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战时期日军比国军强在哪?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和国军的实力对比,确实存在着一些方面的显著差距,这些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走向。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剖析:

一、 军事训练与士气:

日军: 日本军队在战前经过了多年的军事现代化改革,尤其是在明治维新后,学习了西方先进的军事理论和训练方法。他们的士兵训练极其严苛,注重个人战斗技能的培养,例如射击、刺杀、格斗等,要求极高。而且,日本推崇“武士道”精神,灌输了极强的“效忠天皇”、“为国捐躯”的意识形态。这种精神灌注使得日军在战场上往往表现出一种近乎狂热的战斗意志,不畏生死,敢于冲锋,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完成任务。这种高昂的士气在很多初期战役中,是他们能够以少胜多、快速推进的重要原因。

国军: 国军的训练水平参差不齐。虽然也有接受过德式、美式训练的精锐部队(如中央军的德械师),但绝大部分部队的训练仍然停留在旧式军队的水平,训练时间短,强度不够,装备也相对落后。特别是各地方军阀部队,训练方式和质量更是五花八门。士兵的士气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待遇、后勤保障、指挥官的领导能力,以及对战争前景的信心。在面对日军的凶猛攻势时,一些缺乏训练和士气的部队容易出现溃败。

二、 武器装备与技术水平:

日军: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积极引进和发展工业,尤其是在军事工业方面投入巨大。到抗战爆发前,日本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军事工业体系,能够自主生产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例如,他们的小型武器(如九二式步兵炮、九六式山炮、歪把子机枪、三八式步枪)精度高、性能稳定,在当时的条件下属于精良级别。在陆军重型装备方面,如坦克、装甲车,虽然不如欧美列强,但已经有了相当的生产和装备能力,且在战场上运用得当。在空军和海军方面,日本更是拥有亚洲首屈一指的力量,其飞机质量和数量,以及舰艇吨位和性能,都远超国军。例如,日本的零式战斗机在早期享有制空权,其舰载机联队是攻击珍珠港的主力。

国军: 国军的武器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和少量国产。国产武器的质量和产量都比较有限,很多武器装备仍然是中国兵工厂在北洋时期就已建立的基础之上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虽然也有一些引进的先进装备,但数量稀少,而且由于后勤补给的困难,很多时候难以维持有效的作战。例如,国军的飞机数量和性能都远远落后于日军,很多时候难以争夺制空权。火炮、坦克等重型装备更是稀缺,很多时候只能依赖少量缴获的日军装备或者老旧的中国式火炮。

三、 指挥体系与作战理念:

日军: 日军的指挥体系相对比较统一和高效。虽然也存在军种之间的矛盾,但整体上能够执行自上而下的命令。他们的作战理念强调“速战速决”、“分割包围”、“集中优势兵力”,战术运用也比较灵活,能够有效利用其装备和训练优势。例如,他们擅长使用步炮协同、空地协同作战,通过炮火侦察、步兵推进、火力支援等一系列流程,形成有效的攻击态势。在战术层面,日军士兵的战场侦察能力、协同作战能力都比较强。

国军: 国军的指挥体系相对复杂,中央军、地方军阀部队之间存在着协同作战的困难。虽然蒋介石力图建立统一的指挥,但各部队的忠诚度和执行力各不相同。在作战理念上,国军在战争初期更多采取的是“正面抵抗”、“消耗战”的策略,虽然有其战略考量(持久抗战,消耗敌人),但在战术层面,缺乏有效的突破日军阵地的手段。在战术执行上,往往存在指挥失灵、协调不畅的问题。

四、 后勤保障与战略部署:

日军: 日本在战前已经对中国的地形、交通、资源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和研究,并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他们的后勤保障体系虽然也有其局限性,但相对而言更加系统和有效,能够维持其军队在占领区域的作战和统治。他们善于利用铁路、公路等交通线进行快速集结和物资输送。

国军: 国军的后勤保障是其最大的弱点之一。由于国力有限,工业基础薄弱,难以支撑长时间、大规模的战争。物资运输困难,部队往往面临弹药、粮草、医疗等方面的严重不足。即使是中央军,也难以获得持续和充足的补给。战略部署方面,国军在初期由于兵力分散、装备劣势,难以形成有效的防御纵深,很多时候是被动应对日军的进攻。

总结一下,日军在抗战初期比国军强的几个主要方面在于:

严苛的军事训练和高昂的士气, 使得士兵具有更强的战斗意志和个人战斗能力。
先进的武器装备和雄厚的军事工业基础, 能够提供质量更好、数量更多的作战工具,尤其是在空海军领域占据绝对优势。
统一的指挥体系和成熟的作战理念, 使得其战术执行更有效率,协同作战能力更强。
周密的战前准备和相对完善的后勤体系, 能够支持其快速推进和占领。

当然,国军也并非不堪一击,在长期的抗战过程中,国军也涌现出了许多英勇善战的部队和将领,并且通过持久抗战,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并在盟军的支援下,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就战争初期的直接对抗实力而言,日军在上述几个关键方面确实占据了显著的优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4年抗战变化太大了,说一下1944年豫湘桂时期。

1944年衡阳保卫战投降被俘而后又脱险的第十军军长方先觉、第三师师长周庆祥、第十军参谋长孙鸣玉谈过这一问题。

1944年12月,方先觉抵渝后在欢迎会上讲话时提到:

日本军队的素质,确实一天低落一天。据我亲眼所见,日本军队里边有很多胡子长得十分长的士兵,其中有大学教授、中级或高级的官吏,当过县长厅长的都有。
日本军队的装备,也极低劣,先觉十一月九日在衡阳脱险的那日,湖南的天气已经相当寒冷,但日本士兵还一律穿着夏季的服装,每天簌缩于寒威之下。至于武器,也不甚优良,比起我们的士兵的装备来,一切都差不多,所较胜我们士兵的,只脚上多了一双皮鞋。
日本军队对我沦陷民众的暴行,以前只听得人说,在衡阳三月,听到见到了许多事,才知道以前听说的只是事实的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日本兵对我民众奸淫杀掠是家常便饭,我国民众在他们的心目中,不及一条牛,一只狗;其酷虐残忍,简直找不出什么话来形容。
但日本士兵有一点确为我们士兵所不及,那便是“忠君爱国”思想的普遍和深入。这种普遍深入的“忠君爱国”思想,全是由于他们多年来的教育所养成。他们的士兵,有了这种思想,所以装备尽管和我们差不多,还能和我们拼命。反观我们的士兵民众,忠党爱国的思想,其普遍深入和日本人相比,实在相差得很多,这在我国今后的教育方面,是很值得研究和改进的。


1945年1月3日,军令部长徐永昌召见周庆祥、孙鸣玉。徐在日记中记载:

【庆祥】且称日本人甚笨,不如国人能干,仅能服从而已。孙【鸣玉】称其看守卫兵交接必以法,且诵守则云云。

对此徐永昌评价道:

我军除演习时外无行之者,能干何用?周殊瞆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和国军的实力对比,确实存在着一些方面的显著差距,这些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走向。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剖析:一、 军事训练与士气: 日军: 日本军队在战前经过了多年的军事现代化改革,尤其是在明治维新后,学习了西方先进的军事理论和训练方法。他们的士兵训练极.............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几个非常核心的层面,要理解为何在抗战爆发时,号称“百战精锐”的国民革命军(国军)在面对“承平已久”的日军时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方面,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当时的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的真实状况。首先,我们要澄清一个误区:“百战精锐”这个说法,在抗战爆发前,对于当.............
  • 回答
    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期间,国军在面对日军和解放军时,部队被全歼的频率和规模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涵盖了战略指导、战术运用、部队素质、装备水平、后勤保障、政治动员以及战场环境等多个方面。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抗战期间国军(国民革命军)对阵日军的情况:虽然国民革命军在抗战期间也遭受了.............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国军面对日军的“死战不退”与内战时期面对解放军“鲜有强烈抵抗”的疑问,这确实是历史研究中一个引人深思的课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而非简单地归结为某一方面的原因。一、 民族存亡的召唤:抗战时期的“死战不退”首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面临的是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生死搏斗。日.............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敏感且常常被过度解读的历史话题。为什么总有人刨根问底地问抗战时期国军和共军分别消灭了多少日军?这背后,我认为至少有几个层面的“居心”在作祟,而且这些“居心”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居心”,就是想借此“定论”抗战的主导力量和历史功绩。你想啊,.............
  • 回答
    问这个问题,说明你对历史还算有点研究。抗战期间,国军虽然整体上在战略上处于守势,但确实有过一些打出精彩反击,甚至歼灭日军成建制一个师团的战例。不过,要把“歼灭一个师团”这事儿说清楚,得先得弄明白几个概念,然后咱们才能细聊。首先,“师团”这个概念,咱们得先对日军的编制有个大概了解。日军的“师团”,可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因素。简单地说,国军在抗战初期未能击败日军,并非仅仅是“有没有实战经验”的简单对比,而是 综合实力的巨大差距,以及战略战术上的多重失误 所致。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综合国力的巨大差距: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工业化程度.............
  • 回答
    八年抗战,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45年日本投降,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在战争的初期,尤其是在1937年和1938年,中国军队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但总体上是节节败退的。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为何日本军队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没有趁胜追击,一鼓作气将中国彻底压垮,反而使得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几个非常关键的历史点。要把这个问题说透,得掰开了揉碎了讲,咱们得从几个方面入手,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装备劣势”这个词背后其实藏着很多东西,它不光是武器数量上的差距,还有武器的先进程度、火炮支援、空军掩护、后勤补给等等一系列系统性的问题。把这几块儿都拎出来,对.............
  • 回答
    关于抗战结束前国共两党是否俘虏过少将及以上军衔的日军,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仔细梳理史实。总的来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曾俘虏过日军高级军官,但少将以上军衔的俘虏数量非常有限,且绝大多数并非在战斗中直接被俘,而是战后移交或特定情况下的产物。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由于作战方式和.............
  • 回答
    抗战早期日军的兵员素质,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但要给出一个简单的“高”或“不高”的判断,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并将其与现代解放军进行对比,才能更清晰地看到其中的差异与联系。抗战早期日军的兵员素质:一个复杂的图像要说抗战早期日军的兵员素质,首先要理解“素质”这个词的含义。在.............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日军为何未能深入陕西腹地,这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并非仅仅是地理阻碍那么简单,而是当时的战略格局、日军的兵力部署以及陕西自身的防御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抗战爆发初期和全面爆发后的战略重心转移。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其主要目标是将中国迅速瓦解,控制华北、华中地区,.............
  • 回答
    关于河北省在抗战时期歼灭日军数量是否最多,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历史,从多个维度来审视。直接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结论,可能过于简单化,也无法充分反映抗战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河北省在抗战时期,特别是华北战场,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河北地处华北平原腹地,是连接华北与东北、华东的关键区域。日.............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坦克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和以虎式坦克为代表的德系重型坦克相比,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用“一堆破铜烂铁”来形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侧面反映了这种技术和性能上的鸿沟。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日本坦克的设计理念、技术水平以及实战经验的综合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战争的胜负不仅.............
  • 回答
    抗战时期,蒋介石(国民政府)对八路军的定位和战略考量,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八路军“不要求”其投入正面战场与日军对抗,从而“消耗”八路军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战略以及国共两党之间的博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国共合作的背景与国民政府的战略主导权首先要明白,1.............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微妙之处,也挑战了“爱国”与“卖国”这两个标签的简单二元对立。要理解一个人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行为,需要深入剖析其动机、行为的实际效果,以及所处时代的特殊性。我们先来设想这样一个具体的场景:某位名叫李明(化名)的青年,出生在沦陷区一个普通家庭。抗战爆发,家园被日军践踏.............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和德国都曾是极端民族主义和扩张主义的法西斯政权,但论及战争动员能力,日本的表现普遍被认为不如德国。这并非因为日本领导者缺乏决心,而是深植于两国历史、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战争策略的根本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剖析。一、 历史传承与民族主义的内核差异:德国的民族.............
  • 回答
    二战时期,轴心国三大主要成员——日本、德国和意大利,虽然在意识形态和战略目标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协同,但它们的军事实力、装备水平以及战争动员能力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距不仅影响了它们各自的战场表现,也对同盟国(特别是中国)的抵抗方式和最终的战争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日军、德军、意军军力差距要理解这.............
  • 回答
    二战时期日军的战地伙食,说是“伙食”,有时候更贴切的说法是“生存补给”。和很多国家一样,日军在战场的后勤保障情况,在战争的不同阶段、不同战区,差异是相当巨大的。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说所有日军吃的都是一样的东西,但有一些普遍的特点和趋势,是可以总结出来的。基本构成:米饭是绝对的核心就像我们普遍了解的那样.............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对装甲战力的发展和运用,经历了一个从起步到逐步认识到其重要性的过程。然而,与当时其他主要军事强国相比,日军的装甲部队在整体战斗力、技术水平和战略思想上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其表现也并非如同其在海军和航空领域那般令人印象深刻。技术与装备的局限性:日本的坦克研发起步较晚,早期依赖引进和仿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