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期,日本对待台湾很好,对待大陆却很差,这是什么原因?

回答
要说二战时期日本对台湾“很好”,对大陆“很差”,这种说法其实过于简化了,也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日本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群体、出于不同目的,在台湾和中国大陆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政策和态度。更准确的说法是,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时期(18951945)与侵华战争时期(19371945)的性质和目标不同,因此其在两地造成的后果也大相径庭。

日本殖民台湾:从“理蕃”到“皇民化”,目的与策略的演变

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最初,日本的统治是带着一种“殖民者”的姿态,对台湾原住民,特别是山区少数民族,采取了残酷的“理蕃”政策,旨在镇压反抗、确立统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进入20世纪后,日本的殖民策略逐渐发生了变化,这背后有多重因素:

1. 同化政策(皇民化运动): 日本统治台湾长达50年,其核心目标是将台湾变成日本的一部分,培养“日本人”。从昭和时期(1926年以后)开始,日本大力推行“皇民化”政策,鼓励台湾人学习日语、改日本姓氏、参加日本的节日庆典、信仰日本神道教等。这种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巩固殖民统治,减少反抗,同时也是一种民族优越感的体现。

教育: 日本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初等教育体系,虽然教育内容带有浓厚的日本国家主义色彩,但客观上提高了台湾民众的识字率和基础教育水平。一些台湾精英也获得了在日本本土或台湾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经济开发: 日本为了将其殖民地作为经济腹地和资源供应地,大力发展了台湾的农业(特别是糖业和稻米)和部分工业。修建了铁路、港口、水利设施,改善了基础设施。这种开发虽然是以榨取台湾资源为目的,但客观上为台湾带来了现代化建设的初步基础。例如,台湾的总督府糖业研究所对甘蔗品种的改良和制糖技术的推广,使得台湾的糖业生产大幅提升。
治安与秩序: 相较于清朝末年,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治安有所改善,盗匪活动被有效镇压。这在一定程度上让部分台湾民众感受到了秩序的存在。

2. “以台制台”的策略: 日本深知台湾民众的反抗情绪,因此在统治策略上也会有所区别对待。例如,在某些方面,日本会拉拢一部分台湾仕绅阶层,让他们参与到地方治理中,以平衡和分化台湾内部的力量。

3. 作为试验田: 台湾被日本视为其在亚洲殖民扩张的“试验田”。日本希望通过在台湾的统治经验,为未来在朝鲜、中国大陆的行动积累经验和模式。

日本侵华战争:战争的残酷与掠夺,本质是侵略

而日本对待中国大陆,在二战时期(主要是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的态度,与殖民台湾的策略有着本质的区别。

1. 目的:军事征服与资源掠夺: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军事手段征服中国,将其纳入日本的势力范围,掠夺中国的资源,以支持日本自身的战争机器和经济发展。这种行为是赤裸裸的侵略,而非“同化”或“建设”。

2. 手段:野蛮与残暴: 侵华战争期间,日军在中国大陆犯下了无数战争罪行,包括但不限于:
南京大屠杀: 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集体屠杀、奸淫、肢解,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东亚第一大案”。
三光政策: 在占领区,日军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政策,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的镇压和掠夺,摧毁了大量城镇乡村,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强制劳役与掠夺资源: 日军在中国各地强征劳工,剥削中国人民的血汗,掠夺了大量的粮食、矿产、工业设备等物资,以支持其战争。
人体实验: 如臭名昭著的“731部队”,在中国进行非法细菌战和人体实验,造成了大量无辜生命的死亡。

3. “王道乐土”的虚伪宣传: 日本在占领中国东北后,扶持建立了伪满洲国,并宣称要建立“王道乐土”。然而,这只不过是一种欺骗性的宣传口号,其本质依然是日本的殖民统治和剥削。伪满洲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服务日本本土的战争需求,中国人民并未从中真正受益。

4. 民族矛盾的激化: 日本的侵略行为激化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矛盾,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反抗意志。国共两党在此期间虽然政治上有分歧,但在抗日问题上却能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为什么会有这种“对台湾好,对大陆差”的观感?

