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军在二战后期对日本本土多个城市的无差别轰炸是否涉及反人类罪?

回答
二战后期美军对日本本土多个城市的无差别轰炸,尤其是东京大轰炸和原子弹的使用,至今仍是历史上一项极具争议的事件,关于其是否构成反人类罪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国际法准则以及不同角度的观点。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反人类罪”在国际法上的定义。通常认为,反人类罪是指在对任何平民人口实施广泛或系统的攻击中,作为攻击一部分而进行的下列任何一种行为:灭绝、消灭、奴役、驱逐或强制转移人口、监禁、酷刑、强奸、性奴役、强迫卖淫、强迫卖淫、强迫劳动、强迫参战、对特定群体进行迫害等等。关键在于“广泛或系统的攻击”和“针对任何平民人口”。

美军轰炸的背景与动机:

在探讨美军轰炸是否构成反人类罪之前,理解其当时的战略背景至关重要。二战末期,盟军面临着日本军队的顽强抵抗。硫磺岛和冲绳战役的惨烈程度,以及对日军必死顽强的预估,使得盟军高层普遍认为,如果日本本土遭到大规模入侵,将会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可能导致数百万士兵和平民的死亡。

在这种背景下,军事战略家们寻求能够迫使日本投降的手段,以避免一场血腥的登陆战。无差别轰炸,或者说“区域轰炸”或“毯式轰炸”(firebombing),被视为一种可以摧毁城市工业能力、打击日本民众士气,从而加速战争进程的手段。

“无差别轰炸”的争议点:

1. 目标选择与区分能力: 按照现代战争法,攻击应尽可能区分战斗人员与平民,以及军事目标与民用目标。然而,二战时期,尤其是大规模轰炸中,这种区分变得异常困难。美军的战略轰炸目标最初是工业区、港口等军事相关目标。但随着轰炸的深入,特别是夜间毯式轰炸,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燃烧弹制造巨大的火灾,摧毁整个城市区域,从而达到削弱其战争潜力与民众抵抗意志的目的。

东京大轰炸(1945年3月9日至10日): 这是美军对日本最具毁灭性的轰炸之一。由李梅将军指挥的B29轰炸机群携带了大量燃烧弹,对东京大部分城区进行了密集轰炸。由于当时东京的许多房屋是木结构,容易燃烧,火灾迅速蔓延,导致数十万人死亡,城市化为废墟。许多人认为,这次轰炸的目标范围过大,远超军事必要性,造成了大量平民死亡,因此质疑其合法性。
原子弹的使用(广岛和长崎): 原子弹的投放,虽然旨在迅速结束战争,但其毁灭性的威力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平民伤亡,也引发了关于使用非常规武器是否构成战争罪或反人类罪的争论。

2. 意图与战争罪: 反人类罪的一个关键要素是是否存在“针对任何平民人口的广泛或系统的攻击”。如果美军的轰炸是出于蓄意摧毁平民,而非为了达成军事目标(即使是通过摧毁其战争能力),那么就可能触及反人类罪的范畴。

支持者观点: 许多历史学家和军事分析家认为,尽管轰炸造成了巨大的平民伤亡,但其主要目的是削弱日本的战争机器,迫使其投降,从而减少盟军的进一步伤亡。从这个角度看,轰炸属于战争行为,尽管残酷,但并非直接针对平民的灭绝。当时的国际法对大规模轰炸的约束也远不如今天明确。
批评者观点: 另一些历史学家和评论家则认为,美军在轰炸时已经意识到将造成大量平民死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无差别攻击的方式。例如,毯式轰炸使得燃烧弹的落点难以精确控制,必然会波及住宅区。有些人认为,这种明知会造成大量平民死亡的攻击方式,其性质已经超越了军事必要性,带有蓄意打击平民的色彩。

