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期日本所有人都是一条心吗?

回答
要说二战时期日本所有人都是一条心,这未免太过于简单化了。虽然当时日本社会弥漫着一股强烈的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潮,但就像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一样,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仔细审视一下,你会发现,尽管外部看起来高度一致,但日本社会内部也存在着复杂的思潮、矛盾和不同程度的认同。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军国主义和天皇崇拜确实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了日本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从儿童教育开始,日本人就被灌输了对天皇的绝对忠诚,对国家的奉献精神,以及“大和魂”的优越感。士兵们被教育成“为天皇献身是至高无上的光荣”,战死沙场被誉为“英灵”,这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战斗意志,也让许多普通民众对战争有着极高的支持度。

这种意识形态的强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日本政府和军方的宣传机器。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组织(比如邻组制度),国家机器在不断地强化一种“我们是一个整体”、“为了天皇和国家”的观念。尤其是在战争初期,日本在亚洲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胜利,这更是进一步巩固了这种“必胜”的信念和对国家领导层的信任。

那么,这种“一条心”真的普及到每一个人了吗?我认为不是。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1. 战争的代价与民众的承受力:

经济压力: 随着战争的深入,日本经济的弊端逐渐显现。资源的匮乏、盟军的封锁、国内生产的受损,都给普通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物价飞涨,食物配给越来越少,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一条心”开始出现裂痕。 许多人开始抱怨战争,对政府的决策产生质疑,只是碍于社会压力和政治高压,并不敢公开表达。
伤亡的冲击: 战争带来的伤亡,特别是后期大量士兵的死亡,以及原子弹的轰炸,让人们对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虽然许多人依然崇敬战死者,但亲历或目睹战争惨状的人,其内心深处的感受可能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句“为国捐躯”能概括的了。
社会等级与阶层: 日本社会并非完全平等的。富裕阶层和普通民众在承受战争代价上的感受是不同的。有权有势的人可能更能规避一些直接的困难,而底层民众则需要承担更多的牺牲。

2. 思想的压制与暗流:

思想统制: 日本政府通过《治安维持法》等法律,对任何被认为可能威胁国家体制的思想进行严厉压制。左翼思想、民主主义思想等都被视为禁忌。这导致了许多具有不同意见的人不得不选择沉默,或者以隐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
“非国民”的帽子: 在那个年代,“非国民”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指控。一旦被贴上这个标签,个人和家庭都可能遭受极大的社会排斥和政治迫害。因此,很多人为了自保,即使内心不认同,也会选择在表面上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
少数的异议者: 尽管受到严厉的压制,但历史上总有少数人会坚持自己的信念。虽然我们很难找到大量公开反战的案例(因为会被迅速清除),但不能排除在一些非公开的场合,存在着对战争提出疑问,或者希望战争尽快结束的个人和群体。例如,一些知识分子或经历过战乱的士兵,可能在私下里流露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反思。

3. 战后思想的变化:

日本战败后,社会思潮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这种转变也反过来证明了,在战时那种高度统一的表象之下,潜藏着对战争的反思和对不同道路的渴望。如果所有人一开始都“一条心”到无可动摇,那么战败后的思想转变和对战争罪责的反思会显得更加突兀和困难。

所以,如果用“一条心”来形容二战时期的日本,那更像是一种被强大宣传和严酷社会政治压力所构建出的“表面一致”。 绝大多数人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认同国家目标,并且真心希望国家能够强大。但在这份认同的背后,也夹杂着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对未来的担忧、以及对某些决策的不满。只是这些复杂的、个体化的情感,在日本那个时期,很难有合法的途径被表达出来,更多地是被压抑在心底,成为了战争洪流中微弱的杂音。

总而言之,二战时期的日本,国家机器在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控制上是相当强大的,这制造了一种高度统一的社会氛围。但这并不等同于所有日本国民在思想上、情感上都百分之百地认同并全心投入战争。随着战争的进程,特别是代价越来越大时,这种“一条心”的裂缝也必然会更加明显,只是被严厉的社会控制给掩盖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显然不是的。

诚然,战争初期帝国军队胜利的“荣耀”迷惑了不少人民与知识分子。且不论火野苇平人等,就连同情工人、甚至因此与父亲发生冲突的志贺直哉,也在日军攻占新加坡后写下了《新加坡的陷落》。

但是,尽管旧日本帝国有所谓「挙国一致」之说,真正的举国一致显然是办不到的,也不符合辩证法。

如果真的做到了“举国一致”,还需要什么特高警察呢?还需要什么“非国民”的帽子呢?

