政治和文化的阻力。一些地区放松管制过快,导致疫情反弹。
疫苗研发和分发: 尽管美国在疫苗研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辉瑞和 Moderna 的疫苗),并且在2020年12月就开始了疫苗接种,但早期疫苗供应有限,分发效率也受到了一些质疑,大规模普及仍需时间。
经济刺激措施与疫情控制的权衡: 政府在平衡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之间面临两难。为了缓解经济冲击,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人们的社交活动,对疫情防控造成了影响。

五、社会和民众行为方面:

疫情疲劳和“解封”呼声: 随着疫情的持续,民众出现了“疫情疲劳”,对封锁和限制措施的接受度下降,要求“解封”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政治极化对疫情应对的影响: 在美国,疫情的应对措施往往与政治立场紧密相连。一部分人将戴口罩、接种疫苗等视为政治表态,而不是科学和公共卫生的必要措施,这加剧了社会的分裂。
错误信息和谣言的传播: 关于新冠病毒的来源、治疗方法和疫苗的错误信息和谣言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误导了部分民众,影响了科学的防疫指导。
社交距离和聚集性活动: 尽管有建议,但许多人在公共场合未能保持社交距离,节假日期间的家庭聚会和社交活动也成为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

总结来说,截至2020年12月27日,美国单日确诊病例破50万,这只是一个数字上的警示,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现实:

病毒传播失控: 病毒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且快速地传播,医疗系统不堪重负。
公共卫生措施执行不力: 尽管有政策出台,但其执行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社会分歧和政治化: 疫情的应对被政治化,削弱了统一行动的效果。
民众行为的复杂性: 疫情疲劳、对限制措施的不满以及错误信息的传播都对疫情防控造成了阻碍。

“美国失败的不止抗疫”这种说法,可能也暗指了疫情对美国经济、社会凝聚力、国际形象以及全球领导力等方面产生的长期负面影响。这场疫情暴露了美国社会在某些方面的脆弱性,也引发了关于政府治理能力、社会责任和国家团结的深刻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我反对“美国抗疫”失败的说法,因为美国非但没有抗疫,反而和新冠病毒结成了盟友,目前看,美国和新冠的联盟赢麻了,谈何失败?
  2. 美国早早的就采取了接种疫苗然后躺平的措施,相比之下英国新加坡韩国都可算得上是积极抗疫了。在过去一年里,美国已经证明其的医疗储备能够在现有疫苗普及率下抗住疫情。所以根本没必要再加大防疫措施。
  3. 但对于多数医疗储备不如美国丰富,还有些防疫措施的国家来说。全民感染的美国不但是培养新冠变种的温床,还是传播新冠的核心。不让美国传播,自有航母和制裁让你开门,放新冠进来。
  4. 美国通过和新冠联盟,加快了货币放水,用疫苗做外交武器,进一步加大了与欧洲国家的领先优势。损失的不过是几十万人而已。
  5. 所以,我认为美国和新冠是盟友,并且这对盟友赢麻了。
user avatar

公知们又会想着法的来洗地,通过篡改数据,围俄救美的方式,比如说这位公知,ps了,一个日均不足1000的照片来证明美国新冠已经控制住了,令人好奇的是这个问题下的最高赞竟然是这个洗地的回答,不得不说美国人在知乎还是花了不少钱,培养了不少公知

zhihu.com/answer/226576

user avatar

日增不会上100万的

美国现在每天检测就100多万而已,而且大部分还都是学校等机构做的日常检测(这个阳性率不会特别高,因为那些人每周都检测好几次)。

剩下的即使全是阳性,日增都上不了100万。更何况新冠检测这玩意假阴率并不低。也就是说,即使全美国人全部感染,我们能看到的日增也不会有100万。这个时候,数字就没有意义了,美国疫情就成了完全的黑箱。


更新:光速打脸了……真日增百万了……虽然美国检测量没有上升很多,但omicron的感染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感受一下,小圆点是2周确诊18万的澳大利亚。