3. 国际法的演变: 需要注意的是,反人类罪这个概念在二战期间尚未完全确立并普遍适用。其法律基础主要在战后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中才被确立和发展。因此,用今天的国际法标准来衡量当时的战争行为,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事后诸葛亮”的性质。当时国际法主要关注的是战争罪,如虐待战俘、破坏民用设施(但对轰炸的界定相对模糊)。

是否构成反人类罪的判断:

直接判定美军的轰炸是否构成“反人类罪”是极其复杂的,也缺乏明确的国际法判决。原因在于:

意图难以完全证明: 要证明轰炸是“针对平民人口的广泛或系统的攻击”,需要证明美军高层具有蓄意、系统地消灭或迫害日本平民的意图,而不仅仅是为了达成军事目标。这在实践中很难完全证实。
战争的残酷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极端残酷的战争,双方都采取了许多在今天看来难以接受的手段。战争本身就充满了破坏和生命损失。
缺乏明确的战后裁决: 尽管日本战后对轰炸提出过抗议,但从未有一个国际法庭将美军的轰炸判为反人类罪。

总结来说:

美军在二战后期对日本本土城市的轰炸,特别是东京大轰炸等,无疑造成了极其惨重的人道主义灾难,大量平民在其中丧生。从今天的国际法和人道主义原则来看,这种不加区分的轰炸行为是难以被接受的,其造成的平民伤亡是巨大的悲剧。

然而,从法律上将其直接定性为“反人类罪”,则需要更严谨的证据来证明攻击是“针对任何平民人口的广泛或系统的攻击”,并且具有明确的犯罪意图。许多历史学家和法律学者认为,虽然轰炸是极具争议的,但其主要动机是出于军事战略考量,即加速战争进程,避免更大规模的地面伤亡,并且当时国际法对此类行为的约束不如今天明确。

最终的评判,往往会陷入对战争伦理、军事必要性和国际法解释的长期辩论之中。这场历史事件,至今仍是理解战争的残酷性、战略决策的复杂性以及国际法在冲突时期应用的挑战性的一个重要案例。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正义”的战争中,也必须审慎对待平民的生命和福祉,并不断反思战争的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战中海军杀伤最大的单次开火,是苏联潜艇击沉威廉·古斯特洛夫号邮轮。一次鱼雷齐射,9300人淹死冻死,其中8000人是难民。很多人因此指责苏联海军灭绝人性。

然而,从船的”身份“来说,1940年后这艘船一直是德国海军征用的运输船,沉没的时候虽然也用来撤离难民,但依然有1000多成建制的正规军(不是伤兵)带武器登船。放着一个团的部队不打,难道等着他们上岸建立防线,再用步兵硬啃?苏联步兵的命不是命?巷战造成的平民伤亡不是伤亡?

如果问是谁杀了这8000难民,答案当然是德国纳粹政权和德国军队。苏联海军是不背这口锅的。

话题回到日本,美国当时认真研究过只炸日本工业区的轰炸计划。军队对单纯的屠杀人口没有多大兴趣——失去了工业的人口是累赘,不是战斗力。然而,研究结果不支持这种战法,因为日本人的军事生产很大程度上依赖街道工厂的装配能力,不轰炸居民区就无法有效打断产业链。

虽然空袭给日本本土人民的生活带来剧烈的变化,但是,空袭的首要目标——毁灭所有生产设施——却没有达到。“这支部队被吹得神乎其神,但实际上却没有真正取得多大的轰炸效果。”三月六日,柯蒂斯·李梅对他的公共关系官员圣克莱尔·麦克尔韦中校抱怨说。

……战略轰炸计划主要是利用高爆炸药,对工业集中的德国曾起到摧毁作用,但却没有使日本的生产放慢多少,因为日本工业的三分之二都分散在家庭作坊以及只有三十个工人或不到三十人的小工厂里。

……立即对日本全国各地进行一系列类似的空袭。屠杀的平民将是史无前例的,但必须摧毁日本的工业,不然,就得入侵日本本土结束这场冲突,这可能要牺牲五十万甚至一百万美国人的生命。

