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期日军装甲部队的战斗力如何?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对装甲战力的发展和运用,经历了一个从起步到逐步认识到其重要性的过程。然而,与当时其他主要军事强国相比,日军的装甲部队在整体战斗力、技术水平和战略思想上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其表现也并非如同其在海军和航空领域那般令人印象深刻。

技术与装备的局限性:

日本的坦克研发起步较晚,早期依赖引进和仿制。例如,其首款量产坦克九五式轻战车,就是基于法国雷诺FT17坦克的经验进行改进,并吸取了早期一些意大利和英国坦克的特点。

早期轻型化倾向: 日军在战争初期普遍倾向于发展轻型坦克,如九五式(HaGo)和九七式(ChiHa)。这主要受制于日本的工业基础和资源限制,以及其早期对“快速突破、侧翼包抄”的战术设想。九五式轻战车虽然数量庞大,但其装甲防护非常薄弱,难以抵御当时盟军步兵的普遍反坦克武器,其火力也主要依赖于一门37毫米炮,面对盟军中型坦克时力不从心。
火炮性能不足: 日军坦克的火炮普遍口径偏小,穿甲能力有限。即使是后来引进或研发的较大型坦克,如九七式中战车(Shinhoto ChiHa,装备了47毫米炮的版本),在面对盟军的M4谢尔曼或T34等坦克时,其有效射程和穿透力都处于劣势。日军很少能生产出能有效对抗盟军主力坦克的先进火炮。
装甲防护薄弱: 大多数日军坦克的装甲厚度普遍不足,尤其是在战争后期,随着盟军反坦克武器的进步,日军坦克的装甲很容易被击穿。这使得日军坦克在正面战场上非常脆弱,损失率极高。
质量控制与可靠性: 由于工业制造能力限制,日军坦克的质量控制和可靠性问题也时有发生。发动机故障、传动系统磨损等问题在实际作战中会影响其战斗效率。

战术思想的演变与局限:

日本陆军的装甲战术思想也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

早期:步兵支援为主,轻型装甲的侦察与骚扰: 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中国战场,日军更多地将坦克视为步兵的支援武器,用于压制步兵火力、扫荡据点。其轻型坦克适合在复杂地形中使用,进行侦察和袭扰。
中期:认识到装甲兵团的潜力,但缺乏规模与技术支持: 随着在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与盟军的接触,日军开始意识到大规模装甲部队的威力。他们也曾尝试组建装甲师,但由于装备的不足和技术的限制,这些部队的实力远不如同期的盟军装甲部队。例如,在菲律宾吕宋岛战役中,日军的坦克部队与美军的谢尔曼坦克部队交锋,结果是压倒性的劣势。
后期:保守与防御战略,装甲部队成为“炮灰”: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随着日本本土面临日益严峻的威胁,其战略重心转向本土防御。日军将为数不多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分散配置,用于反登陆作战。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和战术配合,这些坦克往往成为盟军的活靶子,例如在硫磺岛和冲绳岛战役中,日军坦克在防御工事内进行顽强的抵抗,但最终被盟军的炸药、火焰喷射器和精确炮火摧毁。

实战表现与对比:

中国战场: 在中国战场,日军的装甲部队相对占有优势,因为当时的中国军队装备落后,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日军坦克在一些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战场地理限制和数量不足,并未能彻底改变战争的进程。
太平洋战场与东南亚战场: 在这些战场上,日军装甲部队的不足暴露无遗。面对美军强大的装甲部队和压倒性的空优,日军坦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动挨打。例如:
瓜达尔卡纳尔岛: 日军仅有少量坦克参与作战,且很快被美军的反坦克炮和步兵装备所消灭。
新几内亚: 日军坦克在丛林地形中作战困难,且装备落后,损失惨重。
菲律宾: 美军的M4谢尔曼坦克以其更好的火力、防护和机动性,在与日军坦克的较量中占据绝对优势。日军坦克部队几乎被全歼。

总结来说,二战时期日军装甲部队的战斗力可以用以下几点概括:

起步晚,技术基础薄弱: 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于西方主要国家。
装备轻量化和火力不足: 大多以轻型坦克为主,火炮口径小,穿甲能力有限。
装甲防护薄弱: 难以抵御盟军普遍的反坦克武器。
质量和可靠性有待提高: 部分装备存在制造缺陷。
战术思想未能完全跟上装甲发展的步伐: 早期侧重步兵支援,后期未能有效发挥装甲兵团的集中优势。
与盟军相比存在代差劣势: 在火力、防护、机动性及数量上均处于劣势。

尽管日军装备和技术存在显著不足,但日军士兵在作战中表现出的坚韧和顽固是不可忽视的。在某些局部战斗中,日军坦克兵员在明知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依然会进行顽强的抵抗。然而,从整体的装甲作战能力和对战局的影响力来看,日军的装甲部队并未能成为一支能够与海军和航空兵相提并论的决定性力量。它们更多地反映了日本陆军在工业化战争时代在装甲技术发展和运用上的捉襟见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是不认真查,当然查不到……




这几篇博文可做参考,内容详细介绍——二战日军坦克历史。


进口及缴获坦克
早在一战爆发之前,日本就和英国建立了战略同盟。而在一战期间,日本派出了大批军官到英法军队中做观察员。在坦克诞生的第一刻起,这些观察员就就嗅到了坦克的无穷魅力并将这种新奇武器信息传回日本。但早期坦克速度低、寿命短、火力弱和装甲差等缺陷让日军高层觉得不可接受。在1920年代初期开始,日军并只装备少量进口坦克,同时又从欧洲各国购买几款当时最先进的坦克样品,以作为自行研制的样本。
英国IV号重型坦克 / IV重戦車 / Mk. IV
在1916年9月15日,英国研制的重型坦克I号也就是世界上第一款投入实战的坦克出现在一战战场,但英军对其表现并不十分满意。当年12月到次年初制造的I号的改进型II也让英军失望,仅被当 作训练之用,之后的III号也同样沦为训练品的命运。英军希望看到更好的坦克设计,导致坦克生产被叫停以等待新设计的完稿。但新设计却迟迟出不来,以至于当时计划的在1917年4月1日前造出200辆新式坦克的计划要泡汤。于是负责坦克生产的坦克供应部决定生产I号的改进版,主要就是加厚装甲,这就是IV号。
与I号一样,IV号的外形是个硕大的菱形,长8.05m,宽4.12m(雄性),雄性重28.4t,雌性重27.4t。在一战中英国重型坦克有雌雄之分,雄性装备火炮和机枪,而雌性则只装备机枪。装甲厚度为6.1-12mm,雄性在车体左右各配备一门法国哈奇开斯(Hotchkiss)公司的速射6磅弹6英担短管炮I号或II号(QF 6 pounder 6 cwt Mk. I/Mk. II),外加4挺.303口径刘易斯机枪(Lewis machine gun)。而雌性则只配备6挺刘易斯机枪。乘员为8名,分别担任车长、驾驶员和枪炮手。
IV号从1917年5月开始生产,至1918年停产共造了420辆雄性、595辆雌性和205辆不配备武器的补给坦克。1917年6月7日在英军进攻德军驻守的梅西纳山脊(Messines Ridge)有就是著名的60号高地的战斗中,62辆IV号首次参战,而且冲锋的速度比步兵还快。但攻下这座山脊的功劳不能算在这些坦克身上,而是归功于英军引爆的通过挖洞埋在德军阵地下的400多吨炸药。在1917年11月的康布雷战役(Battle of Cambrai)中,有460辆IV号参战,首次实现了以大量密集坦克协同步兵快速突破敌军复杂防线的作战效果。