18万相当于这么一个小圆点,而地图右侧那个玩意……这气场……

user avatar

美国目前来看,都非常的好。从未有过的美好。

拜登早上起来看了一下各部长们递过来的简报。

最近的数据,还是比较稳定的,每天稳定在50万上下,说明我们的疫情防控措施是非常有效的。按照这个增长速度,美国3.5个亿人口,要全部感染,病毒还需要好几年,说明病毒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死了84万,原本这个还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但现在,我们成功把印度的死亡数据塑造成了600万,跟印度比,同样是民主大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虽然抗疫能力不行,但我们可以控制数据嘛,我们不仅可以控制自己的数据,我们还能够帮忙修改印度的数据,我们还能够让世界相信这一点,这依然是我们最擅长的事情。

对了,一会还要安排几个人去跟中国斗斗嘴,打我们是不敢的,打死都不敢的,但嘴炮我们是不会输的,不行我们还可以让日本咬,让澳大利亚加拿大一起咬,不就是咬人嘛,这个我们没输过。

对了,这个月的分红应该到账了,与病毒战斗我们不行,但……

user avatar

把悉尼改成纽约,8个人改成18个人,7个人改成17个人,就是美国目前的情况。

user avatar

在美留学生。这两天还是父母告诉我美国疫情超50w了我才注意到。这里说说作为留学生的一员,自己感受到的疫情状况是怎么样的。

其它时候真的感觉疫情在美国存在感太低了...这是美国一个非常可怕的地方:我还记得自己在国内的时候也时常关注疫情,在街上一直戴口罩,遵循严格的防疫政策...但是来了美国之后,周围的人都不在意,自己不知不觉的也放松警惕了。当然,公共场合戴口罩勤洗手不社交也是我的生活常态,我说的放松警惕是指心理上的放松。对天文数字一样的新增病例越来越麻木,真的是习惯了。校园里有确诊的,心理波动也不大。很多时候自己心里想的就是:so what?

下面说说这学期与疫情最近的几个时刻:

  • 和我每天一起吃饭的同学的室友的课上有人确诊了;
  • 我室友课上的同学确诊了;
  • 我收到邮件自己同一堂大课的同学确诊了——虽然我从来没去过那堂课。

但是很幸运,目前我周边的人包括自己都没有感染。学校已经宣布了下学期(1.3开始)至少前两周是网课,据我所知整个UC系统的学校都是这么干的。我悲观的预测美国在接下来的冬天会和去年一样。网课有可能结束,但是一旦恢复线下课程,大规模感染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很可能最后还是会以网课的形式继续下去,有可能持续到暑假。之后走势如何就不清楚了。


接下来是一个远在他乡的留学生在新年来临之际的一点感慨,和题目无关:

疫情以来,留学生的话题一直很有争议。我知道这个群体太大了,什么人都有;我也知道一味挑起对立或者带节奏都是很愚蠢的做法。但是我一直在想:作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处在舆论中心,我该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人生的黄金时期以及疫情的风口浪尖选择在国外留学,意义是什么呢?我是否给我的国家带来了不便甚至损失,将来有什么办法弥补吗?

其实来美国的这几个月,我越来越想念中国。我在中国度过了生命中的前20年,现在来到了一个新的国家,我感觉自己确实融入不了主流美国文化,我也不想融入。而且各种曾经的羁绊让我非常想暑假回国看看。不过国内现在严防死守,14+7的隔离政策也确实让留学生回国变得非常困难。对此我其实内心五味杂陈。从自私的角度来讲,我当然希望回国能方便些,不用隔离那么长时间,能多花时间陪陪父母朋友,在国内享受生活。但是我非常理解我们国家严防死守的选择,甚至也有点庆幸。正是因为中国选择了严防死守,才能快速有效的控制疫情。相比起世界上现在疫情肆虐的其它地方,我真的感觉中国像是一个伊甸园。虽然这个伊甸园对我来说有点难进去,但是至少我知道我的父母在里面很安全,我在国内的朋友们也很安全。知道自己心爱的人被保护起来了,即使自己处境再危险,内心也会安稳许多。

