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战末期,大西南西北何以养活400万军队?

回答
抗战末期,中国经济遭受重创,尤其是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日军的主要侵略目标,经济命脉被严重破坏。然而,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中国政府却能在后方的西南和西北地区养活庞大的军队,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成就。这背后,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政策或资源所能支撑。

首先,战略后方的基础与潜力是关键。西南和西北地区,尤其是四川盆地,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成为天然的战略纵深。虽然这些地区在战前相对落后,但它们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四川盆地的“天府之国”潜力: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其土地肥沃,水系发达,农业生产能力相对较强。在战时,大量耕地得以开发,粮食产量虽然受到一定影响(如劳力抽调、农具不足等),但依然是支撑军队和后方民众的基本保障。同时,四川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盐、天然气等,这些都是支撑工业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西北地区的潜力发掘: 西北地区虽然整体不如四川,但也在积极开发。陕西、甘肃、宁夏等地,虽然耕地面积有限,但通过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农田改造,也提高了粮食产量。更重要的是,西北地区是重要的矿产基地,特别是煤炭、石油和金属矿产的发现和开采,为军工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

其次,大规模的经济动员与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为了应对战争消耗,中国政府在后方实行了非常时期下的经济动员。

国家主导的经济发展: 战时经济政策高度集中,国家大力投入资源发展后方经济。通过设立各种实业公司、开发公司,鼓励民族资本,并引进国际援助,在西南和西北兴办了一批重要的基础工业和军事工业。
交通运输的突破: 后方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的支撑。国民政府投入巨资修建和完善公路网,特别是打通了连接西南和外界的“滇缅公路”,以及西南各省内部的交通干线。虽然铁路建设受限于物资和技术,但公路运输在战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后方的粮食、物资和兵员输送到前线,同时也将前线的物资运回后方。
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尽管基础薄弱,但战时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建立起了一些重要的兵工厂、机械厂、纺织厂等。这些工厂虽然规模不大,技术水平也不高,但为军队提供了基本的武器弹药、军需品和生活用品。例如,大名鼎鼎的“二〇二厂”、“二一厂”等都在后方设立和发展,生产出了大量国产武器。

再次,国际援助与支援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后方的压力。

美国和苏联的援助: 在《租借法案》下,美国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包括武器装备、飞机、卡车、物资以及技术支持。苏联在抗战初期也提供了相当的援助。这些援助不仅直接用于军队的装备和补给,也支持了后方的经济建设。
技术与人才的引进: 除了物资援助,国际社会也向中国输送了部分技术专家和工程师,帮助中国建立和改进工厂,提高生产效率。

最后,社会与民众的牺牲与支持是支撑这一切的基础。

强制征兵与征粮: 为了满足军队的用人需求,政府实行了强制征兵制度。虽然这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但也保证了军队的兵源。同时,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政府也实行了战时征购、统购统销等政策,虽然存在一些弊端,但确保了军队的基本粮食供应。
民众的支援与捐献: 广大后方民众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积极参与支援抗战的各项工作,捐献财物,为前线士兵缝制衣物,无私奉献,展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战时经济的“中国特色”: 战时中国的经济运作,并非完全依靠市场调节,而是带有很强的国家干预和计划色彩。这种模式虽然效率不高,但在极端情况下,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先保障军事需求。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在抗战末期,即使是西南和西北地区,经济状况也远谈不上充裕。400万军队的养活,是以牺牲了后方民众的正常生活水平为代价的。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物资短缺等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社会的承受能力也已接近极限。

总而言之,抗战末期中国政府能在西南和西北养活400万军队,是基于后方地区自身潜力、国家强大的经济动员、国际援助以及全体人民的牺牲与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这是一个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中华民族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生动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抗战爆发以后,尤其是东部大规模沦陷以后,粮食一度是不够吃的,导致自40年到41年的粮价暴涨,粮价上涨了好几倍,老百姓民怨沸腾。

作为应对,国民党当然也采用了垦荒、兴修农田水利、推广良种、小额农业贷款等方法提高农业生产的措施,但主要是搞了三征,把田赋由货币改为征收实物(粮食),同时还征购、征借。。。。