在第二次维勒尔斯-布里顿纽克斯战役(Second Battle of Villers-Bretonneux)期间,3辆IV号于1918年4月24日在维尔斯-布里顿纽克斯附近的博依-拉比(Bois-l'Abbe)森林中与3辆德军A7V坦克遭遇,战斗结果是德军坦克逃走,但却没有任何一辆坦克被击伤或击毁记录。这是有记录的历史上第一次坦克间战斗。有不少IV号还被德军在战场上缴获,很多都是因为陷入泥坑无法自拔而被俘的。约40辆IV被编入德军服役,被德国人称为Beautepanzer,意思是“抢来的坦克”。每辆“抢来的坦克”配备12名乘员(比英军多4名),部分还被换装了德制枪炮。
1918年11月11日德军投降,IV号坦克的军旅生涯也就此结束。一战期间和战后几年中,英国经常把坦克送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盟国做展示,以炫耀英国的军事实力,而主角则往往是IV号。战后绝大部分IV都被当作废铁处理,目前已知仅有7辆幸存,分别收藏在英国博文顿坦克博物馆(Bovington Tank Museum)、英国林肯郡(Lincolnshire)的林肯郡民俗博物馆(Museum of Lincolnshire Life)、英国肯特郡的阿什福特镇(Ashford)、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皇家武装力量和军事历史博物馆(Koninklijk Museum van het Leger en de Krijgsgeschiedenis)、澳大利亚堪培拉市的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Australian War Memorial)和美国马里兰州阿伯丁市的美国陆军武器博物馆(United States Army Ordinance Museum),还有一辆IV的残骸于1998年在法国Flesquieres村附近的一战康布雷战役(Battle of Cambrai)旧战场出土,现保存在当地一个谷仓中。
1918年中期,在欧战即将结束之际日军从英国购入了一辆IV号雌性坦克。和这辆坦克同时从英国抵达日本的还有一组全员坦克乘员和几名顾问。英国人是想向日本人展示其强大实力,并为进一步军备现代化建设在本国捞取政治资本,要知道当时一战还在继续。
这辆坦克于1918年夏天在东京的“坦克周”中向公众做了展示。在1919年又对其做了几次演示和试验。之后被送到日本各地及中国东北的日军控制区做巡回展览,而后则成为靖国神社的展品,最后在钢铁奇缺的1944年被当作废铁回炉了。
Mk. IV并未给日军留下太好的印象,况且这种坦克的设计在当时已经落后。但这是日本军界大部分人首次见识到坦克这种武器,并且对之后日军决定装备坦克的决策起到了一定作用。
规格:
重量:28.4t(雄性)/ 27.4t(雌性)
长度:8.05m / 26英尺5英寸
宽度:4.12m / 13英尺6英寸(雄性)
乘员:8人
装甲:6.1-12mm / 0.25-0.47英寸
主武器:57mm速射6磅弹6英担短管炮2门(雄性)/ .303口径刘易斯机枪6挺(雌性)
副武器:.303口径刘易斯机枪4挺(雄性)
引擎:戴姆勒(Daimler)6缸直列式汽油发动机(105制动马力 – 1000转每分钟)
传动:主传动:前进2挡,后退1挡
副传动:2速
载油量:70英加仑
行动范围:56.3km / 35英里
时速:6.4km / 4英里