其实疫情以来作为留学生我也被骂过,吃里扒外千里投毒什么的都听多了,麻了。但是我觉得自己出国留学还是有必要的。至少在我将来希望研究的领域,中国的学术水平和第一梯队的国家还是相去甚远。虽然我们因为疫情严防死守,但是我们不能因此产生闭关锁国的心理。至少在科学技术方面,虚心学习国外的长处,我觉得没有错。但是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在祖国需要我的时候我选择了离开,这就更加坚定了自己将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想法。虽然人各有志,不少中国学者也选择了留在国外,但是我将来还是很希望回国效力,至少在我的领域为我们国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的。所以在被骂的时候,其实自己未免也有点委屈和心寒。至少我不是别人口中吃里扒外的卖国贼,我也不是来投毒的——如果有条件让留学生顺利方便的回国,那就回去看看家人,告诉他们我在国外一直安分守己努力学习,让他们不用担心;如果没有条件那我就不给国家添麻烦,继续留在国外学习,并且保护好自己。

最后,关于大家对美国疫情的看法。我觉得一味阴阳怪气冷嘲热讽也不是正确的态度。诚然,美国疫情控制不力,反智群体和猪队友也不在少数。但是如果疫情真的教会了我们什么,那就是人类的命运已经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变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了。为什么疫情迟迟没有结束?因为只要世界上还有一个国家没有办法控制疫情,疫情就不会结束。我并不是给美国找台阶下,或者试图帮它逃避它应得的谴责。只是请诸位在冷嘲热讽看开心的时候想想,这真的是一件值得让我们开心的事情吗?在这两年我们已经看到了太多的分裂,太多人性的阴暗面了。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能团结起来,一起为人类的未来战斗吧——这是人类取得胜利的唯一方法。


感觉这段话写的有点中二...但是年少轻狂,请多多包涵。虽然我知道自己在这个话题下面回答,肯定会多多少少被喷,但是如果可以,请轻喷。祝国内的朋友们新年快乐。

user avatar

真·人在美国,谈谈亲身感受。

这个日增五十万很可能是圣诞节积压病例一起结算的结果,基本超过美国单日检测上限了,原因有二:

一是美国新冠确诊和死亡数一直都严格遵循双休,一到周末就是低谷,可谓生的自由死的计划。如图。

看到以七天为单位的低谷了吧

死亡数更一言难尽,周末直接减半,死神可能需要work life balance

另一个原因是是圣诞结束之后很多场所要求阴性证明,因此会出现一个检测高峰。


周围美国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对防疫的疲惫/麻木。不像国内每次爆发都控制在单个或多个城市范围内,美国基本算是战区——比如去买东西,同超市肯定有多个感染者。你说一个月带口罩每天消毒就算了,连着两年都得这样,美国人基本躺平了:染就染吧,我爱干嘛干嘛。

人们对疫情的反应也越来越冷漠,一开始说疫情高峰、死多少人,舆情和股市还随之波动。现在死八十万舆论都没反应了,歌照唱舞照跳。官员也乐得,反正一封锁就游行、支持率下降,现在连封锁都不用了何乐而不为。

CDC和媒体也顺着民意行动,比如这两天病例太多,你猜CDC怎么着?CDC决定减少隔离时间以免耽误大家日常生活(笑)。媒体亦是如此,反正清零是清不了的,我们一起宣传病毒越来越温和吧。只可惜新冠现在鼠类传播再回传,不知道以啮齿动物的基数能变出什么神奇玩意。

