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截至 2 月 4 日 24 点,新型肺炎新增疑似病例连续第二天下降意味着什么?

回答
截至 2 月 4 日 24 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增疑似病例连续第二天下降,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意味着 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传播链条可能正在被阻断。

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信号的含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剖析:

1. 疫情发展阶段的判断:

疑似病例下降的意义: 疑似病例是判断疫情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新增疑似病例的下降,最直接的含义是:
新增感染人数的减少(或趋于稳定): 疑似病例通常是指根据症状、流行病学史等初步判断可能感染了病毒但尚未被实验室确诊的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的下降,意味着新出现的、可能感染的人数在减少。
源头控制的初步显效: 如果疫情的源头(如武汉市)的传播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与病毒的接触机会,那么新出现的疑似病例自然会减少。
筛查和诊断能力的优化(可能性较低,但不能完全排除): 在疫情早期,由于检测能力有限,一些症状不典型或接触史不明确的人也可能被列为疑似。但随着疫情的深入和对病毒的了解增加,筛查标准可能会更精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疑似病例的统计。不过,连续两天的下降更倾向于指向真实的感染人数下降。

“连续第二天”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单一指标的波动都可能受到短期因素的影响。然而,“连续第二天下降”则表明这种趋势并非偶然,而是可能反映了某种持续性的、有效的干预措施正在产生效果。这增加了人们对疫情拐点的信心。

2. 背后可能的原因和原因分析:

连续两天新增疑似病例下降,很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严格的防控措施正在发挥作用:
隔离和封锁: 重点区域(如武汉市)的交通管制、社区封锁等措施,极大地限制了病毒的传播范围,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从而降低了新增感染的可能性。
发热门诊和筛查机制的加强: 对发热病人进行更早、更全面的筛查和隔离,能够及时发现并控制潜在的感染源,防止其进一步传播。
戴口罩、勤洗手等个人防护措施的普及: 全社会范围内的个人防护意识和行为的提升,也能有效降低病毒的传播效率。
对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隔离: 及时找出并隔离病毒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可以切断潜在的传播链。

疫情源头的传播得到有效控制: 如果早期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如武汉)的传播得到有效控制,新增病例自然会减少。

部分疑似病例被排除或确诊: 随着检测能力的提升,一些之前被列为疑似的病例可能已经被确诊,或者通过进一步的检查被排除。这也会体现在疑似病例的统计上。

3. 对未来疫情走向的初步判断:

“拐点”的可能性增加: 新增疑似病例的下降是判断疫情是否进入“拐点”的重要依据之一。虽然还需要观察确诊病例、重症病例等指标的变化,但疑似病例的下降是积极的预兆,表明疫情的爆发式增长可能正在放缓。
防控成果的体现: 这表明之前的各项防控措施是有效的,为进一步巩固成果提供了信心。
警惕性仍需保持: 尽管这是一个好消息,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确诊病例和重症病例: 疑似病例的下降并不直接等同于确诊病例或重症病例的下降。确诊病例是最终的统计,而重症病例是疫情对个体健康影响程度的体现。需要持续关注这些数据。
潜伏期和无症状感染者: 病毒的潜伏期以及可能存在的无症状感染者,仍然是疫情传播的潜在风险。
其他地区的疫情发展: 关注全国其他地区的新增病例情况,以及是否有境外输入病例,都是判断整体疫情形势的重要因素。
防控措施的持续性: 要维持疑似病例的下降趋势,需要继续坚持和优化各项防控措施,不能因为初步的好转而放松警惕。

4. 总结性陈述:

总而言之,截至 2 月 4 日 24 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增疑似病例连续第二天下降,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积极信号。它表明我们正在努力控制疫情,并且这些努力正在初见成效,尤其是在减少新发感染的可能性方面。这可能意味着疫情的传播速度正在减缓,并且我们正在接近或已经达到疫情的“拐点”。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疫情已经结束,我们仍然需要密切关注包括确诊病例、重症病例在内的各项数据,并持续加强防控措施,以期最终彻底战胜疫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下降很奇怪,可能并未反应真实情况。

我不是希望疫情更严重,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新增疑似现在就降到0。

原因是:疑似病例的诊断标准范围放宽了,而疑似病例却减少了。


可以看看国家卫健委第三版、第四版中疑似病例的标准:

1.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地区或其他有本地病例持续 传播地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2)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或其他有本地 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3)有聚集性发病或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流行病学关联。
2.临床表现
(1)发热;
(2)具有上述肺炎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1月23日第三版定义:同时符合流行病史的3条和临床表现的3条,属于疑似病例。