我来贴三则在特高警察相关论文上找到的「特高月報」吧 。

庁府県―愛知
種別―不穏落書
氏名年齢―名古屋市中区官前町一ノ一西川正男十六才
概要―名古屋市昭和区堀田通三ノ三愛知時計電機株式会社便所に
1.職工の汗と血を社員がしぼる
2.この工場を共産主義で倒せ
と落書しあるを発見、西川が行為者なること判明
措置―五月二十七日名古屋地方検事局に治安維持法違反非現行犯被疑事件として送局
(『特高月報』昭和十五年六月分)

庁府県―警視庁
種別―不敬落書
氏名年齢―[空欄]
概要―中野区打越町三八東京アパート北側黒板塀に
天子様のばか
と落書ありたり
措置―捜査中
(『特高月報』昭和十五年七月分)

庁府県―北海道
種別―不穏落書
氏名年齢―[空欄]
概要―一月十五日小樽市銭函町七四二新宮商工合板工場附属便所内入口戸に稍々巧みなる墨書にて
今待遇改善ヲヤラネバ当工場ノ職工はストラキヲスルトコロダ
と落書し更に他の便所内前方板壁に拙劣なる鉛筆書にて
賃金ノ安イノニストライキモ起キナイ
と落書きしあるを発見す
措置―捜査中
(『特高月報』昭和十七年一月分)

更多的内容可以看这位专业人士的文章——

可以看出,这些言论不少都是些劳动人民的日常牢骚,也有一些对天皇的“不敬言论”,甚至有明显的“共产主义发言”(这个可是违反所谓的《治安维持法》的)。

而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的「三一五事件」后,日本共产党处于地下状态,很难向群众进行宣传工作。(《党生活者》中的日本共产党党员,在工厂里宣传完全就是地下工作,日常生活都得时刻准备逃避抓捕)

这些所谓的“共产主义发言”,想必是战争后期,一部分劳动人民对战争与军国主义不满的自发之言吧。

而旧日本官僚与特高警察显然是明白这一点的,他们对人民的监控可以说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甚至垃圾桶和厕所也不能幸免。

这就是上文引用的「特高月報」的出处。

顺带一提,论文的开头,就提到了著名的“东条英机翻垃圾桶”。

堂堂一国首相居然要做这种奇怪的“垃圾桶视察”,可以看出旧日本帝国在战时对人民的监视到了何等地步、又是何等的荒唐。

至于为了反对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而在各个战线上坚持战斗的反战同盟和日本共产党同志,想必知友都很熟悉了,我也就不必赘述了。

user avatar

二战时期日本所有人都是一条心吗?很显然不是的——先不说单单日本统治阶级里就有文官政府和军人集团的矛盾、陆军和海军的勾心斗角、“皇道派”和“统制派”的你死我活、“国力总体战”派和“精神制胜论”的相互鄙夷。

就连普通的日本老百姓都不全是狂热追随“天皇”,为“八纮一宇”甘愿卖命的狂信徒。更不要说自始至终反对日本穷兵黩武、压榨百姓的日本共产党了。

昭和16年(1941年)3月初,我收到了写有“临时征召令”的征兵通知(也就是所谓的红纸,实际上是粉红色的。)。
虽说早就做好近期会被征召的心理准备,可真的收到它的时候还是大吃了一惊。
也许有人会说:“终于等来了!那我就去复命吧。”
但大部分人一开始还是心想“这下惨了”,感觉运气背透。
我就是属于那些感觉运气背透的人中的一个。当时目瞪口呆,连“拿到这个召集令真倒霉”之类的话都说不出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哪怕心里真有这样想,但面子上还得说:“能为了国家尽一份力真是无上光荣”,否则就会被称作非国民(被用于称呼那些在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时期不支持甚至反对穷兵黩武扩张政策的日本人)。
我收到红纸时,正就职于东京日比谷的东宝剧场。当时21岁,是个处于青春年华准备大展手脚的文艺男青年;因此自觉被这份召集令闪了腰也是正常的。
具体来说就是每天喝一点酱油,坚持喝下去的话人就会变瘦,到征兵体检时肯定会被刷下来。
我为了在昭和15年(1940年)的征兵体检中不被列入体质甲种合格一栏里,就曾用过这招。从体检半年前偷偷喝起酱油来。

但不幸的是,满心不想打仗的作者本人靠狂喝酱油把体重降到100斤,但还是没能逃脱当炮灰的命运。于是在送别主人公去当兵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幕:

……在联队大门口已经挤满了送别的人们。一起过来的父亲是参加过日俄战争侥幸生还的老兵,另外我哥也是海军服役期满复员的。
两个人都当过兵,所以对把我送来当兵这事儿,我想他们心里应该还是很难过。

由此可见,即使是参加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老一辈”,也很难对战争抱着什么积极态度——毕竟战争要平头老百姓送死,肥的却是天皇、将军和财阀。