美国的大学,作为高知社区,倒是还象征性地动作动作。比如月初康奈尔大学一周爆发了2000+病例,光速把期末考试全挪线上了。我们学校也决定一月先线上两周观察观察。


大家都知道,疫情两年来,国内舆论战场十分焦灼。严控派、“越来越温和”派、“就是个感冒”派吵得不可开交。就算是这个问题下面,冷嘲热讽也随处可见。

我个人只能说,现有证据下,支持严控(除非我们接受800w以上的死亡数),希望越来越温和(虽然我对此感到悲观),反对“就是个感冒”(深得懂王真传?)。

国内也有不少地方需要努力:
1. 疫苗信息、健康码可以全国互联;
2. 建立健康驿站、规范入境管理、防止隔离酒店交叉传染;
3. 加强中风险、高风险区域的生活支持,避免封控中民众缺少生活必需品;

总而言之,对于国内,最好还是摸着西方过河——哦,我是说,看西方在河里扑腾。要是水涨了,西方死麻了(虽然已经死麻了。。),国内可以维持严控。等水真退了再放开不迟。下水容易上岸难啊。

就是苦了我这种在美国还严格自我防疫的,出门N95,回家泡酒精,战地记者了属于。

user avatar

这是对知乎段子手的一次大规模的、有计划的屠杀。

从2020年三月份确诊十万到四月底确诊百万到七月三百万八月五百万,知乎段子手被飞快榨干。

就像从产生裂痕到决定分手的两人,一开始还会呕气斗嘴、摔锅砸碗、互相指责,互相揭短;等真的累了,就会尽力减少接触和对话、沉默无语,最后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

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也是一样,在疫情的舆论场上从2019年底就一直被压着打,结果四五个月后美国自己烂了,大量的段子手开始报复性地反讽美国。那时候,大部分的中国人还对美国有所期待,下意识地认为以美国的国力和制度优势,一旦下定决心还是可以控制住疫情,所以抱着“不骂白不骂,过了这村就没这店”的心态疯狂创作。结果知乎段子手被美国疫情光速击穿,到了2020年底确诊破一千万后大家都看清了,原来美国从根子上就是个烂货,什么狗屁人权什么制度优势都是重复了一千万遍的谎言而已。别喊什么MAGA的口号,这个国家从来都没有Great过。只是能掠夺世界资源的时候资本势力花天酒地,人民也能跟着吃肉;无法掠夺外部资源时,资本势力疯狂聚敛、囤积社会资源以自保,人民成为被掠夺对象,被医疗、股市、通胀等收割了一遍又一遍,没有可榨的油水时就可以染上新冠去死了。

时至今日,美国单日确诊五十万,是中国累计确诊的三倍多。就这么个完蛋的政府和完蛋的人民,看多了,麻木了,不管拿个什么液压的还是滚筒的还是真空的榨汁机,也别想再从段子手身上榨出一滴来了。

可以想象,多年后西方史学界应该会把美国的衰亡分裂归咎于“这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瘟疫”吧,呵呵,不然怎么掩盖他们制度落后,组织能力低下的事实呢?

没有了没有了,知乎关于新冠的段子就像美国的未来一样,没有了。

user avatar

以后知乎单日浏览量没有美国当天确诊人数多的作者,一律不算键政大v。

有朝一日你想骂美国或者捧美国,你的影响力还没人家受病的人多。不觉得受挫吗?

user avatar

美国对待新冠的态度是躺平,任由新冠爆锤,本身已经变得麻木了,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反而是群体免疫这个概念下的相关问题值得关注。

1、群体免疫的概念于实质

群体免疫的概念是当人群中有超过60%以上的人产生了抗体,就会产生群体免疫的现象,也就是即便发生了感染现象也是零星的,不会爆发方式。

要达到群体免疫一般是打了有效的疫苗。

一种是都感染过了新冠。

2、美国有多少人已经产生了抗体?