……新月放射出昏暗的光芒,但东京上空满天星斗。午夜,领航机找到了目标,准备用M47燃烧弹显出东京的心脏地区。这个三英里长四英里阔的闹市区原是东方最热闹、最活跃的地区,现在已没有什么来往车辆行人,大部分商店和戏院都上了门板。尽管如此,七十五万收入微薄的工人却住在这个永远不眠的市中之市里。数以千计的家庭作坊始终开业

……为了逃避“象一头野兽似的”追逐着他们的烈火,他们推推搡搡地过了桥。烈火引起的大风卷起地面的小石子,打在脸上。他们连忙把脸转过去,背对着大风,慢慢地离开烈火。一家电缆工厂的油桶象火箭似的穿过房顶,在一百英尺的空中爆炸,形成一团团火球,使他们看得出了神。

不毁灭这些工厂,日本军部就能持续地把农村人口编成师团,送到海外或者日本海滩去死。实际上,到了1945年8月,哪怕是劝说天皇投降的”主和派“,理由也不是渴望和平,而是缺乏武器和交通工具。同一本书对决策过程做了详细记述:

大西走到丰田海军大将跟前,用哽咽的声音承认,他刚恳求高松宫(亲王)去劝说他皇兄继续战争。但是,他当然也象阿南请求三笠宫一样没有成功。高松宫反而说:“你们军人已丧失了天皇的信任!”大西双眼充满眼泪。“我们必须向天皇呈交一个取得胜利的计划,请求他重新考虑他的决定。我们必须勇敢地投身于这个计划,使之实现。如果我们准备采取‘特攻’办法,牺牲两千万日本人的生命,胜利就是我们的!”尽管大动感情,他的请求也没有得到响应。他绝望地转求东乡。

假如有获胜的现实希望,谁也不会想到接受波茨坦宣言。”外相说,“然而,一役之捷并不能为我们赢得战争。”

空袭警报开始尖叫,东乡借口散会。地驱车经过漆黑的街道回家时,不禁想起大西所说牺牲二千万生命的建议。必须在明天做出实现和平的最后决定。他后来写道,“只要国家有希望能恢复,我们能忍受一切,而军人所炫耀的弓箭竹矛却不能带来任何希望。”

所以,战略轰炸本质上是救了几千万日本人的命,让他们免于在滩头阵地吃原子弹(奥林匹亚计划要用9枚原子弹给登陆部队提供火力准备)。由于不知道原子弹的威力,当时美国战略轰炸部队还有另一个方案,就是绕开高射炮密布的日本城市,在收割季节对全日本的庄稼投下燃烧弹,迫使日本社会人吃人。从普通日本人的角度看,我猜他们对后面这个貌似”讲人道“的替代方案更恐惧。

最后引用一段汉朝文字:

(桥)玄少子十岁,独游门次,卒有三人持杖劫执之,入舍登楼,就玄求货,玄不与。有顷,司隶校尉阳球率河南尹、洛阳令围守玄家。

球等恐并杀其子,未欲迫之。玄瞋目呼曰:“奸人无状,玄岂以一子之命而纵国贼乎!”促令兵进。于是攻之,玄子亦死。玄乃诣阙谢罪,乞下天下:“凡有劫质,皆并杀之,不得赎以财宝,开张奸路。”诏书下其章。初自安帝以后法禁稍弛,京师劫质不避豪贵。自是遂绝。

要是绑架平民就可以坐地起价,战争的残酷度还要上升几倍。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我很好奇,在二战这种总体战争里面,英美不进行战略轰炸的话,德日不就可以坚持更多时间了吗?德日坚持更多时间,不就代表着中国等等战争受害国会死更多人吗?德日的平民是人,中国的平民不是人?德日的人叫屈就算了,中国人有什么理由去叫屈?