这种观感的产生,主要源于两种统治模式在结果上的差异以及宣传上的对比:

台湾: 日本在台湾的统治是殖民统治,虽然存在压迫和剥削,但同时也进行了相对系统化的经济建设和现代化改造。这种建设的成果,例如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在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在一些方面确实要优于当时清朝末年或民国初期的中国大陆部分地区。因此,一些台湾民众在经历过日本的现代化建设后,可能会与经历战争摧残的大陆形成对比,产生“日本统治时期相对更好”的印象。但这种“好”是建立在殖民压迫和资源掠夺基础上的,并且带有强烈的民族同化目的。
大陆: 而在大陆,日本的角色是侵略者和占领者,战争带来的破坏、屠杀和掠夺是主要的特征。日军在中国大陆的行为,无论是在人道还是在破坏程度上,都远超其在台湾的统治时期。这是因为日本对台湾的策略是“经营殖民地”,而对大陆的目标则是“通过战争掠夺和征服”。

总结来说,日本对待台湾和大陆的态度差异,并非出于“善意”,而是由其殖民统治和战争侵略这两种不同的性质和目的所决定。

在日本殖民台湾的半个世纪里,日本出于巩固统治、同化民众和发展经济的目的,在台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建设和管理,但这一切都是服务于其殖民利益的。
而在全面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则以军事征服和资源掠夺为主要目标,在中国大陆采取了极其野蛮和残酷的战争手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因此,将日本在二战时期的行为简单地概括为“对台湾好,对大陆差”是不准确的。更准确的说法是,日本在台湾实行的是殖民经营,在大陆实行的是侵略战争。这两种模式的根本性质和对当地人民造成的后果有着天壤之别。而且,即使在台湾,日本的统治也绝非“仁慈”,而是充满了压迫、歧视和民族同化政策。一些人对日据时期的怀念,往往是忽略了其殖民统治的本质,将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与殖民压迫割裂开来的一种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粗略一看这个回答下的某繁体回答,可谓是把避重就轻发挥得淋漓尽致。

再仔细一看,呵,又是那几个在知乎上涉及到台湾话题就开始屁股决定脑袋的台湾人之一。

真是无耻之尤。贵岛市长柯文哲的“乖狗论”,真的是越看越有道理。

OK,现有答案看完了,我们来看问题。

之所以题主有“二战时期,日本对待台湾很好,对待大陆却很差”的感觉,是因为题主看到两个地区,在同一时间,处于被日本侵略的不同时期。日本侵略台湾地区因而引发的乙未战争,在1895年。而日本侵略大陆地区的标志性事件——九一八事变,则在1931年。两者之间相差了40年有余。

大陆地区有十四年抗战,那么在日本侵略台湾地区的前十数年里,发生了什么呢?

新竹桃园大屠杀事件(嵙崁大烧杀)、八卦山战役后周边大屠杀、云林大屠杀、嘉义大莆林大屠村、西来庵大屠杀、台中台南军事大扫荡、台南萧垄街惨案、高雄阿公店大虐杀事件、屏东六堆长治乡火烧长兴全村、后壁林屠村事件、林杞埔事件、归顺式场惨案...

这里就随便说几个:

嵙崁大烧杀事件,是日军认定台北与新竹之间大嵙崁以东至三角涌之间的所有村庄,皆为抗日义军所在,就下令焚烧大嵙崁街。4万人左右的市街,从7月22日连烧3天,远至桃园三角涌街,20多里不绝,一片焦土。战时与战后,日军又在该地区展开大规模的屠杀,被杀害的无辜百姓达5000余人,烧毁民宅7000余栋。

云林大屠杀发生后,台湾的洋人、传教士陆续投书香港、日本、英国各大报,7月4日于《德臣西报》(China Mail)和《孖剌西报》(Hong Kong Daily Press)刊登。7月14日报导:“日本人正采取歼灭所有台湾人的策略……台湾人的收获破坏、家园烧毁,祖先坟墓挖掘、妇女遭凌辱,愤怒到极点……”8月25日《泰晤士报》:“日本士兵暴戾侮慢之程度令人咋舌……肆无忌惮地杀人放火……老幼妇女皆不能免……野蛮且苛酷之东方新强国。”8月22日之《苏格兰人报》:“日本之政略,似乎在于将全岛居民都赶出去。”