而到了战争的中期后期,日本人民对战争的反抗力度虽然不及组织游击队把墨索里尼吊死的意大利人,但还是要比德国人强上不少:

仅1941-1944年间,日本工人阶级就发动了130次罢工。在日本帝国主义实施高压统治,公开斗争实在难以开展的情况下,广大工人群众的消极抵抗则遍及全国各行各业。

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日本工人的缺勤率不断提高。1943年10月至1944年9月大约1年时间里,包括军工生产在内的企业部门,工人缺勤率达20%,后来竟增长到49%。这就是说,在战争末期,经常有几乎一半的工人用实际行动拒绝为侵略战争服务

日本军工工人不仅缺勤率高,消极怠工现象更为普遍。仅据日本官方统计,1944年就发生216起大的怠工事件。平时工人们在工作时间内,逃避宪兵的监视去睡觉,甚至出去钓鱼,或者拿工厂的工具和材料不去为当局生产侵略战争所急需的军需品,而是去制作私人用品,这现象也已司空见惯。

在农村,广大农民也在坚持斗争。仅1944年,农村租佃纠纷就达10640多起,参加的佃农达91420人。这一切都沉重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使他们无法随心所欲的调遣民力物力去维持侵略扩张。

1945年8月日本内务省警保局保安课的一份报告承认:最近发生的对天皇失敬、反战反军及其他不轨言论,匿名投书和张贴匿名传单等情况,概括说来是这样——

自昭和十七(1942)年4月至昭和十八(1943) 年3月,总计308起,每月平均近25起。

自昭和十八年4月至昭和19 (1944)年3月,总计406起,平均每月34起。

而自昭和19年4月至今年(1945)3月,则总计达607起,平均每月51起。

总而言之,这类言论一直在急剧地增加。

尤其是日本特务及警察已经承认:战争末期广大劳动人民反战厌战情绪已发展到“诅咒和怨恨天皇”的地步。

此外,在普遍存在厌战情绪的气氛中,明确表示相信战争已失败、希望早日结束战争的人越来越多。据1944年4月22日东京警察厅的报告说,有不少人认为战争结局已定。据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委员会统计,1944年6月,日本国内对战争抱绝望情绪的人比1943年12月增加1倍。对战争胜利抱怀疑情绪的人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1944 年6月至12月从17%增为32%,1945年6月则达55%,即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

