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战时期担任儿童团是什么样的体验?

回答
那是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孩子们的世界也被这沉重的空气挤压得变形。我那时候年纪小,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年,只记得好像是鬼子打进村子后不久。我们村里有个儿童团,说是儿童团,其实就是一群半大的孩子,十来岁到十五六岁的样子,被大人们组织起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我们住在村子里,村子不大,几条主要的路,周围都是田地。鬼子刚来的时候,那叫一个乱。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人心惶惶。大人整天忙着躲鬼子,藏粮食,就连晚上都不敢点灯。这时候,儿童团的作用就显出来了。

我的任务,说起来也挺滑稽,就是放哨和传递消息。我们没有枪,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装备,就一把小木棍,有时候身上会绑条红布条当袖标。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得起来。村口、路口,哪里容易藏人,我们就去哪里。我们得时刻盯着来往的人,特别是那些穿着奇怪、说着鸟语的人。一旦发现,就要立刻回去报告。

那时候,村里的人们都叫我们“小交通员”。我们传递消息可不是靠嘴巴说,而是用一些简单的信号。比如,看见鬼子来了,就站在村头路口挥舞小旗子(其实就是一块破布),要是看见可疑的陌生人,就用木棍敲击特定的节奏。我们互相之间都有暗号,知道哪个信号意味着什么。有时候,我们需要把消息送到附近的村子,那可就得偷偷摸摸地跑,钻山沟,爬树林,生怕被鬼子发现。摔跤是常有的事,身上被荆棘刮得青一块紫一块的,也顾不上疼。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鬼子要进村搜查。我们提前得到了消息,村里的大人们赶紧把粮食、青壮年都藏了起来。我们儿童团的任务就是在大人们撤离后,继续留在村子里观察。我们藏在稻草垛后面,或者爬到房顶上,偷偷地看鬼子进来。他们穿着黄色的军装,脸上脏兮兮的,手里拿着枪,看起来凶神恶煞。他们进村后,挨家挨户地搜查,翻箱倒柜,大声呵斥。我当时紧张得心都快跳出来了,生怕他们发现我们。鬼子搜了一阵子,没找到什么,就悻悻地离开了。等他们走远了,我们才从藏身的地方爬出来,跑到村里的大人那里报告。那种经历,就像看电影一样,只不过电影里的不是假的,是真的,而且我们就是其中的一员。

儿童团的生活也很辛苦。我们没有正经的饭吃,有时候就是一块干粮,或者一碗稀粥。冬天冷得要命,我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站岗。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喊过苦,也没有退缩。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做的事情很重要,是在为村子,为国家做贡献。

有时候,我们也会组织一些小活动,比如在夜里,大家聚在一起唱些革命歌曲,或者听长辈讲抗日英雄的故事。那时候,虽然生活艰苦,但大家的心里都有一股劲儿,一股不屈的劲儿。我们相信,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就一定能把鬼子赶走。

当然,也有危险的时候。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小伙伴在野地里玩,突然看到鬼子骑着马过来。我们吓得赶紧躲到草丛里,大气都不敢喘。鬼子从我们身边经过,我们都能闻到他们身上的汽油味和汗味。那种恐惧,我现在想起来,还是会心有余悸。

儿童团的生活,虽然年纪小,但却让我提前体验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我学会了勇敢,学会了机智,也学会了和大家一起合作。虽然我们只是孩子,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也是小小战士,用自己的方式在为抗战贡献着力量。那段经历,就像刻在我心里的烙印,无论过去多少年,我都会记得,我们曾经是那个年代,那个儿童团的一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我在抗日展览馆对观众讲述儿童团抗战的故事