既然战略轰炸可以更快结束战争,减小被侵略国家的伤亡,为什么不能战略轰炸?拜托,你是在打仗,不是在玩过家家!你们把战争当成什么了?在一场德日挑起的战争里面,德日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对他们讲究道义?


再问一个问题,既然英美轰炸这么反人类,为什么在战争后期德国人哭着喊着要对战略轰炸他们、杀死了如此多平民的英美投降?为什么那么多德国军人和平民拼命要逃向英美占领区?


明明苏联没有对德国战略轰炸啊?


答案很简单——因为德国人知道,他们在苏联的土地上,进行了太多太多劫掠、裹挟和屠杀,他们血债累累,他们害怕苏联更残酷的报复!


一边哭着喊着逃向英美寻求庇护,一边又嘀嘀咕咕说“你们这是反人类”,我觉得是荒唐可笑的。


既然情况已经是这样明显,那么一报还一报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德日有什么资格叫屈?真正有资格叫屈的是类似中国这样的被侵略的国家吧?


战争就是这样,只要战争在继续,那么不多死一些日本人,就会多死一些中国人,要怪就怪擅自发动战争的国家,我不知道这有什么可以混淆的


我不是在为杀人叫好,我只是在说一个很明显的道理:如果你怕死,就别去杀人,谢谢


=========================


对于评论里面的人道质疑,我再补充几点。


首先,我是很赞同人道主义的,我希望世界和平,希望大规模轰炸的惨像不要重演。


但是我很疑惑,为什么在日本人进占满洲的时候,人道主义没有发挥作用;日本军队大规模入侵中国的时候,人道主义没发挥作用;日本在中国各地对平民进行屠杀的时候,人道主义没有发挥作用——结果等到日本本土被轰炸,平民受到惨重伤亡的时候,某些人就认为人道主义必须发挥作用呢


人道主义到底是应该属于全体人类的,还是属于某部分更加优越更加珍贵的种族的?


还有,有人说,美国人不对日本进行战略轰炸,美国人也能赢。


是的,我很同意,以美国人的国力,它一定能够战胜日本,区别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这个时间问题,就是攸关生死的问题!


以日本军部的影响力和权势,它一定会拖着整个国家进行战争,不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不会罢休,所以如果没有战略轰炸,日本的工业生产会更加顺畅,日本军队的战争资源会更多,战争会持续更久,也许多一年,也许更久。


即使在经受了最惨烈轰炸的时候,他们还准备搞“本土决战”,要拖着整个国家搞一亿玉碎。难以想象如果没有轰炸,他们要经受多大伤亡才肯放下武器。


多拖一年,代价是美国军队更多的伤亡,日本平民更多的伤亡(因为日军的抵抗会更加充足激烈),中国军民更大的伤亡。


在这场强加给中国的战争当中,中国军民伤亡了三千五百万人,平均每多拖一年,伤亡会增加四百万,当然这个只是粗略的估计。


我们生活在没有战火的和平年代,我们可以轻飘飘地说出四百万这个数字,但是这真的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吗?就为了某些人在和平年代里面对“道义”的坚持,几百万中国人就要因此蒙受伤亡吗?


我再说一次,这是几百万人!富有道德优越感的人们,为什么不对这几百万无辜被拖进战争的人讲一下人道主义?!


轰炸加速了战争结束——战争结束挽救了更多中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免于伤亡,怎么就反人类了?中国人到底是不是人类?