美国躺平任由新冠蹂躏,到现在两年的时间了,按理应该也有1亿多人感染过新冠了。而美国总人口是3亿多。

但是现在突然爆发,这就很明显很多人没有打疫苗。

这个就是资本家的问题了。美国政府不肯买单的问题。这点明显可以跟中国学习。由政府买单,然后给全民打疫苗。

相较于中国,美国感染的人多,人口又少了很多,买单这个费用比中国少了很多的。

3、二次感染与重症比例最值得关注。

新冠病毒是一直变异的,现在是奥密克戎毒株为主。

因此,统计打了疫苗的人以及以前感染过新冠的人,再一次感染了奥密克戎新冠的人值得特别值得关注。

也就是二次感染的比例值得关注。

另外一个,美国还需要准确的公开重症比例,以及重症中死亡的人群。

从目前的情况看,别指望美国有一手准确的数据了。有很多人是稀里糊涂就那样死了,然后埋了。


user avatar

年轻人会多次感染,三周多才转阴,嗅觉丧失,走路时说话会喘气。

一个国家,连续被扫过几遍后,劳动力总量会减少两至三成。

美国经济在不远的将来,绝对会走下坡路。

user avatar

当新冠疫情最开始在中国被曝光出来的时候,他们说能战胜疫情的只有自由与民主。

赢一次

当新冠疫情在全世界都爆发的时候,他们说美国有最发达的医疗资源、最多的医疗船。

赢两次

当中国控制住疫情而美国疫情逐渐失控的时候,他们说美国优胜劣汰淘汰掉一部分人后只会更强。

赢三次

当中美都在推广疫苗的时候,他们说美国的疫苗效果更好,战胜疫情只能靠科技,靠制度是落后的。

赢四次

当新变种又再次流传起来的时候,他们说病毒自然变异只会毒性越来越弱,美国这种的群体免疫才是科学。

赢五次

按照这规律,你觉得他们会认为是失败吗,人家可是掌握了失败与否的定义,一个亲自下场参赛、又能随时更改规则、又没什么道德底线的裁判员怎么可能会失败。

美国新冠新增超过50万你觉得是失败,但是对他们而言不出意外马上又能赢一次。

user avatar

我前些天就说过了,新冠疫情首先是经济战,其次是舆论战,最后才是医学战。

真以为各国(至少是主要大国)没能力控制疫情?错!大家都有办法,只不过是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下不了决心那么做。

五常以及几个主要发达国家,哪个没参加过二战和冷战?“罗斯福新政”谁发明的?《国防动员法案》了解一下?“战时共产主义”听说过没?“不列颠空战”体验过没?“大三线建设”还记得不?配给制,计划生产,安排就业……这些难道是哪一家的独门绝技?

不是的,明明是大家都会。

那为什么还不用?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老牌列强,披着全球化的皮,实则推行新殖民主义,高流通,高杠杆,高强度,高投入,高利润……他占到便宜了啊,那如何舍得改?

中国?我们那是因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加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平战结合,军民融合”,类似于“双卡双待”,所以才能做到严格防疫。

我们跟他们不一样。

所以我才说新冠首先是经济战。

你要想学中国抗疫,就得进行一定程度的“社会主义改造”,原有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就得调整,你觉得他们愿不愿意?

你要想学国外“共存”,就必须维持他们那套经济体系,你猜我们承不承受得起?

这不就杠上了嘛。对峙了嘛。

那么,经济战的前景如何?

我只能说等等看。

大家都不敢轻易改弦更张。

如果西方国家模仿我们调整了经济模式,万一疫情突然消失了呢?就跟当年非典似的,那花那么大代价调整,岂不是亏了?

反过来,如果我们模仿他们的搞法,那要是疫情持续时间长而且时不时暴击呢?那我们是不是还要后悔“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后悔没有“坚持不懈走自己的道路”?