美国M3型轻型坦克

1945年2月21日美军第1骑兵旅第12团第I营的士兵在马尼拉酒店门前发现的一辆涂着日本军旗的M3轻型坦克。日军坦克兵将火炮和机枪卸下后将这辆坦克遗弃在此。

1941年到1942年日军入侵菲律宾的战争中,曾肆虐中国的日军的95式轻型坦克、89式中型坦克和97式中型坦克遇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即美军第192和194坦克旅的M3轻型坦克。

M3轻型坦克是美国于1941年初在其M2A4轻型坦克坦克基础上升级改造而成。M3轻型坦克的火力与M2A4轻型坦克相同,主武器为37mmM5火炮,副武器为5挺.30-06勃朗宁(Browning)M1919A4机枪,分别位于炮塔与主炮同轴、炮塔上方右侧、车车体右前副驾座位前方以及车体左右侧突出炮座中(生产型将左右两侧的机枪取消)。引擎为双卡迪拉克(Cadillac)7缸辐射型(星形)引擎。

侵略菲律宾日军的M3

1941年9月,美军第194和192坦克营各带着共108辆全新的M3轻型坦克分别于9月和11月抵达菲律宾以增援驻守在那里的麦克阿瑟美军。同年12月底面对登陆菲律宾的日军坦克,M3显示出一定明显的优势。当时日军发现M3的37mm可以轻松击毁任何一款日军坦克,同样是装备37mm炮的日军95式轻型坦克却只有在非常近的距离才有可能击穿M3的前装甲,而日军89式和97式中型坦克则必须贴近M3攻击其侧面才有较大可能将其击毁。但随着美军在菲律宾的全面溃败,很多M3坦克都落入日军手中。

落入日军手中的M3,拍摄地点为菲律宾马尼拉市郊,时间为1942年1月23日。站在坦克上两名日军有可能是隶属于第8独立反坦克炮中队。该中队用M3测试其两种37mm反坦克炮94式和1式,发现这两种炮打得很准但穿甲能力却不佳。而无论从任何角度均无法穿透M3的炮塔装甲。照片上的M3据推测应当不是那辆被用来做测试的M3。


照片上的M3轻型坦克的前装甲密布着有多个弹孔。1942年日军在菲律宾吕宋岛用其97是中型坦克新炮塔型的47mm炮在对一辆M3前装甲做穿甲实验。在1000m距离6发有3发击穿,在800m距离9发有6发击穿。尽管测试结果证明日军97式中型坦克的新式47mm炮有较大能力击毁M3轻型坦克,但97式的薄装甲却很难挡住M3的37mm炮的轰击。测试结束后,异常兴奋的日军将被试验的M3轻型坦克付之一炬,圆满完成了自我意淫。在美军夺回菲律宾的战役中,97式没有机会与M3对阵。美军装备的是装甲和火力更强的M4中型坦克。



多辆M3中型坦克,地点或许是菲律宾。

但根据美国作家路易斯-莫顿(Louis Morton)的《菲律宾的陷落(The Fall of thePhilippines)》一书,1942年2月美军撤退中的31辆坦克因一座桥被美军过早炸毁而无法渡河,不得不全部遗弃。尽管美军有自毁坦克以防被日军所用的命令,但并非所有坦克都被彻底销毁。这些坦克落入随后赶到的日军手中,据推测至少有12辆M3经修复后被配给日军第7战车联队的第3中队用于进攻尚在奋战的美军,而日军在各处搜集到的M3所需弹药补给也被集中交给该中队。

吕宋岛的美军陷落后,唯一在抵抗的就是困守吕宋岛马尼拉湾出口的克里矶多岛(Corregidor)。1942年5月5日军第7战车联队松冈少佐直接指挥下的1辆M3和2辆安装新式炮塔的97式在该岛登陆,成为迫使顽强抵抗的美菲军总指挥乔纳森-温莱特(JonathanWainwright)中将在第二天凌晨宣布其率领的美菲军投降的最后一击。至此日军完全占领菲律宾


用于攻占菲律宾克里矶多岛(Corregidor)的3辆日军坦克。最左侧为1辆M3,其余2辆为日本自制97式中型坦克。

1942年6月,第7战车联队被调往中国东北加入第2战车师团以参加针对苏联的军事行动,这些M3被移交给占领菲律宾吕宋岛的第65旅团。当该旅团在同年11月被调往新几内亚新不列颠岛(今巴布亚新几内亚)腊包儿时,这些M3又被分别移交给地方部队。据载有12辆M3分散在多个地方战车部队、占领部队和驻守吕宋岛中部和棉兰老岛机场的部队。部分M3甚至还被用来碾压机场跑道。

侵略菲律宾的日军第7战车联队第3中队装备的4辆M3轻型坦克参加1942年6月3日的一次阅兵仪式。炮塔上涂有该联队队徽“梅花”。后面为日军自制的97式中型坦克新炮塔型和其它型号的车辆。

同角度的另一幅照片。M3轻型坦克车体上安装了疑似储物架,或许是用于携带汽油桶。其中一辆M3车体上可见编号“98XX”。当时日军坦克编号为4位,前2位表示该坦克的服役时间(日本神武纪年的后两位),98代表神武纪年2598年即公元1938年,但1938年M3尚未问世。后两位为序列号。