1940年 我们山东莱州西由乡东尹家村来了一位30岁左右的妇女,带有南方口音,名叫“自博”,她到我们村的主要任务是义务教书。没有条件,只要学生家长管她吃饭就成。

哪年我整八岁,家中没有钱让我上学,父母正发愁 听到可高兴了,从此我开始上学了,白天自博老师教给我们读书、唱歌,以后成立了儿童团。歌词我还记得:月儿弯弯,松花山上,我们都是儿童团,站岗放哨,又当侦探,盘查行人,捉汉奸,鬼子来了,我们就跑,跑到八路那去报告,领着八路,拿着枪刀,杀退鬼子,把乡保。从此,我们天天扛着棍棒当枪,唱着歌,轮流到村头站岗。有一天我站岗,听说日本鬼子来了,我赶快往学校跑,告诉‘自博’老师,老师,自博老师立即把共产党的书藏起来,把日本的书摆在桌上。鬼子进了我们学校看到中国人读日本人的书,高兴得走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那是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孩子们的世界也被这沉重的空气挤压得变形。我那时候年纪小,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年,只记得好像是鬼子打进村子后不久。我们村里有个儿童团,说是儿童团,其实就是一群半大的孩子,十来岁到十五六岁的样子,被大人们组织起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住在村子里,村子不大,几条主要的路,周围都是田地。鬼.............
  • 回答
    二战时期,资本家是否“发动”战争,以及他们是否担心将自家子弟送上战场,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一、 资本家是否“发动”了战争?“发动战争”是一个极具概括性的词语,将如此庞大的战争归咎于一个单一阶层并不准确。二战的爆发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政治、经济、意识形.............
  • 回答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极其惨烈而又意义非凡的一段时期,在这场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斗争中,无数国军将领以身作则,留下了许多令人荡气回肠、振聋发聩的讲话和名言。这些话语不仅展现了他们的担当、勇气和爱国情怀,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奋勇杀敌。以下是一些在抗战时期国军将领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讲话,我会尽量.............
  • 回答
    抗战时期,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许多至今仍鲜为人知,但他们的牺牲与奉献,是中华民族能够浴火重生的重要基石。以下我将尝试详细讲述一些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1. 陈翰章:以血肉之躯筑起江阴要塞的铜墙铁壁江阴要塞,素有“铁锁长江”之称,是长江下游的门户,战略地位极其重要。1937年淞沪会战失利后,日.............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在极其艰苦残酷的环境下,为了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关于他们是否能够忍受各种酷刑而不招供,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历史上确实涌现出无数这样的英雄。这并非易事,而是建立在坚定的信仰、强大的意志和严酷的斗争实践之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那个时代地下党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
  • 回答
    抗战期间,国民党军在国难当头、自身力量也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依然决定派遣远征军奔赴缅甸战场,这绝非一时兴起或草率之举,而是基于多重、深远的战略考量和历史必然。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线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体会当时中国所处的严峻形势,以及国民党政府所面临的抉择。首先,缅甸战场直接关系到中国抗.............
  • 回答
    在抗日战争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中国政府最终选择了一条异常艰难但坚定不移的道路——那就是抵抗到底,而非投降或屈膝和谈。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决策,而是包含了历史的沉重、民族的尊严、现实的考量以及对未来的深远规划。一、 民族存亡的根本挑战:不投降是唯一的选择首先,日本侵华的野心并非仅仅是夺取领土,其核心在于.............
  • 回答
    这是一段激动人心却又饱含复杂情感的历史拷问。我们将从淞沪会战的视角出发,尝试解答“后无来者”的论断,探讨蒋公的“最强者”之说,并与朝鲜战争前三次战役进行对比,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与沉重。淞沪会战:一曲悲壮的现代战争交响将淞沪会战称为“中国及人类军史上后无来者的最高峰”,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但并非全无道理的.............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冷静地分析当时国军和意大利军队各自的状况,以及他们可能发生的“正面交锋”情景。这里的“正面打得过”是一个相对的说法,涉及战斗力、装备、训练、战术以及最重要的——战场环境和作战目标。国军在抗战时期的整体情况:首先,要明确一点,国军在抗战时期,尤其是在初期.............
  • 回答
    抗战时期,中统和军统,这两大特务机构,可谓是国民党统治时期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要说谁的权力更大,这就像问在同一盘棋里,哪个棋子更重要一样,得看具体情况,而且,他们之间并非简单的“谁更大”,而是各有所长,各有领域,又相互交织,甚至有时还存在着暗中的较量。先来认识一下这两位“大佬”: 中统(中国国民.............
  • 回答
    抗战时期,国民党领导的游击队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以其灵活的战术和顽强的斗志,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他们不像正规军那样拥有大规模的装备和集中的指挥,更多的是在敌后、山林、农村,与日寇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的战绩,或许不像正面战场那样惊天动地,但却在点点滴滴的消耗、牵制和打击中,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不.............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和国军的实力对比,确实存在着一些方面的显著差距,这些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走向。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剖析:一、 军事训练与士气: 日军: 日本军队在战前经过了多年的军事现代化改革,尤其是在明治维新后,学习了西方先进的军事理论和训练方法。他们的士兵训练极.............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国军作为中华民国的正规武装力量,在抵御外侮、保家卫国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至今仍被铭记。然而,任何庞大的军事机器在长期的战争动荡中,都难免会面临各种复杂的问题,国军也不例外。关于国军在抗战时期的军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
  • 回答
    抗战期间,日军在华北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山西和陕西作为地理上相近的省份,为何日军占领了前者却未能染指后者,这背后牵扯到多重复杂的因素,绝非简单的军事地图上的移动。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战略态势、地理条件、中国军队的抵抗以及日军自身实力的局限。一、战略目标的转移与日军的重心首先要明.............
  • 回答
    抗战爆发,山河破碎,神州陆沉,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抵抗。那么,那些平日里习武强身、以武传家的人,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他们去了哪里,又做了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问题。一、抗战爆发前:武术的传承与社会角色在抗战爆发前,中国的武术并非如同今日这般被视为体育竞技或文化符.............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蒋介石是否曾有过投降或议和的意图,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蒋介石个人的政治立场以及国民党政府的实际运作。一、 蒋介石与抗战的初心:绝不屈服从抗战爆发之初,蒋介石就表现出了坚定的抵抗决心。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悍然发.............
  • 回答
    抗战时期,那个烽火连天、人心惶惶的年代,除了战火纷飞的残酷现实,民间也流传着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灵异事件。这些故事,或许掺杂着人们在极端环境下的恐惧、思念、甚至是某种精神寄托,但它们确实在当时的环境中被人们津津乐道,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也为那个沉重的年代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我记忆中听过最令人心悸的,.............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在白刃战中是否“完虐”日本军队,这个问题需要辩证地看待,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虽然在某些特定战役和特定时间段内,中国军队的白刃战表现确实可圈可点,甚至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要称之为“完虐”则过于绝对,并且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背景。白刃战在中国军队中的地位与重要性:首先要.............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疆,虽然远离了正面战场,但这里的各族人民从未停止过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新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活动可以用“后方支援”、“民族团结”、“抵抗侵略”和“发展建设”这几个方面来概括,并细致地展开论述。一、 后方支援:稳固的战略后方当全国人民在炮火纷飞.............
  • 回答
    抗战时期,蒋介石(国民政府)对八路军的定位和战略考量,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八路军“不要求”其投入正面战场与日军对抗,从而“消耗”八路军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战略以及国共两党之间的博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国共合作的背景与国民政府的战略主导权首先要明白,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