1月27日第四版定义: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1条,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属于疑似病例。


2月5日第五版刚刚发布,变化较大,区分为湖北以外省份湖北省

湖北以外省份:

1. 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2)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
(3)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4)聚集性发病。
2. 临床表现
(1)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
(2)具有上述肺炎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 数减少。

定义: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 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都属于疑似病例。


湖北省:

(一)疑似病例
1. 流行病学史
(1) 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 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2) 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 阳性者)有接触史;
(3) 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4) 聚集性发病。
2. 临床表现
(1)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
(2)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或淋巴细胞计 数减少。

定义: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或无流行病学史,且同时符 合临床表现中2条。

(二)临床诊断病例。
定义: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属于临床诊断病例。

第五版中的确诊病例的标准依旧没变,但是疑似病例的标准修改了,且根据湖北省、湖北省外两个环境定义了不同的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湖北省内因为病例复杂,第五版在“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中间增加了一个“临床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可以理解为高度疑似病例。

整体上第五版更细化更具操作性,其中明确的是,无论湖北省内还是省外,第五版的标准都放宽了,“发热”放宽为“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流行病学史从之前的3项增加细化为4项等,这些肯定是放宽了疑似病例的筛选条件,理论上筛选条件放宽了,疑似病例应该是增加的。


这次第五版的较大变化是可以理解的,因为1月27日-2月4日这期间,出现了粪-口传播、门把手传播、外卖员感染、无症状者也可能成感染源等新情况。


所以,新增疑似病例下降有点奇怪,可能并未反应真实情况。

未反应真实情况不代表有人隐瞒数据,而可能是其他原因导致,比如第一个潜伏期结束,第二个潜伏期准备开始。

以上是个人理解,欢迎讨论。

user avatar

拐点是2月3日,那天的新闻联播前15分钟都在说一个事。

user avatar

2月4日更新#鄂外疫情# 的数据图例。

本日疫情新增确诊病例延续了前几日的平稳增长,增长率继续下降。但有了昨日的情况,意味着平稳中也有不小的波折,在此保持谨慎的乐观。期待新增确诊病例能早日平稳下降。

今日全国主要地区的新增数据多在下降,包括主要的病例数据全国前列的几个省、市。唯东三省(尤其是黑龙江)逆势增长,需要加强注意。

新增下降的区域,大多也只是回到(甚至没有回到)前日的水平,目前仍需加强防范,尤其是湖北邻省的河南、湖南、江西。

今日仍有部分地区保持了增长的态势,包括上海(昨日增长和整体水平较低)、山东、合肥、信阳等。

以上还只是新增病例的变化(二阶导数),大家仍然要加强日常防疫,争取早日迎来二阶导数的下降趋势,进而逐渐向一阶导数下降过渡。

本次数据,包括:

鄂外全国病例分布和趋势(图1、2、3);

湖北邻省、省会、邻市数据(图4、5、6);

一线城市(图7)、二线城市(图8);

长三角(图9)、京津冀(图10);

湖北最重要的两条大动脉京广和沪蓉(图11、12);

病例最多省份(图13)、浙江广东主要城市(图14)、沿海(图15)。

如想直接查看某张图,按Ctrl+F,输入图号加#回车跳转。

本日更新:

  • 新增部分增长率数据;
  • 调整曲线类型,及部分纵坐标的设置;

接下来我还会更新更多省、市疫情数据。

湖北加油!鄂外也加油!中国加油!欢迎提出数据建议~



全图结束,谢谢查看。

user avatar

更新时间:2020年2月5日12:17AM EST

----------------------------------评论回复区------------------------------------------

治愈数每2.1天翻番难以持久
  • 2.1天翻番只对短期有效。当痊愈人数较多、疫情进入消退期,确诊而未痊愈人数开始下降时,该项参数的变化就不能忽略不计了,每日新增痊愈人数也会随之下降。

感谢 @琦了个琦 指出笔误,已修正!

----------------------------------正文分割线------------------------------------------

通过卫建委每日公布的数据,我们可以窥见武汉肺炎目前的发展趋势。而2月3日和2月4日两日全国新增疑似病例均小于前一日这一事实,直觉上可以解读为武汉肺炎的传播速度已经放缓,疫情已经得到控制。那么这个直觉是否完备呢?

”每日新增疑似病例“和”疫情传播速度“之间是怎么关联起来的?