在1942年2月28日到3月1日的日军登陆荷属东印度(仅印度尼西亚)的入侵战役中,第2战车联队(也有资料称是第4战车联队)的一个小队的5辆M3参与其中,并出现在进攻爪哇岛苏腊巴亚市(Surabaya)的战斗中。这5辆M3最有可能是缴获自菲律宾的美军。

有意思的是1943年日本在菲律宾拍了一部叫做什么“自由的黎明”的电影,用于自我歌颂日本从美国手中“解放”菲律宾的“伟业”。日军所缴获的美军武器包括多辆M3被用于拍摄,甚至还从战俘营里拉来几百名美军战俘在电影里扮演自己。


1943年日本电影“自由的黎明”中出现的M3轻型坦克。

1944年6月第100师团在菲律宾以独立混成第30旅团为基础组建后接收了10或更多辆M3。在1945年2月到3月面对美军对马尼拉的进攻,海军少将岩渊三地指挥16000多名海军陆战队玉碎到底还不忘屠杀平民,当时他手中就有几辆M3。据载在战斗中被美军第1骑兵旅第12团第I营摧毁缴获各一辆。菲律宾战役结束后,少量幸存的M3在被日军使用了3年多后再次回到美军手中。


1942年出版的一份日本报纸上印有缴获的美军M3轻型坦克照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对装甲战力的发展和运用,经历了一个从起步到逐步认识到其重要性的过程。然而,与当时其他主要军事强国相比,日军的装甲部队在整体战斗力、技术水平和战略思想上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其表现也并非如同其在海军和航空领域那般令人印象深刻。技术与装备的局限性:日本的坦克研发起步较晚,早期依赖引进和仿制.............
  • 回答
    二战时期,轴心国三大主要成员——日本、德国和意大利,虽然在意识形态和战略目标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协同,但它们的军事实力、装备水平以及战争动员能力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距不仅影响了它们各自的战场表现,也对同盟国(特别是中国)的抵抗方式和最终的战争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日军、德军、意军军力差距要理解这.............
  • 回答
    二战时期日军的战地伙食,说是“伙食”,有时候更贴切的说法是“生存补给”。和很多国家一样,日军在战场的后勤保障情况,在战争的不同阶段、不同战区,差异是相当巨大的。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说所有日军吃的都是一样的东西,但有一些普遍的特点和趋势,是可以总结出来的。基本构成:米饭是绝对的核心就像我们普遍了解的那样.............
  • 回答
    日军的翔鹤级航空母舰,可以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是日本海军寄予厚望的王牌。然而,她们的生产数量却比最初的规划要少得多,只建造了两艘,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造船能力限制那么简单。要想明白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看看日本海军当时的想法和当时的时代背景。首先,我们得知道翔鹤.............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军和日军作为轴心国的核心力量,其战斗力一直是历史研究和军事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比较两者,不能简单地以某一个方面定论,而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总体来看,如果以“体系化作战能力”和“技术先进性”作为评价标准,德军的战斗力要略胜一筹。然而,在特定领域和战术层面,日军也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
  • 回答
    说起瓜岛战役日军的惨状,"饥饿"这两个字绝不是轻描淡写,而是真实到骨髓的折磨。那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没饭吃,是连一点能下咽的东西都找不到,身体被掏空到极致的绝望。最初的部署与乐观的设想1942年8月,日军海军陆战队登陆瓜岛,他们的任务是巩固机场,阻止美军利用这里威胁日军在南太平洋的补给线。起初,日军的后.............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驻扎在朝鲜半岛南部的日军是否是日军中最安全轻松的,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朝鲜半岛的整体情况,以及日军在当地的角色和面临的挑战。总的来说,虽然相较于某些战区,朝鲜半岛的南部对日军而言可能相对稳定,但“安全轻松”这样的词汇,用在任何一个战争时期的军事驻.............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实力,绝非是人们常常通过电影或某些刻板印象来简单理解的“穷兵黩武”或“武士道精神至上”。它是一个复杂且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惊人潜力的国家,但同时也存在着深刻的结构性问题和根本性的局限性。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军事上的“亮剑”与短板在战争初期,日本的军事力量确实令人侧目,尤.............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学界曾出现过一股“元清非中国论”思潮,这股思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日本当时的国家战略、历史认知以及对外政策紧密相连,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深层含义。简单来说,它试图通过对中国历史的重新解读,来为日本侵略和统治中国寻找“合法性”与“理论依据”。一、历史叙事的重塑:为侵略寻找合理性“元清非中国.............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确实拥有令人生畏的太平洋舰队,其吨位和技术水平在当时仅次于美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位列世界第三。很多人会好奇,既然日本海军如此强大,为何不将其力量投入到欧洲战场,协助德国攻打英国皇家海军,甚至登陆英伦三岛呢?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远非简单的海军实力对比就能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