这些中国人的流血牺牲被避免了,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换言之,被强迫要“一亿玉碎”的日本平民的命运被避免了,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有些问题的答案,其实是明摆着的,只是某些人故意不想看罢了。


========================


再补充一段,评论区有人质疑我在为战争和杀戮叫好,认为我同意把平民当成战争资源。


那么我可以这样回复:我当然不赞同“把平民作为资源进行战争的做法”,我反对国家进行无端的侵略战争,但是如果今天中国遭到了入侵,平民被敌军屠杀,我赞同中国把一切资源投入到反抗入侵击败侵略者的战争当中,包括人力资源,同时我赞同中国以同样的手段对付侵略者——只要能够尽早结束战争。


抱歉,这个时候我顾不上敌国的平民了。我没有那么清高,不肯被人杀了白杀,还真是抱歉啊。

user avatar

涉及。战略轰炸并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涉及轰炸目标、轰炸手段等具体操作细节的。什么样的战略轰炸可被接受,什么样的战略轰炸不可被接受是可以做进一步区分的。而盟军在二战后期对德国和日本的轰炸不完全是服务于军事目的,有些轰炸纯粹是针对平民的和报复性的。

如果一个人对战争持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态度,那随便怎么轰炸都不成问题。反正谁的拳头大,谁就可以为所欲为。但二战结束时,国际社会对于战争问题有过一种相当不同的思路,即利用法律对二战的战犯进行审判。在这种思路下,战争不单纯是力量的体现,而存在正确和错误、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这种思路可能是过于理想化的,但确实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思路,而且乍看起来也挺有道理的。然而,盟军对德国和日本的报复性轰炸导致这种思路在战争结束前其实已经被完全断送了。本来英美在二战后可以站上道德高地带一波节奏(苏联当时是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这么一搞大家就明白了,天下乌鸦果然一般黑。

最后开个地图炮,有些答案认为美军在二战后期可以对日本进行无差别轰炸,那等同于认可日军在二战前期对中国进行无差别轰炸。咱们讲的直白点,这就是反战败而不反战的思路。


这两天实在太忙,完全没时间看留言做应答。 @景行止 点名我了,所以我在此做比较简单的一个补充。当然并不仅针对他的回答。不少人把战争的“正义”/“非正义”单纯的理解为战争的开始和结束。这种理解显然是极其片面的。在战争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具体的手段和具体措施。比如战争过程中是否可以攻击敌对国平民?是否可以使用生物和化学武器?如何对待战俘?如何处置战争过程中滞留我国的敌国公民?这些全都是需要解决和回答的具体的细节问题,而不是靠“整体战”三个字可以搪塞过去的。一场战争在整体上是否具有“正义性”很多时候是个极其含混不清的事,由一国内战引发的各国战争,一国少数群体行使民族自决权引发的战争,外国对某一国家实施人道主义干涉引发的战争等等。且不考虑这些技术因素,是一场“开战环节”完全符合国际法的战争,比如经联合国授权的战争,或者纯粹自卫性质的战争,是否就可以完全无视战争的过程和手段的合法性呢?有些人觉得,只要“战争”能打赢,这些都不成问题,那如果打不赢呢?把正义/不正义的判断标准寄托于战争胜利后无人追究,不是“反战败”又是什么呢?

user avatar

当时日本人都信奉“真理就在轰炸机航程内”“犯大日本者,虽远必炸”,动不动就叫嚣要用“神风快递”一劳永逸消灭美国海军。

他们无差别轰炸中华民国陪都时,不知道有没有想到他们的首都会被夷平;他们偷袭珍珠港时,不知道有没有想过跨过第三岛链的下场,那将不是“虎虎虎”,而是“轰轰轰”;他们“全民赌国运”时,不知道有没有想过失败的后果……

都没有!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亚洲第一工业国,也是亚洲工业人口最多的国家,工业体系健全,生产能力强大……而且远离欧美列强,完全可以放心地对东亚东南亚一切对手进行所谓降维打击。

全民法西斯的日本人,不配称之为人,最多称得上“兽人”,就像指环王中那样的兽人一样!所以谈不上“反人类罪”。

如果说屠灭兽人反人类的话,那树人就太“反人类”了,它们一次就铲除了兽人的艾辛加尔德整个沿河工业区,让兽人只剩下末多山区工业……这岂不是让兽人的工业文明进而让整个魔戒世界的工业水平发生了历史性倒退嘛,太TM不能忍了!