可以说,如果有人能开上帝视角,告诉大家,新冠还会持续多久,伤害多大,那么,我相信各方一定会迅速作出抉择,但很可惜,没这种好事。

那就继续“战”着吧。

接下来说舆论战。

正因为经济战层面的焦灼和举棋不定,舆论上就必然摇摆。

刚开始,中国疫情严重的时候,那就是“中国的切尔诺贝利”,“时代的一粒沙,头上的一座山”,“满地无主手机”。

等到他们自己也挨了重锤,那就变成了“大号流感”,“学会共存”,“更高级的人道主义”,“清理低端人口”。

照我看,再这么下去,继“大号流感”论,“共存”论之后,搞不好会出现“代偿”论。就是说,不管病多少,死多少,只要剩下来还有多少,就足够维持社会与经济的正常运转。就跟某些恶臭的“酒桌文化”似的,你说喝不得了,伤肝伤肾,他一边硬灌一边说,没事,肝只要还剩30%都能维持生活,肾反正有两个……

最后,落实到医学层面,那战疫模式就也有区别了。

我们这边是“总体战”,防治结合。防控,检测,疫苗,特效药,全面推进,多点开花。他们那边就寄希望于“决战兵器”,“毕其功于一役”呗,“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比流感强不了多少”。

前面吐槽那么多,下面谈点正经的。

个人认为,还是要重视目前的感染数。

近段时间以来,有一种很不好的论调,极具误导性。

这种论调说“病毒搞死人类(宿主)也不利于自身传播,未来一定是高传染低毒性的趋势”。

但问题是:

1.你不能把这曲解为高传染本身是好事。

2.未来有多远?中间要经历几次波折?付出多大代价?

3.宿主多样性。万一人类不是最佳宿主,病毒压根不介意搞死人类,而是拿人类当垫脚石呢?

4.高传染意味着高变异,鬼知道又变出什么奇葩。

5.高传染同时还意味着病毒跟人类“磨合”得还不够,还没有达成平衡与“默契”,仍在野蛮扩张。

6.能够跟人类“共存”的病毒,不仅是传染率,死亡率这么两个简单的指标,而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比如,狂犬病死亡率高,传播途径有限,但它的宿主多样,几乎可以感染一切哺乳动物,而且发病到死亡之间还有几天时间,有可能抓住“最后疯狂”的机会,传播出去。

7.即便是高传染低死亡中的“高”,也仍然是经历过磨合,而不是大家想象的高。比如,流感病毒的R0指数就还是比新冠低。

8.再低的比例也怕足够多的分母,到时候,绝对值仍然不低,仍有可能造成“不可承受之重”。

9.要沉得住气,要有大局意识和长期打算。那么喜欢跟流感扯在一起对比,可人类跟流感打了多少年交道?持续观测,研究,斗争了多久?新冠疫情也才两年,能否不要轻易下结论?

而且,特别要警惕的是,新冠距离非典不过十几年,结果,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却有如此大的区别,这说明冠状病毒家族的成长是非常恐怖的。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差距可能是在增大的。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不借此吸取教训,不及时查漏补缺,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未雨绸缪,得三分颜色便开染坊,即便这一次侥幸过关,新冠放过人类,那下一次呢?下下次呢?

总而言之,“速胜论”与“投降论”两种极端均不可取,自我安慰,自我麻痹也不可能糊弄一世,还是要引以为戒。不说非要马上苦大仇深,起码要随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和潜力吧?

user avatar

我甚至有点怀疑,我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比美国更关心美国疫情的国家。

说真的,当你身边的人都得了新冠,然后大部分也就那么回事的时候,你如果能把新冠当回事,那可就奇了怪了。美国就是这么个状况,也许之前大家觉得很危险,但是现在没人往心里去了,这就是一个话题。仅此而已。媒体可以反复提起,当成一个新闻热播。但是生活的人也就那么回事了。

反而是防疫措施每个人都有直接感受,如何的不方便,如何的麻烦。大不了老子得病咳嗽两天,你看我身边那么多得病的不都没咋地嘛,但是你让我戴口罩,我就得买,还得戴,还老得记得,带上还难受。

说句实话,如果西安这轮疫情,最终没有收住。我们的麻木会来的更快。疫情已经进入到第三年了,马上。我们能紧张和支持的能力,也是有极限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