  • 回答
    咱们聊聊二战那会儿,日本陆军的甲等师团跟纳粹德国和美国军队比起来,到底是个啥水平?还有斯大林格勒那场仗,伤亡真有二百万那么夸张吗?这俩问题都挺有意思的,咱得好好掰扯掰扯。关于日本陆军甲等师团和纳粹、美军的对比:得先说清楚,“甲等师团”这玩意儿,是日本陆军自己内部的说法,大致可以理解为是装备、训练、人.............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战争中一些非常复杂和残酷的侧面。许多人可能会觉得困惑:既然日本政府在二战期间大力推销和生产冰毒,为什么还要同时建立和运营慰安所,招募慰安妇呢?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行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上来分析:1. 冰毒(甲基苯丙胺)在战争中的“作用”与“目的”: 提升.............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飞行员能否与英国皇家空军的王牌们一较高下,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能”或“不能”。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以及具体在哪个时间段。早期的日本飞行员:气势如虹,锋芒毕露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尤其是1941年到1942年这段时间,日本海军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都展现出了惊人的实力。他们.............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确实留下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操作,用时下流行语来说,就是“智熄”操作。这些操作并非完全是愚蠢,很多时候是根植于他们独特的文化、军事思想以及对战争进程的误判。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说说,尽量剥掉AI的痕迹,让它读起来更像是我们日常交流中的见闻。1. 狂热的“神风”特攻:燃烧生命的绝望.............
  • 回答
    要说二战时期日本对台湾“很好”,对大陆“很差”,这种说法其实过于简化了,也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日本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群体、出于不同目的,在台湾和中国大陆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政策和态度。更准确的说法是,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时期(18951945)与侵华战争时期(19371945)的性质和目标不同,因此其在.............
  • 回答
    要说二战时期日本在东南亚的扩张,是否像卢沟桥事件那样有一个“借口”,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卢沟桥事件,那可是日本在中国挑起全面战争的导火索,理由看似是“士兵失踪”。那么,在东南亚,日本的逻辑又是怎么样的呢?其实,日本在东南亚的动作,跟在中国的套路有几分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他们不像在中国那样,需要.............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有没有可能单挑打败中国?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简单一句“可能”或者“不可能”,都过于绝对。咱们得结合当时两国各自的情况,一点一点捋。首先,得明确“单挑”指的是什么。如果是指纯粹的军事实力对比,不考虑国际援助、国内民情、战略纵深等等这些“场外因素”,那情况就又不一.............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舰载机,尤其是那些被训练成“神风特攻队”的飞行员,他们的攻击方式确实是一种极其可怕的武器。至于一架小飞机的杀伤力能否超过一发150毫米高爆弹,这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并且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里的“杀伤力”指的是什么。如果单单从“瞬间炸毁一艘军舰”.............
  • 回答
    要说二战时期日本所有人都是一条心,这未免太过于简单化了。虽然当时日本社会弥漫着一股强烈的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潮,但就像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一样,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仔细审视一下,你会发现,尽管外部看起来高度一致,但日本社会内部也存在着复杂的思潮、矛盾和不同程度的认同。首先,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军.............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在一些关键技术和兵器领域确实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创新能力和领先水平,尽管总体工业实力与同盟国相比存在差距,但其独特性和高效性不容忽视。以下是一些值得详细探讨的方面:1. 航空技术与舰载机:零式战斗机(零战)及其战术提起二战时期日本的领先科技,零式舰载战斗机(Reishiki Kanji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