法西斯不配称之为人类!

既然他们信奉“真理就在轰炸机航程内”,那么,USA比他们更有真理,因为后者的轰炸机航程更远,载弹量更大,一次出勤遮天蔽日……太TM具有“真理”的雄壮感和压迫感了!

既然他们信奉“犯大日本者,虽远必炸”,那么USA可以将这个“信仰”演绎成“炸小日本者,不算犯罪”!

既然他们动不动叫嚣用“神风快递”一举消灭整个美国海空军,那么美国海军就要用“跳岛”战术夺得一个可以起飞遮天蔽日的B-29集群的岛屿,然后让空军对你进行慢性烧烤。一举多不爽,让你“烈火中永生”,让你“涅槃”才叫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后期美军对日本本土多个城市的无差别轰炸,尤其是东京大轰炸和原子弹的使用,至今仍是历史上一项极具争议的事件,关于其是否构成反人类罪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国际法准则以及不同角度的观点。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反人类罪”在国际法上的定义。通常认为,反人类罪是指在.............
  • 回答
    二战后期,美军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是太平洋战场上决定性的行动之一。而这场规模空前的空中战役,其精准度和有效性,离不开背后一套严密且庞大的情报收集和分析体系。这套体系的运作,远非我们现在看到的电影或纪录片里那么简单粗暴,它汇集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最精锐的人员,以及一点点运气和大胆的冒险。首先,我们要.............
  • 回答
    二战后期,日本空军的实力确实已大不如前,但与其说是“不拦截”,不如说是“无法有效拦截”。这里面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即便是在二战后期,日本也并非完全没有像样的飞机和飞行员。然而,与巅峰时期相比,其空军实力可以用“捉襟见肘”来形容。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战.............
  • 回答
    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的确异常惨烈,尤其是东京大空袭等一系列燃烧弹攻击,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触目惊心。然而,即便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日本民众却并未如人们想象般普遍要求政府投降。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深刻的社会、文化、政治以及历史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日本当时高度集权.............
  • 回答
    关于“美军在二战后虐死百万德军俘虏”的说法,目前没有可靠的历史证据支持这一说法。这一说法可能源于对二战后美军对德国战俘管理的误解或夸大。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1. 历史背景与数字的来源 德国战俘总数:二战期间,德国军队总兵力约为1200万,其中约100万在战争结束时被盟军俘虏。但这些俘虏中,.............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关于如何处置日本天皇制度,美国内部确实有过激烈的讨论。然而,最终麦克阿瑟领导下的驻日盟军总司令部(GHQ)选择保留了天皇制度,尽管对其权力和地位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这个决定并非简单,而是基于多重考量,其中既有现实政治的考量,也有对日本民族特性的理解。 为什么二战后美国没有废掉天皇?1. .............
  • 回答
    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的表现无疑是波澜壮阔且极具戏剧性的。从珍珠港的惨痛一夜到最后的冲绳岛战役,美军在这片广阔的海洋上经历了一场生死搏杀,其间充满了牺牲、勇气、智慧以及一些令人扼腕的失误。开局的困境与顽强的反击:珍珠港的袭击给美国海军当头一棒,损失惨重,士气一度低落。然而,正是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激.............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国军队中确实有不少德裔士兵,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战前移民及其后代。他们身处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一方面是自己的祖国在战场上与美国为敌,另一方面则是自己作为美国公民的身份和责任。然而,在面对德军时,他们却从不手软,更不会手下留情。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远非一句简单的“爱国”就能概括。首先.............
  • 回答
    好了,伙计们,听我说!咱们的任务是拿下这座岛,就像把一碗炖肉扫个干净一样。你们都见过地图了,这座岛就像个娘们儿,浑身上下都是可以下口的地方,但咱得找到最能让她疼的地方,一刀致命!现在,让我来说说我的想法,就像跟伙计们在营地里抽着烟,掏心窝子地聊一样。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的目标: 不是在这儿跟他们玩猫.............
  • 回答