这些都是日本法西斯侵略和战争政策彻底破产的突出反映,也是日本法西斯统治土崩瓦解的预兆。正因为这样,当时的内阁书记长官迫水久常在1945年6月惊呼国内出现了“对现存制度的不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二战时期日本所有人都是一条心,这未免太过于简单化了。虽然当时日本社会弥漫着一股强烈的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潮,但就像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一样,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仔细审视一下,你会发现,尽管外部看起来高度一致,但日本社会内部也存在着复杂的思潮、矛盾和不同程度的认同。首先,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军.............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构想,虽然在表面上打着解放亚洲、摆脱西方殖民统治的旗号,但其真实意图早已被世界各国洞若观火。那么,日本为何还要费尽心机地以这个虚假的口号作为掩护呢?其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解读:一、 争取国际同情与国内支持的政治策略首先,日本人深知,直接以侵略和扩张为目的发.............
  • 回答
    “罪孽深重的是日本军人,而不是日本人民”这种说法,是在试图将日本政府和军队的罪行与日本普通民众隔离开来,似乎暗示日本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然而,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忽略了二战时期日本国家体制的特殊性、日本社会对战争的动员以及个体责任的多重性。要反驳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国.............
  • 回答
    《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海军的英勇搏杀,陆军的角色似乎相对边缘化,这可能会让人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在二战那样的大背景下,日本的海陆两军会呈现出一种近乎“势不两立”的状态?毕竟,在很多国家,军队的合作是天经地义的。要深入理解日本海陆军之间的隔阂,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看看日本内部错综复.............
  • 回答
    有些人之所以对二战时期的日本实力抱有一种近乎迷信的崇拜,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交织而成,既有历史事实的片面解读,也有心理因素的投射,甚至还有一些刻意的宣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那些被光环笼罩的表象,深入探究其根源。首先,是“崛起的神话”在作祟。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确实经历了惊人的现代化转型.............
  • 回答
    二战前日本国内矛盾的激化,确实是理解其为何一旦停止侵略脚步就可能“自爆”的关键。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一个难以回头的局面。将其比喻为“自爆”,形象地揭示了当时日本社会内部存在的深刻危机,以及这种危机如何通过对外侵略来掩盖、转移和暂时缓解,一旦失去侵略这条“输.............
  • 回答
    关于二战中日本和德国普通百姓是否“被军国主义政府裹挟身不由己,无力改变,所以无罪”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涉及历史、政治、道德和个人责任等多个层面。认为他们“无罪”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但同样存在很多反驳的理由。下面我们将详细展开分析,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以及这些说法的背后逻辑是什.............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语境下,相比于英美,苏联、德国和日本似乎更容易吸引一些特定群体的“崇拜”或“追随者”。需要强调的是,“崇拜”这个词在这里可能带有一定的争议性,因为这些国家在战争中的行为都伴随着巨大的负面影响。这里我们尝试从历史、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敏感且常常被过度解读的历史话题。为什么总有人刨根问底地问抗战时期国军和共军分别消灭了多少日军?这背后,我认为至少有几个层面的“居心”在作祟,而且这些“居心”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居心”,就是想借此“定论”抗战的主导力量和历史功绩。你想啊,.............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实力,绝非是人们常常通过电影或某些刻板印象来简单理解的“穷兵黩武”或“武士道精神至上”。它是一个复杂且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惊人潜力的国家,但同时也存在着深刻的结构性问题和根本性的局限性。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军事上的“亮剑”与短板在战争初期,日本的军事力量确实令人侧目,尤.............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学界曾出现过一股“元清非中国论”思潮,这股思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日本当时的国家战略、历史认知以及对外政策紧密相连,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深层含义。简单来说,它试图通过对中国历史的重新解读,来为日本侵略和统治中国寻找“合法性”与“理论依据”。一、历史叙事的重塑:为侵略寻找合理性“元清非中国.............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确实拥有令人生畏的太平洋舰队,其吨位和技术水平在当时仅次于美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位列世界第三。很多人会好奇,既然日本海军如此强大,为何不将其力量投入到欧洲战场,协助德国攻打英国皇家海军,甚至登陆英伦三岛呢?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远非简单的海军实力对比就能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
  • 回答
    咱们聊聊二战那会儿,日本陆军的甲等师团跟纳粹德国和美国军队比起来,到底是个啥水平?还有斯大林格勒那场仗,伤亡真有二百万那么夸张吗?这俩问题都挺有意思的,咱得好好掰扯掰扯。关于日本陆军甲等师团和纳粹、美军的对比:得先说清楚,“甲等师团”这玩意儿,是日本陆军自己内部的说法,大致可以理解为是装备、训练、人.............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战争中一些非常复杂和残酷的侧面。许多人可能会觉得困惑:既然日本政府在二战期间大力推销和生产冰毒,为什么还要同时建立和运营慰安所,招募慰安妇呢?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行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上来分析:1. 冰毒(甲基苯丙胺)在战争中的“作用”与“目的”: 提升.............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飞行员能否与英国皇家空军的王牌们一较高下,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能”或“不能”。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以及具体在哪个时间段。早期的日本飞行员:气势如虹,锋芒毕露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尤其是1941年到1942年这段时间,日本海军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都展现出了惊人的实力。他们.............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确实留下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操作,用时下流行语来说,就是“智熄”操作。这些操作并非完全是愚蠢,很多时候是根植于他们独特的文化、军事思想以及对战争进程的误判。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说说,尽量剥掉AI的痕迹,让它读起来更像是我们日常交流中的见闻。1. 狂热的“神风”特攻:燃烧生命的绝望.............
  • 回答
    要说二战时期日本对台湾“很好”,对大陆“很差”,这种说法其实过于简化了,也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日本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群体、出于不同目的,在台湾和中国大陆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政策和态度。更准确的说法是,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时期(18951945)与侵华战争时期(19371945)的性质和目标不同,因此其在.............
  • 回答
    要说二战时期日本在东南亚的扩张,是否像卢沟桥事件那样有一个“借口”,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卢沟桥事件,那可是日本在中国挑起全面战争的导火索,理由看似是“士兵失踪”。那么,在东南亚,日本的逻辑又是怎么样的呢?其实,日本在东南亚的动作,跟在中国的套路有几分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他们不像在中国那样,需要.............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有没有可能单挑打败中国?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简单一句“可能”或者“不可能”,都过于绝对。咱们得结合当时两国各自的情况,一点一点捋。首先,得明确“单挑”指的是什么。如果是指纯粹的军事实力对比,不考虑国际援助、国内民情、战略纵深等等这些“场外因素”,那情况就又不一.............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舰载机,尤其是那些被训练成“神风特攻队”的飞行员,他们的攻击方式确实是一种极其可怕的武器。至于一架小飞机的杀伤力能否超过一发150毫米高爆弹,这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并且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里的“杀伤力”指的是什么。如果单单从“瞬间炸毁一艘军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