疫情传播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新增感染。假设每个患者感染后潜伏期平均为 天,且这段时间内平均接触 个人,其中 比例的人会被感染。假设第 天总感染人数为 ,那么这天的新增感染人数平均应为

假设病人感染后要在潜伏期之后发病时才去就诊,而就诊后其中 比例患者可以被诊断为疑似病例,那么这天新增疑似病例数应该为

综合以上两式可知

即每日新增疑似病例与5.2天[1]前的新增感染人数、病毒传播能力、医疗系统接诊能力成正比。也就是说,它反映了5.2天前肺炎的传播速度 和 医疗系统接诊能力。

具体来说,是怎么下降的呢?

我们来看一下具体数字:

  • 2月2日0-24时新增确诊2829例(湖北2103例),新增疑似5173例(湖北3260例),接触观察10055人
  • 2月3日0-24时新增确诊3235例(湖北2345例),新增疑似5072例(湖北3182例),接触观察12755人
  • 2月4日0-24时新增确诊3887例(湖北3156例),新增疑似3971例(湖北1957例),接触观察18457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疑似病例下降,主要是因为湖北新增疑似病例大幅下降,湖北省外其实还在上升:

这说明5.2日前,也就是大约1月30日左右的新增感染人数显著下降了。由于这几天总感染人数在上升,而我们暂时没有发现病毒变异的证据,所以病毒传播性 和 没有变化,所以只有可能是平均接触人数 发生显著下降。而1月23日封城,这尚且不能降低 。 下降发生在一周后,卫建委要求减少外出次数,同时有传言有人因无法排上队确诊而无法住院在家中病逝,又有传言有人感染后无法就医开始游荡、朝人吐口水报复社会,市民开始恐慌,外出频次显著下降

实际上,不光新增疑似病例在下降,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也在下降[2],形成相互印证。

结论

新增疑似病例连续下降,说明5天前新增感染者人数下降。下降主要来源于湖北,根本原因是市民减少了出门次数,平均接触人数下降。

新增感染人数在下降,表明疫情已经从扩散向萎缩阶段转化;而每日新增治愈人数在迅速增加,平均每2.1日翻番(参考“讨论”小节内容),表明疫情在好转。相信不久之后每日确诊人数也会开始下降。

参考

  1. ^新华网-钟南山院士就新型冠状病毒特性的采访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2/02/c_1125523260.htm
  2. ^新华网-全国发热门诊人次在下降 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0-02/05/c_1125532960.htm
user avatar

这说明现在的抑制扩散的手段还是比较有效的,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疫情扩散

当初稍微重视一下,也不致如此呀

当初干什么去了?是不是该有人出来承担责任?

user avatar

至少说明检测试剂短缺问题有所缓解。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头脑要清醒,不要盲目乐观。

以目前的情况看,新冠病毒传染性非常非常强,不少病例都出现一人染病,全家感染的情况,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此病毒还极其狡猾。

从已公开的数据看,1月20日感染人数不过几百例,截止今日2月5号刚好半个月,公布确诊病例却高达2.4万,疑似还有2万!而这一切,仅仅只用了16天!!!而以上数据中,实际情况中还存在大量没有确诊的病人,据我所知,仅仅微博上“肺炎患者求助超话”就有大量求助信息,全是因床位紧张而没有收治的。

非典前后耗时半年一共八千余病例,而新冠爆发开始到现在才十六天。大家千万千万要保持头脑清醒,从时间上看,现在还是爆发初期。

对各路专家和官员的采访,专家和官员们措辞也是非常谨慎,目前还没有哪个专家站出来说疫情已得到全面控制,每天的新闻不是哪哪出现了病例、就是歌颂白衣战士、要不就是各种防疫政令的颁布,教大家一招,至少你要看到新闻上出现例如“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阶段性胜利”的字样,才能稍稍松一口气。

同时观察当前各地政府的措施也很必要,大家可以发现,当前的政策管控不仅没有放松,反而越来越紧,严管城市在逐渐增多,这说明形式极其严峻,各地都是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的,现在却居然出台了两天才能一个人出门买一次菜的管控政策,这是建国来开天辟地头一回,刚才看到新闻驻马店也出了相同政策,时间延长到了5天!!!

不要盲目乐观,大家要有心理准备,十天前如果有人说光公布的确诊病例就会有2.4万人,怕不是得被安上一个“蛊惑军心”的帽子给办了,咱们老百姓心里一定要有点数,这是一场持久战,唉,真的希望特效药尽快问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