大莆林大屠村,起因是日军行至大莆林时要求当地领袖简氏献出200名妇女。简氏不答应,日军以此开始奸淫掳掠,奸杀简氏一族妇女120多名,兽性所至之处,多名妇女生殖器遭削尖的竹片贯穿,连肠子都拉出体外。简氏愤怒之极,招集云林民众袭击日军。后来简氏受汉奸辜显荣的引诱,忍痛接受招抚。但不到三天,违反约定的日军立即突袭,半夜三点,日军进行大规模屠村暴行,村内4500人不男女老少几乎全遭灭口,日军将参与偷袭行动的壮丁以铁钉固定脊椎,活活剥取人皮。简氏不愿被擒受辱,即刻自刺左手血管,失血而死于自宅。

西来庵大屠杀,日军警以诱杀诡计将台南噍吧哖附近的后厝,竹围、番仔厝、新化、内庄、左镇、茶寮等二十多处村落,居民18000余人,闽南籍占半数人口,不分老幼依次杀戮。日军警又特别活捉身体瘦弱的村人,关入猪笼加以戏弄、殴打、泼粪、浸水,最后任由饿死,并将骨瘦如柴的尸体弃置玉井广场示众,以杀鸡儆猴 。

还要更多吗?

1895年9月,日本民政局長水野遵上报伊藤博文的资料显示,台湾人口至少300万人以上。1896年底,水野遵再调查后上报的人口只剩257万人。想想正常情况下的人口的自然增长,再看看这少了的数十万人,还觉得日本对待台湾很好吗?

事情还没完呢。

杀够了人,杀光了有骨气会反抗的岛民,当然就不必再打大杀特杀了。

那么台湾人就此过上了好日子吗?想得倒美。

日据时期,台湾地区种稻、种甘蔗、养猪的农民,自己吃的是什么呢?