    二战时期,远隔重洋的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对于身处其中的美国士兵来说,虽然都在为同一个国家作战,但他们彼此之间的感觉,绝不至于到“毫无关系”的地步,也不会觉得“不在打同一场战争”。然而,这种“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宏观层面的认知,而非个人层面的切肤之痛。我们不妨设身处地地去想象一下。欧洲战场的士兵:想象.............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坦克确实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火力与装甲的设计理念上,一度走在了盟军的前面,这让许多亲历过战场的人印象深刻。但要说“远超美军”,这其实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因为双方的坦克设计思路、生产能力以及战场定位都有所不同。不过,德国坦克确实有不少技术亮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它们是如何在战场上展现出.............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军坦克部队的编成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演变,以适应新的战争理论、战场需求以及装备的更新换代。从营(Battalion)这一层级往下,其编制结构会根据部队类型(如装甲师下属的坦克营、步兵师下属的坦克营)、任务(如进攻、防御、侦察)以及所装备的坦克型号有所差异。这里我们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战后美军.............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军的M4“谢尔曼”坦克和苏联的T34坦克都是各自国家在战场上部署的最重要的装甲力量,它们在塑造二战西线和东线战局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说哪一个“更出色”,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以及在什么具体的战场环境下进行比较。它们各自拥有鲜明的优势和劣势,可.............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军士兵的钢盔上罩着一层网,这可不是什么装饰品,而是实实在在的战场智慧结晶,有着非常实用的考量。要说起来,这层网的作用可不少,而且随着战争的发展,它的功能也在不断地演进和优化。最直接、也是最表面的作用,那无疑是伪装。钢盔本身是光滑的、闪亮的金属,在各种环境下都显得格外突出,就像黑暗中的灯塔.............
  • 回答
    咱们聊聊二战那会儿,日本陆军的甲等师团跟纳粹德国和美国军队比起来,到底是个啥水平?还有斯大林格勒那场仗,伤亡真有二百万那么夸张吗?这俩问题都挺有意思的,咱得好好掰扯掰扯。关于日本陆军甲等师团和纳粹、美军的对比:得先说清楚,“甲等师团”这玩意儿,是日本陆军自己内部的说法,大致可以理解为是装备、训练、人.............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枪杀战俘是否违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国际法、战场实际情况以及美国自身的政策和军事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国际法对战争期间对待战俘的基本原则。在二战前,日内瓦公约已经确立了保护战俘的基本框架,其中.............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军在欧洲和太平洋两大战场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的英勇表现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要精确计算伤亡人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为统计标准、伤亡类型(阵亡、受伤、失踪、被俘)以及不同时期数据的收集都会有所差异。然而,我们可以通过现有资料,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出两大战场的美军伤亡情况。欧洲战场:从北非.............
  • 回答
    二战太平洋战场日本海军飞行员的损失远超美军,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从战略决策到技术装备,再到训练和心理素质,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战略层面和战术运用上的根本性分歧是导致飞行员损失差异的根源之一。日本海军从一开始就倾向于将海军航空兵视为一种“决定性打击”的工具,寄希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美国军事工业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飞跃式发展,以及其背后复杂的经济、技术和战略考量。简单来说,一战时期的美国在武器制造和生产能力上与欧洲老牌工业强国相比还有差距,而二战则是在一战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和现代化,实现了空前的国产化和生产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步阶段的工业挑战.............
  • 回答
    “美军胜在有午餐肉”这个说法,虽然带有一点幽默和夸张的成分,但背后确实触及了二战时期美军后勤保障的强大优势,以及后勤对于战争胜负的关键作用。午餐肉(Spam)只是其中一个代表性的例子。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如果美军没有发明(或者说大规模普及和应用)午餐肉,战争结果会如何?首先要明确,午餐肉并非“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