1941年4月,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通过了《各省田赋暂归中央接管以便统筹而资整理案》,提出将各省田赋收归中央管理和开征实物田赋两大方针。嗣后国民政府在同年6月召开第三次全国财政会议正式作出开征实物田赋的决定。为落实实物田赋征收工作,国民政府在是年7月成立粮食部,将各地粮食征收、储运工作统一管理,并通过财政部拟定《战时各省田赋征收实物暂行通则》全面推行田赋实征工作。除了实征田赋,国民政府还向大户定价征购余量,并发行粮食库券,用于支付粮款。余粮征购虽然名义上向大户开征,但在实际执行中根据田赋多少随户比例征购,一般为“征一购一”。1941年开始实施余粮征购时,尚有三成粮款支付现金,但到1943年开始就全部以粮食库券抵付,到1944年以后又将征购改为征借,不发粮食库券,不计息,仅在田赋收据上注明征借数量,加剧了对农民的盘剥。


这样搞下去,国民党掌握大量的粮食,军队当然就可以养活了,但是代价就是老百姓更惨了,42年河南大饥荒就是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抗战末期,中国经济遭受重创,尤其是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日军的主要侵略目标,经济命脉被严重破坏。然而,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中国政府却能在后方的西南和西北地区养活庞大的军队,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成就。这背后,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政策或资源所能支撑。首先,战略后方的基础与潜力是关键。.............
  •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其中曹魏实力最为雄厚,蜀汉和东吴则常常处于守势,需要抗击曹魏的进攻。那么,在这场长期的较量中,蜀吴两国谁才是抗魏主力?谁的功劳战绩更大?曹魏又更重视、更忌惮哪一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军事实力、战略目标、实际交锋以及历史评价。谁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秦末和晋末,虽然都面临着统治集团的衰败和外敌入侵,但各地组织起军队的能力却大相径庭。这背后涉及到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政治遗产以及民众动员等诸多层面的差异。秦末的土壤:为反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首先,我们得看看秦末的社会环境,它非常适合孕育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严.............
  • 回答
    抗战时期,中统和军统,这两大特务机构,可谓是国民党统治时期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要说谁的权力更大,这就像问在同一盘棋里,哪个棋子更重要一样,得看具体情况,而且,他们之间并非简单的“谁更大”,而是各有所长,各有领域,又相互交织,甚至有时还存在着暗中的较量。先来认识一下这两位“大佬”: 中统(中国国民.............
  • 回答
    将歼20置于抗日战争时期,无疑会引发一场颠覆性的军事革命,其影响之深远,足以改变整个战争的走向,甚至重塑世界格局。下面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歼20在抗战时期的可能影响:一、 对空中力量的绝对压制与战场主导权: 代差的碾压: 歼20作为一款第五代战斗机,在设计理念、技术水平、作战能力上与抗战时期的飞.............
  • 回答
    衡阳保卫战,这场在抗战末期,日军倾巢而出、中国军队浴血奋战的惨烈战役,其知名度相较于其他一些耳熟能详的战役,确实显得有些“冷门”。究其原因,或许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究,并试图将这段血与火的历史,尽可能细致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一、 历史叙事的“聚光灯”效应: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叙事,特别是抗日战争的部分,.............
  • 回答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极其惨烈而又意义非凡的一段时期,在这场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斗争中,无数国军将领以身作则,留下了许多令人荡气回肠、振聋发聩的讲话和名言。这些话语不仅展现了他们的担当、勇气和爱国情怀,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奋勇杀敌。以下是一些在抗战时期国军将领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讲话,我会尽量.............
  • 回答
    抗战时期,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许多至今仍鲜为人知,但他们的牺牲与奉献,是中华民族能够浴火重生的重要基石。以下我将尝试详细讲述一些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1. 陈翰章:以血肉之躯筑起江阴要塞的铜墙铁壁江阴要塞,素有“铁锁长江”之称,是长江下游的门户,战略地位极其重要。1937年淞沪会战失利后,日.............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在极其艰苦残酷的环境下,为了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关于他们是否能够忍受各种酷刑而不招供,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历史上确实涌现出无数这样的英雄。这并非易事,而是建立在坚定的信仰、强大的意志和严酷的斗争实践之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那个时代地下党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