多的不再赘述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二战时期日本对台湾“很好”,对大陆“很差”,这种说法其实过于简化了,也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日本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群体、出于不同目的,在台湾和中国大陆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政策和态度。更准确的说法是,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时期(18951945)与侵华战争时期(19371945)的性质和目标不同,因此其在.............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区分历史记忆的复杂性、代际差异以及当今欧洲国家与德国、意大利关系的现实情况,并将其与当前中国对日本的态度进行对比。首先,让我们谈谈二战时期被德国和意大利侵略过的欧洲国家人民的态度。历史的创伤与现实的关系:二战给欧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德国的侵略尤为残酷,对波兰、苏联、南斯拉夫、.............
  • 回答
    战火与瘟疫:穿越历史的镜像——二战时期与新冠疫情下德、美、日三国表现的深层对比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危机都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国家体制、社会心理和领导力的不同面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与今天新冠疫情的阴霾,虽然性质迥异,但都在不同程度上考验着德意志、美利坚与日本这三个重要国家。将它们在两个时代的表现进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问题!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核心问题: 用2021年中国军迷拥有的二战时期轻武器,对抗1937年的日本陆军,胜算几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2021年中国的军迷”: 这指的是拥有和操作二战时期武器的中国爱好者群体。他们的数量、组织程度、训练水平、以及最关.............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日本二战历史教育的讨论由来已久,并且许多用户确实认为日本在这方面的教育存在偏差。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日本历史教科书内容、官方表述以及部分社会舆论的观察和分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知乎用户认为日本二战历史教育“不正确”的原因:1. 对侵略战争性.............
  • 回答
    二战的炮火席卷全球,也深刻影响了身处各国却有着日本血统的侨民和日裔们。他们的命运,在战争的洪流中,经历着截然不同的起伏,充满了复杂与辛酸。各国对待日本侨民和日裔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受到国家立场、战争进程、社会舆论、以及当地民众情绪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参战国与敌对国的严酷对待:恐惧与猜疑的阴影.............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的必要性和人道性问题,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讨论不休的历史议题。这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梳理,更触及了战争的残酷性、决策者的两难以及人类道德的界限。历史背景与美国决策的“必要性”论点要理解“必要性”,我们必须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以及当时美国面临的严峻形势。 战争的巨.............
  • 回答
    1945年夏天,原子弹的蘑菇云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上空升起,那场景至今仍是人类历史上最令人心悸的画面之一。这场残酷的战争以原子弹的投放画上了句号,但随后的几十年里,美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昔日的生死仇敌,变成了如今紧密的盟友。要理解这种转变,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进程和两国之间复杂而.............
  • 回答
    关于“日本对二战的反思不够到位”的说法,以及日本政府的“洗脑教育”是否有效,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背后涉及到历史叙事、国民情感、政治现实以及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社会内部对于二战的历史认识是存在多元性的。并非所有日本人都对战争持.............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问两个立场完全对立的球迷能不能在一起一样,但爱情这事儿,哪儿有那么多“应该”和“不应该”呢?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代表着战场上的敌对双方,一个爱美国海军,一个迷恋日本海军,这画风听起来就像电影《珍珠港》里男女主角的设定,一边是美国飞行员,一边是日本海军的背景。这天然就带着一种戏剧.............
  • 回答
    “二战日本陆军是一支完美的一战部队”这句话,乍听之下似乎有些道理,毕竟一战留下了不少影响深远的技术和战术思想,而日本陆军在那段时期也确实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如果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这句话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误导性的。将二战日本陆军简单地定义为“完美的一战部队”,是忽视了其自身的发展变化、战略思想的演.............
  • 回答
    零式战机 vs. BF 109:太平洋上空的王者之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的零式战斗机(Mitsubishi A6M Zero)和德国的梅塞施密特 Bf 109(Messerschmitt Bf 109)无疑是各自阵营中最具代表性的战斗机型号。它们的设计理念、性能特点以及战场表现都有着鲜明的差异,.............
  • 回答
    战列舰对轰,二战日本海军能否战胜英国?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但又充满变数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它,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双方在战列舰上的设计理念、技术水平、战术思想,以及更关键的——战争的实际进程和资源限制。日本海军的战列舰力量:大舰巨炮的狂热追求日本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无疑是战列舰技术的狂热追随者和践行者。.............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二战时期,日本的陆军航空兵(陆航)和海军航空兵(海航)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大力量,但它们各自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脉络、战术思想和作战体系。如果非要让这两支“兄弟部队”来一场规模化的对抗赛,结果可就太复杂了,很难用简单的“谁赢得多”来概括。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剖.............
  • 回答
    二战后期美军对日本本土多个城市的无差别轰炸,尤其是东京大轰炸和原子弹的使用,至今仍是历史上一项极具争议的事件,关于其是否构成反人类罪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国际法准则以及不同角度的观点。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反人类罪”在国际法上的定义。通常认为,反人类罪是指在.............
  • 回答
    在战争的阴影下,即使是昔日的敌人之间,也偶尔会闪现出人性的光辉。虽然二战中美日之间的冲突波澜壮阔,充满了激烈的战斗和深重的仇恨,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美国也曾对日本人民做出过一些温暖而值得铭记的举动。战后初期,关于美军在占领日本期间,对当地儿童的关怀,是其中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细节。 试.............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给当地的普通民众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其影响至今仍深远。要详细地理解这场悲剧,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1. 直接的杀伤力与瞬间的毁灭: 广岛(1945年8月6日): “小男孩”原子弹在日本时间上午8点15分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爆炸中心瞬间产生了.............
  • 回答
    “二战德国与日本:为何一个招致厌恶,另一个却赢得好感?”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都扮演了侵略者的角色,他们的暴行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灾难。然而,在今天的许多人眼中,我们对德国的态度似乎比对日本更为复杂,甚至在某些群体中,对德国的看法中夹杂着一丝“好感”。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由历史的曲折、文化的差异.............
  • 回答
    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特别是1945年春季开始的对东京等主要城市的密集空袭,确实给日本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并造成了惊人数量的平民伤亡。日本高层的反应,正如其时局的混乱与挣扎一样,是复杂且多层面的。首先,震惊与难以置信是普遍的初期反应。在此之前,尽管日本经历了太平洋战争的节节败退,但本土.............
  • 回答
    二战末期,美国对日本的打击绝不仅仅是那两颗改变历史的原子弹。事实上,早在原子弹问世之前,日本就已在美国密集的战略轰炸、海上封锁和军事行动下焦头烂额。可以说,原子弹只是压垮日本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在此之前,美国早已编织了一张巨大的、让日本喘不过气的网。战略轰炸:从“火攻”到“无差别”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