  • 回答
    抗战期间,国民党军在国难当头、自身力量也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依然决定派遣远征军奔赴缅甸战场,这绝非一时兴起或草率之举,而是基于多重、深远的战略考量和历史必然。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线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体会当时中国所处的严峻形势,以及国民党政府所面临的抉择。首先,缅甸战场直接关系到中国抗.............
  • 回答
    在抗日战争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中国政府最终选择了一条异常艰难但坚定不移的道路——那就是抵抗到底,而非投降或屈膝和谈。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决策,而是包含了历史的沉重、民族的尊严、现实的考量以及对未来的深远规划。一、 民族存亡的根本挑战:不投降是唯一的选择首先,日本侵华的野心并非仅仅是夺取领土,其核心在于.............
  • 回答
    这是一段激动人心却又饱含复杂情感的历史拷问。我们将从淞沪会战的视角出发,尝试解答“后无来者”的论断,探讨蒋公的“最强者”之说,并与朝鲜战争前三次战役进行对比,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与沉重。淞沪会战:一曲悲壮的现代战争交响将淞沪会战称为“中国及人类军史上后无来者的最高峰”,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但并非全无道理的.............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冷静地分析当时国军和意大利军队各自的状况,以及他们可能发生的“正面交锋”情景。这里的“正面打得过”是一个相对的说法,涉及战斗力、装备、训练、战术以及最重要的——战场环境和作战目标。国军在抗战时期的整体情况:首先,要明确一点,国军在抗战时期,尤其是在初期.............
  • 回答
    那是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孩子们的世界也被这沉重的空气挤压得变形。我那时候年纪小,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年,只记得好像是鬼子打进村子后不久。我们村里有个儿童团,说是儿童团,其实就是一群半大的孩子,十来岁到十五六岁的样子,被大人们组织起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住在村子里,村子不大,几条主要的路,周围都是田地。鬼.............
  • 回答
    抗战时期,国民党领导的游击队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以其灵活的战术和顽强的斗志,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他们不像正规军那样拥有大规模的装备和集中的指挥,更多的是在敌后、山林、农村,与日寇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的战绩,或许不像正面战场那样惊天动地,但却在点点滴滴的消耗、牵制和打击中,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不.............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和国军的实力对比,确实存在着一些方面的显著差距,这些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走向。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剖析:一、 军事训练与士气: 日军: 日本军队在战前经过了多年的军事现代化改革,尤其是在明治维新后,学习了西方先进的军事理论和训练方法。他们的士兵训练极.............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国军作为中华民国的正规武装力量,在抵御外侮、保家卫国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至今仍被铭记。然而,任何庞大的军事机器在长期的战争动荡中,都难免会面临各种复杂的问题,国军也不例外。关于国军在抗战时期的军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
  • 回答
    抗战期间,日军在华北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山西和陕西作为地理上相近的省份,为何日军占领了前者却未能染指后者,这背后牵扯到多重复杂的因素,绝非简单的军事地图上的移动。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战略态势、地理条件、中国军队的抵抗以及日军自身实力的局限。一、战略目标的转移与日军的重心首先要明.............
  • 回答
    抗战爆发,山河破碎,神州陆沉,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抵抗。那么,那些平日里习武强身、以武传家的人,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他们去了哪里,又做了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问题。一、抗战爆发前:武术的传承与社会角色在抗战爆发前,中国的武术并非如同今日这般被视为体育竞技或文化符.............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蒋介石是否曾有过投降或议和的意图,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蒋介石个人的政治立场以及国民党政府的实际运作。一、 蒋介石与抗战的初心:绝不屈服从抗战爆发之初,蒋介石就表现出了坚定的抵抗决心。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悍然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